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疸的分类方法及类型
- 格式:doc
- 大小:19.00 KB
- 文档页数:1
新生儿黄疸的健康教育内容新生儿黄疸,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吓人?别担心,今天就让我来给大家聊聊这件事,让你明白黄疸其实是怎么回事,轻松面对。
接下来,我们就从几个方面来聊聊这个话题。
1. 什么是新生儿黄疸?1.1 黄疸的定义简单来说,黄疸就是小宝宝的皮肤和眼白变黄了。
这是因为血液中的胆红素(这玩意儿其实是分解红细胞的产物)增多了。
胆红素过多的时候,小家伙的身体就会有点“小情绪”,让皮肤和眼白都发黄。
1.2 黄疸的常见类型新生儿黄疸一般分为两种:生理性和病理性。
生理性是小宝宝出生后的正常反应,通常会在几天内自行好转;而病理性就可能是某些健康问题引起的,这时候就需要去医院看看了。
2. 黄疸的成因2.1 生理性黄疸这类黄疸其实就像是宝宝在“适应”这个新世界。
新生儿的肝脏还在“成长”中,有点忙不过来,处理胆红素的速度慢了一点。
通常一周左右就会自愈,家长们可千万别太紧张。
2.2 病理性黄疸如果黄疸的程度很深,或者持续时间超出预期,那就要警惕了。
可能是因为血型不合、感染等因素引起的。
这个时候,最好及时就医,确保宝宝的健康。
3. 如何判断和处理黄疸?3.1 判断黄疸的程度家长们可以用手轻轻捏宝宝的小鼻子,如果鼻子上或额头上看起来黄黄的,那可能是黄疸。
如果想更准确些,可以借助医生的帮助,做个血液检查。
每次去医院都像是上了一次小冒险,别担心,医生会给你们带来“曙光”。
3.2 处理黄疸的方法首先,保持宝宝的水分摄入,母乳或者配方奶都可以,适量喂养能帮助宝宝更快地排出胆红素。
其次,阳光是个好东西,适量的阳光照射可以帮助黄疸减轻,别让宝宝晒得像个小番茄哦,适度就好!当然,如果黄疸比较严重,还是要听医生的,可能需要住院治疗,做光疗。
4. 家长的心理建设4.1 焦虑是正常的作为新手爸妈,看到宝宝发黄,心里肯定会咯噔一下,感觉整个世界都变得灰暗了。
但是,先别急!大部分新生儿黄疸都是良性的。
要相信,宝宝很快就会好起来的。
4.2 积极的沟通多和医生沟通,把自己的疑虑和问题提出来,医生会耐心解答。
黄疸实验室检查鉴别表一、黄疸的定义和病因1.1 黄疸的定义黄疸是指皮肤、黏膜和巩膜出现黄色的症状,是由于胆红素在体内沉积过多导致的。
黄疸可分为肝性黄疸、溶血性黄疸和阻塞性黄疸等不同类型。
1.2 黄疸的病因黄疸的病因复杂多样,常见的原因包括肝脏疾病、胆道梗阻、溶血性贫血等。
黄疸的实验室检查是鉴别黄疸病因的重要手段之一。
二、黄疸实验室检查项目2.1 血清总胆红素测定血清总胆红素测定是检测黄疸程度的重要指标。
正常人的血清总胆红素浓度一般在0.1-1.0mg/dl之间。
超过1.0mg/dl则可诊断为黄疸。
2.2 血清直接胆红素测定血清直接胆红素测定是评估胆红素代谢功能的指标。
正常情况下,直接胆红素浓度较低。
如果直接胆红素浓度升高,可能说明肝脏功能异常或胆道梗阻等问题。
2.3 血清间接胆红素测定血清间接胆红素测定是评估溶血功能的指标。
间接胆红素是由溶血过程中释放的血红蛋白分解产生的。
如果间接胆红素浓度升高,可能说明存在溶血性贫血。
2.4 肝功能检查肝功能检查包括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血清谷草转氨酶(AST)、血清碱性磷酸酶(ALP)等指标的测定。
这些指标的升高可能与肝脏疾病相关。
三、黄疸鉴别诊断3.1 肝性黄疸与溶血性黄疸的鉴别肝性黄疸和溶血性黄疸是两种常见的黄疸类型,需要通过实验室检查进行鉴别。
3.1.1 血清胆红素测定肝性黄疸时,血清总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浓度升高;溶血性黄疸时,血清总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浓度升高。
3.1.2 肝功能检查肝性黄疸时,肝功能检查指标常常升高,如ALT、AST等;溶血性黄疸时,这些指标一般正常。
3.2 阻塞性黄疸与肝性黄疸的鉴别阻塞性黄疸和肝性黄疸在实验室检查中也有一些不同之处。
3.2.1 血清胆红素测定阻塞性黄疸时,血清总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浓度升高;肝性黄疸时,这些指标一般正常或轻度升高。
3.2.2 肝功能检查阻塞性黄疸时,肝功能检查指标常常升高,如ALT、AST等;肝性黄疸时,这些指标也可能升高,但升高程度较轻。
如何区别生理性和病理性黄疸呢黄疸是一种临床表现,通常由于血液中的胆红素水平升高而引起的,导致皮肤、黏膜和眼睛组织的黄色染色。
黄疸可分为两种类型: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
区分这两种黄疸类型对于确诊疾病以及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至关重要。
以下是区分生理性和病理性黄疸的一些关键因素。
1.发病时间生理性黄疸一般出现在新生儿出生后的前几天或第一周内,通常在第二到第三天开始出现,之后逐渐减退,约在第二周消失。
病理性黄疸则没有特定的发病时间,可以在任何年龄阶段出现。
2.临床症状生理性黄疸的黄染色是轻度的,主要出现在面部和脸部,通常不伴随其他症状,如食欲丧失、体重下降或恶心等。
病理性黄疸黄染色更为明显,可能出现在全身,而不仅仅是面部。
此外,病理性黄疸常常伴随其他病症,如乏力、恶心、呕吐、腹痛等。
3.胆红素水平生理性黄疸通常是由于胆红素排泄能力尚未完全发育,导致体内胆红素水平升高。
生理性黄疸一般不会导致血液中胆红素浓度超过5 mg/dL。
病理性黄疸是由于肝脏不正常代谢胆红素或阻塞性胆汁淤积等原因而导致,血液中胆红素水平通常超过10 mg/dL。
4.水肿和腹泻生理性黄疸通常不伴随水肿或腹泻,患者的皮肤弹性正常,尿液和粪便的颜色也正常。
病理性黄疸可能伴有水肿,尿液变深,粪便变浅或发白。
5.胆红素血症生理性黄疸一般是由于胆红素不正常代谢引起的,血液中的非结合胆红素(间接胆红素)水平较高。
而病理性黄疸通常是由于肝脏疾病或胆道梗阻等原因导致,血液中的结合胆红素(直接胆红素)水平升高。
6.相关病史和检查结果生理性黄疸通常没有与之相关的妊娠或家族病史,并且其他临床检查结果正常。
病理性黄疸可能与其他疾病或药物有关,并且相关的体征和检查结果可能会显示肝脏或胆道系统的异常。
当无法确定黄疸类型时,医生通常会根据患者的年龄、临床症状、检查结果和相关病史来做出判断。
如果诊断仍然不确定,可能需要做进一步的血液测试、超声检查、CT扫描等来明确病因。
几种类型的黄疸鉴别表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黄疸是一种常见的症状,通常是由于肝脏功能异常导致胆红素在血液中积聚过多而引起的。
黄疸可以表现为皮肤和眼睛呈现黄色,这是因为胆红素在皮肤和黏膜中沉积的结果。
黄疸的类型有很多种,根据不同的原因和病因,黄疸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
下面我们将介绍几种常见的黄疸类型,并提供一份黄疸鉴别表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识别和区分不同类型的黄疸。
一、溶血性黄疸:溶血性黄疸是由于红细胞过早破坏而释放大量胆红素到血液中所致。
主要表现为皮肤、黏膜和眼睛呈现深黄色,并且伴有贫血和溶血表现。
常见的原因包括遗传性溶血性贫血、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药物引起的溶血性贫血等。
鉴别溶血性黄疸的关键是血液检查,包括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血沉等指标。
阻塞性黄疸是由于肝内或肝外胆道的梗阻导致胆红素排泄受阻而引起的。
主要表现为皮肤、黏膜和眼睛呈现明显的黄色,伴有尿液深黄和粪便颜色变浅。
常见的原因包括胆石症、胆管狭窄、胰头癌等。
鉴别阻塞性黄疸的关键是通过影像学检查(如B超、CT或MRI)明确梗阻的位置和原因。
三、肝细胞性黄疸:四、新生儿黄疸:新生儿黄疸是指出生后48小时内出现的黄疸,通常由于新生儿肝脏的胆红素代谢功能不成熟或溶血所致。
主要表现为皮肤、黏膜和眼睛呈现黄色,伴有血清胆红素升高。
新生儿黄疸分为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鉴别的关键是通过新生儿血清胆红素水平和其他病因的排除来确定。
总结:以上是几种常见的黄疸类型及其鉴别方法。
正确识别和区分不同类型的黄疸对于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和预后评估至关重要。
希望通过以上内容能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黄疸的类型和鉴别方法,及时就医治疗,保障自身健康。
【这里还可以加入一些预防黄疸和早期诊断的建议,以及对不同类型黄疸的治疗方法的介绍】。
第二篇示例:黄疸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表现为皮肤、巩膜和黏膜呈现黄色。
黄疸通常是指胆红素在体内过量积聚所致,常见于肝脏疾病、胆道疾病和溶血性疾病等多种情况。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一般新生儿在出生之后,多多少少都会有一些黄疸,如果是情况不严重的话,一般几天黄疸几天就可以消失,但是如果是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则情况比较严重,需要及时的治疗才可以让黄疸消失。
如果是新生儿黄疸超过了两周的话,就需要宝妈们敲响警钟了,最好是可以带宝宝去进行一下检查。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分为几种不同的种类,比如说溶血性黄疸、传染性黄疸等,它们在治疗的时候有一定的区别。
因此如果是您宝宝的黄疸属于病理性的话,请一定要了解清楚宝宝属于哪种里类型的黄疸。
具体新生儿病理性黄疸主要有:★(1)溶血性黄疸:溶血性黄疸最常见原因是ABO溶血,它是因为母亲与胎儿的血型不合引起的,以母亲血型为0、胎儿血型为A或B最多见,且造成的黄疸较重;其他如母亲血型为A、胎儿血型为B或AB;母亲血型为B、胎儿血型为A或AB较少见,且造成的黄疸较轻。
这样一来,一些父母会十分紧张,担心孩子会发生ABO溶血,其实要说明的一点是:不是所有ABO系统血型不合的新生儿都会发生溶血。
据报道新生儿ABO血型不合溶血的发病率为11.9%。
新生儿溶血性黄疸的特点是生后24小时内出现黄疸,且逐渐加重。
★(2)感染性黄疸:感染性黄疸是由于病毒感染或细菌感染等原因主要使肝细胞功能受损害而发生的黄疸。
病毒感染多为宫内感染,以巨细胞病毒和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最常见,其他感染有风疹病毒、EB病毒、弓形体等较为少见。
细菌感染以败血症黄疸最多见。
黄疸的特点是生理性黄疸后持续不退或生理性黄疸消退后又出现持续性黄疸。
★(3)阻塞性黄疸:阻塞性黄疸多由先天性胆道畸形引起的,以先天性胆道闭锁较为常见,其黄疸特点是生后1-2周或3-4周又出现黄疸,逐渐加深,同时大便颜色逐渐变为浅黄色,甚至呈白陶土色。
★(4)母乳性黄疸:这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病理性黄疸。
少数母乳喂养的新生儿,其黄疸程度超过正常生理性黄疸,原因还不十分明了。
其黄疸特点是:在生理性黄疸高峰后黄疸继续加重,胆红素可达10-30 mg/dl,如继续哺乳,黄疸在高水平状态下继续一段时间后才缓慢下降,如停止哺乳48小时,胆红素明显下降达50%,若再次哺乳,胆红素又上升。
简述不同类型黄疸的实验室鉴别要
点
黄疸是指由于体内肝脏受损或者其他机体各器官受损,使得血液中胆红素浓度升高,而在皮肤、粘膜及其他组织上出现黄色素沉积的一种病理现象。
1. 全血细胞计数:通过全血细胞计数,可以检查出白细胞及血小板的增多,细胞形态异常,以及低血红蛋白水平等实验室改变。
2. 胆红素测定:通过血清和尿液胆红素测定,可以显示出胆红素的增加,以及尿液胆红素/血清胆红素之间的比值。
3. 肝功能检查:通过对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的测定,可以诊断出肝脏的损害程度。
4. 肝脏彩超:通过肝脏彩超检查,可以发现肝组织的肿大,以及肝脏内部出现的病变等情况。
5. 肝穿刺及病理检查:通过对肝穿刺及病理检查,可以诊断出肝脏内部是否存在炎症、肿瘤等病理改变。
简述阳黄、急黄与阴黄的鉴别要点
阳黄、急黄与阴黄是中医学术语,在中医诊断过程中,对黄疸病证类型的区分有明显的指导意义。
1.阳黄:黄疸病证类型,常伴有其他症状如头痛、口渴、烦躁、胸闷等。
舌头一般较红、苔薄白或黄腻,脉象通常偏弦。
病人一般处于热毒内盛的状态,体内郁热较甚,这种黄疸大多属于实证。
2.急黄:黄疸病证类型,多数情况下是由于湿热所致,病人一般出现恶心、呕吐、排便不畅、尿黄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出现黄疸。
舌头一般呈红色,苔薄黄或黄腻,脉象一般偏数或滑数。
这种黄疸常常发生在脾虚湿重、肝胆功能失调等病情较为严重的病人身上。
3.阴黄:黄疸病证类型,基本上都属于阴虚证,病人体内阴虚阳亢,营血虚弱,肝肾功能不全等。
舌质多为淡红,苔少或滑腻,脉细而弱。
病人一般表现出疲乏无力、神疲、失眠、怕冷等阴虚阳亢的症状,这种黄疸往往属于虚证。
黄疸的名词解释黄疸是一种常见的病症,通常表现为皮肤和眼球的呈现黄色。
它是由于血液中的胆红素水平异常升高引起的。
胆红素是红细胞代谢的副产品,它在正常情况下由肝脏排除体外。
然而,当肝脏功能受损或红细胞分解产生过多胆红素时,便会导致黄疸的发生。
黄疸可以分为两种类型: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
生理性黄疸是指在新生儿出生后的几天内出现的黄疸,通常是由于肝脏功能不完善造成的。
这种类型的黄疸通常不需要治疗,会在几周内自行消退。
病理性黄疸则是指其他疾病或病理条件引起的黄疸,可能需要进一步的检查和治疗。
导致病理性黄疸的原因可以有很多,包括肝炎、肝硬化、胆管阻塞、药物不良反应、红细胞溶解等。
其中最常见的原因是肝炎,尤其是乙型和丙型肝炎。
这些疾病会导致肝脏受损,进而影响胆红素的正常代谢和排泄。
除了肝脏疾病外,胆管阻塞也是引起病理性黄疸的一个常见原因。
胆管是将胆汁从肝脏传输到小肠的管道。
当胆汁流通受阻时,胆红素无法排泄,导致其在血液中的浓度升高,从而引起黄疸的症状。
胆管阻塞可以由胆石、胆囊炎、胰腺炎等多种原因引起。
除了外界因素,病理性黄疸还可以与个体遗传因素有关。
一些人天生具有某种遗传性疾病,如 Gilbert综合征,该综合征会导致胆红素的代谢异常,从而引起黄疸。
这种类型的黄疸通常是慢性的,但不会引起其他严重的并发症。
对黄疸的诊断通常是通过观察患者的症状和体征来确定的。
医生会进行身体检查,注意皮肤和眼球是否呈现黄色。
此外,还可能进行血液或尿液检查,以测定胆红素的浓度和其他相关指标,以帮助诊断黄疸的原因。
针对不同的病因,治疗黄疸的方法也会有所不同。
对于生理性黄疸,通常不需要特殊治疗,只需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即可。
如果是病理性黄疸,治疗的目标是解决引起症状的原因。
例如,对于肝炎引起的黄疸,可能需要使用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
胆管阻塞则可能需要行手术或其他介入治疗来恢复胆汁的正常流通。
总之,黄疸是一种具有明显体征的病症,可以通过观察皮肤和眼球的颜色来进行初步判断。
那么怎么看出新生儿黄疸的患病类型呢?(专业文档)第一,观察黄疸出现的时间不同类型的黄疸出现的时间不同。
生理性黄疸一般在新生儿出生后3天左右出现,少数在生后第2天起就看到皮肤轻微发黄,或延迟到生后5天出现。
以后症状会逐渐加重,通常于黄疸出现后第2—3天最为明显。
而病理性黄疸通常在新生儿生后24小时内出现。
如果一个新生儿生后几小时就出现黄疸,一般最早出现的部位是巩膜和面部,那么提示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
第二,观察黄疸消退的时间足月儿生理性黄疸一般在生后7—10天消退,最迟不会超过生后2周,早产儿可延迟至生后3—4周退净。
而病理性黄疸的消退时间常超过2周,早产儿超过3周。
如果足月新生儿生后2周仍有黄疸,无论血清胆红素是多少均提示是病理性的情况,家长最好带其到医院作必要的检查,以便找出引起黄疸的原因。
第三,观察黄疸的程度黄疸程度的判断最主要靠测定血清胆红素的浓度来判定。
生理性黄疸的最高值,是新生足月儿不应超过12mg%,早产儿不应超过15mg%。
黄疸出现的顺序是最先从巩膜、面部、颈部然后蔓延到躯干和四肢。
而病理性黄疸进展快,从面部逐渐波及到躯干、四肢,如果发现新生儿手足心均被黄染,多提示其血胆红素值超过12mg%。
此外,还有一个简单的判断黄疸程度的方法:如果仅仅是面部黄染则为轻度黄疸;如果躯干部皮肤黄染则为中度黄疸;四肢和手足心都出现黄染则可判定为重度黄疸。
第四,注意其它细节黄疸患儿除了有不同程度的黄染之外,还可出现一些伴随症状。
如生理性黄疸其它各方面都表现正常,如吃奶、睡眠、哭声、大小便、体温等。
而病理性黄疸的新生儿精神状态明显不是特别好,有时候还出现了双眼往一个方向凝视或者惊叫或者抽搐。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拥有健康,因为健康是生活幸福,事业成功的基础。
回溯上个世纪中期,人们普遍概念认为“没有疾病就是健康”;至1977年,世界卫生组织将健康概念确定为“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身体虚弱,而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满状态”;到20世纪90年代,健康的含义注入了环境的因素,即健康为:“生理—心理—社会—环境”四者的和谐统一;进入21世纪,“健,康、智、乐、美、德”六个字组成了更全面的“大健康”概念,成为幸福人生的更佳境界。
新生儿黄疸的种类和处理方法黄疸在新生儿中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现象,面对这种情况,家长不需要过度着急,可以了解一下新生儿黄疸的种类和一些处理方法,以便于更好的保护新生儿成长。
那么新生儿黄疸有哪些种类呢?处理方法又有哪些呢?在本文中为大家介绍了关于新生儿黄疸的一些基本知识,希望能够让大家对新生儿黄疸有更多的了解。
1.什么是新生儿黄疸对于新生儿来说,黄疸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现象,很大一部分的新生儿都会出现黄疸。
称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未结合胆红素蓄积是该病直接病机,以面部、巩膜甚至全身皮肤出现黄染为典型症状表现。
新生儿由于毛细血管丰富,当血清胆红素超过85 μmol/L(5 mg/dl),则出现肉眼可见的黄疸。
新生儿黄疸一般可以分类两个主要类型,一是生理性黄疸,另一个则是病理性黄疸。
这两种情况有很大的差异,而如何处理也是不同的,因而新生儿发生黄疸现象之后,家长应该分辨孩子是那种情况,采取正确的处理方法,帮助孩子早日恢复健康。
2.新生儿黄疸的种类2.1生理性黄疸其特点为:(1)一般情况良好。
(2)足月儿生后2-3d出现黄疸,4-5d达高峰,5-7d消退,最迟不超过2周;早产儿黄疸多于生后3-5d出现,5-7 d达高峰,7-9d开始消退,最长可延迟到3-4周。
(3)每日血清胆红素升高<85μmol/L(5 mg/dl)或每小时<0.85μmol/L(0.5mg/dl)。
生理性黄疸是新生儿在刚出生不久所特有的一种情况,这主要是由于新生儿在子宫之内长期处于低氧的环境之下,使得血液中的红细胞生成过多,并且主要是由于这类红细胞还不够成熟,非常容易遭到破坏,而在出生之后,就会造成胆红素的生成过多,大约能够是成人的2倍。
一般情况下,足月儿<221μmol/L(12.9mg/dl),早产儿<256μmol/L(15mg/dl)是生理性的,产生这种情况主要是由于新生儿的肝脏功能还发育不够完全,胆红素的代谢不能够很好的进行,受到了一定的限制,进而使得新生儿出现黄疸现象。
黄疸名词解释生物化学黄疸是一种不同的代谢性疾病,它可以影响肝脏,淋巴结,血液管系统及其他器官。
它可以分为很多不同的类型,如早期黄疸、慢性黄疸、原发性黄疸以及继发性黄疸。
生物化学是黄疸发病机制的重要研究领域。
它涉及到许多生物体内的生物化学过程,如细胞代谢、谷氨酸代谢和维生素的合成和代谢。
肝脏紊乱可以导致黄疸。
肝脏位于人体右上腹部,是负责消化、吸收营养、解毒和调节体液平衡等生理功能的重要器官之一。
肝脏中细胞内部发生失调,可能导致其脂质过多、色素过多以及药物过多,从而引起黄疸。
具体来说,在肝脏紊乱过程中,细胞系统中会有变化,从而导致脂质的改变、色素的积累以及代谢物的积累。
有些药物,如氯霉素和安慰剂,也可以导致黄疸的发生。
这些药物会干扰肝脏细胞中代谢系统的正常运行,引起肝脏紊乱,进而诱发黄疸。
换句话说,药物抑制了肝脏细胞中的营养物质合成,从而导致脂质、色素积累以及代谢细胞元素积累,从而引发黄疸。
肝脏紊乱不仅可以导致黄疸,而且还可以引发谷氨酸代谢的紊乱。
谷氨酸是一种重要的氨基酸,参与了维生素的合成和代谢。
当谷氨酸代谢受到紊乱,维生素的合成和代谢也会受到影响,从而引起肝脏功能障碍,进而引发黄疸。
最后,还有一些其他的原因可能会导致黄疸,如先天性或继发性疾病,如先天性肝病、细胞瘤和免疫系统紊乱等。
所有这些原因都可能导致肝细胞的损伤,从而引发黄疸。
由此可见,生物化学在黄疸发病机制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总之,黄疸是一种常见的肝脏疾病,可以由多种原因引起,其发病机制复杂,与生物化学过程有关。
临床上,肝脏的功能紊乱是黄疸的主要原因,肝脏紊乱会导致代谢物的积累,从而引发黄疸。
此外,药物的作用、谷氨酸代谢的紊乱以及其他先天性或继发性疾病也会导致黄疸的发生。
因此,生物化学对于研究黄疸发病机制至关重要。
黄疸的分类方法及类型
分类的方法:
1.按黄疸的解剖位置分为肝前性、肝内性和肝后性黄疸;有的按学科分为内科性和外科性黄疸;
2.按胆红素在干细胞内的结合部位分为微粒体前性、微粒体性、微粒体后性黄疸;
3.根据血清中增高的胆红素类型可分为末结合型、结合型及混合型高胆红素血症。
类型:
1)溶血性黄疸;当红细胞大量破坏后,血中间接胆红素升高超过了肝脏的转化能力,是间接胆红素IB在血中滞留。
此时间接胆红素升高。
小编提醒:这四种类型中以肝细胞性黄疸最为常见。
2)肝细胞性黄疸;肝脏出现了问题,肝脏没有能力将间接胆红素IB转化为直接胆红素,且由于肝细胞受损,也没有能力吧直接胆红素排入胆道。
此时直接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都升高。
3)胆汁郁积性黄疸;胆道发生阻塞,使直接胆红素无法排到肠道中,使直接胆红素逆流入血,形成梗阻性黄疸。
此时直接胆红素升高。
4)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