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实施目标管理制度的探索与实践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3
—395—《装备维修技术》2021年第5期引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高职院校要“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
纵观高职院校多年来的发展历程,走“产教融合”路线,逐步深化企业、学校之间的合作内涵,是当前众多高职院校发展的出路。
1、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策略现阶段经济建设进一步加快,整体经济平稳向好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对教育工作有了新的需求。
教育工作人员为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求,不断提高自身能力,将人才培养工作作为现阶段提升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
高职院校教育工作人员重视对相关文件的学习,适应“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转变。
当前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策略的应用,能够提升我国现有的教育工作质量,确立我国高职院校教学工作发展方向。
高职院校管理人员落实产教融合的办学策略,为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打下坚实的基础,强化现有教育活动,进一步落实相应的教学模式转变工作,打造高端技能型人才。
与传统教学中人才培养模式相比,高端技能型人才与高素质人才之间存在一定差距,对人才的要求较高,能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求。
现阶段高职教育机构需要重视学生的教育工作,将产学研有效结合,促进教育机构自身经济发展,并且在教学工作中,重视与有关部门、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打造多边教学渠道,实现自身“多元主体”的转变,提高教学工作质量。
在教学中,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应用,能够强化学生的实习工作,让学生“顶岗实习”,不断提升当前工作质量,着力于推动教学工作改革,适应当前新时代高职教学工作的转变。
2、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2.1深化校企合作,打造利益共同体“中国制造2025”计划公布以来,各地区迎来了产业转型升级的高峰期,智能制造技术得以飞速发展,作为产业一线的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也产生了重大转变。
以前,机电类企业主要需求的是大量流水线上的生产加工工人,随着近几年智能制造的飞速发展,机电行业的生产模式产生了巨大转变,如今企业对了解机器人技术、掌握智能制造技术的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加大。
高职院校内部治理体系现代化助力“双高”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作者:费云生吴昊来源:《教育与职业(上)》2022年第02期[摘要]高职院校建设现代内部治理体系是党委领导下的科学决策、章程统领下的依法办学、开放办学下的产教融合、共同治理下的质量自治、智慧服务下的精细管理,为高职院校办学水平提高特别是“双高”建设提供了系统性保障,不仅有利于办学理念的现代化演进和“双高”项目的高水平建设,还有利于内涵建设的整体化推进和管理水平的螺旋式上升。
由此,探索建立以党委领导下的治理架构为核心,以建设制度体系、架构开放办学体系、落实内部质量保证、建设智慧服务平台为主要路径的“一核四维”现代化内部治理体系,通过优化评价体系、加强跟踪考核、形成质量文化保障内部治理体系功能的发挥,为办学规范、专业建设、产教融合、师资建设等质量的提升提供支撑,助力“双高”建设。
[关键词]高职院校;内部治理体系;现代化;“双高”建设[作者简介]费云生(1966- ),男,江苏金坛人,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研究员;吴昊(1986- ),男,江苏常州人,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副研究员。
(江苏常州213164)[基金项目]本文系2021年部省共建国家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理论实践研究课题“职业院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项目编号:GD10)、2020年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专项课题“‘双高建设’背景下的高职院校治理能力提升研究”(项目编号:2020GZYB09 )和2020年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双高”建设研究课题“‘双高建设’背景下的高职院校治理体系研究”(项目编号:CCITSG20200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2)03-0042-06大学作为一种组织形式,在治理上是落实外部制度安排与优化内部治理结构的结合。
“在大学外部的制度供给和资源投入得到较大改善后,如何改善大学内部治理确实成为当前一个重要的课题”①,特别是对目前的高职院校来说,尤为凸显。
目前高职教育日益受到关注和重视,我国高职教育发展进入快车道,办学规模逐渐扩大,生源类型多样化,陈旧的教育教学管理机制已不能适应新时代高职教育发展的要求。
教务管理工作是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常规基础工作,同时也是教学管理工作中极其重要的一个部分,优化教务管理工作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
目前,高职院校教务管理工作存在教务管理理念陈旧、管理制度建设不健全、教务管理队伍专业素质较低、信息化建设缓慢等诸多问题,因此在日益变化的教育改革大环境下,如何在稳定日常教务管理工作的同时,丰富教务管理工作内容、创新教务管理工作机制、加强教务管理队伍建设,以提高教务管理水平,是高职院校保障教学质量必须直面的问题。
同时,随着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高职院校管理体制也正发生变革,因此教务管理不仅要在争议与挑战中直面全新的教育问题,更要通过反思来不断地寻找突破点。
一、教务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教务管理工作几乎涉及教学过程的方方面面,犹如无形的纽带联结在学校、学院、教师和学生之间,是教育教学活动中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
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管理要点》关于教学管理的内容,一般包括教学计划管理,教学运行管理,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价,以及学科、专业、课程、教材、实验室、实践教学基地、学风、教学队伍、教学管理制度等基本建设的管理。
通常各高职院校的教务工作内容基本与《高等学校教学管理要点》中教学计划管理和教学运行管理两部分内容大体差不多,一般包含三方面内容:一是教学过程管理,包括教学进程安排、教学计划及教务任务安排、选课管理、教材预定、考试管理、成绩管理、教学质量评价等等;二是学籍管理,包括学籍基本信息维护、学籍注册、学籍异动管理、毕业资格审核等等;三是档案管理,包括教学文件收集和归档、学生成绩单和学籍卡等等。
二、教务管理工作的主要特点高职院校教务管理工作内容繁多,尤其二级学院的教务工作,涉及教师教学和学生学籍工作的方方面面,所以在日常教务管理工作中,教务管理人员处理工作量巨大的事务的同时,也考验了教务工作人员的耐心及细致。
高职院校实施目标管理制度的探索与实践
文章阐述了对高校目标管理制度的基本认识,介绍了高职院校实施部门目标责任考核制度的基本情况、实施效果与存在问题,提出了继续深化目标管理,全面推进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的相关建议。
一是要对目前实施的部门目标责任考核制度方案与体系作进一步研究和论证;二是将目标管理考核制度从院系(处室)两级扩展到院、系(处室)和全员三级;三是加强平时的监控;四是继续深入探索“两级管理”模式,进一步完善目标管理体系;五是加强考核结果的运用。
标签:高职院校;责任考核;目标管理;实践探索;建议
目前不少高职院校采用了目标责任考核制度,部门目标责任考核制度的依据是目标管理理论。
在目标管理受到高校的广泛关注下,目标管理制度也越来越被更多的高校所采用。
本文拟就此作一梳理和探讨。
一、对高校目标管理制度的基本认识
目标管理理论是由现代管理大师、美籍奥地利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首先提出的概念,并逐步形成为系统的理论体系。
尽管德鲁克的理论主要是对针对企业而言的,但把这一科学的管理模式引入到高校管理中,已经被众多高校的实践证实,它是提高高校管理水平的一项重要手段。
所谓高校的目标管理,就是以学校发展规划目标为向导,确定各部门的分目标。
部门积极主动、自我控制,各自为承诺的分目标而奋斗,从而使院校的总目标得以实现。
高校目标管理基本的工作环节和内容:一是科学制定考核目标,二是合理制定考核指标,三是有效实施过程监控,四是客观公正实施考核,五是总结反馈考核结果。
相对于传统的管理方法,高校目标管理的主要意义在于:一是成为了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途径,更新了管理理念,丰富了管理手段,进一步实现了学校管理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二是促进了学校管理重心的下移,实现了学校宏观调控与各部门的自主管理相结合,提高了各部门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通过目标任务的逐层分解,使个人目标、部门目标和学校总目标融为一体,强调全员参与,使“人本管理”得以体现。
二、高职院校实施部门目标责任考核制度的基本情况、实施效果与存在问题
1、基本情况
高职院校目前实施部门目标责任考核制度主要包含四个相互依存的环节,一是目标责任的制定,二是目标任务的实施,三是目标的责任考核,四是考核结果
的运用。
目标责任的制定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制定年度总体目标,即制定党政年度要点,明确远景目标和近期目标。
二是制定并下达各部门的目标责任考核指标。
“指标”分为共性任务考核指标和职能任务考核指标,前者由院校根据全年任务统一制定,后者由各系(处室)依据自身实际,以党政年度要点为依据,将涉及的年度任务进一步细化,通过一定形式的协商、沟通,形成部门任务考核指标,统一下达。
2、实施效果
(1)各院校高度重视。
部门目标责任考核制度是许多高职院校实行的一项全校性的管理模式,各项指标逐年得到完善和优化。
(2)各部门能够正确对待,并认真梳理、拟定相关任务指标。
在指标的落实过程中,各部门责任明确并相互协作,发挥了“有旗必夺”的精神,营造了“比学赶超”的氛围。
(3)注重年度重点工作的谋划与落实。
各院校年度总体目标能够紧密结合学院的“十二五”规划和当前的主要任务,基本做到了任务明确,目标准确。
近几年来,学院将示范项目建设和新校区建设、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以及招生就业等方面作为学院的重点任务重点抓,取得了突出成绩,有力地促进了高职院校的内涵式发展。
3、存在的问题
参照高校目标管理体系,总结来看,现行的部门目标责任考核制度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部门任务考核指标”缺乏有效的论证,各部门的目标任务“松紧”不一。
二是“部门任务考核指标”下达后,各部门并没有进行进一步的量化和细化,将任务指标逐级分解到教职员工,使得目标管理的“全员参与”性不强。
三是目标任务的实施缺乏有效的过程监控,各职能部门还要进一步完善相关的过程监控体系,加强平时工作的监控。
四是院校两级管理体系建设还不完善,教学系的“责、权、利”还不尽统一。
五是忽略了向部门进行考核结果的有效反馈,目标管理的诊断、改进功能没有发挥。
六是考核结果的运用不够。
考核的奖惩是目标管理的辅助手段和长效机制,只奖不惩,会淡化责任,只惩不奖,会淡化激情。
三、继续深化目标管理,全面推进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的对策建议
实施目标管理,是高校应对高等教育发展形势的需要,也是构建现代大学制度,激发和调动学院办学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全面推进院校内涵式发展的需要。
通过对高校目标管理理论的认识与研究,现行的部门目标责任考核制度需要强化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对目前实施的部门目标责任考核制度的方案与体系作进一步研究和论证。
“考核指标”由院校统一制定,再与部门进行沟通、协调,保证“考核指标”的合理性(通过努力可以达到)。
此外,还要善于借鉴其他高校的经验与做法,使这个制度更加完善。
二是将目标管理考核制度从院系(处室)两级扩展到院、系(处室)和全员三级。
要更新观念、加强宣传,使得“实施目标管理是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要成为广大教职工的广泛共识。
三是加强平时的监控。
要高度重视目标管理过程的信息收集整理、咨询答疑解惑和指导。
要建立及时有效的信息控制系统,灵敏、及时、有效上传下达信息,提高院校管理决策和处置问题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四是继续深入探索“两级管理”模式,进一步完善目标管理体系。
通过深化“二级管理”,发挥好系部在教学管理、专业建设、招生就业、师资建设、产学研等方面的主导作用,进一步明确系部的“责、权、利”,不断强化院校目标管理。
同时,通过实施学院目标管理,能够促进院校的管理重心下移,把“它控”变为“自控”,有利于“二级管理”模式的进一步深化。
五是进一步加强考核结果的运用。
考核是管理的指挥棒,要建立目标考核反馈机制,一是向部门反馈考核结果,二是指出改进的方向,三是兑现考核奖惩。
总之,继续深入实施目标管理,必将为院校各部门的工作注入活力,为高职院校的发展注入活力,必将成为院校内涵建设的坚强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