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八年级上册历史辛亥革命知识点
- 格式:doc
- 大小:12.00 KB
- 文档页数:3
八年级上册辛亥革命知识点辛亥革命是中国现代史上非常重要的一段历史,也是八年级上册历史课程中的重点内容。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革命起因、革命过程和革命结果等方面进行探讨,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辛亥革命。
一、历史背景19世纪末,中国面临着许多严重的问题,例如帝国主义侵略、封建统治、贫富悬殊等。
在这种背景下,为了拯救国家于水深火热之中,一些有识之士开始思考改变现状的方法。
同时,西方思想在中国也开始流行,启发了一些人的改革意识。
这些因素共同促成了辛亥革命的发生。
二、革命起因1900年发生的义和团运动揭示出清朝政府的无能和腐败,这使得人们开始折磨自己国家的未来。
而且,由于觊觎中国市场的帝国主义者的侵略,中国各地人民生活困难,贫富悬殊日益加剧,加强了人民要改变现状的愿望。
两种情况的共同作用,使得革命的引爆成为了不可避免的。
三、革命过程辛亥革命的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经过了多年复杂而又漫长的过程。
这个过程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革命开始至武昌起义的前夕,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推翻清朝的统治。
sun yat-sen成立了同盟会,领导了一系列反清斗争,其中辛亥商丘起义是最早的反清起义之一。
第二个阶段是武昌起义以后,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变成了革命的主要任务。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举行了临时大总统就职典礼,宣告中华民国的成立,结束了清朝统治。
四、革命结果辛亥革命为中国的近代史带来了深刻的变化。
它结束了清朝政府的统治,开启了民主革命之路。
革命结果的主要表现如下:1.建立了中华民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统治;2.宣布人民有平等自由的权利,中国的社会制度逐步向现代化方向发展;3.革命唤起了民众的觉醒,推动了中国实现独立、富强、民主、文明的迈进之路。
综上所述,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段历史。
它的发生解决了中国许多积存多时的问题,开创了中国历史上伟大民族复兴的历史征程,同时也为日后的历史献上了一个深刻的注脚。
希望我们能够从中吸取经验教训,继续不断向前发展。
新外研版八年级历史下册重点知识点总结一、第十四章辛亥革命与民主共和国的缔造1. 辛亥革命的背景和影响2. 辛亥革命的过程和成果3. 民主共和国的诞生二、第十五章第一次世界大战与中国1.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影响2. 中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地位和作用3. 《凡尔赛和约》对中国的影响三、第十六章四五运动与五四运动1. 四五运动的起因和影响2. 五四运动的背景和影响3. 五四运动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推动四、第十七章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后的中国1.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主要内容2. 五四运动后的政治变化3. 五四运动后的文化变革五、第十八章李大钊与中国的诞生1. 李大钊的生平和思想2. 中国的成立3. 中国的初步发展六、第十九章北洋政府与国共合作1. 北洋政府的建立和国共合作的背景2. 国共合作的主要内容和影响3. 国共合作的破裂和胜利七、第二十章西方列强的侵略与中国抗战1. 西方列强的侵略和抗击外来侵略的斗争2. 中国军阀割据局面与北洋政府的重组3. 广州起义和国共第一次合作八、第二十一章北伐战争与国共合作的发展1. 北伐战争的背景和战略方针2. 北伐战争的进行和胜利3. 国共合作的进一步发展九、第二十二章近代中国的外交政策与制定中华民国宪法1. 近代中国的外交政策和对外斗争事件2. 制定中华民国宪法的过程和内容3. 《中华民国宪法》的重要性和影响十、第二十三章近代中国学术的发展与梁启超1. 近代中国学术发展的背景和特点2. 梁启超的生平和主要贡献3. 梁启超对中国学术的影响和意义十一、第二十四章近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地理探险1. 近代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主要成就2. 近代中国的地理探险和对外界的认识3. 近代中国科学技术的局限和原因以上是新外研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的重点知识点总结。
希望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第三单元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第9课辛亥革命
理本课线索
记必背重点
辛亥革命
奠基:革命
志士的奋斗
(1)1906年冬,萍浏醴起义,提高了同盟会的声望;
(2)1907年,徐锡麟发动安庆起义,秋瑾在绍兴准备策应;
(3)1907年,孙中山、黄兴发动广西起义;
(4)1911年4月,黄兴发动广州黄花岗起义,“黄花岗七
十二烈士”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
民的斗志
标志性事件:
武昌起义
时间1911年10月10日
主要力量湖北新军中倾向革命的士兵
结果
革命在武汉三镇取得胜利。
10月11日,起义军成
立湖北军政府,推举新军将领黎元洪为都督
影响
武昌起义胜利后,各省纷纷响应。
到11月下旬,全
国已有一半以上的省份宣布独立,支持革命意义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
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它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
主革命的序幕,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
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易误警示
1. 孙中山没有亲自参与武昌起义,但他是武昌起义的领导者。
2. 辛亥革命终结了中国的君主专制制度,但并没有结束中国的封建制度。
3. 康有为主张维护君主制,建立君主立宪制;孙中山主张废除君主制,建立民主共和国。
知识拓展
辛亥革命的启示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民主革命取得胜利,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
八年级上册历史重点复习辛亥革命与新文化运动辛亥革命与新文化运动八年级上册历史重点复习八年级上册历史课程中,我们学习了中国历史上两个重要的事件: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
这两个事件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就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展开论述,并分析它们对中国的历史发展所带来的重要影响。
Ⅰ.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革命运动。
它发生在1911年至1912年期间,推翻了清朝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
辛亥革命的发生原因复杂多样,主要有以下几点:1.1 清朝政治腐败清朝末年,由于政治腐败、国力衰退等问题,国内民众对清朝统治开始怀疑和不满。
清廷的内外政策失误,加剧了社会矛盾的激化,为辛亥革命提供了社会基础。
1.2 西方列强侵略19世纪末,中国遭受了来自西方列强的侵略,签订了很多不平等条约,国家的主权受到了严重侵犯。
这引发了民族主义思潮的兴起,为辛亥革命的爆发埋下了伏笔。
辛亥革命的意义非常重大,它标志着中国从封建帝制向民主共和制度的过渡。
辛亥革命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彻底的社会制度改革奠定了基础。
它把中国从封建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铺平了道路。
Ⅱ. 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现代文化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
它兴起于20世纪初,是一场旨在推翻旧传统文化观念,倡导新文化思潮的运动。
2.1 思想启蒙与传统文化冲击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源于中国学者对西方文化的思考。
他们借鉴了西方的现代化思想,反对封建社会等旧传统,并提倡民主、科学、启蒙等新观念。
这场运动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引发了一系列的思想解放运动。
2.2 文化产业的崛起新文化运动推动了中国文化产业的崛起。
在这一时期,新闻出版业、报纸、杂志、文学等领域迅速发展,对中国现代文化的传播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批知名的文化人士如鲁迅、胡适等也在这个时期涌现出来。
新文化运动的影响非常深远,它推动了中国的社会进步与文化变革。
新文化运动倡导的科学精神和民主思想启发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8课知识点复习:
辛亥革命
1、辛亥革命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派通过各种武装起义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探索。
它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2、结果: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了
3、辛亥革命
(1)背景: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激化。
(2)孙中山创建革民党
〈1〉兴中会:1894年,美国檀香山。
性质: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见书36页会址)
〈2〉中国同盟会:1905年,日本东京。
性质: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机关刊物《民报》。
〈3〉革命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推翻清朝统治,废除君主专制,阐释为民族)
建立民国(建立民主共和国,阐释为民权),平均地权(改革土地制度,阐释为民生).
“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合称三民主义,它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4、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的成立:
(1)武昌起义:1911年,标志着辛亥革命开始,
武昌起义成功带来的影响:仅一个月左右,全国就有十几个省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
清朝的统治名存实亡。
(2)中华民国成立:1912年1月1日,地点:南京,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
以上就是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8课知识点复习:辛亥革命,怎么样,大家还满意吗?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同时也祝大家学习进步,考试顺利!。
八年级历史知识要点第8课辛亥革命
一、中国近代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
1.创立时间:1894年
2.地点:美国檀香山
3.创立人:孙中山
二、中国近代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
1.时间:1905年8月
2.地点:日本东京
3.纲领:推翻清朝统治、废除君主专制、建立民主共和国、改革土地制度(即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
4.性质:中国近代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5.作用:大大推动了全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
6.机关报:《民报》
三、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日)
四、中华民国的成立(1912年1月1日,南京,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
结局: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原因:①帝国主义的支持;②革命派的软弱妥协及对袁世凯认识不清;③旧官僚和立宪派对革命党施加压力。
标志: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
四、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是近代历史上一次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它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五、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
1.客观原因: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破坏
2.主观原因:资产阶级政治上的软弱性,不能充分依靠和发动人民群众。
六、教训:
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是行不通的。
辛亥革命知识点初中历史一、辛亥革命的背景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发生在1911年,它标志着中国封建帝制的终结和共和政治的开始。
在辛亥革命之前,中国一直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压迫之下,国家政治腐败,社会民生困苦,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因此,辛亥革命的发生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
二、辛亥革命的起因辛亥革命的起因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那个时候,西方列强入侵中国,割据领土,中国人民受到了极大的伤害。
同时,清朝政府的腐败无能也使得社会民众的不满情绪日益高涨。
此外,中国的知识分子受到了西方思想的影响,开始反思中国传统封建制度的问题,他们渴望改革现状,实现国家的独立和民主。
三、革命派的兴起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有识之士开始组织起来,积极推动革命的进行。
他们提倡学习西方科学文化知识,宣传民主、平等的思想。
孙中山是辛亥革命的主要领导者之一,他提出了“三民主义”的理念,即民族独立、民主政治和民生幸福。
这一理念成为了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四、武装起义和清朝的覆灭辛亥革命的具体行动开始于武装起义。
1911年10月10日,湖南湘军在湖南发动起义,随后各地纷纷响应。
此后的两个多月时间里,各地爆发了大规模的武装起义和民众示威活动。
最终,在广州的黄花岗起义和四川的保路运动等战役的胜利,使得清朝政权岌岌可危。
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辛亥革命获得了彻底的胜利。
五、辛亥革命的意义辛亥革命的胜利,彻底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开启了中国的新时代。
辛亥革命建立了中华民国,孙中山成为了中华民国的临时大总统。
辛亥革命的成功也为中国近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它打破了西方列强对中国的殖民统治,提高了中国民众的觉醒程度,为后来的民主革命和现代化建设奠定了重要基础。
六、辛亥革命的启示辛亥革命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启示。
首先,它告诉我们民族独立和国家统一的重要性。
只有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才能使人民过上幸福的生活。
其次,辛亥革命告诉我们,积极学习和借鉴外国的经验和先进文化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经之路。
第9课辛亥革命【知识框架】
辛亥革命
【重点梳理】
1.革命志士的奋斗
萍浏醴起义(1)经过:1906年冬,同盟会会员刘道一、蔡绍南在江西湖南交界的萍乡、浏阳、醴陵发动武装起义。
奋战一个多月后失败。
刘道一等在长沙遇害
(2)影响:萍浏醴起义是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
起义虽然失败,但同盟会的声望由此大振
安
庆、绍兴起义1907年夏,光复会会员徐锡麟在安庆发动起义,刺杀安徽巡抚恩铭。
因寡不敌众而失败,徐锡麟死难。
革命党人秋瑾在浙江绍兴准备策应,因歹徒告密,被捕遇难
广西起义1907年,孙中山亲赴越南河内,与黄兴共同筹划领导广西起义,袭取镇南关。
起义军奋战七昼夜,因弹药缺乏,最终失败
黄花岗起义(1)经过:1911年4月,由于情况发生变化,黄兴在准备尚未就绪的情况下,临时决定提前举事。
他亲率一百余名革命党人攻入两广总督衙门。
终因众寡悬殊,起义失败,很多革命党人壮烈牺牲。
后来,将收敛到的七十二具烈士遗骸,合葬于广州黄花岗,称作“黄
花岗七十二烈士”
(2)意义:这次起义虽然失败,但革命党人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极大
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2.武昌起义
【知识延伸】
关于孙中山和武昌起义关系的问题。
孙中山对武昌起义起着领导和指导作用,原因在于“孙中山虽然没有直接参与武昌起义的领导,但是起义的人们仍然把他当作革命的领袖,用他的名义来号召群众和组织群众”,而且孙中山通过同盟会领导起义,孙中山的思想,同盟会的纲领、方略对武昌起义都起着指导作用。
八年级沪教版历史下辛亥革命知识点知识点一.辛亥革命的背景①民族、阶级矛盾激化,民族危机加深;②清末新政、宪政失败;③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二.辛亥革命的过程1中国同盟会:1905年,在日本东京成立。
政治纲领是:“驱除靼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是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2三民主义1905年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把同盟会的政治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简称“三民主义”。
“民族主义”指推翻清政府,没有明确反帝;“民权主义”指推翻君主专制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政体;“民生主义”指“平均地权”。
三民主义全面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也反映了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享有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因此三民主义成为中国近代第一个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3武昌起义1911年10月 10日,革命士兵在武昌率先起义,并取得成功。
三.中华民国的建立1南京临时政府成立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南京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2清帝退位1912年2月,清朝宣统帝下诏退位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①时间:1912年3月②目的:巩固共和政体和限制袁世凯的权力。
③内容:国体: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主权: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全体国民;政体:责任内阁制; 政治原则: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
④意义是近代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具有反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为后来的制宪提供了蓝本,是中国宪政史上的重要一页。
四.辛亥革命的结局和教训结局:袁世凯篡夺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
教训: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产阶级共和国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五.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①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②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的措施,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③促进了自由、平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社会的移风易俗,促进了中国社会观念的更新。
辛亥革命知识点总结《辛亥革命》是八年级历史上册的内容这一课讲述了一场推翻清朝专制帝制、建立共和政体的全国性革命。
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辛亥革命知识点总结,欢迎大家阅读。
辛亥革命必考知识点1.帝国主义的支持。
(一)原因2.革命派的妥协及对袁世凯认识不清。
3.旧官僚和立宪派对革命党施加压力。
(二)结果:1.清帝退位和孙中山提出辞职(1912.2.12—13)2.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1912.3)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和经验教训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在革命前组织了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提出了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在长期的革命斗争的基础上,发动和领导了这次革命。
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从辛亥革命开始的。
1.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也是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这是它的主要历史功绩。
使人民的思想得到解放,民主共和制度深入人心,民主思潮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3.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
对亚洲乃至世界,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4.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一定条件。
3.作为革命政党的同盟会,组织上也存在严重的问题。
既无严密的组织,也无统一的纪律。
从一开始就存在严重的派别活动和组织分裂的现象。
1.没有彻底的反帝纲领,更没有彻底的革命实践,他们想不正面反对帝国主义,而获得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是完全不切实际的幻想。
经验教训:2.不敢发动还依靠广大的农民彻底摧毁封建势力,实行土地制度的改革;兴起:孙中山创建兴中会发展:创建同盟会、开展武装起义高潮:武昌起义、中华民国成立结局: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辛亥革命重要知识点1.原因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为其提供了经济基础;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为革命提供了思想武器;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尤其是中国同盟会的出现为革命提供了组织基础;三民主义的提出提供了纲领;一系列武装起义为革命提供了起义经验;革命党人在武汉新军的长期动员工作2.过程(1)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
八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第二单元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第八课辛亥革命一.孙中山创立同盟会1.(1)民族主义:革命纲领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就是推翻以满洲贵族为首的腐朽卖国的清政府(2)民权主义:革命纲领即“创立民国”,就是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3)民生主义:革命纲领即“平均地权”,就是核定地价,按价收税,将革命后社会改良进步之增加收归国有。
2.影响:扩大了革命影响,振奋了全国人心,推动了革命高潮的到来。
二.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日晚)1.时间:1911年10月10日地点:湖北武昌结果:武汉三镇取得胜利,仅一个多月时间,全国就有18个省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
三.中华民国的成立【知识补充】1912年2月12日清帝宣统退位清历程(1644年--1912年2月12日共268年)1.意义:延续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终于结束2.君主专制: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创立君主专制---1912年共2132年3.不久,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使用武力和政治手腕,取代孙中山当上了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建立起北洋军阀的独裁统治4.性质:辛亥革命是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5.进步性: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6.局限性: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人民的悲惨境遇,它的失败表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行不通第九课袁世凯独裁统治与军阀混战一.袁世凯专权1.1913年春,袁世凯派人在上海火车站刺杀了宋教仁二.复辟帝制1.措施:(1)袁世凯强迫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后,又立即解散国会(2)1914年5月,他废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改行《中华民国约法》(3)颁布《修正大总统选举法》(4)为了换取日本对复辟帝制的支持,袁世凯竟部分接受了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二十一条具体内容见历史书P45页最后一段小字)2.1915年12月,袁世凯复辟帝制,自封“中华帝国”皇帝,宣布1916年为洪宪元年,准备元旦登基3.1916年3月22日,众叛亲离的袁世凯当了83天皇帝后宣布取消帝制4.1916年6月6日,袁世凯因尿毒症不治而亡三.军阀混战1.袁世凯死后,势力强大的北洋军阀分化为直、皖、奉三系第十课新文化运动旧文化:中国的封建文化新文化:西方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一.陈独秀创办《新青年》1.新文化兴起的背景(原因):(1)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寻求就过的新出路(2)西方民主思想,科学文化传入中国;(3)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4)袁世凯为实现独裁和专制,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5)袁世凯的倒行逆施,使人们期待与追求的民主共和思想一再化为泡影。
八年级历史辛亥革命知识点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伟大的革命,为中国历史的转折点,给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下面就让我们来学习一下八年级历史辛亥革命的知识点。
一、背景19世纪末,由于列强在中国开展的侵略,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发生了十分严重的危机。
这时,一批爱国志士和进步派人士开始了反对列强、推翻清朝统治的活动。
他们中的代表人物就是孙中山。
二、孙中山的思想孙中山是辛亥革命的主要发起人,他有一个著名的思想叫“三民主义”,即民族、民权、民生。
这个思想强调中国要实现国家的独立和富强,必须要有人民的权利、财产和安全。
三、组织孙中山为了推翻清朝统治,组织了许多革命团体,如“同盟会”、“兴中会”、“光复会”等。
这些组织都致力于推翻清朝的统治,实现中国的民主和自由。
四、辛亥革命的发起1911年10月10日,南京开始发生了辛亥革命。
同盟会的起义军夺取了南京城,开始了让人民自由的斗争。
这标志着辛亥革命的正式爆发。
五、革命的胜利革命爆发后,许多地方纷纷响应,武装起义,推翻清朝的统治。
到1912年,清朝已经彻底被推翻,中华民国的成立标志着革命的胜利。
孙中山成为了中华民国的临时大总统。
六、影响辛亥革命为中国走向民主和自由铺平了道路,也为后来的革命活动和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它是中国反帝反封建斗争史上的一次重要篇章,也是中国革命的历史传统。
总之,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伟大的革命,它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我们要学习辛亥革命的历史知识,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的发展历程,为祖国的未来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力量。
辛亥革命历史知识点辛亥革命历史知识点一1、日俄战争(1904年2月6日——1905年9月5日)日俄两国为争夺我国东北地区而进行的帝国主义战争(陆战多在我国境内进行)。
俄国战败,在美国调停下,双方签订《朴茨茅斯条约》,两国除铁路警备队外,同时撤退在中国东三省的军队;俄国将租自中国的旅顺口、大连湾、长春至旅顺口铁路及其他有关权益全部转让给日本。
2、1904年9月,英国强迫西藏地方签订《拉萨条约》开江孜(zi一声)、噶大克、亚东三地为商埠,赔军费50万镑,自印度到江孜、拉萨的炮台和山寨一律拆除。
清政府未签字。
1906年4月与英国重新订约,英国取得《拉萨条约》中绝大多数特权,但承认西藏为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3、日俄战争后,日本与清政府订立《中日会议东三省事宜》正约及附约。
清政府承认日本继承沙俄在长春以南全部权利,增开商埠16处,在营口、安东、沈阳等地划定日本租界,给予日本改建和经营安奉铁路及采伐鸭绿江右岸森林等权益。
4、帝国主义资本输出,一方面刺激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另一方面掠夺中国的资源和财富,通过操纵中国经济命脉,进而操纵中国的政治和军事,把对中国的控制延伸到各个领域,陷中国于名存实亡。
5、攫(jue二声)取铁路利权,不仅是帝国主义对华输出“过剩”资本、榨取高额利润的途径,也是他们伸展势力范围,扩大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侵略的重要杠杆。
6、1901年4月,清政府成立督办政务处作为规划“新政”机构。
改革官制:撤衙门,改设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先后设商部(后与工部合并为工农商部)、练兵处(后于兵部合并为陆军部)、巡警部(后改为民政部)、学部。
自隋唐以来沿袭的传统六部建制自此瓦解。
改革兵制:停武举,各省设武备学堂,裁汰绿营、防勇,编练按西方国家营制、采用洋操训练,使用洋枪洋炮的“常备军”(泛称为“新军”,以袁世凯“北洋常备军”、张之洞“湖北常备军”为样板)。
袁世凯1905年编成“北洋陆军”六镇。
——————————教育资源共享步入知识海洋————————
第9课辛亥革命
【知识框架】
辛亥革命
【重点梳理】
1.革命志士的奋斗
2.武昌起义
族民主革命,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知识延伸】
关于孙中山和武昌起义关系的问题。
孙中山对武昌起义起着领导和指导作用,原因在于“孙中山虽然没有直接参与武昌起义的领导,但是起义的人们仍然把他当作革命的领袖,用他的名义来号召群众和组织群众”,而且孙中山通过同盟会领导起义,孙中山的思想,同盟会的纲领、方略对武昌起义都起着指导作用。
历史书辛亥革命知识点归纳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之一,对中国社会和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归纳辛亥革命的知识点。
背景和原因辛亥革命发生于1911年,当时的中国社会存在着许多问题和矛盾。
清朝的统治腐败,国家经济衰败,外国列强的入侵,以及不平等条约的签订,都加深了人民的不满情绪。
同时,中国知识分子开始接触西方的思想,提倡革命和民主的理念,这也为革命的爆发提供了思想基础。
辛亥革命的过程武昌起义辛亥革命的起点是武昌起义,起义发生在1911年10月10日。
当时,新军第九镇的部队在湖北武昌起义,反抗清朝的统治。
起义将火种传播到了全国各地,各地起义部队纷纷响应,推翻了清朝的统治。
中华民国的建立辛亥革命的胜利导致了中华民国的建立。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宣告辞退清朝皇帝,成立中华民国。
这标志着中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后续的政治变革辛亥革命后,中国开始了一系列的政治变革。
孙中山成立了国民党,提倡“三民主义”,试图解决中国社会和政治问题。
然而,由于各种原因,国内的混乱和外国列强的干涉,中华民国政府的执政并不稳定。
影响和意义民主思想的传播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为民主思想在中国的传播打开了大门。
革命期间,许多知识分子和学者开始关注西方的政治制度和民主理念。
辛亥革命的成功让中国人民认识到了民主的重要性,并为中国后来的民主发展奠定了基础。
国家统一的探索辛亥革命使中国摆脱了清朝的封建统治,为国家统一提供了契机。
然而,在革命后的时期,中国面临着分裂和分权的问题。
各地的军阀混战,使国家统一的进程受到了很大的阻碍。
对外关系的调整辛亥革命后,中国开始与外国列强重新洽谈关系。
中国逐渐摆脱不平等条约的束缚,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尊严。
然而,在经济和政治上,中国依然受制于外国的压力和干涉。
总结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它彻底改变了中国的政治格局和社会面貌。
革命期间的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的成立,为中国民主思想的传播和国家统一探索提供了契机。
八年级历史辛亥革命知识点.第一篇:八年级历史辛亥革命知识点.辛亥革命一、革命前的准备1、兴中会的成立时间:1894年 11月地点:檀香山领导人:孙中山口号:振兴中华目标:推翻清王朝统治意义:标志着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初步形成。
2、中国同盟会时间:1905年8月地点:日本东京领导人:孙中山, 黄兴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刊物:《民报》三民主义:民主民生民权他是孙中山领导民主革命的指导思想。
性质:是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意义:推动全国运动的发展。
二、革命开始—武昌起义3、武昌起义时间:1911年 10月 10日主力:湖北新军领导者:资产阶级革命派结果:在武汉三镇取得胜利湖北新军政府成立黎元洪任总督。
影响:各省纷纷响应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三、革命结束4、中华民国成立时间:1912年 1月 1日都城:南京标志: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政府成立。
纪年法:以中华民国纪元结果: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1912年清帝退位清朝统治结束。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性质:辛亥革命是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功绩:它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 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
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旗帜第一次飘扬在中国上空。
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意义: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和人民悲惨的境遇。
第二篇:八年级历史辛亥革命知识点总结八年级历史辛亥革命知识点总结1、辛亥革命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派通过各种武装起义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探索。
它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2、结果: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了3、辛亥革命(1)背景: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激化。
(2)孙中山创建革民党〈1〉兴中会:1894年,美国檀香山。
性质: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见书36页会址)〈2〉中国同盟会:1905年,日本东京。
历史知识点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是指发生于中国农历辛亥年(清宣统三年),即公元1911年至1912年初,旨在推翻清朝专制帝制、建立共和政体的全国性革命。
下面由为大家整理的历史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历史知识点辛亥革命之一辛亥革命的背景1、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2、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较迅速的发展。
清政府推行的“新政”和“预备立宪”,在客观上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准备了一些条件。
辛亥革命的兴起1、组织准备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
它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20世纪初,又出现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较有影响力革命团体,标志着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形成。
但这些革命团体地域性很强,力量分散,容易被清政府各个击破,于是为了加强革命力量的联合,1905年在东京成立了中国近代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同盟会的纲领同盟会并不是革命团体的组合而是由那些革命团体的主要成员与部分留日学生组成的。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这十六个字,这是同盟会的政治纲领,后来孙中山先生将它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简称“三民主义”。
三民主义是近代中国第一个比较完备的民主革命纲领。
“驱除挞虏,恢复中华,对应的是民族主义,指的是反对民族压迫,推翻清朝政府的统治,建立近代民族国家。
“创立民国”对应的是民权主义,即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平均地权”对应的是民生主义,其目的在于防止资本主义制度下的贫富分化与对立。
同盟会的成立使中国民主革命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
中国民主革命有了比较完备的民主革命纲领,有了一个公认的革命领袖,并由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来领导。
2、武装起义萍浏醴起义,镇南关起义,黄花岗起义历史知识点辛亥革命之二辛亥革命的高潮1、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日,革命党人发动武装起义。
11日,起义军攻克总督衙门,占领武昌,成立湖北军政府,推举新军将领黎元洪为都督,改国号为中华民国。
【历史知识点】辛亥革命的影响和历史功绩
辛亥革命是一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是以推翻满清君主专制统治,成立民主
国家为目标的革命运动。
1、思想文化上辛亥革命给人们带来了一次思想文化上的解放。
辛亥革命激发了全国
人民爱国之情与民族觉醒,思想封闭的大门也就此打来。
2、生活习俗上辛亥革命促进了社会习俗的除旧布新。
政治体制的革故鼎新带来了民
国初年的中国社会面貌为之一新。
3、政治上辛亥革命的爆发使得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
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统治,成立了民主共和国。
这是历史上一次伟大的创举,也是
第一把举起的民主旗帜。
4、经济上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渐渐发展起来。
辛亥革命把中国引入了近代化发展的热潮,贫穷落后的中国渐渐走向经济发展的道路。
1、开始了近代人民革命斗争的新阶段。
辛亥革命的伟大历史功绩之一,是它开辟了几千年来中国革命的新纪元,开始了近代
中国人民斗争的新阶段。
2、提高了人们反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觉悟。
辛亥革命的另一个历史功绩,是它提高了人们对帝国主义侵略、帝国主义与清朝政府
之间关系的认识,确立了只有用革命手段才能挽救民族危亡的观点,提高了人们的政治觉悟。
3、埋葬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最突出的一条,就是它不仅推翻了统治中国二百六十多年的清王朝,而且结束了延续二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民主共和国。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八年级上册历史《辛亥革命》复习资料归纳北师大版第8课辛亥革命孙中山创立同盟会4年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兴中会,喊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为汇集革命力量,孙中山联合华兴会、光复会和兴中会的成员,期中考试前,本来不愿意这样弄,孩子们,历史不能死记硬背,但要记一些东西。
-蠢庸-华春勇的博客成立了中国同盟会。
期中考试前,本来不愿意这样弄,孩子们,历史不能死记硬背,但要记一些东西。
-蠢庸-华春勇的博客时间:1905年8月。
地点:日本东京。
领导人:孙中山为总理。
性质:这是个全国规模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纲领:“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目标:推翻清朝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革命旗帜:三民主义影响:它的成立,大大推动了全国革命运动的发展。
武昌起义:时间:1911年10月10日晚中华民国成立:时间:1912年1月1日地点:南京。
人物:孙中山。
颁布了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孙中山还发布了一系列政治、经济和社会革命的法令。
例如:社会生活上:革除“大人”、“老爷”等称呼;禁止蓄辫、缠足、赌博、种植和吸食鸦片等。
经济方面:大力发展民族工业,颁布了保护工商业的规章,废除苛捐杂税,奖励华在国内投资等。
辛亥革命的意义: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反动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
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自由的权利,使民主共和国的观念深入人心。
中华民国成立后,国国民政府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因而说辛亥革命成功了。
但从最终结果看,辛亥革命的的胜利果实被大地主买办阶级代表袁世凯所窃取,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完成,所以又说辛亥革命失败了。
八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八年级上册历史辛亥革
命知识点
1、中国同盟会的成
1905年孙中山、日本东京。
孙中山为总理,黄兴为执行部庶务。
创办机关报《民报》
三民主义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推翻清王朝的统治(民族)
创立民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民权)
平均地权:资本主义土地纲领(民生)
三民主义的评价:积极: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消极:没有明确的反帝要求,没有触及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同盟会成立的意义:中国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性的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2、武昌起义的爆发
时间:1911年10月10日。
参加力量:湖北新军中的革命党人。
结果:占领武昌,成立湖北军政府,改国号为中华民国。
各省纷纷响应,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3、中华民国的成立
成立:1912年1月1日在南京成立。
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定都南京;五色旗为国旗;以中华民国纪年,1912年为中华民国元年。
政府:南京临时政府,是革命派为主体的政府。
(4)《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目的:为限制袁世凯专权,1912年3月,孙中山颁布了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主要内容:内容:主权在民、自由平等、三权分立体制、责任内阁制。
性质:《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
意义:这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5)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①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②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沉重打击了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
③辛亥革命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提高了人民参政议政的意识,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④辛亥革命是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中显著的里程碑。
⑤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
⑥对近代亚洲各国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产生了广泛影响
辛亥革命成功的依据是: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辛亥革命失败的依据是: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