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法课件(分)_第六章 写作教学(可编辑)
- 格式:doc
- 大小:96.00 KB
- 文档页数:19
课堂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设计第一、二课时12一、导语落叶(好的描写,就是用生动的语言,细致地描绘人物、动物、事件、景物等的具体状态,使人读了如亲见亲闻,如亲临其景。
“生动”指描绘或表达具体形象可感。
它需要在抓住特点、突出重点,多方面观察、描绘,准确用词、句式选择和修辞运用中达到要求。
二、写作导引)描写的方法写文章常用的表达方式有五种,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
要使自己所描写的对象生动形象,可采用描写这种表达方式。
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景物)、社会环境猫写。
场面描写。
按描写的角度和表现手法,可以将描写(包括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分为:正面与侧面描写,静态与动态描写,白描和细描。
练习,比较下面AB两句语言表达上的不同。
A、晚秋的天空是澄清的,山脚下的高粱成熟了。
B、晚秋的澄清的天,像一望无际的平静的碧海;强烈的白光在空中跳动着,宛如海面泛起的微波;山脚下片片的高粱时时摇曳着丰满的穗头,好似波动着的红水;而衰黄了的叶片却给田野染上了凋谢的颜色。
很明显,前者是景物叙述,后者才是景物描写;前者虽涉及景物,但只是简单的状态介绍,后者则从形象、色彩等多方面进行感性的叙述,并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方法。
描写,是指用准确、鲜明、生动的语言文字,对人、事、景、物进行具体描绘和刻画的一种表达方式。
景物描写的主要内容有形状、颜色、质地以及音响、气味等方面。
(二)描写要生动首先,无论描写的对象是人、动物还是景物,都要抓住特点、突出重点,如《邓稼先》一文,就抓住了邓稼先“忠厚平实”的性格特点,已经谈过了。
不光写人要这样,写其他事物也是如此。
例如《华南虎》里,虽然只写了老虎的背面,但从“凝结着浓浓的鲜血”的趾爪,从墙上带血的抓痕,作者写出了老虎的“悲愤”,也就抓住了重点。
按一定的顺序,仔细观察景物的特点,如形状、声音、数量、颜色、松树和柏树的叶子是绿的,他们挺直了身体,威武地站在山坡上。
秋姑娘又来到了果园里。
果园里的果子成熟了,葡萄架上挂满了一串串紫里透红的大葡萄,它们相互掩映着自己的身体,太阳出来了,照射在葡萄上就像一颗颗透明的紫色宝石。
第六章写作教学绪论一、学习目标:1、了解《中学语文教学法》的内容,理解学科特点,掌握相应的学习方法。
2、本学科的教学计划、实践安排、平时讲演、考试要求等相关问题。
二、问题要点第一节什么是中学语文教学法中学语文教学法是研究中学语文教学的规律和方法的一门学科,是高等师范院校中文专业在各门公共课、专业课教学基础上,为培养学生语文教学的职业能力而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
它为未来语文教师提供语文教学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培养他们从事语文教学的基本能力和教学研究的初步能力,使他们具有从事语文教学的兴趣、信念和不断改革教学的意识。
掌握语文教学的规律,正是我们学习语文教学法这门课的最重要的目的。
教学实践不断发展,我们的认识也不断深化。
我们更应当学会怎样在教学实践中加深对语文教学规律的认识,这是我们学习语文教学法的深一层的目的。
一、中学语文教学法是研究中学语文教学的规律的学科人类有了语言,就有了语文教育。
语言的口口相授,文字诞生后的学习。
二十世纪初的语文分科,语文课程的诞生。
1902年,钦定京师大学堂设立师范馆,•开设的《教育学》中有“各科教授法”一章,其中也有“国文教授法”。
这说明语文课程/教学研究最初是孕育于教育学之中的。
后逐渐形成一门学科。
这是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心血的结晶,是我国广大中小学语文教师一代一代宝贵经验的积累。
认识语文教学规律,要着眼于两个方面:语文教学的外部联系和语文教学的内部联系。
新一轮新课程改革中推出的《语文课程标准》要认真解读。
二、中学语文教学法又是学习和研究中学语文教学方法的学科教学法中“法”的两层含义:一是方法论的含义;一是语文教学的具体方法、方式、技能、技巧。
两者有密切的联系。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
”三、中学语文教学法课程的形成历史(一)、孕育于教育学时期(1902-1918)早期开设的《教育学》中有“各科教授法”一章,其中也有“国文教授法”。
(二)、“国文教授法”时期(1918-1924)语文(当时称“国文”)教学研究之始,多称“教授法”(三)、“国文教学法”和“国语教学法”时期(1924-1939)1919年,时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务主任的陶行知倡导把“各科教授法”改变为“各科教学法”,以便把研究的对象由单独研究教师的“教”,拓展为同时研究学生的“学”。
(四)、“语文教材教法”时期(1939-1978)1939年,国民政府教育部颁布的《师范学院分系必修及选修科目表施行要点》中,规定各系都要开设“分科教材及教法研究”课,于是语文教材研究和语文教法研究被列为师范院校中文系科的教学和研究的重要内容。
1949年新中国建立后,中小学的“国语”和“国文”统一称为“语文”,师范院校就相应地开设了“小学语文教材教法”和“中学语文教材教法”课。
1963年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师范学院教学计划(草案)》中,继续采用“中学语文教材教法”的课程名称。
(五)、“语文教学法”和“语文教学论”时期(1978-1989)1978年,•国家教育部委托12院校编写统一的高等师范院校中文系语文教学法教材,根据编写组的建议,定名为《中学语文教学法》,并在1981年召开的“全国师范院校专科专业会议”上得到了肯定。
这个时期所研究的“法”,其内涵已不再限于基本上属于操作技能的“教学方法”,而是指原理、原则、法则等,从研究具体教材教法的基础上上升到教学理论的高度。
所以进入80年代,就有《语文教学原理》、《语文教学论》等著作问世,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有新的拓展,教学原理、教学原则、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等,都是研究的主要内容。
(六)、“语文教育学”时期(1989-1997)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教育科学发展的趋势之一是重视学科教育研究。
苏联自70年代以后,各高等师范院校相继开设了各科学科教育学。
美国1986年制订的关于师范教育改革规划的文件《明天的教师》中说:“第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建立专门学科的教育学。
”我国教育界也响亮提出:我们不但要有自己的普通教育学,还要有自己的学科教育学。
”并于1989年在北京召开了第一次学科教育学研讨会,1990年在大连召开了第二次研讨会,1991年在厦门召开了第三次研讨会。
以后几乎年年召开,规模和内容也不断发展和深入。
《语文教育学》著作也陆续出版。
(七)、“语文课程/教学论”时期(1997年至今)“语文课程/教学论”的学科建设,是与教育学的发展、特别是与一般课程/教学论的发展相适应的。
20世纪50年代由前苏联传入的教育学中,教学论包含课程论——大教学论。
20世纪80年代以后从西方传入的教育学中,课程论包含教学论——大课程论。
而在国内外的教育学中,还存在着其他一些模式。
20世纪末,我国许多教育家们主张课程论与教学论经过整合,达到统一。
课程论的基本任务是研究“教学什么”、“为什么教学”,教学论的基本任务是研究“教学是什么”、“怎么教学”,二者是目的与手段、目标与过程的关系,是不可分离的。
1997年国务院学位办在确定教育类博士学位点和硕士学位点时,把各学科的课程论、教学论(或称学科教育学),都纳入到“课程/教学论”中,各学科的课程/教学论(语文、数学、英语等)都作为其中的一个研究方向。
这种定名肯定了课程与教学统一的理论,可以说,“课程/教学论”就是课程/教学统一论。
这种定名也为各学科的课程、教学、教育研究类学科的定名提供了依据,各学科的教育、教学研究类课程都可以据此定名,例如“语文课程/教学论”。
三、语文教育学的学科体系建设其一,张鸿苓等人构建的语文教育学体系。
总论性质。
涵盖绪论(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特点、研究对象、历史、与相关学科的关系、结构、研究方法)、语文教育系统、语文教育与学生发展、语文教育目标、语文教学过程、语文教学原则、语文教材等内容。
分论各项教学内容:听说教学、说话教学、阅读教学、写作教学、语文知识教学、语文教育中的思想品德教育、语文教育中的情感教育、语文教育中的审美教育、语文教学中的智力开发、语文习惯的培养。
总论教学形式、手段、方法、语文课堂教学,课外语文活动,语文教学手段,语文教学方法,语文教学评估。
其二,饶杰腾建立的语文学科教育学体系。
其三,杨道麟构建的语文教育学体系。
其四,王家政、欧小松等建构的中学语文学科教育学的体系。
从教实践能力:中学语文教师,中学语文教学对象,中学语文教学课程,中学语文教学能力的培养,中学语文教学的见习、试教和实习。
教学内容方法:阅读教学、作文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中学语文常识教学、中学语文课外活动。
教育理论观念:语文教育观念论,语文素质教育论,语文教育发展论。
其五,曹明海等建构的语文教育学体系。
语文教育的原理:语文学科性质、语文教育目标、语文教学原则、语文教学要素、语文学习心得、语文审美教育、语文教学评价。
语文教学方法论:语文教学方法概述、阅读教学法、写作教学法、听说教学法、活动课教学法、语文教学艺术、语文教学备课、语文教学研究。
一、学习目标:树立写作教学新理念,明确写作教学目标;把握写作训练的方式方法;了解写作教学的过程。
二、问题要点写作、写作学、写作教学是既相关又不同的概念。
写作是人类的一种特殊的精神文化现象和社会实践活动,是人们以文字有序地表达思维成果的活动过程,是人们对世界和自我认识的表达和传播。
写作学是以人类的写作行为为研究对象,研究人类写作行为的规律和方法的一门学科,它研究文章的构成、写作主体和写作过程等内容。
写作教学则是按教学目标,指导学生进行写作,使学生养成写作习惯,形成写作素养的教学活动。
写作教学要将写作的基本原理运用于写作教学实践,同时,侧重探讨其自身的教学规律,探讨如何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提高写作效率诸问题。
中学的写作教学,也称“作文教学”。
20世纪90年代前称“作文教学”,后来的大纲以及2001年、2003年的两个课程标准称写作、写作教学。
写作教学是中学语文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一节写作教学的理念和目标中学的写作与成人写作、文学创作有共通之处,但又有所区别。
中学的写作是一种练习性的写作活动,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写作尝试,具有基础训练的性质。
面向的是中学生这一群体,对其写作有特定的范围和要求。
中学的写作侧重写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和应用文等实用文,能写篇幅较短、文字简要的短文。
一、写作教学的理念写作教学的理念,即对写作教学的基本认识或价值取向。
是在继承写作教学传统,吸收写作教学的经验,对写作教学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基础上形成的。
写作教学理念的确立,使人在观念和行动上都有正确的方向。
(一)两部新《语文课程标准》中的阐述:《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写作教学的要求和建议:“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
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
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
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1~4年级从写话、习作入手。
是为了降低起始阶段的难度,重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
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
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
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
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
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
写作知识的教学务必精要有用。
应抓住取材、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
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关于写作评价:1.写作评价要根据各学段的目标,综合考察学生作文水平的发展状况,应重视对写作的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评价,如是否有写作的兴趣和良好的习惯,是否表达了真情实感,对有创意的表达应予鼓励。
2.重视对写作材料准备过程的评价。
不同学段学生的写作都需要占有真实、丰富的材料,评价要重视写作材料的准备过程。
不仅要具体考察学生占有什么材料,更要考察他们占有各种材料的方法。
要用积极的评价,引导和促使学生通过观察、调查、访谈、阅读、思考等多种途径,运用各种方法搜集生活中的材料。
3.重视对作文修改的评价。
不仅要注意考察学生修改作文内容的情况,而且要关注学生修改作文的态度、过程、内容和方法。
要引导通过学生的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
4.采用多种评价方式。
提倡为学生建立写作档案。
写作档案除了存留学生有代表性的课内外作文外,还应有关于学生写作态度、主要优缺点以及典型案例分析的记录,以全面反映学生的写作实际情况和发展过程。
对学生作文评价结果的呈现方式,根据实际需要,可以是书面的,可以是口头的;可以用等第表示,也可以用评语表示;还可以综合采用多种形式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