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物理第二册毛细现象教案2
- 格式:doc
- 大小:38.00 KB
- 文档页数:5
毛细现象中班科学教案毛细现象是物理学中的一种重要现象,也是高中物理中常见的实验内容。
通过观察水或其他液体在细长的管道或玻璃毛细管中的表现,可以深入理解液体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进而探讨液体的性质和特点。
对于高中生来说,毛细现象是一个生动有趣的实验辅助教学内容,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液体的微观结构和力学性质。
以下是一份高中物理班级的班科学教案,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实验过程的思考,深入理解毛细现象及其相关理论知识。
【教案名称】:毛细现象实验教学【教学目标】:1. 了解毛细现象的定义和基本原理;2. 掌握毛细现象的实验方法;3. 能够解释毛细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4.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1. 毛细现象的观察和实验操作;2. 毛细现象与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的联系。
【教学难点】:1. 理解毛细现象与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之间的关系;2. 掌握实验操作技巧。
【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尺、卷尺、玻璃毛细管、水杯、水、洗涤液、吸管等;2. 实验药品:蒸馏水、染料等;3. PPT和实验视频等教学辅助材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通过展示一幅描绘毛细现象的图片,引起学生对毛细现象的兴趣;2. 引发学生思考:观察图片,你能从中看到什么现象?这背后有什么科学原理?二、概念讲解(10分钟)1. 讲解毛细现象的基本概念:当细长的管道或毛细管中注入水或其他液体时,液体会升高、凹陷或止于一定高度,这种现象被称为毛细现象;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与液体的性质有关吗?三、实验操作(30分钟)1. 实验1:测量各种液体的毛细管上升高度a. 准备不同液体,如水、染料溶液、酒精等;b. 取一根玻璃毛细管,先用尺测量其长度,并在水杯中注满水;c. 将玻璃毛细管完全浸入水中,观察管内液体的高度变化,并记录;d. 重复上述步骤,测量其他液体的毛细管上升高度。
2. 实验2:观察洗涤液的滴落现象a. 准备洗涤液和水杯;b. 取一根玻璃毛细管,将其一端放入水杯中;c. 将洗涤液缓慢滴入玻璃毛细管的另一端,观察洗涤液在玻璃毛细管中的滴落现象;d. 记录实验现象,并对结果进行分析和解释。
高中物理-高二毛细现象教案课时:1课时(45分钟)教学目标:1. 了解毛细现象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能够使用毛细现象解释水升降管、植物水的运输等实际问题。
3. 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科学精神。
教学内容与步骤:Step 1:师生互动教师对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浸泡在水中的白蚁在植物上不断往上爬?引导学生思考:水分子在蚂蚁体与树叶间形成一定压强,推动蚂蚁往上爬。
Step 2:引入介绍毛细现象的基本概念:毛细现象是指细小的毛细管或孔隙中流体或液体与固体表面相互作用的物理现象,是由于表面张力和粘滞性力的共同作用引起的。
Step 3:理论讲解1. 表面张力:在表面分子处,分子不受外界的吸引力,因此向内聚拢所受的拉力是不平衡的。
这种向内聚拢的力称为表面张力。
2. 粘滞性力:水或液体经过细小通道或孔隙时,与通道或孔隙壁面发生相互作用的力称为粘滞性力。
3. 活塞上液面上升的高度:液面上升高度h与毛细管内外液体间表面张力T、液体密度ρ、毛细管内径r的关系式为:h=(2Tcosθ)/[rρg],其中,θ为液体与毛细管壁面的接触角。
Step 4:实验演示实验1:毛细现象的演示准备材料:玻璃毛细管、压力球、水操作步骤:1. 用手按压压力球,将水吸入玻璃毛细管内。
2. 将毛细管一端轻轻地放入水中,观察玻璃毛细管内的水面。
3. 瞬间,玻璃毛细管内的水面上升。
实验2:水升降管的演示准备材料:U形玻璃管、水、瓶子操作步骤:1. 将U形玻璃管两端分别插入水中,并用瓶子漏斗注入水。
2. 观察到U形玻璃管中的水位上升。
实验3:植物水运输的演示准备材料:白莲科草莓叶、滴水管、蒸馏水操作步骤:1. 取一片白莲科草莓叶,将玻璃滴水管的尖端小心地放在叶子的背面,把蒸馏水加入滴水管。
2. 观察到水滴从滴水管流入叶子后,叶子明显涨大。
说明草莓叶表面发生了毛细现象。
Step 5:问题解答1. 为什么毛细现象会发生?答:毛细现象源于液体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包括表面张力和粘滞性力。
毛细现象教案毛细现象教案引言:毛细现象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现象,它在液体与固体接触的界面上产生,具有重要的科学和应用价值。
本文将通过介绍毛细现象的原理、实验演示和应用领域,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毛细现象。
一、毛细现象的原理毛细现象是由于液体在细小管道或细孔中的表面张力作用下,液体自发地上升或下降的现象。
表面张力是液体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它使得液体在细小通道中形成一个凸起的曲面,从而产生了毛细现象。
二、实验演示为了更好地理解毛细现象,我们可以进行以下实验演示:1. 实验材料:一根细长的玻璃管、一杯水、一张纸巾。
2. 实验步骤:a. 将纸巾蘸湿,并将其放在桌面上。
b. 将玻璃管的一端放入杯中的水中,确保管内充满水。
c. 将玻璃管的另一端轻轻地贴在纸巾上。
d. 观察现象:你会发现水会自动从杯中上升,并在纸巾上形成一个曲面。
3. 实验结果: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毛细现象的发生,并且了解到液体在细小通道中的表面张力作用。
三、毛细现象的应用领域毛细现象在科学研究和工程应用中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以下是其中几个典型的例子:1. 墨水笔:墨水笔的写字原理就是利用毛细现象。
墨水通过笔尖的细小孔道被吸上来,然后通过与纸张接触来形成文字。
2. 植物输水:植物通过根部的细小毛细管道吸收水分和养分,使其在植物体内上升,达到供给其他组织的目的。
3. 织物吸水:织物的吸水性能是通过毛细现象实现的。
织物纤维表面的细小孔道可以吸收水分,并使其在织物内部均匀分布。
4. 微流控技术:微流控技术是一种基于毛细现象的微型实验室技术,通过控制微小通道中的液体流动,实现对微小样品的操控和分析。
结论:毛细现象作为一种常见的物理现象,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通过了解毛细现象的原理、进行实验演示和探索其应用领域,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一现象。
希望本文能为读者提供一些有关毛细现象的知识,并激发对科学探索的兴趣。
《毛细现象》课堂教学设计《毛细现象》课堂教学设计1.观察现象引出问题师:我们以前曾经多次研究过水,谁能说说水有哪些性质?生:水是一种液体。
生:水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味道、没有气味、透明的液体。
生:水有力量。
师:另外我们还知道水能溶解别的物体、水能由高处往低处流等等。
今天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水的一个新的有趣的现象。
在同学们的桌子上有一个装了红水的托盘,在水中加上红色是为了让实验现象更明显。
旁边的架子上夹了一张餐巾纸,等会儿我说“开始”,每个小组的1号同学就用手把餐巾纸往托盘里轻轻一拨,让纸的下端浸在水里,大家一起仔细观察,看纸有什么变化。
当我说“停”的时候,1号同学就把纸拨出来,开始。
(同学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预期通过这个实验使同学观察到“水能沿着像餐巾纸这样的物体自动上升”。
)评:这段活动的内容是实验观察,开始的那段话似无必要,即使要讲也可在认识了毛细现象之后视情况而定,终究只有40分钟。
“看纸有什么变化”这句话这样说的结果,可从同学的发言看出,同学都把注意力集中到纸的变化上,所以不如说“有什么现象发生”。
师:谁能把刚才看到的现象给同学们讲一下?生:餐巾纸变红了。
生:餐巾纸挨到水后变红了,也变薄了。
生:餐巾纸拉长了。
师:刚才同学们发现了很多现象,餐巾纸变红是因为水上升了,我们今天专门研究一下红水上升的现象。
谁能把餐巾纸慢慢变红的过程给同学们讲一下?评:同学没有说到水沿着餐巾纸上升,老师有点着急,代替同学认识的情况在一急之下发生了。
终究有教学经验,很快找到了好的指导方法:让同学说变化过程。
生:水一接触餐巾纸的底部,水就被餐巾纸吸上来了。
生:水慢慢渗上去了。
生:水顺着餐巾纸上的毛一层搭一层地渗上去了。
师:我把一个小组的餐巾纸拿上来,贴在黑板上,大家都看一看。
(教师取一个小组的餐巾纸贴在黑板上)2.作出假设性解释师:我们都知道水是往下流的,可现在水却自身往上爬了,你们想这是怎么回事呢?(同学考虑)是不是与纸的特点有关系呢?生:纸有吸水的特点。
毛细现象教案教案标题:毛细现象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并能解释毛细现象的基本原理。
2. 掌握毛细现象的实验方法和条件。
3. 能够应用毛细现象的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4.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思考的能力。
教学重点:1. 毛细现象的定义和原理。
2. 毛细现象的实验方法和条件。
3. 毛细现象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1. 理解毛细现象与表面张力、接触角之间的关系。
2. 运用毛细现象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毛细实验管、毛细管、水和其他液体样本。
2. 图片或视频素材,以展示不同材料的毛细现象。
教学过程:引入:1. 引导学生回忆或介绍他们对毛细现象的了解程度。
2. 通过举例说明毛细现象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植物吸水、毛细管现象等。
探究:1. 向学生介绍毛细现象的定义,并解释其基本原理。
2. 引导学生思考毛细现象与表面张力和接触角之间的关系。
3. 进行毛细现象实验,让学生观察和记录不同液体在毛细管中的表现,并提醒学生记录相关参数。
讲解:1. 分析实验结果,引导学生发现不同液体的毛细现象差异。
2. 通过示意图或实物展示,解释观察到的现象和数据结果。
3. 指出液体表面张力和接触角对毛细现象的影响,引导学生理解其原理。
实践:1. 提供其他相关的毛细现象应用实例,让学生分组探索并制定实验方案。
2. 引导学生根据实验方案进行实践,并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
3. 引导学生分析并总结实验结果,讨论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拓展:1. 引导学生思考毛细现象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纺织、药物输送等。
2. 分组或个人作业:让学生选择一个应用领域,进一步探索和研究其与毛细现象的关系,并展示研究成果。
总结:1. 回顾课堂内容,让学生总结毛细现象的定义、原理和实验方法。
2. 引导学生思考毛细现象的意义和应用前景。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实验,拓展他们对毛细现象的理解和应用。
2. 推荐相关的书籍或视频资源,供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探索。
高二物理教案:《毛细现象》教学设计高二物理教案:《毛细现象》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浸润和不浸润现象.能用浸润和不浸润解释有关的简单现象.2、知道什么是毛细现象以及毛细现象是怎样产生的.3、知道毛细现象在实际中的应用和防止.教学设计方案本节颗内容可以通过实验演示,与学生自学相结合来完成。
一、课堂引入我们研究了液体和气体之间的交界面的性质——表面张力的作用,那么固体和液体之间的交界面又具有什么性质呢?我们将液体和固体之间的交界面叫做附着层。
板书:液体与固体接触的液体薄层——附着层。
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液体附着层的性质。
实验1:将洁净的玻璃片和石蜡块分别浸入水中,然后拿出来。
观察水在玻璃片上和石蜡块上的附着情况。
学生观察并讨论,得出结论:水能够附着在玻璃片上。
水不能附着在石蜡上。
(教师出示图片)教师总结:实验表明,在洁净的玻璃片上放一滴水,水能扩展形成薄层,附着在玻璃板上。
这种液体附着在固体表面上的现象叫做浸润。
对玻璃来说,水是浸润液体。
在石蜡面上放一滴水,水不能附着在石蜡表面上,这种液体不能附着在固体表面上的现象叫做不浸润。
对石蜡来说,水是不浸润液体。
同一种液体,对一些固体是浸润的,而对另一些固体可以是不浸润的。
板书:(1)液体附着在固体表面上的现象叫做浸润(2)液体不能附着在固体表面上的现象叫做不浸润同一种液体,对一些固体是浸润的,而对另一些固体可以是不浸润的。
浸润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经常看到:盛有液体的容器器壁附近的液面会成弯曲的形状,是由浸润或不浸润现象引起的。
如果液体能浸润器壁,在接近器壁处液面向上弯曲。
如果液体不浸润器壁,在接近器壁处液面向下弯曲。
焊接时,熔融了的焊锡与被焊金属必须是浸润的;医药上要用脱脂棉,就是要使酒精,药液与棉花浸润;在有些物体上写字困难,是因为墨水不浸润物体;有些动物羽毛上能分泌脂肪,水就不浸润羽毛;有些矿石在冶炼前必须采用浮选矿石的措施,利用液体不浸润矿粒但浸润砂石的性质将矿粒与砂石分离开来。
毛细现象浇花教案教案标题:毛细现象浇花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毛细现象的概念和原理。
2. 掌握使用毛细现象浇花的方法。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实验能力。
教学准备:1. 毛细管或细吸管2. 一些花卉植物3. 水4. 测量容器5. 讲解材料和图片教学过程:步骤一:引入1. 利用图片或实物引入毛细现象的概念,解释毛细现象是指液体在细小管道内上升或下降的现象。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毛细管内的液体会上升或下降?步骤二:实验观察1. 将一根毛细管或细吸管插入装有水的测量容器中,观察液体在毛细管内的现象。
2. 让学生观察并描述观察到的现象,引导他们发现毛细现象。
3. 让学生思考:为什么液体会在细管内上升?步骤三:探究毛细现象浇花的方法1. 将一些花卉植物放置在水中,观察植物吸水的现象。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植物能够从根部吸收到水分?3. 解释毛细现象在植物吸水中的作用,即液体在细小的根毛细胞内上升,使整个植物得以吸收水分和养分。
4. 引导学生思考:是否可以利用毛细现象来浇花?步骤四:实践操作1. 将一根毛细管或细吸管插入盛有水的容器中。
2. 将另一端的毛细管或细吸管放置在需要浇水的花盆旁边,确保毛细管的一端浸入水中,而另一端靠近花盆的土壤表面。
3. 观察并记录液体是否通过毛细现象被吸引到花盆中的土壤中。
步骤五:总结和讨论1. 让学生总结毛细现象浇花的方法和步骤。
2. 引导学生思考:毛细现象浇花的优点和局限性。
3. 讨论如何改进毛细现象浇花的方法,提出学生的建议和想法。
步骤六:拓展实验1. 鼓励学生进行更多的实验观察,例如改变毛细管的直径、改变液体的种类等,观察对毛细现象的影响。
2. 让学生记录实验结果,并进行分析和讨论。
教学延伸:1. 引导学生了解毛细现象在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例如植物吸水、毛细血管输送血液等。
2. 鼓励学生进行更多的实验和观察,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实验中的表现和记录。
高中物理毛细现象教案
教学重点:毛细现象的原理和公式推导。
教学难点:毛细现象的应用问题解决。
教学准备:PPT课件、实验器材(玻璃管、水、尺子、毛细管等)、教材、笔记。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老师介绍毛细现象的背景和重要性。
2.学生回答问题:你们有没有注意到湿水毛巾在水中会变形?这是为什么呢?
二、讲解(15分钟)
1.老师介绍毛细现象的原理和定义。
2.通过实验展示毛细现象的发生过程。
3.讲解毛细现象的公式推导及计算方法。
三、梳理(10分钟)
1.学生回答问题:毛细现象的公式是什么?如何应用这个公式解决问题?
2.老师讲解毛细现象的应用案例。
四、练习(15分钟)
1.学生练习计算毛细现象相关问题。
2.学生讨论解答问题的方法和答案。
五、总结(5分钟)
1.老师总结毛细现象的重要性和应用。
2.学生回答问题:你们对毛细现象有什么新的认识?
六、作业布置(5分钟)
1.布置相关作业,加深对毛细现象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反思:
1. 毛细现象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需要通过实验展示帮助学生理解。
2. 引导学生运用公式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应用能力。
3. 毛细现象的应用案例可以帮助学生将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究欲。
毛细现象本节主要介绍浸润和不浸润及毛细现象,浸润和不浸润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由附着层的性质决定的,如果附着层有缩小的趋势,表现为液体不浸润固体,附着层有扩大的趋势,表现为液体浸润固体,而附着层的缩小趋势或扩大趋势,是由附着层中分子的分布比液体内部分子分布的疏或密来决定的,至于附着层是怎样形成的,为什么固体分子的吸引力强或弱可以决定附着层里分子的密或疏,不必做进一步的讲述,即只要求学生知道附着层的特点以及解释浸润和不浸润现象的大致思路,从而知道浸润和不浸润现象也是分子力作用的表现,而不要求做过细的解释.毛细现象的教学应从实验入手,使学生通过观察,对现象进行对比,以此为基础,通过进一步的思考得出结论,然后再用分子动理论解释自然现象,理解生产和生活中有关的现象.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知道什么是浸润现象,什么是不浸润现象;2.知道附着层的特点,懂得浸润和不浸润现象是怎样产生的;3.能用浸润和不浸润解释有关的简单现象;4.知道什么是毛细现象;5.懂得毛细现象是怎样产生的.二、能力目标1.能用毛细现象解释有关简单现象.2.培养学生观察、阅读、思考的习惯与理解的能力.三、德育目标培养学生阅读教材、钻研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知道什么是毛细现象,懂得毛细现象是怎样产生的,知道毛细现象的应用和防止.教学难点知道什么是浸润现象和不浸润现象,知道附着层的特点,并能根据附着层的特点解释产生浸润现象和不浸润现象的微观原因.教学方法观察、对比、阅读、讨论、讲解.教学用具洁净的玻璃板、石蜡板、水银、水,内径较细的量筒两只、水槽、水银槽、内径不同的细玻璃管几支.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投影复习思考题]1.表面张力存在于液体的什么位置?2.液体的表面张力的实质是什么?[生]表面张力存在于液体跟气体相接触的液体的表面薄层中;液体的表面张力的实质是液体表面层中分子之间的相互吸引的分子力.[师]当液体跟固体接触时,与液体接触的薄层是否也具有张力,是否也具有收缩的趋势呢?今天我们就来讨论这个问题.二、新课教学(一)浸润现象与不浸润现象[演示]取一块洁净的玻璃板,分别插入水银和水中,然后再取出来,观察现象.[现象]玻璃板从水银中取出来后,玻璃板上没有附着水银;玻璃板从水中取出来后,玻璃板上会沾上一层水.[总结]液体附着在固体表面的现象叫浸润现象.液体不附着在固体表面的现象叫不浸润现象.[演示]把玻璃板、蜡板分别插入水中取出,观察现象.[现象]水能浸润玻璃板;水不能浸润石蜡板.[结论]同一种液体,对一些固体是浸润的,对另一些固体可能是不浸润的.例如:水能浸润玻璃,但不能浸润石蜡.[师]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知道了同种液体相对于不同固体可能浸润也可能不浸润,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其浸润,又是什么原因使其不浸润呢?[学生阅读课文59页第三段][师]液体跟气体接触有表面层,液体跟固体接触有附着层,什么叫附着层?[生]当液体与固体接触时,在接触处形成一个液体薄层,叫做附着层.[师]与表面层相比,附着层的分子分布情况,以及分子间相互作用力有什么不同?[学生讨论总结]表面层中分子分布较稀,距离较远,分子间表现为相互吸引作用.附着层里的分子,一方面受液体内部的分子作用,另一方面受固体的分子作用,由于受到固体分子作用,附着层里分子的分布,比起表面层来,总是较密些,分子间距离较远些,分子间作用力可能显示出斥力,也可能显示出引力.[教师]解释浸润和不浸润现象附着层分子分布比表面层密,但是比液体内部是稀还是密,分子间作用显示引力还是斥力,要根据固体分子对液体分子的作用比液体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是弱还是来强来决定.如果固体分子对液体分子引力比液体分子间的引力弱,那么附着层内分子的分布虽然比表面层密,但仍比液体内部稀,这样在附着层里分子间表现出引力,跟表面张力相似,附着层就有收缩趋势,形成了不浸润现象.如果固体分子对液体分子的引力比液体分子间的引力强,那么附着层里分子的分布就会比液体内部更密,这样在附着层里分子间表现出斥力,跟表面层情形相反,附着层就有扩大趋势,形成了浸润现象.[演示]1.将水装入小内径量筒里;2.将水银装入小内径量筒里观察液面有什么不同[现象]水装入内径小的量筒中时,水面成凹形.水银装入内径小的量筒中时,水银面成凸形.[教师解释现象]因为水能浸润玻璃,所以在跟量筒内壁接触处,附着层中的斥力使接触面扩大,从而水面向下弯曲,相反,因为水银不能浸润玻璃,所以在跟量筒内壁接触处,附着层中的收缩力使接触面缩小,从而水银面向下弯曲.[学生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1.毛巾为什么能擦干水?2.为什么可以用墨水在纸上写字?3.脱脂棉为什么要脱脂?4.各种游禽为什么常用嘴把由体内分泌出来的油脂涂在自己的羽毛上?[强化训练]1.下图所示的几种情况,哪些是浸润现象______2.用内径很小的玻璃管做成的水银气压计,其读数比实际气压______A.偏大B.偏小C.相同D.无法判断参考答案:1.BC2.B(二)毛细现象[演示实验,并进行实物投影]把几根内径不同的细玻璃管插入红色的水中,观察发生的现象.把这些不同的细玻璃管插入水银中,观察发生的现象.[现象]把几根细管插入水中时,看到管中的水面比容器中的水面高,且管的内径越小,管里的水面越高;如果插入水银中,管中的水银面比容器中的水银面低,且管的内径越小,管里的水银面越低.[总结]浸润液体在细管里上升的现象和不浸润液体在细管里下降的现象叫毛细现象.能够发生毛细现象的管叫毛细管.[师]为什么会出现上述现象呢?[学生阅读课文第61页第一段][投影]1.当细管插入浸润液体中时,浸润液体跟毛细管内壁接触时,引起液面的弯曲,使液面变大,而表面张力的收缩作用要使液面变小,于是管内液体随着上升,以减小液面,直到表面张力向上的拉引作用跟管内升高的液柱的重力达到平衡时,管内液体停止上升,稳定在一定的高度.2.当细管插入不浸润液体中时,由于附着力小于内聚力,液体沿管壁下降,形成凸形弯月面,其表面张力的合力竖直向下,在表面张力的作用下,管内液体下降,直到下降液柱的重力等于表面张力的合力为止.(三)毛细现象的应用和防止[学生阅读课文最后一部分][投影思考题]1.简述毛细现象对农作物生长的作用;以及农业生产中的防止.2.列举毛细现象应用和防止的实例.[学生解答]作物靠体内大量的毛细管,将土壤中的水分和养料吸收上来,从根部输送到茎叶.为保存土壤中的水分,供作物的根部吸收。
毛细现象初中教案课程目标:1. 让学生了解毛细现象的定义和特点。
2. 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毛细现象,并能够解释其原理。
3. 培养学生对科学现象的探究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1. 毛细现象的定义和特点。
2. 毛细现象的原理。
教学难点:1. 毛细现象的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准备:1. 实验材料:玻璃管、水、盐水、颜料、棉花等。
2. 教学工具:PPT、显微镜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显微镜下的细小管道,引发学生对毛细现象的兴趣。
2. 提问:你们听说过毛细现象吗?谁能描述一下它的特点?二、探究毛细现象(15分钟)1. 实验1:将玻璃管插入水中,观察水在玻璃管中的上升现象。
2. 实验2:将玻璃管插入盐水中,观察水在玻璃管中的上升高度是否变化。
3. 实验3:将玻璃管插入颜料水中,观察颜料在玻璃管中的上升现象。
4. 实验4:将玻璃管插入棉花中,观察棉花中的液体上升现象。
5. 引导学生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并讨论毛细现象的特点。
三、解释毛细现象的原理(15分钟)1. 讲解毛细现象的定义:毛细现象是指液体在细小管道中上升或下降的现象。
2. 解释毛细现象的原理:液体在细小管道中的上升或下降是由于表面张力的作用。
液体与管道壁之间的吸引力使得液体上升,而液体与液体之间的相互吸引力使得液体在管道中上升到一定高度后停止上升。
3.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现象来理解毛细现象的原理。
四、应用毛细现象(15分钟)1. 讨论毛细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如输液管、笔尖等。
2. 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设计一个利用毛细现象的装置,并展示实验结果。
五、总结与评价(10分钟)1. 让学生总结毛细现象的定义、特点和原理。
2. 评价学生的实验设计和实验结果。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讲解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了解了毛细现象的定义、特点和原理,并能够应用毛细现象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并通过团队合作设计实验。
高中物理毛细现象总结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毛细现象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掌握毛细现象的影响因素和应用。
3. 总结毛细现象在日常生活和工程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1. 毛细现象的定义和原理。
2. 毛细现象的表达式和计算。
3. 毛细现象的应用。
教学难点:1. 理解毛细现象的原理和影响因素。
2. 掌握毛细现象的应用。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老师简要介绍毛细现象的概念和作用,引导学生思考毛细现象在日常生活和工程中的应用。
二、学习毛细现象的基本概念和原理1. 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了解毛细现象的定义和基本原理。
2. 老师讲解毛细现象的原理和影响因素,引导学生理解毛细现象的表达式和计算方法。
三、探讨毛细现象的影响因素和应用1. 学生自主探讨毛细现象的影响因素,并进行讨论和总结。
2. 老师展示毛细现象在日常生活和工程中的应用案例,引导学生思考毛细现象的实际意义和应用价值。
四、总结反思1. 学生总结毛细现象的基本原理和影响因素,掌握毛细现象的计算方法。
2. 学生反思毛细现象在日常生活和工程中的应用,认识其重要性和实际意义。
板书设计:毛细现象的概念和原理- 定义:液体在细小管道内表面发生上升现象- 原理:毛细作用和表面张力毛细现象的计算和应用- 计算表达式:h = 2T/(rρg)- 影响因素:管道半径、表面张力、密度、重力加速度- 应用案例:毛细管起水、毛细管法测孔径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掌握了毛细现象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理解了毛细现象的影响因素和计算方法,并了解了毛细现象在日常生活和工程中的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探讨和思考,培养了他们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下一步,我将继续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毛细现象的相关知识,拓展应用领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液体毛细现象一、教学目标1.在物理知识方面的要求:〔1〕知道液体表面有收缩的趋势;了解液体表面X力的意义和方向;了解表面X力系数。
〔2〕知道液体对固体有浸润和不浸润的特点。
〔3〕了解毛细现象及其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
2.学习这部分知识时注意培养学生对自然现象的观察能力。
要通过对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和这部分知识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来培养和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兴趣。
二、重点、难点分析1.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看到液体表面有收缩趋势,液体对固体有浸润和不浸润,细管中液面上升和下降等现象。
2.液体表面收缩现象、浸润与不浸润现象和毛细现象的分子动理论解释是这节课的难点。
表面X力的含义也是让学生不易接受的概念,只能作初级的介绍。
三、教具1.油滴在水和酒精混合液里呈球形:长方形玻璃缸、酒精和水适当的比例兑成混合液、车用机油,滴入水中呈圆球形悬浮其中。
2.带有绵线的铁丝环、有木把的钢针、烧杯、肥皂液、酒精灯。
3.演示浸润和不浸润:水银、水、玻璃板、锌片、烧杯、实物投影幻灯。
4.演示毛细现象:一组毛细管〔内径大小不同〕、两臂直径不等的U形玻璃管〔两臂的直径比例差别大些〕、水、水槽、水银、水银槽、支架、实物投影幻灯。
四、主要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液体与固体、液体相比较,它在宏观上突出的特性是没有一定形状,具有流动性。
但它具有一定的体积,而且不易压缩,这方面特点比较接近固体。
从微观上看,液体内部分子也是密集在一起的,分子间距较小,分子间相互作用力较大。
液体分子运动主要表现为在平衡位置附近做微小振动,在很小区域内,液体分子是有规那么排列的。
但是液体分子区别于固体分子,液体分子没有长期固定的平衡位置,不断移动,造成液体具有流动性。
液体有很多区别于固体和气体的性质,今天只研究液体与气体接触的表面层的性质和液体与固体的接触层的一些性质。
〔二〕新课教学过程1.液体的表面现象〔1〕演示实验:长方形玻璃缸内,润滑机油在水和酒精混合液内,呈圆球形悬浮。
毛细现象教案高中物理
教学目标:
1.了解毛细现象的定义和原理。
2.掌握毛细现象的影响因素。
3.掌握毛细现象的应用。
教学重点:
1.毛细现象的定义和原理。
2.毛细现象的影响因素。
教学难点:
毛细现象的应用。
教学准备:
1.实验器材:毛细管、水、水平尺、砂纸。
2.教学资料:课件、教学实验设计。
教学内容:
1.毛细现象的定义和原理。
2.毛细现象的影响因素。
3.毛细现象的应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小学学到的水滴在不同表面的现象,并导入毛细现象的讨论,引发学生对毛细现象的探究兴趣。
二、讲解(15分钟)
1.讲解毛细现象的定义和原理。
2.讲解毛细现象的影响因素。
三、实验操作(20分钟)
1.实验1:将毛细管浸入水中,观察水面上涨的高度与毛细管直径的关系。
2.实验2:用砂纸将毛细管的表面磨糙,再进行实验1,观察现象。
四、讨论(10分钟)
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讨论毛细现象的影响因素。
五、应用(10分钟)
讨论毛细现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举例说明。
六、总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
总结毛细现象的内容,留作业要求学生做一份关于毛细现象的小结。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系统理解毛细现象的定义、原理和影响因素,以及掌握毛细现象的应用,达到教学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验操作和讨论,加深学生对毛细现象的理解和应用。
毛细现象教案教案:毛细现象一、教学目标:1. 了解毛细现象的概念及其产生的条件;2. 理解毛细现象与液体表面张力之间的关系;3. 掌握实验方法,观察和验证毛细现象的存在;4.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毛细现象的概念及产生条件;2. 实验:观察验证毛细现象的存在;3. 毛细现象与液体表面张力的关系。
三、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例如“为什么用吸管吸液体时,液体会上升到吸管内?”引导学生思考毛细现象的存在。
2. 介绍毛细现象的概念及产生条件,并讲解液体表面张力的概念和作用。
3. 进行实验:将一根吸管插入一杯水中,观察液体在吸管内的上升现象。
通过观察实验现象,让学生验证毛细现象的存在。
4. 分析实验结果:让学生思考为什么液体会上升到吸管内,引导学生发现液体的上升与液体的表面张力有关。
5. 讲解毛细现象与液体表面张力的关系:液体在吸管内上升是由于液体在吸管内壁上形成了一个升起的弯曲面,液体表面张力使液体倾向于缩小表面积,所以液体会上升到细管内。
6. 总结归纳:通过导入实验结果和相关知识,让学生总结毛细现象的产生条件和液体表面张力的作用。
7. 拓展应用: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液体在毛细管中上升的高度与毛细管半径和液体性质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评估:1. 学生实验结果的准确性;2. 学生对毛细现象概念的理解;3. 学生对毛细现象与液体表面张力关系的掌握。
五、教学资源:1. 实验所需材料:玻璃杯、水、吸管等;2. 相关教材和课件。
六、教学延伸:1. 毛细现象在生活和工作中的应用;2. 毛细现象与植物吸水的关系;3. 毛细现象的进一步探究和实验设计。
七、教学反思:本教案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探究毛细现象的产生和液体表面张力的作用,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实验现象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实际生活和实例,加深学生对毛细现象的理解和应用。
同时,也可以通过设计更复杂的实验,进一步让学生探究毛细现象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毛细现象教案教案名称:探究毛细现象教学时长:一节课教学目标:1. 了解毛细现象的定义和特点。
2. 掌握毛细现象产生的条件。
3. 能够解释毛细现象的原理。
4. 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观察力。
教学重点:1. 毛细现象的定义和特点。
2. 毛细现象产生的条件。
教学难点:1. 毛细现象的原理。
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细玻璃管、水、油、毛细管。
2. 实验材料:吸水纸、水色素。
教学过程:引入:通过展示毛细的现象,引起学生的兴趣,导入本课的主题。
步骤一:简要介绍毛细现象的定义和特点。
毛细现象是指液体在细小管道或细槽中要明显高于或低于容器外液面的现象。
它的特点是液面与管壁形成一条弧线,而不是正常的水平液面。
步骤二:演示毛细现象。
1. 将一根细玻璃管一端插入装有水的烧杯中。
2. 观察玻璃管内的水面与外界液面的变化。
3. 将细玻璃管一端插入到装有染色水的容器中,观察液面变化。
步骤三:讨论毛细现象产生的条件。
1. 引导学生思考,提问:“为什么液体在细玻璃管中会出现毛细现象?”2. 学生讨论,并提出结论。
教师进行总结。
步骤四:解释毛细现象的原理。
1. 毛细现象的产生是由于液体分子之间存在一定的相互作用力,使液体几何形成为一个曲面。
2. 毛细现象的发生需要满足两个条件:细玻璃管的内径越小,毛细现象越明显;液体的表面张力越大,毛细现象越明显。
步骤五:动手实践。
1. 学生分组进行动手实践,观察毛细现象。
2. 每组学生将细玻璃管一端插入装有水的容器中,观察毛细现象。
3. 学生记录实验结果并进行讨论。
步骤六:总结和评价。
1. 教师总结毛细现象的定义、特点、原理和产生条件。
2. 学生进行思考,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并进行评价。
教学延伸:1. 可以请学生设计其他条件下观察毛细现象的实验。
2. 可以继续探究毛细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达到了,学生对毛细现象的定义和特点有了初步的了解,掌握了毛细现象产生的条件,并能够解释毛细现象的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