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电视清晰度和分辨率

电视清晰度和分辨率

电视清晰度和分辨率
电视清晰度和分辨率

电视清晰度和分辨率

首先要申明的是,电视画面的清晰度或分辨率只是同一个事物的两种叫法。这一事物就是电视图像还原真实物体的程度。至于为什么既叫清晰度,又叫分辨率,则有历史和技术发展的双重原因。

在模拟技术时代,清晰度是这样的一个概念:依GB3174-82彩色电视广播标准规定,电视图像每秒25帧,每帧图像水平扫描线是625行,电视行频则为625×25=15625HZ,由于扫描线要有一个回扫的过程,尽管回扫时不显示画面,而且速度比正扫时快得多,但总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大约为50行时间(称为场消隐时间,指扫描线从画面的右下角回到画面的左上角,在1秒钟内,显示25帧画面一共要回扫25次要用的时间),这样能够起作用的时间就剩下625-50=575行。当频率为15625时,每个周期所占用是时间为64μS,在这个时间里还要去掉行回扫时间(扫描线从图像的右边回到图像的左边要用的时间)大约是12μS,那么用于图像显示的时间就剩下52μS。我们知道,如果频率为1MHZ时,信号周期时间为1μS,则一行时间内将产生52个周期,将波形的正半周定义为高电平,显示为白,负半周定义为低电平,显示为黑,则52个周期内将有104条黑白交界线条,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电视线。将这个数值按电视的高宽比折合一下,即104×3÷4=78电视线(我们常讲,在模拟技术中,在PAL制条件下,每MHZ频率能够提供的最大清晰度为80线,就是由此而来)。现在我国的PAL制电视标准中视频带宽为6.0MHZ,则78×6.0=468,或者说:我国现行电视标准(制式)条件下,所能得到的最大清晰度不到500电视线,与DVD所能提供的清晰度是大致相当的。

分辨率又有水平分辨率和垂直分辨率之分,说来也简单,是电视画面上下、左右各分成多少点数,或是能看清的电视线条数。当电视画面上呈现的是垂直的黑白相间的直线条时(比如电视台播出一个圆圆的测试信号中就有此线条),电视机能够显示出来的垂直线条的最大数目是多少?能够显示出来水平的黑白线条数的最大值就是垂直分辨率。通常来讲,电视机的垂直分辨率要高于水平分辨率,所以常用水平分辨率来衡量一台机器的质量。为了使得出的数值符合人眼的观察效果,加上由于目前电视机常用宽高比为4:3(高清晰度电视用16:9),那么,公认的水平分辨率就用:垂直黑白线条数除以图像的宽高比系数。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最大水平清晰度是由电视机的视频带宽和有效行时间等因素共同决定的。

因此在模拟技术时代,人们常用的是电视清晰度(即电视线)来描述电视画面的技术质量,通常认为VHS 的图像度为250电视线,Betacam SP就可以达到500电视线。

下面说一说像素(Pixcel),像素是构成图像的最小单位,一幅图像可以看成是无数个小点组成的,最明显的例子就是以前报纸上登载的“传真照片”,可以很明显地看出由一个一个小圆点组成了一幅照片,圆点的数量越多,照片就越清晰,或者说分辨率就越高,当然此时的数据量也非常大。所谓分辨率就可以这样认为:单位面积或单位长度上所包含的像素越多,分辨率就越高且成正比例关系。比如,某图像中含有100万个像素,当然就比同样图像但只含40万像素的图片来得清晰,逼真。

在数字技术时代,人们则用像素来表达电视画面技术质量这样的概念,常听到的是这幅图像是720×480像素、那幅图像是1280×720像素等。什么是像素呢?就是一幅电视画面,将其分解成若干个小点,这种小点称为像素。很显然,同一幅图像,分解成的小点越多,对原有画面的信息保存得也就越多,反过来说,组成图

像的小点越多,这幅图像就越逼真。

在数字技术中,如果将一幅画面分成水平720个像素点,垂直480个像素点,这样组成的图像分辨率就是720×480,与清晰度如何对应呢?同样将水平的720点用画面的宽高比来折合,720×3÷4=540,几乎就等于模拟技术中的500线左右的清晰度。

这跟人们的直观感觉是一致的,将同一画面分解而成的点数(像素)越多,重组后与原画面就越接近,也就是清晰度越高。从这个意义来讲,称此现象为清晰度或分辨率并无大的异议。原因是:清晰度越好也就是分辨率越高,反之也同样成立。

到于图像的像素到底怎么取值,这就跟扫描格式有关。扫描格式主要指扫描方式(逐行扫描与隔行扫描)和取样点数相关,指图像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抽样参数即:每秒有几帧,每帧有多少行,每行取多少点,是逐行扫还是隔行扫。我国电视制式是PAL隔行扫描,可以采用的是720×576×25、544×576×25、352×576×25等。注意,这儿的数字仅仅是取样的次数,还不代表图像的全部像素数,每个取样的点还要转换为量化的值,即用多少BIT(比特)位来量化,现在常用的是8比特量化,大家都知道的MPEG-2格式的图像码流率如下:亮度信号码流率为:720×576×25帧/s×8 bit=82.944 (Mb/s);(576的来历,PAL制中每帧画面有625行,要去除的行消隐信号占8%,约50行,有效行数就剩下575或576行了;720的来历,如果用13.5MHZ取样频率,每行52μS时间,则采样数为52×13.5=702再加上首尾识别信号,就为此数)

色度信号码流率为:2×1/2×720×576×25帧/s×8 bit=82.944 (Mb/s);

总码流率为:82.944 Mb/s+82.944 Mb/s=165.888 (Mb/s)

换句话说,要得到如

比例尺与分辨率的换算

Scale和Resolution的含义及转换算法 在上述片段中代表了每一级切片的信息,代表切片的级数。 在这里,代表比例尺。比例尺是表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也叫缩尺。公式为: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用数字的比例式或分数式表示比例尺的大小。例如地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500千米,可写成:1∶50,000,000或写成:1/50,000,000。 ,代表分辨率。Resolution 的实际含义代表当前地图范围内,1像素代表多少地图单位(X地图单位/像素),地图单位取决于数据本身的空间参考。 当我们在进行Web API的开发时,经常会碰到根据Resolution来缩放地图的情况。但是实际需求中我们更需要根据Scale来缩放,因此就涉及到Scale和Resolution的转换。

Resolution和Scale的转换算法: Resolution跟dpi有关,跟地图的单位有关。(dpi代表每英寸的像素数)Resolution和Scale的转换算法 举例: 案例一:如果地图的坐标单位是米,dpi为96 1英寸= 2.54厘米; 1英寸=96像素; 最终换算的单位是米; 如果当前地图比例尺为1: 125000000,则代表图上1米实地125000000米; 米和像素间的换算公式: 1英寸=0.0254米=96像素 1像素=0.0254/96 米 则根据1:125000000比例尺,图上1像素代表实地距离是125000000*0.0254/96 = 33072.9166666667米。我们这个换算结果和切片的结果略微有0.07米的误差。这个误差产生的原因是英寸换算厘米的参数决定的,server使用的换算参数1英寸约等于0.025*******米。

分辨力和分辨率的区别

1、分辨力和分辨率的区别及应用场合 分辨力是指传感器能检出被测信号的最小变化量,是有量纲的数。当被测量的变化小于分辨力时,传感器对输入量的变化无任何反应。 例如,用满量程为20kg的机械磅秤称葡萄。指示值为1kg。您再加一颗葡萄(假设每个10克),指针不会动。加两颗,还没动静。当您加第三颗时,指针动了。那么,这台机械磅秤的分辨率为30g。原因可能有:指针的转轴生锈了等等哈。 那么这台磅秤的分辨率为30g/20kg=0.15%。并不是很差的磅秤啦。原因是,不应该用20kg的磅秤来称数量较小的物体。 那么,是不是该磅秤的绝对误差就是30g呢?不是!它的绝对误差一般地说,大于分辨力。误差的来源还有刻度误差啦,读数误差啦,零点误差啦,多拉。综合起来,就大了。 对数字仪表而言,如果没有其他附加说明,一般可以认为该表的最后一位所表示的数值就是它的分辨力。一般地说,分辨力的数值小于仪表的最大绝对误差。例如,作业中的图1-9所示数字式温度计的分辨力为0.1℃,若该仪表的精度为1.0级,则最大绝对误差将

达到±2.0℃,比分辨力大得多。但是若没有其它附加说明,有时也可以认为分辨力就等于它的最大绝对误差。 又如,电子市场可以买到十几元的数字式万用表。那里头的电阻啦什么的元器件极差啦,误差有的达到10%。这样的元件能做出什么好东西啦?可能这台数字万用表是3,1/2的。也就是说,分辨率高达1/2000=0.05%。。如果用于测量电压,所选择的量程为10V,那么,它的它的最后一位可以被认为就是分辨力,等于0.01V=10mV,似乎误差只有10mV,好厉害,好好啦。但是我们学过检测技术的第一章后,就会明白,这种地摊货的绝对误差是很大嘀,准确度不会优于5%。也就是说,当所选择的量程为10V时,绝对误差可能达到0.5V,是分辨力的20倍。 当该数字表的示值为5V,误差可能达到±0.5V,也就是被测量的范围可能从4.5V~5.5V。从以上分析你就可以知道,商家所说的这个0.05%是万万相信不得的。 2、课后作业14页第6题第1问中说: “将分辨力除以仪表的满度量程就是仪表的分辨率” 光盘中提到:“仪表的最大显示值的倒数就是仪表的分辨率”,这两种说法,计算结果是一样的。但是,第一种说法比较不容易引起误会。在第二种说法中,计算

电视清晰度和分辨率

电视清晰度和分辨率 首先要申明的是,电视画面的清晰度或分辨率只是同一个事物的两种叫法。这一事物就是电视图像还原真实物体的程度。至于为什么既叫清晰度,又叫分辨率,则有历史和技术发展的双重原因。 在模拟技术时代,清晰度是这样的一个概念:依GB3174-82彩色电视广播标准规定,电视图像每秒25帧,每帧图像水平扫描线是625行,电视行频则为625×25=15625HZ,由于扫描线要有一个回扫的过程,尽管回扫时不显示画面,而且速度比正扫时快得多,但总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大约为50行时间(称为场消隐时间,指扫描线从画面的右下角回到画面的左上角,在1秒钟内,显示25帧画面一共要回扫25次要用的时间),这样能够起作用的时间就剩下625-50=575行。当频率为15625时,每个周期所占用是时间为64μS,在这个时间里还要去掉行回扫时间(扫描线从图像的右边回到图像的左边要用的时间)大约是12μS,那么用于图像显示的时间就剩下52μS。我们知道,如果频率为1MHZ时,信号周期时间为1μS,则一行时间内将产生52个周期,将波形的正半周定义为高电平,显示为白,负半周定义为低电平,显示为黑,则52个周期内将有104条黑白交界线条,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电视线。将这个数值按电视的高宽比折合一下,即104×3÷4=78电视线(我们常讲,在模拟技术中,在PAL制条件下,每MHZ频率能够提供的最大清晰度为80线,就是由此而来)。现在我国的PAL制电视标准中视频带宽为6.0MHZ,则78×6.0=468,或者说:我国现行电视标准(制式)条件下,所能得到的最大清晰度不到500电视线,与DVD所能提供的清晰度是大致相当的。 分辨率又有水平分辨率和垂直分辨率之分,说来也简单,是电视画面上下、左右各分成多少点数,或是能看清的电视线条数。当电视画面上呈现的是垂直的黑白相间的直线条时(比如电视台播出一个圆圆的测试信号中就有此线条),电视机能够显示出来的垂直线条的最大数目是多少?能够显示出来水平的黑白线条数的最大值就是垂直分辨率。通常来讲,电视机的垂直分辨率要高于水平分辨率,所以常用水平分辨率来衡量一台机器的质量。为了使得出的数值符合人眼的观察效果,加上由于目前电视机常用宽高比为4:3(高清晰度电视用16:9),那么,公认的水平分辨率就用:垂直黑白线条数除以图像的宽高比系数。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最大水平清晰度是由电视机的视频带宽和有效行时间等因素共同决定的。 因此在模拟技术时代,人们常用的是电视清晰度(即电视线)来描述电视画面的技术质量,通常认为VHS 的图像度为250电视线,Betacam SP就可以达到500电视线。 下面说一说像素(Pixcel),像素是构成图像的最小单位,一幅图像可以看成是无数个小点组成的,最明显的例子就是以前报纸上登载的“传真照片”,可以很明显地看出由一个一个小圆点组成了一幅照片,圆点的数量越多,照片就越清晰,或者说分辨率就越高,当然此时的数据量也非常大。所谓分辨率就可以这样认为:单位面积或单位长度上所包含的像素越多,分辨率就越高且成正比例关系。比如,某图像中含有100万个像素,当然就比同样图像但只含40万像素的图片来得清晰,逼真。 在数字技术时代,人们则用像素来表达电视画面技术质量这样的概念,常听到的是这幅图像是720×480像素、那幅图像是1280×720像素等。什么是像素呢?就是一幅电视画面,将其分解成若干个小点,这种小点称为像素。很显然,同一幅图像,分解成的小点越多,对原有画面的信息保存得也就越多,反过来说,组成图

像素和分辨率有什么不同

像素 译自英文Pixel,图像元素(Picture element)的简称,是单位面积中构成图像的点的个数。每个像素都有不同的颜色值。单位面积内的像素越多,分辨率越高,图像的效果就越好。像素有时被简称为pel(picture element的缩写)。 数码相机的像素分为最大像素数和有效像素数。 最大像素: 英文名称为Maximum Pixels,所谓的最大像素是经过插值运算后获得的。插值运算通过设在数码相机内部的DSP芯片,在需要放大图像时用最临近法插值、线性插值等运算方法,在图像内添加图像放大后所需要增加的像素。插值运算后获得的图像质量不能够与真正感光成像的图像相比。 在市面上,有一些商家会标明经硬件插值可达XXX像素,这也是相同的原理,只不过在图像的质量和感光度上,以最大像素拍摄的图片清晰度比不上以有效像素拍摄的。 最大像素,也直接指CCD/CMOS感光器件的像素,一些商家为了增大销售额,只标榜数码相机的最大像素,在数码相机设置图片分辨率的时候,的确也有拍摄最高像素的分辨率图片,但是,用户要清楚,这是通过数码相机内部运算而得出的值,再打印图片的时候,其画质的减损会十分明显。 有效像素: 有效像素数英文名称为Effective Pixels。与最大像素不同,有效像素数是指真正参与感光成像的像素值。最高像素的数值是感光器件的真实像素,这个数据通常包含了感光器件的非成像部分,而有效像素是在镜头变焦倍率下所换算出来的值。以美能达的DiMAGE7为例,其CCD像素为524万(5.24Megapixel),因为CCD有一部分并不参与成像,有效像素只为490万。 数码图片的储存方式一般以像素(Pixel)为单位,每个象素是数码图片里面积最小的单位。像素越大,图片的面积越大。要增加一个图片的面积大小,如果没有更多的光进入感光器件,唯一的办法就是把像素的面积增大,这样一来,可能会影响图片的锐力度和清晰度。所以,在像素面积不变的情况下,数码相机能获得最大的图片像素,即为有效像素。 用户在购买数码相机的时候,通常会看到商家标榜最大像素达到XXX和有效像素达到XXX,那用户应该怎样选择呢?在选择数码相机的时候,应该注重看数码相机的有效像素是多少,有效像素的数值才是决定图片质量的关键。 数码相机的像素设置与冲印照片尺寸对照表: 部分数码相机的像素设置与可冲印最佳照片尺寸对照表,可以根据自己希望冲印照片的

像素和分辨率的关系

像素和分辨率的关系 一、图片的像素和分辨率 1、像素是组成图象的最基本单元要素:点。 2、分辨率是指在长和宽的两个方向上各拥有的像素个数;单位面积上的像素个数(用PPI表示,单位是“像素/英寸”)。 一个像素有多大呢?主要取决于显示器的分辨率,相同面积不同分辨率的显示屏,其像素点大小就不相同。 大家都知道线是由无数个点组成的,而面是由无数条线组成,即一个平面是由无数个点所组成。但无论技术多先进发达,人类总是不可能做到一幅图象由无数个点来构成的境界,只能在长和宽的方向上由有限个点组成而已。 这些有限的点就叫做像素,每一个长度方向上的像素个数乖每一个宽度方向上的像素个数的形式表示,就叫做图片的分辨率。 如一张640X480的图片,表示这张图片在每一个长度的方向上都有640个像素点,而每一个宽度方向上都480个像素点,总数就是640X480=307200(个像素),简称30万像素。 显然单位面积上像素点越多即像素点越小,这图片就越清晰细腻。那这个像素点究竟有多大小呢?单纯从图片来说是不能确定这个点有多大的。这个大小和显示屏的分辨率息息相关。 二、显示屏分辨率 1、显示屏分辨率 显示屏的尺寸是指其对角线的长度,用英寸表示,1英寸=25.4毫米。 我们以一款手机为例来说明这个问题。其主屏尺寸:4寸,主屏分辨率:800x480像素,通过勾股定理计算可知其长宽为 3.430寸X2.058寸(87.1毫米X52.3毫米)。800/3.430=233,即每英寸长度有233个像素,每一个像素有87.1/800=0.109毫米大。 就是说这个手机的显示屏共由800X480=384000个边长为0.109毫米大小相等的像素点所组成。任何一张图片在这个显示器里百分之百全屏显示时(图片作为墙纸或屏保时效果最好),其像素点都是这

图像大小和分辨率解析

图像大小和分辨率 与数码照片有关的工作中一个比较复杂的话题,就是对图像大小与分辨率之间的关系的理解。作为照片处理者,你随时都会遇见ppi值(每英寸像素的数量)、像素大小以及输出大小。要想获得精确的图像效果,尤其是打印后的图像效果,把这两个概念整理清楚是非常必要的。 图像大小 图像文件的两个重要特征是它的图像大小(不要与图像文件的大小混淆了)以及它的分辨率。图像大小涉及的是图像中点的数量。以像素乘以像素来说明,第二个像素值指的是垂直方向的像素数量。例如一个图像的大小可以是4368×2912像素,也就是共有12719616或者取整为1200万个图像点,也就是1200万像素。图像文件大小则与它所需的存储空间有关,以字节为单位。 一个图像的像素越大,所含的图像信息就越多,被清楚还原的尺寸也就越大。在输出大小相同的情况下,像素越大,单个细节就显示得越清楚,就越会形成清晰的视觉效果。但这里的视觉图像大小只是一个非实体的、虚拟的值,单独这个值既不能以厘米计算纸上的图片大小,也不能说明显示器上的图像大小。为了对图像上的大小进行确切的描述,还需要另外一个值,那就是分辨率,因为只有通过介质的显示,数字的像素信息才能有一个实际的载体。 分辨率 分辨率是用来表示一定长度的线段上的图像点数量的参数,用每英寸像素(ppi)来表示。它描述的是一个特定的输出介质在一个区域内所能显示的像素数量,同时也表明了在这个介质上正确展示一张照片的最低要求。每个输出介质的分辨率都是不同的。

你可以把一个图像想象成一个大的马赛克,每个像素中都含有关于各个马赛克“小石子儿”所应有的色彩信息。输出介质决定着单颗小石子儿的大小——显示器上的单颗小石子儿较大,而打印照片时相纸上的单颗小石子儿较小。因此在平铺面积相同的情况下,相纸所能容纳的小石子儿要比显示器容纳的多。也可以说,显示器在相同面积中所需要的小石子儿较少。相应的,在小石子儿数量相同的情况下,在显示器上所铺出来的面积就更大。但是在这两种显示介质前,在与这两个马赛克保持相应距离时,你会看到同样的图像。 此外,比较难以理解的是,分辨率这个概念也被应用于其他与摄影相关的情况,但是不同情况下的所指少有不同。 ——镜头分辨率描述的是这个镜头将黑白相间的细线条分辨开来成像的能力,即解像能力 ——相机的感光元件用分辨率来描述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上的测量像素的数量,也就是可以成像的测量像素的总量(通常用“百万像素”表示) ——与相机的感光元件非常相似的是,显示器把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上所可能显示的像素的总量也口语化地叫做分辨率,虽然这更多地是在描述显示器的大小(在这个意义上,更接近“图像大小”的概念) 但是一张照片的分辨率并没有说出这个图像文件中真正的像素数量。在一个特定的输出介质上,一张大图和一张小图的显示分辨率是完全相同的,但是大图要比小图显得大得多。为了理解这其中的关联,请你在后面的叙述中想象一下两个不同的图片文件,它们展示的是同一个主题:照片1的图像大小是6048×4032像素,照片2只有300×200像素。这两张照片将在显示器上和相纸上被展示出来。

遥感影像比例尺和分辨率的关系

遥感影像比例尺和分辨率的关系

遥感影像的比例尺和分辨率的关系 航空摄影测量对影像的要求 航空摄影测量的实践可以用来借鉴分析卫星影像与成图比例尺的选择。这是因为二者的成图原理相似,并且航空摄影测量具有大量的实践经验和实验数据,是非常成熟的。 航空摄影测量中没有直接给出对影像分辨率的要求,但可以通过对摄影仪物镜分辨率的要求和摄影比例尺来推断。航摄中航摄仪镜头分辨率表示通过航空摄影后在影像上能够分辨的线条的最小宽度(这里没有考虑软片和像纸的分辨率)。在航摄规范(GB/T 15661-1995)中规定航摄仪有效使用面积内镜头分辨率“每毫米内不少于25 线对”。根据物镜分辨率和摄影比例尺可以估算出航摄影像上相应的地面分辨率D,即D=M/R。(其中M 为摄影比例尺分母,R 为镜头分辨率。)根据航摄规范中“航摄比例尺的选择”的规定和以上公式,可得表(1) 成图比例尺航摄比例尺影像地面分辨率(m) 1:5000 1:10 000~1:20 000 0.4~0.8 1:10 000 1:20 000~1:40 000 0.8~1.6 1:2 5000 1:25 000~1:60 000 1.0~2.4 1:50 000 1:35 000~1:80 000 1.4~3.2 上表可以作为选择卫星影像分辨率的参考。顺便指出,从表中可以看出,虽然成图比例尺愈大,所需的影像分辨率愈高,但两者并不是成线性正比关系,而是非线性的。

2 卫星影像分辨率的选择 卫星影像分辨率的选择除了考虑不同比例尺成图对影像分辨率要求,还要考虑现有可获取的卫星影像产品之规格,因为卫星摄影与航空摄影不同,其摄影高度(即摄影比例尺)是固定的。 下面列出几种商用卫星影像的分辨率。表(2) 卫星QuickBird-2 IKONOS-2 SPOT-5 SPOT-4 Landsat-7 最高分辩率(m) 0.61 1 2.5 10 15 对照表(1)和表(2),个人认为就目前较为稳定的卫星影像货源来讲,对于1:5000~1:50 000 的基础测绘更新试验,可以考虑如下的分辨率选择。表(3) 成图比例尺卫星影像(分辨率) 1:5000~1:10 000 QuickBird(0.61m) IKONOS-2 (1m) 1:25 000 QuickBird-2(0.61m) IKONOS-2 (1m) SPOT-5(2.5m) 1:50 000 SPOT-5(2.5m) 对于已有旧版实测地形图的地区,若有足够密度的图上参考点(即可与卫片上的同位置点相一致)作范围控制的基础上,在地形图局部快速更新(修、补测)时,可以考虑适当放宽对分辨率的要求,如用2.5m 分辨率卫片局部修、补测1:10 000 地形图,用10m 分辨率卫片局部修、补测1:50 000 地形图等。 卫星与航拍影像由像素点组成,像素点越丰富,照相辨认的细节的尺寸越小。影像照片上像素点的密度常用每毫米多少条线来表示,线越多表示影像质量越高。例如,卫星影像每平方毫米的纵横线数各250条,也就是每平方毫米内排列:62500个像素点,其相邻两像素点间的距离只有4微米,这样微小的间隔,即使放大10倍,肉眼也是看不出来的。照片上4微米相当于地面距离多少呢?这与照相机的焦距和卫星的飞行高度有关。如果焦距为2米,飞行高度150公里,那末,根据简单的几何学关系就可求得地面距离为0.3米。这个长度就叫做照片的地面分辨率。通俗地说,地面分辨率是能够在照片上区分两个目标的最小间距,但它并不代表能从照片上识别地面物体的最小尺寸。1尺寸为0.3米的目标,在地面分辨率为0.3的照片上,只是1个像素点,不管把照片放大多少倍,依然只

清晰度与分辨率

清晰度指影像上各细部影纹及其边界的清晰程度。 清晰度,一般是从录像机角度出发,通过看重放图像的清晰程度来比较图像质量,所以常用清晰度一词。而摄像机一般使用分解力一词来衡量它“分解被摄景物细节”的能力。单位是“电视行(TVLine)”也称线。意思是从水平方向上看,相当于将每行扫描线竖立起来,然后乘上4/3(宽高比),构成水平方向的总线,称水平分解力。它会随CCD象素数的多少、和视频带宽而变化,象素愈多、带宽愈宽,分解力就愈高。PAL制电视机625行是标称垂直分解力,除去逆程的50行外,实际的有效垂直分解力为575线。水平分解力最高可达 575x4/3=766线。但是限制线数的主要因素之一还有带宽。经验数据表明可用80线/MHz 来计算能再现的电视行(线数)。如6MHz带宽可通过水平分解力为480线的图像质量。低档家用录像机,如VHS,最多能有240线的清晰度,高档家用摄录机,如S-V而数码摄录机的记录方式是数码信号的格式,清晰度在500线以上。(普通电视的清晰度大约280线,VCD的清晰度是230线)。 [编辑本段]分辨率和清晰度 家庭影院的图像显示设备的种类、性能和功能永远是一个新鲜话题,但其有关的基础知识,或更确切的说是有关电视、电视机和其它视频播放设备的基础知识的话题,却是一个古老而有趣的话题,也是许多家庭影院爱好者一致关心和感兴趣的话题。由于对电视、电视机和其它视频播放设备的基础知识并非每个家庭影院爱好者都明白,对现在正在蓬勃发展着的新技术、新设备的特点也不能正确地理解。 不但如此,即使就是现在自己正在使用着的设备,也不懂得如何去将它的性能充分发挥出来,不懂得如何去将它的功能充分利用起来。笔者作为一个普通家庭影院爱好者,在这里希望能从探讨的角度出发,和大家一起来解读有关家庭影院图像技术和显示设备的一系列常用的、实用的和重要的基本知识,其中还包括设备的使用和调整等方面的知识。在目前五彩纷呈的显示技术和显示设备中,我们拟从电视说起,在电视中,又打算从大家都最关心的分辨率和清晰度问题说起。 分辨率和清晰度还用得着讨论吗? 说起电视的分辨率和清晰度,似乎是尽人皆知、谁人都懂的问题,好像没有什么值得可谈的,更没有必要作专文加以讨论。 在与清晰度有关的用语中,除了清晰度一词以外,我们经常还可以见到分辨力、分辨率、解析力、解析度、解像力、解像度这些词语。对于这些词语分别的含义和所指的具体内容是什么,怎样使用才合适,目前流行的看法是很不统一的,归纳起来主要有3种不见的看法。第一种:分辨率就是清晰度 这是一种最普遍的看法。这种看法认为,这些词语的意义是一样的或者说是一致的,有的人习惯于用分辨力(率)、分解力、解析力(度)和解像力(度)这一类词,而另一些人习惯于用清晰度这一个词。或者说,这些词的意义是一样的,但在习惯上对不同的对象使用不同的词汇,如习惯于将清晰度一词用于电视机,将分辨率一词用于计算机之类的显示器。第二种:分辨率和清晰度是两回事 这种意见认为清晰度与分辨率(还包括分辨力、解析度、解像度等几个词语)有着本质的区别,它们所指的具体内容本来就不一样。具体说来,清晰度是指人眼宏观看到的图像的清晰程度,是由系统和设备的客观性能的综合结果造成的人们对最终图像的主观感觉。(虽然是主观感觉,但不像主观听音评价那样不能用一个客观标准来计量,清晰度这种主观感觉是可以进行定量测试的,即可以用黑白相间的线条的粗细来衡量,并有标准的测试方法和测试图,其测量数据有明确的单位,即电视线TVL)。

像元与分辨率

像元——pixel,是栅格图像的基本单元。 像元-定义 像元亦称像素或像元点。即影像单元(pictureelement)。是组成数字化影像的最小单元。 在遥感数据采集,如扫描成像时,它是传感器对地面景物进行扫描采样的最小单元;在数字图像处理中,它是对模拟影像进行扫描数字化时的采样点。像元是反映影像特征的重要标志。是同时具有空间特征和波谱特征的数据元。几何意义是其数据值确定所代表的地面面积。物理意义是其波谱变量代表该像元内在某一特定波段中波谱响应的强度。即同一像元内的地物,只有一个共同灰度值。像元大小决定了数字影像的影像分辨率和信息量。像元小,影像分辨率高,信息量大;反之,影像分辨率低,信息量小。如陆地卫星MSS影像像元为56×79平方米,单波段像元数为7581600;而TM影像像元大小为30×30平方米,单波段像元数为,相当于MSS的5倍。 像元-像元分辨率 分辨率是用于记录数据的最小度量单位,一般用来描述在显示设备上所能够显示的点的数(行、列),或在影像中一个像元点所表示的面积。 由于遥感拍摄的像片是由位于不同高度,装在不同载体(如飞机、卫星等)上的不同清晰度(分辨率)照相设备,以不同的照相(采集)方式,获取的遥感像片(图像、数据、影像等),这些遥感图像是具有不同清晰度、不同分辨率的照片。类似我们在生活中用135照相机拍摄一棵树,从汽车上拍一张,然后再从飞机上拍一张,两张135底片在放大同一棵树时,其放大效果是不一样的。肯定是高度低的135照片放大后的效果最清晰,也就是说分辨率最高。遥感卫星的飞行高度一般在4000千米~600千米之间,图像分辨率一般从1千米~1米之间。 像元-图像分辨率 图像分辨率是指,一个像元代表地面的面积的多少。像元相当于电视屏幕上的一个点(电视

像素与照片尺寸、分辨率之间的关系

像素与照片尺寸、分辨率之间的关系 对于业余摄影爱好者很少去研究与深入了解数码照相机的像素与拍出来的照片的分辨率(清晰度)以及照片尺寸大小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实际上作为摄影爱好者非常有必要对此有所了解,否则我们都是处在盲目的拍摄状态,我碰到过不少的业余摄影爱好者,他们从买了数码照相机以来,从没有对次进行过调整(即设置),所以让自己的傻瓜照相机一直保持在出厂时的原生态“傻瓜”状态。 作为任何一名摄影爱好者应从拥有数码照相机的第一天开始,就应该认真地去学习和掌握这方面的相关知识,对今后的拍摄是大有益处的。 为了深入理解像素与照片尺寸、分辨率之间的关系,我们不妨进行一番细说。 一、像素与照片尺寸、分辨率之间的基本关系 “像素”是数码相机感光器件(CCD或COMS片)上的感光最小单位。就像是光学相机的感光胶片的银粒一样,它是记录在数码相机的“胶片”(感光器件)上感光点——即像素。 要想得到分辨率高(也就是细腻的照片),就必须保证有一定的像素数。那么是不是像素高的相机拍出的照片就一定比像素低的相机拍出的照片清晰呢?这首先要搞清一个概念,照片的清晰度不是取决于像素数,而是取决于像素的“点密度”(就是图片

的分辨率——用ppi表示,单位是“像素/英寸”),“像素数”和“点密度”是两个概念,“像素数”(点数)是感光点的总量,而“点密度”是单位面积上的点数(像素点),只有单位面积上的感光点数越多,拍出的照片才越细腻。所以,反映照片清晰程度的参数是“点密度”(照片的分辨率),而非总的点数。像素虽高,若印的照片也很大,其“点密度”并不高,照片照样也不细腻。相反,像素不高,若只印很小幅面的照片,也可以得到很细腻的照片。所以确切地说,像素高,意味着能拍出幅面大的照片——像素越高,照片的尺寸必然越大。所以,“像素”的高低,表示着照片幅面的大小。这样说来,我们购买相机的时候,就要考虑你准备拍摄的照片的最大尺寸是多大,再决定要求的像素数。若你准备开影楼或做广告,需要放大很大幅面的照片,就需要选择“高像素”的相机;若只是家庭使用,不准备放很大的照片,也就不必追求太高的像素数。当然,高像素的代价是高价位,所以大家在选择相机时,既要考虑自己的实际需要,也要考虑经济承受能力。 二、像素与照片尺寸、分辨率之间的计算实例 一般的数码相机都会提供几种不同像素单位的模式,比如640×480、1024×768、1600 ×1200、2048×1536……,其每一组数字中,前一个数字表示在照片的长度方向上所含的像素点数,后一数字表示在宽的方向上所含的像素点数,两者的乘积,就是像素数。比如1600×1200=1920000≈2000000,就是200万(像

分辨率与像素的关系

分辨率与像素的关系 清晰度定义 清晰度指影像上各细部影纹及其边界的清晰程度。 清晰度,一般是从录像机角度出发,通过看重放图像的清晰程度来比较图像质量,所以常用清晰度一词。而摄像机一般使用分解力一词来衡量它“分解被摄景物细节”的能力。单位是“电视行(TVLine)”也称线。意思是从水平方向上看,相当于将每行扫描线竖立起来,然后乘上4/3(宽高比),构成水平方向的总线,称水平分解力。它会随CCD象素数的多少、和视频带宽而变化,象素愈多、带宽愈宽,分解力就愈高。PAL制电视机625行是标称垂直分解力,除去逆程的50行外,实际的有效垂直分解力为575线。水平分解力最高可达575x4/3=766线。但是限制线数的主要因素之一还有带宽。经验数据表明可用80 线/MHz来计算能再现的电视行(线数)。如6MHz带宽可通过水平分解力为480线的图像质量。低档家用录像机,如VHS,最多能有240线的清晰度,高档家用摄录机,如S-V而数码摄录机的记录方式是数码信号的格式,清晰度在500线以上。(普通电视的清晰度大约280线,VCD的清晰度是230线)。分辨率和清晰度 家庭影院的图像显示设备的种类、性能和功能永远是一个新鲜话题,但其有关的基础知识,或更确切的说是有关电视、电视机和其它视频播放设备的基础知识的话题,却是一个古老而有趣的话题,也是许多家庭影院爱好者一致关心和感兴趣的话题。由于对电视、电视机和其它视频播放设备的基础知识并非每个家庭影院爱好者都明白,对现在正在蓬勃发展着的新技术、新设备的特点也不能正确地理解。 不但如此,即使就是现在自己正在使用着的设备,也不懂得如何去将它的性能充分发挥出来,不懂得如何去将它的功能充分利用起来。笔者作为一个普通家庭影院爱好者,在这里希望能从探讨的角度出发,和大家一起来解读有关家庭影院图像技术和显示设备的一系列

解读电视的分辨率和清晰度

解读电视的分辨率和清晰度 2005-1-23 16:31:48 来源:家庭影院技术作者:不详 家庭影院的图像显示设备的种类、性能和功能永远是一个新鲜话题,但其有关的基础知识,或更确切的说是有关电视、电视机和其它视频播放设备的基础知识的话题,却是一个古老而有趣的话题,也是许多家庭影院爱好者一致关心和感兴趣的话题。由于对电视、电视机和其它视频播放设备的基础知识并非每个家庭影院爱好者都明白,对现在正在蓬勃发展着的新技术、新设备的特点也不能正确地理解。不但如此,即使就是现在自己正在使用着的设备,也不懂得如何去将它的性能充分发挥出来,不懂得如何去将它的功能充分利用起来。笔者作为一个普通家庭影院爱好者,在这里希望能从探讨的角度出发,和大家一起来解读有关家庭影院图像技术和显示设备的一系列常用的、实用的和重要的基本知识,其中还包括设备的使用和调整等方面的知识。在目前五彩纷呈的显示技术和显示设备中,我们拟从电视说起,在电视中,又打算从大家都最关心的分辨率和清晰度问题说起。 一、分辨率和清晰度还用得着讨论吗? 说起电视的分辨率和清晰度,似乎是尽人皆知、谁人都懂的问题,好像没有什么值得可谈的,更没有必要作专文加以讨论。 在与清晰度有关的用语中,除了清晰度一词以外,我们经常还可以见到分辨力、分辨率、解析力、解析度、解像力、解像度这些词语。对于这些词语分别的含义和所指的具体内容是什么,怎样使用才合适,目前流行的看法是很不统一的,归纳起来主要有3种不见的看法。 第一种:分辨率就是清晰度 这是一种最普遍的看法。这种看法认为,这些词语的意义是一样的或者说是一致的,有的人习惯于用分辨力(率)、分解力、解析力(度)和解像力(度)这一类词,而另一些人习惯于用清晰度这一个词。或者说,这些词的意义是一样的,但在习惯上对不同的对象使用不同的词汇,如习惯于将清晰度一词用于电视机,将分辨率一词用于计算机之类的显示器。 第二种:分辨率和清晰度是两回事 这种意见认为清晰度与分辨率(还包括分辨力、解析度、解像度等几个词语)有着本质的区别,它们所指的具体内容本来就不一样。具体说来,清晰度是指人眼宏观看到的图像的清晰程度,是由系统和设备的客观性能的综合结果造成的人们对最终图像的主

显示器的分辨率和清晰度

显示器的分辨率和清晰度-视频图像 未来的家庭影院形式更加多样化,除了普通家庭影院外,还有计算机家庭微型影院(HCPC),利用计算机输出图像和声音信号而用大型显示器或投影机来显示图像的大型家庭影院。因此,在介绍视频图像及其显示时,不能不谈到计算机及其显示器。 此外,在谈到高清晰度电视机时,许多人都喜欢用计算机的显示器来作比对,认为要达到近似计算机显示器点距的电视机,才能够得上高清晰度电视机。除了对这个问题存在不同看法之外,还有一些问题,比如,对于为什么对计算机显示的图像不提清晰度而只讲分辨率,显示器与电视机在图像显示特点上有何不同,显示器的分辨率与清晰度之间存在什么关系等。 因此,根据计算机在家庭影院中的作用和读者对显示器存在的问题,本文对这方面也作一些分析和讨论。 作为计算机的显示器,目前以传统的阴极射线管(CRT)显示器为主,近年也有少量时尚的液晶显示器加入。因为液晶显示器和等离子电视在前面的文章中已经介绍过,所以在这里不再专门介绍,而只以传统的阴极射线管显示器为例为讨论计算机显示器中的有关问题。 一、显示器不用清晰度来表示的原因 计算机显示器的图像质量,都是用分辨率来表示,从来不用清晰度来表示。许多人认为,之所以如此,是出于一种习惯:对电视机习惯于用清晰度表示,对计算机习惯于用分辨率表示,二者的实质是一样的。还有人认为,正因为都可以用这两种术语来表示,所以说明分辨率和清晰度是一回事。 我们认为原因并不在此,而认为:显示器图像质量要用分辨率来表示是特意的而不是因为习惯的,它是由显示器的使用特点和图像传输特点决定的。 1、显示器的使用特点 首先比较一下电视机和显示器的使用特点。从使用特点来看,电视机是相对远距离的观看,而且是以观看画面图像为主,不是以观看文字为主,注重的不是图像细节和文字清晰,而是图像的宏观清晰。因此,在这种情况下用清晰度来表示图像质量,就具有更好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显示器的情况与此正好相反,它是近距离观看,而且是以观看文字为主,兼以观看图像画面,非常注重文字的清晰和图像的细节,而不是图像的宏观清晰度,所以它的图像质量更适合用分辨率来表示。 2、显示器的传输和显示特点

解析度和分辨率的区别

1.像素值和分辨率 像素值和分辨率是衡量摄像头图像质量的两个重要指标,也是判断 一款摄像头性能优劣的主要依据。像素值越高,就意味着其产品的 解析图像能力越强。早期推出的产品像素值一般在10万左右,由 于技术含量不高,现在基本已被淘汰。当前市场的主流产品像素值 一般在30万像素以上。分辨率是摄像头辨别图像的能力。在图像 处理技术中,有图像分辨率和视频分辨率之分。具体到摄像头也可 以通俗地解释为静态画面捕捉时的分辨率和动态视频图像捕捉时 的分辨率。实际应用中,通常是图像分辨率高于视频分辨率。目前, 摄像头所能给出的分辨率最高的基本上在640X480这一档上。虽 然在某些产品的说明书中出现有更高的分辨率,但是这是利用软件 所能达到的插值分辨率(和扫描仪有点类似),虽然说也能适当提高 图像的精度,但和硬件分辨率比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的,大家选购时 应注意。 2.解析度 解析度是数码影像比较突出的技术指标,而数码摄像头的图像解析 度又有照像解析度和视频解析度之分。在实际应用中,一般是照像 解析度高于视频解析度。现在的流行产品,包括照像和视频解析度 两项指标、一般都有多种规格可选,如创新Video Blaster WebCam Go Plus就有640×480、352×288、320×240、176×144、160 ×120五种规格可选。一般产品的最高解析度可以达到640×480, 通过软件插值放大,部分产品最高可达到704×576,使图像、影 像表现出丰富的细节和最佳效果。当然,对于选购环节来说,更主 要的还应该结合使用需求看一看产品硬件的最高硬件解析度如何。 回答者:tvrcpu -助理二级9-6 07:34 评价已经被关闭目前有 1 个人评价 好 0%(0)不好 100% (1) 其他回答 共 2 条 分辨率(Resolution) 我们通常所看到的分辨率都以乘法形式表现的,比如1024*768,其中“1024”表示屏幕上水平方向显示的点数,“768”表示垂直方向的点数。显而易见,所谓分辨率就是指画面的解析度,由多少象素构成数值越大,图像也就越清晰。 回答者:tardychen - 高级经理六级9-6 02:52 素值和分辨率是衡量摄像头图像质量的两个重要指标,也是判断一款摄像头性能优劣的主要依据。像素值越高,就

像素和分辨率

1.什么是像素? 简单的说,我们通常所说的像素,就是CCD/CMOS上光电感应元件的数量,一个感光元件经过感光,光电信号转换,A/D转换等步骤以后,在输出的照片上就形成一个点,我们如果把影像放大数倍,会发现这些连续色调其实是由许多色彩相近的小方点所组成,这些小方点就是构成影像的最小单位“像素”(Pixel)。 像素分为CCD像素和有效像素,现在市场上的数码相机标示的大部分是CCD的像素而不是有效像素。 2.什么是分辨率 说到像素就不得不说说分辨率了。因为两者密不可分! 所谓的“分辨率”指的是单位长度中,所表达或撷取的像素数目。和像素一样,分辨率也分为很多种。 其中最常见的就是影像分辨率,我们通常说的数码相机输出照片最大分辨率,指的就是影像分辨率,单位是ppi(Pixel per Inch) 打印分辨率也是很常见的一种,顾名思义,就是打印机或者冲印设备的输出分辨率,单位是dpi (dot per inch) 显示器分辨,就是Windows桌面的大小。常见的设定有640x480、800x600、1024x768…等。屏幕字型分辨率:PC的字型分辨率是96dpi,Mac的字型分辨率是72dpi。 当然还会有其他输出设备的分辨率。由于种类繁多,在此就不详细说明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去网上搜索一下。 3.影像分辨率和像素的关系 说完了像素和分辨率的定义,让我们来看看两者的关系。细心的朋友也许已经发现,像素和分辨率是成正比的,像素越大,分辨率也越高。让我们来举例说明! 前文已经提到,像素分有效像素和CCD像素 通常来说200万像素的数码相机,最大影像分辨率是1600×1200=192万像素,也就是说,实际的有效像素就是192万。 通常所说的300万像素的数码相机,最大影像分辨率是2048×1536=3145728像素,也就是说有效像素为314万。 其他像素级的数码相机,其分辨率和有效像素的换算也是如此。 可以看出,像素越高,最大输出的影像分辨率也越高。 [编辑本段]

摄像头的像素与分辨率之间的关系

摄像头的像素与分辨率之间的关系 分类:基础知识2011-03-20 17:59733人阅读评论(0)收藏举报最近在看摄像头的驱动, 一直没搞懂像素和分辨率之间的关系, 特收集来学习一下: 我们买数码相机或是评价相机功能的时候,常常提到相机的“像素”这一概念,认为像素大的相机就好,就能拍出精细的图片来,现在有的高档数码相机的像素数高达上千万,一般的家庭用相机的像素达到了四百万到五百万。是不是我们购买相机的时候,“像素”就是我们评价相机和追求的唯一参数?答案是否定的,这里首先要弄清像素的基本概念。 “像素”是相机感光器件上的感光最小单位。就像是光学相机的感光胶片的银粒一样,记忆在数码相机的“胶片”(存储卡)上的感光点就是像素;要想得到分辨率高(也就是细腻的照片),就必须保证有一定的像素数;是不是像素高的相机拍出的照片就一定比像素低的相机拍出的照片清晰呢?这首先要弄清一个概念,照片的清晰度不是取决于像素数,而是取决于像素的“点密度”(就是图片的分辨率)(用ppi表示,单位是“像素/英寸”),“像素数”和“点密度” 是两个概念,“像素数”(点数)是感光点的总量,而“点密度”是单位面积上的点数(像素点),只有单位面积上的感光点数越多,拍出的照片才越细腻。所以,反映照片清晰程度的参数是“点密度”(图片分辨率),而非总的点数。像素虽高,若印的照片也很大,其“点密度”并不高,照片也不细腻;相反,像素不高,若只印很小幅面的照片,也可以得到很细腻的照片。所以确切地说,像素高,意味着能拍出幅面大的照片;所以,“像素”的高低,表示着照片幅面的大小;这样说来,我们购买相机的时候,就要考虑你准备拍摄的照片的最大尺寸是多大,再决定要求的像素数。若你准备开影楼或做广告,需要放大很大幅面的照片,就需要选择“最高像素”高的相机;若只是家庭使用,不准备放大很大的照片,也就不必追求太高的像素数。当然,高像素的代价是高价位,所以用户在选择相机时,既要考虑自己的实际需要,也要考虑经济承受能力。 我们在使用数码相机拍照时,往往有几组数字供我们选择: 640×480, 1024×768, 1600 ×1200,2048×1536,…… 每一组数字中,前一数字表示在照片的长度方向上所含的像素点数,后一数字表示在宽的方向上所含的像素点数,两者的乘积,就是像素数;例如1600×1200=1920000≈2000000,就是200万(像素)。 具体来说,图片的分辨率决定于图片的像素数和图片的尺寸(幅面),像素数高且图片尺寸

显示器分辨率与视频分辨率的详细说明及对比

显示器分辨率与视频分辨率 16:9宽屏显示器分辨率还有: 1600x900 2560x1440 2880x1620 3200x1800 16:10宽屏显示器分辨率有: 1280x800 1440x900 1680x1050 1920x1200 2560x1600 2880x1800 无论是用高分辨率显示器播放低分辨率视频、低像素图片还是用低分辨率显示器播放高分辨率视频、高像素图片,都达不到理想的观看效果。只有用高分辨率的显示器播放相适应的高分辨率视频、高像素图片才能达到最佳观看效果。当然观看效果除了与显示器分辨率、视频分辨率、图片像素有关,还与显示器大小、观看距离相关;显示器分辨率越高、视频分辨率越高、图片像素越高、显示器越小、观看距离越适宜,观看效果越高。5英寸、分辨率1920×1080手机显示屏的清晰度远高于50英寸、分辨率1920×1080电视机显示屏。5英寸、分辨率1920×1080手机显示屏的PPI值一般超过300,当人眼与手机显示屏相距30厘米时,人眼无法分辨出像素点了,真可谓“量变引起质变”,因此这种显示屏被称作视网膜屏。 ,X、Y分别代表分辨率纵向、横向值,Z代表显示屏尺寸。(以iPhone6 Plus为例,5.5英寸、分辨率1920×1080,X=1920,Y=1080,Z=5.5,算出PPI=401,目前很多大屏智能手机已达到或超过此PPI值) 更高分辨率的显示屏对生产技术、处理器、显卡、功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相应产品的成本更高。目前电脑1366×768分辨率、电视机1980×1080分辨率已经够用了。网络视频分辨率很少有1920×1080的,即使有,一般网速也跟不上;很多家庭买了4K极清(3840×2160)电视,却看不到分辨率为3840×2160电台信号频道,也就是说没有片源,即使加个电台信号转换器也很难达到4K极清效果,就目前而言4K极清还有那16K变态超清纯属技术过剩的浪费。

量具中分辨率与精度的区别

量具中分辨率与精度的区别 量具中分辨率与精度的区别 “精度”是用来描述物理量的准确程度,其反应的是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误差,而“分辨率”是用来描述刻度划分的,其反应的是数值读取过程中所能读取的最小变化值。简比喻:一把常见的量程为10厘米的刻度尺,上面有100个刻度,最小能读出1毫米的有效值。那么我们就说这把尺子的分辨率是1毫米,他只能1、2、3、4……100这样读值;而它的实际精度就不得而知了,因为用这把尺读出来的2毫米,我们并不知道他与真实绝对的2毫米之间的误差值。而当我们用火来烤一下它,并且把它拉长一段,然后再考察一下它。我们不难发现,它还有100个刻度,因而它的“分辨率”还是1毫米,跟原来一样!然而,它的精度显然已经改变了。 对于编码器来说,“分辨率”除了与刻线数有关外,还会因电气信号方面的影响而改变,它是可调的,可控的,它可以随着对信号的细分而改变,细分倍数越高,分辨率越小,但是细分倍数越高,引入加大的误差就越大。而精度,更多的偏向于机械方面,一个产品生产出来后,他的精度基本已经固定(有些高精度的产品可以对信号进行补偿等来提高精度),这个数值是通过检测出来的,它与产品的做工,材料等综合性能息息相关,我们难以通过计算来得出一个具体的数值作为精度的依据,大多只能在使用的过程当中判断出精度的好坏来。 例如,对于13bit的,其码盘上的绝对位置数为:8192,则:计算出的分辨率为158角秒,也就是说,在读取数值的时候,要求数值间的跳动是158角秒,如果要读取的第一个数值是0,则第二个读取的数值要大于158,若要小于158,则我们需要选取更小的分辨率。当要读取158这个数值的时候,由于误差的存在,并不可能得到绝对的158秒,编码器所读取出来的158秒与绝对真实158秒之间的误差,就取决于精度了。所以说,精度,是在分辨率的基础上来谈的。 而并非越细分得到小的分辨率就越好,因为细分会引入误差和扩大误差,过度的细分将无法保证精度!需要多少倍的细分,能做到多少倍的细分,前提必须是在保证精度的基础上进行的,因为精度在使用前的不可见性而高倍细分是不负责任的。码盘质量越高,刻线越好,信号质量信号越好,细分后产生的误差就越小,这受到一台编码器综合性能的影响,这也就是为什么会在相同的参数下,会有不同品牌,不同价位编码器的一个原因。 例如,我们要读取的数值为1、2、4、7、8,我至少要选择1个单位的分辨率,选择2个单位的分辨率是显然不行的,因为我们读出了1这个数值,则2是读不出来的,在选择1个单位分辨率的基础上,我们读出来的1与真实绝对的1的误差就是精度。机床上的数控系统对于直光栅是有分辨率的设定的,需要读取的数值间隔小于分辨率,机床就有可能会抖动或出错等。 对于绝对式带增量信号编码器,能够精确的保持串行传输的绝对位置值与增量值同步,绝对值确切的对应一个增量信号,位置值一定在一个增量信号的正弦周期之内。如13位绝对式,带512线的增量信号,绝对位置间隔158秒,若要读取两个码盘位置中间的一个位置是不合适的,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对其所带的1Vpp增量信号进行细分,如细分100倍,则相当于在两个绝对位置之间又引入了几个细分后的位置,我们可以在绝对位置值的基础上,通过计算细分后的增量脉冲数而读取两个绝对位置之间的一个位置值,如:512线细分100倍,绝对位置1数值是0,绝对位置2数值是158,则读取这两个位置间的位置可以在位置1:数值0的基础上多出一个脉冲则是25,两个则是25x2=50……但是,带增量信号的绝对式编码器本身是不带细分的,这就要求用户能自行的对增量信号进行细分处理。 1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