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巧生炉艺——袖炉新经典
- 格式:doc
- 大小:30.50 KB
- 文档页数:2
苏州巧生炉续传中国铜炉史千年香韵雷虎【期刊名称】《环球人文地理》【年(卷),期】2015(000)001【总页数】10页(P96-105)【作者】雷虎【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上图)陈巧生,字彦岐,号“炉香居士”,1957年生于苏州齐门下塘,家里世代以制作铜器为业,如果从光绪年间爷爷陈俊青算起,陈巧生已是铸铜艺术的第三代传人。
他40年来通过遍访各大博物馆、查阅古籍和数千次试验,终于复原明代后逐渐失传的宣德炉铸造技艺。
中国香炉文化源远流长,自汉代的博山炉开始,到唐宋的陶炉,再到明清的宣德炉,各式香炉冒出的几缕轻烟,传承了一部至雅的中国香炉文化史。
然而自清末以来,由于种种原因,香炉文化走向式微,各式香炉制作技艺也随之凋零。
直到上世纪70年代,出生苏州铜炉世家的陈巧生,耗时十载,潜心钻研,终将宣德炉的铸造技艺复原,并发展出世人瞩目的“巧生炉”,以一家之力续写了中断多年的中国香炉史。
如今,为了更好地展示和传承传统香炉文化,陈巧生建起了全国首家铜炉文化主题博物馆,博物馆占地2300多平方米,每年要花200多万来维护,但是前来参观的人并不多。
很多人问他这样值不值,陈巧生回答得干脆利落:“这不是值不值的问题,我不仅要建铜炉博物馆,还原铜炉历史,还要拍电影,把制炉人的苦乐辛酸展示给世人……”焚香话旧百年铜炉往事自古以来,焚香、茗茶、插花、挂画,被称为“人生四雅”,不论是宫廷还是民间,都有焚香抚琴、焚香净气的传统,近年来接触的手艺人多了之后,才发现焚香之风在当下依然存在。
在一次折扇品鉴会上,一种简洁精致、皮壳灿烂的香炉吸引了我的注意力,询问之后得知,它出自苏州铜炉世家陈巧生之手。
探得信息后我立马起身,行车从苏州阊门出发,沿山塘河向北而行,约10公里后到达苏州相城区,最终在一个创意产业园停下来。
一下车,“苏州巧生炉博物馆”的指示牌就为我指明了方向,不久,就来到一座藏身于现代建筑之中的博物馆。
刚到门口,一位身材高大,身着黑布衣,头戴灰毡帽的老者正跟一队西装革履的人挥手告别,他正是我要找的铜炉艺人——陈巧生。
红铜炉制作技艺
来源: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铜手炉又称“袖炉”、“手熏”、“火笼”,是旧时宫廷乃至民间普遍使用的掌中取暖工具。
清朝红铜炉制作艺术分布在全国各地。
至今全国手工制作红铜炉师傅罕见。
手工制作红铜炉技艺现在只在观海卫一带还有郑飞民艰难传承着。
制作工序有打样图纸,敲打器型,网眼镂雕,錾花修整,焊接等。
每道工序环环紧扣。
作品主要包括袖炉、香炉、薰炉、手炉、脚炉等。
图案则有几何纹糕团形手炉、编织纹方形手炉、几何纹梅花形手炉等。
制作材料是上等红铜板,器具有木榔头、搭柱、凿子、扶钻、锉刀、刮刀、作凳、铜焊工具和砂皮等。
胡庆松与铜⾹炉的故事古诗有云:“明窗延静书,默坐消尘缘”。
点⼀柱清烟,得⼀份闲悠,在历史的演进中,⾹⽂化慢慢渗透在时间⾥,⼀直延续到今时今⽇。
⾹,既能雅玩在书斋琴房间,⼜可缥缈于庙宇神坛。
孟⼦⾔:“⾹为性性之所欲,不可得⽽长寿”,正是由于深谙此理,历代的帝王将相、⽂⼈墨客才竞皆惜⾹如⾦、爱⾹成癖。
随着⾹⽂化的演进,存⾹的⾹具也被⽂⼈雅⼠追捧。
从经典的宣德炉,到新兴的印⾹炉,依古⽽仿,却⼜融⼊了当代的审美,胡庆松做出的⾹具别有意蕴,经得起推敲。
9年前,他创办“庆松堂”,将⾃⼰的情感寄存于⾹具之中,化作缕缕⾹霭弥漫于他⼈的⼼中。
▼从⼴东到苏州胡庆松与⾹炉结下不解之缘五福印⾹炉1994年,胡庆松还和⾹具⼀点也也搭不上边。
那时的他还在⼴东从事电脑雕刻⼯作,略显单⼀乏味。
他毅然决然来到苏州这个充满⽂化底蕴的古都,精进⾃⼰的技艺。
胡庆松说,虽然⾃⼰之前是从事电脑雕刻,但对于设计⼯作却⼗分喜爱。
都说艺术是相通的,满怀⼀腔热⾎,胡庆松来到铜炉铸造⼤师陈巧⽣的⼯作室,⼀切从头学起,开始与铜炉结下不解之缘。
初出茅庐,胡庆松对于这⼀项⼯艺认识得浅,以为只是与古玩有关,也⽆再深⼊的探究。
为什么会钟情于古玩?他坦⾔,⾃⼰平⽇⾥最喜欢在古玩市场⾥兜转,见识多了,也就对收藏起了兴趣。
如今他⾃⼰能在⾹具制造上开辟⼀⽚天地,⾃然是离不开在陈巧⽣门下的努⼒与栽培。
胡庆松⾃⼰说,如果当初没有陈巧⽣,⾃⼰也不会进⼊这个⾏业。
⾹具能在近年来受到关注,⾃然是离不开⾹⽂化的复苏和兴起。
在胡庆松看来,如今很多⼯艺门类在市场的红⽕,离不开它的实⽤价值,所以诸如刺绣、⽟雕、核雕、红⽊家具能在苏州⽣根⽴⾜,成为全国的收藏热点。
现在越来越多⼈热衷于焚⾹玩⾹,才促成了⾹具的⽇益发展。
▼从形似到神似逐渐将⾹具做出⼈⽂情怀太平有象炉刚开始,胡庆松还只是依葫芦画瓢,看重技术层⾯,如何把仿古炉做得更为精致和完美,只要能完成⼀件像样的成品,⾃⼰就会兴奋上好⼏天。
陈巧生铜炉的收藏价值陈巧生的铜炉作品不仅器型丰富,而且制作的香熏也声誉雀起,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的陈巧生铜炉的收藏价值,一起来看看。
陈巧生铜炉的收藏价值陈巧生的铜炉作品不仅器型丰富,而且各种款识精美独到。
全国及海外人士均收藏陈巧生亲手制作,落有“私家款”底款的,即陈巧生制、陈氏铜炉、陈氏家藏、陈氏家藏珍宝等款识炉现在他亲手监制的传世品,除一部分留给后代外,少量专供收藏家珍藏,其作品深受广大收藏爱好者的青睐,精品不论年代,他的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实用价值.陈氏铜炉为手工制品,有细微沙眼为正常情况,并不影响美观,非质量问题。
单纯从收藏价值来讲,要看以后人们对他的认同感,要看以后人们在多大程度上接受和欣赏他的作品。
现在他的名气比较高,必然导致铜炉的价格高过一般的铜炉,但是等若干年后是否会成比例的上升就不一定了。
不过一般来讲,因为陈巧生先生现在还在世,所以从价格来讲现在买还是不吃亏的。
毕竟是炉而不是画,有了这项技术后人也可做出来,所以作为艺术品收藏不错,价格以后上升不会太多。
铜炉的收藏价值铜炉是中国古代铜器一个独特的品种,用于祭祀焚香、熏香以及烧炭取暖,集实用性与艺术性于一身。
由于在长期的历史文化积淀中渐渐从纯使用的功能中分离出来,进而步入了文化艺术的殿堂,成为深受人们喜爱的古玩艺术品。
衡量铜炉的收藏价值,取决于造型、工艺、包浆、材质四个方面。
一是看造型,每个时代的铜炉造型大都有一定的规律可循,造型须规整严谨、古朴典雅,器型优美并且炉体完整,无伤痕及残损者可藏之。
二看工艺,工艺的好坏对铜炉的价值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应选取线条流畅、刀工娴熟、纹饰精美、铸造精良,无沙眼、无流铜、无漏铸现象,且款识铭文规整者藏之。
三是看包浆,传世古物,天长日久,就会在器物的表面留下岁月浸淫的痕迹,这就是所谓的包浆。
色泽滋润、晶莹、光泽明亮如玉、包浆自然凝重且分布均匀者可藏之。
四是看材质,铜质精纯,炉骨沉重者可藏之。
在去年的香港富商拍卖会上,一对清雍正双鹤香炉成交价高达1.29亿港币,由此可见香炉的市场升值潜力不容小视。
导读:本文通过自身对香的喜爱与认知,引出古人的用香之道,从而品述中国香文化。
梦醉沉香——细品中国香文化独处于室,总习惯先将陋室整理一翻,待清理干净,于桌案焚香一炷,或沏茶一壶,品茗闻袅,或读书写字,静心养性。
绝非故作风雅,只因那曼妙馨香着实让人心神宁静,烦躁尽消。
去年三月,游历苏州,不经意进入一家文化艺术馆,喜得铜炉大师陈巧生精品之作,官帽耳狮盖熏炉,珍爱之。
每当焚香之时,缕缕轻烟从炉眼中悠然而出,好似古典婉约的江南女子,犹抱琵琶半遮面。
而炉盖上的雄狮竟似活了一般,腾云驾雾,彷如仙境。
真是得香浴时,又得情趣,心境极佳。
曼妙心香,渺渺地飘着,连着人心。
在众多香品中,最爱供养修持的圣品——沉香,只因心思净静孤持,而那香须是沉淀的好。
沉香原是沉香木树心部分受到外伤或真菌感染刺激后,分泌出来的带着浓郁香味的树脂。
这树脂因其密度大,而被称为“水沉香”。
如此说,沉香其实是一种特殊植物的殇,其幻化的油脂含量不同,凝定者,投水即沉,曰“沉水”,半沉半浮的曰“筏”,不沉的称为“熟香”。
且香的品味不同,有馥郁,有幽婉,有温醇,有清扬。
抱着沉香贴着鼻子嗅,也未必闻出什么。
若燃点起来,方有感受。
且看中国“香”字,禾在上,日在下,好似阳光大地上的青禾,蒸腾起一份自然植物本身的气息,正是“香”之本意。
品香的气息,恰是品自然的气息,进而品人自身本来的气息。
贴近自然,贴近人本身的状态,就拥有了一份真切。
所以香最为沉静,无声色之虞,却沁人心扉。
香之与人,关系密切,香的变化,是随着人的心境的变化而牵引,犹似说人的心境,其会产生一种场,而此场不仅是对香有一定的作用,实际上对整个环境都有影响。
邻国日本曾做过一个实验,水与水的结晶。
若你给水一个不同的意念,那么它的结晶是不一样的。
而香亦是如此。
焚香在古代文人心中是一件雅事,而今,如我这般闲暇时焚香一炷,享受香的幽静风雅者,已经很少了。
香文化于中国,蜿蜒千年,起于何时,我无从知晓。
据说,远古时,人们是为了驱逐蚊虫,消除生活环境中的污浊之气,而将一些具备特殊芳香的植物放在火中熏燎,是为最初的焚香。
⼩众收藏的印⾹炉在晚清民国的⽩铜或黄铜/红铜制品中,有时会见到⼀些正⽅,长⽅,园形,多边形,以及如意形,琴形等的多层盒⼦。
最早⼤家将它们归为熏炉的⼀种,但国外学者称其为⾹钟(incense clock),最近⼏年国内的称呼为芸⾹炉、印⾹炉、篆⾹炉、⾹篆炉不⼀。
这类盒可薰⾹亦可计时,最早的原型多⽤在宗教仪式中,作为⽂玩是在晚清和民国江浙⼀带⼩众中流⾏。
在20世纪80年代,南通博物馆曾尝试普及这类,请苏州的陈巧⽣先⽣仿制这类炉,但后来似影响不⼤。
近年有些藏家和商家关注过这类,但收藏圈⼦⼩,东西数量少。
门类冷清,少受虚价和⼴告的影响,坚持下来的藏家就多有真爱。
这类早期的名称为⾹篆。
宋《⾹谱》:“⾹篆,镂⽊以为之,以范⾹尘。
为篆⽂,燃于饮席或佛像前,往往有⾄⼆三尺径者。
”⾹代表它的主要功能,它⽤来燃⾹、熏⾹。
篆代表它的趣味,它有⼀个篆模压,把它压在⾹灰上,⾹灰就有了设计,等⾹点完,灰烬就呈现模压的花样,以此觅趣。
(见图1) 此外,根据它的长度,烧完是⼀个固定时间段,所以也可⽤它指⽰时间,所以国外称它为⾹钟也是合理的。
红楼梦76回妙⽟的续诗起头:“⾹篆销⾦⿍脂冰腻⽟盆”。
红楼梦中提及的⾹篆未见过实物,也许当时的篆模压还是⽊制的。
⽬前所见的实物都是晚清和民国的。
同光时出过⼀个这类的设计家,南通的丁⽉湖。
丁⽉湖晚年出过⼀本关于这类的图录,他称之为印⾹炉,⾥⾯收有他设计的百多种⾹篆⽂/图以及⼏⼗种盖式样,在周遭地区有⼀定影响。
他去世后有不少照他图录所制的印⾹炉,如今市场上见到的不少均是这类。
附上他图录的开头。
(见图2)它们⼀般最少有两层,,四个基本部件:最上⾯的镂空盖,主盒体,衬盒,以及⾹模压。
完整的另有舀⾹末的⼩勺和衬盒盖。
如意形,琴形等的做得考究的还有分开的底座。
正⽅,长⽅,园形,多边形的常有三层六件,⽽如意形,双联形,琴形的多为两层四件。
(见图3)这类印⾹炉的鉴赏应可从以下⼏⽅⾯着⼿:1.造型的⾼下:正⽅,长⽅等⼏何形最普通,如意形其次,仿⾃然的级别⾼些。
唯有不辜负,方能归初心作者:黄晓露来源:《作文与考试·高中版》2017年第32期在匠人精神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后,匠人群体成为IP界的爆款,促成了一批此类主题的作品诞生,《了不起的匠人》就是其中之一。
这部亚洲首部治愈系匠心微纪录片的第一季于2016年上线,在收获了高评价之后,第二季也于今年4月上线,并在被称为“世界十字路口”的美国时代广场大屏亮相。
与以往严肃的纪录片不一样,《了不起的匠人》以大众的视角讲述了20位匠人的日常生活,更加感性,也更加接地气。
从人选到器物,更加注重传统元素,着重展现了最东方的手工艺、审美和处世哲学。
所谓匠人匠心,是存在于举手投足之间的状态,是人们与时间真诚相处的一种方式。
在这一切求快的时代,或许你能从这部纪录片中,从那些匠人中受到启发,从而体会到专注、沉淀、执着和坚守的力量。
肖像·人方寸之内斤斤计较,是为匠声君子听音,历来非听其铿锵而已。
儒家讲究“礼乐”,“乐”可以“善人心,感人深”。
台鼓达人王锡坤清晨的台湾新庄街头,一阵咚咚鼓声响亮入耳。
这不是鼓艺练习,而是响仁和鼓艺工坊的制鼓师傅王锡坤正在测试鼓音。
他手拿巨大圆规,在鼓面画出圆弧描绘轮廓,然后拿起槌子,一声声敲打鼓身,再随之调整鼓面的紧绷程度。
直到闭眼听着厚实的鼓声回荡,他满意地点点头,“就是这个声音!”响仁和是王锡坤的父亲1929年创立的,那时的名号并没有现在响亮,制鼓这个行业也只能勉强糊口。
王锡坤读书的时候,对鼓并没有那么大的兴趣,父亲逝世后,20出头的王锡坤接手了制鼓店,决心要拼出一番成绩。
初接手时,没有父亲亲自指导,王锡坤一切几乎从零开始。
“小时候看到爸爸烫牛皮觉得很简单,只要煮个开水把牛皮放下去,一下子就好了。
我如法炮制,结果却煮到熟掉。
”经过无数次摸索,王锡坤终于掌握烫牛皮的技艺。
王锡坤传承了父亲的制鼓态度,坚持着每一个鼓的品质与诚意。
曾经有日本客人想在短时间内大量订购,说:“可以响就好了!”王锡坤一口拒绝了订单。
文房藏品:陈巧生《三足鬲式炉》潘飞翔品名:三足鬲式炉作者:陈巧生规格:高:7cm;口径:18 cm;重:2.7kg来源:2012年从马未都口中得知“古有宣德,今有巧生”,又得知陈巧生在苏州相城开设了中国第一家铜炉博物馆,随后派好友谢青辉专程到博物馆去实地察看,加之家里有一尊红木做的熏炉,就想收一尊铜质的香炉。
2012年下半年拜访苏州石雕大师张文彪时得知,他与陈巧生比较熟悉,相互有往来,便拜托张先生去搞一尊巧生炉,因款式、尺寸、色彩难以确定,一直未能如愿。
2016年3月23日,去苏州“御窑金砖”察看金砖,得空参观了巧生炉博物馆,与执行馆长戴雪琴女士进行了交流,在其陈设馆中一眼便看重了“三足鬲式炉”,便毫不犹豫地请了一尊。
此炉造型典雅,工艺精湛,色泽润和,古色古香,宝光内敛,充满灵气。
膛内落阳文“双龙盘纹”和阳文“炉香精色”篆书二款,炉底落阳文“陈巧生制”篆书款。
难得的是,与家中的“三足狮耳祥云纹”熏炉盖能合用,又可变成一尊熏炉,又寻得摆放紫砂壶一鸡翅木与大理石做成的底座,三者配在一起,也成绝配。
内款底款作者简介:陈巧生,男,1957年生,字彦岐,号炉香居士。
祖上自清朝起从事铜炉和铜器制作,陈巧生为家族技艺的第3代传人。
自20世纪70年代起,创办“陈氏古韵铜炉”作坊,致力于挖掘、恢复自明代起逐渐失传,至民国时期已完全失传的宣德炉制作技艺。
40年来,通过遍访各大博物馆、查阅古籍和数千次试验,终于复原明代宣德炉铸造技艺,继而完善和发展了铜炉开模、炼铜、铸造、皮壳制作等几十道关键工艺,同时在明代宣德炉基础上结合时代特色和中国传统工艺元素创意具有自身特色的铜炉作品。
陈巧生所制作的仿古铜炉,严格遵循古代工艺和制作技艺,其造型典雅,工艺精湛,色泽润和,古色古香,宝光内敛,充满灵气,能与古代铜炉媲美,与清明宣德炉毫无二致,不可分辨。
自上世纪80年代起,铸有“陈巧生制”等私家款的铜炉开始闻名于中国铜炉界和中外文物收藏界。
陈巧生香炉原文地址:陈巧生香炉作者:沙丘巧生炉简介陈巧生的铜炉作品不仅器型丰富,而且各种款识精美独到。
全国及海外人士均收藏陈巧生亲手制作,落有“私家款”底款的,即陈巧生制、陈氏铜炉、陈氏家藏、陈氏家藏珍宝等款识炉是他亲手监制的传世品,除一部分留给后代外,少量专供收藏家珍藏,其作品深受广大收藏爱好者的青睐,精品不论年代,他的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实用价值。
陈巧生制香炉以紫铜,锡青铜为原料,掺入银、铝、镁、镍等金属.炉身“双龙戏珠”,“三羊开泰”,“五福临门”,雕刻形象逼真,线条流畅,做工精致,小巧美观。
紫铜工艺品的后道打磨、修饰等非常的难,要完成一件紫铜工艺品的后道处理,需要技术娴熟的技工,花费较长的时间,十分小心地工作才能完成。
香炉色泽柔和、光洁、质地细腻、致密、手感润滑,表面包浆致密,时间愈久,愈醇厚,色泽愈炫丽。
底款有仿古款如“大明宣德年制”,“玉堂清玩”“琴书侣”款,私家款“江东陈巧生制”“巧生制”楷书款,隶书款,篆书款等。
炉缘·陈巧生天工开物,各生因缘。
铜炉,向为文人雅士之逸趣所在,迁客骚人之清玩佳器。
若推当今制炉之翘楚,非姑苏陈巧生莫属。
巧生之技,少承于父,加之悟性极高,年及弱冠,即有名手之风,所制仿古铜器即被藏家争购,视为珍品。
之后四十余载,潜心宣德炉之技艺,深得其精髓,炉出其手,无不型色俱佳,古韵灵动。
曾为国礼出赠,所谓“古有宣德炉,今有巧生炉”,乃颂其艺。
何能如此,唯技有特质尔:一曰原料独特,以金银入铜,故炉质细腻;二曰精炼炉料,火炼一十又二,炉质纯细如婴儿肤;三曰精光内敛,鎏金或嵌金工艺非凡。
加之底款有致,仿古款如“大明宣德年制”,“玉堂清玩”“琴书侣”,私家款“江东陈巧生制”“巧生制”“陈巧生制”“陈氏宝藏”楷书款、隶书款、篆书款等更添其彩。
惟炉缘阁主向好雅玩,与巧生莫逆之交,襄成快事。
诗云:“明窗延静书,默坐消尘缘;即将无限意,寓此一炷烟”,来阁中得巧生一炉,足矣!陈巧生简介“古有宣德炉,今有巧生炉”陈巧生,字彦岐,号炉香居士,江苏苏州人,因仿制宣德炉而闻名海内外。
巧生炉韵作者:巧生炉来源:《中华手工》2014年第08期朝冠耳熏炉此熏炉为陈巧生依照古炉风韵自创而成。
陈巧生加大炉腹深度,使其弧圆如卵,素面光洁,柔润可人,炉耳纤巧灵动,飘逸如飞,炉足也与之呼应,较通常的马蹄足更显轻捷。
熏盖以狻猊踏珠为盖钮,狻猊为龙之第五子,形若狮子,喜香好珠,闻烟气而吐祥瑞,所踏之珠,多为众香凝结,馨华之精,焚香之时,烟雾缭绕,狻猊于烟中,吞吐烟雾,若静若动,栩栩如生。
整体造型质真纯朴,意趣绝佳。
据《宣德彝器图谱》记载,宣德炉创制之初,其实用性更胜于观赏性,礼仪用器更高于玩赏用具。
但从现存的宣德炉来看,从明代末期开始,铜香炉的形制用途更偏向于玩赏性和装饰性,用香方式的改变推动了炉形的变化,香炉的创新发展也催进了用香方式的更新。
以下为巧生炉中集实用观赏为一身的经典香炉。
带座飞凤首耳彝炉凤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神鸟,火之精华,象征吉祥与权力。
以双凤为炉耳,寓意双凤朝阳,天降吉祥,福泽众生;周身施以雪花飘金作色工艺,开片灿如金雪,并配以束腰如意足承座,更显华美尊贵,庄重典雅。
錾刻勾龙架挂熏炉挂炉形状如吊壶,如意灵芝为钮,如意云纹镂空熏盖,以宣德炉之素天鸡耳为炉耳,炉身开光錾刻祥云走龙图,细致精巧集于一身,古意盎然,新趣勃发。
请以作品为例,您是如何在传统宣德炉的基础上创新的?陈巧生:以《錾刻勾龙架挂熏炉》为例,这件作品是我独创的,一改传统宣德炉的固有样式。
我以中国传统龙纹饰为设计主体,参照玉器勾龙(勾龙为我国红山文化中的祭祀玉器,享有“中华第一玉龙”的美称),将其架设计成勾龙挂架,把玉器元素融入了铜炉制作。
能谈谈巧生炉的最大特色是什么吗?陈巧生:一是原料独特,除了铜之外,我还要加入银,镁等贵重材料,这样可以使炉质细腻,呈暗紫色或黑褐色。
二是炼次繁,一般炉料要经四炼,而我制炉要经十二炼,因此炉质会更加纯细。
能介绍下铜炉的种类和使用方法吗?陈巧生:铜炉是泛称,从用途来说可分为熏炉、香炉、烘炉。
包装世界Packaging World 艺术与设计由宣德炉至巧生炉王雪健北京化工大学北京100029摘要:香炉是焚香所用之器,也是祭祀活动中必不可少的器具。
在历史中,宣德炉的出现是香炉制作工艺水平极高的体现,社会的动荡使得它走向灭绝,铜香炉制作也因此一度衰落。
而今,巧生炉以其独到繁复的工艺和韵味再现了失传的宣德炉。
巧生炉庄重的气息吸引了无数艺术爱好者的目光。
在精细深厚的吴文化的孕育下,蕴含着江南的精气神,也蕴含了江南人,江南文化精致、温润、典雅的特质。
巧生炉挖掘回复传承了已经失传约600年的宣德炉制作工艺,炉面色泽晶莹而温润,有如婴儿肌肤般的触感。
铜香炉的制作也因此重现了中国历史颠峰时期的辉煌,马未都先生都曾感慨道:“古有宣德炉,今有巧生炉。
”关键词:精巧;韵味;传承;文化一、宣德炉的历史渊源论起明清的铜器,宣德炉自然是不得不提。
造型简练,古朴典雅,触感细腻,还有一丝独到的韵味缠绕其间。
是当时铜器最高水平技艺的典型代表作品。
宣德炉的诞生说来也巧,但也是铜炉制作工艺的必然发展结果。
宣德三年(1428年),明朝宣德帝收到过数万斤来自暹罗国(泰国)进贡的精炼“风磨铜”。
宣德帝命工部、礼部官员遍查史书,将宫内收藏的柴、汝、官、哥、均、定名窑瓷器的款式以及《宣和博古图录》和《考古图》作为参考,宣德帝亲自审阅共计拟定117种款式。
含有鼎、鹤、鬲、簋等器物。
宣德下召集民间数千顶级工匠,并加入不少金、银、锡、镁等几十种贵重金属,在宣德帝要求下以十二次精炼完成,最终第一批铜器在能工巧匠们的合作下制成。
其中铜炉共计三千余件。
宣德帝亲自查验,见所有铜炉均是精美绝伦,便下令再大量单独制作一批铜炉。
此次据传作了过万的香炉。
所制的宣德炉大多陈列于宫中,也有不少赐予臣子和部分香火鼎盛的庙宇。
二、宣德炉的传承从民国开始,铜炉技艺逐渐没落,铜炉终究是围绕用香文化和香道习俗的,乃至受到新文化影响受到抵触,岌岌可危。
直至20世纪五六十年代,曾被誉为“明代文玩之首”的宣德炉铸造技艺已经失传,制作细节也无从考究。
承古铸新 炉馨百代灯光从屋顶上洒下来,洒在玻璃罩中的铜炉上,泛着诱人的光泽。
这里没有人来人往的喧闹,你可以轻易地沉醉在艺术的世界中,那种沉浸,古老而又现代,神秘而又直白,继而令人惊叹不已。
这就是苏州巧生炉博物馆,这里展出的是当代铜艺大师陈巧生制作的“巧生炉”。
造型别致多样,色泽或素或奢,都是陈巧生的得意之作。
看似随意的弧度、纹饰……都大有说法,精益求精。
近年来,海内外铜炉爱好者争相收藏,收藏专家马未都赞叹“古有宣德炉,今有巧生炉”。
一生只做一件事说起陈巧生与铜炉的邂逅,这已经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了。
已经不记得是什么样的场景和天气了,但他被深深地吸引了。
那些流畅的线条,温润的触感,至今仍记忆犹新。
20世纪70年代末,他在博物馆中与久违的铜炉相逢时,他才知道它们的名字是宣德炉。
文 王振德《凤耳鼎熏炉》陈巧生/作埋藏在心中的童年记忆迅速地被唤醒,滋长出来。
“能不能通过自己的记忆重铸这些香炉呢?”年轻的他问着自己,但是面对的问题也很多,自己掌握的只是一些民用铜器的铸造技艺,没有宣德炉精确的原料配方,铜炉作色的方法也已失传……这一切困难并没有阻挡他,他凭着一颗热诚求知的赤子之心,一头扎进了铜炉艺术的世界中。
有些事情经历了,在时间的冲洗下都会淡然而释。
说起以前的经历,陈巧生只平淡地说,做铜炉,就是不断地在寻找,找出重铸宣德炉的方法。
“那时候的追求很简单,只要有一口饭吃,剩下的精力与时间都扑在铜炉制作上。
东奔西走,查阅资料。
不分昼夜,苦思冥想,反复试验。
这些都非常枯燥单调,他甚至将铜炉纸样铺满床边,等待不期而遇的顿悟。
”这些都是我在其他的文章中所看到的,他只字未提。
他只说,年轻的时候走了很多弯路,但是很庆幸得到了家人的支持,也很庆幸自己能够坚持。
直到现在很多的光环出现在他身上,他已经从铜炉仿制者成为铜炉制造者,但是他依旧每天在研究探索;每一个铜炉的造型都要亲自创作。
“我是一个匠人,匠人就要做活。
”休闲之时,陈巧生会去苏州的园林漫步,看其中的布局与摆设适合放置什么器形、光泽的铜炉。
沉醉铜炉一缕香作者:雷虎来源:《旅游世界》2021年第11期汉代的青铜博山炉,唐宋的瓷炉,明清的宣德炉,各式香炉冒出的几缕轻烟,传承了一部至雅的中国香文化史。
然而自清末以来,不断出现的文化断层,使得香文化逐渐衰落,各式香炉制作技艺也随之凋零。
以至于王世襄感叹:“这种生活已经离我们很远,以至世人难以想象,但历史上确实有过。
”中断了传承的百年铜炉世家,试图以一家之力为中国香炉史写续集。
“古有宣德炉,今有巧生炉”,马未都对铜炉世家的盛赞,是言过其实还是实至名归呢}“请您寻出家传的霉绿斑斓的铜香炉,点上一炉沉香屑……您这一炉沉香屑点完了,我的故事也该完了。
”这是张爱玲的小说<沉香屑·第一炉香》的开篇。
相信很多人第一次听说沉香,都和我一样,是在张爱玲的小说中——在绝大多数人眼中,香要么是夏天熏蚊子用的大杀器,要么是寺庙中拜佛的道具,点一炉沉香屑听故事的场景已经如同那氤氲的轻烟,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然而,接触的手艺人多了,特别是拜访风雅的苏州工时,无论是斫琴的琴师茅毅,还是制折扇的名家王健,他们在制好器物时,总是会在铜炉中焚一缕香,边焚香边把玩自己的作品。
“人生四雅,焚香、茗茶、插花、挂画!”在“怀袖雅物”折扇品鉴会上,王健和众人焚香品扇,我也跟着附庸风雅,但注意力完全不在鼻尖上的香味里,而在线香下的香炉上。
经了解,香炉是出自苏州的铜炉世家陈巧生。
自此,开启了我寻找香炉的故事。
车辆出苏州阊门,沿着山塘河一路向北而行,从苏州老城区相城出苏州城,车辆每行几分钟就要跨水过桥。
每到河流交汇处,就有熟悉而亲切的小镇袭面而来:陆墓、渭塘、黄桥、阳澄……这些地名,最熟悉的地方当数阳澄。
熟悉,是因为这里的阳澄湖大闸蟹。
而亲切,则是因为它们是苏州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相城十绝”发源地:陆墓泥盆、相城琴弓、渭塘珍珠、黄桥铜器、阳澄渔歌……今天要拜访的铜炉艺人,应该属于“相城十绝”中黄桥铜器的范畴。
但是车辆经过黄桥镇后没有停下的迹象。
陈巧生炉艺——“袖炉”新经典——2011收官系列精妙“小”制作
——以“十足”精力,铸炉中“小品”
——一分“小”,一分“巧”
——以“巧”生“炉”
——手捧赏袖炉,掌中有乾坤
随着初冬的到来,北方的房子已经有了暖气,而南方的屋子里则更加寒冷了。
在这样的时节,古人会在“袖炉”里点上火炭,然后把炉子捧在手心,炭火的温暖顿时传遍全身。
这种“袖炉”也叫“袖珍炉”,是古代铜炉的一个类别,功能与“手炉”有类似的地方,大多用来熏衣、烤手,炉子比人的手掌还小,算是一种小烘炉。
这种炉子,在明代的《考槃馀事·袖炉》中有记载,是当时文人书房中的必备之物,“熏衣炙手,袖炉最不可少”。
在当代,生活的风貌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这样的袖炉也就不多见了。
话说回来,2011年即将收官,在这一年中,爸爸亦如往年一般辛苦,日日夜夜在作坊忙碌。
2011年他自己最有成就感的地方是:在大器方面,终于完成了历时好几年构思创作的“狮子林铜狮”这个大制作;在小炉方面,他结合古代文献记载和传统宣德炉制式,设计制作了“袖炉系列(袖珍炉)”。
这个系列的袖珍炉绝不是传统宣德炉的缩小版。
大家都知道,炉子的造型与炉子的规格比例有密切的关系,有时增一分就蠢,减一分则妙,正所谓一分“小”,一分“巧”。
经典款的大炉子,等比缩小后不一定同样美观。
这也是为什么同样款式的炉子,大器和小形在细节上总要有所差别的原因。
为了设计“袖珍炉”系列的三十多款炉子,爸爸反复修改了近一年,最后确定了现在这些款式和规格。
因为炉子小,大家拿在手里细细玩赏的机会就很多,所以做工也要越发精良,不仅外观要讨巧,手感更是格外重要。
为此,爸爸设计全新的材料配方,令袖珍炉虽然器小但格外压手,轻弹就会发出清越的声音。
从设计,再到蜡模,铸造,打磨,皮壳,所有工艺都要格外用心,辛苦一年,成就了巧生炉2011年的收官经典和最新作品——“袖珍炉系列”。
三十多款炉子(冲天耳、双鱼耳、弦纹深腹、釉耳、鬲式炉等等),数种皮壳风格(雪花金、
藏锦色、水红铜、老皮壳等等),全部摆在台案上,真是琳琅满目,蔚为壮观。
更妙的地方,还是把他们捧在手里的时候。
袖珍炉的创作目的之一,就是为了方便炉友赏玩。
特别是对爱炉人而言,这般“用料精良”,“打磨到位”,“皮壳温润”,“声音悦耳”的袖珍小炉,捧在手里,不知会多开心。
袖珍炉的另外一个目的,是让爱香道的炉友,可以把炉子随身携带,即便是在外出期间,也能享受这炉内一炷香的意境。
当天气渐渐寒冷的时候,爸爸的袖珍炉系列也应时的逐渐完成了。
这是爸爸为爱炉的人们专门制作的“小品”,他自己则是用了十足的精力来呈现这批完美的“系列大作”。
在年底前,他们会一一摆上我家的苏州展厅,供大家评赏。
我想,在这个一日寒似一日的入冬时节,在袖珍炉里点起一块火炭,捧炉在手,细细品玩,在感受暖意的同时,体验一番古人的心境,也是一段惬意的时光吧。
欢迎大家到苏州,愿我们同赏。
苏州陈巧生炉文化馆馆主陈冠丞
2011年11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