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答谢中书书》精品教学课件标准化详细配套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44.50 KB
- 文档页数:5
2023-11-06contents •课程引入•课文解读•主题探讨•拓展学习•课程总结与作业布置目录01课程引入古文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古文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
传承中华文化提高语文素养培养思维能力学习古文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写作和语言表达能力,提升语文素养。
古文学习需要理解古代思想、文化、历史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
03古文学习的意义与价值0201背景介绍:南北朝时期的文学特点及文化背景南北朝时期01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时期,分为南朝和北朝两个阶段,其文学特点和文化背景各有不同。
文学特点02南北朝时期的文学特点包括诗歌、骈文、小说等多种形式,其中以诗歌最为盛行。
这一时期的文学风格注重辞藻华丽、音韵优美,表现出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文化背景03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型期,受到佛教、道教等多种文化因素的影响,这一时期的文化呈现出多元性和开放性的特点。
南北朝时期的著名文学家、道家学者、医药学家、画家、书法家等,被誉为“山中宰相”,在文学、医学、哲学等多个领域都有卓越的成就。
陶弘景陶弘景的文学成就包括诗歌、骈文等多种形式,其作品以辞藻华丽、意境深远而著名。
《答谢中书书》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尘世生活的厌倦。
创作成就作者介绍:陶弘景及其创作成就02课文解读文章结构本文以“答谢中书书”为题,通过描述山川景色和自然风光,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向往。
总体上采用总分总的结构,由三个层次组成。
文本内容解析主要内容第一层是对自然景观的总体描述,第二层是对山川景色的具体描述,第三层是总结全文,表达作者的感受和心情。
表达方式本文主要采用叙述和描写的表达方式,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叙述,展现了大自然的美丽和神奇。
同时,作者也运用了一些抒情和议论的元素,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和观点。
本文涉及一些生字,如“答”、“谢”、“中”、“书”等,需要学生掌握其读音和书写。
答谢中书书教案一、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大意。
2、品味文中优美的语言,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3、领略山川之美,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怀。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掌握重点文言字词,理解文章内容。
(2)学习作者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
2、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讲授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生活在这个美丽的世界上,大自然的美景无处不在。
高山峻岭、江河湖海、花草树木,每一处风景都有着独特的魅力。
今天,让我们穿越时空,回到南北朝时期,跟随一位文学家陶弘景的笔触,去领略他笔下的山川之美。
(板书课题:答谢中书书)(二)作者简介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南朝齐梁时思想家。
他博学多才,擅长琴棋书画,对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等都有深入研究。
他曾被称为“山中宰相”。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注意字音和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评价。
4、全班齐读课文。
(四)疏通文意1、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主翻译课文,圈画出不理解的字词。
2、小组内交流讨论,解决疑难问题。
3、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重点讲解以下字词:(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之:的。
共谈:共同谈论。
(2)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入:耸入。
见:看见。
(3)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交辉:交相辉映。
(4)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四时:四季。
俱:都。
(5)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歇:消散。
乱鸣:此起彼伏地鸣叫。
颓:坠落。
沉鳞:指水中潜游的鱼。
竞跃:竞相跳跃。
(6)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欲界:指人间。
仙都:神仙居住的美好世界。
与: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
(五)深入探究1、文章描绘了哪些山川美景?明确:高峰、清流、石壁、青林、翠竹、晓雾、猿鸟、夕日、沉鳞等。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教案]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了解其中表达的感情和情感。
2.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文学作品的能力。
教学准备:1. 复印《答谢中书书》的原文2. 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料和讲解材料教学步骤:Step 1:导入(5分钟)向学生介绍《答谢中书书》的作者陶弘景,并简要介绍作品的背景和作者的生平。
Step 2:阅读理解(15分钟)让学生阅读《答谢中书书》的原文,理解其中的情感和感情表达。
学生可以先自行阅读,然后再与同学讨论。
Step 3:分析文学特点(10分钟)引导学生讨论《答谢中书书》的文学特点,如诗歌的抒情性、对于友情和感恩的描写等。
学生可以结合具体的诗句进行分析和讨论。
Step 4:理解主题(1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答谢中书书》的主题是什么,作者通过怎样的方式表达了感情和情感。
学生可以结合故事情节和作者的表达方式进行分析和思考。
Step 5:个人反思(10分钟)让学生思考一下,他们在阅读《答谢中书书》的过程中有哪些感受和体会,有没有类似的经历或者情感。
可以让学生写下来或者和同学分享。
Step 6:小结和拓展(5分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并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总结。
可以扩展学生的思考,如邀请学生阅读其他相关文学作品,比较不同作者对于感情和情感的表达方式等。
Step 7: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感谢信,表达对某个人的感激之情,并通过文字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感情。
教学评价:1. 学生的课堂参与情况2. 学生在分析和讨论《答谢中书书》的时候的思考和表达能力3. 学生写的感谢信的表达能力和情感表达是否自然流畅。
高考必背古诗文《答谢中书书》教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答谢中书书》。
(2)理解诗文的内容和主题,把握诗人的情感表达。
(3)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文。
(2)学会通过朗读、感悟来体验诗人的情感,提升语文素养。
(3)学会从意象和修辞角度分析诗文,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大自然的神奇美丽,培养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2)理解诗人追求清高、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答谢中书书》。
(2)理解诗文的内容和主题,把握诗人的情感表达。
(3)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 教学难点:(1)诗中意象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2)诗人情感的把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谢灵运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文的学习。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文,理解大意。
(2)学生通过注释和工具书,自主解决生字词问题。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文内容,分析意象和修辞手法。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师生共同点评、总结。
4. 情感体验:(1)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悟来体验诗人的情感。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和体会。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四、课后作业1. 抄写并背诵《答谢中书书》。
2. 结合诗文,分析其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写一篇短文。
3. 思考诗人的生活态度对自己的启示,写在日记中。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和合作意识。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抄写、背诵和写作任务的完成质量。
3. 情感态度: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欣赏能力的提高,以及对人生观的树立。
六、教学策略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诗文的意义和美感。
《答谢中书书》优质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答谢中书书》。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翻译课文。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运用解读、赏析、比较等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生命的情感态度。
(3)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1. 课文内容的分析和理解。
2.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运用。
3. 学生朗读和背诵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生僻字词的理解和运用。
2. 课文翻译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3. 学生对课文深层含义的领悟和表达。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课文中的具体内容和表达方式。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作者谢灵运及其作品《答谢中书书》。
(2)引发学生对自然美景的思考,导入新课。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生通过注释和工具书,解决生僻字词的问题。
3.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分享和交流。
4. 探究学习:(1)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课文的深层含义。
(2)学生通过解析、赏析、比较等方法,进行探究学习。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6. 作业布置:(1)学生翻译课文,巩固所学内容。
7. 课后反思: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总结教学效果,针对学生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六、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和背诵《答谢中书书》的情况。
2. 学生对课文中的生僻字词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答谢中书书》优质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答谢中书书》。
(2)理解文中重点词语的意思,如“中书”、“答谢”等。
(3)了解作者谢灵运的背景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会欣赏古文,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自然景色的热爱与赞美。
(2)培养学生尊重历史、敬仰先贤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练朗读和背诵《答谢中书书》。
(2)理解文中重点词语的意思。
(3)分析作者的表达技巧及思想感情。
2. 教学难点:(1)文中所涉及的古代文化知识。
(2)如何正确评价作者的文学成就。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谢灵运的背景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提问:“中书”在古代指的是什么职位?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美。
(2)要求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文中重点词语的意思。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赏析课文:(1)分析作者的表达技巧,如描绘自然景色、抒发情感等。
(2)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古文,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词语和作者背景。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答谢中书书》。
2. 结合课文,分析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3. 查找相关资料,了解谢灵运的其他作品及其文学成就。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保证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文,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热爱。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课文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运用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辅段,让学生感受自然景色之美,更好地理解文意。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答谢中书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答谢中书书》。
(2)理解文中出现的生词和句式,翻译重要句子。
(3)分析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查阅工具书,解决文中的生词和句式问题。
(2)通过小组讨论,分析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特色。
(3)通过写作练习,运用文中的表达方式。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 文中的生词和句式。
2. 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特色。
三、教学难点1. 文中的生词和句式。
2. 对文中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含生词和句式的解释,修辞手法的例句。
2. 学生准备《答谢中书书》的文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作者谢灵运及其作品《答谢中书书》。
(2)学生朗读《答谢中书书》。
2. 新课内容:(1)教师讲解文中的生词和句式,学生跟随教师学习。
(2)学生自主学习,查阅工具书,解决生词和句式问题。
(3)教师通过PPT展示修辞手法的例句,学生跟随教师分析。
3.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特色。
(2)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总结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特色。
4. 写作练习:(1)教师给出一个自然景观的题目,要求学生运用文中的表达方式进行写作。
(2)学生在课堂上完成写作,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5. 总结与拓展:(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生词和句式的掌握,修辞手法的运用。
(2)学生分享自己的写作心得,讨论如何保护环境,提高审美情趣。
6. 作业布置:(1)学生回家后背诵《答谢中书书》。
(2)完成课后练习,包括生词和句式的复习,修辞手法的运用。
7. 板书设计:《答谢中书书》作者:谢灵运内容:描述自然美景修辞手法:比喻、拟人等写作特色:描写细腻,情感丰富六、教学评价1. 评价内容:(1)学生对《答谢中书书》的背诵情况。
27.短文两篇
答谢中书书
一、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借助注释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掌握意义;
2、在反复诵读中品味文章优美的意境、揣摩文章凝练的语言;
3、背诵本文。
(二)过程与方法:
以诵读贯穿教学始终,以诵读法、谈话法、点拨法等为主要教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娱情山水的自得之情,理解古人高洁的思想情操。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反复诵读,体会文章意境;
2、抓住重点词语,揣摩品味文章的语言特点
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娱情山水的自得之情。
二、学情分析
作为初级中学的八年级学生,文言文基础较薄弱,阅读能力偏低,思维能力、审美能力不高,因此在教学时,老师要指导学生疏通文意并积累重点词语,更要从恰当的角度入手,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操。
三、教法学法和教学手段
(一)教法
本课的教学指导思想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整体感知—疏通文意—理清结构—研读品析—看图背诵为主线,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为此,我主要采用诵读法、谈话法、点拨法等教学方法。
(二)学法
诵读法、讨论法、自学法等。
(三)教学手段:制作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简介文题
1、配乐欣赏山水美景(幻灯片展示),老师用优美的语言大导入:
同学们,面对这山明水秀、美轮美奂的自然景色,你们想到了什么呢?
老师情不自禁地想起了自古以来不少文人墨客描绘山水美景的优秀诗句,比如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孟浩然的“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同学们,这些优秀的诗句真是不胜枚举。
你看,好山,好水,好画,好诗。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文言文,被称为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
这到底是怎样的一篇文章呢?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这篇文言文——《答谢中书书》(板书课题)。
2、简介文题。
“谢中书”是作者的朋友“谢徵zhēng”的官职名,字元度,陈郡阳夏(现在河南太康)人。
书,书信,是古代的一种应用性文体。
可以记事抒情,可以写景,也可以议论等。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己朗读课文,用笔划出不会读的字词。
2、听朗读录音,特别注意自己所标划的字词的读音以及朗读的节奏、语气。
3、学生自由练读,老师提出朗读要求:
①读准字音;②读准节奏;③读出感情。
4、让学生自告奋勇展示自己的朗读,其他学生认真听完以后针对朗读要求进行评价,老师提示学生重点掌握以下字词的读音:
猿(yuán)颓(tuí)与(yù)
5、老师再次强调朗读要求,全班同学齐声朗读。
6、请学生试用一句话说说文章所写的内容。
(三)疏通文意,理解内容
1、学生自己结合课文下注释疏通文意,不懂的地方用笔划出来。
2、与同桌讨论解决疑难,如果仍然不能解决等待在全班提出来共同讨论。
3、老师引导学生解决字词上出现的疑难,同时板书以下重点词语,要求学生重点掌握:
四时:四季
俱.备:都
晓雾将歇.
:消散 夕日欲颓.
: 坠落 沉鳞竞跃....
:潜游在水中的鱼;竞,争着;跃,跳跃,这里指跳出水面。
未复有能与.
其奇者:欣赏 4、请学生用自己的话口头翻译课文。
5、老师用多媒体展示翻译,让学生与自己的翻译进行对比,从而领略文章写景的美丽。
⏹ 课文译文:
⏹ 山川景色的美丽,是自古以来人们共同谈论的。
⏹ 高峻的山峰直插云霄,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
⏹ 早晨,薄雾将要消散,猿猴长啸,鸟雀乱鸣;
⏹ 傍晚,夕阳快要落山,水中的鱼儿竞相跳跃。
⏹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奇丽的景色了!
6、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带着充沛的感情朗读课文。
(四)深入文本,理清结构
1、老师提问:本文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让学生思考回答,明确文章的诸多景物是用精巧的布局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的,从而引出文章的结构特点——总分总的结构。
2、老师边板书便引导学生分析明确文章的结构特点:
总写:山川之美 古来共谈。
——美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四时之景 分写—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美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晨昏之景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总写 抒怀——欲界之仙都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五)研读品析,领悟感情
答谢中书书
1、老师提问:这短短的几句话到底蕴含着哪些美呢?请同学们按照下面的要求来说一说(多媒体出示要求):
本文中的山川之美,美不胜收,你感受到哪些美丽的画面呢?请你任选一个角度,用下面的句式描绘一下:
“这里有之美,你看”
例句:这里有山水相映之美,你看高峰入云,清流见低,巍峨的山峰耸入云霄,明镜的溪流清澈见底。
2、让学生思考后自由发言,描绘自己头脑中想象的画面。
3、老师引导:刚才同学们从许多角度描绘了头脑中的课文画面,同学们想象力非常丰富,见解也很独特。
刚才有同学说到“动静结合之美”,那么,哪些句子是写动景的呢?你认为写得最精彩的是哪些句子?
4、让学生对以下两组句子进行比较辨析:将原文中的加点词换掉好不好?为什么?
晓雾将歇,猿鸟乱
.鸣
晓雾将歇,猿鸟蹄.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
.跃
夕日欲颓,沉鳞跳.跃
5、引导学生体会本文语言高度凝练生动的特点,特别注意体会这些词语所蕴含的感情。
6、结合时代背景引导学生理解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多媒体展示时代背景以及作者简介: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而作者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号华阳隐居,南朝梁时丹阳秣陵(现在江苏南京)人,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有《陶隐居集》。
陶弘景是一位遁隐山林的文人雅士,他曾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了世间的污浊而不愿在朝为官,隐居茅山。
梁武帝遇有国家大事,常去山中征询他的意见,时人称为“山中宰相”。
退隐山林的作者,在这篇文章中抒发了自己的什么感情呢?
学生明确: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7、再次朗读全文。
(六)欣赏画面,当堂成诵
1、欣赏图片,试在文中找出与画面相配合的句子;
2、学生试着看图片背诵;
3、不看画面完成背诵。
五、作业
默写全文。
附: 板书设计
总写:山川之美 古来共谈。
——美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四时之景 美 分写—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晨昏之景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总写 抒怀——欲界之仙都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答谢中书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