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干化学分析的影响因素
- 格式:pdf
- 大小:259.00 KB
- 文档页数:2
尿液干化学检查中常见影响因素的分析尿液分析;化学检测尿液干化学联合尿沉渣检测,使尿液分析发生了划时代的变化。
自动化程度的日益提高,检测参数的逐步增加,测试速度的不断加快,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减轻了检验人员的劳动强度。
但由于干化学检测的局限性、干化学试纸的诸多影响因素以及检查过程中忽略了许多中间环节,从而直接影响了尿液自动化分析的准确性.我们对尿液干化学检测过程中经常遇到的干扰因素及注意事项介绍如下。
1 pH、尿蛋白和尿比重的相互影响干化学法尿蛋白、比重和pH的检测原理都是基于pH的变化而设计的,这是pH、尿蛋白和比重之间相互影响的根源.pH 5.0~7.0的正常尿液对尿蛋白和尿比重无影响,过低的强酸性尿液几乎不存在。
因此,需要我们引起足够重视的是pH值升高的强碱性尿。
pH升高的病理因素包括碱中毒、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变形杆菌和铜绿假单胞杆菌引起的膀胱炎、肾盂肾炎等尿路感染。
许多药物如枸橼酸钠、嘧啶、碳酸类药物及某些中草药常可引起尿液pH值不同程度的升高。
强碱性尿对比重的影响主要是尿液中的OH—中和了一部分H+,引起膜块上的pH改变导致比重结果降低。
实验室检测pH超过7.0时,在原尿比重基础上应增加0。
005,超过8。
0时增加0.010.pH>8.5时,对仪器报告的尿蛋白阳性标本均应通过其他方法加以证实。
而作为两性电解质的蛋白质,本身可电离出H+,与Na+从多聚电解质中解离出来的H+共同作用于尿比重膜块上的指示剂,发生显色反应,使比重检测结果偏高。
2 细菌和真菌对尿隐血的影响尿隐血检查是诊断泌尿系统疾病,特别是肾脏疾病的重要实验指标之一。
尿路感染的病例中,部分杆菌、球菌及真菌(主要为假丝酵母菌)一方面可能释放过氧化1物酶,另一方面为了代谢的需要在增殖过程中可能合成过氧化物酶、触酶或超氧化物歧化酶。
目前,尿隐血检查是一种非特异性的检测方法,上述酶类物质在尿隐血的干化学测定中,可不同程度地使试纸膜块上的过氧化氢茴香素或过氧化氢稀枯分解出游离氧,引起色原颜色的变化,出现假阳性反应.大量实验已经证实,尿中少量细菌和真菌对隐血无影响,但延长显色时间有时也可呈弱阳性反应。
尿液干化学测定的影响因素尿液干化学测定是一种常用的评估身体健康状况的方法,能够提供很多关于肾功能、代谢水平、尿垢和药物代谢等方面的信息。
然而,尿液干化学测定结果的准确性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一些影响尿液干化学测定结果的主要因素。
以下是一些可能影响尿液干化学测定结果的因素:1.饮食:饮食中摄入的一些物质可能会直接影响尿液的成分。
例如,摄入大量酸性食物(如柑橘类水果)会导致尿液酸化,摄入大量碱性食物(如蔬菜和水果)会导致尿液碱化。
此外,一些食物中的色素(如甜菜红)也可能会导致尿液颜色的变化。
2.水分摄入量:水分摄入量的增加或减少都会对尿液的稀释程度产生影响。
如果水分摄入量较低,尿液可能会变得浓缩,此时尿液中一些成分的浓度可能会升高。
相反,如果水分摄入过多,则尿液可能会变得稀释,此时尿液中一些成分的浓度可能会降低。
3.肾功能:尿液的形成和排泄主要是由肾脏负责的。
如果肾功能受到损害,尿液中一些成分的排泄可能会受到影响,从而影响尿液干化学测定的结果。
4.用药:一些药物可能会对尿液成分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尿液干化学测定结果。
例如,一些药物会导致尿液酸碱度的改变,一些药物会影响尿液的颜色。
5.时间:尿液成分在一天的不同时间可能会发生变化。
例如,早晨的第一个尿液(晨尿)通常会更加浓缩,而晚上的尿液则通常会更加稀释。
因此,在进行尿液干化学测定时,应尽量在相同的时间进行,以保证结果的准确性。
6.其他生理因素:一些生理因素,如怀孕、月经周期等,也可能会对尿液成分产生影响。
因此,在进行尿液干化学测定时,应尽量在相同的生理状态进行,以保证结果的准确性。
总之,尿液干化学测定结果的准确性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饮食、水分摄入量、肾功能、用药、时间和其他生理因素等。
为保证测定结果的准确性,应尽量控制这些因素的影响,以及在进行尿液干化学测定时,留意这些因素的存在。
尿液干化学分析原理及影响因素尿液是人体内代谢产物的主要排泄物之一,其化学成分可以反映人体的代谢状况和健康状况。
尿液干化学分析是通过将尿液样品置于高温和低湿的条件下,使其干燥并形成固体,再进行化学分析的一种方法。
该方法具有快速、简便、可靠等优点,在临床医学、生化学以及毒理学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1.蒸发干燥:尿液样品首先被置于高温下,其中的水分被蒸发去除,从而使尿液干燥。
在高温下,水分子的热运动增强,使得水分子逃逸,从而使尿液中的水分蒸发。
2.化学反应:尿液中的化学成分在干化过程中与加热器壁或其他样品成分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气体或固体物质。
例如,尿液中的蛋白质可在高温下与加热器壁反应生成氨气。
3.冷凝:尿液中的气体或固体物质经过化学反应后,在低湿的条件下,被冷凝成为可测量的物质。
冷凝是在高温干燥的基础上通过降低温度将气体或固体物质从气态转化为液态。
4.分离和测量:冷凝后的物质可以通过进一步的分离和测量来确定尿液中各种化学成分的含量。
常用的方法有气相色谱法、液相色谱法、质谱法等。
尿液干化化学分析的结果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尿液的保存、温度、pH值、样品制备等。
以下是一些主要的影响因素:1.尿液保存:尿液样品应尽快进行干化分析,长时间的保存容易导致化学成分的降解和挥发,使分析结果不准确。
2.温度:尿液样品在高温下进行干燥,温度的选择会对分析结果产生影响。
如果温度过高,可能会导致样品中的化学物质发生分解或失去活性。
3.pH值:尿液的pH值是影响化学反应的一个重要因素。
pH值偏低或偏高都可能影响尿液中一些化学物质的稳定性和反应性,从而对分析结果产生影响。
4.样品制备:尿液样品的制备过程中,如沉淀与过滤的时间、溶液稀释等因素都会对尿液中的化学成分含量产生影响。
总之,尿液干化化学分析作为一种快速、简便、可靠的方法,广泛应用于临床医学和生化学领域。
在进行尿液干化化学分析时,需要注意尿液的保存、温度、pH值和样品制备等因素对结果的影响,从而保证分析结果的准确性。
尿液干化学分析原理及影响因素尿液的干化学分析在各级医院甚至诊所的应用已经十分普遍,各品牌的尿分析仪及其配套试纸虽略有差异,项目代码也略有不同,但检测原理基本相同:一、葡萄糖(GLU)[反应原理]:采用酶法测试,用两种酶,分别是葡萄糖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
主要反应过程如下:现在几乎所有的试纸都是采用酶法,因为酶法具有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反应时间短等优点。
不同型号的试纸所选用的指示剂有所不同。
[临床意义]:1. 生理性糖尿为一过性糖尿,是暂时性的,排除生理因素后恢复正常。
主要有三种:①饮食性糖尿,即在短时间内服用大量糖类,引起血糖浓度过大;②应急性糖尿,在脑外伤、脑血管意外、情绪激动、剧烈运动周期性四肢麻痹等情况下,延脑糖中枢受刺激,使肾上腺激素或胰岛素分泌异常,可出现暂时性的糖尿;③妊娠中后期多可见糖尿。
2. 病理性糖尿也可分为三种:①真性糖尿,既胰岛素的分泌量相对或绝对不足,使血糖浓度超过肾糖阈尿糖检查不仅可以诊断糖尿病,还可以指导临床医生决定胰岛素的用量、判断疗效;②肾性糖尿,即肾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功能减退,新生儿的近曲小管功能未完善也能出现糖尿;③其他糖尿,如生长激素过多(肢端肥大症)、甲状腺激素过多(甲亢)、肾上腺激素过多(嗜铬细胞瘤)、皮质醇(Cμshing综合症)、胰高血糖素等都可使血糖浓度高过肾糖阈而出现糖尿;另外,肥胖病、高血压也可能出现糖尿。
[注意事项]:1. 因为尿糖分析试纸的后一步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当尿液中含有比色素还原能力更强的物质时,可使测试结果偏低甚至出现假阴性。
如尿液中含有维生素C时就能使测试结果偏低甚至假阴性。
2. 抗生素对班氏法糖定性、糖定量测定结果都有一定的影响,而对干化学法的测试结果无影响。
尿液存放时间过长也能使尿糖被细菌分解使浓度下降,但含有抗生素时几乎不下降。
3. 高浓度的酮体尿可引起假阴性;尿液比重增高,可降低试剂带对尿糖的敏感性;服用大量左旋多巴时,该药物的代谢产物会对测试反应产生抑制作用,使测试结果偏低或出现假阴性;尿液被过氧化物或次氯酸盐等强氧化性物质污染的时候能出现假阳性。
尿液干化学检查中常见影响因素的分析尿液干化学检查是一种常用的临床检验方法,用于评估人体的健康状况。
然而,尿液干化学检查结果可能会受到许多影响因素的干扰,因此在结果解读时需要考虑这些影响因素。
下面将对尿液干化学检查中常见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首先,尿液收集过程可能会影响尿液干化学检查结果。
在尿液收集过程中,如果没有正确清洁外阴部,可能会导致细菌感染,从而导致尿液中存在细菌、白细胞或脓细胞,影响尿液健康指标的准确性。
此外,如果尿液收集容器不洁净或含有残留物,也可能污染尿液样本。
其次,饮食和药物摄入是影响尿液干化学检查结果的重要因素。
一些食物,如胡萝卜、番茄或甜菜等,可能导致尿液颜色的改变,从而影响尿液颜色指标的准确性。
此外,一些药物,如一些抗生素、利尿剂、抗感染药等,也可能改变尿液化学指标的浓度,从而对尿液干化学检查结果产生干扰。
环境因素也可能会对尿液干化学检查结果产生影响。
例如,在炎热的环境下,人体会大量排汗,从而导致尿液浓缩,影响尿液密度和比重的测定结果。
此外,存放尿液的时间过长,也可能导致尿液中细菌繁殖,从而影响尿液干化学检查结果的准确性。
个体因素也是影响尿液干化学检查结果的重要因素之一、不同个体的生理状态和代谢水平可能不同,因此导致尿液中化学指标的浓度也会不同。
例如,孕妇可能在尿液中出现蛋白质、葡萄糖等物质的增加,而老年人由于身体代谢水平下降,尿液中一些物质的浓度可能会降低。
因此,在解析尿液干化学检查结果时,必须考虑个体差异。
最后,尿液保存和运输过程也可能对尿液干化学检查结果产生影响。
如果尿液保存时间过长,细菌可能会繁殖,导致尿液中存在细菌或血红蛋白,影响尿液干化学检查结果。
此外,在运输过程中,如果尿液样本暴露在高温或低温环境中,也可能导致尿液中一些物质的变化,进而干扰尿液干化学检查结果的准确性。
综上所述,尿液干化学检查是一种常用的临床检验方法,但其结果可能会受到许多影响因素的干扰。
在解读尿液干化学检查结果时,需要考虑尿液收集过程、饮食和药物摄入、环境因素、个体差异,以及尿液保存和运输过程等因素的影响,以确保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尿干化学分析的影响因素随着尿分析仪的普及和尿沉渣分析仪的飞快发展,手工方法已被淘汰,由于尿液干化学析方法的灵敏度和特异性不够理想,给临床诊断和治疗带来困惑,在一定程度上对患者造成漏诊和误诊,众多因素影响分析结果,大部分是由于临床用药,患者的生活习惯,及患者本身疾病引起的。
现将这些影响因素提示给临床医生。
1.尿糖试验一般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为葡萄糖特异性反应,如果临床用药给异烟肼,水杨酸,静脉给糖可致假阳性;而利尿药,大量维生素C可致假阴性;试纸条长期暴露于空气中氧化变色而呈假阳性;菌尿由于细菌利用葡萄糖使结果偏低。
2.酮体的测定酮体检查是检测尿液中乙酰乙酸,一些色素标本或含有大量左旋多巴的代身产物可引起假阳性;尿液中的乙酰乙酸和丙酮都是易挥发物质,标本放置时间过长,尿液被细菌污染时,酮体消失使测定结果偏低或呈假阴性。
3.pH测定首先做到标本必须新鲜,通过大量实验证实pH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这主要是由于不同温度下氢离子活动不同所引起的,在室温20℃时pH及其他项目结果接近靶值,故测定时,实验室的温度应该控制在20℃。
4.胆红素测定正常情况下检测不到尿液中有胆红素的存在,当患者接受大量氯丙嗪或血尿时呈假阳性;尿液中含有大量维生素C及大量的亚硝酸盐可使结果偏低或呈假阴性反应。
5.比重测定异常尿色可使尿比重偏低;尿液本身的PH对尿比重的影响较大,当PH<5结果偏高,当PH>8时结果偏低;此外蛋白质葡萄糖本身可引起指示剂颜色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比重测定使结果偏高。
6.潜血测定大多数革兰氏阴性菌和一部革兰氏阳性菌可造成结果假阳性,输血不合,溶贫,肌红蛋白尿,强氧化剂艾导致结果假阳性,大量的维生素C,高度缓冲的碱性尿导致结果假阴性。
7.PH值测定健康人随意尿PH在4.6-8.0之间,尿PH的变化对试带中其它项目检测影响罗高度缓冲的碱性尿会使比重葡萄糖,潜血,尿但原偏低或假阴性,尿蛋白呈假阳,菌尿或被细菌污染的尿,细菌分解尿液成分,高蛋白饮食都会引起PH偏低。
尿液干化学法检测的影响因素及处理方法摘要:尿分析仪为尿液检验向自动化迈进一步,也提高了定性和半定量结果,有利于疾病的早期诊断。
我们所用的迪瑞公司生产的HT-150尿分析仪和试纸条,在实践工作中我们认为所用仪器应掌握影响尿液干化学测定结果的多种因素及解决的方法。
只有样才能达到测定结果准确,以便发挥仪器应有的效能。
现就干化学10项检测结果浅谈一下影响因素。
关键词:干化学法影响因素处理方法1、pH测定首先做到标本必须新鲜,通过大量实验证实pH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这主要是由于不同温度下氢离子活动不同所引起的,在室温20℃时pH及其他项目结果接近靶值,故测定时,实验室的温度应该控制在20℃。
2、尿糖测定因为尿糖试纸后一步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尿液中含有比色素还原能力强的物质时,可见尿糖结果偏低,甚至可以出现假阴性。
当尿液中维生素C浓度大于1000mg/L时,尿糖结果会降低,也会出现假阴性。
这和血糖值明显不符,在此情况下,应在克服以上影响因素的前提下,重新留取尿液标本,重新测定尿糖,以免误报结果。
3、尿比重的测定尿液标本必须新鲜,尿液中酸碱度及蛋白质的变化直接影响比重的测定,尿蛋白浓度增高,病人尿比重偏高,尿试带实际上是测的尿中离子浓度尿比重偏高,尿纸条检测的是离子强度,尿液中的非离子化合物(如葡萄糖、造影剂等)对测定结果也有一定影响。
4、尿蛋白的测定多种物质(为药物)对尿中蛋白质的测定都有影响,如青霉素可使测得结果偏低,甚至可以出现假阴性,如季铵盐类和喹啉药,可使测得结果出现假阳性,某些洗涤液污染尿时,尿蛋白偏低,所用的试带以测定尿中的白蛋白为主,球蛋白的灵敏度约为白蛋白总量的1%~2%,因此,对于肾病和需要经常检测尿蛋白质含量的患者,对蛋白出现异常结果或其他项目检测的结果异常,应用10%磺基水杨酸法或加热乙酸法,来确认结果的准确性。
5、尿潜血测定女性经血可引起测试结果假阳性,因此,对此类患者必须采取必要的采尿措施,以减少污染,尿试带不仅可以测红细胞,还可以测血红蛋白,因此,当红细胞破裂时,可引起干化学结果和镜检结果一致,应加以区别。
尿液分析仪干化学检测中的影响因素分析摘要目的:探讨优利特300尿液分析仪干化学检测中影响检验结果准确性的因素。
方法:用优利特300自动化尿液分析仪法检测成年患者新鲜尿液标本250份。
采用瑞美LRS检验科内部网络系统对影响干化学检测和结果报告的几个重要因素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尿液干化学检测在环境温度较低的情况下,尿液白细胞检测会出现假阴性或假阳性现象。
维生素C将染料由蓝色还原成红色,可出现假阴性结果。
尿中四环素浓度高可出现假阴性结果。
标本放置2.5小时后测定原先阴性的结果变为阳性。
结论:优利特300尿液分析仪干化学检测中的影响因素多,主要有温度、药物、标本放置时间等。
关键词尿液分析仪干化学检测影响因素尿液分析是常用的临床检验项目,因标本易得、检测简便,结果客观而成为临床使用最广泛的检验项目之一[1]。
但是由于某些中间环节或干化学方法学中存在某些难以避免的干扰因素,存在假阳性或假阴性,从而直接影响了尿液检验的准确性[2]。
这就要求尽可能全面分析各项影响因素从而避免误诊。
为此具体探讨了尿液分析仪干化学检测中的影响因素,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2011年1~5月成年患者新鲜尿液标本250份,其中男性标本130份,女性标本120份,由本科室专业检验师负责检验,每份标本都在10分钟之内检测完毕。
检测方法:采用优利特300自动化尿液分析仪,试纸条为配套产品,每天质控均在受控范围。
观察方法:采用瑞美LRS检验科内部网络系统对影响干化学检测和结果报告的几个重要因素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250份标本中,检测阳性240例,阴性10例;经过病理观察,检测阳性245例,阴性5例。
表明出现假阴性或假阳性现象各5例。
通过分析,出现原因为以下几点。
温度:尿液干化学检测在环境温度较低的情况下,尿液白细胞检测会出现假阴性或假阳性现象。
化学反应又必须在一定温度条件下才能进行。
因此,化验室室温必须保持在2O~25℃,如果是冷藏尿标本,取出后应恢复至室温再进行检测。
尿液干化学分析仪检测结果影响因素探讨尿液干化学分析仪检测结果影响因素探讨摘要:随着医学科学的飞速发展,检验技术的创新,尿液干化学分析仪以其使用简便、怏捷、准确性好等优点在全国各大中小医院普遍使用,尿液分析由常规手工操作法进入自动分析仪器时代,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其检验灵敏性和准确性较高,检测的参数较多,检测速度较快,临床应用也越来越普及。
尿液分析对肾脏疾病,泌尿系统相关疾病的定位诊断,鉴别诊断及预后判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因此被称为体外肾活检【1】。
但尿液干化学分析仪检测易受到仪器的稳定性、灵敏度及试纸条质量等因素的影响。
尿液分析作为三大常规检验项目之一,广泛应用于临床,对泌尿系统疾病、肝脏疾病、代谢性疾病的诊断、治疗及疗效监测有重要的价值,为临床提供许多有价值的诊断信息。
虽然尿检取样比较容易,所用检验设备比较简单,但由于受到仪器、试剂等方法、原理及灵敏度影响,加之标本的留取、收集、预处理等诸多环节难以控制,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假性结果。
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关键词:尿液干化学分析仪;检测;影响因素1 检验前标本采集的影响因素1.1 标本的采集、收集负责标本收集的实验室工作人员、医生和护士需对患者留尿进行指导,务必使尿道口保持清洁。
收集和运送尿液的容器应干净、防漏,并由透明且不与尿液成分发生反应的惰性材料制成,容器及其密封装置不带干扰物质,用于标本收集和运送的容器不可重复使用。
尿标本须在2 h内及时送检,以免发生细菌繁殖、蛋白变性、细胞溶解以及尿胆原等物质因光照分解或氧化而减少等。
收集时段尿时,应告知患者时间段的起点和终点,起始时先排空膀胱,三杯试验留尿时间要分段明确,做好标记。
随机尿液标本的留取无特殊时间规定,但必须在标本容器上注明留取时间,患者必须有足够的尿量,根据多年的工作经验,尿量最好50 ml,最少不得低于15 ml,适用于门诊或急诊患者。
住院患者尿常规最好留取清晨第一次尿,即晨尿,也可把在上午7时~8时留取的尿液作为第二次晨尿,适用于可疑或已知泌尿系统疾病的动态观察及早期妊娠实验等【2】。
尿液干化学分析原理及影响因素(二)引言概述:尿液干化学分析是一种常用的临床检验方法,通过对尿液样本进行干化处理,可以得到各种生化成分的定量结果,从而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有力的依据。
本文将介绍尿液干化学分析的原理及其影响因素,以便读者对该技术有更深入的了解。
正文:一、尿液干化学分析的原理1. 挥发性成分的测定:尿液中的某些成分具有挥发性,可以通过干化处理将其蒸发并测定其质量变化。
2. 水溶性成分的测定:尿液中的水溶性成分可以通过蒸发尿液并定量测定残留物的质量来进行分析。
3. 气体成分的测定:尿液中的一些气体成分可以通过蒸发尿液并用气相色谱法进行分析。
4. 光学方法测定:尿液样本经干化处理后,可以通过光密度、发光强度等光学方法来测定其中某些特定成分的含量。
5. 电化学方法测定:尿液样本经干化处理后,可以利用电化学方法如电流、电压等测定其中某些成分的含量。
二、尿液干化学分析的影响因素1. 尿液样本的收集与保存:不恰当的样本收集和保存会导致尿液中某些成分的降解或失活,影响分析结果的准确性。
2. 干化处理的方法和条件:不同的干化方法和条件会对尿液中各种成分的干化效果及分析结果产生影响。
3. 分析仪器的性能和精度:分析仪器的性能和精度将直接影响到尿液干化分析的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4. 检测方法的选择和标准化:选择适当的检测方法和建立标准化的操作流程是确保尿液干化分析结果准确的关键。
5. 患者的生理状态和疾病情况:患者的生理状态和疾病情况会对尿液中的成分产生影响,从而影响分析结果的解读和判断。
总结:尿液干化化学分析是一种重要的临床检验方法,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尿液干化化学分析的原理涉及挥发性成分的测定、水溶性成分的测定、气体成分的测定、光学方法测定和电化学方法测定等。
同时,尿液干化化学分析的准确性还会受到尿液样本的收集与保存、干化处理的方法和条件、分析仪器的性能和精度、检测方法的选择和标准化、患者的生理状态和疾病情况等影响因素的影响。
尿干化学分析的影响因素
发表时间:2010-12-02T13:59:57.46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0年第32期供稿作者:季秀兰
[导读] 酮体检查是检测尿液中乙酰乙酸,一些色素标本或含有大量左旋多巴的代身产物可引起假阳性
季秀兰 (黑龙江省鹤岗市新一人民医院 154107)
【中图分类号】R4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0)32-0074-02
【关键词】尿液分析化学检测
随着尿分析仪的普及和尿沉渣分析仪的飞快发展,手工方法已被淘汰,由于尿液干化学析方法的灵敏度和特异性不够理想,给临床诊断和治疗带来困惑,在一定程度上对患者造成漏诊和误诊,众多因素影响分析结果,大部分是由于临床用药,患者的生活习惯,及患者本身疾病引起的。
现将这些影响因素提示给临床医生。
1.尿糖试验
一般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为葡萄糖特异性反应,如果临床用药给异烟肼,水杨酸,静脉给糖可致假阳性;而利尿药,大量维生素C 可致假阴性;试纸条长期暴露于空气中氧化变色而呈假阳性;菌尿由于细菌利用葡萄糖使结果偏低。
2.酮体的测定
酮体检查是检测尿液中乙酰乙酸,一些色素标本或含有大量左旋多巴的代身产物可引起假阳性;尿液中的乙酰乙酸和丙酮都是易挥发物质,标本放置时间过长,尿液被细菌污染时,酮体消失使测定结果偏低或呈假阴性。
3.pH测定
首先做到标本必须新鲜,通过大量实验证实pH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这主要是由于不同温度下氢离子活动不同所引起的,在室温20℃时pH及其他项目结果接近靶值,故测定时,实验室的温度应该控制在20℃。
4.胆红素测定
正常情况下检测不到尿液中有胆红素的存在,当患者接受大量氯丙嗪或血尿时呈假阳性;尿液中含有大量维生素C及大量的亚硝酸盐可使结果偏低或呈假阴性反应。
5.比重测定
异常尿色可使尿比重偏低;尿液本身的PH对尿比重的影响较大,当PH<5结果偏高,当PH>8时结果偏低;此外蛋白质葡萄糖本身可引起指示剂颜色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比重测定使结果偏高。
6.潜血测定
大多数革兰氏阴性菌和一部革兰氏阳性菌可造成结果假阳性,输血不合,溶贫,肌红蛋白尿,强氧化剂艾导致结果假阳性,大量的维生素C,高度缓冲的碱性尿导致结果假阴性。
7.PH值测定
健康人随意尿PH在4.6-8.0之间,尿PH的变化对试带中其它项目检测影响罗高度缓冲的碱性尿会使比重葡萄糖,潜血,尿但原偏低或假阴性,尿蛋白呈假阳,菌尿或被细菌污染的尿,细菌分解尿液成分,高蛋白饮食都会引起PH偏低。
8.蛋白测定
尿蛋白试带反应对白蛋白比球蛋白,血红蛋白灵敏,“阴性”结果并不这些蛋白在尿液中的存在,尿标本中含有分泌物或较多细胞成分时,可引起尿蛋白阳性,尿液受到含氯化物的皮肤消毒剂和清洁剂的污染,受全血代替品均使结果呈假阳性,临床有些疾病仅有蛋白尿而镜检无异常。
9.尿但原测定
尿但原在阳光照射下氧化成胆红素,因此标本避免阳光照射,否则导致假阴性,尿中高浓度维生素C亚硝酸盐而呈假阴性。
有些药物产色干扰试验,如利福平,核黄素可使尿变黄色。
10.亚硝酸盐测定
原理基于细菌将尿液中硝酸盐还原为亚硝酸盐,亚硝酸盐再与试纸中重氮盐反应显色,高比重,高蛋白饮食,高抗坏血酸,尿液中含有大量维生素C可导致假阴性。
送检标本时间太久而无细菌感染情况下亚硝酸盐试验出现假阳性。
11.白细胞测定
当尿液在膀胱停留过长或标本放置过久,可导致白细胞破坏,特异性脂酶释放到尿液中以及有上皮细胞或粗颗粒管型的尿标本结果呈假阳性。
高糖尿,高蛋白尿,高胆红素尿,尿中含有大量的头孢酶素或庆大酶素等均可使结果出现阴性。
某些药物如呋喃坦啶等可产生假阳性。
12.维生素C测定
当尿中有其他还原剂时,可使维生素C结果偏高,如半胺氨酸、硫代硫酸钠等。
在碱性尿中维生素C极不稳定,应及时测定,以免影响结果的准确性。
13.讨论
干化学法在测定血尿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尿中维生素C的存在会导致干化学法红细胞检查的假阴性;在泌尿系统感染中,大多数革兰阴性菌和某些革兰阳性菌可能释放氢过氧化物酶活性物质或本身为了代谢需要,在繁殖过程中合成触酶、过氧化物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这些物质和酶在干化学法测定尿红细胞时,都能使试带中的过氧化氢茴香素或过氧化氢稀枯分解出游离氧,后者使色带源呈色而出现假阳性。
尿十联试带上,尿胆红素与尿胆原试剂为不同的重氮盐,前者与胆红素交联呈现红色,而后者尿胆原迅速反应形成红色偶氮染料,两者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交叉反应。
另一方面可能由于未吸进试带上的多余尿液,生成的有色产物渗入临近的尿胆原试带上,尿胆原本身性质不稳定,易于氧化成尿胆素而不能与试剂发生反应,故尿液不新鲜时会出现假阴性。
当尿液中含有甲醛防腐剂或亚硝酸盐大于每升0.05g也可降低反映的灵敏度,所以一般情况下易出现假阴性结果,而导致假阳性的产生是因尿液中存在胆红素。
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应注意吸尽多余的尿液,对仪器检测的胆红素及尿胆原结果均为阳性且尿胆红素在“+,+”以上的标本应通过手工对照来进一步确定检验结
果
总之,尿液分析的检测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对红细胞,白细胞和细菌的检测是靠化学试验间接求得,特异性不强。
所以日常工作中应与尿沉渣,理学检查的结果相互参照分析,减少漏诊和误诊结果。
并结合临床资料,得到客观,准确的评价。
参考文献
[1]叶应妩,王毓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医政司,1997,133.
[2]丛玉隆,马俊龙,邓新兰.尿液常规分析质量控制及临床应用体会.临床检验杂志,2001,19(4):241.
[3]袁玉德,张显达,张文陆.两种尿沉渣定量检测结果差异原因分析.中华医学检验杂志,2005,28(7):753-754.
[4]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政司.全国临床检验操做规程. 第二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7,128.
[5]熊立凡. 临床检验基础,第3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88.
[6]刘玉华. 尿液干化学分析的常见影响因素.现代诊断与治疗,2006,17(2):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