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云南省保山市龙陵县九年级上段测语文试卷

云南省保山市龙陵县九年级上段测语文试卷

云南省保山市龙陵县九年级上段测语文试卷
云南省保山市龙陵县九年级上段测语文试卷

云南省保山市龙陵县九年级上段测语文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4题;共8分)

1. (2分) (2015七上·邗江期中) 下列加横线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 . 憧憬(chōng)黝黑(yòu)归省(shěng)白痴(chī)

B . 凫水(fú)擂鼓(léi)栖息(qī)茅塞顿开(sè)

C . 嘈杂(cáo)安恬(tián)呜咽(yàn)挑剔(tì)

D . 积攒(zhǎn)镌刻(juān)水泊(bó)诠释(quán)

2. (2分) (2016八下·永德期中) 下列词语中书写无误的一组是()

A . 挑畔深邃尴尬翻来复去

B . 狼籍璀璨晒笑不容置疑

C . 真谛忏悔陷阱莫衷一是

D . 蜿延胆怯履行粗制烂造

3. (2分) (2020七下·武汉月考) 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古筝拥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是从琴瑟里而来的。古筝以其多变的指法,的音域,深受民众喜爱。传统的筝乐被分为南北两派,现一般分为九派,其曲目及演奏方法。

A . 演化宽厚平分秋色

B . 演绎宽广平分秋色

C . 演绎宽厚各有千秋

D . 演化宽广各有千秋

4. (2分)(2017·深圳模拟) 请选出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

A . 家长和老师对我们寄予很高的厚望,我们一定要努力学习,决不辜负他们。

B . 为避免不再出现大量旅客滞留火车站的局面,深圳市春运办公室通过增加车票提示信息与应急候乘点匹配结合的方法,进一步提高了应急处置能力。

C . 7月份以来,我国多地出现35°C以上持续高温天气。气象专家预计,未来晴热高温天气还将持续,甚至有可能进一步升级。

D . 过于重视教育功能,文学作品会出现理性捆绑感性,思想大于形象,甚至全无艺术性,变成干巴巴的说教。

二、默写 (共1题;共8分)

5. (8分)(2014·泰州) 根据提示补写名句或填写课文原句。

①________ ,犹未为晚。

②苔痕上阶绿,________。

③________ ,诗成泣鬼神。

④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________ ,也便成了路。

⑤诗人常常移情于物,将客观事物人格化,以抒发自己的强烈而隽永的感情。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________ ,________”,化月为人,以寄托对朋友的同情和关切;龚自珍《己亥杂诗》中的“________ ,________”,用落花喻人,来表达对理想和信念的执著追求。

三、名著导读 (共1题;共1分)

6. (1分)读《童年》,在________的教导下,阿廖沙打败了街上最厉害的小孩克留什尼可夫。

四、综合性学习 (共1题;共15分)

7. (15分)文有文气,就有灵魂;人有文气,就有气质。“文苑”文学社决定开展“文气从哪里来”的探究活动,请你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探究任务。

【材料一】春节期间,湖南岳阳楼景区推出优惠活动,游客背诵出《岳阳楼记》,可以免费领取价值80元的景区门票。“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一时间书声与掌声此起彼伏,文学名篇与亭台楼宇交相辉映。在现场,大家边排队边捧着书本和手机突击背诵。截至大年初六,共6000人通过背诵登上了楼,好多家长特意带着孩子从外地赶来参加活动。通过背诵获得门票最年长者84岁,最年幼者才4岁。

【材料二】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后,被视为天上文曲星下凡,到他山东高密老家参观的已有上万人,莫言老家屋边的草、地里的菜,都给人揪去了,抠墙皮、挖砖块的也不少,据说是想沾沾莫言的“文气”。

(1)《文苑》主编打算采用【材料一】发一则新闻,请你为这则新闻拟一个标题。

(2)莫言的父亲打电话说:真的受不了了,家里墙皮都快抠没了。请你替他们家拟写一条标语,有效引导游客行为。

(3)文气究竟从何而来呢?《文苑》主编希望你结合以上材料写一则短评。(100字左右)

五、诗歌鉴赏 (共1题;共4分)

8. (4分)阅读下面诗,然后答题。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对下面这首诗歌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 .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写诗人虽身居闹市,但门庭冷落,表现出诗人的孤独与寂寞。

B . “心远地自偏”意思是指心远离官场和世俗,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僻静了。

C .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表现出了诗人悠然恬静的心境。

D . “此中有真意”中的“真意”与《归园田居(其三)》中“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的“愿”指的都是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谛。

(2)下列对诗句的品析,正确的一项是()

A .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中的“烽火”指叛军在长安城里放火烧城,大火烧了三个月还没有熄灭;“抵万金”比喻家书的珍贵。

B .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中的“排”字写出了白鹤直冲云霄的气势;“引”字写出了作者看到白鹤冲天而引发出来的豪迈乐观之情。

C .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中,“浮云”只是指天空中飘浮的云彩。诗句告诉我们:站在高山上,双眼就不会被空中飘浮的云彩遮住。

D .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文天祥巧用拟人手法,把个人遭遇与国家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

六、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0分)

9. (10分)(2020·广东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唐雎不辱使命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故不错意也________

②秦王怫然怒________

③徒以有先生也________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②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选文主要写了唐雎同秦王进行针锋相对斗争的过程,以及斗争的结局。

B . 选文第2段写唐雎坚决抵制秦王的骗局,断然拒绝“易地”,这是双方斗争的高潮部分。

C . 选文主要通过绘声绘色的对话来塑造唐雎和秦王的形象,鲜明地表现了人物各自的性格特点。

D . 在这场尖锐的矛盾冲突中,秦王骄横狂暴、阴险狡诈,而唐雎表现得正气凛然、不畏强暴。

七、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39分)

10. (20分)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捡破烂儿的先生

于德北

我叫他先生,虽然他是一个捡破烂儿的。

那一年,繁华的重庆路又大兴土木,这里将盖起一座又一座超豪华商场,据说所卖物品皆为名牌,价格贵得惊人,绝非平民百姓可以问津。这个城市有钱的人越来越多,有几座这样的商场也在情理之中。

我骑着自行车,从灰层忒多的工地穿过,准备去一家编辑部送自己新写的故事。

在重庆路与一条小街的交叉口,在一处深深的门洞下,一道奇异的风景吸引了我的注意力。

一个鬓发斑白的老人,年纪在70岁左右,他靠在一辆架子车前,在一片喧嚣之中,静静地吃饭。他的饭很简单:地上一个罐头瓶子,里边是辣椒酱;罐头瓶子旁边是一个玻璃。

老人一边喝酒,一边就着大葱蘸酱吃着馒头。他见我站的时间长,冲我招招手,又指指地上的东西,意思是让我过去一起喝点。我摸摸口袋,里边还有几块钱,就一头扎进旁边的副食店,买了一斤猪头肉。

这样我和老人就认识了。

老人姓张,是电机厂的退休工人,有三个儿子一个女儿。他70岁,退休整整10个年头了。他的儿女都有不错的工作和家庭,也很孝顺,可他谁家也不去,就自己一个人过。

老伴儿在他退休前就去世了,老人把宽敞的房子让给了女儿,自己住一居室的小屋,过着清静的日子。

他清晨早早地出门,拉着架子车,边捡边收。报纸、书本、易拉罐、酒瓶子,只要能换钱的东西,他都收。

废品收购站下班之前,他把捡来和收到的东西卖掉,然后拉着空车回家。这是他的生活,很有规律。

老人酒量很好,面色红润,身体健朗。我很羡慕他!

我们正喝酒间,来了一个40岁左右的妇女,趿拉着拖鞋,手里拎着两个空瓶子。

女人问:“茅台酒瓶子咋收?”

“30元。”老人回答。

女人把瓶子举到老人面前,唠唠叨叨地说,这个瓶子的商标和瓶盖完好无损,应该多给点钱。说完,还做出一个转身欲走的姿态。

“35。”老人重新给了价。

女人悻悻地交出瓶子,数好钱,走了。

不待女人走远,老人突然从身旁摸出一块石头,猛地向瓶子砸去,只听“砰”的一声,转瞬之间两个完好的瓶子变得粉碎。

女人惊愕地停下脚步,我也瞪大了眼睛。

“你,怎么砸啦?”我问。

“砸了,他们就造不了假酒了。”老人淡淡地回答。

我还想说什么,老人却笑了。

老人兀自端起酒杯。喝一口白酒,吃一口大葱蘸酱,然后再咬一口馒头……

(1)第②段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2)分析文章划线句所采用的人物描写方法及其作用。

(3)“我”在重庆路与一条小街的交叉口发现了一道“奇异的风景”,联系全文,说说这道风景“奇异”在何处。

(4)先生是对知识分子和有一定身份地位的成年男子的尊称。小说一开头就点明文中主人公是个“捡破烂儿的”,可我为什么还叫他“先生”?请结合文章有关内容加以分析。

11. (6分)(2017·武汉) 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下列各题。

读书的“体”与“用”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是一种“读书”的动物。以往,“读书人”的称谓专属于少数人;如今,在“全民阅读”的时代,读书已成为大众普遍拥有的权利。伴随人类文明的发展,尤其是知识生产的积累,读书越来越成为现代人的一种生活方式。然而,为什么读书?读什么书?怎样读书?读书有用抑或是无用?这些围绕“读书”而产生的问题似乎都悬而未决。

关于读书,可以从“体”与“用”这两个方面来理解。大致上说,“体”指的是事物的本性、本根、本体,而“用”则是指“体”外化而生成的功用功能。

从“用”的层面看,开卷有益,学以致用。这里的“有益”和“致用”都意在表明读书确实包含着实用的功利诉求。从这个角度考量,读书利国利民、利人利己。通过读书,人们可以获得生存技能以创造财富改善生活;通过读书,人们可以到达更高的社会阶位而改变命运。

然而,对实用功利的追求只是读书的一个方面,过分地强调读书的实用功能,往往会遮蔽读书的根本要义。“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这种劝学篇,主要用读书的好处和用处来激励人们学习,会养育狭隘的读书观念。

从“体”的层面看读书,也就是探究读书这件事情的根本意义是什么。当我们说“人是一种读书的动物”时,就意味着读书是一种专属于人的活动,读书与做人几乎就是同一件事情。读书的根本要义是“人性养成”,“人文化成”。从这种意义出发来理解读书才可能达到读书的至境。

一般来说,受功利之“用”驱使的读书可归为“要读书”一类,而怀有“体”之情怀的读书则可称之为“好读书”。“要读书”乃是“五经勤向窗前读”,与之相反,“好读书”偏偏是“闲来无事好读书”。以前读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里面说到“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常常觉得不着边际。因为既然是读书,便应该正襟危坐,皓首穷经,衡量得失,怎么能“不求甚解”呢?读书而不好好学习,兴之所至,随性自然,算是

什么好学上进?后来,渐有所悟,是因为明白了孔子的感叹:十年有五而志于学,五十而知天命。这是孔子对于知识与人生宿命的感叹,“知天命”后也就熄灭了“志于学”的功利之心,最终达到“从心所欲”、领悟人生的境界了。

归根到底,“要读书”致力于实用知识,“好读书”致力于人生体悟。后者往往可以不执着于书本身,前者却陷于斤斤计较。带着患得患失的心去读书,有时候就会执着于一念而忘记了风来水面与月到中天。

雅文深境,幽思明悟,在一方局促的生命空间里,俯仰于天地大化之间,不正是读书的根本意义之所在吗?

(文/杨平,有删改)

(1)下列对读书的“用”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读书的“用”是指读书能满足人的实用功诉求。

B . 人与一般动物的区别就在于所有的人都追求读书之“用”。

C . 追求读书的“用”,在阅读时往往会执着一念,衡量得失。

D . 过分强调读书的“用”会让读书的观念变得狭隘。

(2)下列对读书的“体”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书的“体”指的是获得超越实用功利的人生体悟。

B . “体”的层面看,作者对“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是认可的。

C . 断追寻读书的“体”,就可能逐步达到“从心所欲”的境界。

D . 好读书”就是从“体”的层面专心读书,只关注书本身的内容。

(3)下列对读书的“体”与“用”的联系和区别,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书的“体”与“用”从不同方面回答了“为什么读书”这一问题。

B . 书的“用”就是读书的“体”外化而生成的实用功能。

C . 书的“体”与“用”的差别就是读书有用与无用的差别。

D . 读书的“体”与“用”的不同追求体现了不同的价值追求。

12. (13分)(2016·南平模拟) 阅读《颜值》,完成小题。

颜值

①我们夸奖一个人长相英俊、有智慧,一直以来喜欢用“一表人才”来表达。现在,网友们发明了一个词:颜值。这个词非常好,去除了“情感化”和种种臆测意会,把一个人的相貌单独抽离出来,甚至还埋下了一个伏笔,他(她)是不是只有颜值,没有其他?

②汪精卫长相英俊,气度不凡,在同盟会期间,因刺杀溥仪的父亲载沣未遂,被判无期徒刑。后来民国成立,他作为英雄凯旋出狱,一时成为风云人物。据说当年审问他的亲王见他“一表人才”,心生悯意,甚至想把女儿嫁给他,可见汪精卫的颜值之高,“才华”之好。但历史后来开了一个大玩笑,这位“一表人才”的热血青年后来却做了日本人的走狗,虽过了七十余年,仍然遭到中国人的唾弃和不齿。

③其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相貌和才华都是分离的,中国文化更注重的是“贤、才、德、礼”,古往今来的

经典著作,鲜有对一个人的相貌与才华作对等的判断。否则,就会遭到嘲笑了。

④曾国藩是晚清大臣,国之栋梁,雄才伟略,享誉天下。但英国人戈登在其著述中这样描述:“曾国藩中等个子,身材肥胖,脸上皱纹密布,脸色阴沉,目光迟钝,举止行动表现出优柔寡断的样子;他穿着陈旧,衣服打皱,上面还有斑斑的油迹。”

⑤在戈登的眼中,曾国藩就是一个糟老头子,没有什么出众之处,看上去甚至有些笨头笨脑的。清代著名学者、桐城派名家、安徽人方宗诚第一次见到曾国藩,也极为惊讶,觉得他根本不像一位总督和将领,“宽大和平,不自矜伐,望之如一老教师耳”。方宗诚的这段描述,实则暗有褒奖,之所谓大象无形,大音希声,这向来是中国文化的最高境界。

⑥如果从现代心理学角度考量,其实,曾国藩属于黏液质性格,这类人的性格特点是反应缓慢,行动拘执,谨慎内向,但观察思考比一般人细,下判断也比一般人要慢,曾国藩自己也说:“余性鲁钝,他人目下二三行,余或疾读不能终一行。他人顷刻立办者,余或沉吟数时不能了。”可见,曾国藩不是那种滔滔不绝指点天下,喜欢发表漂亮观点的人。但这样的人能在大风浪中面不改色,不为环境所动,极具理性思维,做决策,也极少冲动,也没有精悍之风,所以,更能联谊交友,天下贤士为之归心。

⑦美国期刊《哈佛大学商业评论》曾经发表了一篇科研文章,阐释那些外表不对称(颜值不高)的人更能够成为杰出的领袖,他们引用了大量的数据支持了这一论证。这样的论证不可全信,但里面的观点很有道理。长相的不对称很可能是“交际式领导力”突出的潜在生物符号。因为不好看的外表,会使得他们需要加倍的努力才能赢得别人的认可,这让他们在知识储备、人际交往、组织领导方面的才能得到更多的开发、锻炼。而那些相貌好的人,恰恰相反。

⑧现在有一种观点,说这是一个看脸的时代。实际上,在人类的进化史中,真的难以彻底剔除人性中的“爱美”基因,但千百年来,没有一种“看脸”文化可以主导社会主流价值观,无论一个人如何“搔首弄姿”或是风华绝代,最后沉淀下来值得称道的只有两样:德行和成就。所以,对人的判断首先是德行和成就,其次才是“颜值”。

(1)请写出文章的中心论点。

(2)第②段的事例论据很精当,请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

(3)在③-⑧段的论证过程中,作者首先提出了________的观点,其次第④-⑥段再________ ,然后又________ ,最后第⑧段再次强调了本文的中心论点。

八、作文 (共1题;共5分)

13. (5分) (2018九上·温州期末) 阅读以下材料,按要求作文。

对话,在生活中极为常见,但有些对话却又很特别,如小说《垃圾》中两人的对话。

对话,不同于“说话”。梁文道甚至认为,在谈话中“懂得听有时要比懂得说更要紧。”

对话,想必也不仅限于人与人之间,如古人常能与山水草木形成无言之对话。当然,对话还可以发生在人与自我之间……

上述材料引发了你对“对话”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自选角度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可以记叙经历,可

以编写故事,也可以阐述道理,还可以……

要求:①题目自拟;②文体自选;③文中不得透露个人信息。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共4题;共8分)

1-1、

2-1、

3-1、

4-1、

二、默写 (共1题;共8分)

5-1、

三、名著导读 (共1题;共1分)

6-1、

四、综合性学习 (共1题;共15分)

7-1、

7-2、

7-3、

五、诗歌鉴赏 (共1题;共4分)

8-1、

8-2、

六、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0分)

9-1、

9-2、

9-3、

七、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39分)

10-1、

10-2、

10-3、

10-4、

11-1、

11-2、

11-3、

12-1、

12-2、

12-3、

八、作文 (共1题;共5分)

13-1、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