对垦区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探讨
- 格式:pdf
- 大小:199.21 KB
- 文档页数:3
发展我国农业循环经济的思考及建议【摘要】我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成为当下关注的焦点。
文章从当前我国农业发展现状和农业循环经济的重要性入手,提出了建设农业生态循环系统、加强农业资源循环利用、推动农业产业循环发展、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完善政策法规体系等五大建议。
通过加快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可以为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促进农业产业结构升级,提升农业生产效益和生态效益。
为了推动我国农业向更加健康、可持续的方向发展,加强农业循环经济建设势在必行。
【关键词】农业循环经济、农业发展现状、农业生态循环系统、农业资源循环利用、农业产业循环发展、农业科技创新、政策法规体系、农业可持续发展、资源节约型农业、环境友好型农业、现实意义。
1. 引言1.1 当前我国农业发展现状当前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和困难。
我国农业生产方式仍然比较传统,农业生产效率低下,农产品质量不稳定。
农业资源利用不合理,农业面临着土地退化、水资源短缺等问题。
农业产业链不完善,农产品流通不畅,农民收益较低。
农业面临着气候变化、自然灾害等外部环境的影响,给农业生产带来了不确定性。
我国农业发展仍存在许多不足之处,需要进一步改革和完善。
1.2 农业循环经济的重要性农业循环经济是指在农业生产、加工、营销过程中,充分利用资源、减少污染、提高资源利用率的一种经济模式。
在当前我国农业发展面临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问题的情况下,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具有重要意义。
农业循环经济可以有效节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通过循环利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废弃物和副产品,可以减少资源浪费,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农业循环经济有助于减少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和污染物经过循环利用,可以减少排放,降低对环境的影响,保护生态平衡。
农业循环经济还可以促进产业升级,提升农产品附加值,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对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保护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发展我国农业循环经济的思考及建议【摘要】本文就发展我国农业循环经济的思考及建议进行了深入探讨。
在分别介绍了背景信息、存在的问题以及重要性。
接着在详细解释了农业循环经济的内涵、分析了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建设农业循环经济体系的思考、阐述了技术创新推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以及政策支持和引导。
结尾部分总结了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关键,展望未来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措施。
本文旨在引起我们对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视,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为我国农业经济的绿色转型提供思路和方向。
【关键词】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思考、建议、技术创新、政策支持、关键、展望、未来、建议、措施1. 引言1.1 背景介绍农业是我国的基础产业,是我国经济的支柱之一。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农业生产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问题。
为了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我国农业需要转变发展方式,加快农业循环经济的建设。
当前,我国农业生产存在着资源浪费严重、环境污染严重、效益低下等问题。
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已经难以适应现代经济的需求,迫切需要转变为循环经济模式。
只有建立起以资源综合利用、循环再生和生态保护为核心的农业循环经济体系,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实现农业的高质量发展。
发展我国农业循环经济是一项迫切的任务,也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只有通过改变农业生产方式,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完善政策支持措施,才能推动我国农业循环经济迈向新的发展阶段。
1.2 问题意识农业循环经济是指在农业生产、加工和销售过程中,将资源和能源最大限度地循环利用,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减少污染排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
我国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农业生产过程中存在着资源浪费现象。
由于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下存在着严重的资源浪费问题,比如土地过度耕作或过度施肥导致土壤贫瘠,水资源浪费严重等情况。
农业产业链过长、缺乏完善的循环利用机制。
黑龙江垦区的生态农业建设思考-生态农业论文-农业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摘要】黑龙江垦区作为国家的重要商品粮基地,已把建设循环经济为核心的生态经济体系列为创建生态垦区的主要任务之一,目的是确立资源节约型和生态环保型相结合的经济增长方式,形成具有黑龙江垦区特点的生态经济格局。
为了加快垦区生态农业的发展步伐,笔者从生态农业建设的相关概念、垦区的基本情况、生态农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应的建议与措施三方面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黑龙江垦区;生态农业;环境一、生态农业生态农业是一种“效益高、污染少”的农业生态系统,是以先进适用的农业技术为基础,以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为核心,以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充分利用当地自然资源,采用多种加工手段,实现有机物的多次利用,既可为人类创造出更多的可利用产品,又为人类提供优美的生活环境。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积极开展生态农业建设,合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建立生态农业示范基地,做大做强生态型农业龙头企业,确保农工增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因此,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黑龙江垦区基本情况黑龙江垦区地处三江平原、松嫩平原和小兴安岭山麓,是我国三大垦区之一,经过70年的开发建设,土地总面积5.54万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300多万亩,是我国最大的国有农场群,成为我国重要商品粮基地、粮食战略后备基地和最大的绿色、有机、无公害食品基地。
目前,垦区田间作业综合机械化率达99%,基本实现了农业机械化;人均生产粮食35吨以上,高于15个发达国家人均生产粮食25吨的水平;农业科技贡献率达68%,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20多个百分点,接近世界发达国家水平;农业生产实现了全作物、全面积、全过程的标准化。
垦区处于我国农业的领军地位,在我国农业经济、农村经济的发展建设中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
三、生态农业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外部因素1.土地。
试议农垦区经济的发展路径一、黑龙江垦区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条件1资源丰富黑龙江垦区的资源十分丰富,人口却较少,人均耕地可达129公顷;垦区内水面面积高达28万公顷,境内江河众多,包括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嫩江等四大水系;人均牧地草场的面积也高于黑龙江省的人均水平。
黑龙江垦区由于人少地多,资源丰富,其农业生产规模高于黑龙江省平均水平,更远超于全国平均水平。
大的生产规模为农业大机械作业创造了有利条件,促进了农业现代化的快速实现。
2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程度较高黑龙江垦区的农业机械总动力占黑龙江全省农机总动力的207,大中型拖拉机、大型联合收割机、喷灌机械的总量均较高。
此外还拥有25架农用飞机及机场54处,这是黑龙江省内的其它地区不能相比的。
黑龙江垦区的综合机械化率高达80以上,其中旱作农业田间的机械化率已高达95,水田田间作业的机械化率也达到了达60。
从上面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出,黑龙江垦区的农业机械化水平比黑龙江省平均水平高。
垦区农业机械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大大推动了垦区农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
3农场人员的综合素质较高黑龙江垦区内的农业工作人员文化素质较高,远超过黑龙江省内农业人员文化素质的平均水平。
这对农业科技的大力推广、普及和农业产品的转化加工比较有利,同时为提升垦区的农业劳动生产率创造了良好条件,促进了农业经济的科学化、市场化和集约化。
垦区的农业科技不断得到重大突破,创造出很多具有独创性的科技成果,受到国家和有关部门的特别关注。
农业科技进步的贡献率也要高于黑龙江省乃至全国的平均水平,这些都为垦区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黑龙江垦区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建议1大力提升垦区科技水平,建立高素质人才队伍首先应在垦区建立先进的技术创新体系,使其与我国快速发展的市场经济要求相适应。
垦区相关的农业科研机构也要逐步加快改革的步伐,力求实现与企业间多种形式的互相结合,真正为垦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成为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主力军。
中国农垦 2018.428一、湛江垦区土地经营及产业链建设情况广东农垦湛江垦区位于雷州半岛中南部,主要作物品种为甘蔗、剑麻、菠萝。
2010年湛江农垦被农业部批准为全国首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有全国规模最大的甘蔗全程机械化试验示范基地和节水灌溉基地。
垦区现有土地总面积172万亩,可耕作用地110万亩,其中甘蔗40万亩、水果33万亩、林木10万亩、橡胶15万亩,剑麻5万亩、其他10万余亩。
湛江垦区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推进以家庭为基本经营单位的改革,实行大农场套小农场的农业经营体制,职工经营以岗位承包为主,目前岗位承包规模平均在30-50亩之间。
湛江垦区土地经营模式主要分两种。
一种是向农场职工出租土地。
地租收取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如甘蔗种植按照平均亩产6吨估算,缴纳实物地租在1.2-1.5吨之间。
除了岗位承包地,职工还可保有承包面积的10%作为自营地,用于种植经济作物。
自营地地租收取,种植指令性作物的,按照岗位地的标准缴纳实物地租;种植其他经济作物的,则缴纳货币地租。
另一种情况是对外发包,向外部企业或个人出租,租金标准参照当地市场价格。
以6个农场试点为例,50%的土地实行公开招投标。
此外,湛江垦区还积极探索土地股份制经营,通过农场和干部参股的方式将各方利益联结于土地经营之中,有效提高土地经营效益。
湛江垦区拥有甘蔗、剑麻、菠萝三大产业链。
通常意义而言,甘蔗产业链以甘蔗生产出糖、酒精、文/李红梅农垦土地经营与循环产业链建设问题的思考——基于广东农垦湛江垦区的调研所感碎粒板、纸、生物有机肥等主要产品,产生的废物蔗渣、废糖蜜、滤泥再利用、生产出附加值高的能源和产品。
剑麻产业链是通过利用剑麻叶片生产出纤维,制成地毯、麻绳、抛光布、纱条、特种纸等,剩余麻渣水制成地塞米松、贝他米松等激素类药品,麻渣经生物处理后再制成有机肥。
菠萝经加工制成菠萝罐头,产生的废物菠萝碎片、菠萝芯、菠萝皮、菠萝渣再利用。
甘蔗、剑麻和菠萝产业链如图1所示。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相关探讨农业循环经济是一种全新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也是全球范围内被广泛接收和认可的农业发展模式。
循环经济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是一种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发展模式。
农业循环经济是目前循环经济的核心环节,实现了传统粗放式农业经济向集约化、产业化、可持续化的方向发展,具有非常好的发展潜力。
基于此,开展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相关探讨就显得尤为必要。
一、农业循环经济的内涵和发展原则(一)农业循环经济的内涵所谓农业循环经济指的是能够充分利用资源和周围的环境,为农业发展带来新的条件,实现资源和能源的循环再利用,形成一个内部循环,避免农业资源无故浪费,从而以最小的成本,最低的生态环境破坏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和传统粗放式农业经济相比,农业循环经济非常重视农业资源的利用率和走向,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农业循环经济不仅仅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更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的核心内容。
(二)发展农业循环经济需要遵循的原则1.减量化减量化是发展农业循环经济需要遵循的首要原则,以提升资源生产率、能源利用率为最终的目标。
在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起始端,就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利用量,用自然、绿色、环保的能源来代替可再生资源,从而最大限度上减少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所消耗的物质流和能源流,减量化主要体现在节水、节地、节能、节电、节肥等方面。
2.再利用再利用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中之重,核心内容是尽量多次使用购买东西或者事物,比如:农产品加工后必然会产生附属产品和其他废弃物,可利用生物技术、工程技术等先进的技术手段,对附属产品和废弃物进行成分分析,再研发新的产品,拓宽农产品产业链,实现不断增值。
再利用既能降低农业经济发展造成的污染,还能实现废弃物再利用,扩大农产品加工生产规模,以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3.再循环在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时,会形成大量微生物资源,如果应用得当,可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和资源。
农业循环经济发展问题及对策思考一、农业循环经济:概念、意义及发展现状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节能降耗成为了各行各业普遍关注的话题。
农业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经济模式,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所谓农业循环经济,指的是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优化农业资源的配置和利用,形成可持续的生产、流通、消费闭环,最大限度地实现能源可再生、物质的再利用、环境的保护与利用等目标的一种经济模式。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不仅有利于推进可持续发展,促进经济创新,增加农民收入,还可以有效地解决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问题。
当前,我国农业循环经济仍处于初步阶段,仅有少数企业和地区实现了农业循环经济的全面推广与应用,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但是,随着国家政策的出台和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我国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进一步推动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已成为当前必要之举。
二、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1.技术方面存在瓶颈从技术层面上来说,目前我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基础还相对薄弱,尤其是一些核心技术还存在瓶颈。
农业循环经济需要借助一系列的先进技术手段,如新型肥料、高效灌溉技术、垃圾分类、养殖废弃物处理等,而这些技术大多数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完善。
2.应用范围有限目前,农业循环经济应用范围还相对较窄,主要局限于牧业、种植业等领域。
许多农村地区还没有形成完全的农业循环经济模式,不能有效地进行废弃物的处理和资源再利用。
3.政策支持不足政策、法规和科研投资等方面也存在很大的问题。
政府应加强对农业循环经济的支持力度,制定更加鼓励和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和法规。
三、加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思考和对策1.加强技术研发目前,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存在的关键问题是技术的落后和不完善。
因此,应加强对相关技术的研发和掌握,并加强推广和应用。
2.构建全球循环经济网络农业循环经济不仅局限于国内,还需要与国际接轨,通过建立全球循环经济网络,促进资源共享和绿色发展。
3.政策倾斜力度要加大这是保证农业循环经济有效实施的关键一步,政府需要加大对农业循环经济的支持力度,制定更加严格的政策措施,推动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