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中考语文真题精选汇编: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

  • 格式:pdf
  • 大小:25.27 KB
  • 文档页数:8

下载文档原格式

  / 8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年中考语文真题精选汇编: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阅读《人当有所畏惧》,回答后面小题

人当有所畏惧

①在对待“畏惧”的问题上,一直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无所畏惧”,一种是“有所畏惧”。年轻的时候,听到的多是对无所畏惧的推崇,加之年轻气盛,便总有一种大无畏的劲头。待过了知天命之年,身上的锐气消减,有些事就不免畏首畏尾、怕这怕那。经历了这两种说法的打架,心里常常会困惑:是无所畏惧对,还是有所畏惧对?琢磨的结果是:人当有所畏惧。

②为什么人当有所畏惧呢?因为人生在世不能没有理想、信念,为了追求和坚守自己的理想和信念,人就必须有所畏惧。孔子就曾说过:“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一)这里孔子指出的圣人的畏惧对象,其实也是他们崇信的对象。人们常说的“敬畏”,其实就是由“敬”而“畏”。如果没有信仰,没有崇敬,则很难生“畏”。

③人有所畏惧才能有操守和原则,才能严于律己、堂堂做人,才能安身立命。东汉杨震升任东莱太守,上任途中经过昌邑。昌邑令王密是杨震荐举的官员。闻知恩公到来,王密带十斤黄金于夜晚前往馆驿拜访杨震。杨震不受。王密以为他故作客气,说:“夜幕无知者。”杨震来气了,反驳道:“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说无知?”从此,“四知”便传为佳话,流传至今。

④无所畏惧者往往过高地估计自己的能力,因有恃无恐而栽跟头,而且会栽得很惨。这其中,《三国演义》中几个人物的命运就很典型。比如何进。东汉末年,汉灵帝驾崩,大将军何进贵为国舅,又是辅政大臣,可谓权倾天下。这时,有人提醒他十常侍要谋反。可何进并不以为然,说:“吾掌天下之权,十常侍敢待如何?”结果怎么样?时间不长,何进就身首异处了。杀他的人正是十常侍。这是恃权而无恐。

⑤吕布自恃勇武过人,一般人都不放在眼里。他动不动就会说:“吾有画戟、赤兔马,有何惧哉!”可是,在白门楼,他的赤兔马和方天画戟相继被不满于他的部下偷走,他本人也因为失去了坐骑和武器而成了曹操的阶下囚,最后被缢死。(二)这是恃器而无恐。

⑥还有那个“死读兵书”的马谡,把兵书上的“凭高视下,势如破竹”奉为教条,盲目以为只要将兵马“置之死地”,就自然可以“而后生”了。结果,他虽将兵马“直至绝地”,却没能“后生”,而是落得个几乎全军覆没。这是恃书而无恐。

⑦经验证明,与无所畏惧、有恃无恐相伴的,往往是失败;相反,倒是有所畏惧、自

知自律常常与成功为伍。这是因为,无所敬畏的人不懂得人并不能主宰一切,需要敬重圣

贤、敬重自然、敬重百姓的道理。既然违背了客观规律,所谓的“无所畏惧”也就只能是

盲目的“无畏”,顶多也就是蛮勇罢了。这跟真正意义上的“大无畏精神”实在是相去甚

远,不能同日而语。

(选文有改动)

20.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1. ④-⑥段列举了哪三种“有恃无恐”?

22. 依次指出文中画线句所运用的论证方法。(一个括号只能填写一种论证方法)

(_______)(______)

23. 你认为“四知”的故事被“传为佳话,流传至今”的原因可能是什么?

【答案】20. 人当有所畏惧。

21. 恃权而无恐恃器而无恐恃书而无恐

22. (1). 道理论证 (2). 举例论证

23. 示例:杨震在深夜无人知的情况下,能拒绝重金的诱惑,能够说出“四知”的话,体

现了他难能可贵的优秀品质,值得人们敬仰和学习。

【解析】

20. 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中心论点的提取。通读全文,整体把握内容后再从文章中提取

关键句作答即可。本文标题就是论点。标题是读者接触议论文的第一信息,对读者是否注

意、选择该议论文来阅读具有重要的意义。标题就是论点好处就是直截了当,开宗明义。

通篇阅读后再作答。

21. 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要点内容的概括和提取能力。通读全文后,根据题干要求找到

答案的相关区域后提取关键句分析概括即可。如第4段是恃权而无恐;第5段是恃器而无恐,第6段是恃书而无恐。

22. 试题分析:考查论证方法的类型。“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是

典型的引证,也就是道理论证。“吕布自恃勇武过人,一般人都不放在眼里……”为举例

论证。

23. 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注意结合文章的中心来分析。从这件事中能看

出,杨震有所畏惧,有操守和原则,能严于律己、堂堂做人,这值得人们钦佩和学习。这

正是“四知”的故事被“传为佳话,流传至今”的原因。

齐齐哈尔

阅读《文学肩负着构建民族精神的使命》一文,回答后面小题

文学肩负着构建民族精神的使命

①古往今来的文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构建民族精神的使命。它

不但对个人品行的养成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更对我们民族意志的锻造,起到价值

观的奠基与导引作用。

②文学对民族精神的构建,要从个人品行的养成和提高入手。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诗经》,既是“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更有“智者歌其思”富于其间。所思的重

要内容之一,就是运用文学的手段,塑造当时社会朴实的理想人格。如《诗经》涉及玉的

篇目多达三十余首,以玉之高洁。比附人品之典范。人品之如玉,不惟高贵,更体现为不

容玷污,拒绝同流合污。周敦颐的《爱莲说》更是将这种文学手段进一步升华;真正高尚

之人格,恰似莲花,出淤泥而不染。这种人格,经得起各种挫折和磨难,在任何威逼利诱

前都永不变节。这种文学实践及其对民族精神的构建,既是上古到当代的文学中的艺术要

素,更是融入文学活动全过程的经纬线。

③中华文明史上的典范人物,其品行无不与文学构建的要旨相契相合。像“斯是陋

室,惟吾德馨”的刘禹锡、“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于谦,他们千百年来

之所以为后人景,就在于人格的高尚与坚定:无论何时何地,无论面对怎样的威胁和谤

惑,他们心中的信念绝不动摇,自身节操稳如磐石。

④文学对民族精神的构建,更体现在对民族意志的锻造上。民族意志是众多个体精神

品格的凝聚。历史上,中华民族面临强敌入侵时,总能升华坚韧的民族意志,可歌可泣的

人物与事迹不计其数,历史发展到今天,我们的视野与思维,足以在高度肯定历史人物的

同时,对其当代意义予以重新阐释。金庸的武侠小说正是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将评

价历史人物与事件的角度,转为对天下苍生是否真正脱离苦难、是否能够安居乐业的关注

和思考。这些文学作品都是在锻造民族精神,通过感召广大民众,化育普通百姓,为熔铸

民族意志打下广泛而坚实的基础。

⑤中华民族的精神构建,已绵延数千年。文学在新世纪履行构建使命时,更为我们的

民族精神注入新内涵。既要弘扬传统文学之精华,又要符合我们国家在当今世界格局中的

身份地位。我们要让文学顺应潮流,大展身手,勇挑民族精神构建使命的重担。

(有删改)

24.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5. 分析本文第②段与第④段不能调换的原因。

26. 文中第②段画横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27. 结合本文,按第③段画波浪线的句式,补写一个事实论据。

【答案】24. 文学肩负着构建民族精神的使命。或第①段首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