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黄海海战知识点(2018版)
- 格式:doc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7
2018近代史纲要考题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一)单项选择题l.在封建社会,中国封建政府实行的阻碍商品经济发展的政策是(C)A.闭关锁国B.高利贷C.重农抑商D.重商抑农2.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的基本特征是(A)A.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B.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C.国家统一和各民族经济文化紧密联系D.结构稳定、延续,发展缓慢、迟滞3.中国封建社会宗法等级制度的核心是(C)A.夫权B.父权C.宗族家长制D.君权4.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思想体系的核心是(D)A.法家思想B.道家思想C.墨家思想D.儒家思想5.1842年,中英间签署的关于中国割让香港岛给英国的条约是(B)C.《虎门条约》D.《黄埔条约》6.19世纪末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之后,其对中国殖民剥削的主要形式是(B)A.商品输出B.资本输出C.垄断商品倾销市场D.掠夺廉价劳动力7.在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经济是(A) A.封建自然经济B.产品经济C.商品经济D.市场经济8.在中国近代史上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的是(B)A.严复B.魏源C.林则徐D.龚自珍9.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是(B)A.虎门销烟B.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C.大沽口阻击战D.太平天国农民战争10.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的条约是(C)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天津条约》D.《辛丑条约》11.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的不平等条约是(C)C.《南京条约》D.《辛且条约》12.鸦片战争以后,先进的中国人开始注意世界形势,向西方学习,纷纷翻译外国报刊、书籍,其中叙述世界五大洲30多个国家的地理、历史的专著是(A)A.《四洲志》B.《地理大全》C.《康孝酋纪行》D.《瀛环志略》13.1860年洗劫和烧毁圆明园的侵略军是(C)A.日本侵略军B.英国侵略军C.英法联军D.八国联军14.黄海海战中壮烈牺牲的管带邓世昌所指挥的军舰是(C)A.定远号B.镇远号C.致远号D.经远号15.19世纪末,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其中以长江流域为其势力范围的国家是(A)A.英国B.法国C.美国D.俄国16.在中国近代史上规定允许外国人在中国办工厂的条约是(D)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天津条约》D.《马关条约》17.在中国近代史上最先规定关税制的不平等条约是(A)A.《南京条约》B.《望厦条约》C.《天津条约》D.《黄埔条约》18.规定外国军队有权在北京使馆区和北京至大沽、山海关一线“留兵驻守”的条约是(D)A.《北京条约》B.《马关条约》C.《天津条约》D.《辛丑条约》19.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基本形成的是(D)A.第一次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的签订B.中法战争和中法《天津条约》的签订C.甲午战争和《马关条约》的签订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的签订20.清政府与美国侵略者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C)A.《黄埔条约》B.《广州条约》C.《望厦条约》D.《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21.1895年,中日间签订的中国割让台湾及附属岛屿和澎湖列岛给日本的条约是(D)A.《辛丑条约》B.《北京条约》C.《天津条约》D《马关条约》22.从中国攫取了一百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获利最大的国家是(C)A.英国B.法国C.俄国D.日本23.中国近代史以鸦片战争为开端,主要是因为(A)A.中国社会性质开始发生根本变化B.中国第一次被西方国家打败C.中国长期闭关锁国状况被打破D.民族矛盾取代了阶级矛盾24.在1885年中法战争中,取得镇南关大捷的清朝将领是(B)A.刘铭传B.冯子材C.关天培D.邓世昌25.下列哪个国家掌握中国海关管理权长达40余年(A)A.英国B.美国C.法国D.德国26.西方侵略者在中国建立的第一个租界是在(B)A.广州B.上海C.南京D.天津27.近代提出“门户开放”政策的国家是(B)A.日本B.美国C.德国D.英国28.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是(B)A.魏源B.林则徐C.严复D.康有为29.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目的是(A)A.要把中国变成自己的殖民地B.要把中国变成自己的半殖民地C.为了传播文明D.为了使中国成为独立的资本主义国家30.世界历史开始进入资本主义时代的标志是(A)A.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B.文艺复兴运动C.法国大革命D.美国独立革命31.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首先和主要的是(A)A.军事侵略B.政治控制C.经济掠夺D.文化渗透32.制造旅顺大屠杀的国家是(C)A.英国B.俄国C.日本D.美国33.提出振兴中华口号的是(C)A.康有为B.严复C.孙中山D.梁启超34.中国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其社会的主要矛盾是(C)A.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B.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C.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D.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35.1887年,葡萄牙胁迫清政府签订的允许葡萄牙“永驻管理澳门”的条约是(A)A.《中葡友好通商条约》B.《五口通商条约》C.《望厦条约》D.《黄埔条约》36.1894年11月,日军制造的连续4天大屠杀,造成2万中国居民死亡的惨案是(A)A.旅顺大屠杀惨案B.江东六一十四屯惨案C.火烧圆明园D.庄王府杀害义和团团民惨案37.1900年,俄国军队侵入中国东北制造的惨案是(B)A.旅顺大屠杀惨案B.江东六十四屯惨案C.火烧圆明园D.庄王府杀害义和团团民惨案38.1899年,因列强不满山东巡抚镇压义和团不力,清政府另派去进行镇压的官员是(D)A.曾国藩B.李鸿章C.毓贤D.袁世凯39.1860年,《北京条约》开放的通商口岸是(B)A.南京B.天津C.汉口D.镇江40.1860年,《北京条约》开放的陆路商埠是(A)A.伊犁和喀什噶尔B.淡水和琼州C.汉口和九江D镇江和南京41.1841年战死虎门的广东水师提督是(D)A.陈化成B.海龄C.左宝贵D.关天培42.1842年,在镇江战场战死的满族副都统是(D)A.乐善B史荣椿C.毓贤D.海龄(二)多项选择题1.在中国封建社会,经济上的主要特征是(ABCD)A.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经济占主导地位B.以个体家庭为单位并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小农经济是基本经济结构C.地主、商人和高利贷者常常结合在一起D.无地或少地的农民租种地主的土地交纳高额地租2.中国封建社会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突出的是(ABC)A.君权B.父权C.夫权D.子权3.第一批不平等条约的签定,中国以下主权开始受到破坏(ABCD)A.领土主权B.领海主权C.司法主权D.关税主权4.19世纪末,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纷纷划分势力范围,其中有(ABCD)A.山东成为德国的势力范围B.长江流域成为英国的势力范围C.福建成为日本的势力范围D.滇、粤、桂成为法国的势力范围5.鸦片战争后,民族意识觉醒的表现有(ABC)A.林则徐组织编译《四洲志》B.魏源提出“师夷长技”的思想C.郑观应提出“商战”、设立议院,实行“君民共主”等主张D.太平天国颁布《天朝田亩制度》6.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性质发生根本性变化是(BD)A.中国的白银大量外流,出现财政危机B.独立的中国逐步变成半殖民地的中国C.中国人的身体和精神遭到前所未有的毒害D.封建的中国逐步变成半封建的中国7.随着中国从封建社会逐步演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社会出现了新兴阶级,它们是(CD)A.地主阶级B.农民阶级C.工人阶级D.资产阶级8.近代中国社会占支配地位的主要矛盾是(AC)A.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B.资产阶级与地主阶级的矛盾C.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D.农民与地主阶级的矛盾9.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的两大历史任务是(AD)A.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B.反抗帝国主义的侵略C.反抗封建主义的压迫D.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10.19世纪40年代,西方殖民者通过哪些手段,使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ABCD)A.军事侵略B.政治控制C.经济掠夺D.文化渗透11.19世纪五六十年代,沙皇俄国通过一系列条约侵吞我国领土144万多平方公里,这些条约是(ABC)A.《中俄瑷珲条约》B.《中俄北京条约》C.《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D.《改订伊犁条约》12.甲午战争以后,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开始以资本输出为主,资本输出的主要方式有(ABCD)A.在中国投资开设工厂B.在中国增设银行C.投资修筑铁路,控制交通事业D.夺取矿权13.鸦片战争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对中国进行赤裸裸的文化侵略,主要表现在(ABCD)A.建立教堂,派遣大批传教士到中国传教B.包庇教徒不法行为,强迫中国教民抛弃传统礼俗C.创办中外文报刊,为帝国主义侵略进行辩护D.宣扬“种族优劣论”,制造侵略有理的舆论14.近代中国资产阶级(BD)A.是在手工业工场比较发达的基础上,由手工业工场主和包买商转化而来B.是在外国资本主义入侵的影响和刺激下,主要由一些买办、商人、地主和官僚投资新式企业转化而来C.是近代中国社会先进的革命的阶级D.分为官僚买办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两部分15.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经济上具有以下特点(AC)A.帝国主义势力控制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B.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被消灭C.中国经济发展极不平衡D.新兴的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并在中国经济中具有显然的优势16.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政治上具有以下特点(ABCD)A.帝国主义势力逐渐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B.中国封建势力成为帝国主义压迫和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C.中国虽然维持着独立国家和政府的名义,但是在实际上已经丧失大部分主权D.中国处于各帝国主义列强的争夺和间接统治之下17.1840年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是(ABCD)A.割让香港岛B.赔款2100万银元C.开放五口通商D.协定关税18.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获得了在中国建立租界的特权,租界的设立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及领土完整。
高考历史必修一第4单元总结用一个大圆圈所学到的知识,但是圆圈之外是那末多的空缺,对我来说就意味着无知。
因而可知,我感到不懂的地方还大得很呢。
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考历史必修一第4单元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考历史必修一第4单元1第10课鸦片战争一、鸦片战争(1840-1842)1、爆发的原因:根本原因:为了开拓中国市场和掠夺生产原料直接原因:虎门销烟(1839年林则徐)2、经过:1840-18423、结果:1842年签订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内容:a割香港岛 c.赔款2100万银元b.五口通商(广厦福宁上) d.协定关税(ps:b、d反映了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南京条约附件: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租赁土地房屋。
4、影响:给中国带来巨大的屈辱和深重的灾难,主权和领土完整不断遭到破坏,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a社会性质:由封建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b.经济关系: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c.社会矛盾:由单一的阶级矛盾向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转变;d.革命任务:由反封建变为反侵略反封建的双重任务;e.思想文化:由闭关自守盲目自大,转变为开始向西方学习。
)5.中国战败的原因①根本原因:腐朽落后的专制主义不能对抗新兴的资本主义②客观:英国综合国力强大; ③主观:清王朝腐朽落后,军备废弛二、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58-1860) 英法火烧圆明园1.原因:根本原因: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直接原因:修约要求被拒。
2.结果:1858年《天津条约》:①十口通商;②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③允许外国商人到中国内地经商,游历和传教;④外国军舰和商船可在长江各口岸通航。
1860年《北京条约》:增开天津为商埠;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ps:各条约详细内容看课本+美俄趁火打劫)3、影响:①清政府开始被列强控制,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了4.启示:落后就要挨打;国家兴亡,匹夫有责;重视科技创新发展生产力;要有忧患意识,与时俱进的精神高考历史必修一第4单元2第11课太平天国运动一:运动过程(1851-1864)1.开始标志:1851金田起义。
黄海大海战一、背景中国历史上的外患,长期来自于北方游牧名族奔驰的铁骑。
直到明朝,海防才成为国家对外防御的重点。
明朝从山东北部辽东都司(今辽东半岛)至广东南部的海南岛,设立了五十四个卫,一百二十七个千户所,,并在各险要之地筑城戍守。
每千户所有十艘战船,每卫有五十艘战船,以期水陆配合,协同作战。
明朝的海上之地,主要是倭寇,后来还有荷兰殖民者。
清袭明制,继续设置水师。
但在闭关政策指导下,水师发展十分缓慢,到了19世纪,便完全过时了。
而西方的海军却发展到前所未有的程度。
列强凭借着坚船利炮纵横三大洋,把一个个古老的封建帝国推入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深渊,也用轰鸣的舰炮打开了中国的国门。
无论从侵略还是反侵略的角度看,从来没有一个世纪海军的作用显得如此突出。
近代中国的屈辱从海防的崩溃开始。
为修补和缝缀破碎了的庞贤,便有了创办近代海军的历史活动。
所谓近代海军,是指以蒸汽动力舰艇为主体,采用西式训练和作战方法,军官多经过国内外院校培训,有完善后勤支援系统的新式海上武装力量。
他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国防现代化的开端。
近代海军的缔造者们——弈䜣、李鸿章、左宗棠、沈葆桢、丁日昌等,顺应历史的发展,继承“师夷长技”的主张,从1861年起,经过三十多年的努力,把海军建设成整个清朝武装力量中初步完成向近代化转变的新军种,在中国近代军事改革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历史的悲剧在于,洋务派官员们一方面大张旗鼓地推行海军近代化,使得海军在技术领域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而一度成为亚洲最为强大的舰队;可是另一方面,深植于文化心理深处的海洋官却并没有变化。
国家战略中并没有增添海洋意识,从而注定了海军近代化的失败命运。
二、黄海海战的起因丰岛海战失利,驻扎朝鲜牙山的叶志超深感情势紧迫,向李鸿章请求速派大军增援。
9月16日天还未亮,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率领定远、镇远、来远、靖远、济远、平远、经远、致远、扬威、超勇、广甲、广丙、镇中、镇南14艘战舰和鱼雷艇4艘,护送提督刘盛休铭字军4000人和辎重武器赶赴平壤增援。
黄海海战返航途中遭遇敌舰1894年9月12日,海军提督丁汝昌率北洋舰队的十八艘舰艇,护送轮船招商局的五艘运兵船,由大连湾出发去朝鲜。
16日到达鸭绿江口大东沟。
17日上午8时,完成护航任务的北洋舰艇返回旅顺,途中进行战斗演习。
演习结束后,各舰准备午餐,镇远舰桅楼上的哨兵发现西南方向黑烟一簇,是一支悬挂美国旗的舰队。
接近中午,“美国”舰队逐渐靠近,全部改悬日本旗。
提督丁汝昌、总查汉纳根及右翼总兵刘步蟾紧急商议对策,命令各舰起锚迎敌。
战斗打响,双方皆有损伤北洋舰队有十四艘舰艇投入战斗,其中有四艘鱼雷艇。
日本舰队有十二艘舰艇。
北洋舰队的排水量为三万五千多吨;日本舰队为四万多吨。
北洋舰队兵力二千二百多人,日本舰队三千五百多人。
双方军事力量对比,表面上相差不大,实际上北洋舰队舰龄老,速度慢,火力弱,又受到李鸿章不抵抗、保存实力思维的控制,竟毫无作战准备甚至连炮弹都有待上腔。
战斗打响了。
日本舰队采用鱼贯式的单纵列阵势,以“吉野”等四艘快速巡洋舰打头阵,旗舰“松岛”等八艘殿后,十二艘舰只排成“一字竖阵”,疯狂地冲向北洋舰队。
北洋舰队作“人字雁行阵”组织迎战,让主力舰“定远”、“镇远”号居中,让最小最慢的舰只居于两翼末端,这样的阵势处于不利地位。
日舰凭借速度快,迅速绕行到北洋舰阵圈子外,驶作环形在避开了定、镇两主力舰的炮火后,猛打北洋左右翼的“超勇”、“扬威”两艘木质包铁的旧式兵船。
不久,“超勇”被击沉,“扬威”中弹起火,并搁浅。
日舰也有两兵船因受重创而退下阵来。
邓世昌临危不惧“定远”号是旗舰,也是敌舰攻击的主要目标。
丁汝昌在飞桥上督战,旗舰多次被炮火击中,舰身猛颠,将他抛堕舱面,头、颈和手多处被烧伤。
但他裹伤后,仍坐在甲板上督战。
海战最激烈、最危急之际,“致远”号管带邓世昌挺身而出,奋力迎敌。
敌舰围攻“致远”号,激烈战斗中,“致远”舰中弹累累,舰身倾斜,弹药也快用完了。
敌舰“吉野”越发猖狂。
邓世昌决定直撞“吉野”,与敌同归于尽。
黄海海战海战背景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清朝海军分为北洋、南洋、福建和广东四支水师舰队。
其中北洋水师实力最为强大,其他各支水师除广东水师的三艘小型巡洋舰滞留北洋参加了海战以外,因实力贫弱,在战争期间无所作为,坐视北洋水师的覆亡。
在海战之前,我国当时附属国朝鲜发生叛乱,朝鲜统治者求助于清政府,同时,日本人不请自来,中日联手平息叛乱。
随后,清政府撤回,但日本占领朝鲜,偷袭运兵船,北洋舰队奉命护航。
于是两军激烈交战。
日本海军各支舰队于甲午战争爆发前夕统一整编为联合舰队,在海战之前,我国当时附属国朝鲜发生叛乱,朝鲜统治者求助于清政府,同时,日本人不请自来,中日联手平息叛乱。
随后,清政府撤回,但日本占领朝鲜,偷袭运兵船,北洋舰队奉命护航。
于是两军激烈交战。
由伊东佑亨海军中将担任联合舰队司令。
联合舰队的编队分为以下小队:本队第一小队、第二小队、第一游击队和第二游击队。
1894年7月25日,日本联合舰队第一游击队在朝鲜丰岛海域突然袭击北洋水师的济远和广乙两艘巡洋舰,随后击沉了英籍高升号运输船,俘获操江号炮舰。
此役即丰岛海战,甲午战争随即全面爆发。
北洋水师和联合舰队面临著相同的任务:护送援军、争夺黄海制海权。
北洋水师主要在威海至大同江口一线巡弋,1894年8月10日,日本联合舰队迫近威海,清光绪皇帝责难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北洋大臣李鸿章不得不命丁汝昌赴黄海巡航以平息皇帝的愤怒和缓解舆论的压力。
1894年9月12日,北洋水师主力舰12艘由威海出发,赴鸭绿江口的大东沟,护送陆军登陆。
与北洋水师在战略上“保船制敌为要”不同,日本海军在战争之前就制定了以舰队决战夺取制海权的明确计划。
当日本联合舰队护送援军登陆仁川的行动完成后,1894年9月13日,联合舰队本队和第一游击队开赴鸭绿江口,搜寻向北洋水师主力决战。
海战经过1894年9月15日,北洋水师主力在丁汝昌率领下到达大连湾,护送陆军4,000人搭乘的5艘运兵船。
1894年9月16日,北洋水师抵达鸭绿江口的大东沟。
高考历史黄海海战知识点(2018版)
什么是黄海海战
黄海海战是中日甲午战争中双方海军主力在黄海北
部海域进行的战役规模的海战。
亦称中日甲午海战、大东沟海战。
黄海海战的意义是什么
没有任何积极的意义,失败告终,严禁出港作战,最后导致全军覆没。
标志着的失败。
如果有什么积极意义的话就是的勇敢作战精神,但是领导无能。
上层昏庸导致了在战舰占有优势的情况下被日本击败。
性质就是反帝反侵略的战斗。
日本当时经过已经算资本主义国家了。
中曰甲午战争有什么历史意义
甲午战争失败标志着清朝历时三十余年的洋务运动
的失败,取得的近代化成果化为乌有,打破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对民族复兴的追求。
割地赔款,主权沦丧,便利列强对出资本,掀起瓜分狂潮,标志着列强侵华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中国的国际地位急剧下降。
甲午战争直接导致中国人民挽救民族危亡的运动高涨,资产阶级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和民主革命运动,中国人民自发反抗侵略的斗争高涨,如义和团运动。
中日甲午战争是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
按中国干支纪年,战争爆发的1894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而日本称日清战争,西方国家称第一次中日战争。
黄海海战中国为何失败
一是指挥失当。
二是有的将领贪生怕死,临阵脱逃。
三是炮弹不足,质量不好。
四是军事技术水平低下。
1、若建立邓世昌纪念馆而收集文物,准备打捞“致远舰”,你认为应该到哪里打捞(D)
A、丰岛海域
B、威海卫海域
C、旅顺海域
D、大东沟海域
2下列历史事件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B)
①左宗棠收复x疆
②邓世昌抗击日军
③林则徐虎门销烟
A、①②③
B、③①②
C、③②①
D、①③②
3、“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
”这幅挽联哀悼的是黄海大战中牺牲的民族英雄(B)
A、林则徐
B、邓世昌
C、岳飞
D、关天培
4、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的不平等条约是(C)
A、《南京条约》
B、《瑷珲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5、1895年有人写出这样的对联:“台湾今已归日本,颐和园又搭天棚。
”该对联反映了哪个条约签订后的情形(C)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6、中日《马关条约》是继中英《南京条约》签订以来,对中国造成最严重危害的不平等条约之一。
前者内容与后者相比,最大的不同点是允许列强在中国(D)
A、开埠通商
B、索取赔款
C、割占土地
D、开办工厂
7、全国人大十届会议期间,温家宝总理有答记者问时,引用了清末台湾爱国诗人丘逢甲的诗句:“春悉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
四万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诗中的“往事”和“割台湾”与哪一条约有关(C)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8、近代中国被迫与列强签订了许多不平等条约,其中19世纪90年代与19世纪40年代的不平等条约相比,最主要的区别是(D)
A、割占中国领土的面积扩大
B、开放的通商口岸深入内地
C、索取中国赔款的数额加大
D、列强获得对华资本输出的特权
9、老王一家人在1890年为了谋求生路到重庆做生意,8年后他们会遇到下列那种情况(D)
A、老大听人议论英法联军焚毁圆明园的事情
B、老王在《申报》上看到太平军痛打华尔的一则消息
C、老二从西部回来告诉家人俄国侵占中国西北部7
万多平方公里的领土
D、老三在一家本工厂打工
10、以下事件和1895年《马关条约》有因果关系的是(C)
A、第二次鸦片战争
B、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北伐战争
11、康有为在诗中写道:“海东龙泣舰沉波,上相锚轩(古代使臣乘坐的一利轻车)出议和……台人号泣秦桧歌,九城谣谍遍网罗。
”该诗中的“议和”与下列哪一条约的签订有关(C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12、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唯一提到的一个中国人是工茂荫(清朝户部侍郎),他币制改革在1854年受到申斥。
这件事的背景不可能是(A)
①马克思理论传入中国,促使币制改革
②鸦片大量倾销,导致白银外流
③镇压农民起义,军费开支浩大
④通商口岸日本开设工厂,政府收入锐减
A、①④
B、①②
C、②③
D、③④
13、《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该条约中有利于外国人直接利用中国廉价劳动力和原料,剥削中国人民的条款是(D)
A、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
B、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
C、增辟通商口岸
D、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
14、与1842年的《南京条约》相比,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反映了帝国主义阶段列强侵华的新特点,这主要体现在(D)
A、割地赔款
B、开埠通商
C、协定关税
D、设立工厂
15、据《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统计,1894年前的50多年间,外商在华共创办企业103家,到1913年,外资企业增加到300余家。
外商企业骤增的主要原因是(B )
A、鸦片战争爆发
B、《马关条约》签订
C、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D、《辛丑条约》签订
16、小明同学学习了“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内容后,整理的笔记中不正确的是(A)
A、林则徐——《海国图志》
B、左宗棠——收复新疆
C、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D、日本——割占台湾
本栏目给各位考生提供的黄海海战知识点大家一定要牢牢的记住,这些知识点常常会出现在考试题中。
随后,我们还会为各位高考生提供更多备考资料,有兴趣的考生请提前关注高考历史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