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维达《政治经济学》(第3版)笔记(第4章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 格式:doc
- 大小:1023.00 KB
- 文档页数:8
张维达《政治经济学》(第3版)导论课后习题详解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概念题1.生产力答:生产力是人们改造自然和控制自然界的能力,它反映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
生产力包含三个要素,即人的劳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
人的劳动是生产力的决定性要素。
劳动资料包括生产工具、建筑物等,其中最重要的是起到划分时代作用的生产工具。
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
科学技术不仅提高了劳动者的劳动技能,并使劳动者创造出新的劳动资料和工艺方法,从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在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进步在生产力的发展中起着主要作用,并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社会生产的组织或制度安排也会形成生产力,在社会化生产中,对生产过程进行有意识的监督和调节,对生产者及生产资料在社会不同劳动部门中合理分配有重要意义。
科学、合理的生产组织或新的制度安排是提高生产力的有效途径。
2.生产关系答: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社会关系,即以生产资料所有制为基础的,由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关系组成的有机联系体系。
生产关系是一个由多重关系组成的系统,既包括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相互关系,又包括人们在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各个环节中的关系。
生产关系是由生产力所决定、不以人们的意识为转移的。
生产关系是生产方式的社会形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人类历史上从低级到高级依次经历原始共产主义的、奴隶制的、封建制的、资本主义的和共产主义的五种生产关系。
3.经济范畴答:经济范畴是对经济现象的普遍本质的概括,是生产关系的理论表现,是从具体到抽象的研究工作的结果。
第四章资本的运⾏ ⼀、资本运⾏的⼀般原理 1.产业资本循环经历的三个阶段和采取的三种职能形式 资本循环是指产业资本依次地经过三个阶段,采取三种职能形式,执⾏三种职能,实现了价值的增殖,并回到原来出发点的全部运动过程。
产业资本运动依次经过购买、⽣产、销售三个阶段,相应地采取货币资本、⽣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
货币资本的职能是购买⽣产资料和劳动⼒,为剩余价值⽣产准备条件;⽣产资本的职能是使⽣产资料和劳动⼒结合,⽣产剩余价值;商品资本的职能是通过商品的出售,收回预付资本价值和实现剩余价值。
资本要保存和增殖⾃⼰的价值,必须连续不断地进⾏循环。
产业资本三种职能形式中的每种职能形式上的资本,都要经过循环的三个阶段⽽回到原来的出发点。
因此,产业资本循环就有货币资本循环、⽣产资本循环、商品资本循环三种不同的循环形式。
2.产业资本循环顺利进⾏的必要条件 产业资本实现连续不断的循环,必须具备两个条件:(1)必须保持产业资本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并列存在;(2)必须保持产业资本的每⼀种职能形式的依次转化,在时间上相继进⾏。
这两个条件是相互联系和互为条件的。
因此,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和三种循环形式的并列存在和相继运⾏,是产业资本保持正常、连续循环运动的必要条件。
3.资本周转 资本周转是指不断重复、周⽽复始的资本循环过程。
资本循环和资本周转都是资本运动的形式。
考察资本周转,主要是揭⽰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产的影响。
4.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是对⽣产领域中的⽣产资本的不同构成部分的⼀种划分。
它以⽣产资本不同部分在资本运动中的价值周转⽅式的不同为划分根据。
固定资本是指以⼚房、机器、设备等劳动资料形式存在的⽣产资本部分,它们的价值按每次⽣产使⽤过程中损耗的程度,⼀部分⼀部分地逐渐转移到新产品中去,产品出售后⼜⼀部分⼀部分地收回。
经过多次转移才实现其价值的全部周转。
流动资本是指投在原料、燃料、辅助材料等劳动对象和投在劳动⼒上的⽣产资本部分,它们的价值在周转⽅式上是⼀次性投⼈⽣产过程,随着商品的销售⼀次性全部收回。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绪言一、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
二、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第四章第1讲资本主义的形成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一)封建社会的经济结构(二)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是封建社会自然经济的主要特征(三)封建社会内部资本主义因素的萌芽二、资本的原始积累1.资本原始积累的概念2.资本原始积累的途径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第四章第2讲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一、人类社会的两种基本经济形态(一)自然经济(二)商品经济1.商品经济的产生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
2.商品经济的发展3.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二、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一)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与价值1、使用价值2.交换价值和价值3.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二)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三)商品的价值量1.社会必要劳动时间2.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3.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关系:“商品的价值量与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量成正比,与这一劳动的生产率成反比。
”(四)价值规律1.价值规律的内容2.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表现形式:随着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商品的价格总是时而高于价值,时而低于价值,围绕着价值上下波动。
价格对价值的这种偏离,并没有违背价值规律,而正是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
3.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4.价值规律的作用(五)价值形式的发展和货币的产生1.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四个阶段2.货币的职能三、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意义(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二)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三)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质疑第3讲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一、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基本特征(一)资本总公式的矛盾1、商品流通和资本流通2.总公式的矛盾及其解决剩余价值不能从流通领域产生,但又离不开流通领域而产生,这就是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
第五章资本主义制度的演化5.1 复习笔记一、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的转变1.产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确立产业革命则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使资本主义战胜了封建主义,最终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
(1)产业革命的作用产业革命以新技术的发明创造和机器的广泛使用为主要标志,对资本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发展以及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最终确立发挥了关键性作用:①产业革命促进了当时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②产业革命引起社会生产关系的深刻变化。
(2)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①生产资料归资本家私人所有,并按着有利于实现资本价值增值的方式去运营;②实行雇佣劳动制度,劳动者在不占有生产资料而有人身自由的条件下,在一定期间把劳动力使用权有偿转让给资本家及其经营者,获得相当于其劳动力价值的工资;③资本家凭借资本所有权无偿占有雇佣劳动者剩余劳动创造的剩余价值,并在资本家阶级中奉行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的按资分配原则。
(3)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发展的阶段①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这一阶段的特点是:资本积聚与资本集中程度较低,企业组织形式以小规模的单个资本构成的单人业主制为主;资本主义企业之间的关系以自由竞争为基准;银行资本的积聚、集中力量较弱,对经济生活缺乏支配力,仅仅是充当借贷双方的信用中介;社会经济运行中,主要靠市场价格这只“看不见的手”来调节。
②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自由竞争引起生产集中,发展到一定阶段使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发展为垄断资本主义。
2.第二次产业革命和生产集中引起垄断第二次产业革命带来了重工业部门生产力的巨大发展,推动了其资本集中和生产集中,生产集中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引起垄断。
(1)第二次产业革命第二次产业革命发生于19世纪70年代,以电、电机和内燃机的发明与应用为主要标志,使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重工业比重第一次超过轻纺工业,成为重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化。
这次产业革命具有两个明显的特点:①自然科学的新发现迅速应用于工业。
②电力的发明与应用,不仅以强大的推动力加快了机器的运转速度,而且带动了数量更多的工作机体系,使之成为巨大规模的集体劳动使用的工具体系。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第四章读后感哎,说起这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第四章啊,真是让我感慨万千,心里头那个五味杂陈,就跟吃了顿麻辣火锅似的,又辣又过瘾,还带着点琢磨不透的滋味。
咱们也不整那些高大上的术语,就用大白话聊聊,咋样?一翻开书页,就像是推开了一扇通往未知世界的大门。
这第四章啊,就像是个说书先生,把资本主义那些事儿娓娓道来,听得我是既兴奋又紧张。
它说资本主义,就像是个大市场,每个人都在里头摆摊设点,卖力的吆喝着自己的货品。
有的人手里握着资本,就像是拿着金钥匙,随便开个店就能引来大堆人围观;有的人呢,就只有一身力气和手艺,得辛辛苦苦才能挣口饭吃。
这市场里头啊,竞争那叫一个激烈。
你得有眼光,有胆识,还得有那么点运气,才能在这大浪淘沙中站稳脚跟。
我就想到了那句老话,“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在资本主义这大舞台上,每个人都得拼尽全力,才有可能成为那颗最耀眼的星。
但话说回来,这资本主义也不是全然的美好。
它像是一台永不停歇的机器,每个人都得跟着它的节奏转。
有时候啊,我就感觉像是被一只无形的大手推着往前走,根本停不下来。
你想啊,要是这机器哪天出了故障,或者是转速太快了,咱们这些小螺丝钉还不得被甩得七荤八素?还有啊,这资本主义里头,贫富差距那叫一个大。
有的人住在高楼大厦,吃的是山珍海味;有的人呢,就只能住在破破烂烂的小屋里,连顿饱饭都吃不上。
这就让我想起了那句成语,“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看着这些差距,我这心里头啊,就跟被针扎了一样,疼得慌。
不过呢,这资本主义也有它的好处。
它让咱们有了更多的选择和机会。
你想啊,要是没有这个市场,咱们还得像以前那样,被固定在某个地方,做着千篇一律的工作。
但现在呢,只要你有能力,有梦想,你就能在这个大舞台上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而且啊,这资本主义还促进了科技的发展。
你想啊,要是没有这些资本的推动,咱们现在还能用上智能手机、电脑这些高科技产品吗?恐怕还得过着那种“车马邮件都慢”的生活吧。
第四章资本主义经济制度4.1 复习笔记一、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发生1.资本主义前社会经济制度的更替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产生以前,人类社会已先后经历了原始公社制度、奴隶占有制度、封建制度等。
(1)原始公社制度出现于大约在300万年以前的原始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这种低下的生产力状况,决定了与之相适应的原始社会的生产关系,形成原始公社制度。
其特征是:①集体劳动;②生产资料公有;③劳动产品平均分配。
(2)奴隶占有制度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两次社会大分工的出现,商品生产与商品交换的产生与发展,奴隶社会出现了。
奴隶社会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存在剥削制度的社会。
奴隶社会生产关系的基本特征: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及奴隶本身,强制奴隶劳动,并且攫取奴隶的全部剩余劳动和一部分必要劳动。
(3)封建制度与奴隶社会的生产关系相比较,封建社会生产关系的基本规定性是土地等基本生产资料归封建地主阶级所有,但封建地主不完全占有直接生产者农奴或农民。
封建社会生产关系基本特征是:①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封建社会生产关系的基础;②超经济强制是封建地主阶级维护封建统治的条件;③封建地租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主要形式。
2.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萌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在封建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逐渐产生的。
封建社会后期简单商品生产者分化是最初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础。
资本原始积累之后资本主义经济才得到充分发展。
(1)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确立的两个基本的条件①大量的有人身自由但失去生产资料的劳动者;②在少数人手中积累起进行资本主义生产所需要的大量货币财富。
(2)资本原始积累的实质资本原始积累的实质是用暴力剥夺直接生产者,使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相分离,货币财富在资本家手中迅速积累的历史过程。
(3)资本原始积累的方式①用暴力剥夺农民的土地,这是资本原始积累的基础。
②新兴资产阶级采用暴力手段,在海外劫掠殖民地,进行奴隶贸易,贩卖毒品等,加速了货币财富积累。
③在国内则利用国家权力,通过发行公债、增加捐税和保护关税等制度,聚敛大量财富。
一.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产生: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以资产阶级占有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基础,通过雇佣劳动制剥削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经济制度。
1.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最初的产生(以小商品生产者两极分化为基础)2.商业的发展期促进作用3.资本的原始积累加速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形成经济上的两个基本条件:第一,大量有人身自由,但失去生产资料的劳动者;第二,少数人手中积累起为组织资本主义生产所需要的大量货币财富。
二.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确立1.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初步确立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2.产业革命使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完全确立通过产业革命:一方面,实现了生产技术的根本变革,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获得了与其相适应的物质技术基础,促进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另一方面,他又巩固了和发展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雇佣工人丧失了依靠手工技术而独立劳动的可能性,成为资本家掌握的机器的附属物,巩固了资本主义雇佣剥削制度。
二.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劳动过程:是人们通过有目的的活动,运用劳动资料对劳动对象进行(有组织的有专业分工,系统的)加工,创造具有特定使用价值的产品过程。
特点:1.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
工人出卖劳动力给资本家,劳动力在一定时间内的使用特权就属于资本家,工人是为资本家劳动。
资本家为使工人的劳动合于自己的目的,就要对工人的劳动进行监督,迫使工人紧张的劳动,并节省生产资料的耗费。
2.劳动产品归资本家所有。
资本主义劳动过程是资本家的各种生产要素相结合的过程,因而劳动成果也就归资本家所有。
3.资本主义劳动是一个综合要素的生产体系包括劳动力生产资料管理基础信息设施。
资本的本质: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的本质是体现在物上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即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关系。
(笔记):1.资本所体现的社会关系是一种利益关系,以公平,公正,公开的规矩来实现增益。
2.属于公民之间自主的选择3.合情,合理,合法第六章资本的循环和周转及社会资本在生产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和三种职能形式:产业资本:是指按资本主义方式经营的一切生产部门的资本,包括工业,农业,建筑业等各个物质生产部门的资本。
政治经济学四章知识点总结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社会经济现象的科学,旨在探索经济活动与政治力量之间的关系。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总结政治经济学的核心知识点。
第一章:资本主义经济体系资本主义经济体系是当今世界上最主要的经济体系,其核心是市场经济和私有制。
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特点包括:自由市场、私人财产、盈利动机、竞争等。
在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市场供求决定价格和资源配置,个人追求利益最大化成为经济行为的基础。
第二章:经济增长与发展经济增长是指国民经济总量的增加,通常用国内生产总值(GDP)来衡量。
经济发展则是指经济结构和质量的变化,包括技术进步、人力资源开发、社会福利提高等方面。
经济增长与发展的关系密切,经济增长是实现经济发展的基础。
第三章:经济周期与经济波动经济周期是指经济活动在一定时间内的波动,包括繁荣、衰退、萧条和复苏四个阶段。
经济波动是经济周期内的短期起伏,通常由经济供求关系、政府政策等因素引起。
经济周期和经济波动对个人和企业的经济活动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对其进行有效的预测和管理至关重要。
第四章:经济全球化与国际贸易经济全球化是指国际间经济联系的深化和全球范围内资源和市场的整合。
国际贸易是经济全球化的核心组成部分,通过国际贸易,各国可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技术传播和经济增长。
国际贸易的发展对全球经济格局、国家利益和民众生活产生深远影响。
综上所述,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和政治力量关系的重要学科,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经济增长与发展、经济周期与经济波动以及经济全球化与国际贸易是其核心知识点。
理解这些知识点对于把握经济发展趋势、制定经济政策以及个人和企业的决策都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我们应该不断深化对这些知识点的学习和理解,以更好地适应和应对经济的发展和变化。
《政治经济学原理原著》第四章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FAQ一、资本总公式的矛盾是什么?1、在流通领域,无论是等价交换或不等价交换,都不能产生剩余价值。
按照价值规律的要求,商品交换必须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来进行,交换的结果,不会发生价值量的变化,剩余价值就不会产生。
如果进行不等价交换,也只会改变财富的分配,不会增加社会财富的总量。
不管是贱买,还是贵卖,都不能产生剩余价值。
因此,在流通领域,无论是等价交换或不等价交换,都不能产生剩余价值。
2、离开流通领域也不能说明剩余价值的产生。
如果离开流通领域,货币所有者把货币储藏起来,不同其他商品所有者发生关系,也不能产生剩余价值。
马克思指出:“商品生产者在流通领域以外,也就是不同其他商品所有者接触,就不能使价值增殖,从而使货币或商品转化为资本。
”这就产生了价值增殖和价值规律客观要求的矛盾,只有解决这个矛盾,才能说明从货币到资本的转化,而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就必须研究剩余价值是怎样产生的。
在研究时,既不能违背价值规律的要求,又要揭示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既要说明剩余价值不能在流通中产生,还要说明剩余价值的产生必须以流通为条件,不能完全离开流通过程。
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必须在这种条件下加以解决。
二、为什么说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经济规律?资本家创办企业,进行商品生产和经营的直接目的,就是为了获取剩余价值;对剩余价值无止境的追求,是资本家从事生产活动的唯一的决定动机。
因此,“生产剩余价值或赚钱,是这个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剩余价值规律决定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
用种种方法无限度地榨取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内在本质和特有性质,是资本主义剥削制度与历史上其他剥削制度相区别的重要特点。
剩余价值规律决定了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一切主要过程。
资本主义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等一切经济活动,都以追逐剩余价值为出发点和归宿。
剩余价值规律制约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全过程。
第四章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一、概念题1.人类社会的三次大分工答:人类社会在生产力不断发展的推动下出现了三次社会大分工,且每次大分工都推动着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发展。
(1)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发生在原始社会后期,指游牧部落从其他部落中分离出来。
在此以前,交换只是偶然的现象,游牧部落出现后,它所生产的生活资料不仅比其他原始部落多,而且种类也不同,从而使经常的交换成为可能。
这次大分工,有力推动了商品交换的发展,也为私有制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
(2)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发生在原始社会末期,指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金属工具的采用,当时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手工业生产,如纺织、榨油、酿酒、金属加工和武器制造等,它们逐渐从农业中分离出来。
这次大分工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生产规模的扩大,使直接以交换为目的商品生产开始出现,并使商品交换范围进一步扩大,从而加速了私有制的产生和原始社会的瓦解。
(3)第三次社会大分工指原始社会瓦解、奴隶制社会形成时出现的一个不从事生产而专门从事商品交换的商人阶级。
商人阶级的出现,缩短了商品买卖的时间,扩大了商品的销路,又一次推动了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发展。
2.资本原始积累答:资本原始积累是指资本生产方式确立之前,通过暴力剥夺直接生产者,使生产资料与劳动者分离,生产资料和大量货币财富在资本家手中迅速积累的过程。
对货币财富的剥夺是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因素,这是通过殖民制度、国债、重税、保护关税和商业战争等暴力手段进行的。
资本原始积累的实质就是生产者和生产资料相分离的历史过程。
这个过程一方面使社会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以及货币转化为资本,另一方面使直接生产者转化为雇佣工人。
资本原始积累的方式主要有三种:(1)用暴力剥夺农民的土地,这是资本原始积累的基础。
(2)新兴资产阶级采用暴力手段,在海外劫掠殖民地,进行奴隶贸易,贩卖毒品等,加速了货币财富积累。
(3)在国内则利用国家权力,通过发行公债、增加捐税和保护关税等制度,聚敛大量财富。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第四章读后感读完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第四章,就像是在一个光怪陆离的经济大舞台背后,偷偷窥探到了一些隐秘的运作规则,那感觉还挺奇妙的。
这一章感觉像是在给我上一堂揭秘课,揭开了资本主义企业内部的那些弯弯绕绕。
以前我就知道企业是赚钱的地方,但没想到里面有这么多复杂的关系和逻辑。
比如说企业的产权结构,这就像一个神秘的权力架构图。
资本家掌握着生产资料的产权,就像是拿着魔法棒的魔法师,在企业里拥有巨大的话语权。
这种产权结构就决定了企业里的各种决策走向,是生产这个产品还是那个产品,雇佣哪些人,都在资本家的盘算之中。
在讲企业的组织形式的时候,我感觉就像在看一场不同角色的大戏。
从单人业主制到合伙制再到公司制,就像从小作坊一步步发展成商业帝国的过程。
单人业主制就像是街头的小摊贩,自己一个人说了算,但规模也小得可怜。
合伙制就像是几个小伙伴凑在一起搭伙做生意,虽然力量大了一些,但也容易因为各种想法不同而产生矛盾。
公司制可就不得了了,就像是一个庞大的经济怪兽,有着复杂的治理结构。
股东们坐在幕后,像一群神秘的大佬,通过董事会来操控企业这台大机器。
这里面最有趣的是职业经理人这个角色,他们就像是被雇佣的超级英雄,拿着高薪,管理着公司的日常事务,但又得听股东们的指挥。
有时候感觉他们就像在走钢丝,既要让企业赚钱,又不能得罪背后的大老板。
还有企业内部的激励机制,这简直就是一场胡萝卜加大棒的游戏。
对于员工来说,工资、奖金和晋升机会就是那根诱人的胡萝卜,吸引着他们拼命工作。
但要是干不好呢,就会面临被炒鱿鱼的大棒威胁。
而对于管理者来说,股权激励就像是一个金光闪闪的宝藏,要是把公司经营得好,股票增值,那可就赚得盆满钵满。
可是这也容易让他们为了短期的股价上涨而做出一些冒险的决策,就像走在悬崖边上还想摘星星的人,有点危险。
这一章让我对资本主义企业有了更深的认识,不再是以前那种模糊的概念。
就像原本只看到了企业这个大盒子的外表,现在打开盒子,看到里面的齿轮、发条都在怎样转动。
导论0.1 复习笔记一、政治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1.政治经济学的产生“政治经济学”的提法出现于17世纪初,首次使用这一说法的是法国重商主义的代表人物安·德·蒙克来田(1575~1622)。
他在1615年出版的《献给国王和王后的政治经济学》一书中用了“政治经济学”这种提法,目的在于说明他所论述的经济问题已经超出了自然经济的范围,不再是家庭或庄园经济的管理问题,而是国家或社会的经济问题。
而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经济学科产生于17世纪中叶以后。
2.政治经济学的发展(1)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创始人是英国人威廉·配第(1623~1687),亚当·斯密(1723~1790)是古典政治经济学的集大成者,大卫·李嘉图(1772~1823)是其完成者。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适应19世纪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斗争的需要,在对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批判性继承以及同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的战斗中产生的。
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政治经济学做了根本的改造:a.服务于无产阶级斗争的需要,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进行前所未有的揭露和批判,阐明了资本主义制度必将为更先进的社会制度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b.结合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本质的分析,对社会化商品经济的运行和发展的一般规律进行了最深刻的揭示和卓越的研究;c.对未来的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制度及社会经济资源的配置方式等提出了原则构想。
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是发展的理论:a.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经历不同的发展阶段;b.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人也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内容。
二、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是阐明人类社会中支配物质资料生产、交换、分配及消费的客观规律的科学。
1.生产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马克思曾经写道:“面前的对象,首先是物质生产。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第六章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一、概念题1.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答: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是指社会主义经济关系的总和,它以公有制为基础,劳动者成为生产要素的主人,实行按劳分配,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指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经济制度。
其基本特征有:①在所有制结构上,社会主义公有制已经建立起来并在国民经济中居主体地位。
但是,由于社会生产力水平低,呈现出多层次和发展不平衡,公有制还不可能囊括社会经济的一切方面,还必须相应保留和适当发展其他非社会主义的经济成分,作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补充。
同时,公有制经济本身也还存在着不成熟性。
②在收入分配形式上,随着公有制主体地位的确立,按劳分配成为主体的分配形式。
但与多种所有制结构相适应,在按劳分配以外,还存在其他的多种分配形式。
同样,按劳分配本身在实现中也还要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
③在资源配置方式上,由于社会主义还存在商品经济,市场调节起着决定性作用,同时,充分利用公有制的有利条件,以计划调节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2.生产资料公有制答:生产资料公有制是指社会群体(一个社会的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
社会主义公有制,是指生产资料归社会主义国家的劳动者共同占有和支配的一种新型的所有制。
生产资料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国家引导、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力量,是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和共同富裕的根本保证。
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本质是劳动者在全社会的范围内运用生产资料进行生产,并凭借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获得经济利益。
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既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也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3.全民所有制答:全民所有制是同高度社会化的生产和经营活动相适应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
在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范围内,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共同进行生产劳动,共同分配所生产的产品,实现劳动者在生产资料占有关系方面的完全平等。
张维达《政治经济学》(第3版)第二篇经济制度第四章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复习笔记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发生1.资本主义前社会经济制度的更替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产生以前,人类社会已先后经历了原始公社制度、奴隶占有制度、封建制度等。
(1)原始公社制度出现于大约在300万年以前的原始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这种低下的生产力状况,决定了与之相适应的原始社会的生产关系,形成原始公社制度。
其特征是:①集体劳动;②生产资料公有;③劳动产品平均分配。
(2)奴隶占有制度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两次社会大分工的出现,商品生产与商品交换的产生与发展,奴隶社会出现了。
奴隶社会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存在剥削制度的社会。
奴隶社会生产关系的基本特征: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及奴隶本身,强制奴隶劳动,并且攫取奴隶的全部剩余劳动和一部分必要劳动。
(3)封建制度与奴隶社会的生产关系相比较,封建社会生产关系的基本规定性是土地等基本生产资料归封建地主阶级所有,但封建地主不完全占有直接生产者农奴或农民。
封建社会生产关系基本特征是:①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封建社会生产关系的基础;②超经济强制是封建地主阶级维护封建统治的条件;③封建地租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主要形式。
2.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萌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在封建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逐渐产生的。
封建社会后期简单商品生产者分化是最初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础。
资本原始积累之后资本主义经济才得到充分发展。
(1)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确立的两个基本的条件①大量的有人身自由但失去生产资料的劳动者;②在少数人手中积累起进行资本主义生产所需要的大量货币财富。
(2)资本原始积累的实质资本原始积累的实质是用暴力剥夺直接生产者,使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相分离,货币财富在资本家手中迅速积累的历史过程。
(3)资本原始积累的方式①用暴力剥夺农民的土地,这是资本原始积累的基础。
②新兴资产阶级采用暴力手段,在海外劫掠殖民地,进行奴隶贸易,贩卖毒品等,加速了货币财富积累。
③在国内则利用国家权力,通过发行公债、增加捐税和保护关税等制度,聚敛大量财富。
资本原始积累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准备了大量雇佣劳动者和巨额货币财富两个最基本的条件。
没有资本原始积累就没有资本主义。
3.资产阶级革命资本原始积累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资本主义迫切要求发展和封建主义极力阻挠之间的矛盾导致了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
资产阶级和封建地主阶级的革命斗争,经过复辟与反复辟的长期较量,终于推翻了封建地主阶级的政权,确立了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标志着封建制度的灭亡和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人类历史开始步入资本主义时代。
二、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雇佣劳动制度是指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雇佣劳动者为其生产,并从雇佣劳动者的剩余劳动中获取剩余价值的制度。
雇佣劳动制度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特征。
1.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产生的条件(1)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及解决①资本总公式的矛盾资本流通公式G W G'--实质是一个矛盾的公式:一方面,货币资本在流通中发生了价值增值,产生了多于预付资本价值的价值;另一方面,按照价值规律的要求,作为资本的货币在买卖过程中奉行等价交换原则,不能发生价值的增值。
对这一矛盾的有效解释与说明,能够回答剩余价值的来源,从而能够回答货币如何转化为资本,即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形成条件的问题。
②资本总公式矛盾的解决价值增值必须在流通中,又必须不在流通中产生,价值增值的发生是以资本家把货币投入流通为前提条件。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劳动过程,不仅能够创造价值,而且能够创造超过自身价值的剩余价值。
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
(2)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①劳动者是自己劳动力的所有者,有权支配自己的劳动力。
②劳动者没有生产资料进行生产活动,因而没有可能使自己的劳动取得独立的存在形态,只能让渡自己的劳动力,与不属于自己所有的生产资料相结合,才能进行生产。
(3)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劳动力价值包括三个组成部分:①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必要的生活资料价值;②维持劳动力再生产,劳动者养活家属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价值;③劳动者的教育训练费用。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劳动者的劳动过程。
不仅能创造价值,而且能够创造大于劳动力价值的价值。
这就是剩余价值的来源。
2.资本的价值增值过程(1)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本质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是资本主义劳动过程与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
资本主义劳动过程是生产使用价值的过程,价值增值过程是生产价值和剩余价值的过程。
前者是后者的物质基础,后者则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本质所在。
(2)资本价值增值过程的两个层次根据马克思的劳动二重性学说,对资本价值增值过程的考察可以分成两个层次: ①价值补偿价值补偿是“到达一点”的价值形成过程,即预付资本价值的补偿过程。
①工人把生产资料的价值转移到新的商品中去;②工人的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新价值。
②价值增值价值增值超过“一定点”的价值形成过程,即价值增值过程。
剩余价值是指由雇佣工人劳动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
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便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
如图4-1所示:图4-1 价值增值过程由以上可知,雇佣工人的劳动时间可以区分为两个部分:必要劳动时间与剩余劳动时间。
在必要劳动时间为自己劳动,再生产劳动力价值;在剩余劳动时间创造剩余价值。
3.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有很大不同。
马克思根据这两部分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作用不同,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1)不变资本不变资本是表现在生产资料上的这部分资本,形成新的使用价值;其价值只是一次或逐渐地转移到新的产品中,不会发生量的变化,只是转移生产资料的旧价值。
(2)可变资本可变资本是表现在劳动力上的这部分资本,其实物形态是雇佣劳动者本身,创造新价值,不仅包括自身的价值,还包括剩余价值。
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这部分资本价值,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了量的变化,使价值增值。
(3)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划分的意义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划分是劳动价值论、特别是劳动二重性学说的进一步运用与发展。
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区分,进一步揭示了资本价值增值的秘密和剩余价值的源泉。
4.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剩余价值不是全部资本带来的,只有可变资本才能发生价值增值。
(1)剩余价值率与剩余价值绝对量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剩余价值率的计算公式为:100%m m v'=⨯剩余价值的绝对量就是一家企业全体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所创造的剩余价值数量,剩余价值绝对量的计算公式为:/M m v V m V '=⋅=⋅(2)增加剩余价值量的基本方法①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方法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劳动日而绝对增加剩余劳动时间所生产的剩余价值。
以此种方式获取剩余价值就是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方法。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除了依靠延长劳动日的方法外,还靠提高工人的劳动强度来实现,即迫使工人更加紧张地劳动,在同等的时间内消耗更多的体力与脑力,等于延长了劳动日。
因此,个别企业由于提高劳动强度而产生的剩余价值,也属于绝对剩余价值的范畴。
②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方法相对剩价值就是在劳动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必要劳动时间缩短,使剩余劳动时间相对延长所生产的剩余价值。
以此种方式获取剩余价值就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方法。
进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关键是缩短必要劳动时间。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以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条件的。
在现实经济运行中则是各个资本家追逐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
超额剩余价值是指个别资本家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比一般资本家多得的那部分剩余价值。
(3)两种方法的作用在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阶段,绝对剩余价值与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方法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在资本主义发展初期,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家提高剩余价值率、攫取更多剩余价值的主要方法;后来,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技术与劳动生产率水平不断提高,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方法逐渐成为主要的剩余价值生产方法。
5.资本雇佣劳动制度下工资的本质资本主义工资在现象上是工人劳动的报酬,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
但实际上,劳动不是商品,没有价值或价格。
这是因为:(1)劳动要能够当作商品来出卖,在出卖之前必须已经独立存在。
(2)商品的价值是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物,价值量的大小是由劳动时间的多少决定的。
(3)如果说工人的劳动是商品,又有价值,那么,在等价交换的原则下,资本家付给工人的工资应该等于工人劳动创造的全部价值。
所以,资本雇佣劳动制度下工资的本质不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而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
劳动力价值是确定工资的内在依据,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决定工资水平的波动。
三、剩余价值的分配1.成本价格和利润(1)资本的本质资本是能够带来价值增值的价值。
资本价值增值运动上升到社会表面,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等各种具体形态,在以产业资本为核心的资本所有者与资本支配者集团中间进行分配。
(2)商品的价值构成在资本家看来,其商品价是成本价格(用K 来表示,K c v =+),另一部分是利润(p ),即资本价值的增值部分—剩余价值。
即商品价值的构成就由=W c v m ++转化为W K p =+。
(3)利润率及其决定因素利润率的计算公式为:/p m c '=年利润率的计算公式可以分解为://P M C m v n c ''==⋅⋅决定和影响利润率的主要因素有:m '的高低、资本有机构成的高低、资本周转次数(n )的多少、不变资本的节约。
2.产业资本和平均利润(1)平均利润的形成不同部门和企业利润率的差别,必然引起资本家之间的竞争。
竞争先在一个部门内展开,企业间竞争的结果使部门的平均资本有机构成也不断提高。
部门之间的竞争是部门内部竞争在社会范围内的进一步展开与扩大。
部门之间的竞争主要表现为追求有利的投资部门而展开的竞争,从而使资本在不同部门间的转移。
资本在不同部门之间的转移一直持续到各部门利润相等,即获得平均利润。
(2)平均利润及其影响因素平均利润率或一般利润率,是指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资本的利润率。
它等于剩余价值总额和社会预付资本总额之间的比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