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 区域农业发展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268.50 KB
- 文档页数:3
§4.1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课标要求】以东北为例,围绕“地理条件—农业布局—专业化生产—发展方向”的线索,分析该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了解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学习要点】一、发展区域农业的一般步骤1.根据、、、等因素确定区域农业发展的大方向;2.根据,合理布局小区域农业。
二、地理条件1.范围:东北地区包括、、省和内蒙古自治区。
2.地理条件分析(1)气候条件——是区域农业生产条件中最的自然条件。
①气候条件常制约区域农业的、和等。
②东北大部分地区属于气候区。
雨热。
热量和水分条件基本上可满足作物的需求,但作物生长易受的影响。
[思考与讨论]阅读课本P61 思考题,小组讨论回答:①有两同学为东北地区热量条件争论不休,甲同学说有优势,而乙同学说是劣势,他们说的有道理吗?试用所学的知识分析?②有资料表明: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季节性特别强,试分析这为农村地区的综合发展提供了哪些有利条件?(2)地形、土壤条件①地形:影响区域农业生产的。
一般来说,平原地区适宜发展,而山地丘陵地区适宜发展。
②土壤:东北地区、土分布广泛,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
(3)社会、经济条件①农产品加工业如等对原料的需求,有利于的发展;②交通发达,方便;技术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东北亚地区经济合作为拉动本区发展型农业提供了重要机遇。
③人口密度小,多。
利于农业经营,且利于农业和农业的发展。
[知识迁移]现在你已经会分析一个地区农业生产的条件或者区位了,请分析以下特色农业的地理条件,可以从网络中或向老师收集相关资料说明。
①珠江三角洲大力发展出口创汇农业②新疆南部已建成我国最大的商品棉生产基地③海南岛是我国主要的橡胶生产基地④云南昆明附近地区成为我国重要的鲜花生产基地三、农业布局特点(三大农业生产区域)1、读课本图4.3-4.5分析:选择教材中所给的图表资料来说明东北地区年降水量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规律:①年降水量分布规律②年平均气温的分布规律③东北地区南北方向和东西方向上气温和降水变化的主导因素分别是和。
§4.1 区域农业发展【课程标准】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地区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了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和途径。
【学习要求】结合所给区域,分析说明该区农业生产的区位条件、布局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分析说明该区域农业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教学目标】1、通过预习填图,基本了解东北地区的概况。
2、通过阅读杜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图,能够说出东北地区的海陆位置、经纬度位置;通过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分析东北地区的气候类型,复习必修一所学习的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
3、通过阅读东北地区所处的温度带、干湿地区、降水量图、气温曲线与降水柱状图等地图和资料,分析得出东北地区的气候特征,分析东北地区优势的气候资源以及在农业发展中的问题。
4、通过阅读东北地区地形图,说出东北地区所包含的主要地形区及其地形特征。
根据必修二所学习的农业区位选择的知识,说出在不同的地形类型区适宜发展的农业部门。
同时阅读图上的水系特征,说出东北地区的河流及水资源特点。
5、通过阅读东北地区土壤类型的分布图,分析东北地区土壤的特征,说出其对于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影响。
6、通过阅读东北地区植被类型分布图,分析东北地区的生物资源,说出其对于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影响。
7、通过阅读东北地区的人口分布图、工业部门分布图、交通分布图以及相应的景观图,分析东北地区的社会经济条件。
并且通过框图的形式进行概括总结,说出其社会经济条件对于农业发展的有利与不利之处。
8、根据以上对东北地区农业生产条件的分析,对东北地区的农业部门及相应的农产品进行布局。
出示典型农产品的生长习性(罗列在学案上),由学生对其在地图上进行填写相应的位置。
9、通过类比的方法分析解决东北农业生产中产生的问题和发展方向。
通过对比美国商品谷物农业和东北平原区耕作业的发展找到东北平原区的发展方向,以及其中的问题——水土流失及其解决方法。
利用平原区的分析方法,以小组的方式分别分析西部草原区和山区的发展情况。
4.1《区域农业发展》第一课时学案我参与,我快乐;我合作,我进步!【课标要求】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了解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东北地区的范围以及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
2.理解东北地区因地制宜组织生产,形成不同特色的农业布局。
3.以在学习“东北地区农业”中所掌握的分析方法对其它区域实行分析,学会实行知识、水平的迁移。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东北地区的位置、地形和气温、降水分布图,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2.设置问题情境,讨论分析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与农业布局的关系。
3.学生使用课前收集的相关资料,尝试小组合作分析其他区域特色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
情感态度价值观1.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升地理审美情趣。
2.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及与他人合作探究的水平【学习目标】1、初步了解,实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综合考虑哪些因素;2、通过阅读地形、气温、降水分布图,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3、通过对比分析,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
【课时安排】2课时本节为第一课时【教学方法】:学案导学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合作探究一、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2)社会经济因素:、、、二、地理条件1、东北主要范围:(行政区)、、、2、东北成为我国主要、、生产基地的条件。
(小组合作学习)对照书本P60页,讨论东北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1)东北气候对农业的影响:有利:绝大部分属于气候,同季,基本满足一年一熟需求。
不利:农作物易受的影响。
(2)地形:东北地区包括、、三类地形区,从而为农业经营提供了条件。
(3)土壤:土广布,土层,含量高。
(4)东北主要的社会经济条件:●我国重要的,(工业提供设备、等,又从农业获取原料。
)●发达,拉动本区的外向型经济。
●开发晚、低。
(机械化水平、良好的生态和资源决定其可发展、农业。
4.1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第二课时导学案)课题范围:后两个框题。
即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商品粮基地建设和农业发展方向学习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和掌握东北作为商品粮基地的突出特点。
2.能够分离并理解东北地区农业现在面临的问题和农业的发展方向。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了解东北地区的主要农业类型,分析其发展的优势与不足。
明确自然因素对农业生产的限制以及社会经济因素与科学技术对它的影响。
能够结合相应资料对比学习商品粮基地建设的内容,并能对其可持续发展提出意见和建议。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⑵鼓励学生积极讨论,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探究欲望,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⑶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态度,形成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方法。
学习重点东北地区商品粮基地的特点和农业发展方向。
学习难点农业专业化生产东北地区农业发展方向方法指导:讲述法、例举法、探究法、对比法、合作讨论法知识链接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目前我国有(九大商品粮生产基地)??。
想一想,为什么东北平原尤其是三江平原是我国粮食商品率最高的商品粮生产基地?那么,与我国其他商品粮基地相比,东北商品粮基地具有哪些特点?今天我们就来作些了解。
基础梳理知识点一、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商品粮基地建设[出示资料]张国宝:东北黑土地素来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产地,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起到了重要作用。
近年来,这个作用越发明显,东北地区提供的商品粮占全国总量的比例越来越高,现在已达到1/3。
1.那东北地区粮食的商品率高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东北地区的商品粮建设会对我国粮食安全产生影响?2.通过这段材料我们可以看出,东北地区的商品粮基地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
那它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学习提示]地区专业化生产概念:由于地区内部条件存在差异,因此根据国家需要,因地制宜地发展了不同农作物的集中产区,这就是地区专业化生产。
3.看图4.10,分析东北地区粮食作物的具体分布小麦:水稻:玉米:4.东北地区的玉米分布在我国著名的玉米带,美国的农业专业化十分典型,也形成了分布集中的玉米带,那两国玉米带在分布条件上有何异同点?(提示:可从自然条件、生产规模、经营方式、种植结构等方面分析)由于20世纪以来,东北地区人口激增。
4. 1区域农业发展一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学习目标1.了解实现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应综合考虑的因素。
2.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学会分析区域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
3.掌握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的特点。
4.了解我国东北地区商品粮基地建设的现状及特点。
5.能够结合具体的农业发展模式,分析东北不同区域农业的发展方向。
二.学习过程课前预习案I •教材助读(一)地理条件1.知道东北地区的范围和地位。
2.尝试分析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
(二)农业布局特点3.理解东北地区三大农业生产区域的划分依据。
4.牢记主要农业生产区域的布局。
(三)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商品粮基地建设5.了解东北地区,以及三江平原的重要地位。
6.知道生产突出的特点。
(四)农业发展方向7.知道农业发展的问题、原因及后果。
8.结合具体的农业发展模式,尝试理解不同区域农业区的发展方向和发展重点。
II.知识体系构建课前完成,简明扼要。
我的展示:m.预习自测完成大聚焦p30与p33基础巩固。
课内学习探究案探究点一我国东北地区的自然条件1.读图4. 1认识东北地区的位置。
这里的东北地区和我们习惯上的东北地区是否相同?有何区别。
2.分析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
我的展示:3,完成p61思考题。
我的展示:4.完成p62活动。
每小组任选题目中一个地区特色农业,根据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分析方法进行分析。
我的展示:探究点二我国东北地区的农业布局特点5.读图4.4和图4.5完成p63思考题。
我的展示:6.理解完成并牢记下列表格农业区主要分布地区主要农作物及分布探究点三商品粮基地建设7.分析东北地区商品粮基地特点的成因。
我的展示:8.完成p66活动。
我的展示:探究点四农业发展方向9.认识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问题、原因、表现、危害,以及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10.结合具体的农业发展模式,分析东北不同区域农业的发展方向。
我的展示:。
班级:姓名:区域农业发展(一)——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学习目标:1、了解实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的应该综合考虑的因素。
2、掌握东北地区影响农业生产主要区位条件,农业布局特点。
3、通过阅读地形和气温、降水分布图,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4、学会运用区域地理分析方法分析区域农业发展条件。
[课前预习]合作学习(先独立回想,再与其它同学对照笞案补无)仁分类列举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区域因素。
自然: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社会:市场、交通、政策、劳动力、机械、科技2、说出商品谷物农业主要区域优势自然条件优越(水热充足、地势低平、土壤肥沃、水源充足)市场广阔、交通便捷、机械化、科技化水平高、地广人稀3、说出东北地区主要气候类型及其分布归律、特点、成因。
温带季风气候南北纬35度一55度大陆东岸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我的疑惑][典型案例]自主学习-阅读教林P60内容,回答下列冋题仁与我国东部主要农业地区相比,热量条件对东北地区的农业生产有哪些不利影响?(62、东北地区农业生产季节性强的特点,为农村的综合发展提供了什么有利条件?(4分)自主学习-阅读教材P61页文字内容及图4.23、简述东北不同地形区主要农业发展方向。
(6分)合作探究-阅读教林P62页,“社会、经济条件”一段4、旧简要概扌舌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社会经济条件(8分)合作探究-读图4.3图4.5图4.5,完成下列间题4、东北地区年降水量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呈现什么规律?(4分)5、东北地区自然条件南北向地域分异的主导因素是什么? _________6、东北地区自然条件东西向地域分异的主导因素是什么? __________自主学习-阅读教林P62-63 “农业布局特点”部分,完成右图。
7、在图中标岀耕作农业区、林业和特产区、畜牧业区8、在图中标岀松嫌平原、三江平原、JI河平原。
o[迁移案例]杳找阅读诲南岛相关资料,完成下列冋题2、分林影响海南地区农业发展的气象史害有哪些。
4.1区域农业发展三维目标:知识和技能1、初步了解实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综合考虑哪些因素。
2、通过阅读地形和气温、降水分布图,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3、通过对比和分析,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并深入探讨东北地区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和商品粮基地建设的特色。
4、结合具体发展模式,分析东北不同区域农业发展方向。
过程与方法1、通过多种途径收集我国各地特色农业生产情况,分析农业生产的地理条件。
2、用小组交流的形式学习区域内部差异划分标准。
3、通过分析我国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地理条件、布局特点和发展前景,了解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措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家乡,为家乡发展献计献策的主人翁精神。
2、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勤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3、培养学生科学统筹、按客观办事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1、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的地理条件。
2、东北地区三大区域的内部差异。
教学难点1、评价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的地理条件。
2、东北区域内部划分三大区域的因素。
教具、资料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2课时)一、导课:1、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参考必修二知识):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学生回顾以前知识,为本节知识学习作准备)一个地区适合发展什么样的农业,要根据区位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市场需求等来确定。
形成具有特色的生态与经济良性循环系统,实现区域内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统一。
2、学生举例说出我国、世界不同区域农业生产现状。
(回顾以前学习知识)教师进行评价、说明。
3、观看东北地区农业的视频资料(可以选择其它地区)区域农业发展在东北地区比较有特色,是个典型案例。
二、讲授1、分析东北地区自然地理背景(学生看图分析、讨论)要点:位置、地形(主要地形区)、土壤、气候、景观,范围等位置、范围:我国东北,纬度高、跨度大;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
地形:高原、平原、山地(看图了解主要地形区)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学生说出成因、特点,观看中国季风区干湿区分布图、温度带分布图)无霜期180天~80天。
高中地理第04章区域经济发展4.1 区域农业发展(1)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高中地理第04章区域经济发展4.1 区域农业发展(1)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高中地理第04章区域经济发展4.1 区域农业发展(1)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的全部内容。
4。
1 区域农业发展(1)【学习目标】1。
说出我国东北地区的范围,以及东北地区的自然环境条件。
2。
分析东北农业布局特点。
【重点】东北农业布局特点.【难点】东北地区的自然环境条件。
【导学流程】一、了解感知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自然条件①气候②地形:E高原、F平原、G山地,利于农业多种经营.③土壤:黑土、黑钙土广布,有机质含量高,利于农业生产.(4)社会经济条件①重要的工业基地,工业基础好。
②交通发达,利于外向型农业发展。
③开发晚,人口密度较低.二、深入学习1.东北地区大米品质好的原因有哪些?提示①大米生长期长;②夏季白昼长,日照充足;③昼夜温差大;④冬季气温低;害虫不能越冬,作物病虫害少。
2.主要农业生产区域三、迁移应用读“2015年京津冀地区蔬菜生产区域分布图”,完成(1)~(3)题.(1)京津地区蔬菜种植面积不断萎缩的主要原因是()A.市场需求减少 B.水热条件变差 C.高铁运输便利 D.生产成本提高(2)与燕山、太行山山前平原区相比,冀北高原种植错季蔬菜的优势条件有()①夏季气候凉爽②光照资源丰富③昼夜温差大④土壤肥力高⑤水资源丰富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④⑤ D.③④⑤(3)京津冀地区各蔬菜生产区的发展方向合理的是()A.都市型蔬菜生产区建立规模化、专业化基地B.山地丘陵蔬菜生产区打造优质生态特色基地C.山前平原蔬菜生产区建立大型出口创汇基地D.冀东南蔬菜生产区积极发展采摘、观光基地答案(1)D (2)A (3)B四、探究未知你在学习过程中还有什么问题或疑惑,请写在下面,至少一点.。
应县一中高一年级地理导学案(必修三)编写:王宁审核:郭义存时间:班级:姓名:课题: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目标导航〗1、了解实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考虑哪些因素(重点)2、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探讨东北地区农业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和商品粮基地建设的特点(难点)3、了解东北地区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方向和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和措施(重点)〖核心导学〗探究活动一: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1、读教材图4.1“东北地区的位置”、图4.3“东北地区的地形”及教材P60-62地理条件部分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据图说出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与气候之间的关系(2)与我国主要农业地区相比,热量条件对该地区的农业生产有哪些不利影响(3)东北地区地形和土壤有何特征?对农业有何影响?(4)东北地区社会经济条件对该地农业发展有何影响?填表回答因素特征影响工业基础交通运输人口密度2、根据上述问题的答案,思考如何分析区域农业发展条件?探究活动二: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区域内部,农业生产条件存在着差异。
根据气候,地貌,植被和土壤等农业生产自然条件的差异,的地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农业生产区域。
读教材P62图4.4和图4.5,回答下列问题。
(1)分析东北地区年平均气温和年降水量分布的规律,并解释规律形成的影响因素(2)归纳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的自然条件,并完成下表农业生产区域主要分布地区布局的主要自然条件耕作农业林业和特产区畜牧区2、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选择的农业类型有所不同,原因是什么?探究活动三:商品粮基地建设1、东北黑土地素来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产地,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起到了重要作用。
近年来,这个作用愈发明显,东北地区提供的商品粮占全国总量的比例越来越高,现在已达到三分之一。
回答下列问题。
(1)东北地区粮食的商品率高的原因是什么?(2)读教材4.10“东北商品粮基地的分布图”分析东北地区粮食作物的具体分布情况(3)依据教材图4.8“黑龙江垦区土地利用状况”、图4.9“农场机械化生产及相关内容”,分析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主要特点。
4.1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学内容:本节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三册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的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第一课时,主要内容是教材前两个标题“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的地理条件”和“农业布局特点”。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⑴初步了解,实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综合考虑哪些因素。
⑵通过分析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地理背景,理解气候、地形、土壤、社会和经济条件对农业生产有哪些有利和不利的影响,并学会迁移知识去分析其他地区农业生产的地理条件。
⑶了解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布局特点,从而理解农业布局的因地制宜原则。
【过程与方法】⑴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及各种图表,提高学生读图用图能力以及对知识的归纳总结能力,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并进行分析加工的能力和科学准确的地理语言表达、概括能力。
⑵启发学生对实际问题的思考和讨论,促进学生思维活动。
并能够结合本地的农业发展条件,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理论和方法对本地区的地理信息进行梳理分析,得出本地区的经济发展特点、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发展的方向。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⑴鼓励学生参与活动和讨论,激发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
⑵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态度,形成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方法。
教学重点:1.东北地区农业发展因素的综合分析和评价。
2.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的特点。
教学难点:1.实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综合考虑哪些因素。
2.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分析。
3. 各种图表的阅读与分析,读图用图能力的培养。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学案、表格等教学方法: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充分运用图文、活动、案例进行形象、生动、直接的启发,主要采用案例教学法,辅以比较法和图表分析法,引导学生自学分析,力求实现学为主体,教为主导。
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必修2的学习,基本掌握了农业区位的分析方法。
通过前几单元的学习,学生基本具备了一定的读图分析和提取信息的能力,对区域地理案例分析的学习方法已有所了解。
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学案---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学习目标】1.了解东北地区的范围、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基本特点。
2.依据东北地区的布局状况,掌握该区的各类农业区的分布状况。
3.学会分析某区域农业发展条件、布局特点的基本方法。
【自主学习】1.范围:、、三省和东部。
2.地位:我国重要的基地、基地和生产基地。
二、农业布局特点——三大农业生产区域原理:因地制宜,根据、、和等农业生产1.目前是全国、比较稳定的基地2.商品率:商品率达以上,其中是我国粮食商品率最高的商品粮生产基地。
3.东北商品粮基地的特点(与我国其他商品粮基地相比):生产的突出特点。
⑴⑵1.存在问题:(1)产生原因自20世纪以来,东北地区人口激增。
高强度的,造成土地的不合理利用,导致农业退化。
(2问题表现:和黑土退化严重,、盐碱化和加剧,自然灾害频繁,以及环境污染等。
2.发展治理(1)原则:从改善农业人手,坚持、与、保护相结合,坚持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统一。
【问题探究】完成课本的活动及思考题【习题演练】1.下列有关三大粮食作物分布特点的叙述不正确的是BA.水稻主要分布在东部的山间河谷盆地和辽河、松花江流域B.小麦主要分布在北部地区,以冬小麦为主C.玉米主要分布在松嫩平原 D.小麦分布以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北部最为集中。
2.易使东北农作物生长受到影响的是AA.低温冷害 B.春早 C.伏早 D.洪水3.“北大仓”的耕作方式应为BA.精耕细作,小农机具作业B.国营农场,大型机械化作业C.小农经营D.粗放经营4.关于东北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CA.东北区域就是指东北三省 B.东北区域跨三个温度带,四个干湿带C.三面环山,是我国最大林区 D.耕地面积广大,但人均耕地少5.针对东北地区的土地、森林、气候资源等自然条件以及良好的工业基础、便利的交通条件,东北地区将建成全国性的D①商品粮基地②商品棉基地③林业基地④畜牧业基地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③④读东北地区略图,回答6-9题。
4.1区域农业发展学案——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学习目标】1.初步了解,实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综合考虑哪些因素。
2.通过阅读地形和气温、降水分布图,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3.通过对比和分析,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并深入探讨东北地区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和商品粮基地建设的特色。
4.结合具体发展模式,分析东北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方向。
【知识要点】一、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1.东北地区概况⑴范围:包括、、辽宁三省和。
⑵位置:经纬度位置:该区最北部(530N)是我国纬度最高的地方,最东部(135°E)也是我国位置的最东部。
海陆位置:位于亚欧大陆部、太平洋岸,它的南面临近渤海、黄海,东面临近日本海。
⑶地位:我国重要的基地、林业生产基地和生产基地。
2.地理条件⑴自然条件①气候: 气候;属于湿润、半湿润地区;冬季寒冷漫长,夏季温暖短促;雨热同季。
水热条件可满足一年一熟作物的需求,但容易受到的影响。
②地形:包括、、高原三类地形单元,便于开展农业多种经营。
③土壤:、广布,有机质含量高,利于农业生产。
⑵社会、经济条件:①工业基础良好:为农业提供机械设备、化肥等生产资料,对农业生产有原料需求,形成农牧兴工、的经济格局。
②交通发达,利于型农业发展。
③人口密度:开发晚、密度低,人均耕地,农业经营规模。
[温馨提示]“开发晚,人口密度低”一方面使得东北地区人均耕地面积大,经营规模大;另一方面相对较好的生态环境和资源条件有利于绿色农业和大农业的发展。
二、农业布局特点农业区分布主要产品类型耕作农业区A 平原,B 平原,C 平原玉米、大豆、和等作物林业和特产区主要分布在D ,E ,F长白山主要树种有:兴安落叶松、樟子松、红松、蒙古栎、白桦等特产主要有:人参、鹿茸、苹果、梨、柞蚕等畜牧业区分布在、松嫩平原西部及部分林区草地三河马、三河牛、东北红牛三、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商品粮基地建设1.地位全国最大的、比较稳定的商品粮基地,三江平原是我国粮食商品率最高的商品粮生产基地。
地理必修三学案
4.1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学习目标】
1. 以东北地区为例,利用图表分析该区域发展农业生产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
2.根据该区域的农业生产条件,分析、评价其农业生产结构和农业布局特点;
3.分析该区域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探究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和途径。
【知识链接】(第一课时)
一、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及各因素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1. 自然地理条件
气候(最难以改造)——农作物品种、耕作制度、生产季节、农事活动等
地形——农业生产类型(平原区适宜发展种植业,山区适宜发展林果业)
土壤(质量、类型)——农作物的品种和产量
2. 社会经济条件:
市场(需求量)——最终决定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劳动力(数量、素质)——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
技术——农业科技水平
交通——市场区域的范围
二、东北地区的地理背景
东北地区包括、、三省和。
独特的地理条件使其成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林业生产基地和畜牧业生产基地。
1、气候条件:东北地区大部分属于温带、半湿润气候区。
冬季,夏季,
降水集中于,。
思考:(1)与我国东部主要农业地区相比,热量条件对东北地区的农业生产的影响?
利:
弊:
(2)读图4.4总结东北地区年降水量和年平均气温分布规律,其自然条件东西向和南北向的主导因素分别是什么?
2、地形土壤条件:东北地区包括、和三大平原地形
区。
平原地区适宜发展,山地丘陵适宜发展;东北地区广泛
分布,高, 有利于农业生产。
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基地3、社会经济条件东北地区发达,对外联系方便
东北地区开发较晚,人口密度
(第二课时)
三、农业布局特点
东北地区农业生产条件地域差异显著,农业生产的地域性突出。
根据气候、地貌、植被和土壤等农业生产自然条件的差异及农业生产方式的不同,东北地区可划分为三大农业生产区域。
四、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商品粮基地建设
目前,东北地区是全国最大的、比较稳定的商品粮基地,具有大规模专业化生产的突出特点。
在地理条件内部分异的基础上,东北商品粮基地已经形成了粮食作物的地区专业化生产。
五、农业发展方向
1.东北农业开发过程中遇到哪些问题?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是什么?
【巩固练习】
1、 关于东北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东北区域就是指东北三省
B .东北区域跨三个温度带,四个干湿带
C .三面环山,是我国最大林区
D .耕地面积广大,但人均耕地少
2、三江平原土地肥沃,但2000年国务院下令停止开垦,你认为主要原因是( ) A .东北地区粮食过多,出售困难 B .将剩下的荒地作为今后发展用地\ C .近些年气候干旱,土壤肥力降低 D .保护湿地,改善生态环境。
3、东北地区成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与太湖平原、珠江三角洲等商品粮基地相比,东北地区的优越条件是( )
A 、单位面积产量高
B 、地广人稀
C 、交通发达
D 、水热条件好 吐鲁番盆地是我国西北地区的商品农业基地,据此回答4-5题。
4.影响吐鲁番盆地成为我国西北地区商品农业基地的主导因素是( )
A .自然因素
B .劳动力因素
C .市场因素
D .交通因素 5.影响吐鲁番生产的葡萄干大规模进入全国市场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 A .政策 B.交通 C .市场 D.农业技术 6.读右图《我国某地荒地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①处荒地以沼泽为主,它有何生态环境意义? 对此应如何合理开发和保护?
(2)②处荒地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怎样因地制宜地利用③处荒地?
(4)黑龙江垦区粮食商品率高的原因是什么?
1-5 CDBAB 6. (1)调节气候,涵养水源,降解污染物,保护生物多样性等。
严禁此地开荒,对已开垦的要有计划地退耕还沼。
(2)不合理地砍伐森林(3)恢复自然草场或建设高质量的人工草场,发展畜牧业.(4) 耕地面积广,人口相对较少,内部消费不多;土壤肥沃,总产量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