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乡学院精品课程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 格式:ppt
- 大小:2.92 MB
- 文档页数:42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教案第一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的产生背景1.1 解析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的产生背景,了解其历史条件和社会环境。
1.2 分析国内外形势,理解中国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1.3 探讨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的形成过程,了解其理论来源和发展。
第二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的基本内容2.1 阐述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的核心思想,理解其主要观点和理论框架。
2.2 解析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的基本原则,掌握其方法论和基本要求。
2.3 分析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的实际应用,了解其在中国的实践过程和成果。
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的实践探索3.2 分析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在实践中的创新和发展,了解其对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贡献。
3.3 探讨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在实践中的问题和对策,提出完善和发展的建议。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的现代意义4.1 阐述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在新时代的现实意义,理解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指导作用。
4.2 分析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对现代化建设的启示,探讨其对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4.3 探讨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在国际化背景下的价值,了解其对全球社会主义运动的贡献。
第五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的传承与发展5.1 阐述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的传承意义,理解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延续和发展。
5.2 分析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在现代社会的创新要求,探讨其与时俱进的发展方向。
5.3 提出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在未来的发展建议,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理论支持。
第六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的国际影响6.1 分析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影响,了解其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和接受情况。
6.3 解析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在当今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探讨其对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启示。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在我国新时代的发展7.1 阐述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在我国新时代背景下的创新和发展,理解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意义和价值。
7.2 分析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在我国新时代的具体实践,了解其在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的作用和贡献。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深入了解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性,掌握社会主义改造的原则、方针、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形式及是经验;使学生懂得我国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走上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是历史选择,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重大成果。
知识点: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和经验。
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问题。
教学重点:认清中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独创性和成功的历史经验。
教学难点: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独创性即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特色究竟在何处,有些什么样的成功经验。
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度性的社会1,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而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它是近代中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中介和桥梁。
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既有社会主义的因素又有非社会主义的因素,社会主义的因素又有非社会主义的因素存在着斗争,但是社会主义的因素起着决定作用,由于社会主义的因素的优越性和领导地位,加上有利的国际形势,就决定了它将不断增长并取得最后的胜利。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属于社会主义社会体系的和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2,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特征(1)经济上,实行国营经济领导下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制度,其中非社会主义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很大比重,是主体经济成分。
其中包括:国营经济,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是半社会主义性质的,还有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国家和私人合作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这些共同构成了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形态。
(2)政治上,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各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人民民主专政,民族资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还存在,并在国家证券中占有一定的地位。
新中国建国之处的人民民主专政属于新民主主义的政权性质。
(3)文化上,实行马克思主义知道下的新民主主义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教案教学目的:本章主要阐述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通过阐述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思想、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及其历史经验、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基本确立及其重大意义,使学生了解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必然性,掌握社会主义改造的原则、方针、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形式、历史经验;使学生懂得我国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走上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是历史的选择,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重大成果。
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包括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理论,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及其重大意义。
教学重点:1.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社会性质问题。
2. 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问题。
3. 社会主义改造和改革的关系。
4. 社会主义改造道路的历史经验和历史意义。
5. 基本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意义。
教学难点:1. 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评价问题。
2.社会主义改造和改革的关系。
3.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的失误和偏差。
教学学时:4学时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运动,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不同的阶段。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
1949年天安门城楼上毛泽东的一声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胜利。
如何实现中国革命第二步的战略目标,即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则成为当时党的思考重点之一。
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依据马列思想,从中国的现实出发,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领导进行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改造,提出了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使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确立起来。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新中国的成立,意味着一个新的阶段——社会主义革命阶段开始了。
从中华人民共各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主要途径是(B)A、管制帝国主义在华企业B、没收官僚资本C、赎买民族资产阶级的财产D、剥夺地主阶级的土地和财产2. 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起点是(C)A.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B. 国民经济恢复任务的完成C. 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D. 党的十三大的召开3. 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根本政治条件是(B)A. 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B. 坚持无产阶段及其政党的领导,依靠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C. 坚持人民民主专政D. 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4. 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最显著特点是(A)A. 实行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B.“一化三改”.“一体两翼”的辨证统一C. 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为最主要目标D. 符合当时的基本国情,反映了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历史必然性5. 中共七届三中全会确定的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中心任务是(D)A. 消灭国民党蒋介石集团的残余势力B.完成新解放区的土地改革C. 统一管理全国财政经济工D.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6. 1950年6月,毛泽东在七届三中会全上发表的讲话是(B)A.《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B.《不要四面出击》C.《关于抗美援朝的问题》D.《关于三反.五反问题》7.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成分中属于社会主义性质的是(A)A. 国营经济B. 个体经济C. 合作社经济D. 国家资本主义经济8. 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指导思想是(A)A.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B. 邓小平理论C. 社会民主主义D. 民粹主义9.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完成后国内主要矛盾是(B)A. 中国人民同台湾国民党政权的矛盾B. 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社会主义道路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C.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D. 民族大团结与分裂主义的矛盾10. 195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性质是(B)A. 新民主主义性质B. 社会主义性质C. 半社会主义性质D. 共产主义性质11.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体是(D)A. 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B. 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C.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D. 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12. 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所说的过渡时期是指(B)A、从旧民主主义向新民主主义的过渡B、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C、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D、从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过渡 19.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体是(A)A. 实现工业化B.实现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改造C. 实现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D. 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造同时并举13.我国过渡时期总路线最显著的特点是(B)A. “先合作化,后机械化”B. 社会主义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C. 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同时并举D. 把消灭剥削制度与改造剥削者相结合二.多项选择题1.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的改造中,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表现为(ABCD)A. 委托加工B. 计划订货C. 统购包销D. 经销代销2.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采取的原则是(ACD)A. 自愿互利 B .互相合作C. 典型示范D. 国家帮助3.下列属于新民主主义经济成分的是(ABCD)A、社会主义国营经济B、合作社经济C、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D. 农民和手工业个体经济4.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胜利并在全国解决土地问题以后,我国国内的主要矛盾是(AC)A. 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B.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C. 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D. 先进的生产关系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5.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中央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历史条件是(ABC)A.完成了民主革命遗留的任务B. 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C. 恢复了国民经济D. 完成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6.建国初期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必须具备的条件是(ACD)A. 土地改革的完成B. 镇压反革命的胜利C. 现有工商业的合理调整D. 国家机构所需经费的大量节减7.在实现农业合作化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采取循序渐进的步骤,采用的形式依次是(ABC)A. 农业生产互助组B. 高级农业合作社C.初级农业合作社D. 中级农业合作社8.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我国(AC)A. 已经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B. 推翻了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统治C. 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D. 开始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9.下列关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说法是错误的包括(BC)A. 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我国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B. 它是独立的社会形态C. 它属于资本主义体系的社会形态D. 它带有过渡性质,是近代中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中介和桥梁10. 新民主主义社会中社会主义因素处于领导地位,保证了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这主要是(ABC)A. 经济上国营经济和合作社经济的主导地位B. 政治上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C. 文化上无产阶级思想的指导地位D. 经济上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制度11.我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经济条件有(CD)A. 共产党的领导和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B. 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C. 主要通过没收官僚资本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确立D.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及现代工业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12. 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的主客观依据有(ABCD)A. 中国已经有了相对强大和迅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成为对整个国民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重要开端和重要依靠力量B. 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我国社会生活又出现和积累了一些新的矛盾C. 经过三年的实践,党中央已经积累了农村和城市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初步经验D. 国际环境和苏联过渡时期的理论与实践,也对中共中央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产生了重要影响13. 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中国社会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历史必然性,这是因为(ABCD)A . 国家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当然要求和必要条件B. 土地改革完成后,中国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的矛盾C. 土地改革后,个体农民有走互助合作道路的要求D. 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也促使了个体农业向合作化方向发。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的社会1.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发展: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的理论2.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3.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4.过渡时期,我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5.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
6.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存在着五种经济成分:社会主义性质:国营经济(没收官僚资本,主要经济命脉,领导地位)半社会主义性质: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7.主要的经济成分:社会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8.过渡时期,中国社会的阶级构成:(1)工人阶级(2)农民阶级和其他小资产阶级(3)民族资产阶级9.过渡时期,社会矛盾: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条道路、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两个阶级的矛盾(主要)10.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是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的社会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1.中国必须要走社会主义道路,新民主主义社会要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这在民主革命时期已经明确2.总路线的内容: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3.总路线的实质:使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所有制成为我国国家和社会的唯一的经济基础4.总路线的内容概况:一化三改“一化”即社会主义工业化(主体,物质基础);“三改”即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两翼,条件)5.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主体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必然要求和必要条件6.实现工业化的道路: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7.总路线实现的可能性:第一,我国已经有了相对强大和迅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提供了物质基础)第二,土地改革完成后,为发展生产、抵御自然灾害,广大农民具有走互助合作道路的要求(提供了重要依据)第三,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国家在合理调整工商业的过程中,出现了加工订货、经销代销、统购包销、公私合营等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形式(又一个重要因素)第四,当时的国际形势也有利于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提供了有利的国际环境)8.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指引下,党领导全国人民在建设工业化国家的同时,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在中国这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毛,约还需要经过10年、15年或20年再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设想七届二中全会,“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国家转变为社会主义国家”即“两个转变”同时并举的思想1951年前后,党内大体形成了先用三个五年计划搞工业化建设,再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共识从1949年至1952年,党领导人民首先集中力量恢复国民经济、继续完成民主革命遗留的任务第二节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一、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ⅰ农业:(1)积极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道路(2)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以互助合作的优越性吸引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3)正确分析农村的阶级和阶层状况,制定正确的阶级政策(4)坚持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采取循序渐进的步骤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大体上经历了互助组、初级社和高级社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发展互助组,同时试办初级社(具有社会主义萌芽性质)第二阶段主要是建立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