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广播电视事业
- 格式:pptx
- 大小:181.62 KB
- 文档页数:39
新中国成立后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一、建国初期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建国初期,广播事业归政务院(1954年改国务院)新闻总署领导。
新闻总署撤销后,1954年广播事业局成为国务院直属机构之一。
到1956年,经过数次调整,中国的全国广播事业规模奠定,共有地方广播电台56座,其中省级广播电台27座,其余为地市级广播电台。
长期以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有两个最重要的新闻栏目。
中央台的第一个重点栏目《首都报纸摘要》(《报摘》)于1950年4月10日开播,1955年4月更名为《中央报纸摘要》,7月又更名为《新闻和报纸摘要》,延续至今。
中央台的另一个重点新闻节目是创办于1951年5月1日的《各地人民广播电台联播》栏目(《联播》)。
在“文化大革命”之前的17年中,广播电视系统共召开了9次全国广播工作会议,一步步地引导中国广播电视事业不断前进,逐步发展壮大。
1958年5月1日,中国第一座电视台以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的座谈会和歌舞节目开始试验播出。
这是中央电视台的前身,当时因局限首都一地,起名“北京电视台”。
1958年6月15日,北京电视台播出了第一部电视机——《一口菜饼子》。
北京市内仅有电视机50架左右。
10月1日,中国第二座电视台——上海电视台问世。
12月20日,哈尔滨电视台(今黑龙江电视台的前身)诞生。
这是中国最早一批电视台,它们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电视事业的诞生。
中国最早的电视节庆联欢晚会是1960年北京电视台举办的新年联欢晚会。
1964年12月,毛泽东为北京电视台题写了台名。
1965年9月,在纪念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开播20周年的日子里(当时认定的延安台创办日期是1945年9月5日),毛泽东为中国广播事业题词“努力办好广播,为全中国人民和全世界人民服务”,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国家领导人也纷纷题词。
二、广播电视事业在“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曲折发展1966年7月13日,广播事业局局长梅益受到批判。
1966年12月31日,广播局造反派进驻总编室,宣布夺权。
砥砺前行70年:中国广播电视发展从大国向强国迈进70年前的新中国建立之初,广播电视是一项非常少数的工具,但是它很快就成为了广大民众了解和参与国家事务的重要方式。
在中国国内和国际上,广播电视已经成为一个拥有庞大势力的事业。
七十年来,中国广播电视事业走过了艰辛发展的历程,从大国逐步向强国迈进。
在中国改革开放后的几十年里,广播电视行业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
从单一的广播电台、电视机构到新媒体的兴起,广播电视行业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中国的广播电视事业在技术、节目制作、传播渠道、经营管理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进展,不断满足了公众对于多样化、高品质的娱乐和信息渠道的需求。
技术方面,中国广播电视行业拿到了很多成果,比如互联网、数字高清电视、4K技术、5G等等。
这些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推动了广播电视内容的传播和观众体验的提升,丰富了广播电视的形式和内涵。
同时,中国广播电视还在科技创新和现代化建设方面努力探索,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和管理效率,以更好地服务国家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
节目内容方面,中国广播电视行业也迎来了一波新思路新风貌的变革。
这些变革为传媒行业的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增长动力。
全国各大电视台、广播电台相继开展了大量的文化、历史、教育、科技等专题娱乐节目。
这些节目创意新颖、贴近生活,丰富了公众的文化生活,提高了社会观众的审美敏锐度。
此外,中国广播电视还大力推出民生节目、音乐娱乐节目、电视剧等,以丰富观众的娱乐生活和文化需求,大力扩展公共服务的范围和内容。
同时,随着广播电视产业的不断发展,广播电视行业的内容传播渠道也在不断扩大。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极大地促进了广播电视与新媒体的融合,为广播电视的传播和推广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和更广泛的受众。
例如,融媒体平台和移动终端优化的内容传播,使得广播电视的内容从单一的传播途径转变为新媒体下的多元化传播形式,构建了一个更加立体化和综合化的媒介生态网络。
略微观察一下,除了上述几个方面外,中国广播电视行业的快速发展还涉及到了品牌、机构、资金和管理等方方面面。
改革开放以来广播电视的发展变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广播电视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在这段时间里,中国从传统
的无线广播和有限的电视媒介,逐渐转变为现代化数字化的广播电视系统,拥有广泛的频
率资源和优秀的技术人才,成为了全球装备最先进、收视率最高的广播电视系统之一。
首先,广播电视的技术水平大幅提升。
改革开放前,中国广播电视设备落后,频率资
源稀缺。
改革开放后,中国积极引进国外的广播电视技术,同时加强本国技术研究和发展。
目前,中国广播电视产业的数字化、高清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水平已经大幅提升,成为了
全球广播电视产业的佼佼者。
其次,广播电视的节目内容大幅增加。
改革开放后,中国广播电视开始引进国外优秀
的电视节目,逐渐形成了独特的中国电视文化。
同时,中国也开始制作一些高质量的电视
节目,受到了国内外观众的喜爱和认可。
例如《舞动奇迹》、《中国好声音》等都成为了
国内外的热门节目。
此外,广播电视的可观性和普及率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改革开放前,中国广播电视
的受众群体相对较小,覆盖范围较窄。
改革开放后,中国大力发展广播电视事业,通过网络、卫星等多种手段将广播电视的覆盖范围扩大了,同时还推出了一些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接地气的节目,让广播电视更加贴近民生,促进了国民文化素质的提高。
综上所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广播电视事业经历了从落后到现代化的发展变化。
从技术到内容,从受众到普及率,中国的广播电视事业不断在提升和发展,为人们的生活
和社会进步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广播电视事业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背景和目的广播电视是重要的文化产业,也是国家战略性产业之一,对于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和传播能力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旨在通过调研和分析,全面了解当前中国广播电视事业发展情况,掌握行业的发展趋势和问题,为政府和企业提供参考和建议。
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了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相结合的方式,问卷涵盖了广泛的受众群体和相关行业从业人员,包括消费者、电视台、广播台、网络流媒体公司等。
同时,我们还拜访了几家专业的机构和企业,获取了一定的行业数据和现场情况。
调研结果一、广播电视消费市场1.广播电视消费群体逐渐老龄化,年轻人对传统电视节目的兴趣逐渐下降;2.网络流媒体的崛起使得观众的消费方式更加多元化,传统电视节目的收视率逐步下降;3.随着数字化、高清化进程的不断加速,观众对于画质和音质的要求愈发提高,这也对电视广播产业提出了更高的技术要求和挑战。
二、广播电视行业的变革1.广播电视行业与互联网渐行渐近,整合发展成为行业发展趋势,广电机构加快数字化转型,转型升级、调整产业结构;2.移动互联网的崛起给广播电视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直播、点播等业务成为新的增长点;3.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创新也为广播电视行业带来了更新的机遇和挑战,丰富多彩的全媒体内容,以及多平台联动的产业链,也会成为未来发展的趋势。
三、广播电视节目质量问题1.长时间的广告插播和卖点式的节目导向,影响了传统电视节目的质量和观众感受;2.营收压力、节目单打压、质量考核机制吸引度不足等因素制约了节目的多样性、深度和质量;3.针对少数民族、海外华人、儿童等特定观众群体的定制化节目缺乏,需要不断完善。
建议和展望1.加强与互联网的融合,拓展新媒体市场,提供更多元的服务;2.把握新技术的发展机遇,加速数字化、高清化的进程,提升电视节目的品质;3.持续推进改革,优化节目质量考核机制,增强节目主导权,提高多样性、深度和力度;4.多出台政策和措施,吸引资本投入广播电视产业,推动广播电视产业快速创新和发展。
我国广播事业发展概况摘要:我国的广播事业最早诞生于20世纪20年代,到解放前有了初步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发后我国的广播事业有了快速的发展。
本文对我国广播事业发展的概况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广播电视事业发展概况一、新中国成立前大陆的广播事业1.国民政府时期的广播事业1922年,美国记者奥斯邦在上海开设“中国无线电公司”,发射台建在外滩大来洋行的屋顶上。
这是中国境内的第一座广播电台。
1月24日第一次播音,功率50瓦,呼号ECO,播送音乐和新闻(由《大陆报》提供)。
由于触犯了北洋政府的法律,被勒令停播,3个月后倒闭。
1924年美商开洛公司和申报合作开设开洛广播电台,是当时规模最大、时间最长、影响较大的一座,共维持了5年左右。
之后中国人开始有自己官办和私营的广播电台。
广播事业也由此兴起。
1928年8月1日,国民党在南京建立的“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广播无线电台” 开始播音,简称“中央广播电台”,功率500瓦,这是国民党所办的第一家广播电台。
1932年11月,新广播大楼落成,功率75千瓦,成为当时亚洲地区发射功率最大的一座广播电台。
同年,成立中央无线电台管理处,积极从事全国广播网的建立,在全国建立了20多座电台。
1929年8月,国民党政府公布《电信条例》,允许民间经营广播事业,陆续出现了一批民办电台,类型主要有:教育性电台、商业性电台、宗教性电台。
1936年,国民党当局规定,全国各地广播电台均须转播中央台晚间一小时的新闻节目,这是中国广播史上新闻联播节目的开端。
截止1937年6月底,全国共有电台78座,总发射功率120多千瓦,其中民营电台55座,但发射功率却不及总发射功率的6%。
抗战期间,随着国民党政府的抗日斗争节节失败,大片国土沦丧,国民党的广播事业受到严重摧残。
由于日寇逼近南京,1937年11月23日,国民党中央台停止播音,被迫迁往重庆。
1938年3月恢复了播音。
1939年2月,国民党政府在重庆利用英国提供的设备,开办了对外广播,英文名称“Voice of China”(VOC),意为“中国之声”,分别使用英、德、法、俄、日等外语和汉语播音。
中国广播电视发展史一、起源与初期发展广播电视作为现代传媒的重要形式,在中国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
当时,广播电台主要通过无线电波向公众传播音乐、新闻和其他娱乐节目。
中国第一家广播电台是1922年在上海成立的“中国广播公司”,它的开播标志着中国广播电视事业的起步。
二、战乱时期的停滞与复兴然而,中国的广播电视事业在战乱时期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发展进程暂时停滞。
直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广播电视才得到了重视和恢复。
新中国政府重建了广播电视系统,并成立了中国广播电视总台,统一管理和运营广播电视事业。
三、改革开放与媒体发展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广播电视事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1980年代,中国开始引进国外的广播电视技术和节目,丰富了国内的广播电视内容。
同时,中国还积极发展有线电视和卫星电视技术,扩大了广播电视的覆盖范围和观众群体。
四、数字化时代的到来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中国广播电视事业进入了数字化时代。
从2000年开始,中国广播电视总台启动了数字化转播工程,逐步实现了广播电视信号的数字化传输和处理。
数字化技术不仅提升了广播电视的画质和音质,还为广播电视节目的制作和传播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五、互联网与新媒体的冲击随着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兴起,传统的广播电视面临了新的挑战。
互联网的普及使得观众可以通过网络获取各种音视频内容,而不再依赖传统的广播电视平台。
为了适应这一变革,中国广播电视事业也积极探索转型升级,开展了互联网电视和移动电视的建设和运营。
六、未来发展趋势展望展望未来,中国广播电视事业仍然面临着许多挑战和机遇。
随着5G 技术的普及和应用,广播电视的传输和接收将变得更加快速和稳定。
同时,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也将为广播电视节目的制作和推广带来更多的创新和可能性。
此外,随着数字经济的崛起,广播电视产业将与其他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实现更加多元化和个性化的服务。
中国广播电视发展史经历了起步、停滞、复兴、改革开放、数字化和互联网冲击等不同阶段。
中国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中国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历史悠久,从广播电视行业的若干历史阶段来看,可以分为多个发展阶段。
以下将从不同时期的角度来探讨中国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历程。
早期的广播电视行业20世纪初期,广播电视技术逐渐兴起。
中国最早的广播电视机构可以追溯至上世纪20年代的广播电台和电视台。
当时,广播电视作为传媒媒介开始走入人们的生活,成为大众获取信息和文化的途径。
公共广播电视时代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是中国公共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的重要阶段。
在这一阶段,以中国中央电视台(CCTV)为代表的国家广播电视机构开始发挥重要作用,对中国的传媒业和公共信息传递起到了重要作用。
传媒市场化时代的到来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中国的广播电视行业逐渐进入市场化时代。
随着私人广播电视媒体的兴起,传媒市场竞争激烈的格局加剧,广播电视媒体开始面临更大的挑战和压力。
数字化时代的发展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与发展,数字化成为时代发展的趋势。
中国的广播电视业也在数字化的道路上不断前行,新媒体兴起,电视内容传播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用户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不同的内容。
未来发展展望作为一个与时代联系紧密的行业,未来中国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仍将充满机遇与挑战。
随着科技进步和消费升级,中国广播电视业有望进一步拓展创新领域,提升内容质量和技术水平,为观众提供更多元化、高品质的传媒服务。
以上是对中国广播电视事业发展历程的简要概述,广播电视作为文化传媒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将继续与中国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密切相关,为推动中国文化产业的国际化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资料•中国广播电视网•中国中央电视台官网•中国广播电视行业协会。
我国广播电视发展历程资料
我国广播电视发展历程始于上世纪六十年代,迄今已有五十多年的发展历史。
20 世
纪七十年代以来,我国广播电视事业发展迅速,在特殊历史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也是为
国家开创社会发展的新局面做出了重大贡献。
1960 年,我国在西安发射第一个全国性的广播电视节目,开始了国家广播电视的历史,并于 1962 年成立了中国广播电视总台,作为国家广播电视发展的机构。
1969 年 7
月份,中央电视台(今中央电视台)在西安正式开播,拉开了我国电视台的开播序幕,中央
电视台后来发展为一个覆盖全国的卫星电视台。
1973 年,中央电视台开播全国联播,使
中国电视节目覆盖了全国。
20 世纪八十年代以后,我国的广播电视事业发展迅猛。
1987 年,第一套教育台中国
教育电视台正式开播,1991 年,新世纪九一一视频技术及联播卫星电视技术于中国首次
使用,开创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代。
此外,随着直播技术、网络技术的成熟,国家有线电
视事业也开始蓬勃发展,收视者的数量持续增长,2016 年有线电视收视率已达到 98.7%。
近年来,我国也开始大力发展电子媒体,推进电子媒体的生产、出版和播放的规范化
管理,积极推广多媒体应用,形成了以网络电视为核心的新型媒体传播体系,让公众更多
的有效获取社会资讯。
近两十年来,我国广播电视发展取得了跨越式发展,形成了覆盖全国的完整的电视发
射覆盖网络,给全社会带来全新的信息次元。
在新的发展阶段,未来我国广播电视事业还
将继续加快发展,在信息传播中发挥着更大的作用,为改善人民的生活、加快社会发展作
出积极贡献。
改革开放以来广播电视的发展变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广播电视事业经历了蓬勃发展的历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从电视机的普及到广播电视产业的腾飞,从内容创作的多元化到科技创新的突破,中国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变迁,令人感慨万千。
改革开放伊始,电视机成为越来越多家庭的必备物品,传统的黑白电视机被彩色电视机所取代,电视剧、新闻、综艺节目也进入千家万户。
1995年,我国完成了全国电视节目的覆盖,实现了对全国99.98%的县级行政区域的电视信号传送,广播电视的普及程度达到了空前的高度。
与此电视行业的企业化趋势也愈发明显,媒体机构开始通过各种合作模式与市场进行深度融合,广告、赞助等商业手段也开始被广泛运用于电视节目的制作与传播。
在广播领域,FM广播、卫星广播等新技术的推广逐渐丰富了广播电视的形式。
1999年,第一家全国性的商业广播公司“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筹建获批,标志着广播电视事业迈出了媒体产业化的重要一步。
与此广播电视的内容也不断得到丰富和创新,音乐、新闻、教育等不同类型的节目开始在广播中出现,为广大听众提供了更为丰富多彩的媒体体验。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的普及使得网络电视成为新的热点。
2008年,我国首个互联网电视试验频道正式开播,为互联网电视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互联网电视的出现不仅丰富了广播电视的形式,也为广场文化的传播打开了新的渠道,更为重要的是,网络电视的出现,拉近了观众与内容的距离,让观众可以更加便捷地获取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和娱乐。
广播电视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自改革开放以来,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也为中国文化的走向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2004年,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推出了“对外中文广播”栏目,成为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和加强国际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
中国国际电视台也在全球推出了中文、英文、西班牙文等多种语言的电视频道,进一步提升了中国文化在国际上的传播效果。
改革开放以来,广播电视的发展不仅在数量上有所增长,更在质量上有了质的飞跃。
广电发展历程广播电视广播事业是我国通讯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项涵盖广播、电视、在线媒体等多种媒体形式的广播业务。
广电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
20世纪初,我国的广播电视事业刚刚开始起步。
1909年,上海滩上的沙特电气公司成为国内最早的广播宣传者,进行了一些模拟和实验性质的广播活动。
1912年,广播在北京得到了应用,由郭秉文先生创建的“大中华广播公司”开始正式运行,成为我国最早的广播电台。
20世纪20年代,广播电视技术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应用。
1924年,首个正式的广播电台——北京广播电台在北平正式开播,成为了中国广播电台的源头。
1928年,中国首个电视实验室在河北秦皇岛设立,进行了针孔摄影及机电声图的试验,开启了我国电视事业的先声。
20世纪50年代,广播电视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此时,中国广播电台成立了全国范围内的广播电视体制,逐渐将广播电视事业推向全民化。
1958年,中国第一座红外线遥控电视台——上海电视台成立,并且云南、辽宁、北京也相继成立了电视台。
1958年中国开始实行电视试点,重庆和北京成为全国第一批电视试点城市。
20世纪80年代是中国广播电视事业的重要发展阶段。
1983年,国内第一部液晶示波器在中国电子器件工程公司研制成功,为电视领域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1987年,中国电视行业推出了七一晚会,成为年轻人追求梦想的象征,也为中国广播电视事业树立了标杆。
进入21世纪,我国广播电视事业得到了全面发展。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使得我国在广播电视技术和内容上实现了突破,展现了我国的崛起和实力。
现在,我国广播电视事业已经基本实现了数字化、高清化的转型。
2015年,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发布了《广播电视业面向互联网融合发展行动计划(2014-2016)》,提出了加强广播电视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推动传统广电业与新兴媒体的创新和发展。
短短几十年的时间里,我国广播电视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最初的模拟广播电视到数字化、高清化的传输方式,再到互联网和智能电视的普及,广播电视事业已经成为人们了解世界、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
中国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中国广播电视事业自建国初期以来,经历了持续的发展和壮大,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首先,在广播电视技术方面,中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从最早的模拟信号到现在的高清数字信号,中国广播电视事业一直在不断更新技术,提升画质和音质,使得观众能够享受更好的视听体验。
同时,中国广播电视也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面取得了突破,通过互联网和移动设备,观众能够随时随地收看电视节目,实现了观众与电视之间的互动和多元化的媒体体验。
其次,在节目内容方面,中国广播电视事业也呈现出多样化和创新化的特点。
从最初的宣传片、新闻节目,到如今包括电视剧、综艺节目、纪录片、动画片等各类节目形式,中国广播电视事业已经涵盖了丰富多彩的内容,满足了观众对于不同类型节目的需求。
特别是近年来,中国广播电视事业开始注重原创内容的制作和推广,不断出现了一批具有国际水准和影响力的优秀作品,从而提升了中国广播电视事业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再次,在广播电视产业发展方面,中国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大量的电视机和广播设备的生产和销售,不仅满足了国内市场的需求,还通过“走出去”战略,将中国电视机和广播设备销往世界各地,为中国电视机品牌赢得了良好的声誉。
同时,中国电视剧、电影等节目的出口也实现了快速增长,中国广播电视在国际上的影响力逐渐扩大。
最后,在文化传播方面,中国广播电视事业起到了重要的桥梁作用。
通过电视节目的播出,观众能够了解到国内外的新闻、文化、历史等方面的信息,增进了人们的思想交流和文化认知。
特别是在民族地区和边远地区,广播电视事业更是扮演着宣传国家政策、弘扬民族文化的重要角色。
总的来说,中国广播电视事业在技术、节目内容、产业发展和文化传播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中国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不仅提升了观众的视听体验,也推动了传媒产业的繁荣和国家形象的提升。
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观众需求的不断变化,相信中国广播电视事业还将继续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为人们带来更加丰富多彩的娱乐和知识。
中国广播电视事业管理体系名词解释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一、广播电视事业管理体系。
1.1 广播电视事业管理体系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