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联系观和发展观知识点总结
- 格式:doc
- 大小:19.06 KB
- 文档页数:2
高中政治联系观知识点
以下是高中政治联系观的重要知识点:
1. 联系观的概念:联系观是指人们通过对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关系的认识,来指导我们认识、处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认识方式。
2. 社会联系观:社会联系观是指人们通过对社会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关系的认识,来指导我们对社会发展及社会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
3. 历史联系观:历史联系观是指人们通过对历史事件、历史时期之间的联系和关系的认识,来指导我们对历史的解释和对未来的预测。
4. 世界联系观:世界联系观是指人们通过对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之间的联系和关系的认识,来指导我们对世界发展、国际关系和世界文明进步的认识。
5. 科学联系观:科学联系观是指人们通过对科学领域内不同理论、学科之间的联系和关系的认识,来指导我们对科学进步和发展的认识,也是促进学科交叉和科学创新的重要思维方式。
6. 形成联系观的渠道:形成联系观的渠道包括社会实践、学习经验、交流和思考,特别是多方面的综合素质教育和创新型人才培养是促进联系观形成和发展的
重要途径。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与发展观知识清单一、知识清单二、易错易混点1.联系、发展、矛盾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提醒: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矛盾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2.人为事物的联系具有主观性。
(提醒:自在事物和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
)3.整体功能是部分功能之和。
(提醒:整体功能不是部分功能的简单相加。
)4.关键部分的功能对整体功能起决定作用。
(提醒:关键部分的功能在一定条件下对整体功能起决定作用。
)5.事物联系是客观的,人们无法改变。
(提醒: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创造条件建立新的联系。
)6.整体功能总是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
(提醒:当部分以有序合理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7.发展是一种运动和变化,运动和变化也是一种发展。
(提醒:并非任何运动和变化都是发展,只有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和变化才可能是发展。
)8.事物的发展是周而复始的循环。
(提醒: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发展是前进与上升。
)9.事物总处在渐进和不显著的变化中。
(提醒:事物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并不是总处在渐进和不显著的变化中。
)10.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无条件的。
(提醒:联系是有条件的。
)11.新出现的事物就是新事物。
(提醒:新出现的事物不一定是新事物,不能用时间标准来判断。
)12.没有质变就没有发展,所有的质变都是发展。
(提醒:质变不一定是发展,发展是前进的向上的质变。
)三、判断并改错1.“春江水暖鸭先知”说明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联系。
2.“水清知酒好”说明自在事物的联系具有客观性。
3.2013年1月4日意味着“爱你一生一世”体现了联系的客观性。
4.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改变事物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5.“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体现了联系的条件性。
6.整体与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决定。
7.水果与香蕉、苹果的关系体现了整体与部分的联系。
8.中美经济、军事等诸领域的差距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普遍性。
联系和发展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唯物辩证法是由基本规律和诸范畴组成的科学体系,从不同方面完整地揭示了事物的普遍联系和发展变化的本质。
要把握唯物辩证法这一科学理论思维,首先;要了解唯物辩证法的性质及其关于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思想。
本章重点和难点1、物质世界的总特征2、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3、坚持联系和发展之观点的意义。
第一节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一、联系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联系是指一切事物、现象、过程之间及其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
1、联系的客观性指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客观本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承认联系的客观性具有重要意义1)首先,承认联系的客观性是批判唯心主义、反对封建迷信的基本要求。
康德: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事物之间的联系是由人的观念和意志决定的。
黑格尔:客观唯心主义则认为,事物的联系是某种客观精神或绝对观念联系的表现。
唯心主义是生活中封建迷信活动和一切邪教组织的思想根源和理论基础。
2)其次,承认联系的客观性,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是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的前提和基础。
3)再次,承认联系的客观性,也是指导人们合理建立各种联系的客观要求和实践原则。
现实中的“乱砍滥伐”、“掠夺式开发”、“无节制浪费”、“无计划生育”等都是无视联系客观性的表现,其结果必然要受到客观规律的无情惩罚。
2、联系的普遍性是指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同其他事物联系着;每一事物的各个要素和环节也同其它要素和环节联系着;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和过程。
联系的普遍性已为人类的全部实践经验和科学发展所证实:1)达尔文:进化论的创立者2)门捷列夫:元素周期律的发现者3)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创立者4)海森堡:量子力学的创立者之一工业依赖农业提供粮食、原材料和市场等,农业又依赖工业提供化肥、农药、机器和日用品等。
现代科学的发展不断把人们原来没有认识到的联系揭示出来3.事物联系的客观普遍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首先,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事物本身的客观联系来把握事物,反对用幻想的联系代替事物的客观联系。
辩证的联系观和发展观辩证的联系观和发展观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内容,它们包括以下原理和方法论:1、普遍联系原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这一原理说明,任何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因此,我们应该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2、联系的客观性原理:联系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人们能够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但是,人们不能主观臆造联系或者改变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3、联系的多样性原理: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等。
因此,在分析和处理问题时,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注意区分不同性质的矛盾和问题,采取不同的方法加以解决。
4、整体和部分相互关系原理:整体和部分是辩证统一的,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
同时,部分也制约整体,在一定条件下甚至对整体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
因此,我们应该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
同时也要重视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5、系统优化的方法原理及方法论: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
在分析和处理问题时,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从整体出发认识事物和系统,同时也要把事物和系统的各个部分、各个要素联系起来进行考察,统筹考虑,优化组合,最终形成关于这一事物的完整准确的认识。
6、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原理:世界是运动、变化、发展着的,整个世界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的物质世界。
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事物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
因此,我们应该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既看到前进性又看到曲折性。
7、矛盾的观点:矛盾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矛盾双方既相互依赖又相互排斥,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源泉,事物的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相互作用推动着事物的发展。
联系观、发展观•1、联系的普遍性•原理: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其中没有任何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
•方法论: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2、联系的客观性•原理: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方法论:(1)我们要从事物的固有联系中把握事物,切记主观随意性。
(2)我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联系,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3、联系的多样性•原理: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
•方法论:我们要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4、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原理:(1)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有的功能。
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为部分。
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
•(2)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阶段。
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
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方法论:(1)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
•(2)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5、系统优化的方法•原理:同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原理(1)•方法论:(1)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从实践角度)•(2)要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着眼于事物的整体,从整体出发,把各个部分、各个要素联系起来考察,统筹考虑,优化组合,形成关于这一事物的完整准确的认识。
•1、发展的普遍性•原理:世界是永恒发展的,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认识都是变化发展的。
•方法论: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反对形而上学的不变论。
广州二中2013届高三政治基础强化班哲学部分《联系观》与《发展观》复习资料2012-9-4唯物论与辩证法:唯物论侧重于研究世界的本原,辩证法侧重于研究世界存在的状态。
二者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同一个对象。
二者也应该是统一的:唯物论离不开辩证法,离开辩证法谈唯物论,是一种形而上学的唯物论,最终将陷入唯心主义泥坑。
辩证法离不开唯物论,离开唯物论谈辩证法是一种唯心主义观点。
唯物辩证法,是一种研究自然、社会、历史和思维的哲学方法,是由马克思首先提出,经其他马克思主义者(比较突出的如恩格斯、列宁、托洛茨基、毛泽东等)发展而形成的一套思想体系。
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组成部分。
唯物辩证法认为:“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是世界存在的两个总的基本特征,从总体上揭示了世界的辩证性质,矛盾(即对立统一)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
提示:所谓“唯物辩证法”的知识点范围,对应的是教材中的“第三单元”部分。
换而言之,唯物辩证法包括四个部分,分别是“联系观”“发展观”“矛盾观”“辩证否定观”。
准确地把握本单元的知识点,需要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角度进行知识的理解与归纳。
一、回忆《联系观》《发展观》中的重要内容:(一)清晰掌握五个基本概念1、★什么是联系?(了解、识记)2、什么是整体(系统)?(了解、识记)3、什么是部分(要素)?(了解)4、★★★什么是发展?(透彻理解)5、★★什么是量变?什么是质变?(理解)(二)理解运用六个原理和方法论1、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原理及其方法论2、★★★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3、★系统优化方法(原理+方法论)4、★★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原理及其方法论5、发展的普遍性原理及其方法论6、★★★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二、唯物辩证法《联系观》、《发展观》易混易错知识点1、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
(注意: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之中。
发展观知识点高三发展观是指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对于国家、社会和人类发展认识的总合,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产物。
在高三学习中,对发展观的理解和掌握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高三学生需要了解的发展观知识点,包括主要内容、历史演变和实践意义等方面。
一、发展观的主要内容发展观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发展的内涵:发展是指社会和个人相对稳定状态的改变,是一种综合性、整体性和连续性的变化过程。
发展具有多样性、不平衡性和不可逆性的特点。
2. 发展的目标:发展的目标是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人类发展。
全面发展包括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发展。
协调发展是指各个领域之间的平衡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当前需求的同时,不损害后代子孙利益的发展。
3. 发展的动力:发展的动力主要包括生产力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和人的创造力等。
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基础,科技的进步为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撑,而人的创造力则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4. 发展的路径:发展的路径是指国家和社会在实现发展目标的过程中所选择的道路和方式。
不同国家和地区有着不同的发展路径,既包括市场经济的发展,也包括计划经济的发展。
二、发展观的历史演变发展观的历史演变可以分为不同的阶段:1. 传统发展观:早期的发展观主要是以经济发展为中心,关注国家的经济增长和工业化进程。
这种发展观主要体现为生产导向和经济发展至上的特点。
2. 环境发展观: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发展观逐渐转向环境可持续发展。
这种发展观强调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
3. 全面发展观:21世纪以来,随着人类对发展认识的不断深化,发展观逐渐扩大到社会、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
全面发展观强调各个领域的协调发展,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公平正义。
三、发展观的实践意义发展观对高三学生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1. 强化对未来发展的规划:通过了解发展观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演变,高三学生可以更好地规划自己的未来发展方向。
发展观知识点总结发展观是指人们对于发展的理解和认识的总和。
它是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既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性,又体现了人们对于未来发展的期望和追求。
发展观的形成和演变是一个不断丰富和完善的过程,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发展观强调人的全面发展。
人是发展的主体和目标,人的全面发展是发展的根本目标。
这包括个体的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包括人的思想、道德、文化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发展观认为,只有人的全面发展才能真正实现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的幸福。
发展观强调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指满足当前世代的需求,同时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发展观认为,只有在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的基础上进行发展,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这就要求我们在发展中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发展观强调人的主体地位。
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和决定力量。
发展观认为,只有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实现社会的进步和人的自由发展。
这就要求我们在发展中注重民主、公平、公正,保障人民群众的权益和利益。
发展观还强调协调发展。
协调发展是指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注重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
发展观认为,只有在协调发展的基础上进行发展,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
这就要求我们在发展中注重均衡发展,促进各个领域的有机结合。
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理解和认识的总和,它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人的主体地位和协调发展。
发展观的形成和演变是一个不断丰富和完善的过程,它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性,体现了人们对于未来发展的期望和追求。
只有坚持正确的发展观,我们才能实现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的幸福。
一、联系观1.联系的普遍性原理a.联系的含义: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b.任何事物都是有联系的c.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方法论: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2.联系的客观性原理a.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b.自然事物中的联系在人类产生以前就存在了c.人为事物的联系通过实践形成,形成之后独立于意识之外方法论: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记主观随意3.联系的多样性原理a.事物联系是多种多样的,有直接联系,间接联系,本质联系,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偶然联系等b.方法论:一切以时间和地点为转移二、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1.坚持整体和部分相统一a.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i.整体和部分是相互区别的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部分是事物的局部或发展的各个阶段整体居于主导地位,具有部分不具有的功能部分在事物发展中出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务于整体ii.整体和部分又是相互联系的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会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整体的功能状态也会影响到部分方法论:1.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最佳的目标,从而达到整体之和大于部分之和的结果。
2.重视部分,搞好局部,推动整体的发展。
2.系统优化的方法a.系统的概念: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
(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b.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一是着眼于事物的整体;二是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三是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方法论: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一、发展观1.发展的普遍性原理a.自然界是发展的、人类社会是发展的、人的认识是发展的,一成不变的事物是没有的,任何事物都有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方法论:有发展的眼光看问题2.发展的实质: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发展观必备知识知识点1、发展的普遍性原理知识点2、发展的实质、判断新事物三个标准知识点3、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辩证关系原理知识点4、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知识点5、为什么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1、发展是普遍的,要坚持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我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人们观念的变化;说明看待一个人应当坚持变化发展的观点;说明我国的改革事业是新事物,要用创新精神拥护和支持改革,积极投身到改革事业中去;说明必须用发展的观点认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不同制度,看到两种社会制度的不同前途,看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说明要用发展的观点对待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认识到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阶段,是毛泽东思想的最新成果,是指导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思想武器。
在对待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态度上,做到与时俱进,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2、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3. 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既要对未来充满信心,悉心保护新事物,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勇敢的面对困难和挫折。
(简答)(详细答法)①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我们要对未来充满信心,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的幼芽,促使其成长壮大。
②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我们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勇敢地接受挫折和考验。
【反对】反对盲目乐观,对困难估计不足或悲观失望,对前途失去信心。
【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既要坚定信心,又要准备走曲折的路;说明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的曲折;说明要站在发展的立场上,支持改革等新生事物,促进其发展壮大;说明要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的曲折,坚信光明的前途,才能满怀信心地战胜困难和挫折,向着正确的人生目标迈进;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过程中的困难,尤其台湾问题;和平与发展两大主题与目前面临的不利因素;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所遇到的问题;人类在科学探索中遇到的挫折和取得的成就;构建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和新农村建设的过程分析等。
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知识清单1.什么是唯物辩证法所讲的联系?答:联系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注意两个范围和四个“相互”,既不能扩大,也不能缩小)2.表述联系的三种基本属性原理及各自的方法论要求答:联系具有普遍性,任何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的,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联系的普遍性要求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形而上学的孤立的观点。
联系具有客观性,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自在事物和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
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既不能主观臆造并不存在的联系,也不能人为割裂客观存在的联系。
同时,人在客观联系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联系具有多样性,事物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
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要善于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要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3.任何两个事物间都存在联系吗?答:联系具有普遍性,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但这并不意味着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联系,因为联系又是有条件的。
用四个“相互”来判断两个具体的事物间究竟有没有联系。
如我和南太平洋一个小岛上的一块鹅卵石之间没有相互依赖,没有相互影响,没有相互制约,没有相互作用,所以我和它没有联系。
4.人为事物的联系为什么也是客观的?人为事物的联系只有通过实践这一客观的物质活动才能够形成,形成之后便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因而也是客观的(实践是人的活动,但只有遵循物质运动客观规律的实践才能获得成功,可见,实践具有鲜明的客观物质性)。
5.主观臆造并不存在的联系和人为割裂事实上存在的联系都违背了联系的客观性,试举例说明。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一、联系观
1.联系的普遍性原理
a.联系的含义: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
用。
b.任何事物都是有联系的
c.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方法论: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2.联系的客观性原理
a.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
b.自然事物中的联系在人类产生以前就存在了
c.人为事物的联系通过实践形成,形成之后独立于意识之外
方法论: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记主观随意
3.联系的多样性原理
a.事物联系是多种多样的,有直接联系,间接联系,本质联系,非本质联系,必然联
系,偶然联系等
b.方法论:一切以时间和地点为转移
二、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1.坚持整体和部分相统一
a.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
i.整体和部分是相互区别的
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
部分是事物的局部或发展的各个阶段
整体居于主导地位,具有部分不具有的功能
部分在事物发展中出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务于整体
ii.整体和部分又是相互联系的
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会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整体的功能状态也会影响到部分
方法论:1.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最佳的目标,从而达到整体之和大于部分之和的结果。
2.重视部分,搞好局部,推动整体的发展。
2.系统优化的方法
a.系统的概念: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
(系统的基本特征是
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
b.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一是着眼于事物的整体;二是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三是注重
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方法论: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
一、发展观
1.发展的普遍性原理
a.自然界是发展的、人类社会是发展的、人的认识是发展的,一成不变的事物是没有
的,任何事物都有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方法论:有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2.发展的实质: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3.发展与联系的关系: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了事物的变化和发展。
4.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前头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a.前途是光明的
i.新事物是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
ii.旧事物违背事物发展的规律,会走向灭亡
iii.新事物必定战胜旧事物
b.道路是曲折的
i.新事物的发展总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
ii.人们对新事物的认可也有一个过程
iii.旧事物总是顽强抵抗和极力扼杀新事物,因而,新事物战胜旧事物必然经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方法论:我们要对未来充满信心,支持和保护新事物,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勇敢的面对挫折和考验。
5.量变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
a.含义:
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
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一种根本的、显著的
变化。
b.事物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c.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
d.事物的发展就是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
方法论:重视量的积累,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