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和发展
- 格式:doc
- 大小:52.00 KB
- 文档页数:14
社会保障理论与实践复习要点第一章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和发展一、社会保障制度的类型:救助型(非洲)、保险型(德国、西欧、美国、日本)、福利型(英国、北欧包含瑞典及丹麦)、国家保障型(原苏联)、自助型(新加波、马来西亚)五种模式。
二、中国的社会保障内容是由: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组成。
1)社会救助:最低层次的社会保障、保障公民的最低生活要求。
、2)社会保险:基本保障,保障劳动者失去或暂时推动劳动能力从而中断收入后任能享有基本生活。
3)社会福利:增进城乡全体公民生活福利的高层次的社会保障。
4)社会优抚:特殊性质的社会保障,保障社会上备爱尊敬的军人及其眷属以及因维护国家或社会利益,从事公务活动而致使生命或健康受到损害的人员及其眷属的基本生活。
第二章社会保障理论一、西方社会保障理论主要流派:新老自由主义学派、民主社会主义学派、中间道理学派第三章社会保障基金一、社会保障基金:是国家、单位及个人统筹而积累起来的专项基金,当受益人出现生、老、病、死、失业等情况时,提供给他们的一定的社会物质帮助。
二、社会保障基金的来源有:财政拔款、社会保险费(税)、基金运营收入、其他资金(募捐、发行福利彩票、服务收费)。
三、社会保障基金的特征:1)基金的共担性(由法律明确规定由国家、统筹单位、个人三者按一定比例合理负担社会保障费,建立起社会保障基金。
)2)基金的共济性(社会保障制度所提供的物质帮助的对象是最广大的劳动者,包括企业事单位的职工、国家公务员、城镇个体劳动者、农民等)3)基金的公益性:社会保障基金的建立不以营业为目的,而是为了社会上绝大多数劳动者的福利,为的是社会安定与文明)。
4)基金的强制性:社会保障机构依法强制缴费义务主体参加社会保障,履行法定缴费义务,强化有关主体的法律责任,对违反者给予制裁,这是社会保障基金实现统筹共济目标的关键一环。
5)基金的保值性(社会保障由保险经办机构通过投资收益使其价值量增多)。
社会保障制度的起源与发展社会保障制度是指国家为了保障公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和提供社会福利而建立的一系列政策和制度。
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社会的互助制度,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社会保障制度也逐渐演变和完善。
一、古代互助制度的起源在人类社会的早期,人们生活在原始社会中,面临着狩猎、采集等生存困境。
为了共同应对生存挑战,人们形成了互助制度。
在互助制度中,人们相互帮助,共同分担食物、住所等资源,以确保每个人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
这种互助制度奠定了社会保障制度的基础。
二、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社会保障制度逐渐从个人互助转变为国家层面的保障。
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欧洲的工业革命时期。
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社会出现了大规模的工人阶级,他们面临着工伤、失业等风险。
为了保障工人的权益,一些国家开始实施社会保险制度,包括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等。
这些制度的建立为后来的社会保障制度奠定了基础。
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保障制度逐渐扩大和完善。
20世纪初,一些国家开始实施社会医疗保险制度,为公民提供医疗保障。
20世纪中叶,一些国家开始实施养老保险制度,为老年人提供经济保障。
此外,还有失业保险、住房保障等多个方面的社会保障制度逐渐建立和发展。
三、社会保障制度的意义与挑战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对于社会的稳定和公平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它可以提供基本生活保障,保障公民的基本权益。
其次,它可以缓解社会矛盾,减少社会不稳定因素。
最后,它可以促进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的幸福感和生活质量。
然而,社会保障制度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人口老龄化和劳动力减少会给社会保障制度带来压力。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养老保险等制度需要更多的经费支持。
其次,社会保障制度的覆盖面和保障水平仍然存在差异。
一些弱势群体仍然面临着保障不足的问题。
最后,社会保障制度的可持续性也需要考虑。
如何平衡经济发展和社会保障的关系,确保制度的可持续性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我国社会保障的产生与发展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对生活质量的追求,社会保障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文将从我国社会保障的产生和发展历程、我国现行社会保障制度的类型和特点以及我国未来社会保障的发展方向和策略三个方面,阐述我国社会保障的产生与发展。
一、我国社会保障的产生和发展历程我国社会保障的起点可以追溯到清代的“官保”和“民保”,但与现代社会保障制度有着本质的区别。
20世纪初,中国开始接受西方社会保障制度的观念,但由于历史原因、文化传统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发展经历了较为漫长的历程。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开始逐步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1951年,我国印发了《关于全民社会保障的决定》,规定全民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内容。
1952年,我国开始实行社会保险制度,逐渐扩大了社会保障的覆盖面。
1986年,我国开始试行《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暂行办法》,标志着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正式实施。
此后,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完善和扩大,覆盖面不断扩大,社会保障的水平也不断提高。
二、我国现行社会保障制度的类型和特点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主要包括社会保险制度、社会救助制度和社会福利制度三个方面。
1.社会保险制度我国社会保险制度主要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
社会保险制度的实施旨在保障劳动者的基本生活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社会救助制度我国社会救助制度主要是指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临时救助和特困人员救助制度。
社会救助制度是为了保障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防止社会贫困化问题的发生。
3.社会福利制度我国社会福利制度主要包括医疗保障、住房保障、教育保障、文化体育保障和残疾人保障。
社会福利制度的主要目的是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创造更加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
我国现行社会保障制度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保障范围不断扩大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对生活品质的要求不断提高,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覆盖面逐年扩大。
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及历史发展引言社会保障制度是一种政府为了保障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需求而建立的制度。
它的出现源于社会发展中的不平等问题和贫富差距的加大,旨在提供社会风险的保护和资源的重新分配。
本文将探讨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以及它的历史发展。
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可以追溯到工业革命以后的欧洲国家。
随着现代工业的兴起,农业社会开始向工业社会转变,城市化进程加速,工人阶级的崛起导致了社会的结构变化和社会问题的增加。
工业革命带来了新的生产关系和劳动力组织形式,同时也暴露出工人在劳动过程中遭受的风险和不公平。
他们面临的问题包括工伤、失业、疾病和贫困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政府开始对社会保障制度进行探索和实践。
社会保障制度的历史发展法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法国是欧洲第一个引入社会保障制度的国家之一。
19世纪末,法国政府在社会问题上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包括1884年颁布的工伤保险法、1898年颁布的养老金保险法以及1910年颁布的医疗保险法。
这些法律为工人提供了一定的保护,实现了工人的社会保障。
德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德国是社会保障制度的发源地之一。
1883年,德国政府实施了世界上第一个全面的社会保险制度,包括工伤保险、疾病保险和养老金保险。
这个制度以强制性参保为基础,通过雇主和雇员的共同缴费来实现社会保障的目标。
德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现了国家干预和社会责任的理念,为工人提供了全面的社会保障。
这一制度模式被其他欧洲国家借鉴,并逐渐形成了欧洲的社会保障模式。
美国的社会保障制度美国的社会保障制度起步较晚,直到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时期,美国政府才开始大力推行社会保障制度。
1935年,美国通过了《社会保障法案》,建立了社会保障制度,包括老年人保险、失业保险和福利援助等。
这一制度为美国的弱势群体提供了一定程度的保护和救助,减轻了社会矛盾和不公平现象。
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趋势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社会问题的不断变化,社会保障制度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
论社会保障制度的历史沿革及制度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是一个国家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非常重要的一项制度。
它的存在可以有效地保障人民的基本权利,提升人的生活质量和福利水平,促进社会和谐和稳定。
但社会保障制度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改进的历史过程,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和发展方向。
本文就社会保障制度的历史沿革及制度改革做一下简要的分析。
1. 西方社会保障制度的形成和发展自17世纪起,以法国为代表的国家建立了“抚养金”制度,为军队和公务员提供了保障。
19世纪末,德国社会学家劳伦茨·冯·施泰因提出了“社会保险”制度的概念,引领了西方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
20世纪初,许多国家相继建立起了社会保险制度,如美国的社会安全制度、英国的国民保险制度等。
这些制度都是建立在政府强力介入的基础上,为劳动者提供了养老金、医疗保障、失业救助等多项社会福利。
2.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历史沿革和现状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也逐步建立了社会保障制度。
1951年,中国制定了《劳动保险条例》,确立了国家职工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1963年颁布了《社会医疗保险条例》,建立了全民医保制度。
而在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发生了巨大变化。
1985年,中国制定了《城镇居民养老保险暂行条例》,标志着社会保障制度开始向城市居民扩展。
2009年,中国推出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现了农民福利制度的全面覆盖。
目前,中国社会保障制度还在不断完善升级中,已形成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等多项保障。
3.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面临的问题及应对措施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中面临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保障标准和质量仍需提高,有些省份和地区社保等公共福利仍然偏低。
其次,由于我国人口老龄化、生育率下降等因素的影响,社会养老保险面临巨大压力和挑战。
还有一些地区人口流动问题和信息不对称问题也需要改进。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国政府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
第一章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和发展现实生活中,人总会遇到生、老、病、死,以及就业、各种自然灾害等情况,面临这些困难和风险,依靠什么?当学生毕业走上社会以后,作为一名即将从业的人员,我们的权利和义务有哪些?如何保护?作为一名从事社会管理专业的学生,今后的从业领域,发展空间是什么?能干什么?这些都与社会保障制度相关。
社会保障制度是人类社会发展、社会进步的结果,已有170多年的历史。
它已经成为现代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成为当今世界许多国家都在实施的社会政策。
它在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方面发挥着重要的“稳定器”、“安全网”的作用。
一、社会保障制度的定义社会保障作为一个概念(理论概念)的出现,源于1935年的美国颁行的《社会保障法》中的Socialsecurity,通常被解释为社会保障或社会安全。
在实践中,社会保障源于19世纪末欧洲工业社会,1938年,社会保障一词出现于新西兰的一项法案中,1941年《大西洋宪章》中也使用了社会保障一词,1944年,第26届国际劳工大会发表《费城宣言》,国际组织开始正式作用社会保障的概念。
1986年,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中首次提出“我国将逐步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雏形”,“社会保障”一词在我国开始广泛作用。
经过170多年的发展,现已推行到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国际性的一项制度,成为各国政府治国安邦的一项基本手段。
由于不同国家、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存在差异,社会保障在各国实践中也就有着较大的差异,从而使其在不同国家或地区有不同的念义,但综合起来,社会保障有着如下共同特征:(1) 社会保障的责任主体是国家与政府,需要国家与政府统一管理。
(2) 社会保障的目的是稳定社会,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因而需要依法实施,体现出强制性。
(3) 社会保障保障采用的是经济或物质援助手段,为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提供安全保障,以确保成员不因特定事件的发生而陷入生存困境,并体现公平性。
(4) 社会保障以国家财政为基本经济后盾,其资金来源既有政府财政部分,也有企业和劳动者个人缴纳部分及社会成员的损赠,社会保障体现经济福利性。
(5) 社会保障的方式是自成体系的国民收入分配与再分配方式。
综合上述,我们认为:社会保障制度是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依据法律规定,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对公民在暂时或永久失去劳动能力以及由于各种原因生活发生困难时给予物质帮助,保障其基本生活的制度。
二、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的经济条件、社会条件与理论依据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离不开一定的经济条件、社会条件和理论依据。
(一)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的经济条件人类社会并不是一开始就有社会保障制度的。
在原始社会初期,人类认识和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极为低下,使用粗糙的石制工具,以采集和狞猎为生,靠集体劳动才能获得有限的生活资料,没有剩余产品可以供人们在遇到天灾人祸时享用。
因此,人们共同生产、共同享受,多则同饱,少则同饥。
老幼病残等不能从事生产劳动者作为氏族成员得到自然照顾,不存在特殊性待遇。
这时,不存在产生社会保障的物质基础,也不存在任何社会保障的形式。
当发展到氏族公社,特别是父系氏族公社时,社会生产力有了较大的提高,社会有了剩余产品,出现了私有财产及以私有财产为基础的父权制家庭。
从原始社会末期到封建社会的漫长历史过程中,社会生产方式一直停留在以手工生产为基础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状态,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是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基本单位。
劳动力的再生产是在家庭的内部进行的,生产技艺祖辈相传,劳动者的生、老、病、死、伤、残的生活费用,完全由家庭负担。
社会除了出自道德的原因对个别极度困难的人进行一些慈善性的救济外,不负担任何费用。
因此,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状态下,存在的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家庭亲属保障。
老年农民在家庭“共同体”的框架中得到照料,他们一般都继续与子女同住,由此得到固定的食物供应和必要的住宿条件。
“养儿防老”成为普遍的风俗,有时也扩大到其他直系亲属或旁系亲属,形成家族养老。
社会保障制度出现的经济条件就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的水平,社会有一定的剩余产品可供扣除和储存,并建立起一套完整的调节收入分配的制度。
一般认为,现代社会保障制度是随着生产工业化和市场经济的出现而产生的。
1、工业化是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的经济根源18世纪中叶,疯狂的殖民地掠夺和罪恶的奴隶贸易使英国积累起雄厚的货币资本,并且殖民地还为其提供了广阔的市场,英国资产阶级政府也高度重视国内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如把财富用于生产的投资,采用奖励等方式刺激技术发明和应用,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导致了工业革命在英国的出现,并随之在欧洲大陆快速发展。
工业革命就是以机器代替人力,以工厂生产代替手工工场劳动。
工业化给人类社会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工业化尤其是机器大工业生产使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所遇到的风险事故增多。
由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劳动生产方式变化,产业形式多样化,不仅有较早出现的纺织业,还有了各种采矿业、加工业等,生产过程中伤残、事故、职业病等事件时有发生,影响到劳动者的人身安全和生活质量。
工人患病或伤残后靠本人工资无法医治,失去劳动能力后生活更是难以维持。
工业革命带来社会化大生产,社会化大生产强调专业化分工与协作,对劳动者技能素质要求提高,也促使劳动者过早地退出生产领域,因为劳动者的素质提高往往赶不上由于技术的飞速发展,新机器的不断涌现而对劳动者的生产技能提出的更高要求。
同时由于技术的进步和机器的普遍采用,资本的有机构成提高,对劳动力的需求相对减少,出现“机器代替人”的现象,劳动力相对过剩,结构性失业增加。
失业的劳动者及其供养的家庭也就暂时失去了生活来源,这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迫切要求对他们的基本生活实行社会保障。
生产社会化带来的不仅是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变化,而且也引起了社会、政治文化的变迁。
生产社会化导致社会结构变迁,使传统的农业社会逐步过渡到工业社会,家庭结构及其功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在农业社会中,以农业、手工业为主体的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家庭功能全的,家庭既是生产单位,具有生产职能;又是消费单位,具有消费职能;同时还具有生育、教育、养老的功能,家庭保障成为劳动者和其他社会成员在遭遇不幸时的“保护伞”。
在生产社会化的条件下,机器大工业生产以其低廉的生产成本、高质量的产品和高效率的生产,在竞争中彻底摧垮了家庭为基本生产单位的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基础。
大工业在瓦解家庭制度的经济基础及与之相适应的家庭劳动的同时,也瓦解了旧的家庭关系本身。
家庭的职能不得不发生转换,由生产实体转变为单纯的消费实体,家庭的保障功能大大缩小。
工业社会中的家庭尤其是雇用劳动者家庭,主要是靠工资安排家庭生活,一旦工资收入中断,生活便陷入困境,既无资产可依赖,又无家庭可保障。
因为无产者根本不可能从微薄的工资收入中拿出一些钱来储蓄,以备在伤残、疾病、年老等情况下丧失劳动时以及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紧密联系的失业时的生活需要。
社会化生产的发展和家庭传统功能的变化,使传统的家庭保障和家族保障在不同程度上失去了存在的基础。
另一方面,社会化生产的发展,也意味着劳动力的再生产必须社会化。
生活社会化的组织程度也在不断提高,教育、卫生、城乡生活服务都逐步成为社会公共事业,走上了社会化发展的进程,成员的个人需求成为一种社会需求,于是便产生了社会保障社会化的要求。
2、市场经济的发展强化了社会保障的需求现代工业化的进程是伴随市场经济的发展而深化的。
市场经济是以市场调节为主要手段配置资源的经济,它得以运行的主要机制之一就是竞争机制,注重企业之间在市场上的“搏杀”。
竞争的结局是优胜劣汰,企业间不断出现破产、重组、壮大等发展前景,不同的企业发展前景会给劳动者带来不同的生活前景。
同时,实践证明,纯粹的市场机制有利于实现效率、却不利于社会公平,会导致社会成员间的“马太效应”,即“穷的越穷,富的越富”,出现两极分化,产生社会不公,导致社会矛盾甚至社会动荡。
显然,单纯依靠市场是不能保证社会公平的,也不能使“人人有钣吃”。
为了维护社会安定,政府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弥补市场的缺陷,对在市场竞争中出现的生存难以为继的失败者给予物质上的帮助,满足他们最基本的生存需要。
市场经济发展的周期性规律也要求实行社会保障。
市场经济是不稳定经济,价格机制和供求机制、竞争机制的共同作用,使经济形态在复苏、繁荣、停滞、萧条、甚至是危机状态中交替运行。
在经济处于繁荣时期,社会生产规模扩大,如果技术条件相对稳定,要吸纳大批劳动力,形成大量的劳动力需求。
在经济处于收缩、停滞、衰退时期,尤其当经济危机到来时,大量企业会破产,出现劳动力供给过剩,导致大量工人失业,陷入生活困境。
即使在经济正常发展时期,由于市场经济调节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导致市场供求不平衡,也会有企业破产和工人失业现象。
在失业工人失去收入,生活来源断绝时,必须给其生活保障,一方面避免他们流离失所,铤而走险,危及社会安定;另一方面又可以保存这部份劳动力,以备经济繁荣劳动需求扩大时,不致出现劳动力供不应求的状况。
(二)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的社会条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社会化的提高只是产生社会保障制度的经济条件,有了这些条件,社会保障制度并不会自发地产生。
经济利益的分配和社会权利的分配,取决于各阶级、各集团政治力量的对比。
工人阶级的坚决斗争是把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的可能性变为社会现实的决定性因素。
正是基于这些客观的社会原因,社会保障制度才首先在西欧国家形成。
具体来说,产生社会保障制度的现实客观条件有如下一些,这些客观原因在一定程度上互相关联。
1、工业化大生产使工人失去土地保障是现实原因英国持续300多年的圈地运动,使得大量农民无以为生,流入城镇,对当局仇恨,成为麻烦的制造者,英政府软硬兼施,一手高压政策,严厉打击,一手安抚驯服,1601年颁布伊丽莎白《济贫法》《pool law》(也称旧《济贫法》),在全国各地设济贫院,收容、接济老人、孤儿、残疾人。
18世纪的工业革命、劳动生产率提高,大量工人失业,陷入贫困,这时慈善家主张网开一面,大力推行福利主义,政府救济面更广,儿童免费体检治病,穷学生享有免费牛奶,工伤受赔偿,失业领救济,70岁以上低收入者,只要在英国住12年,可拿养老金。
2、阶级矛盾尖锐是政治原因资本主义发展到19世纪后半期,一方面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压迫变本加厉,工人阶级相对贫困问题益发严重,另一方面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失业大军队伍不断扩大,绝对贫困人口迅速增加。
剥削、贫困和生存无保障激起了工人的愤怒和抗争,无产阶级为了保障自身的利益,与资产阶级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工人运动风起云涌,罢工、游行、示威、起义此起彼伏,如何缓解社会矛盾,维护资产阶级的统治,成为一大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