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姓氏汉化的变迁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6
浅谈古代少数民族改汉姓作者:赵卫霞来源:《青年文学家》2015年第08期摘; 要:不同民族的姓氏文化不仅反映出不同信仰和传统,同时浸透着不同的文化精神。
汉文化的博大精深使得汉族姓文化在与少数民族融合中始终占主导地位。
本文阐述少数民族为何改汉姓,汉文化如何以其强大凝聚力和包容性,不断同化和融合各少数民族,创造出独具特色的汉姓文化。
关键词:少数民族;汉姓;汉文化;民族融合[中图分类号]:I2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5)-08--02汉民族是以华夏民族为主体,并与少数民族不断融合而成。
西汉的建立标志了汉民族的形成与汉姓的成熟。
中华文明几千年一脉相承,汉姓紧紧伴随其整个发展过程。
两千多年前西汉时,中国有姓1800个,汉姓是民族融合、家族繁衍和乡情友谊的载体;凝聚着以血脉传承为基础、以尊祖重孝为核心的伦理道德;寄托对家乡和祖先的无限怀念;是汉文化精华的浓缩。
中国人初次见面,使用频率最高的问话是“尊姓”。
当得知对方是同姓,便忍不住感叹:“八百年前是一家”,相互间的距离一下子拉近。
在中华各民族相融合的历史长河中,汉姓文化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
一、汉文化凝聚力和包容性推动少数民族改汉姓,不断丰富汉姓文化民族融合是汉姓演变非常重要的原因,较大规模的民族融合主要有汉、两晋南北朝、唐宋、元和清五次。
少数民族姓融入汉姓体现了汉文化的强大凝聚力和包容性。
1、提升汉文化凝聚力,帝王向少数民族赐汉姓古代历史上,有不少帝王经常向少数民族功臣、首领和将领赐姓。
如李渊李氏家族建立唐朝,唐朝各代皇帝对功臣以赐李姓为褒奖。
唐朝的李思摩,突厥颉利(东突厥)皇族出身,原名为阿史那思摩,唐太宗封其为都督,赐其李姓。
李嘉庆,蛛鞘族人,因赫赫战功被赐李姓。
李国昌,沙陀突厥酋长朱邪执宜之子,唐懿宗咸通十年,被赐李姓赐名国昌。
宋朝,大批犹太人涌入中国,皇帝分别将赵、李、张、高等17个汉姓赐给他们,这些外国人便定居下来,成为中国的少数民族。
北魏孝文帝改革中那些变成汉姓的鲜卑姓氏看看其中有没有你本文导读:这件事还得从北魏孝文帝改革说起,北魏是鲜卑人建立的政权,与中原的汉人矛盾很深,孝文帝为缓和矛盾,增强国力,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汉化改革。
其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就是改姓氏,也就是将鲜卑姓氏改为汉姓,然后再从衣着、习俗方面入手,完全融入汉族。
首先,孝文帝将自己的拓拔氏改姓元氏,此后元氏彻底融入汉族之中,大多活跃于河南、河北、山西、安徽等地,可谓是名人辈出。
比如写出“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唐代大诗人元稹,就是北魏昭成帝拓跋什翼犍十世孙。
其次,鲜卑的几个大姓也改成常见的汉姓。
比如说“丘穆陵氏,后改为穆氏;步六孤氏,后改为陆氏;贺赖氏,后改为贺氏;独孤氏,后改为刘氏;贺楼氏,后改为楼氏;勿忸于氏,后改为于氏”。
穆、陆、贺、刘、楼、于,这些都是非常常见的姓氏,这些人中有许多是鲜卑后裔。
比如说比较著名的独孤氏,南北朝时期,曾经出了一个大名人独孤信,他有三个女儿,嫁给三个王朝的皇帝,但独孤信的后裔,就改姓刘氏了。
另外,唐朝有个大诗人叫刘禹锡,据考证他的七世足刘亮,就是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由独孤氏改姓刘的。
另外,咱们在看下其他姓氏的改易情况。
拔列氏改为梁氏;若口引氏改为寇氏;叱罗氏改为罗氏;贺葛氏改为葛氏;是贲氏改为封氏;可地延氏改为延氏;阿鹿桓氏改为鹿氏;他骆拔氏改为骆氏;薄奚氏改为薄氏;乌丸氏改为桓氏;素和氏改为和氏;胡古口引氏改为侯氏;匹娄氏改为娄氏。
俟力伐氏改为鲍氏;吐伏卢氏改为卢氏;牒云氏改为云氏;叱利氏改为利氏;阿单氏改为单氏;吐奚氏改为古氏;出连氏改为毕氏;贺拔氏改为何氏;叱吕氏改为吕氏;莫那娄氏改为莫氏;出大汗氏改为韩氏;没路真氏改为路氏;扈地于氏,后改为扈氏;俟伏斤氏改为伏氏;是楼氏改为高氏。
尸突氏改为屈氏;嗢石兰氏改为石氏;解枇氏改为解氏;须卜氏改为卜氏;丘林氏改为林氏;盖楼氏改为盖氏;素黎氏改为黎氏;渴单氏改为单氏;壹斗眷氏改为明氏;叱门氏改为门氏;土难氏改为山氏;屋引氏改为房氏;宥连氏改为云氏;纥豆陵氏改为窦氏;侯莫陈氏改为陈氏;伊娄氏改为伊氏。
满族人为何会把自己的姓氏改为汉姓
>受汉族影响:满族人的姓氏是其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的反映之一。
在满族共同体形成时期,其姓氏是多音节的,用汉字写就是二个或二个以上汉字共同组成。
满族入关后,其姓氏逐渐向单音节过渡,即与汉族单字姓氏相同,其姓氏实质上既有原多音节姓氏的内涵,又有与汉族姓氏相同的单音节的表现形式,形成了满汉兼融的姓氏文化特质。
迫于生计:1912年,清帝退位后,长期不学无术的八旗子弟没有其他生存技能,对于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来说,做小商贩是唯一的出路。
卖水果、卖鱼、上鞋底……根据调查,在辛亥革命之后,终日流落街头,到处打零工的满族人约占到20%。
与经济上的窘迫相伴随的,是更加让人难以容忍的歧视。
为了生存,八旗子弟埋名隐姓,隐藏满族身份。
妇女脱下旗袍,改穿汉服,家家户户收起悬挂着的从东北老家带来的祖宗袋,只在除夕夜,才敢偷偷拿出来拜祭先人。
一时之间,满人改姓的风潮兴起。
避祸。
当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的时候,孙中山先生提出“驱除鞑虏”的口号,北京以及分散在全国各地的满族旗人并没有因此逃回老家去,而是纷纷改成汉姓,使用汉文汉语,就地包装成汉族。
新时期的政策影响:新中国成立后,新中国实行民族大团结政策。
通婚方面也发生了很大变化,首先打破了各民族贵族与平民的界限,各族通婚不受到限制,只依据传统习俗“同骨同姓不通婚”,遵守氏族外婚制,严禁氏族内联姻;其次,彻底打破了在本民族内通婚的狭隘观念和民族偏见与歧视,发展了民族通婚。
北方各民族与大批汉族实行杂居,原各少数民族贵族和平民普遍与汉族结亲。
的影片放在具体的课件中,在教学过程中有计划的进行播发,并结合自己授课的内容进行对比教学,加深学生的印象,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最后,值得注意的是,在进行影片的选择时候特别注意其与原著的契合度,要选择契合度高的,比较经典的原版影片,这些影片对于英美文学的再现和理解更具有代表性。
6.总结综上所述,原版电影对于英美文学的学习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在学习的过程中,将英美文学作品与原版电影做到合理、有效、科学的结合能够提高英美文学学习的效率,提高学习者的文学素养,提高其鉴赏能力以及自身的素质。
(河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云南是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每个少数民族在在历史上都有着自己的姓氏文化,但随着中原王朝的管理,民族间的相互融合,这些姓氏逐渐地消失了,几乎都采用了汉族姓氏。
本文从历史发展的角度上,探讨云南少数民族姓氏的发展情况。
一、中原姓氏文化的发展过程及赐姓制度的产生。
1.中原姓氏的简述。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姓氏的国家。
在距今约3400年的商代甲骨文中,就已经有明确的姓氏文字。
我国姓氏的出现于原始社会后期,目的是了为制止乱伦、乱婚等现象。
当时,姓和氏是分开的。
姓用于指称源于同一始祖、具有共同血缘关系的人,而氏用于指称某个具体氏族中的人。
进入西周后,随着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实行,形成了一套严格的姓氏制度。
当时,姓氏只是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等奴隶主贵族才有,平民、奴隶往往有名字无姓氏。
姓和氏仍然分开使用,姓的功能在于“明血缘”、“别婚姻”,而氏则多了“别贵贱”的功能。
封建社会建立后,姓氏不再作为标榜贵族身份的标志,一般平民也开始有了自己的姓氏。
姓与氏之间的区别逐步消失,合而为一。
2.赐姓制度的产生。
姓和氏最初目的是“别婚姻”,最初是没用贵贱之分的。
但进入私有制后,姓氏带上了等级色彩,“姓氏踢予的产生,是私有制发展的结果,是原始社会末期王权政治需要的产”。
进入封建社会后,赐姓逐渐形成了一种奖赏制度,是对外姓朝臣的一种奖励。
北魏汉化中鲜卑⼋⼤贵族改为⼋⼤汉姓,看看有没有你的姓鲜卑族是兴起于匈奴之后,也是北⽅蒙古⾼原崛起的游牧民族,并对南北朝时期的中国产⽣了最⼤的影响。
鲜卑族最早兴起于⼤兴安岭⼭脉,起先被匈奴⼈奴役。
随着匈奴内部的不断争⽃,鲜卑趁势崛起,联合南匈奴、丁零等族⼀起夹击北匈奴,并打败之,占领了北匈奴在漠北的⼤⽚⼟地,收服其⼗万余众。
385年,拓跋⽒建⽴北魏,定都平城(今⼤同地区),并逐渐统⼀北⽅。
493年,孝⽂帝迁都洛阳,并实⾏⼤举汉化的措施。
皇姓拓跋⽒改为元姓,⽽鲜卑的⼋⼤贵族也纷纷改姓。
1、丘穆陵⽒改为穆⽒丘穆陵⽒是仅次于拓跋⽒的鲜卑贵族,汉化后为北魏最⼤军事门阀,北魏之后,穆姓军事门阀仍然为齐周隋唐所倚重,军事将领辈出。
汉化之后改姓穆,成为穆姓中的重要来源之⼀。
2、独孤⽒改姓刘⽒其实独孤姓出⾃刘姓,是汉光武帝刘秀的后代,以独孤为⽒。
刘秀之⼦刘辅的裔孙刘进伯官度辽将军,在攻打匈奴时失败被俘,囚禁于独⼭(今辽宁省海城境内)之下。
他的后代有⼫利单于,为⾕蠡王,号独孤部,传⾄六世孙罗⾠时,随北魏孝⽂帝迁居洛阳,遂为河南⼈,以其部落名为姓,称为独孤⽒。
⽽在汉化之后,独孤⽒再次改回刘姓。
3、步六孤⽒改姓陆⽒步六孤姓源⾃鲜卑部落步禄孤部落,由于汉语译⾳的差异,汉朝北⽅⼈通读“禄”为“lu”,也有读成“liu”的,所以逐渐产⽣了步六孤姓。
汉化之后,步六孤姓也改称陆姓。
4、贺赖⽒改姓贺⽒据《魏书。
官⽒志》等所载,南北朝时后魏孝⽂帝迁都洛阳后,实⾏汉化,将鲜卑族复姓贺兰⽒、贺拔⽒、贺狄⽒、贺赖⽒、贺敦⽒皆改为汉字单姓贺⽒。
河南贺⽒可能为贺赖⽒之后裔。
5、贺楼⽒改姓楼⽒贺楼⽒源于古鲜卑族宇⽂部分⽀贺楼部,属于以部族名称为⽒,或以居⾢名称为⽒。
孝⽂帝实⾏汉化之后,贺楼⽒没有改姓楼⽒⽽⾮贺⽒。
6、勿忸⽒改姓于⽒勿忸⽒也是鲜卑族部落之⼀,后来的⼋⼤贵族之姓。
汉化之后改姓于。
7、纥奚⽒改姓嵇⽒古鲜卑族宇⽂部分⽀纥奚部族,属于以部族名称汉化改姓为⽒。
满族的由来(又是如何演化成汉姓的)我们都知道,清朝是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封建王朝,统治者为满族人,因此其王朝也称之为“满清”。
而满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古老民族,其姓氏有很多都是从满族祖先的旧姓继承下来的。
在入关之后,满族与汉族在长期共同生产生活的过程中,其生活习性逐渐发生变化,有意无意的也在效仿汉族的文化,久而久之,他们的姓氏也随之变化。
等到清朝灭亡之后,满族的姓氏也逐渐向汉族姓氏演变,我们现在所使用到的一些姓氏,就是从满族姓氏演变过来的。
那么,具体是哪些姓氏呢?我们本文就来探究一下!根据《皇朝通志》记载:这也就是说,满族可见诸文献记载的姓氏中,与辽金先祖的姓氏相同的占到了百分之三十之多。
比如我们熟悉的金朝皇家姓氏“完颜氏”,还有“富察氏”、“伊喇氏”等等。
此外,在《皇朝通志·氏族略》中列出的满清三十五个姓氏中,其中金朝的旧姓就有二十七个,辽朝的旧姓有一个,元朝的旧姓有七个。
当然了,除了继承先祖的姓氏之外,满族的大部分姓氏主要有三个来源;第一、以居住地为姓;比如清朝初年杰出的学者、满文的创制者“达海”,他的祖先就曾居住在一个名为“觉尔察”的地方,因此达海的姓氏就为“觉尔察”。
这一点在《清史稿》中就有明确的记载:“先世居觉尔察,以地为氏”。
此外还有直隶总督“裕禄”,其先祖曾于明朝中叶迁至长白山的喜塔拉,因此喜塔拉便成为其姓氏。
用地名为姓氏的还有很多,比如宁古塔氏、乌苏里氏、富察氏、佟佳氏、郭洛罗氏等等。
第二、以部落名为姓;比如被誉为时清朝开国第一功臣的费英东,其姓为“瓜尔佳”,而此姓氏便就是他先祖所属部落的名称。
瓜尔佳氏是满族的一个大姓,就好像是汉族姓氏中的李姓、王姓一样。
此外还有崇德初年的内弘文院大学士,正黄旗人希福,因其祖先是赫舍里部人,所以他的姓氏便为“赫舍里”。
除此之外,还有温特赫氏、尼玛察氏、乌苏氏温都氏、那拉氏、辉发氏等,皆以所属部落为姓氏。
第三、以图腾为姓;除了用地名和部落名来作为姓氏之外,在满族中还有一部分人的姓氏是来自于原始部落的图腾。
少数民族的姓及其改姓秦汉之际,随着汉民族的形成,我国的姓氏也随之形成,但在此后的漫长岁月里,又有了少数民族的加入,我国姓氏变得更加复杂和庞大,充分体现了民族融合的历史。
这一划时代的民族大融合时期,我国姓氏得到拓展,也是许多家族由西向东、由北向南大举迁徙繁衍的时期。
这个时期大致上是从公元3世纪末到6世纪末,亦即西晋末年到隋唐近300年的时期,也是我国姓氏发展的第二个重要阶段。
我国姓氏能在这一时期得到充分的融合发展,是与分布于我国北方的五个兄弟少数民族东进、南下后汉化分不开的。
这五个北方少数民族分别是羌、氐、羯、匈奴、鲜卑。
羌族又称西戎,在远古就和炎黄族是很接近的两个民族。
西周时,就有姜姓戎国与姬姓戎国,他们的血统与姜姓、姬姓有亲缘关系。
又传说唐尧是羌族庆都之子。
周的祖先弃,也是羌族女子姜嫄所生。
炎黄族先后进入中原地区,而羌族仍留居我国西北部的甘肃、青海等地。
秦汉时,分为许多部落;西汉初,臣服于匈奴。
汉武帝驱走匈奴后,开河西置四郡(即酒泉、武威、张掖、敦煌四郡),羌仰慕汉文化,有一部分便陆续内附,与汉人杂居凉州(今甘肃省和宁夏回族自治区一带)各郡县。
东汉时在羌人地区设西海郡,徙汉人入居。
东晋时,羌曾建立了以长安为中心的后秦割据政权,成为当时的“十六国”之一。
氐族自称是盘古后裔,与羌族长期杂居,古籍中往往氐、羌并称。
其主要部分居住于武都(今甘肃省武都县、成县、徽县等地),东汉时部分氐人散居凉州一带,魏晋时,有大批氐人徙于关中。
氐比羌弱小,但经济文化比羌族进步,长期与汉人杂居,姓名已与汉人同。
晋太康六年(公元285年),其支系白马氏曾在今甘肃东南部、四川西北部建立仇池、前奏、后凉等割据政权。
匈奴,亦称“胡”,战国时期,主要活动于黄河河套地区和阴山(今内蒙、狼山、大青山)一带,政治中心在头曼城(今五原县)。
在冒顿单于时期,兼并了许多少数部落,建立起强大的奴隶制政权。
西汉时,在汉武帝三次的打击下,匈奴族分裂为两部,南下附汉的称南匈奴,留居漠北的称北匈奴。
汉化而来的少数民族姓氏百家姓总公会 4月22日中国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是汉民族和少数民族不断融合同化的历史过程,在这一历史过程中,少数民族汉化是一个主要趋势,这种趋势表现在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
少数民族姓氏的汉化是在文化上的具体表现,在其姓氏汉化的过程中,情况也是复杂多样的。
这种汉化主要分两种情况:一为赐姓;一为改姓,而且这两种情况又表现为不同的具体形式。
一、赐姓赐姓即天子、皇帝赐给臣民姓氏,是统治阶级用来维系和加强其统治的一种手段。
中国赐姓之事俯拾皆是,但源于何时尚未见明确记载。
《左传》《国语·周语》就有关于赐姓的记载,但这是广义的赐姓,是我国姓氏来源的一大组成部分,此处讲的赐姓应是在我国的姓氏普遍形成之后,是统治者出于自己的意志将别人的姓氏抹掉,而换成另一个姓,一般情况下新换的姓氏是早有的姓氏。
因此赵翼所说的“中国赐姓之风滥觚极远,惟信而有征者,则始于汉代。
”(《廿二史札记》)就是指这种意义上的赐姓。
汉民族基本上形成于秦汉时期,故汉民族对于少数民族的赐姓也当始于汉以后。
此后的历朝历代亦多赐姓,综观历史上的赐姓多分为两种情况,即所赐或为国姓,或为民姓。
(一)国姓所谓国姓就是帝王或天子之姓,如汉朝国姓为刘,唐朝国姓为李,明朝国姓为朱等。
在封建社会,皇帝的姓是最为尊贵的,出于褒奖、恩惠、笼络等目的,各朝皇帝往往赐给臣民国姓,以示尊宠。
赐臣民以国姓在我国古代比较常见,最早出现在汉代,但赐少数民族以国姓起源于何时,史书无考,但因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是我国各民族之间互相融合的重要阶段,故此时赐少数民族以国姓比较多见。
如唐朝李宝臣原为范阳旁奚族,本是范阳将张锁高之假子,故姓张,名忠志,天宝中随安禄山入朝,出入禁中。
后在安史之乱中因举其地归国,故赐姓名李宝臣。
(《旧唐书》卷142《李宝臣传》)又如李光进,本河曲部落稽阿跌之族也。
因在安史之乱中从郭子仪破贼,收复两京,累有战功。
故赐姓李氏。
”(《旧唐书》卷161《李光进传》)李怀光,渤海琳羯人,曾为朔方部将,以战多赐姓,更名嘉庆。
彝族姓氏的研究报告彝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广西等地。
彝族的姓氏是研究民族文化和历史的重要方面之一,下面是一份关于彝族姓氏的研究报告。
一、彝族姓氏的起源和演变彝族姓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
根据考古学的研究,彝族是中国古代部落联盟的成员之一,他们的祖先可能是从西部地区迁徙而来的部落。
这些迁徙的过程中,不同部落之间逐渐形成了不同的姓氏,从而构成了彝族的姓氏系统。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彝族的姓氏经历了一定程度的演变和发展。
起初,彝族人只有单名,没有姓氏。
在汉唐时期,随着汉族的影响,一些彝族人逐渐采取了汉族的姓氏,并在其后代中传承下来。
此外,一些彝族人也通过婚姻和部落融合的方式融入了其他少数民族,进一步丰富了彝族姓氏的多样性。
二、彝族姓氏的特点和分类彝族姓氏在字形上没有明显的特点,大部分彝族姓氏与汉姓相同或相近。
在彝族社会中,人们往往通过姓氏来确定自己的族群身份和归属。
彝族姓氏可以分为汉姓、异姓和自己的姓氏三类。
1.汉姓:这一类姓氏与汉族姓氏基本相同,如李、王、张、刘等。
这些姓氏通常是由彝族人在同汉族人结婚后获得的。
2.异姓:这一类姓氏在字形上与汉族姓氏有所差异,例如彭姓在汉族的字形为“彭”,而彝族的字形为“彡彡”。
这类姓氏通常是彝族人长期生活在特定地区或与其他民族的交往过程中形成的。
3.自己的姓氏:这一类姓氏是彝族人自己独有的,与汉姓和异姓不同。
这些姓氏往往与彝族的历史、地理和传统联系密切。
例如,李、杨、陈、韩等。
三、彝族姓氏的分布和特点彝族姓氏的分布在不同的地区有所差异。
在云南地区,彝族的姓氏主要集中在东南部地区,如保山、文山、楚雄等地。
在四川地区,彝族姓氏主要分布在凉山州,并与其他少数民族的姓氏有所交织。
在贵州地区,彝族姓氏主要分布在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总体来说,彝族姓氏的特点是多样性和复杂性。
在彝族的社会中,姓氏与族群身份、传统习俗和地域特点等有着密切的联系。
研究彝族姓氏的演变和分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彝族的文化、历史和社会现象。
这6个姓氏通常不是汉人,而是由鲜卑族演化而来,很可能就是你这6个姓氏通常不是汉人,而是由鲜卑族演化而来,很可能就是你我们中国由很多个民族组成,每个少数民族在古时候都有不同的姓氏,有的很长,有的说出来会很搞笑,后来被汉化以后,这些姓氏就显得有些特别了。
我们今天来看下关于鲜卑族的姓氏是如何演变的。
其实我国很久以前就有鲜卑人存在,大约是在战国时期吧,当时的他们以混杂于胡人中生活,受匈奴人的统治。
我们都知道,后来到了秦汉时期,汉族一直在打压匈奴,后来匈奴被汉人打败了,他们有的远走他乡,改变了自己的生活,有的则被汉人统治了。
这时鲜卑族就趁机而入,占领了原本属于匈奴人的领地,还把匈奴人作为自己的奴隶,以致于鲜卑族逐渐强大起来了。
后来汉人对北方的游牧民族的管理逐渐放松了,使得鲜卑族不断入侵中原,直到西晋的时候,鲜卑族已经入侵到当时的国都洛阳了。
并且当时的西晋处于内战,这就让鲜卑族更有机可乘了。
他们组建了自己的军队,对中原的北方不断进攻,虽然当时的北方也有些汉人的势力,但也难以抵挡住鲜卑族的入侵,就连当时的西晋朝廷也被迫要迁都到南方。
这样,鲜卑族就相当于占据了中原的北方了。
鲜卑统一北方以后,建立了自己的朝廷——北魏,这样南北形成了一种对峙的局面。
由于鲜卑族原本是游牧民族,建立朝廷以后不需要打仗,他们的老毛病又犯了,就开始抢劫百姓的财物。
对此,北魏朝廷开始学习汉人的所有文化来对国家进行改革。
在全国范围内实行了这么一个政策,给官员们发放工资,让他们不再去富人家里抢劫,这样朝廷和百姓都可以和睦相处。
做了工作,要领工资,这在我们现在看来虽然是一项很简单的政策。
但是对于习惯了以抢劫为生的鲜卑族来说,是一个很大的突破。
当时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政策,就是改变姓氏了。
由皇室带头开始改,把拓跋改为了元姓,皇亲国戚也要改,姓普的改为姓周,纥骨姓改为胡姓,拔拔姓改为长孙姓,伊楼姓改为伊姓,达奚姓改为悉姓,可以说把这个改革政策贯彻得很彻底。
汉族在形成、发展过程中融汇了大量少数民族成分,北魏孝文帝改革只是其中比较突出的一个阶段。
了解当代汉族姓氏与古代少数民族的关系。
当代汉族姓氏与古代少数民族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尽管这种关系在个体层面上可能已经模糊或丧失,但在整体上还能看到一些影响和遗留。
1.姓氏流转:随着历史演变和族群迁徙,姓氏的流转是普遍
现象。
在中国历史上,有些少数民族后裔可能被汉化并融
入汉族,他们的姓氏可能与少数民族有关,但后代已经汉
化,并通过继承父辈的姓氏,成为当代汉族的一部分。
2.姓氏变迁:在少数民族与汉族的交流中,一些少数民族的
姓名、姓氏可能被汉化或改变。
这意味着本来属于某个少
数民族的姓氏被历史演变、传承和地域交流所改变,成为
当代汉族人的姓氏。
3.姓氏共同性:一些姓氏在不同的民族中都拥有共同的使用,
这是因为在古代,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是存在的,
姓氏也会因此在不同民族中传承。
一些常见的姓氏如李、
王、张等,可能在少数民族中也存在。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汉族姓氏与古代少数民族的关系很复杂,具体情况因地域、历史时期和族群之间的交流而异。
这种关系在历史长河中经历了很多变迁和重塑,也受到地域、文化和政治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总体来说,当代汉族姓氏与古代少数民族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但这种关系已经很难以及具体追溯和界定。
对于现代人来说,姓氏更多地用作家族身份的象征,而对于过去的少数民族归属则更多是通过历史和文化的研究来了解。
少数民族姓氏汉化的变迁02-05-05 15:35 发表于:《中日关系论坛》分类:未分类姓的变迁随着历史的演进,姓氏制度也不断发生变化,旧的姓氏消亡,新的姓氏产生,其间离合演化的原因甚为复杂。
民族融合是姓氏变化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在华夏各民族融合为中华民族的历史过程中,最突出的是北魏卑族拓跋氏。
他于494年迁都洛阳以后,下诏改鲜卑姓为汉姓,30年间将各部落的二音节、三音节等多音节姓氏都改为音近的汉单姓,如将拓跋氏改为元氏,步六孤氏改为陆氏,丘穆陵改为穆氏,独孤改为刘氏,贺楼改为楼姓等等,一共改了144姓(见《通志.氏族略第六》)。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许多少数民族在仰慕唐化发达的生产技术以及高度文明、灿烂文化的同时归附唐朝。
例如788年回纥部落请求臣服唐王,改称回鹘。
古代有不少帝王出于开疆拓土、羁番邦的政治需要,经常向异常首领赐姓。
如唐太宗曾封突厥族皇族阿史那.思摩为都督,赐其李姓。
宋代有大批犹大人进入中国,按当时习惯均,大宋皇帝分别赐姓,有姓赵、李、张、高等17个姓。
明朝洪武五年(1372年),湘西一带少数民族的土司勾结爪哇、琉球使臣进行叛乱,朱元璋任用归附明朝的南北疆总督哈巴十(维吾尔人)平定叛乱。
因哈巴十战菌显赫,翦除国患有功,朱元璋亲赐其“翦”姓。
哈巴十率军长期驻守株木山(在今湖南桃源县枫树乡回维村),其后代也在那里定居下来,均姓“翦”,现代著名史学家翦伯赞就是其后。
满族入关后大量改为汉姓,特别是辛亥革命以后。
有的就意而改,例如爱新觉罗,满语“爱新”为金的意思,“觉罗”为姓的意思,故“爱新觉罗”意为金姓。
也有人认为它是满语“肇姓”之意,爱新意为“肇”,觉罗意为姓,所以也有将爱新觉罗改为姓肇的。
还有就音而选择姓的,譬如将爱新觉罗改为姓罗。
此外,还有干脆改为德、洪的。
还有将佟佳氏改为佟,马佳氏改为马。
此外,有取满姓字头的谐音为姓的,例如“瓜尔佳氏”的“瓜”,与“关“谐音”,就改为姓关等等。
于是满族就有老姓与新姓之分。
少数民族改姓,除了民族融合的原因,也有不少是为避难而改姓的。
在中国《百家姓》里并无“出”姓,经专家学者多方研究发现,原来福建惠安县涂岭乡小填村以及仙游县枫亭乡所属的洪厝等地的2700余姓出者,是元朝太尉纳哈出的后代。
纳哈出的祖先木华黎是成吉思汗的义弟,传到第八世纳哈出时恰逢元朝灭亡。
纳哈出聚兵金山,屡犯辽东,明太祖召谕纳哈出,纳哈出不服仍抗争,后打败投降封为海西候,最后死于征途中。
长子察罕因罪被诛,次子佛家妈惧株连,将姓去掉“纳哈”,以“出”为姓,从此隐居惠安的涂岭、洪厝一带。
还有将少数民族姓氏简略为汉字单姓的。
例如,将代北姓氏阿鹿桓简略为鹿,萨孤氏简略为萨,斛律氏简略为斛;将满族姓氏那拉氏简略为那,钮等姓氏都是汉族姓氏中本没有的。
少数民族的姓氏在逐渐汉化过程中,还不断制造出一些新的姓氏,如:银述可是金国女真族一员大将的名字,久居广西,其后代就以其开头字作姓—银。
又如北魏孝文帝下诏所改的144个鲜卑姓为汉姓后,就出现不少怪姓。
如叱奴改姓狼,费羽改姓羽,纥骨改姓骨,渴侯改姓纸,俟伏斤改姓斤等等。
最佳答案丰富性直接采用汉姓,有朝鲜、壮、土家、白等19个民族;既使用本民族的原有姓氏,也使用汉姓,有满、蒙古、彝、藏、景颇等27个民族;无姓氏,维吾尔、哈萨克、布朗、傣等8个民族习惯上没有姓氏。
神秘性少数民族姓氏起源与图腾崇拜、原始宗教信仰等有着密切关联。
如四川省德昌县金沙乡的僳僳族,崇拜李树的姓李,崇拜黄树的姓黄,崇拜獐子的姓张等。
变异性有的依据本民族原先图腾名称的汉字音译或汉义转化为汉姓(如上例僳僳族的姓);有的则直接假借汉姓;有的是由当地汉族教师为学生另取汉姓,如云南有的傣寨小学校,汉族老师姓什么,全班傣族小朋友也一起姓什么。
所以,如果光从字面上看,今天已很难看出部分少数民族姓氏的本来面貌。
满族满语称姓氏为“哈拉”,是标志血缘关系的称号。
据史书所载,早在北魏时期(也有的认为是在隋唐之际)满族就有了自己的姓氏。
据清代《皇朝通志》所载,满族的“哈拉”(姓)有679个。
“哈拉”的名称最初都是以满语命名,是多音节的名称,如满族皇室姓爱新觉罗,贵族大姓有瓜尔佳、钮钴禄、舒穆禄、纳兰、董鄂、马佳等。
其姓氏来源,一是以居地为氏,即以所居地名、山名、水名为氏。
如居董鄂河者,即为董鄂氏。
其余如修佳氏、富察氏等,均以住地为氏。
二是以部落为氏,如爱新觉罗、瓜尔佳等。
三是以动植物等图腾崇拜物为氏。
如:尼玛哈氏(鱼)、萨克达氏(野猪)、依喇氏(黍)等。
四是沿袭辽、金、元时期的旧族大姓,其中金代旧姓27个,辽代旧姓1个,元代旧姓7个。
五是以父祖之名第一音节汉字为姓,如舒穆禄氏有名万鲜丰者,其子孙以“万”为姓;喜塔拉氏有名文忠额者,其子孙以“文”为姓。
故有满族人“一辈一个姓”之说。
清朝灭亡之后,满姓人多数已为汉姓,其改姓方式,一是由复姓改为单姓,如佟佳氏改为佟氏,董鄂氏改为董氏;二是意译为汉姓,如阿古占,满文为雷之意,即改为雷姓;倭赫,意为石头,即改为石姓。
蒙古族蒙古人十分重视自己的家世和族源,蒙古姓氏文化源远流长,极富民族特色。
据《多桑蒙古史》等史籍记载,早在2000多年前蒙古人就牛活在辽阔的蒙古草原,大部分蒙古人都能讲清自己的出身部族和家世渊源。
蒙古姓氏最初出现于贵族阶层,用以显示自己祖先的功业、部落血统的高贵和社会地位。
嗣后因汉族影响,有的改为单姓。
从蒙古族现在通用姓氏中,可以看出蒙古姓氏有以下几大特色:一是以部族为姓。
如博尔济吉特氏是成吉思汗的后裔,后演变为包氏;永谢部落演变为云氏;巴雅特部以巴为姓;乌梁海部以乌(吴)为姓;喀尔喀部以韩(何)为姓;土尔扈特部以陶为姓;哈勒努特部以郝为姓。
二是以父祖之名的首字为姓。
如元代将领沙全,因其父名沙的,便以沙为姓;现代蒙古诗人巴布林贝赫,因其父为巴达玛宁布,便以巴为姓。
现在仍有相当一部分蒙古人以这种方法取姓。
三是以汉字谐音取姓。
如伯颜首字“伯”与“白”谐音,其后人便以白为姓。
再如“敏罕”在蒙古文中意为“千”,以汉字谐音“钱”为姓;鸟古纳蒙意为“羊”,便以汉字谐音“杨”为姓。
四是以母姓为氏。
如蒙古族中刘姓,即源于汉代公主(刘氏)下嫁单于,而后代便有以刘为姓者。
五是受汉族影响,取用汉姓。
如张、王、李、陈等,即是其例。
这种现象在汉化较深的文人、官吏中更为普遍。
回族同族人马姓最多,有“十个回回九个马”之称,此外还有沙、喇、哈等姓氏。
同族姓源多来自古回人之汉语音译,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如马姓,即因为回人多信奉伊斯兰教,伊斯兰教创始人是穆罕默德,明、清时著述多将“穆”译为“马”,加之明太祖朱元璋赐波斯人马沙亦里为“马”姓,故同族中马姓最多。
其次,回族往往用古伊斯兰教圣人或父祖辈名字中的某一音节作为姓氏。
如:以、白、来、金四姓,即来自古回人“易卜拉欣”四个字的音译;纳、速、喇、丁四姓,即是回人名字“纳速喇丁”的音译。
再次,部分回族姓氏来自帝王赐姓,如:沐氏、达氏、郑氏。
由于回族取姓音译时,多采用谐音或相近的汉字,因此产生了一批奇僻姓氏,如:忽、闪、拉、剌、哈、撒、麻、达、朵、虎、者、也等等。
上述这些姓氏,在发展过程中,有的已被同音的汉姓所代替。
如速姓变为苏姓,合姓变为何姓,忽姓变为霍姓等。
藏族藏族人姓氏起源较早,公元前一、二世纪西藏山南地区一些部族已经形成并发展起来。
藏族人最初姓氏即起源于氏族部落,此后渐有变化,有的以封地为姓,有的以家族房名为氏,但一般都是贵族才有姓氏。
最常见的藏族姓源有以下六种:①神猴的后裔藏族地区广泛流传着一则神话:有一神猴与岩魔女结为夫妻,生下6个小猴,进化为人类,成为藏族最早的6个氏族,其名称为色氏、木氏、董氏、东氏、惹氏、朱氏(柱氏),形成所谓“原人六姓”。
这6个氏族又发展为18个氏族。
②天神的家族相传藏族首领聂赤赞普是天神之子下降人间,制定了礼仪,区分了尊卑,由他传下了第一个王族。
这个天神的家族称作“代”。
发展为父系6族,即:洛氏、聂氏、琼氏、努氏、色氏、保氏。
到松赞干布时,又有秦氏、卓氏、如雍氏、纳南氏、才崩氏、觉如氏等其他家族出现,成为与王族结亲的姻亲氏族。
③“可怕”的家族据传说,西藏古代有一位道法高深、威力很大的密宗法师叫琼保·较塞,游历四方,遍谒圣地,为人降魔除邪,免祸消灾。
恶魔对他十分害怕,一见他就发出“米拉、米拉”的哀号。
“米拉”在藏语中词意是“可怕”。
后人赞誉琼保·较塞的功德,称其家族为“米拉氏”,即“可怕”的家族。
④“仇生”家族13世纪时,西藏有位大学者贡呷坚赞,据说是天神后裔,因与仇敌罗刹交战,俘获其妇而生了孩子,取名“昆巴解”,“昆巴”是仇恨的意思,“解”是生的意思,即“仇生”或“仇妇生”之意。
其家族便称昆氏,以炫耀其族系之高贵和祖先之威猛。
⑤以房为氏魔族大多数家庭都有房名,世代相传,房名即成为姓氏。
如韦氏、谷米氏、雪魔氏、华秀氏,即为房名演变而成的姓氏。
⑥以封地庄园为氏近代以来,西藏农奴主贵族的传统姓氏日渐衰微,而以封地庄园命名的姓氏日渐增多。
如十三世达赖喇嘛出生于平民家庭,被确认为转世灵童,当了达赖喇嘛后,其父被封为公爵,赏赐许多庄园。
其中朗敦——溪卡是他家原住的庄园。
人们便以此封称呼这新的显贵家庭。
于是他家的人名前都冠以“郎敦”二字。
傣族古傣族人原本无姓,只有一个“刀”姓,系明王朝赐给当时西双版纳傣族最高统治者的姓。
因此,此姓在解放前一直仅在贵族阶层使用。
解放后,一些无姓傣人亦喜欢在名前冠以刀姓。
近年因汉傣通婚,子女从汉人父母姓,于是在目前傣人中出现了张、王、李、周等大量汉姓。
瑶族据神话传说瑶族为神犬盘瓠与评皇公主的后代,共有六男六女,自相婚配,繁衍为瑶族。
评皇各赐一姓,是为“盘瑶十二姓”,即盘、沈、包、房、李、邓、周、赵、胡、唐、雷、冯。
景颇族景颇族称“姓”为“波桑”,含有类、种、姓的意义。
也就是说景颇族历史上同种、同类之人,也即同姓之人,均有血缘关系,不得通婚。
至今仍严格遵守这种“同姓不婚”的制度。
在历史上,景颇族实行“普那路亚式”的族外婚制度,即甲族一群女子与乙族一群男子互为夫妻的族外群婚,现今景颇族实行的单向姑舅表婚姻,即是这一族外婚的遗迹。
姓氏在景颇族中起着“姓别婚姻”的功能。
因而景颇族姓氏与家族历史密切相关。
景颇族姓氏中有大姓与小姓之分。
大姓共26个,均为氏族社会部族或家族标志。
其中木日(彭、李)、恩昆(岳),勒托(董、徐)、木然(尚、杨)、勒排(排)五大姓,是世袭山官的子孙,称为5大官姓。
由26个大姓衍生出300多个小姓。
景颇族称小姓为“亭郭明”,即户名。
由户名再发展为姓氏(即小家族的名字)。
大姓和小姓常常连用,小姓在前,大姓在后,由同一大姓分出的两个小姓可以通婚。
景颇族的姓氏,丰要来源于七个方面:①来源于官位、职业;②来源出生或居住的地名;③来源于动物名称;④来源于植物名称;⑤来源于生活用具和建筑材料;⑥来源于食物或事物名称;⑦来源于某种动物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