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江汉平原(含监利)水患与城镇发展
- 格式:doc
- 大小:36.50 KB
- 文档页数:6
江汉平原第四纪含水层系统特征张陵;胡祥胜;关义涛;向进洋【摘要】第四纪冲积、冲洪积与冰水沉积的砂层和砂砾石层中贮藏了大量的地下水资源,是开采利用条件较好的地下水开采层位.江汉平原第四纪地下水资源丰富,含水层、含水层结构和含水层系统受沉积环境、古地理、古气候等因素影响分布发育特征各异但又统一,含水层多层、含水层结构多变、水文地质特征相对一致是江汉平原第四纪含水层系统的特点,江汉平原第四纪含水层系统是多层的,又是连续、统一、非均质的大的综合三维地下水含水层系统.【期刊名称】《资源环境与工程》【年(卷),期】2016(030)006【总页数】4页(P895-898)【关键词】第四纪地层;含水层;含水层结构;含水层系统【作者】张陵;胡祥胜;关义涛;向进洋【作者单位】湖北省地质局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湖北荆州434020;湖北省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院,湖北武汉430051;湖北省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院,湖北武汉430051;湖北省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院,湖北武汉43005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41.7江汉平原第四纪地层埋藏发育了多个含水层(组)和含水层系统,在分布范围上以孔隙水含水层分布最为广泛,厚度最大,储存了大量的地下水资源,是江汉平原的主要地下水开采层。
受沉积环境、古地理、古气候等因素影响,江汉平原的含水层系统具有多层性和统一性,各含水层在垂向上的分布和含水层结构特征存在着差异,致使其水力性质、水化学条件、富水性及地下水动态等水文地质条件特征各异。
对于区域水文地质条件的分析研究,从含水层的沉积环境入手,进行含水层结构格架、特征的分析研究和含水层系统划分是建立地质结构模型和第四纪三维含水层模型的重要手段,也是正确划分地下水系统和地下水资源分析计算评价的重要步骤。
第四纪以来江汉盆地在晚第三纪构造基础上继承性发展,继续呈差异性掀斜式下降,周边山地与江汉盆地间歇性的升降运动仍在持续进行,新构造运动控制了区域内第四纪沉积(厚度)与河湖演变。
中国历史地理名词解释and简答【沿革地理】记述并考证历史时期疆域和政区等的沿袭与变革的领域,是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前身。
沿即沿袭,革即变革,沿革地理主要研究历代疆域、政区制度、地方名称和方位、水道名称和流经的沿袭和变革。
沿革地理在我国有古老的传统,作为历史学的辅助学科,发展到清代乾嘉时成为一门显学,出现钱大昕、王鸣盛、赵翼等名家,清末杨守敬则是传统沿革地理学的集大成者,其主编的《历代舆地图》代表了二千年来沿革地理的最后终结。
第一章历史时期中国的气候变迁1.简述近1万年来中国历史气候变化的大势(可参考名词解释)概括起来可以说是四暖四冷,即划分为四个温暖时期与四个寒冷时期:温暖期:1、第一个温暖期是距今8000年——前11世纪全新世大暖期,又称大西洋期(8000-5000)因为距今5000年左右有一个由温暖逐渐转向相对寒冷时期。
2、前770年——公元初年,春秋战国秦汉3、公元600——1000年,隋唐时代4、公元1200——1300年,元朝初期寒冷期:1、公元前1000年——前850年,周代初期2、公元初年到公元600年3、公元1000——1200年,南宋时代4、公元1400——1900年,明清宇宙期从第四纪冰后期以来的全新世的这一万多年来,相对于冰川期,地球上气候总的来看是温暖的。
具体在这个一万年中,气候也在不断变化,这种变化,表现在温度、湿度等气象要素方面,即幅度的波动现象。
一方面,温暖期愈来愈短,温暖程度也愈来愈低;从气象的另一要素湿度上,这一万年来的主要表现为降水日趋减少,气候的干燥性加强。
2.举例说明历史气候变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两次气候温暖期, 中唐以后中原王朝失去西域的控制权, 也是与气候变化分不开的。
事实上, 隋唐温暖期于中唐后结束。
我们后来的研究证明, 中唐后期的较寒冷阶段是短暂的, 大约维持了一年。
然而, 就是这样一个短期的寒冷事件, 对中原势力退出西域起了决定性作用。
两次气候温暖期, 即两汉温暖和隋唐温暖期, 对应于强大的中原王朝, 这种王朝, 至少在其前期将它的势力范围有效地伸展到了中国的西域及中亚。
历史地理第十六辑明代湖广地区重要水利史料――万历《湖广总志•水利志》简介①尹玲玲明万历《湖广总志》(以下简称万历志),九十八卷,明徐学谟纂修,万历十九年(1591年)刻本。
徐学谟字叔明,苏州嘉定人,嘉靖庚戌进士,官至礼部尚书。
徐氏曾四仕湖广,谙习其故事,此书乃万历中其为左布政使时所纂o万历志是目前看到的第一部有水利志专卷的湖广总志,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以下简称《利病书》)第二十五册“湖广下”即是对其《水利二》之原文抄录。
清中后期,万历志已极为稀见,官修通志、私撰水利专著都以顾氏之书为原始出处而摘录或辗转传抄,以致错讹相传,部分现代学者的论著亦多混淆。
所幸的是,万历志至今仍得保全并赖《四库全书存目丛书》(以下简称《四库存目》)而推广,其水利志记载详细、立论系统。
本文拟对其内容作一评述,并穷源竟委、按图索骥,将有关通志及水利专著中的错讹一一指出,希有助于后来者之研究。
」、内容评述.Y'I'-明成化年间薛纲曾纂修《湖广总志》,此书现已不存,其后吴廷举在此基础上加以续修,此即嘉靖《湖广图经志书》。
从其体例来看②,乃以州郡分卷,故只在各府州县“山川”部分略见堤堰陂塘之记载,而未有专门的水利志。
万历志不以州郡分卷,惟以事类编辑,与前书体例大异,其中有二卷的篇幅专志水利,故其为目前所见第一部有水利志专卷的湖广总志。
其志繇言:“七泽九江,江汉汤汤。
以漕以溉,利不胜害。
陂之灑之,禹内可绩,为达水利』在水利志前亦有一小序言:“今自监司暨郡邑专衔而领水利。
盖踵前制,顾草泽沏僻、多以不获,于跋涉而时巡之为解,吏安所曜其职乎?是以法渐散皮而民之死生待命于天矣!顷年始行督过之令,河堤稍稍缉,乃知襄陵艰食不足以病平世者,繇法举也,故序列郡首。
以江汉洞庭标其大者•泉湖涧溪陂堰附而著焉;塘坝不悉载,载其数志水利。
”万历志第三二、三三两卷为水利志(以下简称《水利志》),内容主要分为各郡陂塘堤堰数和各郡堤防图考两大部分,以下作一分类评述:1.河湖水系的形态及其演变两湖平原历史上河湖水系变迁很大,明万历以前,尚未有比较全面的记述。
125江汉平原四湖地区水土污染特征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周雨田摘要:中国水土污染正面临着由点到面、由浅到深、由城市到农村不断扩展和污染程度日益严重的趋势,水土污染防治迫在眉睫。
本文根据“江汉平原水土污染监测”项目的野外调查工作与120组地表水、地下水、土壤样品的分析成果,结合环境地质条件和地表水环境、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与地下水水质标准,分析论证了江汉平原四湖地区的地表水、地下水、土壤污染特征及其工业污染、农业污染、生活污染和自然污染途径。
关键词:地表水污染;地下水污染;土壤污染;污染特征;污染途径中图分类号:X1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4595(2020)25-0125-0006一、前言大地涵藏万物,孕育生命,被誉为人类的母亲。
但是,近年来,伴随中国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大地不断遭到各种污染的伤害,地表水、地下水和土壤污染形势日益严峻,水土是人类立命之本,中国人均耕地、淡水资源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2、1/3,而且还面临着盐碱地、风沙土、土壤和淡水污染加剧,污染分布面广,损失巨大,污染事件频发,污染现状不清,防治基础薄弱等问题,农产品质量告急已是不争的事实,仅仅因水土污染防治不力、环境监管乏力,导致频发的食品安全问题让人们直接遭受水土污染之“痛”,水土污染防治已迫在眉睫。
通过参加由湖北省地质局水文地质工程大队组织实施的“江汉平原水土污染监测”项目的野外调查工作,介绍江汉平原四湖地区地表水污染、地下水污染和土壤污染特征、污染途径,为完善地表水环境、地下水环境和土壤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建设、监测网络建设、监管系统建设、水土污染预警与应急预案、加强水土污染防治技术攻关起到借鉴作用。
二、自然地理地质条件(一)自然地理与水文气象江汉平原四湖(长湖、三湖、白露湖、洪湖)地域包括荆州市的荆州区、沙市区、江陵县、监利县、洪湖市和石首市的一部分及荆门市的沙洋县、潜江市一部分组成,面积为11547.5km 2,地处长江中游荆江北岸,汉江及其东荆河以南地区,为江汉平原腹地,介于东经112°00′~114°00′、北纬29°21′~30°00′之间。
文章编号:1006-155X(2001)06-086-05湖北省监利古城 八景 及其对当代山水城市建设的启发王炎松,周 霞(武汉大学城市建设学院,湖北武汉 430072)摘要:在简述湖北监利县概况的基础上,通过对监利县古城 八景 的分析,阐述了监利古城的山水城市特征.并由此得出当代中国山水园林城市的建设可以从自然和人文两方面吸取传统经验,创造出属于本地域的山水城市.关键词:八景;山水城市;特征;监利县中图分类号:TU 984.2 文献标识码:A1 概 述新世纪伊始,我国面临着一个城市化的时代;也面临着一个城市类型普遍一致,可能使人居环境千篇一律的时代.如何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下,塑造城市特色,建设宜人的山水城市?已成为全社会所关注的问题.中国古代众多的中小城市,在塑造城市特色、建设山水城市方面,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即根据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运用传统的筑城思想和营造技术,合理组织建筑与其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使建筑、城市与环境之间成为一个有机的结合体.还结合当地的人文积淀和历史文化以及当地人的人居理想,兼顾生态景观、审美趣味,要求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俱佳.可以说它们是以山水园林式的人居环境,以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俱佳为其特征的山水城市.历史上的各地 八景 是这种山水城市的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代地方志上,往往记载着当地名胜 八景 .大至名山胜地,小至县城集镇, 八景 之盛,全国皆然.经考证 八景 之名,原出宋代名画家宋迪.宋迪以湖南潇湘一带的景物为题材,绘制了八幅山水画,名为 潇湘八景图 .即 平沙落雁、远浦归帆、山市晴岚、江天暮雪、洞庭秋月、潇湘夜雨、烟市晚钟、渔村夕照 .至元、明两朝,有些文人仿照 潇湘八景图 编制了当地 八景 .清代是编修地方志的鼎盛时期,各地记载名胜古迹时,也就随此风雅,拼凑 八景 ,装点名胜.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 山水城市 的建设,就是城市环境艺术、景观艺术的设计和制造.各地均按自己的地理地貌特征,自然山水条件,历史文化氛围,以及当地人自己的喜好、修养和想象去创造、设计这些足以能使当地人引以自豪的山水人文景观.这一系列观景、造景的相关活动,不仅有意识地将自然引入城市生活,而且往往又强化了城市原有特征,使得它们各具特色.因此,古代各地八景是传统中国山水城市建设不可多得的珍贵遗产和传统中国城市理想人居环境理念的完美体现.这就使研究古代城市及其 八景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现以位于长江中游的湖北省监利县为例.1.1 监利县境监利县位于鄂中南部,长江中游北岸,江汉平原腹地.地跨东径112 35 ~113 19 ,北纬29 26 ~36 12 ,南临长江,毗邻湖南省华容、岳阳、临湘3县(市);东跨洪湖,襟带洪湖市;北依东荆河,界交仙桃、潜江两市;西与江陵、石首两县(市)接壤.监利县地处古云梦泽,属河湖冲积平原地区.境内地势平缓,河渠纵横,塘堰湖泊星罗棋布.长江自西南一方浩荡入境,沿南蜿蜒130km (原168km);东荆河由老新口迂回东下,北绕简家渡经洪湖市境直注长江;鄂中最大的人工河流四湖总干渠,系拓浚原有内荆河(即古夏水)而成,自西向东收稿日期:2001-09-22作者简介:王炎松(1969-),男,上海人,副教授,从事建筑设计及其理论的研究.第34卷第6期2001年12月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Engineering Journal of Wuhan University Vol.34No.6Dec.2001横贯县中部.三大水系,不仅有舟辑之便,而且有灌溉、调蓄、养殖、捕捞等多种效益.东沿洪湖有水面5000 hm2,水势浩淼,一望无际,为监利、洪湖两县(市)共有,系全县河渠汇注之地和水产品生产基地.全县地势西南北三面较高,除东南沿杨林山、狮子山两座小丘外,其余为平川,地面高程一般在海拔23~28m之间.远在石器时代,已有人类在此繁衍聚居.西周时属州国;春秋战国时属容城地,为楚国领地和乐苑,楚王修建的荆台和章华台均在县境内.汉时,名华容县.公元222年,孙权从古华容县内划出水草丰茂之地另置一县,设官 监收鱼稻之利 ,监利之名始于此.晋太安年间,县境内曾侨置成都郡,亦称成都王颖国,立都于县西北.南北朝时,设监利郡,至明清无大变.1.2 监利县城今县城容城镇位于县境南部,南临长江.容城镇早在五代梁即为县治,迄今已有千余年历史.历史上,城垣的修筑被认为是城建活动的一件大事.凡立城者大都遵照这样的顺序:以筑城辟门为先,接着便是建衙署、文庙,然后者是 祭祀之坛夫城隍祀典之祠、沟渔、道路,农利之类 据 监利县志 [1]记载,明正德年间,县治容城还是土筑城墙.明万历元年(1573年)改建砖城,两年乃成.东西仍旧基,南北新筑.周长6000m,高3m,厚3m 余.设5门.东曰朝阳,南曰朝宗,西为阜门,北为望京,东北为保和,其上皆有谯楼,还挖有护城河,河深约7m.明崇祯七年(1634年)将护城河拓宽加深,继续增高城垣约1m.越八年,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攻占县城,部分城墙等建筑物毁于战火.清顺治六年(1649年)修复旧城,重建城楼,楼上皆有题额:东曰 光华复旦 ,南曰 江汉澄清 ,西曰 鸿雁翔集 ,北曰 锁钥深严 ,东北曰 神听和平 .康熙年间,又数度修葺,增建角楼4座.咸丰年间,太平军曾攻入县城,城垣几成废墟.同治七年(1868年)再次修复.抗战时期,侵华日军曾多次出动飞机狂轰滥炸,古城遭到毁灭性破坏.从监利城垣修筑变迁中,可看出传统城市不可避免的严格 礼制 思想.城墙高大,城楼威严,楼上题额都体现出封建时代不可逾越的秩序 礼 .2 监利八景当高大的城垣出现以后,城内的人似乎得到了安全的保障,但也失去了与自然的亲近.弥补这种心理失落,突破城垣的隔绝,重新回到自然的怀抱成为城内人普遍的追求.尤其是作为代言人的士大夫,表现尤为强烈.孔子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的说教在这种追求下奠定了道德的基础, 潇湘八景图 及各地 八景 热为这种追求提供了范本和动力. 监利八景 便应运而生.据清 监利县志 [2]所载,八景分别为 章台晓霁、锦水晴岚、轩井流霞、璇台涌月、离湖读骚、鹤泽观鱼、泮宫翠柏、南郭古梅 . 八景 所反映出的是不受制于 礼 ,以生命为本,崇尚自然和环境的功能,从而人为地创造有利生命、有利生存、有利生活的聚居环境. 八景 又依托于监利的自然与人文环境,因而具有鲜明的特征.虽然,今天 监利八景 几乎都荡然无存或仅余遗迹,但我们仍能从史册中,窥见其昔日的风貌.2.1 章台晓霁章台即章华台.址在今周老嘴镇(据县城北30 km).史载,公元前534年,楚灵王 穷土木之技,单珍府之实,举国营之 建豪华离宫章华台于楚之苑云梦泽,又称 三休台 ,言其高也,拾级而上者,需休息三次才能达顶点.章华台何年倾圯,不见史载,只遗台址.后人于清晨初霁之时,登临远眺,怀古思今,遂成八景之一.2.2 离湖读骚离湖,即今大兴镇西北与荒湖农场西南一带(在周老嘴镇西北),古系湖泽地带.相传楚怀王时,三闾大夫屈原富国强兵的改革主张触犯了楚国贵族保守势力,被怀王放逐到离湖边.他行吟泽畔,在离湖边写下了光耀千古的诗篇 离骚 .后人遂在此设馆治学,攻读 离骚 .2.3 锦水晴岚即古锦水口之胜迹.锦水口,位于今容城镇西南之窑圻垴,为古夏水与长江水汇合处.相传古夏水灌注时 此地流成五色 ,江畔诸峰倒映其中,五彩缤纷,气象万千,人称 锦水晴岚 .2.4 轩井流霞轩井流霞之轩井,处白螺镇(县城东49km)狮子山半腰.相传轩辕帝游乐洞庭时,命人在此掘井炼丹.清志中记载:其井正方约三分余地,中有井水长年不涸,隐隐带有赤色,谓有霞石于底.或曰晚霞映照山石,投影其中,似有万道霞光,流波溢彩,人称此景为 轩井流霞 .2.5 璇台涌月璇台,位于周老嘴小彭家台.相传因古时有夜第6期王炎松等:湖北省监利古城 八景 及其对当代山水城市建设的启发87明珠照此而得名.台高5m,长宽各10多m,呈圆丘形,三面临水.台南小河有曲廊、小桥;南北岸皆为疏柳修竹.每临中秋月夜,疏柳修竹和着月色倒映水中,清风徐来,月影沉浮.人临之,恍若入仙境,故谓 璇台涌月 .2.6 鹤泽观鱼鹤泽即白露湖,位于大兴镇西北缘,古系荒泽.相传三国时,云羊祜镇守荆州,曾在泽中养鹤,此泽名亦因此而来.鹤泽从未枯竭,盛产鱼虾,常年有成群的白鹭在湖中捕食鱼虾,蔚为壮观.2.7 泮宫翠柏指文庙院景.文庙又称学庙,学宫.故址在今监利县中学校园内.古之文庙,砖木结构 为堂三楹,檐二溜,高三丈有奇.衡三丈,纵倍之,缭以墙墉 .两庑戟门,高堂深院,静谥典雅,院中古柏参差,倒映一泓池水,虬枝古干,郁郁苍苍.2.8 南郭古梅南郭,指古监利县城之南隅,今在容城镇工农堤北侧.相传此地曾有270年古梅一株,奇枝曲突,凌寒着花.后遭兵火频仍, 肌销腹朽 , 自踵自顶,略无完肤 .几年后,老梅树枯梢旁忽生新枝 出若游龙蜿蜒,任意冲突,繁香艳蕊,照满城隅 .全城大哗,皆道精灵阴庇,往来观雪踏赏者络绎不绝.嗣后,南郭古梅便被缀以诗画录入 八景 .3 分 析监利,远离京都谈不上皇家园林之胜;虽为鱼米之乡,但少巨富,故私家花园也甚寥寥.所以 八景 应是古城山水特征的主体部分.它反映了古人的一种思想方式及与周围环境的真实关系;反映了人们对自然的观念由敬畏、崇拜到适应、利用、发展再到对山水的审美并逐渐将其纳入到自身的生活环境中的过程.基本上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方面在建设城市时充分利用现有的自然环境,尽可能少地破坏自然环境,趋利避害;另一方面在现有自然环境的基础上,营造适于人类居住、生活的人化小环境,并赋予其强烈的人文色彩,达到自然和人文两方面的良好结合.3.1 城乡平衡古监利八景,分布在整个县域内,表面看来与县治所容城镇的关系较为松散,实际上体现出一种城乡平衡.如果留意一下监利治所的变迁,不难发现其中的原因.三国时,孙权析华容县东境始置监利县,治所设在上坊东村(今周老嘴一带).直至五代梁时,县治所才迁至今容城镇.后又因屡遭水兵之灾,县治所亦数度变迁.据县志记载: 宋端平元年(1234年),监利县治遭水倾圯,荆湖制置使孟珙,迁县治于鲁氵伏口 , 明崇祯十五年(1462年)李自成率农民起义军克荆州,所部继而攻占监利县城,明知县朱慈骧移治龚场易家集(县城偏东北45 km) . 至清顺治七年,方移治入城.咸丰年间,太平军亦曾攻入容城镇 .由此可见,容城镇频繁的变迁与灾害,客观上扼制了其城内景观的开发,促使景观向整个县域扩散.关于 八景 的具体分布: 泮宫翠柏 、 南郭古梅 、 锦水晴岚 仍然较集中地围绕在容城镇近郊; 离湖读骚、璇台涌月、鹤泽观鱼 则围绕周老嘴镇,分布在其四周; 轩井流霞 则位于县城南部,距治所容城镇49km的白螺镇西郊.周老嘴镇曾为县治所,而白螺镇亦为古时 锁洞庭湖口,扼长江要冲 的繁华集镇.可见,八景是分布在县治所或重要集镇的周围,这也是古监利八景的特征之所在,即 一个中心,多个衬托点 .同时,也反映出古代城市化水平较低,人们的乡居生活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故八景不一定只集中于县城内或围绕县城,也散布在各乡村,真实地反映出我国古代的生产生活方式并不以城市为唯一核心,而是体现出城乡的平衡.这也启示我们:城市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城市的发展是以其周边为依托的;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不只是城市内部的可持续发展,不能把它作为一个孤岛来看,而应将其与乡镇、农村结合起来.3.2 情景交融,人文色彩浓郁监利古代八景以较自由的格局将城垣所围的邑与周围自然环境联系起来,形成两者间的一种过渡、延伸、平衡与补充.在心理上削弱了城墙带来的封闭感,在景观上也丰富着城市的内容与层次.移情于景,情景交融是八景特色之一,即八景不仅是可让人察觉的,而且也是可让人进入的.这里所说的 可察觉 ,是指风景场面易于为人感知、理解; 可进入 是指人们通过更多的推测、思考进而构建的风景场面又是耐人寻味的.八景的情景交融得益于散布在山水环境中民间神话传说和历史事件.这些神话与典故,借山水之 形 ,构山水之 意 ,使自然山水以人化的观念出现, 形之美 与 意之美 相互衬托,从而使山水显得更美,使人们对山水风景的感受更为强烈.如轩辕帝游洞庭的传说,为 轩井88 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2001流霞 披上一层神话的色彩.而历史事件作为其山水文化环境发展的历史纪录,则真实体现了作为人类社会中一部分,山水自然的生命进程,赋山水以人类的活力.如 鹤泽观鱼 中云羊祜养鹤的故事,就反映出白露湖的开发与变迁.而八景的题名则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言未尽,而意无穷 与山水传说、典故一道引人联想,如同展开一幅幅诗画般情景交融的艺术世界.其中,以 章台晓霁 为最.当你的眼睛接触到由远去的人类的智慧、劳动与生活所产生的台址,在晨光依稀中,透出迷蒙的轮廓,披着风露所赐于的层层色彩时;潜意识里便凭增 遥想当年起高台,如今楼台更何处 的历史感慨.即在自然形象所表达的美感之外体现出历史的沧桑感.离湖读骚 体现了三闾大夫义无反顾,投身汩罗的壮举.这里已不仅是一道风景,更有深厚的精神内涵,人们在此接受熏陶、纪念古人,抒发志趣,不愧为地方文化的标志.南郭古梅 中,诗句 肌销腹朽 、 从踵至顶略无完肤 是容城镇屡遭兵火的见证;而新枝奇异的生命力 出若游龙蜿蜒,任意冲突,繁香艳蕊,照满城隅 ,暗合古人 天人合一 的思想.让人在体味时空的同时,加入了对生命的思索.泮宫翠柏 体现了中国传统的礼乐之境. 礼记 乐记 : 乐由阳来,礼由阴作 , 乐者天之和也,礼者地之序也 .天肯定了万物生长的规律是 乐 ,地规定了万物有序的关键是 礼 ; 立于礼成于乐 ,礼乐相配,就如同天地阴阳相辅相成.泮宫即指文庙,它是除县署外最规整的建筑群,严整对称的布局,是传统有序的 礼 , 乐 是从审美角度去调和,有如院中的古柏参差和一泓池水.礼乐的结合显现出一种典雅有序而又安宁详和的文化氛围,洋溢着一种人文之美.3.3 浓郁的地方特色监利古八景与其地域环境及地域文化密切相关,是基于对当地自然条件和历史人文的深入思考、巧妙利用、精心创造,绝不是牵强附会,也非照搬与穿凿,因而极具特色.八景之中 离湖读骚、锦水晴岚、轩井流霞、璇台涌月、鹤泽观鱼 等五处,均与水有关,反映出监利湖网密布,水乡泽国的自然特征,体现出当地人民与水的亲和性,对水环境形成景观的钟爱以及人们利用自然条件的创造经验. 璇台涌月 中水呈现出的是柔美.在这里动静结合,动中取静.疏柳、修竹、月影、水波因风而动,衬托出月夜的旷与静,促人在宁静柔和中,体味一种不碍于物、不滞于心、无拘无束的空灵之美. 锦水晴岚 勾勒出容城镇一衣带水的自然特征,水在这里是明快、充满生机的.水还把周围的景物如画地反映出来,山水植被,物诱气随,四季更替;气象变幻,日落日出,云彩霞光 并把这一切屈曲摇曳,水在这里成了第一流的写意画家. 轩井流霞 中,水 随物赋形 被约束在井中,也点出其位于山腰的地形特点.借气象的变幻,霞光的流转赋水以动感,更借神话传说,令人产生遐想.鹤泽观鱼、离湖读骚 不仅勾勒出监利湖泊密布的自然特征,还依托历史典故充分反映出其人文环境特征.监利地近古楚中心郢都(今江陵),三国时属吴荆州,故而深受吴楚文化影响.屈原作 离骚 、云羊祜养鹤这些典故的独有性,进一步强化了其地域文化的独特性,也使自然景观更具魅力,获得高度的文化品味.3.4 综 述总观监利古城及其八景,它一方面表现出天、地、人和谐共处,和谐发展的理念,表现在具体的物质形态上就是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俱佳的山水城市,这也是中国传统中小城市共有的特征;另一方面还体现出鲜明的地方特色,这些特色只属于监利.它来源于城市的环境和当地历史文化长时间的 积淀 ,是区别于其他城市的标志.今天的城市特色是从传统特色中生长发展起来的,而未来的特色又要从今天向前延伸.古代监利八景,是从古城山水园林景观兴盛期经历了相当长的时间形成的,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相当的生命力,不仅反映出城市的地域、文化特征,也反映出人居环境相对稳定的可持续发展状态.这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对今天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山水园林城市,具有重大意义.4 对当代山水城市建设的启发和意义90年代初,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提出了 山水城市 的构想,为协调城市化、环境、可持续发展拓展了空间.他说: 我近年来一直在想一个问题:能不能把中国的山水诗词、中国的古典园林建筑和中国的山水画融合在一起,创立 山水城市 的概念.第6期王炎松等:湖北省监利古城 八景 及其对当代山水城市建设的启发89将我国的山水画移植到中国现已开始,将来更应发展,把中国园林艺术应用到大城市区域的建设,我称之为 山水城市 .要发扬中国园林建筑,特别是皇帝的大规模园林,如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等.把整个城市建设成为一座超级大型园林 , 用中国园林艺术来美化中国城市应用林包围建筑,而不是建筑群中有几块绿地.应该用园林艺术来提高城市环境质量,要表现中国高度文明不同于世界其他国家的文明,这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大事. [3]对比古代城市的山水园林特征,不难发现其与钱先生提出的 山水城市 的构想在很多方面是吻合的.古代城市的 八景 ,正是钱学森先生所说 把中国的山水诗词、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和中国的山水画融合在一起 的传统山水园林城市的实证.研究不同地方的 八景 ,无疑是学习传统山水园林城市的最佳途径之一.旧的古城 八景 大多已经随历史的风尘而烟灭,对其中有条件的可适当进行恢复,而更重要的是吸取古人的经验,学习古人的理念,在新的时期,用现代的思想,追求一种新的表现,创造适合于当代的山水园林城市.鲍世行先生将山水城市的核心归纳为 尊重自然生态、尊重历史文化;重视现代科技、重视环境艺术;为了人民大众而有未来发展 .即是要建设有利于人的身心;有利于自然生态;有利于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的可持续发展的人类聚居环境.山水城市不只是利用自然地形,依山傍水,而是人造的山和水.人造山水是山水城市的重要内涵,但不等于说不顾自然条件,不尊重自然规律,随人想当然,而是将人类的理想喻于自然山水,自然山水富于人文色彩,二者紧密结合.显然,在建设山水城市中,各地城市应考虑到共同性的一面,更应考虑到特殊性、历史性、民族性、多样性的一面.山水城市绝无通用模式,在建设山水城市时,必须实事求是,密切联系地域的自然条件及人文特色,认真总结适合地域条件的山水城镇城市的设计理论和方法,学习古代成功经验,发挥各地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这将有助于我们克服城市千城一面,建筑千篇一律,全球化趋同带来的负面影响等问题,创造出属于本地域的山水城市.参考文献:[1] 监利县志[M].武汉:湖北省人民出版社,1985.[2] 徐兆英,林瑞枝修.王柏心撰.监利县志(十二卷,首一卷),清同治十一年刻本.[3] 鲍世行,顾孟潮.杰出科学家钱学森论城市与山水城市[M].北京:中国建工出版社,1996.Eight S ights in ancient Jianli City of Hubei Province and itssignificance of construction of modern mountains and waters cityW ANG Yan_song,ZHOU Xia(School of Urban Studies,Wuhan University,Wuhan430072,China)Abstract:Based on an introduction to Jianli C ounty in Hubei Province,and through analyzing the Eight Sights in ancient Jianli City,the ancient Jianli s characteristics of mountains and waters city are described.An idea is presented as follows:at present,China s cities of mountains and waters,shall be construc ted with learning from the traditional e xperiences in the aspects of nataral and humanistic landscapes so as to create new cities of mountains and waters with local features.Key words:Eight Sights;city of mountains and waters;characteristics;Jianli County90 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2001。
监利县改革发展调查联合调查组2007年第5期——本刊特稿长江北岸,洪湖之滨,有一个县叫监利。
监利县历史悠久,自三国吴时设县,县名一直沿袭至今。
监利县国土面积3238平方公里,人口139.7万,是一个人口大县、农业大县,也是一个知名度很高的县。
湖北的一些县名,中央领导不是很熟悉,但说起监利,大家都知道。
不过,监利的出名,却让人感到苦涩:它的出名,不是因为富,而是因为穷。
2000年3月,监利有个乡党委书记,上书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朱镕基同志,大声疾呼: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
一时间,监利县“穷”名远播,成为我国“三农”问题的一个聚焦点。
监利固穷,但非唯一。
监利当时的窘况,也是湖北所有粮食主产区的写照。
监利,是湖北农业大县的缩影,也是我国中部农业大县的缩影。
2002年5月,到湖北工作不久的省委书记俞正声,未接受大家的劝阻,毅然选定农民负担重、县乡财政穷、工作矛盾多、发展困难大的监利,作为自己的联系点。
他诙谐地说:“毛主席说,越是困难的地方越是要去,这才是好同志。
我也想当个好同志嘛!”5年多来,俞正声同志先后18次轻车简从,到监利调查、指导工作,最长的一次连续在乡村调研了6天。
俞正声走遍了监南、监北,湖滨、田埂、堤垸、墩台,绵延的乡间小路上印满了他的脚印。
他先后和500多个农户算收支、话家常,了解农民的意见和要求;和16个乡镇、30多个村的基层干部促膝谈心,了解基层政权的运转及改革与发展的进展情况。
许多全省农村工作的思路、政策在这里酝酿、形成或调整……监利大地春雷滚滚。
意义深远的农村税费改革、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在这里轰轰烈烈展开;以工业化、产业化、城镇化为主导的发展大潮在这里涌动。
到2006年末,和2002年相比,监利县的地区生产总值增长42%,财政收入增长66%,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48%,综合实力在全省的排位由63位跃居到41位,上升了22位。
监利,破茧而出。
为茧所缚:昔日因产粮百万而享誉全国,此后又受“农”所困,跌入谷底事实上,监利并不是一直都穷。
土壤与环境 2000, 9(3):214~217 Soil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E-mail:***********.cn基金项目:国家“九五”科技攻关项目(96-004-03-02)、中国科学院重点项目和湖北省重大项目 作者简介:向万胜(1965-),男,博士研究生,副研究员。
收稿日期:2000-06-05文章编号:1008-181X (2000)03-0214-04江汉平原农田渍害与土壤潜育化发展现状及治理对策向万胜,李卫红,童成立(中国科学院长沙农业现代化研究所,湖南 长沙 410125)摘要:江汉平原不同类型的渍害低产田面积已达2.9×105 hm 2;综合治理农田渍害、改良利用涝渍低产田,长期以来一直是该区农业发展中的首要任务。
文章从区域水文地质、地貌条件、恳殖和耕作的影响等方面,分析了江汉平原农田渍害与土壤潜育化形成的原因,并提出了综合治理农田渍害和改良涝渍低产田的对策。
根据对现有资料的分析,认为在目前的社会经济条件下还难以从根本上阻止江汉平原农田渍害和土壤潜育化的发展。
关键词:江汉平原;农田渍害;土壤潜育化 中图分类号:S156 文献标识码:ACurrent Status of Waterlogging and Soil Gleyization of Farmland in JianghanPlain and the Strategy for Its ManagementXIANG Wan-sheng, LI Wei-hong, TONG Cheng-li( Changsha 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Academia Sinica, Changsha 410125, China )Abstract: There are about 2.9⨯105 hm 2 of different types of waterlogging and gleyed soils in Jianghan plain, Hubei province. Floodwater control and gleyed soil improvement have been the key tasks for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for long-time in this area. In this paper, the causes of waterlogging formation and soil gleyization are analysed by discussing the geological and topographical condition as well as the effects of reclamation and cultivation; and the comprehensive strategy for regulating waterlogging and soil gleyization is set forth. Based on an analysis of the data collected, the paper concludes that it is very difficult to prevent the development of waterlogging and soil gleyization under the present economic condition in Jianghan plain. Key words: Jianghan plain; waterlogging; soil gleyization江汉平原地处湖北省中南部,位于111︒14' ~114︒36'E 和29︒26'~31︒37'N ,兼跨北亚热带和中亚热带,属长江和汉江合力冲积、沉积而成的平原。
明代江汉平原水灾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明代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我国历史上水灾频发的时期。
江汉平原作为古代南北交通要道的重要地带,也是水灾频发的地区之一。
明代水灾对江汉平原的农业生产和民生造成了重大的影响,因此,对明代江汉平原水灾的研究既有学术价值,又有现实意义。
二、研究内容本次研究将以明代江汉平原水灾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以下内容:1. 水灾的基本情况:包括水灾的发生时间、范围、持续时间等基本情况。
2. 水灾的原因分析:主要分析水文环境、气候条件、自然地理条件等方面的因素,为深入分析水灾的成因提供参考。
3. 水灾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主要从农业生产指标(如耕地面积、收成、税收等)角度,探讨水灾对江汉平原农业生产的影响。
4. 水灾对民生的影响:主要从人口、生计、社会秩序等角度,探讨水灾对江汉平原民生的影响。
5. 其他相关问题:如水利工程、灾后恢复等问题,均可作为本次研究的关注点。
三、研究方法本次研究主要采用历史文献资料的搜集和分析研究方法,包括档案文献、古地图、文献记载等多种形式的资料收集,并进行综合分析。
另外,本研究也将结合统计学方法,对不同方面的数据进行量化分析,以便更为准确地反映水灾的影响。
四、研究意义本次研究的研究成果,可以为了解明代江汉平原水灾的成因和影响提供参考,可以为现代水灾防治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也可以为加强对历史的认识和理解提供帮助。
五、研究进度安排本次研究的具体进度安排如下:第一阶段:资料收集与整理(预计时间:一个月)1.1 搜集并整理有关明代江汉平原水灾的史料资料;1.2 进行初步筛选,明确可用文献材料;1.3 对文献材料进行整理分类。
第二阶段:研究方法的确定(预计时间:一个月)2.1 确定研究方法;2.2 确定研究指标和统计分析方法。
第三阶段:资料分析与综合(预计时间:两个月)3.1 对资料进行分析;3.2 进行综合分析,总结研究成果。
第四阶段:论文撰写(预计时间:两个月)4.1 按学术要求撰写研究论文;4.2 修订论文,保证学术质量。
明清时期天门县的水利困境与地方水利秩序作者:王红来源:《江汉论坛》2016年第04期摘要:天门县地处汉江下游,地势低洼,易患洪涝渍灾害,常常陷入水利困境之中。
明清至民国时期,天门县地跨汉江左右两岸,大面积属地及县城等精华地带皆地处汉江左岸的襄北平原,只有很小面积属地位于汉江右岸江汉之间的平原,而江汉之间平原与洞庭湖平原也分别位于长江荆江段的左右两岸。
因此,天门县与襄北平原上下游和江汉之间平原上下游之间的各州县之间、与江汉之间平原的各州县之间、与洞庭湖平原的湖南省与湖北省各县之间,常发生水利利益冲突。
为摆脱水利困境,对襄北平原、江汉之间平原的同岸上下游各州县、汉江左右两岸各州县之间、荆江左右岸各州县与湖北湖南两省之间、堤外洲滩和堤内平原之间。
天门县分别采取了不同的防范措施,甚至不惜以邻为壑,或牺牲本县局部地区的水利利益,以求本县水利利益的最大化。
关键词:天门县;《襄堤成案》;水利困境;水利利益中图分类号:K248/2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16)04-0104-10一、引言《襄堤成案》、《大泽口成案》和《襄河水利案牍汇钞》,是专门记载湖北省天门县(亦名竟陵、景陵,今湖北天门市)与江汉平原其他相关州县市之间水事纠纷的地方性水利文献。
其中,《大泽口成案》由胡子明辑,民国铅印本,具体编辑年代不详,但从该文献内容仅记载了民国元年、二年(1912-1913)的大泽口纠纷案推测,最早成书应该在民国二年或三年;《襄河水利案牍汇钞》,天门人沈肇年辑,天门县旅省同乡会印于民国二十五年(1936),上卷30篇中的前26篇是选择《襄堤成案·修筑溃险堤段》,3篇选择《大泽口成案》,新增1篇《魏运昌上巡抚陈诜议开泗港详文》,下卷所有文本,皆与民国二十四年江汉大水后冯镇东所拟《改造湖北水利计划书》、汉水线水灾视察团李书城等所拟《汉水线水灾视察团对于今后整治汉水之意见》有关,批驳规划中关于在汉江左岸(即北岸)开口分流并疏通汉江左岸分流河道的意见和建议,而对汉江向右岸(即南岸)分流并疏通右岸分流河道的意见和建议却十分赞成。
明清时期江汉平原(含监利)水患与城镇发展近年来,江汉平原在明清时期的迅速崛起和同样迅速的人地关系失衡成为学术界的一个热点问题,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探讨了自然灾害尤其是水患的成因、基本状况、影响以及相关的理论问题,他们的研究成果勾勒出江汉平原水患的基本轮廓,在许多方面有相当精辟的见解,为后来者提供了进一步深入研究的背景和基础。
[1]本文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重点探讨在水患肆虐的江汉平原,城镇发展所受影响及其特征。
一、明清时期江汉平原城镇发展的基本状况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从长江下游向西逐步推进,江汉平原在雄厚的垸田农业基础上,凭借优越的地理条件,一跃成为全国转运贸易的枢纽。
在此过程中,江汉平原城镇的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
那些最初因政治、军事的需要而形成的县(州)城逐渐成为集政治中心、商品集散地、手工业中心等多种功能于一身的地区性政治、经济中心。
同时,在县(州)城的周围以及河口等便于船舶停靠的地方逐渐形成新的以经济功能为主体的市镇,它们大多以转运贸易起家,同时兼顾周围地区的日常需求。
对于这些城镇来说,四通八达的河流就是它们的生命线,这一点在城镇的布局上得到了充分体现。
以江汉平原16个县(州)城为例,它们中有9个分布在长江两岸,占总数的56%,其余的分布在汉水及其支流的两岸。
商业市镇也无一例外地分布在大大小小的河流两岸,其影响范围由河流的大小和市镇自身的位置决定,一般来说,处于长江、汉水沿岸或是几条河流交汇处的城镇,其辐射范围广,发展潜力大,因而发展速度快,规模大。
江汉平原这种密度较高、集中于河流两岸的城镇分布格局既是因商业发展的需求而形成的,同时也是商业发展的支柱,这些级别不同、功能略有差异的众多城镇散布在整个平原,在明清时期呈现出生机勃勃、兴旺发达的景象。
在明清时期,尽管商业在城镇发展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但对于县(州)城来说,政治功能仍是不可忽略的一部分。
在政府拨款大力维护的城墙内,有大量坛庙、官衙、公署、仓库、监狱等建筑,政府在地方的各级行政、军事、文化代表就驻扎在这里,从地方官员到下级皂隶,以及由此产生的供应他们日常各种需要的人员,其数量在这类城市人口中占有相当比例,属于城市中的特权阶层。
江汉平原河流纵横,湖泊众多,气候温湿,降雨量大,既是著名鱼米之乡,又是洪涝重灾区。
所以,筑堤防汛,抗洪救灾,历来是这一地区关系国赋民命、地方治乱的一大要政。
上至朝廷,下至当地官员,对此都不敢掉以轻心。
林则徐在道光年间先后两度来湖北做官,当时正是江汉平原洪涝灾害频发期,为了保护民众生命财产安全和官府钱粮征收,维护社会秩序稳定,他在政务繁重之际,大力督率筑堤防汛,积极组织被水地区民众生产自救,为江汉平原洪涝灾害防治作出了贡献。
深入研究林则徐在江汉平原的治水救灾实践,不仅是对这位近代中国伟大民族英雄的缅怀,也可为当代长江中游抗洪救灾提供历史借鉴。
一、江汉平原洪涝灾害及其成因江汉平原河湖密布,加上客水来量巨大,丰沛的水量,一方面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使其成为全国著名的鱼米之乡,另一方面,由于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雨在区域和时段上分布不匀,极易造成洪涝之灾。
因此,在江汉平原各种自然灾害中,洪涝灾害一直居于首位,具有发生频繁,分布面广,历时较长,损失严重的特点。
根据已有研究统计,从唐朝到清朝1300年间,江汉平原发生洪涝灾害200余次,且频率越来越高。
唐朝平均18年一次,宋元时期增加为7 ̄8年一次,到明清时代发展到4年一次。
频繁的洪水漫溢,给江汉平原及湖北沿江地区社会经济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严重损失。
如清乾隆五十三年六月(1788年7月)荆州万城堤溃决,使荆州满汉两城同时被淹,死亡约1万余人,公私财产损失难以数计。
从荆州惨案发生到嘉庆十三年止,湖北各地连年漫溃堤工50多处,溃口从数十丈到数百丈不等。
尤其从嘉庆十三年到道光十八年,30年间,汉江无一年不报溃漫。
每次水灾,轻则田淹歉收,重则家毁人亡。
江汉平原日趋严重的洪涝灾害,不仅是当地官民的心头大患,也引起朝廷的高度关注。
朝廷不仅设有水利专官,负责修堤防汛事宜,同时也把水利作为考核地方官员政绩、决定地方官员奖惩升迁的重要依据之一。
康熙十三年(1748年),朝廷规定湖北滨江各府县,分别设同知、州同、县丞、主簿、典吏专管堤防事务,在每年夏秋汛涨季节,各在所辖地方,率领各管段堤老、圩甲,搭盖棚房,置备防汛器材、物料,驻堤看守。
1.历史地理学:历史地理学是研究历史时期人类地理环境变化,以及环境与人类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的科学。
2.冰后期:第四纪在距今1万年左右进入全新世时期,这个时期是在经历一个第四纪第四次冰期后的一个间冰期,气候日趋转暖,称为冰后期,这时期,人类进入了新石器时代。
3.全新世大暖期:距今8000年至5000年,世界进入一个温暖湿润的时期,特别有利于古文化的发展,特别是大暖期的鼎盛阶段(距今7200年至6000年),古代人类文化飞速发展,这在许多人类文化的出现都有明显的体现。
河姆渡文化、大地湾文化、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都是其代表,同时许多无人区也出现了人类。
4.中世纪温暖期:是指处于600年到1000年左右间的一个相对温暖湿润的时期。
这是一个由温暖湿润转向寒冷干燥的转折时期。
5.南宋寒冷期:1100年至1200年的寒冷时期,这次12世纪的气候转寒标志着中世纪温暖期的结束,以后气候虽有反复,但总体看来是以寒冷为主。
6.明清宇宙期:从1400年到1900年,又称“明清小冰期”,为低温多灾时期。
7.黄河大改道:黄河下游在近3000多年的时间内决口1500多次,较大改道二三十次,六次重大改道。
先秦时期,主要在今天津附近入渤海,为北流;汉唐时期,在今山东入渤海,为东流;南宋至清咸丰,夺淮从江苏如黄海,为南流;清咸丰后,恢复东流,结束夺淮入海,形成今天的黄河。
8.汉唐安流期:东汉时,69年在王景领导下治河,固定了一条从长寿津自西汉大和故道别出,循古漯水河道,经范县南,在今阳谷县与古漯水分流,经今黄河与颊和之间,至今利津入海。
王景治水后,黄河相对安流了大约600多年,称汉唐安流期。
9.梁山泊:源于巨野泽,又称大野泽,在今山东巨鹿县东北。
944年,黄河在滑州决口,巨野泽南部淤高而向北扩展,梁山成为湖中孤山,形成梁山泊,以后不断扩大。
金代湖面内缩,元代河水决入,梁山泊又成泽国。
后黄河夺淮入海,梁山泊来水减少,到康熙时淤成平陆。
明清时期江汉平原(含监利)水患与城镇发展近年来,江汉平原在明清时期的迅速崛起和同样迅速的人地关系失衡成为学术界的一个热点问题,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探讨了自然灾害尤其是水患的成因、基本状况、影响以及相关的理论问题,他们的研究成果勾勒出江汉平原水患的基本轮廓,在许多方面有相当精辟的见解,为后来者提供了进一步深入研究的背景和基础。
[1]本文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重点探讨在水患肆虐的江汉平原,城镇发展所受影响及其特征。
一、明清时期江汉平原城镇发展的基本状况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从长江下游向西逐步推进,江汉平原在雄厚的垸田农业基础上,凭借优越的地理条件,一跃成为全国转运贸易的枢纽。
在此过程中,江汉平原城镇的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
那些最初因政治、军事的需要而形成的县(州)城逐渐成为集政治中心、商品集散地、手工业中心等多种功能于一身的地区性政治、经济中心。
同时,在县(州)城的周围以及河口等便于船舶停靠的地方逐渐形成新的以经济功能为主体的市镇,它们大多以转运贸易起家,同时兼顾周围地区的日常需求。
对于这些城镇来说,四通八达的河流就是它们的生命线,这一点在城镇的布局上得到了充分体现。
以江汉平原16个县(州)城为例,它们中有9个分布在长江两岸,占总数的56%,其余的分布在汉水及其支流的两岸。
商业市镇也无一例外地分布在大大小小的河流两岸,其影响范围由河流的大小和市镇自身的位置决定,一般来说,处于长江、汉水沿岸或是几条河流交汇处的城镇,其辐射范围广,发展潜力大,因而发展速度快,规模大。
江汉平原这种密度较高、集中于河流两岸的城镇分布格局既是因商业发展的需求而形成的,同时也是商业发展的支柱,这些级别不同、功能略有差异的众多城镇散布在整个平原,在明清时期呈现出生机勃勃、兴旺发达的景象。
在明清时期,尽管商业在城镇发展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但对于县(州)城来说,政治功能仍是不可忽略的一部分。
在政府拨款大力维护的城墙内,有大量坛庙、官衙、公署、仓库、监狱等建筑,政府在地方的各级行政、军事、文化代表就驻扎在这里,从地方官员到下级皂隶,以及由此产生的供应他们日常各种需要的人员,其数量在这类城市人口中占有相当比例,属于城市中的特权阶层。
为了加强基层统治的力度,历代政府常常不遗余力地修筑城墙,进行各种基础建设,虽然他们的本意只是保护自己的基层权力中心,但这些努力在客观上扩大了城镇规模,提高了城镇的防御能力(包括防御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的能力),从而有助于城市在不断积累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
与县(州)城相比,分布在江汉平原上的市镇,它们的经济功能是显而易见的,可以说,江汉平原经济发展的活力有相当部分是从它们的发展中体现出来的。
以长江沿岸最繁荣的市镇——沙市和汉口为例,沙市在明隆万时期已是“蜀舟吴船,欲上下者,必于此贸易,以故万舫栉比,百货灯聚。
”[2]到明末更是“列肆则百货充韧,津头则万舫麟集”[3],其附近的荆州府治江陵城虽然商业也比较发达,但许多日常所需的物品仍要依赖沙市的供给。
此后经历了明末清初的兵灾战乱,沙市一时萧条不堪,直至清中期,它又重新崛起,恢复了往日客来商往,车水马龙的繁华景象。
汉口崛起比沙市略晚,它的发展历程在江汉平原城镇中具有代表意义。
明初,汉口还是一个不起眼的荒洲,成化年间汉水改道,由郭师口汇入长江,汉口凭借江汉汇合的有利地势,逐渐成为该地区的商业中心。
从此,除了战乱年代,汉口始终保持着商业巨镇的地位,商贾云集,百货辐凑,有诗云:“北货南珍藏作窟,吴商蜀客到如家。
”[4]汉口作为以转运贸易起家的市镇的代表,汇集了全国各地的货物和商行,是内地货物的一大集散市场,其中最著名的商业种类有八种,号称“八大行”。
在商品集散的同时,各地商帮也汇聚汉口,一展宏图。
汉口成为华中地区第一大商业市镇而享誉全国。
除了这些商业巨镇外,江汉平原还有大量中小市镇,它们大多以一个较大的城镇为中心,辅以较小的镇、市,形成小型城镇网络,在附近的农村地区和大型转运贸易口岸之间担负着中介作用。
在清代同治七年的《松滋县志》中曾详细记载的以松滋为中心的小型城镇网络就是一个典型例证:“夫松滋亦上下通津也,长江万里而遥,蜀舶东下,吴帆西上,估客有无懋迁,连樯接舳,必停泊于斯。
而朱市以下,濒江圜 ,各有内河以通货贿,善贾者越堤易 ,一叶轻驶,布帆安稳。
一邑之中,西则竺园市,南则磨盘洲,东北则新场 市,回环往复,道皆四达。
远言之,由是越公、石,历安、华,或泛洞庭以及吴、越、闽、广,惟其所适,转移之间,推行尽利。
在道光壬辰以前,川渎安澜,民物殷阜,商旅鳞集,如朱市之棉、草坪之丝,夏秋数月间取修约百万缗,虽沙津、汉渚无得而逾焉。
”[5]像松滋县这样的情况在江汉平原决非少数,几乎所有的大型城镇的周围都可以找到这些活跃的小城镇的痕迹。
汉口、沙市这样的大型市镇自不必多言,即便像京山这样商业贸易不甚发达的地区,在距县城东北60里,大小富水汇合处的宋河镇,因水路与汉水相连,交通便利,每年都有商人从汉口来这里收购土特产,数额亦高达钱十几万缗。
[6]可以说,明清两代江汉平原的城镇在便利的水运条件的基础上基本上形成了有效的梯形网络,其辐射范围涉及到长江上游、下游以及中部、南部诸省,是当时全国商业及城镇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水患对城镇建置的影响明清两代,江汉平原频繁的水患难以避免地制约和影响了当地城镇的发展。
城镇建置一次又一次遭到破坏是其最明显的外在表现,其极端形式就是整个城镇毁于水患,这种灾难性后果的罪魁祸首一般是特大洪水。
以清朝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为例。
当年六月二十日(农历)荆江段的万城堤溃决,洪水冲开荆州府治所在地江陵城的西北两座城门,城内满汉两城、文武衙署、兵民房屋以及仓库、监狱俱被淹没,人员伤亡惨重,城市遭到彻底破坏。
[7]其后,政府耗资近百万,前后耗时近3年才使该城焕然一新。
[7]作为府治所在,又有八旗驻扎,显然江陵城在受灾后得到了政府较多的关注,且当时清朝国力强盛,有能力调拨大量人力、物力进行重建工作。
与之相比,位于江陵下游的公安县城在洪水面前只能一次又一次地迁徙到附近的冈阜上。
据记载,公安县城从孱陵街迁至二圣洲,又迁至油河口,大约在明崇祯七年(1634年)左右迁至祝家冈,此后的170年相对比较稳定。
到了道光十年(1831年),城市又为洪水所累,直到四十四年后再次迁徙才略得安宁。
[8]当然,类似公安县这样一再迁徙的情况只是少数,大多数遭到致命打击的城镇仍然在废墟上重建家园。
从一些记载来看,这些城镇在洪水洗劫之后,其破坏程度也是相当惊人的。
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汉江几处同时溃堤,洪水直冲入钟祥县城,一夜之间,城内竟水深丈余。
[9]石首县城在道光十二年、二十四年、二十八年和二十九年洪水为患,尤其是后两次江堤溃决,以至于城中建筑物十之八九毁于水患,因当时政府与民间都是财穷力尽,到同治年间都没有完全修复。
[10]沔阳州商业繁华地区之一的沙湖镇在1831年也遭受了类似的灭顶之灾,据记载,当时镇内水涌浪翻,镇中最高处也只剩下一线之地。
[11]即使排除这些记载中的夸张成份,这些洪水的后果也极有可能是毁灭性的。
除了特大洪水造成的灾难性后果外,一般年份的洪水以及渍涝、河道冲刷也会给城镇建置带来一些破坏性影响。
一般洪水对城镇建置的影响与特大洪水在本质上并无不同,只是程度较轻,发生频率更高。
渍涝与河流冲刷是水患的另外两种表现方式。
与洪水相比,它们的影响往往要经过长时段的积累才能表现出来,因此在起始阶段容易被人们忽视。
江汉平原的城镇基本上都位于低洼的湖区,渍涝现象一直比较严重,如果城镇排水不畅,就会引发渍涝灾害。
在《监利县志》中有一段非常生动的记载:……城圮而濠堙,圮者当缮缉,而堙者未利导。
居民檐溜沟勺,皆集于西南洼中,城内外至有沉灶产蛙者,民不得已,决两堤为坎,瘗板以空其中,为水道。
形家每咎之,后亦以江水环堤,沁入空中,将有涓涓不塞之忧,乃复囊土为实,而城内外之病潦者如旧,如是者又六七年……方逆氛,滨江居民鲜少,城中潦水没胫。
[12]这种灾害形式虽然很少造成人员伤亡,但给城镇的日常运作带来许多不便,而且建筑物由于长期浸泡在水中而容易造成坍塌。
此外,渍涝的影响常常因洪水、暴雨而突然加剧。
乾隆初年,荆门州的州城由于排水管道淤塞,城内之水不能及时疏通,城墙及城内建筑长期浸泡在水中,稍遇水涨就有几十处坍塌。
[13]钟祥县城的渍涝就更加严重,动辄西、南二禁门就泡在水中,甚至十几日都不能退去。
[14]河流冲刷的结果更具有长期性,常常要数十年甚至上百年之后才能为人们所察觉。
以滨临长江的汉阳县为例,大约在明中期的方志中还记载了县城朝宗门距江岸几十丈,其间有民宅、水井,空地尚可骑马。
而南纪门外从江岸到城墙有500多丈,江中沙洲成为商业聚集区。
但嘉靖以后,河流冲刷,江岸崩塌。
至明末清初,城墙与江水之间的距离不过几丈,而到了同治年间再编县志时,南纪门已沉入江中,江水直逼城墙。
[15]为了抵挡这种日积月累的冲刷,几乎所有的城镇都在沿河地段修建了护城堤,但是像汉阳县这种情况,可以证明护城堤的作用也许并没有达到人们期望的程度。
渍涝、河流冲刷与洪水之间有紧密关系,洪水会加重前两者的破坏能力,而前两者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后者影响的一种延续。
洪水泛滥、无节制的围垦常常会带来河道淤塞、河口变更等后果。
对于江汉平原的城镇,尤其是对以河为命、因河而生的商业市镇而言,这往往意味着两岸市镇的衰落甚至是消亡。
同时,在新的河道、河口附近交通便利、易于船舶停靠的地方,发展起新的市镇。
江汉平原商业市镇的这种此消彼长现象在明清两代非常突出,比比皆是。
石首县城西南的米市在街市崩坍以后,就迁往附近的黄金堤进行贸易。
[10]汉阳府市镇的变迁更加典型,唐宋时集于南市,到明初改在金沙洲,明中期以后,汉水改道,在江汉二水新的交汇处兴起了长江中游第一大镇——汉口。
[16]这种有河则有市、无河则市亡的情况从某种角度上解释了江汉平原商业市镇兴衰不定、浮沉无常的现象。
三、水患对于城镇功能的影响城镇的功能主要有两种:政治功能与经济功能。
在水患频发的江汉平原,随着城镇基础设施和大量房屋被摧毁,城镇功能也受到沉重打击。
首先是政治功能遭到削弱。
在洪水洗劫城镇时,行政权力所在地即官衙、廨署、监狱、仓库亦不能幸免,有些甚至被迫废弃。
钟祥县的城守营千总署在道光年间在洪水的一再侵袭下变为一片废墟,[17]而安陆府署大门外在洪水期也经常是水深数尺。
[14]类似情况在江汉平原许多城镇都存在,这使得政府在维持社会秩序、进行救灾等方面的能力大为下降,并且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行政组织的混乱,明清两代许多官员都认识到这一点。
康熙年间,官员郭徽祚指出:“兹城者,仓库之所守,万民之所趋,官司之所宅,击柝御暴之所籍者,而竟视其崇墉之岌岌焉若崩,女墙之严严焉如坠,而莫为之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