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用)
- 格式:ppt
- 大小:439.50 KB
- 文档页数:14
劝学(节选)荀子〔先秦〕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作者简介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一说时人相尊而号为卿),战国末期赵国人,两汉时因避汉宣帝询名讳称“孙卿”,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先秦时代百家争鸣的集大成者。
荀子曾三次担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两度出任楚兰陵令。
晚年蛰居兰陵县著书立说,收徒授业,终老于斯,被称为“后圣”。
荀子批判地接受并创造性地发展了儒家正统的思想和理论,主张“礼法并施”;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反对鬼神迷信;提出性恶论,重视习俗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并强调学以致用;思想集中反映在《荀子》一书中。
荀子总结百家争鸣的理论成果和自己的学术思想,创立了先秦时期完备的朴素唯物主义哲学体系,他的思想在以后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发展中潜移默化地发生着影响。
译文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
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
一块木材直得合乎墨线,假如用火烤使它弯曲做成车轮,它的弧度就可以符合圆规的标准。
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
《劝学》中的“而”的用法《劝学》这篇文章一共用了16个“而”,现将“而”的用法一一归类.“而”的用法重要有七种:第一种:连词,表并列关系.例句:(1)则知明而行无过矣(2)蟹六跪而二螯第二种:连词,表递进关系.例句:正人博学而日参省乎己第三种:连词,表转折关系.例句:(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2)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3)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4)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5)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第四种:连词,表因果关系.例句: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第五种:连词,表承接关系.例句:登高而招第六种:连词,表润饰关系.例句:(1)吾尝终日而思矣(2)吾尝跂而望矣(3)顺风而呼第七种:连词,表假设关系.例句: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而”的七种用法,从基本上说,是“而”前“而”后动词关系的肯定,动词的关系决议了“而”的用法,要懂得“而”的用法,就是懂得动作的关系,这一点至关重要.说着轻易做着难,在具体的辨析进程中,动作关系十分不好掌控.须要进一步剖析“而”前后的句子或者词语之间的关系方能精确的断定.“而”的用法有几种轻易混杂,如今做进一步的剖析.难点辨析一:承接关系与润饰关系承接关系暗示的是动作的先后次序,而润饰关系暗示的动作的润饰关系.要想辨析好这两个词语的差别,得区分好“而”前后的两个动作的关系,假如其前的动作和后面的动作没有显著的先后关系,就要斟酌前边的动作是否是后面动作产生的状况,如许就是“而”的润饰关系.例如: “吾尝跂而望矣”中“跂”的意思是“提起脚后跟”,这是一个动作,要区分好“而”前后的动作的关系,才干辨析“而”的用法是暗示什么关系.作者“望”的动作与“跂”的动作是同时进行的.但是,“跂”是暗示“望”的状况,作者其实不是提了脚后跟之后就望了,而是用“提着脚后跟”这个状况陪同作者望的动作,因而这里的“而”是暗示润饰关系,而不是承接关系.难点辨析二:并列关系与递进关系“而”前后的两个动作没有主次之分,则为并列关系,但是“而”前后的动作暗示的是认知事物的由表及里,由外及内,由现象到本质,那么“而”前后的关系则是递进关系,例如,“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聪明明达与行为没有错误是没有先后之分,没有主次之分,它所涉及的是品德与评价的问题,没有显著的语义的递进,而是一种并列关系.再举一个例子,“正人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这个句子涉及到两个动作“进修”和“检查”,“进修”是一个前提前提,是一个基本,“检查”则是在前者基本长进行的动作,是对前一个动作的引申,是对进修成果的回想与加深,是以这个“而”暗示的递进关系而不是并列关系.关于“而”的用法,须要具体问题具体剖析,须要在具体的文言文说话情况中剖析,只要我们碰到这些问题深刻思虑,不竭揣摩,一切问题都不是什么问题,一切都邑水到渠成.。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yǐ)。
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
君子: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学不可以已:学习不能停止。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zhòng)绳,輮(róu)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yòu)槁暴(pù),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lì)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cān)省(xǐng)乎己,则知(zhì)明而行无过矣。
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
一块木材直得合乎墨线,假如用火烤使它弯曲做成车轮,它的弧度就可以符合圆规的标准。
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
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再经辅具加工就能取直,刀剑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
青取之于蓝:靛青,从蓝草中取得。
青,靛青,一种染料。
蓝,蓼蓝,一年生草本植物,叶子含蓝汁,可以做蓝色染料。
中绳:(木材)合乎拉直的墨线。
绳,墨线。
輮:通“煣”,古代用火烤使木条弯曲的一种工艺。
规:圆规,画圆的工具。
虽有槁暴:即使又晒干了。
有,通“又”。
槁,枯。
暴,同“曝”,晒干。
挺:直。
受绳:用墨线量过。
金:指金属制的刀剑等。
就砺:拿到磨刀石上去磨。
砺,磨刀石。
就,动词,接近,靠近。
日参省乎己:每天对照反省自己。
参,一译检验,检查;二译同“叁”,多次。
省,省察。
乎,介词,于。
博学:广泛地学习。
日:每天。
知:同“智”,见识。
明:明达。
行无过:行为没有过错。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yú)之所学也;吾尝跂(qǐ)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yú)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jí)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xìng)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劝学词类活用一、名词活用作动词例句: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句中的“水”是名词活用作动词,意思是“游水”。
这句话的意思是: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水。
二、名词活用作状语例句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句中的“日”是名词活用作状语,意思是“每天”。
这句话的意思是: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对自己检验反省。
例句2: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句中的“上”“下”是名词活用作状语,意思是“向上”“向下”。
这句话的意思是: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土壤里的水。
三、动词活用作名词例句: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句中的“流”是动词活用作名词,意思是“河流”。
这句话的意思是:不汇聚细小的河流,就没有办法成为江海。
四、形容词活用作名词例句1: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句中的“善”是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意思是“善行”。
这句话的意思是: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道德,精神和智慧就得到提升。
例句2: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句中的“高”是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意思是“高处”。
这句话的意思是:不如登上高处看的范围广。
例句3:其曲中规。
句中的“曲”是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意思是“曲度,弧度”。
这句话的意思是:它的弧度就能符合圆规(画出的线)。
五、形容词活用作动词例句:故木受绳则直。
句中的“直”是形容词活用作动词,意思是“变直、取直”。
这句话的意思是:所以,木材经过墨线量过就能取直。
六、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例句: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句中的“利”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意思是“使……走得快”,句中的“利足”意思是“使脚走得快”。
这句话的意思是: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使脚走得快。
七、动词的使动用法例句:輮以为轮。
句中的“輮”是动词的使动用法,意思是“使……弯曲”。
这句话是意思是:(用火烤)使它弯曲做成车轮。
八、数词活用作形容词例句:用心一也。
句中的“一”是数词活用作形容词,意思是“专一”。
这句话的意思是:用心专一。
《劝学》这篇课文的词类活用主要就是上述八种情况。
劝学词类活⽤整理劝学的词类活⽤有名词作状语,如上⾷埃⼟,下饮黄泉(上、下:名作状,向上、向下);名词作动词,假⾈楫者,⾮能⽔也(⽔:名词⽤作动词,游⽔)等。
词类活⽤①名词做状语1.君⼦博学⽽⽇参省乎⼰(⽇:名作状,每天)2.上⾷埃⼟,下饮黄泉(上、下:名作状,向上、向下)②名词作动词假⾈楫者,⾮能⽔也(⽔:名词⽤作动词,游⽔)③动词的使动⽤法⽊直中绳,輮以为轮(輮:名词的使动⽤法,使……弯曲)④形容词作名词1.其曲中规(曲:形作名,曲度,弧度)2.登⾼⽽招,臂⾮加长也(⾼:形作名,⾼处)3. 积善成德 (善:形作名,善⾏)⑤形容词⽤作动词故⽊受绳则直(直:变直,形容词⽤作动词)⑥形容词作使动假舆马者,⾮利⾜也(利:形容词的使动⽤法,使……快,⾛得快)⑦数词作形容词⽤⼼⼀也(⼀:数词⽤作形容词,专⼀)⑧动词作名词輮使之然也 (輮:动词做名词,使弯曲的作法)通假字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輮”通“煣”,⽤⽕烘⽊使弯曲)⽣⾮异(⽣,通“性”,资质、天赋)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有”通“⼜”,更,再。
暴,同“曝”,晒⼲。
)则知明⽽⾏⽆过矣(“知”通“智”智慧)特殊句式与固定格式1.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判断句,“……者,……也”表判断)2.⽤⼼⼀也(判断句,“……也”表判断)3.君⼦⽣⾮异也,善假于物也(判断句,“……也”表判断)4.蟹六跪⽽⼆螯,⾮蛇鳝之⽳⽆可寄托者,⽤⼼躁也。
(判断句,“……也”表判断)5.⽆以⾄千⾥(固定句式,“⽆以……”意为“没有⽤来……的办法”)6.蚓⽆⽖⽛之利,筋⾻之强。
(定语后置)7.取之于蓝⽽青于蓝;冰,⽔为之⽽寒于⽔。
(状语后置介词结构“于⽔”,表⽰⽐较)8.輮以为轮【省略句:輮(之)以(之)为轮】9.輮使之然也【省略句:輮(之)使之然也】10.善假于物也(状语后置)11.学不可以已(省略句)12. ⾦⽯可镂(被动句)。
劝 学(《必修三》一轮复习用)一、通假字1.以为轮,其曲中规 (“ ”通“ ”, )2.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 ”通“ ”)3.君子生非异也 (“ ”通“ ”, )二、古今异义1.蚓无爪牙..之利 古义: 今义:指坏人的党羽2.以为..轮 古义: 今义:认为3.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古义: 今义:①托付;②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物上)4.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古义: 今义:泛指一切河流三、一词多义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口技》)()绝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以为妙绝(《口技》)()佛印绝类弥勒(《核舟记》)()2.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假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3.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博闻强志()闻初闻涕泪满衣裳(《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邹忌讽齐王纳谏》)()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 )4.复 不敢出一言以复(《送东阳马生序》)(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师说》) ( )5.⎧⎪⎨⎪⎩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过闻大王有意督过之(《鸿门宴》)()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项脊轩志》)()四、词类活用(一)名词的活用1.名词作动词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2.名词作状语(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2)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二)动词的活用动词的使动用法木直中绳,以为轮( )(三)形容词的活用1.形容词作名词(1)其曲.中规( )(2)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3)积善.成德( )2.形容词作动词故木受绳则直.( )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四)数词作形容词用心一.也( )五、判断下列文言文句式的类型并翻译1.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
劝学议论文(实用4篇)劝学议论文(1)《劝学》是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荀子所写的,顾名思义,《劝学》里讲的就是勉励,鼓励大家学习,在高中生活中,我有幸学到的第一篇文章就是《劝学》,这篇文章给了我许多启迪,让我受益匪浅。
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有坚持不懈的学习精神,许多学生都明白这个道理,但学习是一件很苦的事情,能坚持下来真的很不容易,可能坚持下去的就是成功者。
但如果你三天打渔两天晒网,那肯定不可能成功。
有恒心,有毅力是所有成功人士的必备条件,做事情不能怕吃苦,坚持到底就是成功!正如文中所说:“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人天分的高低各不相同,但即使你天资聪颖,但不好好学习,还是不如那些天分一半,但坚持不懈努力学习的人。
粗粗的铁棒可以磨成绣花针,那是何等的毅力!司马迁一生走过无数地方才写出《史记》一书,徐霞客一生用双脚踏遍祖国所有的名川大山,最终写成了《水经注》。
古人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值得我们赞扬与学习。
有了这样坚持不懈的学习精神,再加上专一的目标,那就如同如虎添翼,做事情也会事半功倍。
正如文中所说:“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我们要是今天学乐器,明天立志成为歌手,后天又要学画画,那以这种朝三暮四,做事不专心致志的态度,到头来只会像狗熊掰棒子一样——一无所获。
人的一生是紧张而又忙碌的,我们的人生应高是丰富多彩的,为了过一个有意义,有价值的人生,那就学一学十驾的驽马和用心专一的蚯蚓吧!劝学议论文(2)《荀子劝学》是战国时期杰出的思想家,荀况的上乘之作。
顾名思义,劝学,即劝勉、鼓励学习。
这篇写于两千多年前的佳作,至今读起来仍令人回味无穷,给人以启迪。
一提到“学”这个字,就不禁令人想起“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学无止境”、“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些激人奋进的千古名句,以及“凿壁偷光”、“画灰练字”、“头悬梁,锥刺股”的动人场面。
古之圣人尚且如此,何况今之众人乎?学习,最重要的是端正学习态度。
高一劝学原文(实用3篇)高一劝学原文(1)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注释:高一劝学原文(2)1、君子:这里指有才能的人。
2、已:停止。
3、青取之于蓝:靛青,从蓝草中取得。
青,靛青,一种染料。
蓝,蓼蓝。
蓼(li ǎo)蓝:一年生草本植物,茎红紫色,叶子长椭圆形,干时暗蓝色。
花淡红色,穗状花序,结瘦果,黑褐色。
叶子含蓝汁,可以做蓝色染料。
4、青于蓝:比蓼蓝(更)深。
5、中绳:(木材)合乎拉直的墨线。
木工用拉直的墨线来取直。
6、輮:通“煣”,以火烘木,使其弯曲。
7、规:圆规,测圆的工具。
8、虽有槁暴: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
有,通“又”。
槁,枯。
暴,同“曝”,日晒。
槁暴,枯干。
9、挺:直。
10、受绳:经墨线丈量过。
11、金:指金属制的刀剑等。
12、就砺:拿到磨刀石上去磨。
砺,磨刀石。
就,动词,接近,靠近。
13、参省乎己:对自己检查、省察。
参,一译检验,检查;二译同“叁”,多次。
省,省察。
乎,介词,于。
14、吾尝终日而思矣:而,表修饰15、须臾:片刻,一会儿。
16、跂:提起脚后跟。
17、博见:看见的范围广,见得广。
18、而见者远:意思是远处的人也能看见。
荀子》劝学原文及译文君子说:“研究不能停止。
青色从蓝色而来,但比蓝色更为青翠;冰由水而成,但比水更为寒冷。
木杆直接,用绳子绕成车轮,车轮弯曲,但规则中有曲线,即使有枯萎,也可以再次挺立。
因此,木杆被绳子绕起来就变得笔直,金属被磨砺就变得锋利。
君子广泛研究,并且每天自我反省,就能知道正确的事情并且不会做错。
因此,如果不登高山,就不知道天有多高;不站在深谷,就不知道地有多厚;不听先王的遗言,就不知道学问的重要性。
干、越、夷、貉之子,出生时同声,长大后各有不同的俗,是因为他们接受了不同的教育。
诗中说:“哦,君子啊,不要停止前进。
保持你的位置,好像你是正直的。
神听到了,你将获得好运。
”神最伟大的是道德,福气最长久的是没有灾难。
我曾经整天思考,但还不如一会儿研究。
我曾经跳跃着望着,但还不如登高远眺。
登高并挥手臂,它们并没有变长,但能看到更远的地方;顺着风喊叫,声音并没有变快,但能让别人听得更清楚。
借用马和车,它们并没有优足,但能行千里;借用船和桨,它们并不会游泳,但能穿越江河。
君子和普通人生来并没有不同,但他们善于利用周围的事物。
南方有一种鸟,叫做蒙鸠,用羽毛做巢,然后用发编织,系在芦苇和葦草上,当风吹来时,芦苇就会折断,蛋也会破裂,小鸟就死了。
巢并不是不完整,但所系的东西不可靠。
西方有一种树,叫射干,茎长四寸,生长在高山上,面对深渊,但树干并不能长得更高,只能生长在那里。
蒲草中长出蓬草,不用支撑也能直立;白沙中混杂着黑沙。
XXX变成XXX,渐渐地污染了它的周围,君子不接近,庶民也不服从。
这些事物本身并不丑陋,但它们的环境让它们变得如此。
因此,君子必须选择居住的地方,必须找到合适的人,以防止邪恶并接近中庸之道。
所有物品都有一个开始。
荣耀和耻辱是根据其品德而来的。
肉腐会生虫子,鱼枯会生虫蛀。
懒惰和忘记自己的身份会带来祸害。
如果强迫拿柱子,就会受到伤害;如果柔软地拿束,就会得到保护。
如果身上有邪恶,就会被怨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