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酒泉子·长忆观潮翻译赏析
- 格式:docx
- 大小:16.51 KB
- 文档页数:2
酒泉子译文与赏析酒泉子译文与赏析原词: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
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
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译文:常常想起以前观潮的时候,全城的人都抢着去看江上的景色。
潮水涌来时,仿佛大海都空了,潮声像一万面鼓齐发,声势震人。
弄潮儿面向潮水的峰头站立,手上举着的红旗都没有被潮水弄湿。
现在我已与这样的情形离别了,只能在梦中反复回想,从梦中醒来还觉得心里凄寒。
赏析:潘阆[làng],字逍遥,是北宋大名(今属河北省)人。
他被人推荐,当过京城最高学府的教官,披罢斥,靠卖药过活。
他的词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形象也很鲜明。
浙江省钱塘江大潮是大自然的奇观,从古到今不知有多少作家赞美过它,潘阆便是其中之一。
钱塘江的入海处就是杭州湾,它很象一个正对着东海的大喇叭口。
由于这样特殊的自然环境,便形成了奇异的潮汐现象。
特别是每年秋天八月,海潮来时潮峰可达到一丈多高。
它仿佛是一座银山,又仿佛是陡立在江中的一堵水墙,从远处疾速地向杭州方向推进,十分壮观。
“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这是从回忆写起。
有一年,中秋节前后,他在杭州,看到了观潮的盛况。
当时杭州的风俗,观潮如过节,大家都穿着色彩鲜艳的新衣服,男女老少,倾城而出,聚集在江边,等待潮水到来。
这个难忘的场面,常在他的脑海中浮现,所以词里说“长忆”。
“郭”本来是指在城外加筑的城墙,这里就是城的意思。
“争”,竞争。
江边人山人海,都想最先发现夭边的一线潮峰,所以争先恐后地在那里眺望。
潘阆挤在人群中望着江水。
忽然有人大叫潮来了,转瞬之间,潮头就到了眼前。
”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
”那海潮的声音象万鼓齐擂,它的声势使人以为沧海(大海)的水整个儿都涌来了。
事实当然不是这样,所以作者用了个疑心的“疑”字来写他的感受。
这样的夸张,想象既大胆又合情合理,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而且还能为下片表现年轻人迎着浪头前进的勇敢顽强精神起一种衬托作用。
宋代词人潘阆《酒泉子·其十》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
来疑沧海尽成空。
万面鼓声中。
弄涛儿向涛头立。
手把红旗旗不湿。
别来几向梦中看。
梦觉尚心寒。
译文我经常回忆钱塘江观潮的情景,满城的人争先恐后的向江上望去。
潮水涌来时,仿佛大海都空了,潮声像一万面鼓齐发,声势震人。
踏潮献技的人站在波涛上表演,手中拿着红旗却丝毫没被水打湿。
此后曾多次梦到观潮的情景,梦醒时心里仍然觉得惊心动魄。
赏析钱塘观潮,现在在浙江海宁。
但在北宋,观潮胜地却在杭州。
夏历八月十八日是钱塘江潮汛的高潮期,那时,这一天是“潮神生日”,要举行观潮庆典,仪式非常隆重。
每到这一天,官民各色人等,倾城出动,车水马龙,彩旗飞舞,盛极一时。
还有数百健儿,披发文身,手举红旗,脚踩浪头,争先鼓勇,跳入江中,迎着潮头前进。
潮水将至,远望一条白线,逐渐推进,声如雷鸣,越近高潮,声势越大,白浪滔天,山鸣谷应。
水天一色,海阔天空。
如沧海横流,一片汪洋。
当地居民,就直接称呼钱塘江为“海”,称江堤为海堤。
潘阆因言行狂妄被斥逐,飘泊江湖,卖药为生,曾流浪到杭州。
涨潮的盛况留给他极其深刻的印象,以致后来经常梦见涨潮的壮观,这首《酒泉子》小词,就是他回忆观潮盛况之作。
他用《酒泉子》这个词牌写过十首词,但以这一首写得最好,最为后人所传诵。
词的上片描写观潮盛况,表现大自然的壮观、奇伟。
“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
”这首词开头两句是说,我常常想起钱塘江观潮时的情景,满城的人争着向江上望去。
一开始就表明作者对于杭州观潮的盛况,永志难忘,经常回想。
他首先回忆观潮的人:杭州人倾城而出,拥挤钱塘江边踮起脚尖,伸长鼻子,争看江面潮水上涨。
说“满郭”(全城),虽是夸张之词,但有现实生活做依据,倾城而出是对这种传统观潮盛况的真实写照。
“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
”这两句是说,潮水涌来时,仿佛大海都空了,潮声像一万面鼓齐发,声势震人。
南宋周密的《武林旧事·观潮》描写:潮水来时,“大声如雷霆,······吞天沃日,势极雄豪。
观潮古诗词
以下是关于观潮的古诗词:
1. 《十七日观潮》宋代:陈师道
漫漫平沙走白虹,瑶台失手玉杯空。
晴天摇动清江底,晚日浮沉急浪中。
意思:一望无垠的沙滩上,潮水涌上来像一条白色的长虹;我猜想是天上的神仙失手把玉杯中的琼浆泼向了人间,如此奔腾汹涌。
澎湃的潮水中,蓝天的倒影在水里颠簸起伏,夕阳西下,浮沉出没在湍急的洪波巨浪中。
2. 《酒泉子·长忆观潮》宋代:潘阆
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
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
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意思:我常常想起钱塘江观潮的情景,满城的人争着向江上望去。
潮水涌来时,仿佛大海都空了,潮声像一万面鼓齐发,声势震人。
踏潮献技的人站在波涛上表演,他们手里拿着的红旗丝毫没被水打湿。
此后几次梦到观潮的情景,梦醒时依然感觉心惊胆战。
这些诗词通过描绘钱塘江潮的壮观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和
对人生的思考。
酒泉子长忆观潮宋代:潘阆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
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
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译文我经常回忆钱塘江观潮的情景,满城的人争先恐后的向江上望去。
潮水涌来时,仿佛大海都空了,潮声像一万面鼓齐发,声势震人。
踏潮献技的人站在波涛上表演,手中拿着红旗却丝毫没被水打湿。
此后曾多次梦到观潮的情景,梦醒时心里仍然觉得惊心动魄。
注释酒泉子:原为唐教坊曲,以酒泉郡地名作曲名,后用为词牌名。
《金奁集》入“高平调”。
有两体,一为温庭筠体,为词牌正格;二为潘阆体,又名《忆余杭》。
长:通假字,通“常”,常常、经常。
郭:外城,这里指外城以内的范围。
万面鼓声中:将潮来时,潮声像万面金鼓,一时齐发,声势震人。
弄潮儿:指朝夕与潮水周旋的水手或在潮中戏水的少年人。
喻有勇敢进取精神的人。
向:朝着,面对红旗:红色的旗帜。
觉:睡醒。
尚:还(hái),仍然。
心寒:心里感觉很惊心动魄。
创作背景潘阆以卖药为生时曾流浪到杭州,亲眼见过钱塘江涨潮时的盛况,以至于今后的日子里多次梦见涨潮的情形。
这首《酒泉子》的小词,就是他回忆观潮盛况而作的。
赏析钱塘观潮,现在在浙江海宁。
但在北宋,观潮胜地却在杭州。
夏历八月十八日是钱塘江潮汛的高潮期,那时,这一天是“潮神生日”,要举行观潮庆典,仪式非常隆重。
每到这一天,官民各色人等,倾城出动,车水马龙,彩旗飞舞,盛极一时。
还有数百健儿,披发文身,手举红旗,脚踩浪头,争先鼓勇,跳入江中,迎着潮头前进。
潮水将至,远望一条白线,逐渐推进,声如雷鸣,越近高潮,声势越大,白浪滔天,山鸣谷应。
水天一色,海阔天空。
如沧海横流,一片汪洋。
当地居民,就直接称呼钱塘江为“海”,称江堤为海堤。
潘阆因言行狂妄被斥逐,飘泊江湖,卖药为生,曾流浪到杭州。
涨潮的盛况留给他极其深刻的印象,以致后来经常梦见涨潮的壮观,这首《酒泉子》小词,就是他回忆观潮盛况之作。
他用《酒泉子》这个词牌写过十首词,但以这一首写得最好,最为后人所传诵。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酒泉子》
出自宋代潘阆的《酒泉子》
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
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
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这首词以豪迈的气势和劲健的笔触,描绘了钱江潮涌的壮美光。
词的上片描写观潮盛况,表现大自然的壮观、奇伟;下片描写弄潮情,表现弄潮健儿与大自然奋力搏斗的大无畏精神,抒发出人定胜天的豪迈气概。
上片起首两句,写杭州人倾城而出,拥挤钱塘江边,万头攒动,争看江面潮水上涨。
为下面潮水的涌现制造了气氛,作好了铺垫。
上片结尾两句,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法,把钱江潮涌的排倒海、声容俱壮,渲染得有声有色、惊险生动。
过片转而描写弄潮儿的英勇无畏、搏击风浪、身手不凡和履险如夷。
这两句纯用白描手法,写得有声有色,富于动感,眩目惊心。
结拍由回忆转为现实,写词人虽离杭已久,但那壮观的钱江涌潮仍频频入梦,以至梦醒后尚感惊心动魄。
此词对于钱江涌潮的描绘,可谓匠心独远,别具神韵。
词中来疑沧海尽成空一句采用夸张手法,浓墨重彩,大开大阖,感染力甚
强。
上片第二句的争、望二字,生动地表现了人们盼潮到来的殷切心情,从空间广阔的角度进行烘托与大潮的壮观结合得甚为密切。
结拍言梦醒后尚心有余悸,更深化了潮水的雄壮意象。
前后的烘托与中间重点描写当中的夸张手法配合紧密,使全词的结构浑然一体。
酒泉子·长忆西山原文翻译及赏析酒泉子·长忆西山原文翻译及赏析3篇酒泉子·长忆西山原文翻译及赏析1原文:长忆西山,灵隐寺前三竺后,冷泉亭上旧曾游,三伏似清秋。
白猿时见攀高树,长啸一声何处去?别来几向画图看,终是欠峰峦!译文我常常回忆灵隐山的风光,那里的灵隐寺、天竺山、冷泉停我都曾经游览过。
山里气候宜人,就算是三伏天也如清秋般凉爽。
时常看见白猿攀上高树,长啸一声便不见了踪影。
告别西山之后,我曾多次将所见美景画下来,但始终觉得画中峰峦不如实景美丽。
注释酒泉子:词牌名,原为唐教坊曲。
有二体:一见于敦煌曲子词,双调四十九字。
宋代潘阆依之,因忆西湖风景而作,故一名《忆余杭》。
一多见于《花间集》,自四十字至四十五字,句法用韵彼此大同小异。
此二体均以平韵为主,间入仄韵。
西山:即灵隐山,一名武林山。
上有北高峰。
三竺:山名。
有上竺、中竺、下竺之分,各建有寺。
冷泉亭:唐时建,在飞来峰下石门涧旁。
几行游,一作“旧曾游”。
三伏:初伏、中伏、末伏的总称。
夏至后第三个庚日是初伏第一天,第四个庚日是中伏第一天,立秋后第一个庚日是末伏第一天。
通常也指从初伏第一天到末伏第十天的一段时间。
三伏天一般是一年中天气最热的时期。
三伏也用来特指末伏。
白猿:相传晋代慧理曾养白猿于飞来峰西的呼猿洞。
啸:撮口长呼。
画阑:彩绘的阑干。
此代指画廊。
欠峰峦:欠,欠缺;不足。
此指画中的山峦不够美。
赏析:上片起首一句点明题旨,然后直接进入回忆。
第二句用两个地名词和两个方位词,带出了寺前山后的一切风景点。
第三句是近景小景,展现了广阔的背景以后,再专门回味游览冷泉这一名胜时的情形,自然也有举一点以见全貌的作用。
以上两句是全篇中唯一正面写景的地方,但句中只标明地点方位和说明旧日曾经亲游,至于这里的风景到底怎样美好,作者却不直说。
这样写可以让读者驰骋想象,他们有可能填补出比任何笔墨、色彩都多得多、美得多的景象来,这是艺术空白的妙用。
上片结尾一句意思是说这里游憩,即使酷热的三伏天也如清爽的秋日。
潘阆《酒泉子二首》原文、注释、译文及评析原文:酒泉子 [1]宋潘阆长忆西山 [2] ,灵隐寺前三竺后 [3] 。
冷泉亭上旧曾游 [4] ,三伏似清秋。
白猿时见攀高树[5] ,长啸一声何处去?别来几向画图看 [6] ,终是欠峰峦 [7] 。
注释:[1]酒泉子:一作《忆余杭》,凡十首,所咏皆钱塘胜景。
[2]西山:即灵隐寺,在杭州西界。
[3]灵隐寺:创于东晋,迭经修葺,为天下名刹。
三竺:天竺山,在飞来峰南,有上、中、下三天竺。
长松夹道,景致清幽。
[4]冷泉亭:唐元藇建,原在灵隐西南隅水中,宋人毛友移置岸上。
[5]白猿:冷泉亭左有呼猿洞,晋僧慧理蓄白猿于此。
[6]画图:指所绘钱塘风景图。
[7]欠峰峦:意谓与实景相比,画图仍是逊色。
译文:我常常回忆灵隐山的风光。
那里的灵隐寺、天竺山、冷泉亭我都曾经游览过。
山里气候宜人;就是三伏天也如清秋般凉爽。
在那里,我还肯眼见白猿攀上高树,长哺一声便不见了踪影,告别西山之后,我曾有好多次将所见美景画下来。
但始终觉得画中峰峦不如实景美丽。
原文:酒泉子宋潘阆长忆观潮 [8] ,满郭人争江上望 [9] 。
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
弄潮儿向涛头立[10] ,手把红旗旗不湿。
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注释:[8]观潮:八月钱塘江潮为天下奇观。
周密《武林旧事》云:“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
”至时万家空巷,倾城出观,最为盛况。
[9]满郭:满城,外城曰郭。
[10]弄潮儿:逆潮戏浪的健儿。
《武林旧事》:“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纹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
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译文:我经常回忆钱塘江观潮的情景,满城的人争先恐后的向江上望去。
潮水涌来时,仿佛大海都空了,潮声像一万面鼓齐发,声势震人。
踏潮献技的人站在波涛上表演,手中拿着红旗却丝毫没被水打湿。
此后曾多次梦到观潮的情景,梦醒时心里仍然觉得惊心动魄。
评析:前期小令多言情之作。
《酒泉子·长忆观潮》潘阆《酒泉子·长忆观潮》潘阆潘阆的《酒泉子·长忆观潮》这首词以豪迈的气势和劲健的笔触,描绘了钱江潮涌的壮美风光。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酒泉子·长忆观潮》潘阆),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酒泉子·长忆观潮》宋·潘阆(làng)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
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
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注释:①长:通假字,通“常”,常常、经常②郭:城,满郭即满城。
③万面鼓声中:江潮来时,潮声像万面金鼓,一时齐发,声势震人.④弄潮儿:指钱塘江上执旗泅水与潮相搏的少年。
⑤觉:睡醒译文我常常想起在钱塘江观潮的情景,满城的人争着向江上望去。
潮水涌来的时侯,仿佛大海都空了,潮声像一万面鼓齐发,声势震人。
弄潮儿在惊涛骇浪的尖头与波涛搏斗,手里拿着的红旗却丝毫没有被水打湿。
在此后我几次梦到观潮的情景,梦醒时依然感觉心惊胆战。
格律潘阆体格律:平仄平平(句)⊙仄⊙平平仄仄(句)⊙平⊙仄仄平平(平韵)⊙仄仄平平(叶平)⊙平⊙仄平平仄(仄韵)⊙仄⊙平平仄仄(叶仄)⊙平⊙仄仄平平(换平韵)⊙仄仄平平(叶平)诗词赏析:这首词以豪迈的气势和劲健的笔触。
描绘了钱塘江潮涌的壮美风光。
词的上片描写观潮盛况,表现大自然的壮观、奇伟;下片描写弄潮情景,表现弄潮健儿与大自然奋力搏斗的大无畏精神,抒发出人定胜天的.豪迈气概。
上片起首两句,写杭州人倾城而出,拥挤钱塘江边,万头攒动,争看江面潮水上涨。
为下面潮水的涌现制造了气氛,作好了铺垫。
上片结尾两句,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法,把钱江潮涌的排山倒海、声容俱壮,渲染得有声有色、惊险生动。
过片转而描写弄潮儿的英勇无畏、搏击风浪、身手不凡和履险如夷。
这两句纯用白描手法,写得有声有色,富于动感,眩目惊心。
结拍由回忆转为现实,写词人虽离杭已久,但那壮观的钱江涌潮仍频频入梦,以至梦醒后尚感惊心动魄。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
出自宋代诗人潘阆的《酒泉子》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
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
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赏析这首词以豪迈的气势和劲健的笔触,描绘了钱江潮涌的壮美风光。
词的上片描写观潮盛况,表现大自然的壮观、奇伟;下片描写弄潮情景,表现弄潮健儿与大自然奋力搏斗的大无畏精神,抒发出人定胜天的豪迈气概。
上片起首两句,写杭州人倾城而出,拥挤钱塘江边,万头攒动,争看江面潮水上涨。
为下面潮水的涌现制造了气氛,作好了铺垫。
上片结尾两句,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法,把钱江潮涌的排山倒海、声容俱壮,渲染得有声有色、惊险生动。
过片转而描写弄潮儿的英勇无畏、搏击风浪、身手不凡和履险如夷。
这两句纯用白描手法,写得有声有色,富于动感,眩目惊心。
结拍由回忆转为现实,写词人虽离杭已久,但那壮观的钱江涌潮仍频频入梦,以至梦醒后尚感惊心动魄。
此词对于钱江涌潮的描绘,可谓匠心独远,别具神韵。
词中来疑沧海尽成空一句采用夸张手法,浓墨重彩,大开大阖,感染力甚强。
上片第二句的争、望二字,生动地表现了人们盼潮到来的殷切心情,从空间广阔的角度进行烘托与大潮的壮观结合得甚为密切。
结拍言梦醒后尚心有余悸,更深化了潮水的雄壮意象。
弄潮儿弄潮儿前后的烘托与中间重点描写当中的夸张手法配合紧密,使全词的结构浑然一体。
酒泉子·长忆观潮原文、翻译及赏析酒泉子·长忆观潮原文、翻译及赏析酒泉子·长忆观潮宋朝潘阆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
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
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酒泉子·长忆观潮》译文我经常回忆钱塘江观的的情景,满城的人争先恐后的向江上望去。
的水涌来时,仿佛大海都空了,的声像一万面鼓齐发,声势震人。
踏的献技的人站在波涛上表演,手中拿着红旗却丝毫没被水打湿。
此后曾多次梦到观的的情景,梦醒时心里仍中觉得惊心动魄。
《酒泉子·长忆观潮》注释酒泉子:原为唐教坊曲,以酒泉郡地名作曲名,后用为词牌名。
《金奁集》入“高平调”。
有两体,一为温庭筠体,为词牌正格;二为潘阆体,又名《忆余杭》。
长:通假字,通“常”,常常、经常。
郭:外城,这里指外城以内的范围。
万面鼓声中:将的来时,的声像万面金鼓,一时齐发,声势震人。
弄的儿:指朝夕与的水周旋的水手或在的中戏水的少年人。
喻有勇敢进取精神的人。
向:朝着,面对红旗:红色的旗帜。
觉:睡醒。
尚:还(hái),仍中。
心寒:心里感觉很惊心动魄。
《酒泉子·长忆观潮》赏析钱塘观潮,现在在浙江海宁。
但在北宋,观潮胜地却在杭州。
夏历八月十八日是钱塘江潮汛的高潮期,那时,这一天是“潮神生日”,要举行观潮庆典,仪式非常隆重。
每到这一天,官民各色人等,倾城出动,车水马龙,彩旗飞舞,盛极一时。
还有数百健儿,披发文身,手举红旗,脚踩浪头,争先鼓勇,跳入江中,迎着潮头前进。
潮水将至,远望一条白线,逐渐推进,声如雷鸣,越近高潮,声势越大,白浪滔天,山鸣谷应。
水天一色,海阔天空。
如沧海横流,一片汪洋。
当地居民,就直接称呼钱塘江为“海”,称江堤为海堤。
潘阆因言行狂妄被斥逐,飘泊江湖,卖药为生,曾流浪到杭州。
涨潮的盛况留给他极其深刻的印象,以致后来经常梦见涨潮的壮观,这首《酒泉子》小词,就是他回忆观潮盛况之作。
酒泉子翻译
常常想起钱塘江观潮的情景,满城的人争着向江上望去。
潮水涌来时,仿佛大海都空了,潮声像一万面鼓齐发,声势震人。
踏潮献技的人站在波涛上表演(技艺高超),手里拿
着的红旗丝毫没被水打湿。
此后几次梦到观潮的情景,梦醒时依然感觉心惊胆战。
长:通“常”,通假字,经常心寒:心里感觉很惊心动魄
酒泉子改写
常常回忆当年看钱塘江潮的情况,一村的人都争在去观潮,潮水来的时候,那股气势好象要将整个海水倒灌,使人难免怀疑大海会不会变成空的。
在万面鼓声中,弄朝儿稳稳的站在潮头上,而手里拿着的红旗都不曾经被浪花打湿。
现在经常做梦梦到这些,梦醒之后,思乡之情常常使自己心痛。
龙源期刊网
《酒泉子》赏读
作者:晓华
来源:《作文·初中版》2013年第09期
酒泉子
潘阆
长①忆观潮,满郭②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
弄潮儿③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
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④尚心寒⑤。
◤注释
①长:长通“常”,常常、经常。
②郭:城。
满郭即满城。
③弄潮儿:指钱塘江上执旗泅水与潮相搏的少年。
④觉:睡醒。
⑤心寒:心里感觉惊心动魄。
◤简析
这首词上片写钱塘潮来时的壮观奇伟。
江潮涌来时排山倒海,让人感觉整个大海都空了,海水好像已经全部立起,掀起万丈波涛翻涌过来,涛声震天!再加上万面大鼓齐发,还有观潮人的万头攒动,这景象、这气势,真是撼人心魄,永世难忘啊!下片写弄潮儿的高超技艺。
踏潮献技的少年站在波涛上表演,手里拿着的红旗竟然丝毫没有被水打湿,可见他们身手不凡,所以搏击风浪时胆魄才这么大啊!这首词画面鲜明,气势豪迈,笔触劲健,首尾呼应,浑然一体,被认为是咏钱塘潮的绝唱。
◤名句赏析
词中“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两句一直被人们喜爱、吟咏,至今还常常被写作者拿来用到自己的文章中,想一想这两句词好在哪里,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手把红旗旗不湿”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弄潮人的高超技巧和勇敢坚毅的精神,表现了词人对他们的极度欣赏和赞美之情,洋溢着人类大胆搏击自然时的豪迈之情。
观潮原文赏析观潮原文赏析观潮原文赏析1瑞鹧鸪·观潮碧山影里小红旗。
侬是江南踏浪儿。
拍手欲嘲山简醉,齐声争唱浪婆词。
西兴渡口帆初落,渔浦山头日未欹。
侬欲送潮歌底曲?尊前还唱使君诗。
翻译青山影里舞动着小红旗,我是江南踏浪弄潮的小伙子。
拍手想笑我如山简酩酊醉,两岸观众齐唱浪婆词。
西兴渡口赛舟的帆刚落,渔浦山头的太阳还没有偏移。
我想送潮该唱哪一支曲?对酒还应高歌陈太守作的诗。
注释山简:字季伦,晋时人,好酒,《晋书》记载当时的儿歌嘲他“日夕倒载归,酩酊无所知”。
浪婆:波浪之神。
欹,通欹,倾斜。
底,什么。
歌底曲,唱啥子歌曲。
使君,指杭州太守陈襄。
是日作者与陈襄同游。
陈襄字述古,在当时也是有名的诗人。
创作背景苏轼在《乌台诗案》中说:“熙宁六年,任杭州通判,因八月十五日观潮作诗五首,写在安济亭上。
”其诗即《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绝》。
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总案》卷十指出:“八月十五日观潮,题诗安济亭上,复作《瑞鹧鸪》词。
”合而观之,可知这首词作于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八月。
赏析浙江钱塘潮本是大自然的奇观,自唐以来,天下闻名。
在词苑中,最早阑入这一“伟观”的,要数白居易的《忆江南》三首之二:“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
”宋初潘阆在《酒泉子》十首之十中对此也有颇见精采的描写:“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
”如此雄奇的自然景观,对于通判杭州的苏轼来说,确实具有巨大的吸引力。
但直到判杭的第三年中秋节,苏轼才得到了观潮的机会,并留下了诗词作品。
这首词有比较独特的表现角度。
如果说《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绝》只是综括地写看潮时所见所感,显得既深厚又驳杂的话,那么这首词便是侧重写大显身手的弄潮儿,换言之,作者摄取了钱塘潮中一道特殊的风景线,因而显得比较单一和明朗。
上片写弄潮儿在万顷波中自由、活泼的形象。
他们开始出现在两岸观众面前的形象是:“碧山影里小红旗”。
远处的青山是自然背景,江潮从那儿汹涌而来,影影绰绰的,江面上闪现出一面面鲜艳的小红旗。
酒泉子潘阆翻译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
[译文] 那勇敢的小伙子偏要在潮头戏耍,手中的红旗却不沾一点水浪。
长忆观潮,八十郭人争江上盼。
来疑沧海天下成空,万面鼓声中。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
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注解:此词又名《忆余杭》。
短:通假字,通在“常”,常常、经常。
郭:城,满郭即满城。
万面鼓声中:江潮来时,潮声像是万面金鼓,一时齐发,声势震人。
弄潮儿:指钱塘江上执旗泅水与潮相搏的少年。
法号:睡着。
译文:我常常想到在钱塘江观潮的情景,满城的人之争着向江上看去。
潮水坑口来时,仿佛大海都觑了,潮声像是一万面鼓齐发,声势震人。
弄潮儿在惊涛骇浪的尖头与波涛搏斗,手里拿着的红旗却丝毫没被水浸湿。
在此后我几次梦至观潮的'情景,雨过天晴时依然感觉心惊胆战。
译文:长久地思念钱塘观潮,大潮那天,万人空巷,全城人争先恐后地至江边继续观望。
大潮滚滚跳来时,令人疑心大海显得虚空。
潮水势不可挡,似的万面小鼓声咚咚响。
弄潮儿在波涛滚滚的潮头站立,追潮逐浪,尽情玩耍,手里的红旗竟然没有被水打湿。
离开之后,我好几次都在梦中见到这惊心动魄的场面,梦中惊醒过来还觉得心惊胆战。
赏析:这首词以豪迈的气势和劲健的笔触,描绘了钱江潮涌的壮美风光。
词的上片描写观潮盛况,表现大自然的壮观、奇伟;下片描写弄潮情景,表现弄潮健儿与大自然奋力搏斗的大无畏精神,抒发出人定胜天的豪迈气概。
上片双数两句,写下杭州人倾城而出,挤迫钱塘江边,万头攒动,昔年江面潮水下跌。
为下面潮水的涌现出生产了气氛,做好了铺垫。
上片结尾两句,运用比喻、生硬等手法,把钱江潮坑口的排山倒海、声容俱青,图形得有声有色、惊心动魄生动。
过片转而描写弄潮儿的英勇无畏、搏击风浪、身手不凡和履险如夷。
这两句纯用白描手法,写得有声有色,富于动感,眩目惊心。
结拍由回忆转为现实,写词人虽离杭已久,但那壮观的钱塘江涌潮仍频频入梦,以至梦醒后尚感惊心动魄。
此词对于钱江雪暴的描写,堪称匠心独远,别具神韵。
酒泉子长忆观潮古诗酒泉子长忆观潮古诗我自幼生于酒泉子,那是一个位于中国东南沿海的小渔村。
在我的记忆中,最深刻的就是每年一度的观潮活动。
每当潮水退去,露出滩涂,成千上万的游人会聚集在一起,争相观赏这独特的景观。
我长大后离开了酒泉子,来到了城市,但对那些美好的记忆仍然难以忘怀。
今天,我要写一篇长诗重拾过去,把酒泉子的观潮景致表达出来。
初闻观潮酒泉子在广厦之侧,长虹田畴之间。
曾听闻那海潮奔涌,纵横交错的景象。
不由心生畏惧,又激起向往,执愿要一览。
挥别河山,将归时节。
鸟之侧翅,鱼儿逐浪。
远远望潮汐涌动,犹如太阳与月亮间的恩怨。
流弊渐渐勾勒出大桥之容,我内心唯有赞叹之词:“哇!”溯河向上游峨乳岩畔,逆流而上。
且观潮潮景之变幻,浩瀚起伏之势容难忘。
水波声声掀起,观潮争先鱼跃。
灵山之巅云翳绕,我心被潮汐之音盘旋。
登高仰慕河钳两岸对立成悬崖绝壁。
青天蓝海间,游人如群蚁,忙碌而又期待。
我背靠巨浪,眼眸尽是波涛的模样。
以世界之高度,观百变之河水。
红尘之外,静美在观潮观潮之上,以静态,以为静观。
那回回退,犹如千百年代间流转。
忽而海潮退,跃至眼前,我也被海水之下之中冲刷。
细看巨浪我登高瞭望之时,巨浪的不息与磅礴映入眼帘。
听潮,与海为证,潮声共鸣之时。
我默然不语,似与巨浪共鸣。
它如同我心灵的映照,一切烦恼随风而去。
仰望巨人之河东面我仰望巨人之河东面,但不能躲避巨浪拍打。
巨浪映入眼帘之际,它的咆哮犹如狮子飞扑之声。
我静静地观潮,但那巨浪笑我只是一片蓝天。
望尽四周水色眼前河水之广阔,如吞噬一切似的。
如海洋之一副图画。
天之脚下,我望尽水色变幻。
不禁慨然感慨,感慨海水之广阔。
浪潮翻滚浪潮翻滚,宏伟壮丽忽悠。
霞光之下,朝发夕至。
凝听潮声,愈觉浩渺之意。
浪滩百丈向心弥溢之时,你便会发出:“哇!”的感慨。
怀念江南小落江南小落,晨曦之时。
苦难前人,历经风雨。
波澜壮阔之江南,我亦心驰神往。
无奈何离愁绪,我还是酒泉子的游子。
细浮高歌线被浪潮船,我舞浮生夜晚。
潘阆《酒泉子·长忆观潮》练习题及赏析这首词以豪迈的气势和劲健的笔触。
描绘了钱塘江潮涌的壮美风光。
表现出弄潮健儿与大自然奋力搏斗的大无畏精神,抒发出人定胜天的豪迈气概。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这首酒泉子·长忆观潮的相关资料介绍,希望大家喜欢。
《酒泉子·长忆观潮》习题1、上片是如何表现钱塘江江潮的壮观景象的?请简要分析。
(6分)2.下片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弄潮儿形象?请简要分析。
(5分)答案1、示例一、以人与潮两个方面分开写。
先写观潮人倾城而出,人山人海,争看江面潮水上涨;后写潮势潮声,潮水像一道道银白色的长城,排山倒海而来,简直让人怀疑大海的水,都被倒得一干二净,集中到钱塘江,声音轰隆轰隆,像万里战鼓同时敲打,真是天下壮观,人间奇迹!示例二、“以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来写观潮的。
词人绘声绘色,描述观潮人人山人海,争先恐后的场面,表现潮水汹涌澎湃,排山倒海的气势以及传达潮声声如雷鸣,震人心魄的声威。
示例3、用了夸张和比喻的手法。
如“万面鼓声中”将江潮之声比作鼓声;“沧海尽成空”运用夸张的手法,写出钱塘江江潮排山倒海的磅礴气势。
示例4、运用侧面描写的手法,“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两句描写人们倾城而出,到钱塘江边争睹潮涌的盛况,侧面衬托了江潮的壮观景象。
(手法2分,分析4分)2、塑造了一个英勇无畏、搏击风浪、身手不凡的弄潮儿形象。
钱塘江的江潮排空而来,汹涌澎湃,弄潮儿却在惊涛骇浪中履险如夷,连手中的红旗都未被打湿,表现出其英勇无畏、奋力拼搏的豪迈气概。
(形象特点2分,分析3分)3、有人说“长忆西湖”的“忆”字是全词的关键,请简要分析。
解析:本题选材是宋代著名词人潘阆的一首《酒泉子》,是一首情景交融的佳作。
本题考查“炼字”,属常见题型。
答题时先答出该字的意义,再结合词句进行解释,最后总结该字的使用对情感抒发的作用。
答案:一方面显示西湖风景十分美好,令作者念念不忘;另一方面,全词围绕“忆”展开对西湖美景的描写。
潘阆[酒泉子·长忆观潮]
长忆观潮,
满郭人争江上望。
来疑沧海尽成空,
万面鼓声中。
弄潮儿向涛头立,
手把红旗旗不湿。
别来几向梦中看,
梦觉尚心寒。
【简析】
这是难得一见的壮奇画面江边,千万人正在翘首凝望,等待那江潮的勃涌。
过不多久,它终于来了!裹带着雷轰鼓鸣般的巨响,江潮奔腾而至,沧海似乎要把它的水全部倾倒在这里,而更为神奇的是,涛头浪尖竟然敖立着几位矫健的弄潮勇士,他们随波出没,而手絷的红旗却始终不湿,这真是何等地惊心动魄和扣人心弦!。
古诗酒泉子·长忆观潮翻译赏析
《酒泉子·长忆观潮》作者为宋朝诗人潘阆。
其古诗全文如下: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
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
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前言】《酒泉子·长忆观潮》是北宋潘阆所作的一首词,这首词以豪迈的气势和劲健的笔触,描绘了钱塘江潮涌的壮美风光。
【注释】①长:通假字,通“常”,常常、经常。
②郭:外城,这里指外城以内的范围。
③万面鼓声中:将潮来时,潮声像万面金鼓,一时齐发,声势震人。
④弄潮儿:又称弄潮儿。
周密《武林旧事》说:八月十五钱塘大潮,吴地少年善游水者数百人,都披散着头发,身上刺满花纹,手持大旗,争先恐后,迎着潮头,在万丈波涛中出没腾飞,做出各种姿势,旗帜却一点没有沾湿。
⑤觉:睡醒。
⑥心寒:心里感觉很惊心动魄。
【翻译】常常想起钱塘江观潮的情景,满城的人争着向江上望去。
潮水涌来时,仿佛大海都空了,潮声像一万面鼓齐发,声势震人。
踏潮献技的人站在波涛上表演,手里拿着的红旗丝毫没被水打湿。
此后几次梦到观潮的情景,梦醒时依然感觉心惊胆战。
【赏析】词的上片描写观潮盛况,表现大自然的壮观、奇伟;下片描写弄潮情景,表现弄潮健儿与大自然奋力搏斗的大无畏精神,抒发出人定胜天的豪迈气概。
上片起首两句,写杭州人倾城而出,拥挤钱塘江边,万头攒动,争看江面潮水上涨。
为下面潮水的涌现制造了气氛,作好了铺垫。
上片结
尾两句,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法,把钱江潮涌的排山倒海、声容俱壮,渲染得有声有色、惊险生动。
过片转而描写弄潮儿的英勇无畏、搏击风浪、身手不凡和履险如夷。
这两句纯用白描手法,写得有声有色,富于动感,眩目惊心。
结拍由回忆转为现实,写词人虽离杭已久,但那壮观的钱江涌潮仍频频入梦,以至梦醒后尚感惊心动魄。
此词对于钱塘江涌潮的描绘,可谓匠心独远,别具神韵。
词中“来疑沧海尽成空”一句采用夸张手法,浓墨重彩,大开大阖,感染力甚强。
上片第二句的“争”、“望”二字,生动地表现了人们盼潮到来的殷切心情,从空间广阔的角度进行烘托与大潮的壮观结合得甚为密切。
结拍言梦醒后尚心有余悸,更深化了潮水的雄壮意象。
前后的烘托与中间重点描写当中的夸张手法配合紧密,使全词的结构浑然一体。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