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闭关锁国
- 格式:pdf
- 大小:1.29 MB
- 文档页数:10
【历史知识点】闭关锁国的原因和影响
闭关锁国政策,指闭关自守,不与外界接触的一种国家政策,是典型的孤立主义。
严格限制对外经济、文化、科学等方面的交流,也因此中国的整体国力及发展比西方国家落后。
1.清朝前期,封建的自然经济比较稳定,清朝统治者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无需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
2.清朝统治者担心国家领土主权受到外国侵犯,又担心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危及到自己的统治。
闭关锁国阻碍了中外联系,影响了中国吸收先进文化和科学技术,致使中国与世界隔绝,严重地阻碍了资本主义的萌芽发展。
使得中国和世界脱轨,慢慢地落后于世界。
文化上,经济上,科学上无法和世界接轨,各种先进技术思想难以发展,整体上呈现帝国黄昏现象。
是导致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重要原因之一。
而且减少与外界接触的机会。
阻碍本国的经济发展,彻底丧失对外贸易主动权。
阻隔与外国的科技文化交流,以至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造成国际冲突。
影响社会科技发展。
限制了对外贸易和航海事业的发展。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新历史七下《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明代的经济发展主要以农业为基础。
明代农业生产水平较高,农民的种植技术不断改进,种植面积也有所扩大,农田水利的修建和农业纵横交错的种植方式使得农田的利用率大大提高。
由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农民的生活水平也有所提高,农民可以拥有土地,并享受到相对较高的收入。
农业的发展也带动了手工业的发展,手工业的产品出口迅速增长。
在明朝的后期,商业经济也开始发展。
明代的商业经济主要是由市场贸易和长途贸易组成的。
市场贸易在城市中进行,城市中的市场面积有所扩大,商品种类也日渐丰富。
长途贸易则是通过陆路和海路进行的。
陆路贸易主要是通过南北两大河流和运河进行的,而海路贸易则是通过明代的航海技术的进步,海上航线的不断开拓,使得海上贸易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长途贸易的发展,也带动了商业城市的繁荣,例如杭州、苏州等地成为那时候最繁荣的城市之一然而,尽管明代的经济发展较为繁荣,但“闭关锁国”政策的实行使得明代的经济发展并不如预期。
明代的封闭政策主要是为了保护国内的经济和文化,防止外来的侵扰。
这种政策使得海上贸易受到很大的限制,对外贸易呈现出禁止或限制对外贸易的政策,只允许少数几个海港城市进行对外贸易。
这种政策的实行导致了中国经济与国际经济的脱节,错失了与外界交流、学习和竞争的机会。
明代封闭的政策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中国的经济实力。
封闭政策使得中国经济发展的速度放缓,与此同时,欧洲的工业革命使得欧洲国家的经济繁荣起来。
这种差距让中国逐渐退居世界经济的边缘。
同时,封闭政策也使得中国的科学技术和文化难以与国际接轨,错失了许多进步的机会。
“闭关锁国”的政策在明朝末年达到了顶峰,在清朝时期基本上延续下来。
清朝实行了更为严格的封闭政策,称为“海禁”,禁止中国商人与外国进行贸易。
长期以来的封闭政策导致中国的科技和经济发展停滞不前,无法适应世界的变化和发展。
总之,明清时期是中国经济繁荣的时期,但由于封闭的政策的实行,使得中国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初中历史闭关锁国的原因和影响-回复
闭关锁国是指一个国家采取一系列措施限制外国来往,并限制本国的市民与外国接触。
以下是闭关锁国的原因和影响:
原因:
1. 政治原因:国家内部政权不稳定,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采取闭关锁国政策控制信息传播和国内外交流。
2. 经济原因:国家内部经济发展滞后,闭关锁国可以保护本国产业免受外来竞争,保障国内经济利益。
3. 文化原因:国家保持自己的文化和传统,尽力阻止外来文化的影响和渗透。
影响:
1. 经济落后:闭关锁国限制了国家与外国的经济交流和合作,导致本国经济发展滞后,错过了外来技术和经济发展的机会。
2. 文化闭塞:闭关锁国限制了文化交流,导致国家文化无法与外国文化接触和交流,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国家的文化发展。
3. 政治封闭:闭关锁国政策导致国家政治与外国隔绝,削弱了国家的政治影响力和国际地位。
4. 军事威胁:闭关锁国使国家的军事与科技水平无法与外国同步,可能导致国家在军事上的薄弱。
总的来说,闭关锁国政策对一个国家来说可能会带来一时的稳定和保护,但长期
来看,会限制国家的发展和进步,阻碍与国际社会的接轨。
闭关锁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同时也是一个有争议的时期。
闭关锁国的历史背景可以追溯到明朝末期和清朝初期,它源于一系列的原因和背景,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
一、政治背景明朝末期的政治动荡,为闭关锁国奠定了基础。
明末的政治上党争不断,民变不断,朝廷的威信和统治能力受到了严重的打击。
再加上多次外族的侵略和侵略,对国家的繁荣和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这些政治因素使得国家的统治机构难以有效的运转,导致经济和社会的衰退。
清朝初期,准备实行的宽政被诸多的反对势力所压制,而且,统治者对汉人及外族的态度也让许多人不满。
这些政治因素,给了萨满教和白莲教等反动宗教者可乘之机。
清朝统治者为了加强对民众的控制,开始实施闭关锁国的政策。
二、经济背景明朝末期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是决定闭关锁国的经济背景的主要原因。
随着商品经济的兴起,海外贸易的增长也是不可避免的趋势。
但是,由于时代的局限,清朝对外贸易仍然滞后于发达国家,这也造成了朝廷对海外贸易的忧虑,从而开始实施闭关锁国政策。
三、文化背景随着现代化的发展,人们的思想和观念也开始发生了改变。
这种变革也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闭关锁国的出现。
明朝与清朝的统治者都认为,将国家关闭,可以保护民族文化的纯粹性。
这种观念在当代看来或许有些错误,但当时,在未能理智看待世界形势和民众自由的前提下,这种想法是得以理解的。
四、社会背景闭关锁国的社会背景,包含了封建地主阶级和农民的矛盾,以及男女不平等等问题。
在当时的中国,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者享有一定的权力和特权,而普通的农民则受到严重的剥削和压迫。
这种不平等和不公共,引发了民众的不满情绪,也为闭关锁国奠定了基础。
闭关锁国的历史背景源于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
虽然它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是出于某种必然性而被采取的政策,但当代政治家和历史学家都在不断审视这个历史时期的利弊得失,以及产生了闭关锁国的深层成因。
第20课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考点:“闭关锁国”七下P118 能力要求:识记理解一、明清经济的发展1、农业:明代从国外引进的新物种──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
2、手工业:①棉纺织业在明代已从南方推向北方;②苏州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南京后来居上;③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青花瓷器),畅销海内外。
3、商业: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空前活跃。
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的贸易城市。
4、资本主义萌芽:①明朝中期以后,苏州、松江等地的纺织业中,出现了许多以生产商品为目的的机户。
他们开设机房,雇用机工进行生产,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生产方式。
机户是早期的资本家,机工是早期的雇用工人。
他们之间这种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是一种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
②清代,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业部门增多了,生产的规模也进一步扩大。
二、“闭关锁国”的政策1、原因:①清朝统治者坚持以农为本的传统观念,推行“重农抑末”政策,压抑、限制民间工商业的发展;②清朝前期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稳定,统治者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无需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③清朝统治者担心国家领土主权受到外国侵略,又害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
2、表现:①清初的40年,实行严厉的禁海政策,不许擅自出海贸易;②对出口的商品种类和出海船只的载重量作出严格的限制;③开放四个港口,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后来下令只开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关闭其它港口3、影响:要一分为二的评价:①正面:它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过一定的自卫作用。
②反面:使中国与世隔绝,既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也不能适时地向外国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逐渐在世界上落伍了。
★★.清朝的闭关政策对中国社会造成了什么影响?请联系当前对外开放的现实,谈谈你有何认识?答:影响:(1)限制了我国对外贸易和航海事业的发展;(2)阻碍了中外文化的交流;(3)不能从根本上低档殖民势力的侵略;(4)中国更加远离世界发展潮流,最终陷入被动挨打的局面。
第20课 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一、学习目标、重点、难点◆ 学习目标1.掌握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状况,即农业、手工业较前代有了发展;商品经济空前活跃,明朝中后期我国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清朝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及其影响。
2.理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含义;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
3.通过分析、讨论“闭关锁国”政策的后果,提高以史为鉴、拥护改革开放政策的自觉性。
◆ 重难点重点:清朝“闭关锁国”的政策。
难点:对“资本主义萌芽”这一概念的理解。
二、知识概览图三、新课导引鲁迅先生的小说《阿Q 正传》中有这样的一个细节:阿Q 准备把庙里最值钱的物品——宣德炉偷出去卖掉。
在今天,据说一个宣德炉当值百万之价。
右图中的宣德瓶曾经在世界艺术品市场上创中国瓷器之天价。
【思考讨论】 你知道“宣德”是怎么回事吗?中国瓷器是什么时候开始大规模出口的?四、探究学习(一)互动探究1.在明代,北方地区用棉花纺纱织布,经常断纱,织不出高质量的棉布。
明朝末年,北方出现半地窖式的房屋,屋檐高出地面二尺多,开窗透入阳光,在里面纺纱织布,织出了紧实细密的棉布,这是为什么?想想看,谁说得对?农业:引进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新品种 手工业:棉纺织业——南方推向北方;丝织业——苏州和南京; 制瓷业——景德镇 商业: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 资本主义萌芽:明朝中期以后,苏州、松江等地的纺织业中,出 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现象 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 明清经济的发展 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认为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无需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 担心国家的领土主权受到外国侵犯,害怕沿海人民同外国 人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 清初的40年,实行严厉的禁海政策 开放四个对外通商口岸,严格限制出口的商品种类和出海 船只的载重量 特许“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海外贸易 积极: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过一定的自卫作用 消极:使清政府与世隔绝,既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发展变化, 也未能适时地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 术,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 “闭关锁国”的政策原因 形成 影响男孩说:“北方气候寒冷,在地窖房里纺织比较暖和,所以能织出好布。
初中历史闭关锁国的原因和影响 -回复
闭关锁国是指某个国家或地区由于各种原因,在一段时间内不与
外界进行交流和贸易。
在中国历史上,明代的闭关政策主要出于对外
界侵略的担忧,而清朝闭关锁国则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和对外贸易管制。
首先,闭关锁国的原因之一是因为存在外部威胁。
明朝时期,在
外族侵略的威胁下,明朝政府采取国策“天下为公”,开放对外交往,但不久后,明朝就陷入了满清的入侵,国家内部动荡不安,随着对外
贸易的增加,对外界的威胁也随之增加。
而清朝时期则是因为满族统
治境内,治国与自守是满族政权的首要任务,为了避免外族侵略,清
朝采取的手段是重要调控对外贸易,遏制海洋贸易,防范外部文化的
侵入,限制开放对外关系。
然而,这种闭关锁国政策的不断推行,对中国的社会经济产生的
负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外来文化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影响有限,文化
保守严重,教育水平低下,阻碍了中国从封建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经济方面也出现了问题,外贸受到限制,海外贸易缩减,未能及时获
得外部技术和资源,并逐渐落后于西方国家。
总之,闭关锁国是中国历史上所采取的一种政策手段,它的实施
是为了维护国家的安全、稳定和封建思想的统治,但同时也给中国的
经济、文化等方面带来了不利的影响,成为中国发展史上难以磨灭的
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