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物理总复习知识点归纳总结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4
初二物理知识点归纳大全初二物理知识点归纳大全一、力和运动1. 什么是力?力是物体相互作用的结果,它能够改变物体的状态。
力的单位是牛顿。
2. 什么是摩擦力?摩擦力是两个物体表面接触时产生的阻力,会减缓物体的运动速度。
3. 什么是运动状态?运动状态包括匀速直线运动、加速直线运动、匀速圆周运动和其他运动状态。
4. 什么是牛顿定律?牛顿定律是指: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是由力的作用引起的。
牛顿定律包括惯性定律、作用和反作用定律、加速度定律。
5. 什么是滑动摩擦?滑动摩擦是物体表面之间发生运动时的摩擦力。
二、电学1. 什么是电?电是由带电粒子产生的物理现象。
2. 什么是导体?导体是指能够传导电流的物质,例如金属。
3. 什么是绝缘体?绝缘体是指不能传导电流的物质,例如橡胶、木材。
4. 什么是电流?电流是电荷在单位时间内通过导体横截面的数量。
5. 什么是电阻?电阻是通过导体时所遇到的阻力,可以用欧姆定律来计算电阻。
6. 什么是电压?电压是指在电路中电荷运动时所产生的电势差。
三、光学1. 什么是光线?光线是指光传播时沿着直线的轨迹。
2. 什么是反射?当光线照射到光滑表面时,会产生反射现象。
3. 什么是折射?当光线通过光密介质时,会改变传播方向,这种现象称为折射。
4. 什么是色散?色散是指不同波长的光在光密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从而发生分离的现象。
5. 什么是凸透镜?凸透镜是一种能够聚焦光线的透镜,有助于近视者的矫正。
四、能量转换1. 什么是机械能?机械能是指物体由于运动状态和位置而拥有的能量,包括动能和势能。
2. 什么是动能?动能是物体由于运动而拥有的能量,计算公式为1/2mv²。
3. 什么是势能?势能是物体由于位置而拥有的能量,例如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
4. 什么是能量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是指在一个封闭系统中,能量可以转化为不同形式,但总能量的量不会改变。
5. 什么是能量转换?能量转换是指将一种形式的能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的能量,例如动能转化为电能。
初二的物理知识点总结归纳一、机械运动。
1.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 长度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常用单位还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1km = 10^3m,1dm=10^- 1m,1cm = 10^-2m,1mm=10^-3m,1μ m = 10^-6m,1nm = 10^-9m。
- 长度的测量工具:刻度尺。
使用刻度尺时要注意:观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线、量程和分度值;测量时,刻度尺的刻度线要紧贴被测物体;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④记录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 时间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常用单位还有小时(h)、分(min)。
换算关系为1h = 60min,1min = 60s。
时间的测量工具:停表(秒表)。
2. 运动的描述。
- 机械运动: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 参照物: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参照物的选择是任意的,但不能选择研究对象本身为参照物。
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3. 运动的快慢。
- 速度: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速度等于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公式v=(s)/(t),其中v表示速度,s表示路程,t表示时间。
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米每秒(m/s),常用单位还有千米每小时(km/h),换算关系为1m/s =3.6km/h。
- 匀速直线运动:物体沿着直线且速度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是一个定值,与路程和时间无关。
- 变速直线运动:物体做直线运动时,速度大小发生变化的运动叫做变速直线运动。
平均速度:表示变速运动的平均快慢程度,公式¯v=(s)/(t)(s是总路程,t是总时间)。
二、声现象。
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初二物理必考知识点总结一、光的传播1. 光源: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 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大气层是不均匀的,当光从大气层外射到地面时,光线发了了弯折。
3. 光速光在不同物质中传播的速度一般不同,真空中最快,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C=3X10的8次方m/s,在空气中的速度接近于这个速度,水中的速度为3/4C,玻璃中为2/3C。
4. 光直线传播的应用可解释许多光学现象:激光准直,影子的形成,月食、日食的形成、小孔成像等。
二、光的反射1. 当光射到物体表面时,有一部份光会发生反射现象。
2. 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都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3. 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三、平面镜成像1. 平面镜成像实验探究出的像与物的具体关系是:物体在平面镜里成的像是正立的虚像;2. 平面镜成像原理是光的反射。
3. 平面镜成像特点:正立等大的虚像,像与物关于镜面对称。
4. 平面镜成像实验探究出的像与物的具体关系还应注意:事实上表示人射光线和反射光线上的两个交点的连线,是表示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通过的点的轨迹,不能误解为平面镜成像就是反射光线的延长线的会聚点和入射点的轨迹。
四、光的折射1. 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
2. 光的折射定律:光发生折射时,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光从水或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3. 光的折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初二物理必考知识点总结一、运动与力1. 运动的描述:位置、位移、速度、加速度2. 速度与加速度的关系:匀变速直线运动公式3. 力的概念:力的定义、单位、测量4. 合力的合成与分解:力的合成、力的分解、平衡力的概念5.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静止、匀速直线运动的力学解释6. 牛顿第二定律:力的大小、方向与物体加速度的关系7. 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相互作用二、机械能与功1. 功的概念:功的定义、功的单位、功的计算2. 功与能量的关系:动能、势能、机械能的转化3. 功与力的关系:功率的定义、功率的单位、功率的计算4. 机械能守恒定律:机械能的转化与守恒三、简单机械与杠杆原理1. 杠杆原理:力臂、力矩、平衡条件2. 一类杠杆:力的运算、平衡条件3. 二类杠杆:力的运算、平衡条件4. 三类杠杆:力的运算、平衡条件5. 滑轮组:滑轮组的作用、力的改变、平衡条件四、压力与浮力1. 压力的概念:压力的定义、压力的计算、压强2. 浮力的概念:浮力的产生、浮力大小的决定因素3. 浸没体与浮力:浮力与物体的浸没、浮力的应用五、静电学1. 电荷的概念:电荷的性质、电荷的守恒2. 电荷分布:导体与绝缘体的电荷分布、电场的产生3. 静电力:库仑定律、同性相斥、异性相吸4. 静电感应:静电感应的定义、静电感应的应用5. 静电场:电场的概念、电场线、电场强度六、电流与电路1. 电路元件:电源、导线、电阻、开关2. 电流的概念:电流的定义、电流的方向、电流的计算3. 电阻与电阻率:电阻的概念、电阻的单位、电阻的计算4. 欧姆定律:电流、电压、电阻的关系5. 并联电路与串联电路:并联电路的特点、串联电路的特点6. 简单电路的分析:电流的分布、电压的分布、电功率的计算七、光学1. 光的传播: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光的折射2. 光的成像:凸透镜成像、凹透镜成像3. 光的色散:白光的组成、光的折射角与色散4. 光的干涉与衍射:干涉、衍射的定义、干涉、衍射的条件八、声学1. 声的传播:声波的产生、声波的传播2. 声音的特性:声音的强度、音调、音速3. 声音的反射与回声:声音的反射、回声的原理4. 共鸣:共鸣的条件、共鸣的应用以上为初二物理必考的知识点总结,希望能对同学们的学习有所帮助。
初二物理知识点总结归纳(完整版)热学1.温度:物体的温度是反映物体内部分子、原子的平均运动程度的物理量,用温度计测量,单位是摄氏度(℃)或者开氏度(K)。
2.热量:热量是能量的一种,表示物体间能够传递的一种能量,单位是焦耳(J)。
3.热传递方式:主要有导热、对流、辐射三种方式。
4.热力学第一定律:也称为能量守恒定律,它表明了能量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毁灭,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即能量的总量在任何一个封闭系统中都是不变的。
光学1.光的直线传播:在均匀物质中,光线是直线传播的。
2.反射定律:光线从一个介质射入另一个介质时,入射角、反射角和法线所在的平面相同。
3.折射定律:光线从一个介质射入另一个介质时,入射角、折射角和法线所在的平面相同。
4.全反射:当光线从密度高的介质射向密度低的介质的折射角大于90度时,发生全反射。
5.色散:不同颜色的光波长不同,经过折射后会产生不同的折射角,形成色散现象。
6.光的衍射:光线穿过一个小孔或者被遮挡的物体时,会产生光的弯曲和扩散现象,称为光的衍射。
力学1.力和它的分类:力是物体相互作用的结果,常见的力有万有引力、电磁力、弹力、摩擦力等。
2.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作用效果包括改变物体的状态,改变物体的形状,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等。
3.牛顿第一定律:也称为惯性定律,它表明:物体静止时会保持静止,物体运动时会保持偏直线运动状态,直线运动的状态变化是由外力引起的。
4.牛顿第二定律:它表明物体受到的净力越大,其加速度就会越大,反之亦然。
公式为 F=ma。
5.牛顿第三定律:它表明两个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电学1.原子结构:原子结构包括原子核和电子云,电子会带正电的原子核周围运动,有特定的能级。
2.电流和电荷:电流是电荷在单位时间内流经的电量,单位是安培(A)。
电荷是电荷的大小,单位是库仑(C)。
3.电压和电阻:电压是两个点间的电势差,单位是伏特(V);电阻指的是物体对电流流过的阻碍,单位是欧姆(Ω)。
初二物理知识点总结归纳(完整版)初二物理学问点总结归纳声音与环境1、产生: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就停止;振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2、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声音在介质中是以波的形式传播;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一般在固体中传播最快,气体中传播最慢。
15℃的空气中声音传播速度为340m/s。
3、声音的三个特性:(1)音调:人耳感觉到声音的凹凸叫音调;音调的凹凸跟发声体振动的频率有关,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2)响度: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强弱,响度的大小跟发声体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响度还跟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
(3)音色:又叫音品,不同的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4、频率的凹凸确定音调的凹凸;振幅的大小确定声音的响度。
频率的单位是赫兹,符号是Hz,人能感受到的声音频率范围是20Hz~20000Hz。
人们把低于20Hz的声音叫次声,高于20000Hz的声音叫超声。
超声的应用有:超声波粉碎结石、声纳探测潜艇、鱼群,B超检查内脏器官。
5、乐音与噪声:乐音:动听悦耳、使人开心的声音;是物体做规章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噪声:使人们感到厌烦、有害身心健康的声音;是物体做无规章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人们用分贝来划分dB声音的强弱的等级。
6、掌握噪声的三个途径是:吸声、隔声、消声;即在声源处、在传播途径和在接收处掌握。
7、声的利用:(1)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如渔民利用声纳探测鱼群(2)声音可以传递能量:如某些雾化器利用超声波产生水雾8、回声:声音在传播途径中遇到碍物被返射回去的现象,叫回声。
如回声比原声到达人耳晚0.1s以上,人耳能把他们区分开,否则回声会与原声混在一起会加强原声。
利用“双耳效应”可以听到立体声。
学习物理学问点的〔方法〕学校将学习大量的重要的物理概念、规律,而这些概念、规律,是解决各类问题的基础,因此要真正理解和把握,应力求做到“五会”:①会表述:能熟记并正确地表达概念、规律的内容。
初二物理知识点全归纳总结填空一、力学部分1. 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 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3. 重力: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4. 弹力:物体由于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5. 摩擦力:两个物体接触面间阻碍相对运动的力。
6. 牛顿第一定律:物体在没有外力作用时,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7. 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8. 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9. 压强:单位面积上的压力,单位为帕斯卡(Pa)。
10. 浮力:物体在流体中受到的向上的力。
11. 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流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等于它排开的流体的重量。
二、热学部分1. 温度: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2. 热传递:热量从高温物体传递到低温物体的过程。
3. 热膨胀:物体在温度升高时体积膨胀的现象。
4. 比热容:单位质量的物质温度升高1℃所吸收的热量。
5. 热量:物体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的能量。
6. 热机:利用内能做功的机器。
7. 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守恒定律,即能量不能被创造或消灭,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
三、光学部分1. 光的直线传播: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2. 反射定律: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3. 折射定律: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入射角和折射角的正弦之比等于两种介质的折射率之比。
4. 凸透镜成像: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能成实像。
5. 凹透镜成像: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只能成虚像。
6. 光的色散:白光通过三棱镜后,分解成不同颜色的光。
四、电学部分1. 电荷:物体带电的性质,分为正电荷和负电荷。
2. 电流: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3. 电压:使电荷发生定向移动的力。
4. 电阻: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
5. 欧姆定律:电流与电压成正比,与电阻成反比。
6. 串联电路:电路元件首尾相连,电流只有一条路径。
物理初二知识点归纳一、力与运动1. 力的概念:力是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引起物体运动、改变物体形状或状态的原因。
2. 力的测量:力的大小用牛顿(N)作单位。
3. 力的合成:合力是多个力的矢量和,可以通过平行四边形法则或三角形法则进行合成。
4. 力的分解:力的分解是将一个力分解为两个或多个力的过程,可以利用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进行分解。
二、机械能与能量转化1. 功与能量:力在物体上做功时,物体获得了能量,称为功。
功的大小等于力在物体运动方向上的分力与物体位移的乘积。
2. 功与机械能:当只有重力做功时,物体的机械能守恒。
机械能包括动能和势能。
3. 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称为动能,动能的大小等于物体的质量与速度的平方的乘积的一半。
4. 势能:物体由于位置或形状而具有的能量称为势能,常见的势能有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
三、力的作用效果1. 动力学: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规律,包括匀速直线运动、匀加速直线运动、自由落体运动等。
2. 牛顿第一定律:一个物体如果受力为零,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一个物体如果速度为零,则受力为零。
3. 牛顿第二定律:物体受到的合力等于质量与加速度的乘积,F=ma。
4. 牛顿第三定律:对于任何两个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四、力的平衡与不平衡1. 力的平衡:物体上的合力为零时,物体处于力的平衡状态,有平衡力和摩擦力等。
2. 静力学:描述物体处于力的平衡状态下的情况,包括物体平衡条件、静力平衡和力的夹角等。
3. 摩擦力:物体间接触时由于相互接触面间的粗糙度而产生的力,分为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
五、波与振动1. 振动:物体围绕平衡位置作往复运动称为振动,包括简谐振动和非简谐振动。
2. 波:振动在空间中传播形成的现象称为波,包括机械波和电磁波。
3. 机械波:需要介质传播的波,包括横波和纵波。
4. 波的特性:包括振幅、周期、频率、波长和波速等。
物理初二知识点归纳1. 基础概念1.1. 物理量和单位•物理量的定义和表示方法•国际单位制和国际单位•常见物理量的单位换算1.2. 运动和力•匀变速直线运动公式•牛顿第一、二、三定律•弹力、重力、摩擦力等力的作用与特点•力的合成与分解1.3. 能量和功•动能、势能的定义和公式•功的定义和单位•能量守恒定律•功率的定义和单位2. 热学2.1. 温度和温度计•温度的定义和单位•常用温度计的原理和使用方法2.2. 热量和热传递•热量的传递方式和特点•热传递的方式和特点•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2.3. 物态变化和气体压强•物物理态变化的定义和特点•气体压强的定义和公式•简单气体状态方程3. 光学3.1. 光的传播和折射•光的传播方式和特点•折射现象和折射定律•总反射和临界角3.2. 成像和光量测量•成像的类型和特点•球面镜和透镜的成像规律•烛光定律和光强测量4. 电学4.1. 静电场和电场力•静电场的定义和特点•静电场的产生和性质•电场力的定义和公式4.2. 电路基础和欧姆定律•电路基本元素和符号的含义•电路中的电流和电势差•欧姆定律的定义和公式4.3. 磁感线和电磁感应•磁感线的定义和特点•安培环路定理和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洛伦兹力和电流表5. 散步运动和简谐运动5.1. 散步运动•受力分析和受力平衡的条件•弹性系数和胡克定律•动能定理和机械能守恒定律5.2. 简谐运动•简谐运动的定义和特点•一般简谐运动的标准形式•振动的能量总结以上是初二物理的主要知识点归纳,基础概念包括物理量和单位、运动和力、能量和功;热学包括温度和温度计、热量和热传递、物态变化和气体压强;光学包括光的传播和折射、成像和光量测量;电学包括静电场和电场力、电路基础和欧姆定律、磁感线和电磁感应;散步运动和简谐运动则是初步的力学知识。
希望以上知识点的整理能够对大家学习初二物理有所帮助。
初二物理总复习知识点归纳物理是一门探究自然界基本规律的科学,它研究物质的性质及其相互关系,以及能量的转化和传递。
初学物理的同学们,下面就是初二物理总复习知识点的归纳。
1.物体的运动物体的运动可以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直线运动可以是匀速运动、加速运动或减速运动;曲线运动可以是圆周运动、抛物线运动或半圆运动。
2.力和运动力是推动物体发生位移的原因。
力的大小用牛顿(N)作为单位,方向与力的作用方向一致。
力分为接触力和非接触力。
常见的接触力有摩擦力、弹力、重力等,非接触力有静电力、磁力等。
3.力的合成与分解多个力作用在物体上时,可以进行力的合成和力的分解。
力的合成是将多个力合并成一个力的结果,力的分解是将一个力分解成多个力的结果。
4.力的效果力的效果有三种:力的平衡、力的不平衡和力的合力。
力的平衡指多个力的合成力为零,物体静止;力的不平衡指多个力的合成力不为零,物体发生加速度;力的合力指多个力作用在物体上时,合成力的大小和方向。
5.动力学物体的运动与作用力、质量和加速度有关。
牛顿第二定律指出,力等于物体的质量和加速度的乘积,即 F=ma。
这个公式可以用来计算物体的加速度或力的大小。
6.机械能与能量转化机械能包括动能和势能。
动能是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计算公式为KE=1/2mv²,其中 m 为物体的质量,v 为物体的速度。
势能是物体由于位置而具有的能量,计算公式为 PE=mgh,其中 m 为物体的质量,g 为重力加速度,h 为物体的高度。
7.功和功率功是力对物体做的工作,计算公式为W=Fd,其中F为力,d为力的方向上的位移。
功率是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计算公式为P=W/t,其中W为功,t为时间。
8.压力和浮力压力是单位面积上的力的大小,计算公式为P=F/A,其中F为力,A 为受力面积。
浮力是物体在液体或气体中受到的向上的力,大小等于所排挤的液体或气体的重量。
9.音频和光学基础声音是一种震动传播的波动现象,光是一种电磁波。
初二物理复习知识点总结
一、运动
1. 运动的概念和要素
2. 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3. 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4. 加速度的概念和计算
5. 速度-时间图和位移-时间图
二、力和压力
1. 力的概念和计算
2. 力的合成和分解
3. 弹簧测力计和弹簧的弹性变形
4. 压力的概念和计算
5. 水压的传播和应用
三、功和能
1. 功的概念和计算
2. 功率的概念和计算
3. 功的转化和守恒
4. 动能和动能定理
5. 势能的概念和计算
四、机械振动和波动
1. 机械振动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2. 振动的周期、频率和振幅
3. 波的概念和分类
4. 波的传播和性质
5. 声波的特征和应用
五、热学
1. 温度的概念和测量
2. 物体的热平衡和热量的传递
3. 热量的传导、辐射和对流
4. 物质的热膨胀和应用
5. 物质的热力学性质和分类
六、光学
1. 光的反射和折射
2. 光的成像和光学仪器
3. 光的波动特性和光的干涉
4. 光的衍射和光的偏光
5. 光的光谱和光的颜色
七、电学
1. 电流的概念和计算
2. 电阻的概念和计算
3. 电压的概念和计算
4. 电阻和电压的关系
5. 电路和电路图的绘制
以上是初二物理的复习知识点总结,希望对同学们复习物理知识有所帮助。
在复习的过程中,同学们要多做习题,多理解物理原理,并注意实际生活中的物理应用,才能真正掌握物理知识。
祝同学们复习顺利,取得优异成绩!。
初二物理知识点总结一、运动1. 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的概念及其计算公式2. 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区别3. 加速度对运动的影响4. 动能和势能的概念及其计算公式5. 弹力和摩擦力对运动的影响6. 简谐振动的特点和计算公式7. 开普勒三定律的基本内容二、力和压强1. 力的概念及其计算公式2. 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和使用方法3. 杠杆原理及其应用4. 压强的概念及其计算公式5. 扑水板的原理和应用三、波1. 机械波和电磁波的区别2. 波的类型及其特点3. 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测速原理4. 光的产生、传播和反射原理5. 光的折射和色散原理四、热学1. 热量和温度的概念2. 物质的热传导方式3. 热量与功的关系4. 热量和功的计算公式5. 热量的传递和测量原理6. 物体对热的吸收和释放五、电学1. 电荷和电流的概念2. 电场和电势的特点及其计算公式3. 电流的产生和测量原理4. 电阻和电功率的概念及其计算公式5. 简单电路的组成和基本原理6. 计算电压、电阻和电流的关系六、磁学1. 磁场和磁力的特点2. 磁感线的性质及其应用3. 磁场的产生和测量原理4. 磁性的分类及其特点5. 磁场对电流和运动的影响6. 磁场的测量方法七、原子物理1. 原子和分子的概念2. 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的特点3. 原子核的组成及其特点4. 放射性和辐射的特点5. 原子核的裂变和聚变原理6. 物质的能量变化和能量守恒定律以上就是初中物理知识点的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二物理知识点归纳总结初二物理知识点复梳理归纳第一章机械运动一、长度的测量1.长度的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最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
2.长度的单位及换算:长度的国际单位是米(m),常用的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um)和纳米(nm)。
3.正确使用刻度尺:1)使用前要注意观察零刻度线、量程、分度值。
量程是指它的测量范围;分度值是指相邻两刻度线之间的长度。
2)使用时要注意:①尺子要沿着所测长度放,尺边对齐被测对象,必须放正重合,不能歪斜。
②不利用磨损的零刻度线,如因零刻线磨损而取另一整刻度线为零刻线的,切莫忘记最后读数中减掉所取代零刻线的刻度值。
③厚尺子要垂直放置。
④读数时,视线应与尺面垂直。
4.正确记录测量值: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1)只写数字而无单位的记录无意义。
2)读数时,要估读到刻度尺分度值的下一位。
5.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
误差不能避免,能尽量减小,错误能够避免是不该发生的。
减小误差的基本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另外,选用精密仪器,改进测量方法也可以减小误差。
6.特殊方法测量:1)累积法如测细金属丝直径或测张纸的厚度等。
2)卡尺法。
3)代替法。
二、时间的测量1小时=60分钟,1分钟=60秒。
三、运动描述1.机械运动: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一切物体都在运动,绝对不动的物体是没有的。
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于另一个物体(参照物)而言的,所以,对物体的运动和静止的描述是相对的。
2.参照物:研究机械运动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1)参照物并不都是相对地面静止不动的物体,只是选哪个物体为参照物,我们就假定物体不动。
2)参照物可任意选取,但选取的参照物不同,对同一物体的运动情况的描述可能不同。
3.相对静止:两个以同样快慢、向同一方向运动的物体,或它们之间的位置不变,则这两个物体相对静止。
4.匀速直线运动:快慢不变、经过的路线是直线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初二物理必背知识点总结一、物理学基础概念1. 物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2. 物理量的概念与分类3. 国际单位制与物理量的单位4. 物理测量的基本原理与方法二、机械运动1. 直线运动(1) 平均速度和平均加速度的计算(2) 速度-时间图与位移-时间图的关系(3) 速度的瞬时值和瞬时加速度的计算2. 曲线运动(1) 圆周运动的角速度和线速度的关系(2) 圆周运动的向心力、向心加速度和离心力的计算(3) 自由落体运动的速度和位移的计算(4) 重力加速度的理解和计算3. 力和运动(1) 力的定义和测量(2) 力的合成和分解(3) 牛顿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的理解和应用(4) 摩擦力的概念和计算(5) 牛顿第三定律的理解和应用(6) 弹簧力和胡克定律的概念和计算4. 力和运动的应用(1) 斜面上物体的运动(2) 升降机和斜面上的物体的运动(3) 受力分析和力的分解在机械运动中的应用三、能量与功1. 能量的定义和种类(1) 动能和势能的概念和计算(2) 机械能守恒定律的理解和应用2. 功的定义和计算(1) 功与能量的关系(2) 功的单位和功率的计算四、物质的结构与性质1. 物质的组成和性质(1) 物质的三态和相变(2) 常见物质的简单性质和变化(3) 物质的热性质和量热2. 压强和浮力(1) 压强的定义和计算(2) 浮力的产生原因和计算五、光的反射与折射1. 光的传播和光的反射(1) 光的传播方式和速度(2) 光的反射定律的表述和应用(3) 镜面的成像规律和光的传播轨迹2. 光的折射(1) 光的折射定律和折射率的概念(2) 系统的折射和像的成像规律3. 光的颜色和光的干涉(1) 白光的分光和彩色光的组成(2) 光的干涉现象和干涉条纹的特点六、电流与电压1. 电学基本概念和电路2. 电流和电压的定义和计算(1) 电流的方向和大小的测量(2) 电流和电阻的关系和欧姆定律的应用3. 电阻和电阻率的概念和计算(1) 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特点和计算(2) 电源的工作原理和电源数量的计算七、电的磁效应1. 磁的基本性质和磁场(1) 磁铁对铁磁物体的吸引和排斥效应(2) 磁场的产生和表示方法2. 电流产生磁场(1) 安培定律和电流的磁效应(2) 电磁铁和磁感应强度的计算3. 电磁感应和发电原理(1)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和感应电动势的计算(2) 发电机和电动机的工作原理八、声音的产生和传播1. 声音的产生和特性(1) 物体振动和声音的产生(2) 声音的传播方式和速度2. 声音的特性和声音的听觉效应(1) 频率、波长和声速的关系计算(2) 声音的强度和声级的计算3. 声音的衰减和共振(1) 声音的衰减和反射(2) 共振和声音的倍增效应九、热学基本知识1. 热的传递和热量的度量(1) 热导、对流和辐射的概念和计算(2) 热量的单位和热能转化的实例2. 温度和热量的测量(1) 温标的定义和测量(2) 热量的传递和热平衡的概念3. 物体的热力学性质和热膨胀(1) 热力学性质的变化和状态(2) 热膨胀的概念和原理十、物理实验和科学探究能力1. 实验设计与实验技能(1) 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步骤(2) 实验仪器的使用和实验数据的处理2. 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1) 问题的提出和观察的技巧(2) 探究思路和实验方法的选择以上是初二物理必背的知识点总结,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初二物理知识点总结梳理一、力和运动1. 力: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或形状的物理量,单位为牛顿(N)。
力的作用效果有力的大小和方向决定。
2. 运动的三个基本要素:位置、速度和加速度。
3.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物体在外力作用下才会改变自己的运动状态。
4. 牛顿第二定律(动力学定律):F=ma,力等于物体的质量乘以加速度。
该定律描述了力和物体加速度之间的关系。
5. 牛顿第三定律(作用与反作用定律):任何物体对其他物体施加力,都会产生与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
6. 滑动摩擦力:物体在表面上滑动时的摩擦力,与物体质量和表面类型有关。
7. 空气阻力:物体在空气中运动时,由于空气阻碍物体运动产生的力。
二、机械能1. 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力,可以用公式K=1/2mv²表示,其中m为物体的质量,v为物体的速度。
2. 势能:物体由于位置而具有的能力,常见的有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
3. 机械能守恒定律:在没有外力做功的情况下,系统的总机械能保持不变。
4. 功:力在物体上做功的过程,可以通过力和物体位移的乘积表示。
5. 功率:功在单位时间内做的多少,可以用公式P=W/t表示,其中W为做的功,t为时间。
三、压力、浮力和密度1. 压力:单位面积上作用的力,可以用公式P=F/A表示,其中F为压力作用的力,A为作用面积。
2. 浮力:物体部分或完全浸没在液体中时,液体对物体上升的力。
3. 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等于物体排开液体的重量。
4. 密度:物体的质量与体积之比,可以用公式ρ=m/V表示,其中m为物体的质量,V为物体的体积。
四、声音1. 声音的产生:物体振动时,会使周围的空气也振动,进而传播出声音。
2. 声音的传播:声音通过震动的空气分子形成机械波,从声源向四周传播。
3. 声音的特性:音调、音量、音色和共鸣。
4. 声音的传播速度: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性质有关,一般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
初二物理知识点归纳1. 物理量和单位- 物理量:可用数值表示的具体物理性质或现象,如长度、时间、质量等。
- 单位:衡量物理量的标准,国际单位制中常用的基本单位有米、千克、秒、安培、摄氏度等。
2. 运动学- 位置、位移和路径:位置是物体所处空间的标志,位移是物体在一段时间内从初始位置到最终位置的改变,路径是物体运动过程中所经过的轨迹。
- 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平均速度是物体在一段时间内的位移与该时间的比值,瞬时速度是物体某一时刻的速度。
- 加速度:物体速度改变的快慢称为加速度,加速度等于速度改变量与时间的比值。
- 自由落体:只受重力作用的物体称为自由落体,在同样时间内,自由落体物体的下落距离与时间的平方成正比。
- 力:导致物体发生形状、大小或运动状态变化的原因是力,单位为牛顿(N)。
3. 动力学-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物体要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必须在外力作用下。
- 牛顿第二定律(运动定律):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在物体上的外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 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和反作用定律):对于任何两个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力与作用在另一个物体上的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4. 动能和势能- 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称为动能,动能等于物体的质量乘以速度的平方再乘以1/2。
- 势能:物体由于位置或形态而具有的能量称为势能,如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等。
5. 压力和浮力- 压力: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力称为压力,压力等于作用力除以作用面积。
- 浮力:物体浸没在液体或气体中所受到的向上的力称为浮力,其大小等于排挤掉的液体或气体的重量。
6. 电学基础- 电荷和电流:带有正电荷的物体叫正电荷,带有负电荷的物体叫负电荷,电流是电荷在单位时间内通过导体横截面的数量。
- 静电和静电场:聚集在物体表面并且不流动的电荷称为静电,静电产生的电场称为静电场。
- 电阻和电压:电阻是指电流通过时所遇到的阻碍程度,单位是欧姆(Ω),电压是指单位电荷在电场中获得或失去的能量,单位是伏特(V)。
初二物理知识点归纳1. 力学基础- 力的概念: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 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
- 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 力的合成与分解:同一直线上的力可以进行合成或分解。
- 重力: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方向垂直向下。
- 弹力:物体发生弹性形变时产生的力。
- 摩擦力:两个接触面之间阻碍相对运动的力。
2. 运动学- 速度:物体在单位时间内移动的距离,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
- 加速度:物体速度变化的快慢。
- 匀速直线运动:物体速度不变的直线运动。
- 变速直线运动:物体速度发生变化的直线运动。
- 匀变速直线运动:物体速度随时间均匀变化的直线运动。
3. 光学- 光的直线传播: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 光的反射:光遇到物体表面时,部分光线被反射回来的现象。
- 平面镜成像:平面镜能成正立、等大、虚像。
- 光的折射: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转的现象。
- 凸透镜成像: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可以成实像或虚像。
4. 热学- 温度: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 热量:物体内能的改变量。
- 热传递:热量从高温物体传递到低温物体的过程。
- 热膨胀和冷缩:物体在温度变化时体积或长度的变化。
- 物态变化:物质在固态、液态、气态之间相互转化的过程。
5. 电学基础- 电荷:物体带电的量。
- 电流: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 电压:使电荷发生定向移动的力。
- 电阻:阻碍电流流动的物理量。
- 欧姆定律:电流与电压、电阻之间的关系。
- 串联和并联:电路中元件的两种基本连接方式。
6. 磁学- 磁体:具有磁性的物体。
- 磁场:磁体周围存在的磁力作用区域。
- 磁极:磁体上磁性最强的部分。
- 磁化:非磁性物质在磁场作用下获得磁性的过程。
- 电磁感应:变化的磁场在导体中产生电流的现象。
以上是初二物理的主要知识点归纳,这些知识点构成了物理学的基础框架,对于理解物理现象和解决物理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初二物理总复习知识点归纳总结
兴趣是思维的动机之一,兴趣是一种强烈而持久的学习动机,兴趣是学好物理的潜在动力。
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有关初二物理总复习知识点归纳,希望对你们有帮助!初二物理总复习知识点归纳1一、声音的发生与传播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振动的物体叫声源。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3、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
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4、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而形成的。
二、我们怎样听到声音1、声音在耳朵里的传播途径: 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经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人就听到了声音.2、耳聋:分为神经性耳聋和传导性耳聋.3、骨传导:声音的传导不仅仅可以用耳朵,还可以经头骨、颌骨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
这种声音的传导方式叫做骨传导。
一些失去听力的人可以用这种方法听到声音。
4、双耳效应:人有两只耳朵,而不是一只。
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征也就不同。
这些差异就是判断声源方向的重要基础。
这就是双耳效应.三、乐音及三个特征1、乐音是物体做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2、音调:人感觉到的声音的高低。
音调跟发声体振动频率有关系,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物体在1s振动的次数叫频率,物体振动越快
频率越高。
3、响度:人耳感受到的声音的大小。
响度跟发生体的振幅和距发声距离的远近有关。
物体在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最大
距离叫振幅。
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4、音色:由物体本身决定。
人们根据音色能够辨别乐器或区分人。
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1、当代社会的四大污染:噪声污染、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
2、物理学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的杂乱无章的振动发出的声音;环境保护的角度噪声是指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
3、人们用分贝(dB)来划分声音等级。
4、减弱噪声的方法: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五、声的利用可以利用声来传播信息和传递能量1、声音的发生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就停止。
声间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但并不是所有的振动都会发出声间2、声间的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1)声间要靠一切气体,液体、固体作媒介传播出去,这些作为传播媒介的物质称为介质。
登上月球的宇航员即使面对面交谈,也需要靠无线电,那就是因为月球上没有空气,真空不能传声(2)声间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3、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人再次听到的声音叫回声(1) 区别回声与原声的条件:回声到达人的耳朵比
原声晚0.1秒以上。
(2) 低于0.1秒时,则反射回来的声间只能使原声加强。
(3) 利用回声可测海深或发声体距障碍物有多运4、音调声音的高低叫音调,它是由发声体振动频率决定的,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5、响度声音的大小叫响度,响度跟发声体振动的振幅大小有关,还跟声源到人耳的距离远近有关6、音色不同发声体所发出的声音的品质叫音色7、噪声及来源从物理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
地杂乱无章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从环保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8、声间等级的划分人们用分贝来划分声音的等级,30dB-40dB是较理想的安静环境,超过50dB就会影响睡眠,70dB以上会干扰谈话,影响工作效率,长期生活在90dB 以上的噪声环境中,会影响听力。
9、噪声减弱的途径可以在声源处、传播过程中和人耳处减弱初二物理总复习知识点归纳2一、质量1、物体是由物质组成的。
2、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质量,用“m”表示。
3、质量的基本单位是千克(kg),常用单位有吨(t)、克(g)、毫克(mg)。
1t=103kg 1kg=103g 1g=103mg4、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不随它的形状、状态、温度以及所处的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二、质量的策测量1、实验室测质量的常用工具是天平。
2、生产生活中测质量常用杆秤、案秤、磅秤、电子称等。
三、天平的使用1、基本步骤(1)放:测量时,应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2)调:先将游码拨回标尺左端的零刻线出(归零),在调节平衡螺母(走向高端),使指针指到分度盘的中央刻度(或左右摆动幅度相等),表示横梁平衡;(3)测:将物体放在左盘砝码放在右盘(左物右砝),用镊子加减砝码并调节游码,使天平重新平衡;(4)读:被测物体的质量=右盘中砝码的总质量+游码在标尺上的指示值。
2、注意事项(1)被测物体的质量不能超过天平的量程;(2)用镊子加减砝码时要轻拿轻放;(3)保持天平清洁、干燥,不要把潮湿的物体和化学药品直接放在盘上,也不要把砝码弄湿,弄脏,以免锈蚀。
初二物理总复习知识点归纳31.机械运动:物理学中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参照物: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选作标准的物
体叫做参照物。
参照物的选择: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应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参照物(不能选被研究的物体作参照物)。
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通常选地面为参照物。
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
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3.温度计温度计的原理: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进行工作。
常用温度计的使用方法:使用前:观察它的量程,判断是否适合待测物体的温度;并认清温度计的分度值,以便准确读数。
使用时: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中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初二物理总复习知识点归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