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免疫学应用
- 格式:ppt
- 大小:650.00 KB
- 文档页数:67
白介素12的研究新进展第一临床医学院 08中西医临床医学2008013020李玉兰 2008013175魏晓娜摘要:白介素12(IL-12)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种异源二聚体分子,主要由单核/巨噬细胞及B淋巴细胞对细菌、细菌产物及细胞内寄生物等发生反应而产生,被认为是细胞免疫应答过程中的关键调节因子。
IL-12能激活NK 细胞、T细胞,并诱使其分泌大量IFN-γ,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对多种肿瘤的预防和治疗显示了良好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白介素12;T细胞;增殖;凋亡;抗肿瘤1、IL-12的发现与命名1989年,一项实验室的证据发现细菌感染或人EB病毒转染的B淋巴母细胞系可在内环境中产生一种因子,它能诱导干扰素-γ(IFN-γ)生成,并激活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促进T细胞和NK细胞的生长。
在分析EBV转染的细胞系所分泌的因子时,NK细胞刺激因子(NKSF)被证实介导了人的T细胞与NK细胞的几种生物活性:诱导生成IFN-γ;增强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对静息T细胞有致有丝分裂作用。
NKSF在佛波酯刺激的EBV转染的RPM-8866细胞系的介导下有血中提纯,它有异源二聚体分子结构。
EBV转染的B细胞系协同白介素-2从大量可的松处理后的T 细胞诱导生成淋巴细胞激活杀伤细胞(LAKC)时,证实存在一种细胞毒性淋巴细胞成熟因子(CLMF)。
提纯并克隆CLMF的编码基因证实NKSF与CLMF是同一种细胞因子,现在统一命名为白介素12.【1】2、IL-12的分子结构IL-12是分子量为70KD(P70)的异源二聚体分子,由分子量分别为40KD(P40)与35KD(P35)的两条糖基链经二硫链连接组成。
P35cDNA序列编码一条219个氨基酸的多肽,其成熟蛋白分子量为27500,包含7个半胱氨基酸残基和3个可能的N 端糖基化位点。
P40cDNA序列编码一条328个氨基酸的多肽,其中N端的残基1-22为疏水信号肽部分,成熟蛋白分子量为34700,包含10个半胱氨基酸残基和4个可能的N端糖基化位点,以及一个理论上的肝素结合位点。
免疫学实验免疫学实验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研究领域,它涉及到研究人体免疫系统的机制和功能,并通过实验手段来深入了解和探索免疫系统对疾病的防御和治疗作用。
在本文中,我们将介绍免疫学实验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常见的实验方法,以及它们在研究和治疗免疫相关疾病中的应用。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免疫学实验中常用的一些基本概念。
免疫学实验主要涉及到免疫细胞、抗体和抗原的相互作用。
免疫细胞是人体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巨噬细胞、淋巴细胞等。
抗体是由免疫细胞产生的一种特殊蛋白质,它可以识别和结合到体内外入侵的病原体,激活免疫系统进行防御。
而抗原则是一种能够引起免疫系统反应的物质,可以是细菌、病毒、真菌等。
在免疫学实验中,常见的实验方法包括免疫组化、流式细胞术、ELISA等。
免疫组化是一种用于检测组织或细胞中某一种特定蛋白质的方法,它可以通过使用特异性抗体来标记和检测目标蛋白质的位置和表达水平。
流式细胞术则是一种通过流式细胞仪进行细胞表面标记和分析的方法,它可以对不同类型的免疫细胞进行鉴定和分类。
ELISA是一种用于检测和分析抗体和抗原相互作用的方法,它基于酶标记免疫吸附技术,可以测定目标物质的浓度和活性水平。
除了这些基本方法,免疫学实验还可以进一步应用于研究和治疗免疫相关疾病。
免疫学实验可以帮助我们深入了解免疫系统在疾病中的作用机制,例如自身免疫疾病、感染性疾病等。
通过实验手段,我们可以研究免疫细胞的活性和功能,并探索潜在的治疗策略。
例如,在免疫细胞治疗中,我们可以通过实验手段提取、修饰和培养免疫细胞,并将其用于治疗癌症、自身免疫疾病等疾病。
此外,免疫学实验还有助于研发和评估新型的免疫药物和疫苗。
通过实验方法,我们可以研究药物在免疫系统中的作用机制和疗效,并评估其用于治疗疾病的潜力。
免疫学实验在疫苗研发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评估免疫细胞对疫苗的反应和效果,我们可以确定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总结起来,免疫学实验是一项非常重要且广泛应用的研究领域。
↓重点知识:一、疫苗(1)定义(2)种类:灭活病原体、减毒病原体、DNA疫苗等二、器官移植(1)定义(2)条件:配型(供体与受体的HLA有一半以上相同)、免疫抑制剂(3)面临的问题:免疫排斥、供体器官短缺三、免疫学的应用(1)免疫预防人工主动免疫:注射抗原(菌苗、疫苗、类毒素)人工被动免疫:注射抗体(免疫血清、免疫球蛋白)(2)免疫诊断检测病原体、肿瘤标志物(3)免疫治疗免疫增强疗法免疫抑制疗法问答:1. 最初进行的器官移植,为什么总是不成功呢?【答案】因为辅助性T细胞在机体的免疫反应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它被攻击之后免疫系统就将处于瘫痪状态、不能有效地清除病原体或癌变的细胞,所以最终患者会死于严重感染或恶性肿瘤。
2. 在进行器官移植或骨髓移植时,为什么都要先进行配型,即检查供体和受体之间的组织相容性呢?【答案】因为辅助性T细胞在机体的免疫反应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它被攻击之后免疫系统就将处于瘫痪状态、不能有效地清除病原体或癌变的细胞,所以最终患者会死于严重感染或恶性肿瘤。
3. 利用由自体干细胞培养出的组织、器官进行移植,有何优点?【答案】因为辅助性T细胞在机体的免疫反应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它被攻击之后免疫系统就将处于瘫痪状态、不能有效地清除病原体或癌变的细胞,所以最终患者会死于严重感染或恶性肿瘤。
4. 在进行器官移植时,运用免疫抑制剂可以提高成活率。
但这些药物会使淋巴细胞减少,因而患者容易患感染性疾病。
这一问题该如何解决?【答案】需要在用免疫抑制剂药物与预防感染之间寻求平衡,并尽量使运用免疫抑制剂的病人避免接触病原体、或通过适当的锻炼,提高自身免疫力。
精品课件:教案:一、教学目标(1)阐明疫苗发挥作用的原理。
(2)说出器官移植面临的问题,认同器官捐献。
二、教学重点(1)疫苗发挥作用的原理。
三、教学难点(1)疫苗发挥作用的原理。
(2)器官移植与组织相容性抗原之间的关系。
12门医学整合课程摘要:一、引言二、什么是12 门医学整合课程三、12 门医学整合课程的具体内容1.解剖学2.生理学3.病理学4.药理学5.微生物学与免疫学6.预防医学7.医学遗传学8.医学影像学9.医学检验学10.内科学11.外科学12.妇产科学四、12 门医学整合课程的意义和作用五、结论正文:一、引言在我国医学教育领域,12 门医学整合课程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通过对这12 门课程的学习,医学生可以全面、系统地掌握医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为今后的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文将对12 门医学整合课程进行详细介绍。
二、什么是12 门医学整合课程12 门医学整合课程是指在医学教育中,将医学各个领域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进行整合,形成的一个包含12 门课程的教学体系。
这12 门课程分别是: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预防医学、医学遗传学、医学影像学、医学检验学、内科学、外科学和妇产科学。
三、12 门医学整合课程的具体内容1.解剖学:研究人体结构、组织、器官和系统的形态、结构、发育及其与功能关系的学科。
2.生理学:研究生物体生命现象及其活动规律的学科。
3.病理学:研究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的学科。
4.药理学:研究药物的化学、药效、毒性、应用和代谢等方面的学科。
5.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研究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机制和免疫学原理及其应用的学科。
6.预防医学:研究预防疾病、延长寿命、提高人群健康水平的学科。
7.医学遗传学:研究遗传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和诊断中的作用的学科。
8.医学影像学:研究利用X 光、CT、MRI 等成像技术对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的学科。
9.医学检验学:研究实验室检测方法和技术的学科,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10.内科学:研究内脏器官和系统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的学科。
11.外科学:研究外伤、炎症、肿瘤等疾病的手术治疗方法和技术的学科。
12.妇产科学:研究女性生殖系统及乳腺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的学科。
免疫学部分一、概述【A型题】1.免疫的概念是:A.机体的抗微生物感染功能B.机体清除损伤和衰老细胞的功能C.机体排除非自身物质的功能D.机体识别、杀灭与清除外来微生物的功能E.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性物质的功能2.免疫监视功能低下的后果是A.易发生肿瘤B.易发生超敏反应C.易发生感染D.易发生自身免疫病E.易发生免耐受3.免疫应答对机体是:A.有利的反应B.不利的反应C.有时有利,有时不利D.适当时有利,不适当时不利E.以上都不是【X型题】1.免疫功能在正常情况下可表现为A.阻止病原微生物入侵B.对自身组织成分的耐受C.清除体内损伤、衰老细胞D.诱导组织细胞突变E.防止肿瘤发生二、抗原【A型题】1.一般而言,抗原的分子量为多少才具有免疫原性?A.<10kDB.< 9kDC.=10kDD.>10kDE.>100kD2.引起同胞兄弟之间移植排斥反应的抗原属于A.异种抗原B.同种异型抗原C.自身抗原D.异嗜性抗原E.感染的微生物抗原3.TD-Ag得名,是因为它A.在胸腺中产生B.相应抗体在胸腺中产生C.对此抗原不产生体液免疫D.只引起迟发型变态反应E.相应的抗体产生需T细胞辅助4.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物质基础是A.抗原决定基B.抗原的大小C.抗原的电荷性质D.载体的性质E.抗原的物理性状5.下列哪种物质没有免疫原性?A.异嗜性抗原B.抗体C.补体D.半抗原E.细菌多糖6.异嗜性抗原广泛存在于:A.人与人之间B.动物与动物之间C.植物与植物之间D.微生物与微生物之间E.不同种属之间7.自身抗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提示:A.自身耐受的终止B.机体易受微生物感染C.免疫监视功能被抑制D.免疫应答被抑制E.抗原的免疫原性增强8.接种牛痘疫苗后机体产生了对天花病毒的免疫力,反映了这两种抗原分子的A.特异性B.交叉反应性C.分子量大D.异种性E.化学结构复杂9.HLA是人类的A.同种异型抗原B.异嗜性抗原C.自身抗原D.肿瘤抗原E.佐剂10.有关半抗原,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通常是蛋白质和多糖等大分子B.本身没有免疫原性C.只能诱导体液免疫D.与载体结合后才能与抗体结合E.具有多个表位11.抗原特异性取决于抗原分子的A.物理性状B.分子量大小C.异物性D.结构的复杂性E.表面的特殊化学基团12.同一种属不同个体之间所存在的抗原称A.异种抗原B.同种异体抗原C.自身抗原D.异嗜性抗原E.独特型抗原【X型题】1.使自身成分变为自身抗原的因素可能有A.大面积烧伤B.大面积冻伤C.电离辐射D.药物E.感染2.隐蔽抗原包括A.脑组织B.眼晶状体蛋白C.甲状腺球蛋白D.精子E.干细胞3.关于半抗原的叙述,下列哪项是正确的A.既有免疫原性又有抗原性B.只具有免疫原性而无抗原性C.只具有抗原性而无免疫原性D.与蛋白质载体结合后就具有免疫原性E.与蛋白质载体结合后就具有抗原性三、抗体【A型题】1.抗体与抗原结合的部位是A.VHB.VLC.CHD.CLE.VH(可变区)和VL2.下列备选答案中,哪个是错误的A.分子量最大的是IgMB.血清含量最高的是lgM (是IgG)C.个体发育中产生最早的是IgMD.血清中含量最低的Ig是IgEE.与抗原结合后激活补体能力最强的Ig是IgM3.能与肥大细胞表面 FcR结合,并介导1型超敏反应的 Ig是A.IgAB.IgMC.IgGD.IgDE.IgE4.下面哪一类Ig参与粘膜局部抗感染?A.IgAB.IgMC.IgGD.IgDE.IgE5.免疫接种后首先产生的抗体是A.IgAB.IgMC.IgGD.IgDE.IgE6.新生儿从母乳中获得的Ig是A.IgA类抗体B.IgM类抗体C.IgG类抗体D.IgD类抗体E.IgE类抗体7.产生抗体的细胞是A.T细胞B.B细胞C.浆细胞D.NK细胞E.肥大细胞8.Ig分子的基本结构是A.由2条重链和2条轻链组成的四肽链结构B.由1条重链和1条轻键组成的二肽链结构C.由2条相同的重链和2条相同的轻链组成的四肽链结构D.由1条重链和2条轻链组成的三肽键结构E.由4条相同的肽链组成的四肽链结构9.人类血清中含量最高、半衰期最长的Ig类别是。
高中免疫学应用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免疫系统的主要功能是什么?A. 调节体温B. 维持血压C. 识别和清除病原体D. 促进伤口愈合2. 以下哪项不属于免疫系统的组成部分?A. 皮肤和黏膜B. 脾脏C. 肝脏D. 淋巴结3. 哪种细胞是免疫系统中的主要效应细胞?A. 红细胞B. 淋巴细胞C. 血小板D. 神经细胞4. 人体初次接触某种病原体时产生的免疫反应称为:A. 初次免疫B. 再次免疫C. 特异性免疫D. 非特异性免疫5. 以下哪种疫苗是通过减毒或灭活病原体制成的?A. 亚单位疫苗B. 重组疫苗C. 活疫苗D. 灭活疫苗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6. 免疫系统的第二道防线包括_______、_______和_______。
7. 抗体的化学本质是_______,主要由B细胞产生。
8. 细胞免疫主要依赖于_______细胞。
9. 免疫记忆是免疫系统对再次入侵的同一病原体的_______反应。
10. 免疫缺陷病是指由于免疫系统的_______或_______功能异常导致的疾病。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1. 简述免疫应答的过程。
12. 描述免疫耐受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13. 解释什么是自身免疫病,并给出一个例子。
四、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14. 讨论疫苗在预防传染病中的作用。
15. 分析免疫缺陷对个体健康的影响。
答案一、选择题1. C2. C3. B4. A5. D二、填空题6. 体液免疫、细胞免疫、炎症反应7. 免疫球蛋白8. T淋巴9. 加快和增强10. 免疫防御、免疫自稳三、简答题11. 免疫应答的过程包括识别阶段、反应阶段和效应阶段。
识别阶段是免疫系统识别病原体;反应阶段是免疫系统激活,产生免疫细胞和抗体;效应阶段是免疫细胞和抗体清除病原体。
12. 免疫耐受是指免疫系统对自身组织不产生免疫反应的状态,其重要性在于防止自身免疫病的发生。
13. 自身免疫病是指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自身组织和器官,如风湿性关节炎。
医学免疫学实验技术医学免疫学实验技术是研究和应用免疫学原理和方法的一门学科。
它主要通过实验手段来观察和分析生物体对外界抗原的免疫反应,从而揭示机体的免疫机制和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
本文将从实验技术的基本原理、常用实验方法和应用领域等方面进行介绍。
一、实验技术的基本原理免疫学实验技术的基本原理是利用生物体对抗原的特异性免疫反应来检测、分离和定量抗原或抗体。
根据抗原和抗体的相互作用原理,可以通过免疫沉淀、电泳、免疫荧光、酶联免疫吸附等方法来分离和检测抗原或抗体。
同时,还可以利用免疫反应的特异性和高度敏感性来检测和定量微量物质。
二、常用实验方法1. 免疫沉淀法:该方法利用抗原与抗体的特异性结合,将抗原-抗体复合物与载体(如蛋白A、蛋白G等)结合,经过离心沉淀后,可以分离出抗原和抗体。
2. 免疫电泳法:该方法将待测样品经过电泳分离后,利用抗体与目标抗原的结合,形成免疫沉淀带。
通过电泳分离的方式,可以实现对不同抗原的检测和分离。
3. 免疫荧光法:该方法利用荧光标记的抗体与待测样品中的抗原结合,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荧光信号的强弱来检测抗原的存在和定量。
4. 酶联免疫吸附法:该方法利用酶标记的抗体与待测样品中的抗原结合,通过酶的催化作用,将底物转化为可见的产物,从而实现对抗原的检测和定量。
三、应用领域医学免疫学实验技术在临床诊断、疾病预防和药物研发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1. 临床诊断:免疫学实验技术可以用于检测和诊断各类感染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肿瘤等。
例如,通过检测患者体液中的特定抗体或抗原,可以判断患者是否感染了某种病原体或患有某种疾病。
2. 疾病预防:免疫学实验技术可以用于疫苗的研制和评价。
通过检测疫苗接种后患者体内产生的特定抗体水平,可以评估疫苗的免疫效果,并为疫苗的改良和研发提供依据。
3. 药物研发:免疫学实验技术可以用于药物的研发和评价。
通过检测药物对免疫反应的影响,可以评估药物的免疫调节作用和毒副作用,为药物研发提供参考。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的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概述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是一种利用免疫学原理进行生物分子检测和定位的技术。
它采用抗体与特定抗原结合的顺反应原理,在组织切片中检测和定位某一特定分子。
原理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利用抗体与特定抗原结合的顺反应原理,即对一种特定抗原有高度选择性的抗体与组织样品中的该抗原相结合产生可见的信号。
这种信号可以是产生光学、荧光或颜色改变等形式。
应用1.生物医学研究: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可以检测组织中特定蛋白质的分布和表达,是研究生物医学领域中蛋白质分子组学的基础技术之一。
2.临床诊断: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可以应用于肿瘤诊断、流行病学调查等领域。
通过检测某些肿瘤标志物、细胞表面分子和内分泌指标等,可以帮助医生进行正确诊断。
3.药物制剂: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可以帮助研究药物分布和作用机制。
例如,在研究心血管药物时,可以用抗体检测受体的表达和分布,从而了解药物作用机制和药效。
优点1.高度特异性: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可以准确地检测特定分子,避免了其他分子的干扰。
2.高灵敏度:可以检测极微量的分子,并精确定位其位置。
3.多样性:可以应用于不同分子种类的检测和定位,有很大的应用前景。
局限性1.抗体交叉反应:某些抗体可能对多种分子有交叉反应,导致误判。
2.样品制备:样品的制备和处理对结果产生影响,需要更加严格的标准化。
3.价格昂贵:用于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的抗体相对价格较高,加上试剂盒和设备的购买,成本较高。
结论免疫组织化学技术作为一种重要的实验室技术,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这种技术可以在细胞和分子层面上全面解析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是生物医学领域中不可或缺的技术之一。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的操作步骤1.标本制备:首先需要采集组织样本,处理后制成组织切片。
2.抗体处理:挑选合适的抗体,经过处理(如荧光标记、酶标记等),制成特定的抗体试剂。
3.特定抗原检测:在组织切片上滴加特定抗体试剂,进行特定抗原的检测。
4.反应信号检测:根据抗体的标记方式,进行相应信号的检测。
IL-12在肿瘤基因治疗中的作用白细胞介素-12(IL12)是一种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的免疫调节因子,它可以促进NKC和CTL的活性,能刺激T细胞及NK细胞的增殖,并诱导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尤其是IFN-γ。
因此在抗肿瘤及抗感染中起重要作用。
但是与其他细胞因子一样,直接应用IL-12具有全身不良反应。
本文主要就IL-12在肿瘤基因治疗方面的应用及前景作一综述。
IL-12的生物学功能IL-12是一种分子量为70KD糖蛋白,主要由抗原提呈细胞(如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和B细胞产生,主要分布在激活的CD8+或CD4+T细胞及CD56+NK细胞表面。
IL-12具有多种重要功能:①促进巨噬细胞、NK细胞和T淋巴细胞增殖,诱生多种细胞因子发挥免疫功能。
②调节Th1/Th2的应答。
Th1细胞主要介导细胞免疫,Th2细胞主要介导体液免疫。
其适当的比例有利于机体的免疫应答。
③增强NK细胞的细胞毒活性,使NK细胞协同IL-12促进LAK细胞、CTL的形成,增强机体对病原、肿瘤细胞的杀伤清除能力。
④最新研究表明,IL-12具有抑制肿瘤血管生成的作用。
IL-12在没有免疫作用参与时仍能够抑制肿瘤的生长,推测是抑制肿瘤血管的生成来实现的[1]。
IL-12与肿瘤基因治疗目前认为恶性肿瘤可能是一种基因疾病,是由正常细胞中某些基因突变而产生的,或是原癌基因突变及抑癌基因突变使细胞出现异常增殖而造成的。
基因治疗与其他方法相比具有选择性高,对组织无毒性或毒性小等优点。
IL-12具有显著的直接或间接杀灭肿瘤的作用。
将IL-12基因导入肿瘤细胞,使其自行分泌细胞因子,使肿瘤组织局部积聚高浓度的IL-12,改变肿瘤局部的免疫微环境,有利于维持持久的免疫反应。
经IL-12修饰过的肿瘤细胞,可诱导机体产生较强的免疫应答,机体对其杀伤力明显增强。
其具体治疗方法概括起来有两种:体外基因治疗方法和体内基因治疗方法。
体外免疫基因治疗:收获自体或异体的肿瘤细胞或成纤维细胞,体外转染携带IL-12 基因,再重新移植给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