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生平创作(选修)讲解学习
- 格式:ppt
- 大小:600.00 KB
- 文档页数:65
李白生平成就介绍讲解李白,字太白,唐代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才高超,风格奔放狂放,被誉为“诗仙”。
李白的生平经历和成就丰富多样,下面将从他的早年成长、文学成就和影响、政治生涯等方面进行介绍。
李白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42年)出生于西域贵州(今四川省绵阳市北部)的一户农家,出身于一个普通家庭。
他自幼聪明好学,颇有天赋。
在父亲的教育下,他熟读《尚书》、《史记》等经典作品,培养了广泛的知识面,为日后的创作奠定了基础。
同时,在父亲的影响下,李白也对诗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开始自己的创作。
李白的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他的诗歌创作上。
他的诗作主题广泛,风格奔放,以描写自然景物、抒发个人情感、抨击时弊为主,充满激情和豪迈。
他的作品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体现出对自由和独立的追求。
其中,以《将进酒》、《静夜思》、《望庐山瀑布》等脍炙人口,广为传诵。
李白的诗歌独具特色,对后世诗人的影响深远,被誉为“诗史之神”。
除了文学成就,李白还在政治生涯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他在唐朝宰相杨国忠的荐举下,曾任唐都洛阳的主簿一职,后又辗转担任过吏部郎官、秘书省校书郎等职位。
然而,由于他个性狂放不羁,不愿为官府所用,对政治权力不感兴趣,因此他的政治生涯并不成功,多次被贬谪。
但正是这种不受拘束的个性和追求自由的精神,使他的诗作独具魅力。
在后世的影响方面,李白是唐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之一,对后世文学和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他的浪漫主义诗风在后来的文学中有着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对宋代以后的文人和诗人的影响最为显著。
清代文学家袁枚曾说:“从唐朝起全国俱以李白为高,百年以来,人莫能及也。
”总结起来,李白凭借其卓越的文学成就和浪漫主义的诗风,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他的诗作兼具艺术性和思想性,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尽管他的政治生涯并不成功,但他追求自由和独立的精神,使他的人格魅力和作品永远熠熠生辉。
李白【总体介绍】李白(701-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朝人,是我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
【家庭出身】李白生于701年,当时正是武则天执政后期。
根据史书记载,李白祖籍为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是十六国时西凉建立者李暠的九世孙。
而李暠是西汉名将李广的后人,又是唐王室的世祖,因此李白与唐王室有一定的血缘关系。
但李白的先祖早在隋末时就因罪被流放到西域,李白因此出生于碎叶城(今属吉尔吉斯斯坦),5岁时随经商的父亲迁至剑南道绵州昌隆县(唐玄宗时避讳改为“昌明”县,今四川省江油市),在四川度过了他的少年时代。
【人生经历】少年时期:天生我材,发奋读书。
【1】历史时间:武则天神龙元年——唐玄宗开元十二年(705—724年)。
【2】时代特征:公元705年,武则天退位,唐中宗李显即位,恢复了李唐江山。
在经历了中宗、睿宗的短暂统治后,712年,唐玄宗即位,次年改元开元,唐朝进入全盛时期。
唐朝尊老子为祖先,奉道教为国教,采取措施大力推崇道教,提高道士地位。
唐玄宗即位后对道教进行改革,使道教达到鼎盛。
【3】李白年龄:5—24岁【4】活动地点:今四川【5】主要经历李白五岁时发蒙读书,能够诵读“六甲”(一种诗题)。
十五岁时,已有诗赋多首,并得到一些社会名流的推崇,开始从事社会干谒(指为某种目的而求见某人)活动。
同时受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开始接受道家思想。
十八岁时,他到戴天大匡山(今四川省江油市内)访问道士,在此隐居读书。
期间出游江油、剑阁、梓州(州治在今四川省境内)等地,拜梓州郪县(今四川三台)长平山隐士赵蕤(ruí)为师,学习剑术、道术、纵横术、《长短经》(赵蕤著作,主要讲政治问题和哲学)等。
青年时期:仗剑去国,辞亲远游。
【1】历史时间:开元十二年—天宝元年(724—742年)【2】时代特征:在唐玄宗的统治下,唐朝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力强盛,这一时期被称为“开元盛世”。
“李白一生”教案讲义教案讲义:李白一生一、教学目标1.了解李白的背景和生平经历;2.了解李白的诗歌风格和作品特点;3.培养学生对李白诗歌的欣赏能力;4.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写一首李白风格的诗歌。
二、教学内容1.李白的背景和生平经历;2.李白的诗歌风格和作品特点;3.李白的代表作品欣赏;4.创作一首李白风格的诗歌。
三、教学步骤Step 1:导入(10分钟)通过展示李白的肖像画和一些李白的名句,引发学生对李白的兴趣,介绍李白的背景和生平经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
Step 2:了解李白的诗歌风格和作品特点(20分钟)通过给学生阅读李白的诗歌片段,让学生了解李白的诗歌风格和作品特点,并领会李白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引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
Step 3:学习李白的代表作品(30分钟)组织学生集体朗读李白的代表作品,让学生体验和感受李白的诗歌之美,培养学生对李白诗歌的欣赏能力。
Step 4:创作一首李白风格的诗歌(30分钟)引导学生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主题,仿照李白的风格写一首诗歌。
要求学生运用李白的诗歌特点和技巧,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
Step 5:展示和分享诗歌(10分钟)学生互相展示和分享自己创作的诗歌,对彼此的作品进行欣赏和评价,鼓励学生相互学习,互相进步。
四、教学评价1.学生对李白的背景和生平经历是否了解;2.学生对李白的诗歌风格和作品特点是否掌握;3.学生的诗歌创作是否具有一定的李白风格和特点。
五、教学延伸1.鼓励学生继续阅读李白的其他作品,加深对李白诗歌的理解和欣赏;2.组织学生参加诗歌朗诵比赛,展示自己的才艺和创作能力;3.组织学生参加李白诗歌作品的解读和研究活动,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和知识面。
李白生平及每个阶段作诗李白,唐代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被誉为“诗仙”。
他的诗作以豪放奔放、情感深沉而著称,广泛流传至今。
本文将从李白的生平出发,探讨他在不同阶段创作的诗歌作品。
一、早期创作:激情奔放与豪放狂放李白于唐宪宗开元九年(公元713年)出生于著名的诗乡—湘西。
他少年时代就展露出对自然与诗歌的浓厚兴趣。
在早期创作中,他的诗歌风格豪放奔放,情感激烈。
例如《望庐山瀑布》一诗中写道:“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这首诗表现了他对庐山瀑布的壮丽景象的深深震撼,展现出豪放狂放的风格。
二、中期创作:宴饮豪情与游历感怀进入成年后,李白开始畅游四方,领略天下山川。
他的中期作品流露出宴饮豪情和游历感怀。
例如《将进酒》一诗中,他借饮酒表达自己追求豪情与自由的心境。
诗中有句“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展现了他享受人生乐趣的态度。
而在《早发白帝城》一诗中,他以行者的身份,游历长江,领略沿途美景,且感慨万千,“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诗中的游历和感怀表现了他向往自由、热爱自然的情感。
三、晚期创作:孤独与超脱的境界李白的晚年辗转于各地,人生经历让他对世事以及人生有了更深的思考,创作中透露出孤独与超脱的境界。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中有句,“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表现了岁月易逝、人事如梦的感慨。
《将进酒》的后半部分则表达了他对名利的追求有限、内心追求超脱的心境。
他以詹事年华即“止观”姿态开头,“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通过对自然景观和人生的反思,体现了他内心渴望超脱尘世的情感。
综上所述,李白的诗歌创作贯穿了他一生不同阶段的心路历程。
从早期的激情奔放与豪放狂放,到中期的宴饮豪情与游历感怀,再到晚期的孤独与超脱,他的诗作展现了他对自然、人生和艺术的独特理解与表达。
他的诗歌作品以其磅礴的气势、奔放的情感以及对人生哲学的思索而深深触动了后人,成为中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持久流传至今。
李白的生平经历(简单介绍)李白是我国著名的诗人,下面是小编分享的有关李白的生平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
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神龙元年(705年),李白五岁,发蒙读书。
开元三年(715年),李白十五岁,已有诗赋多首,并得到一些社会名流的推崇与奖掖,开始从事社会干谒活动。
亦开始接受道家思想的影响,好剑术,喜任侠。
开元十二年(724年),李白二十四岁。
离开故乡而踏上远游的征途。
再游成都、峨眉山,然后舟行东下至渝州(今重庆市)。
三十岁之前到处游历,广交朋友,希望得到引荐,却一事无成。
直到天宝元年(公元742年),由于玉真公主和贺知章的交口称赞,玄宗看了李白的诗赋,对其十分仰慕,便召李白进宫,令李白供奉翰林,职务是给皇上写诗文娱乐,陪侍皇帝左右。
天宝二年,李白对御用文人生活日渐厌倦,始纵酒以自昏秽,又因权贵谗谤,玄宗疏远,内心烦闷,李白离开了宫廷。
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李白与妻子宗氏一道南奔避难。
至德二载(757年),李白因投永王兵败下狱,被判罪长流夜郎(今贵州桐梓)。
乾元二年(759年),李白经过长期的辗转流离,终于获得了自由。
上元二年(761年),已六十出头的李白因病返回金陵。
在金陵,他的生活相当窘迫,不得已只好投奔了在当涂做县令的族叔李阳冰。
上元三年(762年),李白病重,在病榻上把手稿交给了李阳冰,赋《临终歌》而与世长辞。
诗仙李白生平简介李白(701~762),字太白,是紧接着陈子昂把唐诗推上高峰的伟大诗人,是唐代诗坛上的一颗巨星。
他的出现,促成了中国古典诗歌第一个黄金时代的到来。
他把屈原开启的浪漫主义诗歌传统推上了新的高潮,其作品今存诗九百多首。
被历代文人称为“诗仙”,杜甫的诗句“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就是对李白诗歌高度成就的十分形象的概括。
他的人生可分为五个阶段:1. 701—725 二十五岁以前的蜀中读书和任侠时期李白于唐武后长安元年(公元7O1年)出生在中亚的碎叶;5岁时,随父亲迁居四川江油县青莲乡。
李白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
他说:“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
”15岁时,学习剑术。
20岁前后,在家乡的匡山读书,从友人学习纵横术。
李白勤奋好学,“常横经籍书,制作不倦”。
在20岁以后,李白游历了蜀中不少名胜古迹。
蜀中雄伟壮丽的山川,培育了李白开阔的襟怀,豪放的性格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由干受纵横家和儒家思想影响,李白有着很强的事业心,希望建功立业;但他受道教和道家思想影响较深,又热切地向往着求仙学道的隐逸生活。
这种矛盾的生活理想,在他身上最后形成二者兼顾的愿望,即“功成,名遂,身退”。
李白在求仙访道的同时,很注意结交“豪雄”,即那些能够抗暴扶弱、仗义舍身的游侠人物。
李白自己就“少任侠”,“轻财好施”。
他在东游吴越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就散金三十万,周济生活困难的人。
李白一生写了许多歌颂侠士的诗,赞美那些在国家危急关头,勇于舍身赴难而不居功、不贪恋爵禄的豪侠。
如《侠客行》赞美侯赢、朱亥“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
”“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
”《古风》第十首赞美鲁仲连“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
”并说“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
”他景慕这些历史人物,反映了他的性格、抱负和理想。
2. 726—742 二十六岁至四十二岁之前以湖北安陆为中心的第一次漫游时期公元725年,李白二十五岁了,他认为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乃仗剑去国,开始了他漫游、干谒的生涯,并希望通过漫游求得引荐的机会。
李白生平及每个阶段作诗
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年12月),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出生于蜀郡绵州昌隆县,是唐朝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李白的诗歌创作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早期:李白的早年生活较为奢华,他游历了许多名山古寺,创作了许多山水诗和
神仙诗。
此时他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语言优美,表达了对自然和生命的热爱。
比如《访戴天山道士不遇》《别匡山》等。
2.中期:李白在中年时期逐渐变得放荡不羁,他与友人一起饮酒作乐,创作了许多
饮酒诗和游乐诗。
此时他的诗歌风格豪放奔放,表达了对自由和生命的追求。
比如:《将进酒》《对酒》《赠从弟南平太守之遥二首》等。
3.晚期:李白在晚年时期逐渐变得沉郁悲凉,他经历了许多挫折和磨难,创作了许
多抒发内心情感的诗歌。
此时他的诗歌风格深沉感人,表达了对人生和命运的思考。
比如:《南陵别儿童入京》《行路难》《送友人》等。
第四讲李白本章架构李白的生平、思想与人格李白的乐府与歌行李白的绝句(李白的《古风》及律诗)李白诗的内容及艺术特色李白的地位与影响充满传奇色彩的谪仙人李白❖出生、死亡传说:梦长庚而生、捉月骑鲸❖生平传说:力士脱靴、李郭互救……❖身世之谜(出生地、国籍)❖家室之谜(婚姻、子女)❖待诏翰林之谜;从璘事件之谜……❖参考阅读:周勋初《李白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周勋初《诗仙李白之谜》(台湾商务印书馆,1996)李长之《李白传》(百花文艺出版社,2003)郁贤皓《李白与唐代文史考论》(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一)李白生平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李白是哪里人?(众说纷纭)❖旧说在蜀中,20世纪后有碎叶说、条支说❖其国籍则有胡人说、胡化汉人说等。
❖现公认:原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出生地为中亚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境内);五岁时,其家迁居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参考:陈寅恪《李太白氏族之疑问》(《清华学报》第10卷1期)胡怀琛《李太白的国籍问题》(《逸经》第1期)等李白一生的五个时期——从文化冲突与融合的角度解读1.二十四岁以前——蜀中读书与任侠时期“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
”(《上安州裴长史书》)“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
”(《赠张相镐》)“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
”(《与韩荆州书》)蜀中道风盛行:“十五游神仙,仙游未曾歇。
”(《感兴八首》之五)蜀地盛行游侠之风:“托身白刃里,杀人红尘中”开元五年(717)隐居大匡山读书,从赵蕤学纵横术。
蜀文化的熏陶:隐居、漫游、任侠、神仙道教信仰;塑造了李白的豪放性格与诗风。
2.二十四岁到四十二岁——仗剑去国、追求功业时期(1)安陆十年,漫游干谒“仗剑去国,辞亲远游。
”(《上安州裴长史书》)浮洞庭、历襄阳、上庐山,东至金陵、扬州,复折回湖北在湖北安陆娶故相许圉师孙女为妻,“酒隐安陆,蹉跎十年”(《秋于敬亭送从侄耑游庐山序》)再次展开以安陆为中心的漫游、干谒生活:北至洛阳、太原,东游齐鲁、登泰山,南游安徽、江苏、浙江等地,遍及半个中国。
关于李白的作文人物素材及范文学习一、李白生平李白(701 — 762 )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县)。
先世于隋时因罪徙居中亚。
白于武后长安元年(701) 出生在安西都护府碎叶城(今苏联吉尔吉斯加盟共和国托克马克城),约五岁时,随父迁居蜀中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县)青莲乡。
李白少年时期受到很好的家庭教育,十岁诵诗书,观百家,作诗赋,学剑术,爱好十分广泛。
十五岁左右就写得一手出色的好文章。
二十岁以后,在蜀中漫游,饱览了四川的壮丽景色,接触了社会生活,开阔了视野,培养了热爱祖国的思想和豪放爽朗、酷爱自由的性格,也种下了游仙出世的消极思想的根苗。
开元十四年( 726) ,二十六岁的李白便“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开始了以安陆(今属湖北)为中心的十六年的大漫游,历两湖、江浙、河南、山西等地区,足迹踏遍近半个中国。
这一时期的诗歌多描写自然山水和漫游生活,作品有《丁都护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越中览古》《春夜洛城闻笛》等,风格已经成熟。
天宝元年(742) ,四十二岁的李白由友人推荐,应诏赴京,供奉翰林。
被召之初,李白异常兴奋,写下了“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南陵别儿童入京》)这样的诗句,以为将会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但是现实无情地粉碎了他的幻想。
当时的唐玄宗昏庸腐朽,纵情声色,不理朝政,诗人“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的志愿无法实现,结果反被排挤,怀着失望与悲愤的心情离开了长安,结束了这前后不满两年的帝京生活。
这一时期虽不长,但诗人接触到宫廷生活的内幕和上层统治集团的腐朽,写下了不少抨击现实的诗歌,如《古风》的一部分,《行路难》《梁甫吟》等,这些诗,鞭挞了权贵,表现诗人不愿同流合污的思想品德和反抗精神。
天宝三年(744) 春,李白离开长安,怀着理想幻灭的痛苦与悲愤,开始了以梁园(开封)为中心的第二次漫游,历时十一年,“浪迹天下,以诗酒自适”(刘全白《唐故翰林学士李君碣记》),但对国事仍然非常关心,希望有朝一日能够重新得到朝廷的任用。
历史人物:李白的一生和作品分析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是唐朝时期的著名诗人。
他以其豪放不羁、旷达奔放的风格,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诗仙"。
本文将详细介绍李白的一生和对他作品进行分析。
一、李白的一生1. 早年经历李白出生于今天的陕西省凤翔县一个贫寒家庭。
在他童年时代,他展现了出色的才华和文学天赋。
他通过勤奋学习和广泛阅读古代经典文献,培养了自己独特的写作风格。
2. 游历与仕途青年时期,李白游历了大半个中国,并结交了许多知名文化人士。
他以诗歌表达自由思想和崇高情感,在建立声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功。
然而,在平定安史之乱后,他曾因反对政府腐败而被贬谪到偏远地区。
3. 晚年与去世晚年时期,李白承受了许多心灵上的痛苦和困境,但他依旧坚持写作。
他的晚年诗歌充满了对人生的思考和对世间万物的独特见解。
762年,李白逝世于今天甘肃省银川市一带。
二、李白的作品分析1. 豪放奔放的笔调李白擅长运用豪迈激昂、奔放自由的笔调来表达自己内心世界。
他常以山水、月夜等自然景物为背景,通过描绘这些壮美景色来表达自己内在情感和对人生之大道的思考。
2. 对社会现实的咏史与抒怀在政治动荡时期,李白通过描写历史人物和挥毫间接表达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与关切。
他运用诗歌将咏史与抒怀结合起来,既寄托了个人情感,又反映了当时社会风云变幻之下人们的普遍心态。
3. 具有超脱尘世意味的仙侠题材李白的诗作中还以仙侠题材为题材,描绘了一个奇幻且超脱尘世的仙境。
他以神话传说和想象力为素材,创造出了一系列关于仙人、神剑和神兽等元素构成的作品。
结论通过对李白的一生和作品的分析,我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这位伟大诗人。
李白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地位,他的作品具有丰富的情感表达与独特的艺术魅力。
他用自己独特而豪放的风格塑造了不朽的诗歌形象,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李白的生平事迹分享李白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李白为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下面是店铺跟大家分享的李白生平事迹,欢迎大家来阅读学习。
李白的生平经历1.年少有为李白少年时代的学习范围很广泛,除儒家经典、古代文史名著外,还浏览诸子百家之书,并“好剑术”(《与韩荆州书》)。
他很早就相信当时流行的道教,喜欢隐居山林,求仙学道;同时又有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自称要“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靖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
一方面要做超脱尘俗的隐士神仙,一方面要做君主的辅弼大臣,这就形成了出世与入世的矛盾。
但积极入世、关心国家,是其一生思想的主流,也是构成他作品进步内容的思想基础。
李白青少年时期在蜀地所写诗歌,留存很少,但像《访戴天山道士不遇》《峨眉山月歌》等篇,已显示出突出的才华。
2.辞亲远游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李白出蜀,“仗剑去国,辞亲远游”。
他乘舟沿江出峡,渐行渐远,家乡的山峦逐渐隐没不可辨认了,只有从三峡流出的水仍跟随着他,推送着他的行舟,把他要送到一个陌生而又遥远的城市中去。
让李白想不到的是在江陵会有一次不平凡的会见,他居然见到了受三代皇帝崇敬的道士司马承祯。
天台道士的司马承祯不仅学得一整套的道家法术,而且写得一手好篆,诗也飘逸如仙。
玄宗对其非常尊敬,曾将他召至内殿,请教经法,还为他造了阳台观,并派胞妹玉真公主随他学道。
李白能见到这个备受恩宠的道士,自然十分开心,还送上了自己的诗文供其审阅。
李白器宇轩昂,资质不凡,司马承祯一见已十分欣赏,及至看了他的诗文,更是惊叹不已,称赞其“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
因为他看到李白不仅仪表气度非凡,而且才情文章也超人一等,又不汲汲于当世的荣禄仕宦,这是他几十年来在朝在野都没有遇见过的人才,所以他用道家最高的褒奖的话赞美他。
这也就是说他有“仙根”,即有先天成仙的因素,和后来贺知章赞美他是“谪仙人”的意思差不多,都是把他看做非凡之人。
诗仙李白生平及其著作赏析第一篇:诗仙李白生平及其著作赏析诗仙李白生平及其著作赏析李白在中国人民的心中,早已不只是一个诗人那么简单。
他变成一则如风的传奇,吹拂着我们,使我们舍不得睁开现实的眼睛。
念他的名字,四壁间便彷佛溢满酒香。
念他的名字,胸怀里便彷佛擂动着豪气的鼓。
念他的名字,尊贵的帝王御手调羹。
念他的名字,掌权的高傲奴才也为他脱靴。
低声,念他的名字,他们看见水月轻晃,连死亡也也因为他变得浪漫,柔美。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就请暂且放下一些琐事,让我们同天上谪仙人——李白,共醉一场绝美不似人间的酒宴。
生平梗概:“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这是杜甫《饮中八仙歌》中写李白的几句诗,它像一幅素描,把李白狂放不羁、不阿权贵的性格,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出来。
李白,字太白,出生在碎叶(唐朝时设北庭都护府管辖,今吉尔吉斯坦境内),生于唐武后年间,卒于肃宗年间,年62岁。
大约5岁那年,李白随父迁居到四川的江油县,年少的李白博览群书,很快学会了写诗作文。
那时,苏颋为益州长史,对李白的才华相当讶异,他说:“是子天才奇特,稍益以学,可比相如”。
20岁时前往峨眉山隐居,修道,谈佛,作诗,舞剑。
大约25岁,李白开始漫游蜀中的名胜古迹,唐玄宗开元13年春,李白离开四川,沿长江而下,漫游各地,他说自己年轻游扬州时,“不逾一年,散金三十馀万,有落魄公子,悉皆济之”,又曾在今湖北安陆住过相当长的时间,在此期间,他既和友人在中原到处游览饮宴,更“学剑来山东”,寓家任城(今山东济宁),与裴政等会徂徕山,酣饮纵酒,号竹溪六逸。
可见其生活的一斑。
李白的这段漫游时期,正当开元盛世,他的许多诗都已充份显示他的艺术才华。
天宝初年,他应召入京,贺知章见其文,叹曰:“子谪仙人也”,唐玄宗对他很重视,让他供奉翰林院,起草诏诰。
后来李白被高力士所谗,玄宗赐金让其还家,浮游四方,与杜甫成为莫逆之交。
天宝14年,安史之乱爆发,李白加入永王李璘的队伍,想协助他平乱,而肃宗忌之,杀李璘,李白因“从逆”被捕,理当杀头,由于得到朝中大将郭子仪的营救,才免除死罪,被判处流放夜郎(今贵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