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治疗初发癌与残胃癌的临床效果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3
分析腹腔镜下胃癌根治术治疗早期胃癌的效果腹腔镜下胃癌根治术是治疗早期胃癌的一种有效方法。
随着腹腔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腹腔镜手术在治疗胃癌方面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取得了显著的临床疗效。
本文将对腹腔镜下胃癌根治术治疗早期胃癌的效果进行详细分析。
在腹腔镜下胃癌根治术治疗早期胃癌方面,其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腹腔镜手术可以更精准地切除早期胃癌。
腹腔镜手术使用高清摄像头和精密的微创手术器械,可以在显微镜下对胃部肿瘤进行更精准的定位和切除,最大限度地保留了患者的正常胃组织,减少了术后的胃排空功能障碍等并发症的发生。
相比于开放手术,腹腔镜手术在切除肿瘤的同时对患者的器官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更小。
腹腔镜手术可以减少手术并发症和提高术后生活质量。
腹腔镜手术在术中对组织和器官的损伤更小,患者术后疼痛减轻、恢复快,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降低。
腹腔镜手术还能够更好地保留胃的功能,减少了患者术后的胃排空功能障碍和消化不良等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腹腔镜手术可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早期胃癌患者经过腹腔镜手术治疗后,肿瘤切除干净彻底,术后的放化疗效果也更好,从而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
研究表明,相比于传统的开放手术,腹腔镜手术治疗早期胃癌的患者术后的生存率更高。
腹腔镜手术具有较为良好的美容效果。
腹腔镜手术切口小,术后疤痕更为美观,有利于患者的心理康复,减少了患者的术后不良情绪和心理负担。
腹腔镜下胃癌根治术治疗早期胃癌具有较好的效果,得到了患者和医生的广泛认可。
需要指出的是,腹腔镜手术也并非适用于所有的早期胃癌患者,对于一些合并其他疾病或者转移性疾病的患者,仍需要选择其他治疗方法。
腹腔镜手术在一些复杂的病例中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需要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和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腹腔镜下胃癌根治术治疗早期胃癌的效果是显著的,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生存率高和美容效果好等优点。
随着腹腔镜技术的不断完善和发展,相信腹腔镜手术会在未来胃癌治疗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更多的患者带来福音。
分析腹腔镜下胃癌根治术治疗早期胃癌的效果腹腔镜下胃癌根治术是一种广泛应用于早期胃癌治疗的手术方法。
它是通过腹腔镜技术,将患者的胃癌组织切除,并通过淋巴结清扫和宿瘤切除来达到根治的目的。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腹腔镜手术已经成为胃癌根治术的首选手术方法之一。
那么,腹腔镜下胃癌根治术治疗早期胃癌的效果如何呢?本文将从手术适应症、手术效果、术后恢复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手术适应症腹腔镜下胃癌根治术适用于早期胃癌患者,即肿瘤大小小于5cm,浸润深度小于500微米,无淋巴结转移或转移少于3个的患者。
患者的身体状况、心肺功能等也是手术适应症的考虑因素之一。
对于符合这些条件的患者,腹腔镜下胃癌根治术可以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二、手术效果1. 术中处理腹腔镜下胃癌根治术在术中处理上,可通过高清晰度的腹腔镜显示肿瘤的具体位置和大小,使医生能够更加准确地切除肿瘤组织。
术中观察也方便医生及时发现和处理术中意外,如出血、损伤等情况,以确保手术安全进行。
2. 肿瘤根治通过腹腔镜下的操作,医生可以更加清晰地观察到肿瘤的边缘和周围的组织结构,从而更加彻底地切除肿瘤组织,减少术后残留的可能性。
3. 淋巴结清扫腹腔镜下手术可以清晰地观察到淋巴结的位置和数量,并便于医生进行淋巴结的清扫,有效减少淋巴结残留的可能性,提高手术的根治性。
4. 术后并发症相比传统开腹手术,腹腔镜下手术创伤更小,患者术后疼痛较轻,恢复较快,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几率也相对较低。
三、术后恢复术后患者需要密切监护和观察,饮食上应遵循医嘱,避免食用刺激性较强的食物。
术后适当的运动可以帮助患者更快地康复。
患者需定期复查,以监测术后的恢复情况。
腹腔镜下胃癌根治术治疗早期胃癌的效果是显著的,其优势主要体现在术中处理的准确性和精细性、肿瘤根治的彻底性、淋巴结清扫的彻底性以及术后恢复的快速性等方面。
所以,对于符合手术适应症的早期胃癌患者来说,腹腔镜下胃癌根治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手术治疗初发癌与残胃癌的临床效果研究
摘要目的研究外科手术治疗在初发癌与残胃癌患者中的临床治疗效果。
方法选取20例行根治术治疗的残胃癌患者为残胃癌组,选取20例行根治术治疗的初发胃癌患者为初发癌组,对比其临床治疗效果。
结果初发癌组患者手术治疗时间、手术过程中出血量以及住院治疗时间分别为(169.54±24.38)min、(264.73±88.43)ml、(13.22±4.89)d,其手术治疗情况明显优于残胃癌组患者,缩短住院治疗时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残胃癌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55.00%,远高于初发癌组患者15.00%,且残胃癌组术后1年、术后3年患者生存率分别为85.00%、45.00%,远低于初发癌组生存率95.00%、85.00%,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外科手术切除术在残胃癌患者临床治疗中,预后情况较差,在初发癌患者治疗中预后效果较好,明显减少并发症发生情况,提高患者生存机会,但是需要对术后患者进行定期跟踪随访,以便掌握病情发展情况。
关键词初发癌;残胃癌;手术治疗
残胃癌是指胃部外科手术后的胃癌,因过去对临床残胃癌认知不够明确,将其分为狭义与广义残胃癌,狭义残胃癌主要指那些胃部良性病变患者接受胃部大面积切除术治疗,在术后≥5年残余胃部出现原发性病变,而广义残胃癌是指狭义残胃癌患者同时囊括胃癌与其他恶性病变疾病,且需要胃部大面积切除术治疗的患者,此类患者一般发生于术后≥10年[1]。
目前临床残胃癌的早期诊断准确率较低,大多数患者发现时已经处于胃癌晚期,使其错过最佳外科手术根治机会,使其患者生存率远低于初发癌患者。
本文研究外科手术治疗在初发癌与残胃癌患者中的临床治疗效果,选择本院2011年
2月~2012年3月行根治术治疗的残胃癌与初发癌患者各20例,对比其临床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选择本院2011年2月~2012年3月行根治术治疗的残胃癌与初发癌患者各20例进行研究,均符合临床关于残胃癌与胃癌诊断的相关标准,20例行根治术治疗的残胃癌患者为残胃癌组,20例行根治术治疗的初发胃癌患者为初发癌组。
排除标准:年龄>80岁;严重肝肾功能障碍;心血管系统以及呼吸系统疾病患者。
残胃癌组中男13例,女7例,
年龄33~78岁,平均年龄(58.46±5.38)岁,患者第一次治疗后发生残胃癌的时间间隔为6~17年,平均间隔(10.25±3.22)年,6例患者胃体发生癌变,10例患者吻合口处发生癌变,4例患者贲门处发生癌变。
初发癌组中男14例,女6例,年龄32~79岁,平均年龄(57.33±5.44)岁,6例患者胃体发生癌变,7例患者胃窦处发生癌变,7例患者贲门处发生癌变。
经临床检查确诊所有患者均为腺癌。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
有可比性。
1. 2 方法
1. 2. 1 残胃癌组20例患者中单纯行残胃切除术治疗患者有13例,残胃切除合并肝左叶切除患者3例,残胃切除合并脾切除治疗患者2例,残胃切除合并胰尾切除治疗患者2例。
1. 2. 2 初发癌组20例患者接受标准外科根治术治疗(D2根治术),即在肿瘤细胞未出现向远端转移症状时,将患者近端或远端的2/3切除,或将患者全胃切除并合并清扫肿瘤细胞第一站、第二站处淋巴结。
其中2例患者合并脾切除治疗,1例合并胰尾切除治疗。
1. 3 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治疗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治疗时间、术后发生并发症情况,随访术后1年、术后3年患者生存情况。
1. 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
P <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患者手术治疗情况比较初发癌组患者手术治疗时间、手术过程中出血量以及住院治疗时间分别为(169.54±24.38)min、264.73±88.43)ml、(1
3.22±
4.89)d,而残胃癌组患者手术治疗时间、手术过程中出血量以及住院治疗时间分别为(20
5.45±29.46)min、(50
6.56±98.46)ml、(1
7.38±5.42)d。
初发癌组患者手术治疗情况明显优于残胃癌组患者,且缩短住院治疗时间(P<0.05)。
2. 2 患者术后并发不良并发症情况比较初发癌组患者术后出现1例切口感染症状、1例吻合口狭窄症状以及1例肺部感染,并发症发生率为15.00%。
残胃癌组患者术后出现5例切口感染、3例吻合口狭窄症状、2例肺部感染以及1例吻合口瘘症状,并发症发生率为55.00%,远高于初发癌组患者15.00%(P <0.05)。
2. 3 患者术后1年、术后3年生存情况比较术后1年随访两组患者生存情况:残胃癌组患者存活17例,死亡3例,生存率为85.00%;初发癌组患者存活19例,死亡1例,生存率为95.00%,高于残胃癌组85.00%(P<0.05)。
术后3年随访患者生存情况:残胃癌组患者存活9例,其余患者均因病情恶化而死亡,生存率为45.00%;初发癌组患者存活17例,其余患者均因病情恶化而死亡,生存率为85.00%,高于残胃癌组45.00%(P<0.05)。
3 讨论
近些年来,有诸多临床研究报道指出,残胃癌患者从第一次胃切除术治疗
后到发生残胃癌的时间间隔在6~25年,其中良性病变患者手术治疗后发生残胃癌的时间间隔≥12年,而恶性病变患者发生残胃癌的时间间隔在6~10年,残胃癌一般发生于患者的吻合口、贲门、胃体等处[2],本组选择的残胃癌患者发生残胃癌病变的时间间隔为(10.25±3.22)年,基本相符。
此外,临床相关文献报道,第1次行胃切除术治疗患者手术方式与术后发生残胃癌有着紧密联系,临床主要采用淋巴结清扫术与病灶切除术进行治疗,术后患者并发症较多,容易出现肠液、胰液、胆汁等反流,造成反复胃刺激,从而影响病情发展[3]。
本文研究外科手术切除病灶在初发癌与残胃癌患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发现初发癌组患者手术治疗时间、手术过程中出血量以及住院治疗时间分别为(169.54±24.38)min、(264.73±88.43)ml、(13.22±4.89)d,其手术治疗情况明显优于残胃癌组(P<0.05)。
分析原因可能与残胃癌患者第1次治疗后其胃内血管结构、解剖结构发生改变导致患者二次病变浸润深度加深,手术难度增加所致。
此外,残胃癌组术后出现切口感染、吻合口狭窄、吻合口瘘等并发症几率为55.00%,远高于初发癌组患者的15.00%(P<0.05)。
而且残胃癌组术后1、3年患者生存率分别为85.00%、45.00%,远低于初发癌组生存率(95.00%、85.00%)(P<0.05)。
综上所述,外科手术切除术在残胃癌患者临床治疗中,预后情况较差,在初发癌患者治疗中预后效果较好,明显减少并发症发生,提高患者生存率,但是需要对术后患者进行定期跟踪随访,以便掌握病情发展情况。
参考文献
[1] 唐俊.初发癌与残胃癌手术治疗的分析与探讨.中外医学研究,2013,11(6):1-2.
[2] 李清国,王道荣,汤劲松,等.残胃癌与初发胃癌外科治疗及预后的比较研究.中华肿瘤防治杂志,2012,19(8):622-624.
[3] 赵建国,王道荣,陈平,等.外科诊治残胃癌62例分析.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2010,13(7):541-5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