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bath技术完整版
- 格式:pdf
- 大小:4.22 MB
- 文档页数:10
bo bath技术的基础技术和手法有哪些
1、Bobath式握手:
双手十指交叉紧握
2、控制关键点:在调节紧张姿势的同时,诱发更为正常活动模式所使用的身体部位。
关键点包括:(1)中央关键点:头部、躯干、胸骨下段;(2)近端关键点:肩峰、骼前上棘;(3)远端关键点:拇指、拇趾。
3、反射性抑制(RIP)
手法:(1)上肢RIP:外展外旋、伸肘、前臂旋后、伸腕手指;
(2)下肢RIP:髋屈外展外旋、屈膝、踝背伸;
(3)全身性屈肌痉挛RIP:躯干伸展、旋转;
(4)全身性伸肌痉挛RIP:膝屈向胸;
(5)躯干RIP:侧卧躯干旋转。
4、调正反应:属于静态反应。
指当身体偏离正常姿势时,人体会自发性地出现恢复正常姿势的动作。
手法:(1)发自颈部,作用于躯干。
头部位置变化导致躯干的转动。
(2)发自迷路,作用于头部。
躯干位置倾斜时头部保持直立,面部垂直,眼睛水平位动作。
(3)发自躯干,作用于颈部。
上半身或下半身扭动时,另一半随之转动成一直线。
(4)发自眼晴,作用于头部。
躯干位置倾斜时头部保持正确位置。
5、平衡反应:是当人体突然受到外界刺激而致重心位置改变时,四肢、躯干出现下意识的、自发的运动以恢复原有安定状态的一种反应。
手法:四点着地位的训练;左右向;;前后向;三点着地位的训练;健侧支持;患侧支持;两点着地位训练;患手健腿支持;健手患腿支持。
6、本体和皮肤刺激:轻拍、肢体负重和关节压缩、肢体定位放置和控住。
手法:(1)肢体负重和关节压缩,促进对上肢控制,改善站、走时膝不稳定,为下肢站立作准备;
(2)定位放置和控住。
NDT疗法——Bobath 技术⼆、Bobath技术1、定义 Bobath 技术是治疗中枢神经损伤后引起的运动功能障碍的治疗⽅法。
其核⼼是以⽇常⽣活活动任务为导向的姿势控制和运动控制。
2、适应证与禁忌证(1)适应证: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如脑瘫、脑外伤、脑卒中等引起的运动障碍。
(2)禁忌证:意识和认知障碍、严重情感障碍、⽣命体征不稳定等。
3、设备与⽤具治疗床、Bobath 球等,不需要特殊设备。
4、操作⽅法与步骤 Bobath 技术主要包括:控制关键点、反射性抑制模式、促进姿势反射、感觉刺激、姿势控制和以任务为导向的运动控制训练等。
(1)控制关键点:1)治疗师通过对患者⾝体关键部位(中⼼控制点:头部、躯⼲、胸⾻中下段;近端控制点:肩峰、髂前上棘;远端控制点:拇指、拇趾)上的⼿法操作来抑制异常的姿势反射和降低肌张⼒,引出或促进正常的肌张⼒、姿势反射和平衡反应。
2)⼿法操作从躯⼲和近端开始,向远端移⾏,并随之减少操作点和控制的量以逐渐诱导出随意运动,常与反射性抑制联合应⽤。
(2)反射性抑制模式:1)躯⼲肌张⼒增⾼:屈肌张⼒增⾼时,把头放置在过伸位,可以降低屈肌张⼒,增加伸肌张⼒;伸肌张⼒增⾼时,把头放置在屈曲位,可以降低伸肌张⼒,增加屈肌张⼒;屈肌与伸肌张⼒均增⾼时,通过旋转躯⼲(保持⾻盆不动)来抑制。
2)肢体肌张⼒增⾼:屈肌张⼒增⾼时可取肢体外旋位来抑制;外展肌张⼒增⾼时可取肢体内旋位来抑制;上臂屈肌痉挛时,取肢体对称性伸展(头在中⽴位) 来抑制。
3)出现痉挛时:颈、背及⼿出现屈曲痉挛时,可取上臂⽔平外展或对⾓线伸展来抑制;躯⼲与髋出现痉挛时,可将臂上举过头,以促进躯⼲及髋的伸展。
(3)促进姿势反射:1)促进调正反应:治疗师利⽤头部与躯⼲间的位置变化促进躯⼲转动。
仰卧位时,将患者头部转向⼀侧,诱发出胸、腰、下肢转动,训练翻⾝活动;治疗师利⽤躯⼲位置倾斜,促进头部直⽴;坐位时,治疗师向左、右倾斜患者躯⼲以训练头部控制,治疗师利⽤上半⾝或下半⾝扭动时,另⼀半随之转动成⼀直线,促进翻⾝活动;患者仰卧,治疗师将患者的肩胛带或⾻盆扭转,带动躯⼲转动,训练翻⾝活动。
Bobath技术要点
1、熟悉人体的关键点:包括;中部关键点,如头部、躯干、胸骨中下段;近段关键点,如上肢的尖峰、下肢的髂前上棘;远端关键点,如上肢的拇指、下肢的踇趾。
2、在反射性抑制模式时,用力不可过度,达到松弛痉挛即可;治疗不要同时在各处进行,也不应在痉挛最明显处开始;应让患者自行学会应用如上方法;从分运用头、肩胛、骨盆、等关键部位;抑制痉挛后,应开展主动活动和日常生活活动。
3、促进平衡反应时,要从前、后、侧方或对角线方向推、拉患者,使其达到或接近失衡点,;密切监控,让患者有安全感,但又不能使患者过分依赖。
4、治疗虽应遵循运动发育顺序的规律,但非一成不变,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对动作的控制能力,因人而异。
Bobath技术[修订]Bobath技术也称神经发育技术,由英国物理治疗师Bobath和她的丈夫神经学家Karel Bobath于20世纪40年代创立。
Bobath技术主张按照正常的运动发育顺序,利用正常的自发性姿势反射和平衡反应来调节肌张力,诱发正常的运动反应,而不是利用联合反应诱导肢体运动。
因为联合运动会妨碍自主的分离运动。
训练由易到难。
先学习基本的姿势与正常运动模式,并逐渐向日常生活中较复杂的功能性和技巧性动作训练过渡。
并强调在治疗训练中把患者作为一个整体看待,不仅要治疗偏瘫肢体,更要关注心理及健侧情况,鼓励患者积极参与配合治疗,尤其要体会和掌握肢体运动时的感觉,而不是运动时的动作本身。
Bobath技术内容很多,本文介绍其成人偏瘫的治疗部分。
一、卧床阶段的训练1、在此阶段PT师(物理疗法师)和康复护士要相互沟通和配合,PT师必须把病人要练习的动作和需给予的帮助详细地向康复护士说明,使患者学习和掌握的运动方式达到一致化。
1.1正确卧位的保持1.1.1头部和上肢为防止肩胛骨的后撤,取一个比躯干略高的枕头,将伸展的上肢置于枕上。
最好使前臂保持旋后位。
1.1. 2骨盆和下肢(A)下肢有屈曲倾向的患者屈曲倾向对康复十分不利,如果形成屈曲挛缩,将会影响其起坐、起立、站立及步行能力。
所以必须早期开始预防。
仰卧位时,为防止病侧骨盆的后坠,应在其下方垫枕,为防止病侧骨下肢的外展、外旋,应在病肢下方垫枕。
如果踝关节明显跖曲或内翻,应在足底放置保持踝关节背曲、外翻位的足托板。
(B)伴有足内翻的伸肌张力高的患者这样的患者虽然有可能站立,但是多发生骨盆后撤、下肢外旋,并且膝关节不易屈曲。
此类患者不应该经常采取仰卧位,而必须学会健侧卧位或病侧卧位。
健侧卧位病侧肩部、上肢充分前伸,肘伸展、下肢取自然的半屈曲位。
病侧卧位病侧肩部尽可能地前伸、上肢外旋,前臂旋后,肘伸展,下肢稍屈曲。
仰卧位时骨盆下方垫枕,为避免出现强烈的伸肌痉挛,应在膝下垫一小块海绵,保持膝关节呈轻度屈曲位。
第三篇专业知识第二十五节 Bobath技术一、概述1、定义通过抑制不正常的姿势、病理性反射或异常运动模式,尽可能诱发正常运动,达到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的能力。
是神经发育技术方式之一。
2、目的改善和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增强运动功能。
3、途径①维持正常姿势控制;②抑制异常病理反射和异常运动模式;③控制痉挛。
4、特点①遵循人体发育的规律,制定的针对运动功能障碍的训练方法,特别是关键点的控制是此技术手法操作的核心。
②利用各种反射促进或抑制肌肉张力和平衡反应,增加运动功能。
③采用感觉刺激帮助肌张力的调整。
5、原则①关键点的选择与施用。
②应用反射性抑制模式控制肢体的张力。
二、治疗原理1.利用反射性抑制模式脑损伤后,由于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导致原始反射延期消失(脑瘫)或再次出现(偏瘫),或出现病理反射。
利用反射性抑制模式抑制紧张的肌张力,诱发拮抗肌张力增加。
2.利用基本反射模式正确的运动感觉对改善和提高运动能力十分重要,而且各种功能性技能都是以姿势控制、翻正反射、平衡反射和其它保护性反射以及伸手、抓握和松开等基本反射模式为基础的。
3.按照运动发育顺序训练基于人体的正常运动发育过程,由头到脚、由近端到远端,缓解痉挛也应先从运动控制的中心点,头和躯干开始,再遵循上肢由肩到手,下肢由髋到足的由近端到远端发育顺序进行。
第二十六节 Brunnstrom技术一、概述1、定义在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初期,利用协同运动等病理运动模式和反射模式作为促进手段,然后再把这些运动模式逐步修整成功能性运动,以恢复运动控制能力的方法。
2、目的(1)早期通过健侧抗阻随意运动而使兴奋扩散,以引出患侧联合反射,使较弱肌肉发生收缩;(2)使患者体验运动感觉,将与随意用力相结合,产生半随意运动;(3)应用于功能性活动中,以便反复训练,使控制能力得到增强,动作渐趋完善;(4)利用各种感觉刺激增强治疗作用;(5)通过大脑皮质水平来调节运动和提高控制能力,训练患者主动参与随意用力,促进中枢神经系统功能。
B o b a t h技术(总3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Bobath技术一、概述(一)定义:Bobath技术是指通过抑制不正常的姿势,病理性反射或异常运动模式,尽可能诱发正常运动,达到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的能力。
是神经发育技术方式之一。
(二)目的:改善和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增强运动。
(三)途径:1.维持正常姿势控制;2.抑制异常病理反射和异常运动模式;3.控制痉挛。
(四)特点:1.遵循人体发育规律,制定的针对运动功能障碍的训练方法,特别是关键点的控制是此技术的核心;利用各种反射促进或抑制肌肉张力和平衡反应,增强运动功能;3.采用感觉刺激帮助肌张力的调整。
(五)原则:1.关键点的选择与施用;2.应用反射性抑制模式控制肢体的张力。
二、Bobath治疗技术(一)控制关键点1.定义:该手法指治疗师用手法控制患者的身体,改变其运动模式质量(阻止患者的异常肌张力和异常运动模式,激活或引入正常的运动模式)的方法。
2.作用(1)使身体建立并保持正常的对线关系;(2)减轻或消除异常肌张力和异常的运动模式;(3)对患侧躯干和肢体肌群进行正常模式的再教育;(4)促使脑卒中患者出现主动的运动模式。
3.手法(1)根据患者不同阶段存在的问题和治疗师所期望易化的运动模式选择关键点。
(2)近端关键点/远端关键点(3)弛缓阶段(急性期)关键点的选择(3)恢复阶段关键点的选择(二)Bobath抑制技术1.定义:抑制技术是手法和各种运动模式相结合用以降低肌张力和阻断异常运动模式的治疗技术。
2.分类:抑制技术包括静止性抑制手法(反射抑制性姿势)和动态手法(反射抑制运动模式)3.手法:(1)纠正异常对线关系具体方法—患者取坐位,治疗师采用近端控制点一手置于胸骨,另一手置于与肩胛骨下角平行的棘突上,利用双手的合力下压,上提同时令患者挺胸坐直。
(2)抑制痉挛导致痉挛发生和发展的因素很多,抑制痉挛的方法也各不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