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崛起解说词俄国
- 格式:docx
- 大小:22.79 KB
- 文档页数:13
关于大国崛起解说词关于大国崛起解说词5篇关于大国崛起解说词1由于战争条件呢,采取了一种几乎是24小时工作制,就是机器不歇人休息,轮班倒制度,所以西伯利亚的工业也很快地发展起来了。
即使在最艰苦的1942年,苏联飞机产量仍达到两万架以上,比德军几乎超出一倍。
苏联巨大的工业能力压倒了纳粹德国,成为制胜的利剑。
在战斗最激烈的时刻,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的工人们驾驶着刚刚造好的坦克直接出厂,迎战德军。
1945年5月1日,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终于迎来了最后的胜利。
苏联红军攻克柏林,红旗插上了德国国会大厦的顶端。
德军在苏德战场上共损失兵力1000万,占它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总伤亡人数的73%,苏联以2000万人的牺牲为代价,捍卫了正义,捍卫了和平。
这是人类历史上最悲壮的一页,仅此一点,苏联就无愧于一个大国的称谓!在德军败局已定的1945年2 月,当时世界上最有力量的三个国家——美国、苏联、英国的首脑罗斯福、斯大林、丘吉尔在雅尔塔会晤,一起商谈确立战后的世界格局。
这是世界对苏联强大的军事政治力量的承认,也是对苏联所承担的大国责任的尊敬。
在20世纪中叶的万里晴空之下,美国和苏联两个大国隔洋相望,共同主导了世界未来几十年的走向。
1957年,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闯入了太空,它的身上镌刻着“苏联”的字样。
1961年4月12日,苏联宇航员加加林乘“东方”号飞船,第一次实现了人类进入太空的梦想。
从太空俯瞰地球,是人类文明的高度,也是苏联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高度。
任时光流逝,这一高度将永载史册。
而能否超越这一高度,将取决于俄罗斯一代代领航者的视野是否足够高远。
这是一本被封存了五十年的书,它的作者是法国文学大师罗曼·罗兰。
1935年,罗曼·罗兰应高尔基的邀请访问苏联,在苏联他处于鲜花和欢呼之中。
后来他写信给斯大林说:“我看到了一个强大的国家,整个国家在布尔什维克领导下跟千百种障碍做不断的斗争,在英勇而秩序井然的高潮中,正在建设一个新世界。
校本课程——《大国崛起》系列之俄国之崛起目录俄国之概况俄国崛起之路俄罗斯再度崛起之优势与制约因素英国之概况一.自然地理环境1.地理位臵:俄罗斯横跨欧亚大陆,东西最长9000公里,南北最宽4000公里。
邻国西北面有挪威、芬兰,西面有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波兰、白俄罗斯,西南面是乌克兰,南面有格鲁吉亚、阿塞拜疆、哈萨克斯坦,东南面有中国、蒙古和朝鲜。
东面与日本和美国隔海相望。
海岸线长33807公里。
2.国土面积:1707.54万平方公里3.国名:俄罗斯联邦,亦称俄罗斯(The Russian Federation, The Russia;РоссийскаяФедерация,Россия)。
4.人口:1.43亿人(截至2013年1月1日)。
民族193个,其中俄罗斯族占77.7%,主要少数民族有鞑靼、乌克兰、巴什基尔、楚瓦什、车臣、亚美尼亚、阿瓦尔、摩尔多瓦、哈萨克、阿塞拜疆、白俄罗斯等族。
俄语是俄罗斯联邦全境内的官方语言,各共和国有权规定自己的国语,并在该共和国境内与俄语一起使用。
主要宗教为东正教,其次为伊斯兰教。
根据全俄民意研究中心的调查结果,50-53%的俄民众信奉东正教,10%信奉伊斯兰教,信奉天主教和犹太教的各为1%,0.8%信奉佛教。
二.政治状况1.国家元首:俄罗斯联邦总统弗拉基米尔·弗拉基米罗维奇·普京(ВладимирВладимировичПУТИН)。
2012年3月4日当选,5月7日宣誓就职。
2.议会:俄罗斯联邦会议(议会)由联邦委员会(上院)和国家杜马(下院)组成。
(一)联邦委员会目前共166名代表(议员),由每个联邦主体的权力代表机关和权力执行机关各一名代表组成。
主要职能是批准联邦法律、联邦主体边界变更、总统关于战争状态和紧急状态的命令,决定境外驻军、总统选举及弹劾、中央同地方的关系问题等。
联邦委员会主席瓦莲京娜·伊万诺芙娜·马特维延科(女)(ВалентинаИвановнаМАТВИЕНКО),2011年9月21日当选。
大国崛起——俄罗斯
扩张之后的俄国,处于落后之中,彼得一世能够奋力向欧洲学习,并且不惜动用兵力镇压以此带来的叛乱,战败之后,俄国能够飞速学习,是更加不易的。
后期,农奴制对苏俄的危害很大,面对矛盾,君皇尝试改革,却无法通过自己的改革来推翻自己,她根据法国的例子,使更多的人变成农奴,对外扩张,对内专制。
使得俄罗斯领土极度扩张,女皇也因此被称为大帝。
俄国甚至打败了拿破仑的军队。
而俄罗斯在工业上和欧洲强国的差距,带来战败,俄罗斯又一次改革,废除了农奴制。
俄罗斯一次次的改革,相比一成不变的中国,俄国确实有着其强大。
在如此环境下,终于有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苏联的经济政策,得益于列宁的正确决策,他把资本主义的资本投入到社会主义的建设中去。
而斯大林则再次推行新的经济政策。
、资本主义国家的封锁下,苏俄的工业落后,此时斯大林以中国的现状为反例,努力发展重工业。
苏联人做了很大的规划,发展计划经济,逃避了从美国蔓延开来的经济危机。
强大的五年建设计划,使得苏联变得强大。
苏联的经济发展,是如此的迅速,似乎如今的中国,也在不断地向当时的苏联学习。
但是似乎没有能取得像当时苏联那般伟大成就。
但是我相信在我们的努力下,中国会更加美好。
而与此同时,过快的发展,使得苏联的经济发展不平衡,人民生活也没有因此可以得到改善,甚至退后许多。
以人为本的社会,是不容许这种发展方式的。
相信中国的发展,有了此先例,中国一定可以用这种方式,发展得更加强大,相信我们未来的生活,一定会更加美好。
一定可以成为和谐稳定的新社会。
第八集:寻道图强(俄国)在亚欧大陆北部的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有一个世界上国土面积最大的国家——俄罗斯联邦。
几个世纪以来,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民族,在世界舞台上扮演了特殊的角色。
一方面,为了追赶欧洲Array强国的现代化步伐,它的一代君主曾以学生身份四处寻师问道;另一方面,它又凭借传统的君主统制和强大的军事力量,扩张成为地跨欧亚美三大洲的大帝国,并以欧洲事务仲裁者的身份逞雄一时。
从18世纪初开始,由沙皇主导的改革,使俄罗斯的大国之路起起伏伏,常常在灾难之后变得强大,随后又在强盛的巅峰遭遇挫折。
在寻找自己发展道路的两个世纪里,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曾经发生过怎样的故事呢?第八集寻道图强从每年的10月起,俄罗斯开始进入了长达六个月的漫长冬季。
1698年10月,莫斯科弥漫着比严寒更加肃杀的恐怖气氛。
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1000多名谋反的射击军官兵,被车裂、枭首和绞刑处死。
受刑的人们以一种殉道者的姿态面对最残酷的惩罚,他们手中举着蜡烛,大声地唱着赞美诗,在他们脸上表现出来的是愤怒,而不是对死亡的恐惧。
监刑的是沙皇彼得一世,俄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彼得大帝。
射击军为什么要反叛自己的君主呢?这与彼得一世做的一件看上去离经叛道的事情有关。
一年前,沙皇曾匿名前往西欧留学。
荷兰赞丹,今天这里是一处普通的欧洲小镇。
三百多年前,这里却是欧洲最大的造船中心之一,这里建造的船只航行在世界的五大洋之上。
1697年8月,赞丹来了一群学习造船的俄国留学生。
学生中有一个名为彼得的人,自称是个下士。
这个身高两米多的下士,就是俄国的沙皇彼得一世。
彼得一世和工匠们住在一起,吃粗茶淡饭,凿木头、造军舰、学驾船,由于手艺出色,他被师傅和工友们推荐为“优秀工匠”。
除了荷兰,彼得一世还到了瑞典、普鲁士、奥地利、英国等国家,对周围的一切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兴趣。
采访:俄罗斯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萨哈洛夫他在荷兰学习城市建设,在英国学习建筑学,他还获得了相应的证书。
大国崛起之俄国沙俄——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苏俄——苏联——俄罗斯1、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实施农奴制改革,使俄国废除了封建农奴制,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2、一战前,与英国、法国结成三国协约集团,并参加了一战。
受到战争的沉重打击,俄国爆发了二月革命,推翻了腐朽的沙皇专制,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迫使彼得格勒人民不得不在列宁的领导下,发动十月革命,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俄,使马克思主义由理论变成现实。
3、为巩固政权,新生的苏俄采取了经济、政治、外交、军事(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方面的措施,粉碎了国内外敌人的武装干涉和叛乱,保卫了十月革命的成果。
4、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中,1921年由列宁领导实施了新经济政策,这是对具有苏俄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有益探索;1922年,成立苏联,壮大了国家力量;在斯大林领导下,实施两个五年计划建设和农业集体化建设,使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但也导致了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斯大林模式的出现,严重阻碍了苏联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5、1941年德国突袭苏联,苏德战争爆发,二战在欧洲战场扩大。
苏联人民在斯大林的领导下,开展了伟大的卫国战争,先后取得了莫斯科保卫战、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胜利,参加了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与中、美、英等国结成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并最终参与了攻克柏林的战役,为战胜法西斯作出了巨大贡献。
6、二战后,苏联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结成“华约”集团,与美国为首的“北约”展开“冷战”对抗,即美苏争霸的两极格局对抗。
1991年底,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的对抗随之崩溃。
7、二战后,苏联赫鲁晓夫、戈尔巴乔夫领导的社会主义改革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反而导致民族分离情绪高涨,“八一九事件”的发生则加速了苏联的分离,1991年底,随着独联体的建立,《阿拉木图宣言》的发表,从法律上终止了苏联的存在,苏联正式解体。
大国崛起俄国总结知识点俄罗斯崛起的根源俄罗斯崛起的根源可以追溯到苏联解体后。
在苏联解体之后,俄罗斯经历了一段艰难的转型时期。
在社会主义体制崩溃后,俄罗斯陷入混乱和困苦之中,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都面临了严重的挑战。
在这样的背景下,俄罗斯政府和社会积极寻求改革和现代化,并逐渐崛起为一个全球性大国。
俄罗斯的崛起得益于其丰富的资源,尤其是能源资源。
俄罗斯拥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等资源,这些资源成为了俄罗斯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俄罗斯的资源储备不仅为其提供了强大的经济支撑,也让俄罗斯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能源输出国之一。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俄罗斯的崛起也受益于国际市场对能源的需求。
俄罗斯的崛起也得益于其对外政策的调整和取得的成绩。
俄罗斯在国际事务中的积极参与和角色的塑造,让其在国际舞台上渐渐崭露头角。
近年来,俄罗斯在叙利亚问题上的主导作用,以及其在乌克兰危机中的表态和行动,都体现了俄罗斯在地区和国际事务中的实力和影响力。
这些成就不仅提升了俄罗斯在地区和国际事务中的地位,也为其崛起提供了有力支持。
俄罗斯崛起的挑战和机遇俄罗斯崛起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首先,俄罗斯的经济结构依然存在着问题。
俄罗斯经济过于依赖能源出口,这让其经济更容易受到国际市场的波动和影响。
同时,俄罗斯的制度和管理体系也需要不断改革和完善,以适应全球化的挑战和变化。
另外,俄罗斯的崛起也面临着地缘政治上的挑战。
俄罗斯周边地区和欧亚国家的政治动荡和地缘政治竞争,也给俄罗斯的崛起带来了不小的困扰。
尤其是乌克兰危机和俄罗斯与北约的矛盾,让俄罗斯在地区和国际事务中陷入了一些困境。
然而,俄罗斯崛起也带来了诸多机遇。
俄罗斯在全球事务中的积极参与和作用,也为其提供了更多的机遇。
俄罗斯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出口国,也在全球能源治理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同时,俄罗斯在军事和安全领域的实力和作用,也为其在国际事务中的发言权和影响力提供了保障。
俄罗斯崛起对世界的影响俄罗斯的崛起对世界的影响是深远的。
大国崛起解说词俄国【篇一:大国崛起解说词】简评《大国崛起》的解说词《大国崛起》作为2006年中国中央电视台重拳出击的一部12集电视纪录片,记录了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俄国、日本、美国九个世界级大国相继崛起的过程并总结大国崛起的规律。
此片一出,誉之者有之,毁之者亦有之,孰是孰非,我们暂且搁置一边,专门在解说词方面进行简要评析。
央视为本片的制作可谓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不光请近百位中外著名学者领袖参与节目的录制,用3d还原了好多遗址,更夺人眼球的是撰稿的高超功力。
本片的解说词通篇在向观众传达一种思想,那就是以人为本。
以第四集的《工业先声》为例,解说词透着一股人情味,这与我国传统的纪录片的那种政治教育风格不同。
以往单方面的强调政治意义,一味地说教,不厌其烦地高唱社会主义,让那个时代的人们实在有点审美疲劳。
显然,编导在策划这部片子时就为全片定下了基调,而撰稿在编写时很好地贯彻了“以人为本”这一指导思想,这样做出来的片子才不至于千篇一律,苍白无力。
通览全集可以看出,这一集讲的是英国通过工业革命与市场经济的发展而逐步强大,从而达到了其“日不落”的盛况。
本来这是一个很大很宽泛的主题,但是解说词把重点落实到了人身上,三位为英国崛起作出突出贡献的或者说是十分典型的伟人身上——牛顿、瓦特、亚当.斯密。
每个人代表着不同的时代,每个人有代表着不同的领域,如此典型,可谓精挑细选。
除了转场的亮点外,解说词很好地补充了画面的不足,弥补了电视画面的一些天生缺点,比如对背景的介绍,内容的概括等方面。
例如第6分钟评价1763赢得英法七年战争的影响:从战争结束起,英国较其周围国家重要还是不重要,已无关紧要。
因为英国已不再仅仅是一个欧洲强国,不再仅仅是德国、俄国或法国的对手。
言简意赅,一语中的。
在细节方面,有8分43秒:纺织厂无一例外的选址在河边,揭示当时工厂的局限性,从而引出下问题;第23分50秒:出殡的那天??抬棺椁的,是两位公爵、三位伯爵和一位大法官很简明得凸显出牛顿在当时的英国受尊崇的程度。
在写到英国市场经济是用的是第33分50秒的一个小细节:拿破仑更不愿承认,即便是自己的军队与英国人面对面作战时,法国人身上穿的军服,也都是来自英帝国的棉纺织品。
选取上大胆舍弃,比如战争。
全文在战争上着墨甚少,英法百年战争压根没讲,英法七年战争,一笔带过,而涉及英荷战争只有寥寥几个字“经过三年”,终于涉及到拿破仑了,也不过就这样一行字“英国威灵顿公爵在滑铁卢击败了拿破仑”。
那些不重要的当然要舍弃,但这些决定命运的战争也等闲视之,着实令人不解。
但是却在科学上不吝笔墨,连苹果也要讲一讲。
关于民主,关于制度,给人的感觉是在刻意回避,到底为什么回避,恐怕大家都心里明白,这不能不说是一处硬伤。
解说词里无处不在的口头语,让观者听着舒服,简直是在听评书,眼红、伸直了脖子、一个拳头等,那些平时挂在嘴边上的话语出现在这样的片子里竟然不显任何粗俗,反倒更有人情味。
在叙述西方的同时,不忘同当时的中国做比较,横向的对比让观者对当时的情况更加清楚,同时也满足了观者在这一方面的需求。
【篇二:《大国崛起》解说词(第四集)英国】《大国崛起》解说词(第四集)作者:cctv 出处:cctv 发布时间:2006-11-21 5:01:08文字〖大中小〗自动滚屏(右键暂停)工业的先声为什么会出现在英国?第四集解说词:工业先声(英国下)三百年前,当18世纪来临的时候,中国的康熙皇帝正在用他的文治武功,开辟一个新王朝的辉煌,并开始对遥远的西方产生了兴趣。
此时的英国,正在孕育人类历史上一种崭新的生产方式,后世称之为“工业革命”。
持续的海外扩张和殖民贸易,带动了对商品的需求;科学意识和市场意识,提高了英国人普遍的认识水准。
在各种合力下,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开创了影响深远的自由主义经济模式,并建立起一个地跨全球的“日不落帝国”,在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期,引领着世界的发展。
那么,工业的先声为什么会出现在英国?对于这个岛国来说,高速的工业化发展进程又意味着什么呢?第四集工业先声不过,大约三百年前,这里完全是另外一幅景象。
由于靠近欧洲烟草中心的格拉斯哥市,格里诺克的出海口位置显得非常重要。
港口中大型帆船你来我往,城市里载货马车喧嚣奔腾,酒馆里商人们吞云吐雾、高谈阔论。
瓦特的祖父和父亲就是这些商人中比较成功的两位,他们从事的是格里诺克最红火的烟草贸易。
工业革命前的英国,有很多像瓦特家族这样的家庭,在新教思想影响下,开始努力创造财富,追求利润,他们想以现实的成就与上帝沟通,证明自己是上帝的选民。
用他们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弄钱是人生的主要之事。
”如果进一步扩大眼界看,就会发现瓦特的父辈们在格里诺克与美国的弗吉尼亚之间进行的贸易,仅仅是英国全球贸易中一个小小的部分。
1686年时的一个统计表明,当时有近一半的英国船只都在从事美洲或印度贸易。
这是当时让所有国家都会眼红的生意。
英国伦敦大学王家学院教授安德鲁波特我认为“光荣革命”带来了政治稳定的局面,其最重要的结果就是普通国民感觉有一个他们可以信赖的政府。
由于对政府持有好感,国民愿意纳税来支持政府。
他们更愿意承担必要的赋税支持国家对外作战,特别是在18世纪初期与法国和西班牙作战。
1763年,通过英法七年战争,英国才将挡在自己面前的法国和紧跟法国的西班牙暂时搬开。
一位英国历史学家评论说:“从战争结束起,英国较其周围国家重要还是不重要,已无关紧要。
因为英国已不再仅仅是一个欧洲强国,不再仅仅是德国、俄国或法国的对手。
”有史以来第一次,英国把自己看作是世界性的大国了。
英法七年战争对英国的地位有着巨大的影响。
这是海战第一次,对欧洲的外交格局产生了决定性作用。
西班牙和法国再不能忽视英国的力量,如果对英宣战,他们就会失去重要的领地。
殖民扩张和海外市场的成熟,使各种商品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以手工工场为支撑的生产能力变得捉襟见肘。
为了能经受住这种考验,几乎整个英国都被动员了起来。
一位英国棉纺主,从他在伦敦的经理人那里得到这样的信息:“无论你能生产多少平纹布,好的次的我们都要。
” “你必须想办法发明,在工业中你们大有可为,……”市场上如黑洞般的迫切需求,首先出现在纺织业,因为这个行业的产品与普通人的生活最密切相关。
为了以更快的速度生产,工匠们的聪明才智被充分调动了起来,新的发明一个接着一个,英国开始一步步接近“工业革命”的起跑线。
旧式的纺织生产单位非常小,一般以户为单位,妻子、孩子甚至连丈夫一家人在一起织布。
但随着飞梭和珍妮纺纱机等发明的出现,生产规模就大大扩展了,更多的人能在一起工作。
这样就出现了工厂模式,为以后的工厂模式打下了基础。
在生产中大规模使用机器,极大地提高了手工工场的效率,并最终促成了现代工厂的诞生。
但是这些工厂却有着共同的局限,它们几乎无一例外地都选择了靠近河流的地方作为厂址,这是因为到18世纪初,能够使机器运转的动力源,还是人类已经使用了将近两千年的风车和水排。
这种依靠自然界提供的动力源,严重制约了生产。
因此,哪个国家能最先造出适应工业化需求的动力机器,那它就将在竞赛中处于领先地位。
那台能够启动新时代的机器,将会在怎样的机缘汇聚下诞生呢?率先跨入工业时代大门的英国人,究竟为此做了哪些准备?1773年3月,瓦特先生的合伙人破产了,这不仅使他失去了稳定的收入,而且不得不变卖家产来还债。
37岁的瓦特抱怨说:“我还有妻子儿女,眼看自己变得雪染双鬓,却没有任何固定的职业来供养他们。
”中国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杨豫1773年的秋天,瓦特又遭遇了一次家庭的变故,和他共同生活了九年的妻子去世了,而且给他留下了六个儿女,与他共同合作的工厂又破产了,这个时候,他的生活落到了最低谷。
有一位朋友推荐他到俄国去工作,他说:“我眼下有这么多的事情要做,而我又这么贫困。
我感觉到非常苦闷。
”但是英国,这片让瓦特先生沮丧的故土,此时也许会让一个不成功的商人离开,却不会让一个将会带来无限商机的发明家走出自己的视野,因为,它早已准备好了将聪明才智纳入实用轨道的各种机制。
这些机制,如同一张巨大而细密的网,将世界上最优秀的人才和技术都搜罗到了英国。
其中,专利保护就是重要的一种措施。
专利最早产生于16世纪,但在16和17世纪申请专利并不常见。
自18世纪以来专利申请才普遍起来,变得重要了。
申请专利的目的很简单,即保护一项发明,使它保持新颖。
专利给予发明者约15年左右的保护期,在此期间,他的发明受到保护,其他任何人不得仿冒。
晚年的瓦特,生活非常富庶。
但是瓦特财富的主要来源,不是制造蒸汽机的工厂,而是被广泛转让的高效能蒸汽机的发明专利。
对技术创新的激励机制,对英国发展影响深远,直到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这个制定了世界上第一部专利法的国家,依然将科技创新战略作为国家发展战略,并在全球高新产品生产国中位列第四。
而250年前,英国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和奖励,使几乎所有的人,都陷入了一种对新技术、新发明的狂热崇拜之中。
一本英国刊物称,“工程技术的贡献大于战争和外交;它的贡献大于教堂和大学;它的贡献大于抽象的哲学和文学;在改变社会方面,它的贡献大于我们法律所作的贡献……”博尔顿的索霍工厂在伯明翰,伯明翰是当时英国的小五金生产的中心,博尔顿的工厂有1000多个员工,他主要是生产小五金器械,甚至包括望远镜之类的产品,但是,博尔顿非常有眼光,他看到英国工业正在兴起,许多新的工厂需要新的动力,于是,他就决定转产蒸汽机和加工机械。
后来,当博尔顿和瓦特联手制造第一台蒸汽机时,英国的国王前来参观他们的工厂,当国王问博尔顿正在忙什么时,他说:“陛下,我正忙于制造一种君主们梦寐以求的商品。
”国王不解地问到底是什么,博尔顿回答道:“是力量,陛下。
”正是具备了这种远见,博尔顿极力挽留住了穷困苦闷的瓦特,他在写给瓦特的信中说:“我将为发动机的竣工创造一切必要的条件,我们将向全世界提供各种规格的发动机。
您需要一位“助产士”来减轻负担,并且把您的产儿介绍给全世界。
”博尔顿与瓦特的天作之合,让瓦特彻底消除了后顾之忧。
但是,如果瓦特只有一双技艺出众的手,那么,万能蒸汽机还是不会诞生。
因为在瓦特之前,工匠们已经发明了蒸汽机,但这种蒸汽机笨重粗大并且耗煤,只有煤矿才勉强用得上。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研究员袁正光在近代科学诞生的几千年当中,人类的活动基本上遵循这样一个模式:生产、技术、科学,也就是说凭经验进行生产,在漫长的生产过程当中,提炼出技术,然后在改进技术的过程当中产生科学。
这是一个凭经验办事的过程,所以走了不少的弯路和错路。
许多历史学家认为,如果从近代科学的角度看,正是牛顿开启了工业革命的大门。
这里是牛顿的故乡,传说牛顿就是看到这颗树上的苹果落地而受到了启发。
虽然,直到今天,这颗树上最大的苹果也不会超过成人的一只拳头,但是,它丝毫也没有妨碍剑桥大学的这位旷世奇才,在17世纪带来一场科学的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