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比较相同时间内运动的快慢(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5.84 MB
- 文档页数:24
6.比较相同时间内运动的快慢【教材简析】本课和第5课主要指向核心概念“物质的运动与相互作用”内涵下的“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这两节课都是初步比较物体的运动快慢,但比较快慢的方法不同,这节课的方法是通过比较相同时间内物体运动的距离来区分快慢。
本课的探索活动主要有3个:①交通工具运动快慢比较;②不同地点,同时出发、同时停止,比较运动的快慢;③不同地点,不同时出发,比较运动的快慢。
这3个活动都是在用相同时间比距离的方法来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但在具体操作方法和工具使用的维度上是层层递进的:第1个活动不需要测量时间和距离,只通过不同交通工具运动快慢排序,让学生直观的知道相同时间内比较距离的判断速度快慢的方法;第2个活动,则指向具体的操作,其中需要借助软尺测量距离;第3个活动,不仅需要软尺测量距离,还需要通过秒表来计时。
拓展活动由“追及跑”游戏和“比较生活中常见物体的运动速度”两部分组成。
这两部分内容不仅是速度的应用,同时还承担着激发起学生运动速度比较的热情,还引出“速度”这个科学词汇。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在日常一些游戏活动中会涉及到你追我赶的速度比较,另外对身边一些常见交通工具(如汽车、自行车、动车等)的速度快慢也是有一定感知的。
因此他们对速度的认识绝不是一张白纸,他们甚至能准确判断一些简单的速度比较。
同时在前一节课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学会了用相同距离比时间长短的方式比运动的快慢,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已经学会如何使用秒表和软尺。
这些都为我们这节课的学习奠定了一个很好的学习基础。
本节课活动较多,每个活动都各自独立,且都有各自的作用。
对于学生而言,按步骤进行实验活动不难,但重要的是各步骤在速度比较中的作用,以及实验后的交流。
【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短跑比赛视频,分析谁快谁慢,认识到相同时间内可通过运动的距离长短来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即运动时间相同,距离长,运动快;距离短,运动慢。
[科学思维]能基于实验中数据的测量,运用对比、分析比较出物体运动的快慢,并通过归纳概括出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小学科学16《比较相同时间内运动的快慢》(教案)标题:小学科学16《比较相同时间内运动的快慢》(教案)引言在小学科学教材中,我们学习了许多关于运动的知识。
运动速度是运动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而比较相同时间内运动的快慢则是帮助学生理解运动速度的有效途径。
本教案将以小学科学《比较相同时间内运动的快慢》为话题,通过设计实验、引导探究和讨论,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运动速度以及如何进行运动速度的比较。
一、教学目标1. 了解运动速度是指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所走过的路程。
2. 学会进行运动速度的比较和计算。
3. 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设计的能力。
4. 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和团队合作的能力。
二、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张图片或实物,激发学生对于速度的认识,引发他们对于运动速度的思考和讨论。
例如,通过展示一辆自行车和一辆汽车,询问学生哪辆车速度更快,为什么?2. 实验设计(10分钟)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准备一张纸和一只笔。
老师将给每个小组准备一条粉笔和一把尺子。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比较两个物体相同时间内的运动快慢?请大家组织一下思路,然后设计实验步骤。
学生将各组的实验设计依次展示,老师和其他学生根据实验设计的合理性和科学性进行讨论和完善。
例:实验目的:比较两个物体相同时间内的运动快慢。
实验材料:粉笔、尺子、纸。
实验步骤:1. 在纸上绘制一条直线,作为运动的轨迹。
2. 将粉笔放在纸的一端,以相同的出发点同时起步。
3. 用尺子测量两个物体分别在同一时间内走过的距离。
4. 记录测量结果,进行比较和讨论。
5. 可以多次实验,比较结果的一致性。
3. 实验观察和总结(15分钟)学生按照实验设计进行实验,并记录所获得的测量结果。
随后,学生将测量结果和小组成员一起进行比较和讨论。
教师提问:1. 你们的实验结果如何?哪一个物体运动速度更快?为什么?2. 用你自己的话解释一下运动速度的意义和作用。
引导学生总结:1. 运动速度是指运动物体单位时间内所走过的路程。
小学科学16《比较相同时间内运动的快慢》(教学设计)温馨提示:以下是根据您提供的任务名称编写的关于《比较相同时间内运动的快慢》的教学设计,请您查看:【导语】本节课将学习如何比较相同时间内运动的快慢。
通过实际观察和实验操作,学生将探索物体在同一时间内运动快慢的不同表现形式,并深入了解速度的概念。
【教学目标】1. 能够观察并描述物体在同一时间内运动快慢的差异。
2. 理解速度的概念及其与运动快慢的关系。
【教学准备】1. 实验道具:小车、时钟、计时器、小球、直尺。
2. 教学素材:《比较相同时间内运动的快慢》幻灯片。
【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新知1. 老师通过幻灯片展示不同物体在同一时间内运动的图片,引发学生对于运动快慢的思考。
2. 引导学生讨论问题:你认为物体在同一时间内运动的快慢与什么有关?Step 2 观察与实验1. 将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分配一个实验任务:比较小球和小车在同一时间内运动的快慢。
2. 学生根据实验任务,自行设计实验流程和记录表。
3. 学生依次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小球和小车在相同时间内的运动情况。
同时,每个小组的一名学生用计时器测量时间。
4. 学生完成实验后,各小组根据实验结果和记录表进行讨论,总结出物体在同一时间内运动快慢的差异和规律。
Step 3 理论探究1. 学生回归到整个班级,开展讨论。
2. 引导学生回顾实验结果,让学生思考运动的快慢与时间的关系,引导他们理解速度的概念。
3. 通过与幻灯片中的定义做对比,让学生逐步理解速度的定义。
Step 4 巩固和拓展1. 给学生出示多幅运动过程的图片,让学生在小组内观察,讨论各图片中物体的运动快慢。
2. 学生就幻灯片上的运动图片进行表演,其他同学观察并给予评价。
3. 老师进行点拨和总结,进一步巩固学生对速度与运动快慢的理解。
【教学延伸】1. 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其他多种比较相同时间内运动快慢的例子,并将其整理成小册子。
2. 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保持物体不变,如何改变时间来比较相同物体在不同时间内的运动快慢。
小学科学比较相同时间内运动的快慢(教案)科目:小学科学年级:小学生一年级教学内容:比较相同时间内运动的快慢教学目标: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不同物体在相同时间内运动的快慢,并能够观察、记录实验结果。
教学重点: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教学难点:理解不同物体在相同时间内的运动速度差异教学准备:- 不同大小的球(一枚篮球、一枚乒乓球)- 计时器- 测量距离的器具(如尺子或测量卷尺)- 实验记录表格教学过程:引入:1. 引导学生回忆他们在玩耍时,不同物体的运动速度是否相同。
2. 提问学生,什么因素会影响物体的运动速度。
引导学生思考物体的大小、形状、重量等。
实验准备:1. 准备篮球和乒乓球,并让学生触摸、感受两种球的大小、形状和重量差异。
2. 划定一段直线跑道,使用尺子或测量卷尺测量跑道长度。
实验步骤:1. 将篮球和乒乓球放置在跑道起点,并确定起跑时间。
2. 使用计时器开始计时,并记录篮球和乒乓球到达跑道终点所用的时间。
3. 重复2-3次实验,并取平均值。
实验数据记录:- 实验一:篮球- 实验二:乒乓球实验结果分析:1.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结果,并比较两种球在相同时间内的运动速度。
2. 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填写记录表,并分析两种球的运动速度差异。
结论:通过本实验,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在相同时间内,较大的篮球比乒乓球跑得更慢。
拓展讨论:1.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篮球比乒乓球跑得慢,探讨大小对运动速度的影响。
2. 让学生举例说明在日常生活中,什么因素会影响物体的运动速度。
教学反思:这个教案通过实验的方式引导学生观察和记录不同物体在相同时间内的运动速度差异,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记录能力。
同时,通过拓展讨论问题,增加了学生的思考和探索能力。
在实施时,我会更加关注学生的观察能力的培养,促使他们能够从实验中获取更多的信息和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