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永平县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 文本 精品
- 格式:doc
- 大小:8.83 MB
- 文档页数:39
云南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目录前言第一篇规划背景第一章发展基础和存在问题第一节发展基础第二节存在问题第二章面临形势第二篇发展思路与目标第三章发展思路第四章基本原则第五章发展目标第三篇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第六章提升城镇群的主体作用第一节重点发展滇中城市群第二节积极发展滇西和滇东南城镇群第三节培育构建滇西南、滇西北、滇东北城镇群第七章促进各级城镇协调发展第一节增强昆明城市辐射带动功能第二节加快区域中心城市发展第三节促进州(市)域中心城市发展第四节加快县域中心城镇发展第五节推进省级重点镇发展第六节促进发展镇多样化发展第八章创新城镇发展模式第一节创新城镇发展形态第二节促进重点城镇功能升级第三节创新口岸型城镇发展模式第四篇深入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第九章推进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第一节健全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制度第二节实施差别化落户政策第三节积极引导就近就地城镇化第十章推进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基本公共服务保障体系第一节完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第二节拓宽住房保障渠道第三节保障随迁子女平等享受教育权利第四节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第五节改善基本医疗卫生条件第十一章建立健全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机制第一节建立财政转移支付与农业转移人口挂钩机制第二节建立城镇建设用地指标与农业转移人口挂钩机制第三节建立成本分担机制第四节合理确定各级政府职责第五节完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进实施机制第六节完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信息平台建设第七节建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工作监督考核机制第五篇强化城镇建设空间管控第十二章提高城镇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第一节合理划分城镇空间第二节科学选择山地城镇用地第三节严格规范城镇新区与产业园区建设第四节集约利用建设用地第十三章严格保护坝区耕地资源第十四章加强生态空间保护与建设第一节优化生态格局第二节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空间第三节构筑环境安全体系第四节优化城镇生态系统第五节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第六节加大“五采区”生态恢复建设力度第六篇积极推进产城融合发展第十五章产业升级带动就业第一节优化区域产业布局第二节优化城镇产业结构第三节优化提升城镇第二产业发展层次第四节加快城镇第三产业发展步伐第十六章增强城镇产业承载能力第一节优化城镇产业发展空间第二节增强城镇产业承载与服务能力第三节增强城市的创新能力第十七章科学推进产业园区建设第一节推动产业向园区聚集第二节促进产业园区城市功能提升第三节创新理顺园区管理体制第十八章积极引导产镇融合发展第一节引导产业向小城镇延伸第二节利用小城镇优势资源发展特色产业第三节突出重点引导产镇融合第七篇提高城镇规划建设与治理水平第十九章强化规划统筹提高建设水平第一节强化规划的引领作用第二节完善规划体系第三节加强规划管理和实施工作第四节严格建筑质量管理第二十章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第一节强化综合交通运输网络支撑第二节加强区域水利保障体系建设第三节增强区域能源保障能力第四节提高城乡通信保障能力第五节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第二十一章提升城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第一节加快发展城镇公共交通第二节加强市政公用设施建设第三节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第二十二章提升城乡人居环境第一节提升中心城区功能第二节加强城乡接合部环境整治第三节推进小城镇环境整治第四节优化提升旧城功能第五节加强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第二十三章推进城镇绿色发展第一节大力推进节能减排第二节推动循环经济和低碳发展第三节建设绿色低碳城镇第四节切实加强环境保护第二十四章加强和创新城镇社会治理第一节完善城镇治理结构第二节强化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第三节全力打造无缝隙管理平台第四节创新社会治安综合管理第五节健全防灾减灾体制第八篇强化特色城镇建设第二十五章科学推进山地城镇建设第一节加快推进山地城镇建设进程第二节创新山地城镇空间布局第三节营造山地特色城镇风貌第四节推动山地建筑发展第二十六章持续推进特色小城镇发展第二十七章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与发展第一节构建历史文化名城(镇村街)保护体系第二节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第三节加强历史文化遗产挖掘第四节推进历史文化名城名镇的发展第二十八章积极推进沿边和少数民族城镇村寨发展第二十九章加强城镇特色建设第一节彰显城镇自然山水特色第二节保护与传承城镇文脉第三节突出地域民族文化第九篇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第三十章推进城乡要素市场和建设一体化第一节推进城乡要素市场一体化第二节统筹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第三节推进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第四节推动城乡规划一体化第三十一章发展现代农业提升支撑能力第一节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第二节加快推进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第三节提升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第四节完善农产品流通体系第三十二章持续推进新农村建设第一节持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第二节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服务网络建设第三节提升村庄规划管理水平第四节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第十篇改革完善体制机制保障规划实施第三十三章改革完善体制机制第一节推进人口管理制度改革第二节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第三节创新城镇化资金保障机制第四节健全城镇住房制度第五节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第三十四章开展试点示范第三十五章规划实施第一节加强组织协调第二节强化政策统筹第三节加强社会参与第四节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支持第五节推动任务落实第六节加强监测考核前言城镇化是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重要依托。
云南省新式城镇化规划(2014-2020 年)目录序言第一篇规划背景第一章发展基础和存在问题第一节发展基础第二节存在问题第二章面对局势第二篇发展思路与目标第三章发展思路第四章基根源则第五章发展目标第三篇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第六章提高城镇群的主体作用第一节要点发展滇中城市群第二节踊跃发展滇西和滇东南城镇群第三节培养建立滇西南、滇西北、滇东北城镇群第七章促使各级城镇协调发展第一节增强昆明城市辐射带动功能第二节加快地区中心城市发展第三节促使州(市)域中心城市发展第四节加快县域中心城镇发展第五节推动省级要点镇发展第六节促使发展镇多样化发展第八章创新城镇发展模式第一节创新城镇发展形态第二节促使要点城镇功能升级第三节创新口岸型城镇发展模式第四篇深入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第九章推动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第一节健全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制度第二节实行差异化落户政策第三节踊跃指引就近就地城镇化第十章推动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基本公共服务保障系统第一节完美公共就业创业服务系统第二节拓宽住宅保障渠道第三节保障随迁儿女相共享受教育权益第四节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第五节改良基本医疗卫生条件第十一章成立健全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体制第一节成立财政转移支付与农业转移人口挂钩体制第二节成立城镇建设用地指标与农业转移人口挂钩体制第三节成立成安分担体制第四节合理确定各级政府职责第五节完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动实行体制第六节完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信息平台建设第七节建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工作监察查核体制第五篇增强城镇建设空间管控第十二章提高城镇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第一节合理区分城镇空间第二节科学选择山地城镇用地第三节严格规范城镇新区与产业园区建设第四节集约利用建设用地第十三章严格保护坝区耕地资源第十四章增强生态空间保护与建设第一节优化生态格局第二节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空间第三节修建环境安全系统第四节优化城镇生态系统第五节增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第六节加大“五采区”生态恢复建设力度第六篇踊跃推动产城交融发展第十五章产业升级带动就业第一节优化地区产业布局第二节优化城镇产业结构第三节优化提高城镇第二产业发展层次第四节加快城镇第三产业发展步伐第十六章增强城镇产业承载能力第一节优化城镇产业发展空间第二节增强城镇产业承载与服务能力第三节增强城市的创新能力第十七章科学推动产业园区建设第一节推动产业向园区齐集第二节促使产业园区城市功能提高第三节创新理顺园区管理系统第十八章踊跃指引产镇交融发展第一节指引产业向小城镇延长第二节利用小城镇优势资源发展特点产业第三节突出要点指引产镇交融第七篇提高城镇规划建设与治理水平第十九章增强规划兼备提高建设水平第一节增强规划的引领作用第二节完美规划系统第三节增强规划管理和实行工作第四节严格建筑质量管理第二十章增强城镇基础设备建设第一节增强综合交通运输网络支撑第二节增强地区水利保障系统建设第三节增强地区能源保障能力第四节提高城乡通信保障能力第五节推动智慧城市建设第二十一章提高城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第一节加快发展城镇公共交通第二节增强市政公用设备建设第三节完美基本公共服务系统第二十二章提高城村夫居环境第一节提高中心城区功能第二节增强城乡接合部环境整顿第三节推动小城镇环境整顿第四节优化提高旧城功能第五节增强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第二十三章推动城镇绿色发展第一节鼎力推动节能减排第二节推动循环经济和低碳发展第三节建设绿色低碳城镇第四节确实增强环境保护第二十四章增强和创新城镇社会治理第一节完美城镇治理结构第二节增强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第三节全力打造无空隙管理平台第四节创新社会治安综合管理第五节健全防灾减灾系统第八篇增强特点城镇建设第二十五章科学推动山地城镇建设第一节加快推动山地城镇建设进度第二节创新山地城镇空间布局第三节创立山地特点城镇风采第四节推动山地建筑发展第二十六章连续推动特点小城镇发展第二十七章增强历史文假名城名镇保护与发展第一节建立历史文假名城(镇村街)保护系统第二节增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第三节增强历史文化遗产发掘第四节推动历史文假名城名镇的发展第二十八章踊跃推动沿边和少量民族城镇村寨发展第二十九章增强城镇特点建设第一节彰显城镇自然山川特点第二节保护与传承城镇文脉第三节突出地区民族文化第九篇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第三十章推动城乡因素市场和建设一体化第一节推动城乡因素市场一体化第二节兼备城乡基础设备一体化第三节推动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第四节推动城乡规划一体化第三十一章发显现代农业提高支撑能力第一节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的有效供应第二节加快推动高原特点农业发展第三节提高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第四节完美农产品流通系统第三十二章连续推动新乡村建设第一节连续推动漂亮乡村建设第二节增强乡村基础设备和服务网络建设第三节提高乡村规划管理水平第四节加快乡村社会事业发展第十篇改革完美系统体制保障规划实行第三十三章改革完美系统体制第一节推动人口管理制度改革第二节深入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第三节创新城镇化资本保障体制第四节健全城镇住宅制度第五节增强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第三十四章睁开试点示范第三十五章规划实行第一节增强组织协调第二节增强政策兼备第三节增强社会参加第四节踊跃争取国家政策支持第五节推动任务落实第六节增强监测查核序言城镇化是全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必定趋向,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重要依靠。
云南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全文云南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全文第一章:引言制定云南新型城镇化规划的目的和意义。
介绍规划的背景和国家政策。
第二章:总体目标明确云南新型城镇化的总体目标和发展方向。
提出城镇化建设的重点任务和重大问题。
第三章:发展战略制定云南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战略。
包括经济建设、社会建设、生态环境建设、资源利用、国土空间布局等方面的战略措施。
第四章:城镇化指标与指导原则明确云南新型城镇化的指标及指导原则。
包括人口规模、城市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等方面的指标。
第五章:城市规划与建设详细介绍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内容。
包括城市规划设计、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方面的要求和措施。
第六章:乡村振兴与农村建设详细介绍乡村振兴和农村建设的内容。
包括农村产业发展、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民生活条件改善等方面的要求和措施。
第七章: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详细介绍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内容。
包括水资源保护、生态景观建设、生态移民安置等方面的要求和措施。
第八章: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明确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的内容。
包括中央和地方财政资金的配套、各项扶持政策的出台等方面的措施。
第九章:组织实施和监督管理确定组织实施和监督管理的方案。
包括责任分工、评估机制、监督措施等方面的安排。
附件:1.云南新型城镇化城市列表2.城市规划图纸集3.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清单法律名词及注释:1.城镇化:指的是人口由农村向城市的集中转移过程,以及由农业经济向城市工业和服务业转变的过程。
2.乡村振兴:指的是实现农村发展的全面振兴,包括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农民生活改善、农村文化建设、乡村环境整治等方面的内容。
保山市城市总体规划修改(2013-2030)规划文本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013.07目录第一章总则 (2)第二章市域城乡发展战略与目标 (3)第三章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3)第四章城市规划区统筹规划 (11)第五章城市性质与城市规模 (15)第六章中心城区用地布局规划 (15)第七章中心城区综合交通规划 (21)第八章中心城区绿地水系规划 (21)第九章中心城区景观风貌规划 (24)第十章历史文化保护规划 (24)第十一章中心城区公用工程规划 (25)第十二章中心城区综合防灾规划 (27)第十三章中心城区环境与资源保护规划 (27)第十四章中心城区建设用地控制 (29)第十五章城市近期建设规划与远景发展设想 (30)第十六章规划实施 (31)第十七章附则 (31)第一章总则第一条规划目的为落实桥头堡战略和“三个发展”要求,贯彻云南省委、省政府关于“保护坝区耕地、建设山地城镇”的重要决策,推动保山市建设成为滇西城市群核心城市,科学有效的指导城市建设,促进城乡统筹。
特此编制《保山市城市总体规划修改(2013-2030)》(以下简称本规划),本规划为《保山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的修改版。
第二条规划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三个发展”要求,以将保山建设成为面向南亚、东南亚的门户枢纽,滇西城市群核心城市为目标,以山地城镇化和加速城镇化为关键,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区域城镇组团化进程,推进农业转移人口进城进程,推进特色小城镇建设进程,促进城镇化科学发展,走区域协调发展、城乡互促共进、资源高效利用的特色城镇化道路。
第三条规划原则1、规划引领原则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充分发挥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导作用。
2、集约发展原则按照“守住红线、统筹城乡、城镇上山、农民进城”的总体要求,保护坝区农田,建设资源集约、生态良好、山坝结合的组团城市,统筹城乡发展。
江川县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方案(文字部分)一、修编背景1、落实云南省人民政府185号文件《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耕地保护促进城镇化科学发展的意见》;2、云南省政府批准成立抚仙湖—星云湖生态建设与旅游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3、生态产业与旅游业在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中主导地位的提升;4、从99版总规实施的效果来看,城市建设只是在量上面有所变化,在质上面却没有大的变化,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城市根本问题。
二、城市发展的区域背景1、西部大开发继续深入推进,有利于江川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2、云南省“两强一堡”战略的实施;3、滇中城市群的构建,江川地处滇中城市群的核心区域,可以在更大空间范围寻求发展;4、江川地处“三湖”生态城市群的重心;5、玉溪“双百”现代宜居生态大城市建设思路的提出。
三、规划期限近期:2011年~2015年远期:2016年~2030年远景:2030年以后四、规划区范围1、县域规划范围为整个江川县,包括一街道办事处四镇两乡范围850平方公里。
2、城市规划区江川县城城市规划区范围为江川、江城、路居坝区及周边山体和两湖之间山体,总面积约为110.0平方公里。
五、社会经济发展战略1、旅游带动战略;2、产业生态化战略;3、特色产业发展战略;4、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5、经济外向型战略;6、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战略六、城市性质滇中高源湖泊生态旅游城。
七、城市规模1、2015年:县城人口规模8.0万人,用地规模920公顷;2、2030年:县城人口规模11.6万人,用地规模1388.82公顷;第一部分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八、县域总人口预测及城市化水平1、人口:2015年县域总人口约32.0万人;2030年县域总人口约41.0万人。
2、城市化水平:2015年县域城镇化水平为48.0%;2030年县域城镇化水平为65%。
九、县域城镇体系空间结构形成“两心、两环、三轴”的发展格局。
“两心”:指南北两个中心。
县城城市总体规划__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__县人民政府__县县城城市总体规划总目录文本说明书专题报告基础资料汇编文件系列图集目录第一章总则…………………………………1第二章社会经济发展目标与发展战略…………………………………1第三章县域城镇体系规划…………………………………2第一节县域城镇发展战略第二节县域城镇体系结构规划第三节县域基础设施规划第四节县域环境保护规划第四章城市性质与城市规模…………………………………5第五章城市用地布局规划…………………………………5第一节布局原则及用地发展方向第二节布局结构第六章居住用地规划…………………………………6第七章公共设施用地规划…………………………………7第八章工业、仓储用地规划…………………………………8第一节工业用地规划第二节仓储用地规划第九章绿地、城市景观规划…………………………………9第一节绿地系统规划第二节城市景观规划第十章道路交通规划…………………………………10第一节对外交通规划第二节道路交通规划第十一章给水工程规划…………………………………12第十二章排水工程规划…………………………………12第十三章电力工程规划…………………………………13第十四章电信工程及广播电视系统规划…………………………………13第十五章燃气工程规划…………………………………14第十六章环卫工程规划…………………………………15第十七章综合防灾工程规划…………………………………15第一节防洪规划第二节抗震防灾规划第三节消防规划第四节人防工程规划第十八章近期建设规划…………………………………17第十九章城市远景规划构想…………………………………18第二十章实施城市总体规划措施………………………………18第二十一章附则…………………………………19第一章总则101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和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方法》制定本规划。
本规划是__县县城城市范围内城市建设指导性文件。
南靖县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目录1、总则12、社会经济发展目标与战略13、县域城镇体系规划24、县域旅游发展规划55、县城性质和规模66、城市总体布局67、绿地景观规划88、道路交通规划99、市政工程规划1110、综合防灾减灾体系规划1311、地下空间开发规划1512、中心城区“三区、四线”管制1613、环境保护规划1814、环卫设施规划1915、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历史遗存的保护1916、县域核心区城镇协调规划2017、近期建设规划2118、规划实施的措施建议2219、附则2220、附表221、总则第1条为适应南靖县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有效地指导城市建设,实现城市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重新修编南靖县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
第2条本规划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年1月1日实施),和建设部颁布的《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及其它有关规划和建设的技术规定、标准编制而成。
第3条本规划中规划期是指批准实施年份至2030年;在各项文件的表述中,近期指2012—2015,中期指2016—2020,远期指2021—2030年。
第4条城市规划区范围按照小县大城关的总体思路,调整县城规划区范围:环绕老城区至火车站的第一重山的山脊线以内用地,东大路两侧及荆江北岸用地,包括福广高速互通口西侧用地;涉及到山城镇解放居委会、中山居委会、荆江居委会、江滨居委会及11个行政村;总面积约100.2平方公里。
第5条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年1月1日实施);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5.12.31);3、福建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办法(2011.3.28);4、国标《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5、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2009.5);6、《城市绿线(紫线、黄线、蓝线)管理办法》;7、《漳州市总体规划》(2012——2030年);8、《漳州市中心城区拓展概念规划》;9、《南靖统计年鉴》(2001——2011);10、《南靖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11、《南靖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
昆明城市总体规划(-2020)文本最终合目文本 (3)第一章总则 (3)第二章城市发展目标与策略 (6)第三章城市性质与规模 8精品文档,超值下载第四章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9)第五章中心城区城市用地布局规划 (24)第六章中心城区公共管理及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29)第七章中心城区住房建设规划 (31)第八章中心城区城市综合交通规划 (31)第九章中心城区产业用地布局规划 (41)第十章中心城区历史文化和传统风貌保护规划 (44)第十一章中心城区绿地系统规划 (49)第十二章中心城区总体城市设计 (53)第十三章中心城区旧城改造与更新规划 (55)目录第十四章城市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57)第十五章资源保护与利用规划 (61)第十六章城市重大基础设施规划 (67)第十七章中心城区公共安全与综合防灾减灾规划 (71)第十八章中心城区地下空间综合利用规划 (76)第十九章中心城区近期建设规划 (77)第二十章城市远景规划构想 (78)第二十一章规划实施策略与机制 (81)附表: (85)昆明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文本文本第一章总则第1条1996年国务院批准的《昆明城市总体规划》在指导昆明城市各项建设协调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进入21世纪,昆明城镇化发展进入关键阶段,机遇与挑战并存。
为统筹城乡发展、优化空间结构,协调滇池环境保护以及行政区划调整等问题,根据2006年11月《关于昆明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有关问题的函》(建规函[2006]315号)和《关于调整完善昆明城市总体规划成果有关意见的函》(建办规函[2013]189号),特编制《昆明城市总体规划(2011年-2020年)》。
第2条指导思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提升城市建设质量和水平,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改善民生;更加注重优化布局、完善功能;更加注重四化同步、统筹城乡;更加注重集约高效、绿色低碳;更加注重传承文化、延续文脉,努力走出一条昆明特色、科学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XX县中心城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1-2020年)文本(征求意见稿)XX县人民政府二○一二年九月前言XX县中心城区地处XX县中部的云和盆地,横跨龙泉溪支流浮云溪两岸,是XX县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的中心,为县政府驻地。
2011年,中心城区辖下4个街道办事处,48个行政村,区域内总人口8.25万人,面积238.87平方公里。
2010年,中心城区实现农业总产值12143万元、工业总产值42125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355元。
中心城区的经济总量和经济效益在XX县独占鳌头,处于龙头地位。
2010年,原云和镇、云坛乡政府以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为基础数据,分别编制了现行的《云和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和《云坛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
现行规划的实施在保障中心城区社会经济发展、保护耕地和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都起到了十分积极和重要的作用。
2011年,XX县进行了行政区划调整,针对中心城区,撤销云和镇、云坛乡建制,在原云和镇、云坛乡区域设立浮云、元和、白龙山、凤凰山4个街道办事处。
但随着XX县中心城区行政区划调整、“十二五”规划的出台实施,以及XX市产业集聚区-装备制造业低丘缓坡开发项目云和组团的试点实施,使现行规划在实施中遇到了许多新情况、新形势、新问题。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促进土地资源有效利用,保障XX县中心城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迫切需要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转变土地利用方式和创新土地资源配置机制。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浙江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XX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XX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以及国家、省、市、区各级政府有关土地利用的方针政策,对已经实施的《XX县中心城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进行修编,重新规划控制各项指标,为XX县中心城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用地保障。
目录文本 (3)第一章总则 (3)第二章城市发展目标与策略 (6)第三章城市性质与规模 (8)第四章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9)第五章中心城区城市用地布局规划 (24)第六章中心城区公共管理及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29)第七章中心城区住房建设规划 (31)第八章中心城区城市综合交通规划 (31)第九章中心城区产业用地布局规划 (41)第十章中心城区历史文化和传统风貌保护规划 (44)第十一章中心城区绿地系统规划 (49)第十二章中心城区总体城市设计 (53)第十三章中心城区旧城改造与更新规划 (55)第十四章城市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57)第十五章资源保护与利用规划 (61)第十六章城市重大基础设施规划 (67)第十七章中心城区公共安全与综合防灾减灾规划 (71)第十八章中心城区地下空间综合利用规划 (76)第十九章中心城区近期建设规划 (77)第二十章城市远景规划构想 (78)第二十一章规划实施策略与机制 (81)附表: (85)文本第一章总则第1条1996年国务院批准的《昆明城市总体规划》在指导昆明城市各项建设协调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进入21世纪,昆明城镇化发展进入关键阶段,机遇与挑战并存。
为统筹城乡发展、优化空间结构,协调滇池环境保护以及行政区划调整等问题,根据2006年11月《关于昆明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有关问题的函》(建规函[2006]315号)和《关于调整完善昆明城市总体规划成果有关意见的函》(建办规函[2013]189号),特编制《昆明城市总体规划(2011年-2020年)》。
第2条指导思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提升城市建设质量和水平,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改善民生;更加注重优化布局、完善功能;更加注重四化同步、统筹城乡;更加注重集约高效、绿色低碳;更加注重传承文化、延续文脉,努力走出一条昆明特色、科学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第3条规划修编的重点1、依据全国城镇体系规划对昆明的定位要求,结合昆明在区域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进一步优化与完善城市性质和职能。
云南省永平县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文本第一章总则 (1)第二章总体发展目标及战略 (2)第三章县域规划 (3)第一节县域城乡统筹规划 (3)第二节产业发展规划 (3)第三节镇村体系规划 (4)第四节县域基础设施规划 (4)第五节县域环卫设施规划 (6)第六节县域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7)第七节县域农村基础设施规划 (9)第八节县域农村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10)第九节县域旅游发展规划 (10)第十节县域综合防灾规划 (11)第十一节城乡空间管制规划 (11)第十二节自然生态及环境保护规划 (12)第四章规划区规划 (13)第五章中心城区规划 (14)第一节城市性质与规模 (14)第二节城市空间结构与功能布局 (15)第三节旧城更新规划 (16)第四节中心城区建设用地规划 (16)第五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 (18)第六节城市绿地与开敞空间系统规划 (20)第七节中心城区特色景观风貌规划 (22)第八节城市市政基础设施规划 (23)第九节中心城区四线控制规划 (25)第十节中心城区公共安全与综合防灾规划 (25)第十一节中心城区环卫设施规划 (26)第六章近期建设规划 ............................................................................................ 27第七章附则 .. (28)附表一:城镇体系等级规模结构规划一览表 (29)附表二:城镇体系职能结构规划一览表 (29)附表三:中心城区城乡用地汇总表(2030年) (29)附表四:总体规划土地利用平衡表(2030年) (29)附表五:规划区农村居民点规划一览表(2030年) (30)附表六:中心城区近期城乡用地汇总表 (30)附表七:近期土地利用平衡表(2015年) (30)附件一:云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永平县县城总体规划(2011-2030)纲要和发展规模的审查意见 (31)附件二:云南省永平县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修编专家技术评审意见 (36)附件三:大理白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关于永平县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的批复37重庆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研究院第一章总则第1条规划目的为了进一步指导永平县在今后一段时期的城市建设,把永平县建设成为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小城市,特编制《云南省永平县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以下简称本规划。
第2条规划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国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城市用地分类与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 ;《云南省城市规划管理条例》;《云南省城镇体系规划(2010-2030)》;《大理白族自治州城镇体系规划》;《大理滇西中心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大理州十二五城镇化发展规划》;《大理白族自治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永平县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云南省永平县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5)》;《永平县土地利用规划(2010-2015)》;《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耕地保护促进城镇化科学发展的意见[云政发2011-185号]》;《永平县曲硐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
第3条规划原则1、整体性原则从空间层次上,把握城镇的人文社会关系和自然生态关系的各方面,做到整体统一。
2、连续性原则从时间层次上,把握城镇的人文社会关系和自然生态关系的各方面,做到连续衔接。
3、高效益原则坚持城镇建设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统一的原则,实现三大效益同步增长的良性循环。
4、适应性原则把握市场经济条件下确定和不确定因素,使规划更具指导开发建设的弹性应变能力。
5、超前性原则以区域理论、人口理论、生态学理论等科学理论作指导,科学合理的预测和确定城镇未来发展的规模与方向,使规划具有适度的超前性。
6、可操作原则综合考虑现状条件和制约因素,使规划的可操作性与超前性达到统一。
7、可兼容性原则合理控制地块开发的可兼容性。
第4条规划期限规划期限为2011年~2030年,其中:近期2011年~2015年;远期2016年~2030年。
第5条规划范围永平县城市总体规划包含三个层面:县域规划、城市规划区和中心城区规划。
1、县域规划范围为永平县行政辖区范围,面积为2884平方公里。
2、规划区范围为:东:大平地—龚家—稗子田;西:三岔口—箐门口—晌午箐—新火房—三道河;北:大见村—玉皇阁—小川——大碱塘水库—里箐门口;南:大斜塘—百石岩,面积约为95.60平方公里。
3、中心城区范围为:永平县人民政府所在地博南山与云台山之间的缓坡、平坝区域,北至新城村北门大桥东山河,南至大瑞铁路,东西两侧至博南山、云台山坡脚区域。
规划中心城区范围面积为1123.02公顷,其中城市建设用地面积为1103.74公顷。
第6条法律性规定凡在永平县县域范围内从事各项规划编制、进行城乡规划管理和开展各项建设活动,应执行本规划。
第7条强制性内容本规划中以“加粗及下划线”显示内容为强制性内容。
第8条成果内容本规划成果由《云南省永平县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文本、规划图纸及其附件(说明书、基础资料汇编和专题)三部分组成,其中规划文本和规划图纸具有法律效力。
第二章总体发展目标及战略第9条总体发展目标县域发展战略目标为“经济繁荣、社会文明、环境优良、科教进步、城市门户、生态宜居”。
县城发展为富有特色地域文化的生态宜居宜游宜业生态山水园林城市;滇西一小时经济圈中重要区域中心城市;中国面向西南开放桥头堡中重要旅游集散中心之一;集聚边屯文化资源群与自然山水特色的旅游休闲基地。
第10条经济发展目标到“十二五”规划末(2015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4.83亿元,年均增长15%,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7953元,年均增长13.6%;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27700万元。
本次规划修编确定目标为:到2020年,永平县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持续健康发展,经济结构调整明显,县域基本实现脱贫,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城乡统筹发展初见成效,基本实现小康;到2030年,实现全县稳定脱贫,全面实现小康,城乡统筹发展效果突出。
第11条经济发展战略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力推进第三产业的发展,特别加快旅游服务业的发展;实现第二产业结构升级,提高产业就业带动能力和产出效益;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保持第一产业的适度规模。
第12条社会发展目标坚持基础先行,公共服务配套,公共服务日趋完善;不断提升交通、水利、市政、信息等设施条件,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实现一体化发展;建立全面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充分就业,明显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达到大理州平均水平以上。
扩大中心城区规模,进一步增强集聚、辐射和带动功能,促进中心城区城乡统筹实现突破。
第13条社会发展战略形成覆盖城乡、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培育促进经济长期持续稳定增长的内生动力;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提高人口素质;健全和完善就业、再就业机制;切实保障城市安全。
第14条生态环境建设目标充分利用城市水网密布、群山环抱的山水地貌特征,构建完善的城市生态景观系统和静谧舒适的居住环境。
规划将着力于生态环境和城市景观建设,形成高质量的城市生态环境,2016年实现创建省级园林县城,2030年将永平县建设成为独具特色的水乡生态城市。
第15条生态环境建设战略以生态承载力为基础控制城镇发展方向与规模,保障生态功能的发挥,避免城镇建设和工业生产的连绵布局。
充分结合和利用永平县域地形地貌特征,实施郊野公园建设、重点生态区域绿化、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提高生态服务功能,形成生态系统与城镇空间相互交融的区域环境,提高永平的环境吸引力。
第三章县域规划第一节县域城乡统筹规划第16条城乡统筹发展目标人口分布统筹协调、产业空间均衡布局、城乡社会事业保障公平、生活质量逐步趋同、生态环境一体融合。
第17条城乡统筹发展策略强化中心城区职能,培育县域重点城镇;因地制宜彰显特色,城乡一体科学发展;增加基础设施投入,公共服务均衡布局;加大扶贫工作力度,缩小城乡差距;适度开发利用资源,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区域协调联动,优化提升产业结构。
第18条城乡统筹路径构建“县城—中心镇—一般乡镇——中心村——基层村”层次组织框架,形成上层次带动下层次、层次内互补相促的发展关系;其中,县城为博南镇,中心镇为杉阳、北斗、龙街,一般乡镇为厂街乡、龙门乡、水泄乡。
以城镇工业化(城市化)、三产化作为“自上而下”的拉力,以“一社一村”、农村特色化(专业化)作为“自下而上”的推力,以集镇和中心村的产业非农化(集聚化)以及农业产业化(现代化)作为城乡间的联系纽带,城乡同步同质发展提升。
第19条人口与城镇化水平1、县域人口规模与城镇化率现状2010年,全县人口17.52万人(据六普资料),城镇化水平为27.4%(据六普资料),至2015年,全县人口17.82万人,城镇化水平为49.6%;至2030年,全县人口为18.78万人,城镇化水平为82.0%。
2、县城人口规模永平县城市现状人口以4.85万人计(据六普资料);2015年近期人口以6.00万人计;2020年中期人口以8.00万人计;2030年远期人口以12.00万人计。
第二节产业发展规划第20条产业发展战略及发展方向规划远期发展战略基本思路为:坚持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稳定农业发展、加快工业发展、强化旅游业发展。
建立管理机制和经营模式高效的农副产品交易市场,运作高效和生产环保的工业园区,景点品质较优、服务系统完善的旅游网络。
持续推进城乡统筹发展,优化县城和农村人民的生活环境,服务体制和社会保障机制,着力将永平打造成“宜居、宜游、宜业”的生态山水城市。
发展方向:构筑以建材、冶金加工业为龙头,生态和特色旅游业、现代物流商贸服务业为依托,山地生态有机特色农林产品加工业为基础,协调畜牧业发展的综合产业体系。
第21条产业发展布局1、第一产业布局永平县第一产业布局主要考虑做大做强其优势农产业,通过规划引导、政策扶持、技术服务和项目支持等措施,突出区域特色,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带,促进优势产品集中、高效生产。
在稳定粮食面积,优化种植结构,提高单产的基础上,推进土地流转,优化区域布局,逐步建成永平的核桃、烟草和畜牧业的产业片或产业带。
2、第二产业布局工业布局应坚持“依托城镇、适当集中、龙头带动、规模经营、清洁生产”的原则,实施以县城为主,集中力量搞好工业园建设。
至2015年,规划博南精加工工业园、苏屯工业园、杉阳建材产业区、龙门加工产业区、厂水冶炼产业区,远期在北斗设置农副产品加工产业区,形成“一园两带四区”的空间布局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