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封建社会的学前教育思想
- 格式:ppt
- 大小:238.50 KB
- 文档页数:31
铜川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科学系教案首页教学过程:第三章封建社会的学前教育思想第一节贾谊论早期教育贾谊(前200~前168年),汉族,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人。
西汉初年著名的政论家、文学家。
18岁即有才名,年轻时由河南郡守吴公推荐,20余岁被文帝召为博士。
不到一年被破格提为太中大夫。
但是在23岁时,因遭群臣忌恨,被贬为长沙王的太傅。
后被召回长安,为梁怀王太傅。
梁怀王坠马而死后,贾谊深自歉疚,直至33岁忧伤而死。
其著作主要有散文和辞赋两类。
散文如《过秦论》、《论积贮疏》、《陈政事疏》等都很有名;辞赋以《吊屈原赋》、《鵩鸟赋》最著名。
当时在贾谊面前还有一个不可逾越的障碍,这就是文帝的宠臣佞悻邓通,邓通本是一个没有任何本事的人,完全是由于一个极荒唐的原因而得宠于文帝。
原来文帝这人挺迷信,有一次他做梦要上天,上不去,有一个“黄头郎”从后面推了他一把,就飘飘然地上天了。
文帝一觉醒来,非常高兴,就到渐台这个地方,暗中寻找这个推他上天的“黄头郎”。
碰巧见到一个正在使船的头戴黄帽的年轻人,穿着容貌很象梦中推他上天的人,文帝就把他叫来,问他叫什么名字,回答说叫邓通。
文帝很高兴,就叫他随侍左右,经常同他一起玩耍,封他为上大夫,还赐给他巨额的金钱。
当时贾谊恰好和邓通一起随侍文帝,地位也相当。
但贾谊讨厌这个没有才能而受文帝宠爱的佞臣,常常在文帝面前讥讽他。
邓通也在文帝面前说贾谊的坏话,使得文帝逐渐疏远贾谊。
文帝二年,贾谊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论积贮疏》,指出当时社会上出现的“背本趋末”(也就是弃农经商)以及“淫侈之风,日日以长”的现象对统治者不利,主张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发展农业生产,加强粮食贮备,预防饥荒,以达到安百姓治天下,即巩固汉王朝统治的目的。
汉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下令鼓励农业生产,这对恢复经济、建立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起了积极作用,在当时符合社会的发展。
但是重农抑商作为封建统治者长期的既定政策,限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越往后它的消极作用就越明显。
封建社会学前教育思想总结封建社会学前教育思想是指在封建社会中,对儿童教育的一种思想理念和实践方法。
封建社会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它的教育思想受到了封建社会的特殊条件和价值观念的影响,体现了社会等级制度和家族观念的特点。
下面将从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和教育评价等方面对封建社会学前教育思想进行总结。
首先,封建社会的学前教育思想注重儿童教育的目的。
封建社会的教育目的主要是培养合格的继承人和社会成员。
在封建家庭,子女是父母财产和家族延续的劳动力,因此教育目的主要是培养出孝顺、忠诚、尊重长辈和服从上级的儿童。
通过严格的教育,封建家长希望孩子能够继承并传承家族的衣钵,成为社会中的有用之人。
其次,封建社会的学前教育思想注重培养儿童的教育内容。
封建社会的教育内容主要包括礼仪、家训、道德与行为规范等方面的教育。
封建社会注重家族的传统和家教,通过家训和礼仪教育,培养儿童对封建社会价值观的认同和遵循。
此外,封建社会还注重培养儒家思想,如儒家的仁、义、礼、智等,以及封建等级观念和男尊女卑观念等,这些都是封建社会中重要的教育内容。
再次,封建社会的学前教育思想注重教育的方式。
封建社会的教育方式主要包括传统的师徒关系和家庭教育。
师徒关系是封建社会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教育方式,通过师父的言传身教,传授技能和价值观念给学徒。
家庭教育是封建社会中最为普遍的一种教育方式,父母亲以及长辈通过家庭的传统和家训,对儿童进行日常的教育。
封建社会中强调教育的渗透性,即将教育融入到日常生活中,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活动和行为,教育儿童。
最后,封建社会的学前教育思想注重教育的评价。
封建社会的教育评价主要通过考试和家庭评价来进行。
封建社会注重通过考试选拔人才,唯才是举。
因此,儿童教育中,父母亲和师长会将儿童的学业成绩作为评价标准进行评价。
此外,家庭评价也是封建社会中重要的教育评价方式,封建家长通过观察儿童的言行举止,判断儿童是否遵循家教和传统,以此来评价儿童的教育成果。
2024年第三章封建社会学前教育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深入探讨2024年版教材第三章的内容,重点聚焦封建社会学前教育的发展与特点。
具体涉及章节如下:1. 第三节:封建社会的学前教育概述详细内容:封建社会学前教育的背景、任务、特点及历史发展。
2. 第四节:封建社会学前教育的实施详细内容:封建社会学前教育的内容、方法、教材及师资培养。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封建社会学前教育的背景和特点,认识到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
2. 使学生掌握封建社会学前教育的基本任务和内容,了解其在教育史上的地位。
3. 培养学生分析教育现象的能力,提高对封建社会学前教育的认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封建社会学前教育的特点及其在教育史上的地位。
2. 教学重点:封建社会学前教育的背景、任务、内容、方法及师资培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封建社会的学前教育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封建社会学前教育的发展。
2. 讲解:详细讲解封建社会学前教育的背景、任务、特点、内容、方法及师资培养。
3. 实践情景引入:设置一个封建社会学前教育的场景,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进行教育。
4. 例题讲解:分析教材中的典型例题,帮助学生理解封建社会学前教育的方法和特点。
5. 随堂练习:针对本节课的内容,设计相关练习题,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板书设计1. 封建社会学前教育概述背景任务特点历史发展2. 封建社会学前教育实施内容方法教材师资培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封建社会学前教育的背景和特点。
(2)分析封建社会学前教育的方法和教材。
(3)谈谈你对封建社会学前教育师资培养的看法。
2. 答案:(1)背景:封建社会的形成;特点:重视礼仪、尊卑有序、注重家庭教育和师资培养。
(2)方法:以身作则、启发诱导、因材施教;教材:《三字经》、《百家姓》等。
第二讲封建社会的学前教育思想一、学前教育的概念学前教育是指对幼儿进行教育和培养的过程。
在封建社会时期,学前教育起源于家庭和私塾,其教育内容和方式受到封建社会的特点和价值观念的影响。
二、封建社会的特点和价值观念对学前教育的影响1. 等级观念的影响在封建社会,存在着明确的等级划分,包括封建贵族、士农工商等不同阶层。
这种等级观念对学前教育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贵族阶层注重培养子女的继承和传承,封建家庭注重子女的社会地位和名誉,因此学前教育更多地强调社交礼仪和尊贵的仪态。
2. 家庭教育的主导地位在封建社会,家庭教育是最主要的教育形式,学前教育主要由家庭完成。
封建家庭注重家族血脉和家族利益的传承,因此学前教育更注重培养孩子的忠诚和奉献精神,以维护家族利益为主要目标。
3. 男女教育的不平等在封建社会,男女间存在严重的不平等观念,男子被赋予更多的机会和权力。
对于学前教育,男童比女童更多地受到家庭和社会的关注和培养,女童的学前教育往往受到限制。
三、封建社会的学前教育思想1. 传承教育思想封建社会的学前教育思想注重传承家族的血脉和家族利益。
封建家庭尤其注重培养子女对家族的忠诚和奉献精神,以确保家族的延续。
2. 社会地位教育思想在封建社会,重视学前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子女的社会地位和名誉。
贵族家庭更注重通过教育提升子女的社会地位,因此学前教育更加注重礼仪和仪态的培养,以适应贵族阶层的生活规范。
3. 德育教育思想在封建社会,教育的重点是德育,培养孩子的品格和道德修养。
学前教育强调培养孩子的忠诚、孝顺、尊敬和服从等品质,以适应封建社会的价值观念。
四、封建社会学前教育思想的局限性尽管封建社会的学前教育思想在当时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现实性,但其局限性也不可忽视。
首先,封建社会的学前教育思想忽略了个体的发展和多样性。
其次,封建社会的学前教育思想存在性别歧视和等级观念的不平等问题。
最后,封建社会的学前教育思想过分强调家族利益和社会地位,忽略了个体的自由发展和创造力。
封建社会的学前教育一、封建社会的学前家庭教育(一)学前家庭教育发达学前教育全部是在家庭中进行的,小学教育的很大一部分也是在家庭中实施的,即便是那些入私塾、书馆上学的儿童,家庭教育仍是不可缺少的补充,何况许多私塾、书馆本身就是家族所办,是扩大了的家庭教育,如《红楼梦》中贾宝玉所上的学校就是这种类型。
在许多书香世家中,其子弟的全部教育甚至都完成于家庭教育中,如孔子家族的经学,司马迁、班固家族的史学都是世代相传。
各类技艺之学更是如此,一般都是祖传秘授,不教外人,甚至传子不传女。
古代家庭教育的发达是由古代家庭所处的特殊重要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地位决定的。
在以农业和手工业为主要方式的小生产条件下,最基本的生产单位就是家庭。
家庭实际上是一个缩小的社会,生产的组织进行,财产的管理分配,生活的安排筹划均有一定的规定,每一个成员在家庭中的地位、权利和义务也有明确的规定。
整个家庭不仅是经济生活的共同体,在政治上也是祸福相依、荣辱与共”、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个人的命运与家庭的命运息息相关。
古代家庭这种高度的凝聚力与多功能性,决定了家庭教育的必要性及其广泛的施教内容。
因此,会学前教育开展十分发达。
(二)封建社会学前家庭教育的目的封建社会学前家庭教育的目的是为培养封建社会需要的统治人才服务的,因此封建社会的许多家庭在实施学前家庭教育的过程中,长辈们常以学而优则仕”的思想教育儿童,以日后求官进爵的知识启蒙儿童。
同时统治者亦非常重视学前家庭教育,视其为封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造就官僚后备军的人才教育的开始。
如果说家庭是缩小的社会,那么社会是便是扩大的家庭,封建社会的政治统治就是建立在家庭的基础之上的。
国”与家”常常合为一词,国”即为大家”。
因此古代儒家士大夫将进取目标概括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从这个意义上讲,为齐家治国奠定基础,也是学前教育的目的之一。
如果说齐家治国是政治家为古代学前家庭教育制定的终极目标,那么光宗耀祖则是普通百姓家庭实施学前教育的实质动机与最切近实际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