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2019)技术与设计201_第一单元 结构及其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438.00 KB
- 文档页数:5
第一单元构造与设计第一节常见构造旳认识(第1课时)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时是《技术与设计2》第一单元“构造与设计”旳第一节“无处不在旳构造”旳第一课时。
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存在构造,构造多种多样且决定着事物存在旳性质。
本课时要通过放映蜂窝、蜘蛛网、大树、动物旳身体与器官等构造图。
通过对自然界中形形色色旳构造旳分析和研究,使学生明白“构造是指事物旳各个构成部分之间旳有序搭配和排列”。
要让学生懂得为何要学习“构造与设计”, 自然界中形形色色旳构造给了人们无限旳发明灵感和启示。
人们将其成果应用到技术领域, 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人类。
本课时还要讲解构件旳基本受力形式: 拉力、压力、剪切力、扭转力和弯曲力, 讲解应力概念。
当一种构造受到外力作用时,内部各质点之间旳互相作用会发生变化, 产生一种抵御旳力,称为内力。
应力从认识常见旳构造开始,通过学生熟悉旳事例,展开技术视野中旳力与构造讨论, 通过有趣旳小试验, 强化对不一样类型构造旳特点旳理解。
二、教学对象分析学生对构造有一定旳理解。
对构造旳功能和分类也有一定旳基础。
此外, 学生在物理课中已学习了有关力学旳知识, 对物体旳受力分析有比很好旳基础。
不过由于受力分析是物理课教学中旳难点, 多数学生在受力分析中还是有困难旳, 因此在教学中还要运用模型演示形变旳状况, 分析阐明拉力、压力、剪切力、扭转力和弯曲力等。
三、教学目旳(一)知识与能力:解构造旳含义。
(二)过程与措施:度理解构造旳概念。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桥梁旳受力分析案例,分析构造是怎样承受力旳。
展示某些采用架、梁、拱构造旳建筑物旳图片, 激发学生旳学习激情和爱好。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 构造概念难点: 应力概念五、教学方略从认识常见旳构造开始,通过学生熟悉旳事例,展开技术视野中旳力与构造讨论, 通过有趣旳小试验, 强化对不一样类型构造旳特点旳理解。
(一)教法在教学过程中, 采用讲授法、阅读法、案例分析法和提问法, 让学生共同讨论、分析、交流互动等教学形式交叉和渗透灵活运用, 并一直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当中。
苏教版(2019)高中通用技术必修《技术与设计2》
课程目录与教学计划表
教材课本目录是一本书的纲领,是教与学的路线图。
不管是做教学计划、实施教学活动,还是做学习计划、复习安排、工作总结,都离不开目录。
目录是一本书的知识框架,要做到心中有书、胸有成竹,就从目录开始吧!
课程目录教学计划、进度、课时安排必修《技术与设计2》
第一单元结构及其设计
一常见结构的认识
任务一感知丰富的结构
任务二认识结构的受力
任务三辨析结构的类型
本课综合与测试
二稳固结构的探析
任务一探析结构稳定性
任务二探析结构强度
本课综合与测试
三结构功能的实现
任务一感悟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任务二欣賞经典结构的案例
本课综合与测试
四简单结构的设计
任务一分析结构设计应考虑的主要四素
任务二设计并制作站立式办公桌
本课综合与测试
本单元综合与测试
第二单元流程及其设计
一流程的探析
任务一感知生活、生产中的流程
三闭环控制系统的工作过程
任务一解析闭环控制系统工作过程
任务二辨析反馈在控制系统中的作用
本课综合与测试
四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施
任务一探究控制系统的设计要素
任务二设计与实施雨水收集池水位控制系统本课综合与测试
本单元综合与测试
本册综合。
第一章结构及其设计1.1常见结构的认识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由三个学习任务组成,任务一侧重感知生活中的典型结构特征,通过技术体验、案例分析、马上行动等环节来感知,要注重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真实收获,能深刻体悟结构设计的重要性。
任务二侧重从力学角度认识结构,相对于任务一具有递进性,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要学会分析结构的内部受力。
力学分析是结构设计的重要基础,是确保结构力学可靠性的科学方法。
任务三侧重从结构的构造形式和受力特点认识结构的类型。
本节内容主要为解决情境中所遇到的问题拓宽视野,打开思路,积累必要知识、经验与方法。
二、教学目标1. 通过技术体验和案例分析,归纳并解释结构的含义,感受结构的丰富性及其魅力。
2. 通过技术探究活动,能从力学的角度解释结构对技术产品及其功能实现的独特价值。
3. 能通过实例说明合理结构的重要性,树立技术规范意识和责任意识。
能进行简单结构的受力分析,并辨析结构的一般分类。
使用技术的责任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1. 重点:理解结构的含义、结构的受力形式、不同结构的受力特征。
2. 难点:结构决定事物存在的性质、对简单结构进行受力分析、辨析物体结构的类型。
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工人在维修路边的摄像头或路灯是如何操作的?由云梯操作平台引出结构特征。
【任务一感知丰富的结构】一、结构认识1. 结构认识探究活动1:让木条“动”起来。
让学生根据书本里的方案制作甲、乙两种结构,并体验这两种结构的异同。
2.结构概念:指事物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有序搭配和排列。
结构是普遍存在的,不同事物往往有不同的结构。
3.古代攻城云梯的结构:问学生:古代是如何攻城的?用梯子吗?什么梯子?教师展示:视频展示攻城讲解。
二、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结构1.苍耳子演化出魔术贴2.鹰眼演化出摄像头和卫星导弹追踪系统等等3.蜻蜓演化出直升机等等4.蜂窝演化出新型蜂窝轮胎等等5.蝙蝠演化出雷达等三、阅读案例:魁北克大桥的坍塌分析造成此桥倒塌的原因归纳总结:合理的结构是事物存在的基础,卓越的结构是设计者和制造者的共同追求。
第一章结构与设计第一课时认识结构[学习过程]一、教师:前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结构的基本知识,对结构有了初步的认识。
大家知道结构是无处不在的,〔观看幻灯片〕注意观察这些结构,请同学回忆什么是结构?学生发言:结构是指事物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有序搭配和排列。
学生发言:从力学角度来说,结构是指可以承受一定力的架构形态,它可以抵抗能引起形状和大小改变的力。
教师:〔观看幻灯片〕来看一下这些图片,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时常会看到翻到在地的物体。
是什么原因出现了图上所示的现象?学生发言:这些物体失去了平衡。
教师:在台风来之前它是稳定的!是什么原因出现了不平衡状态?学生发言:是台风把它们吹倒了![引出问题]:那到底什么样的结构是稳定的,什么样的结构又是不稳定的?第二节稳固结构的探析二〕、新课内容:结构的稳定性是指结构在负载的作用下,维持原有平衡状态的能力。
台风过后,部分结构却完好无损,这又说明,有的结构稳定,有的结构不稳定。
想一想:结构的稳定性与什么因素有关?填表说明下表中的物体有可能因受哪些力的作用而出现不稳定现象,并根据你的生活经验,简要说明原因。
〔P012〕一〕影响结构稳定性的主要因素:[实验探究1]:学生拿一本书,让它直立在桌面上,它马上倾倒了,显然,其稳定性不好。
同样的一本书,把它的下端各书页展开一定的角度,仍旧将它直立在桌面上,它就能很好的挺立住。
因素一:支撑面积的大小1. 稳定性与支撑面积的大小有关支撑面越大越稳定,越小越不稳定。
A.落地电风扇或者宾馆里的落地灯,它们都有一个比较大的底座。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结构的底座,结构与地面接触所形成的B:为什么大坝的横截面总是建成梯形?</P< p>生:思考回答师:大坝需要承受很大的力的作用,如自身的重力,水的冲击力、压力等等,要起到防洪的作用,大坝必须要求非常稳固。
大坝建成梯形,增大了与地面接触所形成的支撑面,支撑面越大越坚实,稳定性就越好。
C.为什么许多课桌椅的支撑脚要做成往外倾斜?生:思考回答师:这是为了进一步增大与地面接触所形成的支撑面积,增加稳定性。
第一单元结构与设计第一节常见结构的认识【教材版本】本课程采用苏州教育出版社《技术与设计2》。
【设计理念】引导学生通过生活观察和技术试验,对简单结构进行强度与稳定性分析,解释它的强度高或低、稳定或者不稳定的原因。
引导学生进行实验,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根据生活经验、兴趣爱好和已有条件,自行设计和制作实验,并得出结论。
指导学生对技术实验与观察的过程进行记录,并按照比较规范的格式写出实验报告,从而培养良好的实验作风与习惯。
【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是《技术与设计2》第一单元“结构与设计”的第一节“常见结构的认识”的第一课时。
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存在结构,结构多种多样且决定着事物存在的性质。
本课时要通过展示自然界中形形色色的结构图以及对这些结构分析和研究,使学生明白“结构是指事物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有序搭配和排列”。
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学习“结构与设计”,自然界中形形色色的结构给了人们无限的创造灵感和启示。
人们将其成果应用到技术领域, 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人类。
本课时还要讲解构件的基本受力形式:拉力、压力、剪切力、扭转力和弯曲力,讲解应力概念。
当一个结构受到外力作用时,内部各质点之间的相互作用会发生改变, 产生一种抵抗的力,称为内力。
应力从认识常见的结构开始,通过学生熟悉的事例,展开技术视野中的力与结构讨论, 通过有趣的小试验, 强化对不同类型结构的特点的理解。
课时安排:2课时。
【学情分析】学生对结构虽有一定的了解,对结构的功能和分类也有一定的基础。
但较为零散,模糊。
另外,学生在物理课中已学习了有关力学的知识,对物体的受力分析有比较好的基础。
但是由于受力分析是物理课教学中的难点,多数学生在受力分析中还是有困难的,所以在教学中还要利用模型演示形变的情况,分析说明拉力、压力、剪切力、扭转力和弯曲力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一)了解结构的含义。
(二)能从力学的角度理解结构的概念和一般分类。
(三)能结合1~2种简单的结构案例,分析结构是如何承受力的。
第一单元 结构及其设计 一、选择题1. 图1-1所示为一款机械手。
在力F 作用下,拉杆通过连杆带动夹持手绕着销轴转动,将工件夹紧。
连杆和夹持手的主要受力形式是( )。
A. 连杆受拉、夹持手受弯曲B. 连杆受压、夹持手受压C. 连杆受压、夹持手受弯曲D. 连杆受弯曲、夹持手受弯曲参考答案:C考点:技术素养(物化能力),学科内容(认识结构的受力)。
解析:一个设计合理的结构,应该能承受正常范围内,外界的各种作用力,能抵抗各种变形。
要清楚在这些力的作用下,构件能否安全、可靠地工作,就需要分析构件的承载能力。
根据构件的受力和变形形式,可以将构件的受力分为受拉、受压、受剪切、受弯曲、受扭转五种基本形式。
在分析构件受力时,要明确结构的状态,每个构件的受力效果及形变情况,并且要关注力与力之间的相互关系,表现在结构上,其形态变化也应该是相互的。
当拉杆受力F 作用后,连杆会随力的方向运动,连杆外的作用支点受力向内,导致其构件变短而受压,夹持手受三个点的力,受弯曲。
2. 图1-2所示为一款木制衣帽架。
为了提髙其稳定性,下列措施合理的是( )。
A. 增大底座的支撑面积B. 缩小立柱的截面积C. 降低衣帽架的高度D. 缩短衣帽钩伸出的长度参考答案:ACD 考点:技术素养(创新设计、物化能力),学科内容(结构的稳定性)。
图1-1图1-2解析:结构的稳定性是指结构在荷载作用下维持其原有平衡状态的能力。
如果一个物体的结构不能有效地抵御荷载的作用,那么该物体就很难保持原有的平衡状态。
降低重心位置、增大支撑面、设计三角形,以及保持重心位置在支撑面内都是有效提高结构稳定性的办法。
缩小立柱的截面积并没有提高结构的稳定性,所以不合理。
同时,在考虑结构稳定性时还要同步考虑结构的功能。
3.图1-3所示为用硬纸板制作而成的座椅,具有一定的强度,能承受一个成年人的重量。
以下不属于影响纸板座椅强度的主要因素是()。
A.硬纸板的强度B.硬纸板连接处的结构C.硬纸板与硬纸板之间的连接方式D.纸板座椅座面的高度图1-3 参考答案:D考点:技术素养(创新设计、物化能力),学科内容(结构的强度)。
教学设计
问题:哪些内容最让你感兴趣?你能发现章节之间的关系吗? 学生阅读完毕,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各章节的关系,引出项目式学习、
跨学科实践解决真实问题的方法适合通用技术课程内容的学习。
2.教师讲授新知:台灯设计制作项目的大过程。
学习各个设计环节的重点。
3.教师以学校咖啡馆需要照明和调节气氛的灯具为例,讲解设计的一般过程。
情境:学校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好的放松休息空间,在校内新建了咖啡馆,需要各种实用且有意境的灯具用来照明并烘托气氛。
同学们决定每人为学校新建的咖啡馆设计制作一款原创灯具。
以A 小组同学“小火车灯”的设计过程,和换了情境的B 小组“智能台灯”作品展示为例,分别从做中学、学中思的角度进行案例分析。
A 小组
B 小组
发现和明确问题 强调“做什么” 制订设计方案 强调“怎么做” 制作模型或原型 强调“做的过程” 测试评估及优化
强调“效果和改进” 产品的使用与维护
强调“使用说明书”。
第一单元结构及其设计1.3结构功能的实现一、教材分析:本节课的任务一感悟结构与功能的关系,主要讲述了事物的结构决定了其功能、功能是人们需求的体现、功能的实现需要相应的结构来保证、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往往还需要考虑使用的环境、时间等因素。
任务二是分别从技术和文化两个角度认识经典结构,其中技术的角度包含结构功能的实现,稳固耐用性,造型设计的创意和表现力,材料使用的合理性,工艺制造的精湛程度等;文化的角度主要含结构的文化寓意与传达,美学原则,体现时代、民族、习俗方面的特征以及个性特征等方面。
二、教学目标1.通过案例分析,说明结构对技术产品功能实现的价值。
2.能从技术和文化的角度欣赏并评价经典结构。
三、教学重点难点1. 重点:1)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2)从技术角度欣赏结构。
2. 难点: 1)结构功能的实现与表达。
2)从结构功能、稳固要求、工艺制造等方面去分析和借鉴经典结构。
四、教学过程【任务一感悟结构与功能的关系】观看视频“人体的榫卯结构”引发学生讨论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结构不仅是事物存在的一种形式,而且是对事物的功能和作用产生着直接影响。
事物的结构决定了其功能。
1.事物的结构决定了其功能拐杖伞的作用:一把撑开的雨伞,是通过伞的骨架和伞面的受力以实现遮风挡雨功能的,而收起的伞则可以通过伞的主干骨受力实现拐杖的功能。
多用螺丝刀的作用:一把固定结构的螺丝刀,其功能往往是单一的。
如果把固定结构改为组装结构,则可以实现多种功能。
2.功能是人们需求的体现1)使用的人群、场合、需求不同,功能也有所不同。
在设计中,通过该改变结构实现不同的功能。
2)从19世纪初诞生到今天,自行车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单一到种类繁多的发展过程。
如今,山地车、折叠车、双人车、童车、残疾人专用车等不同结构的自行车满足了人们不同的需求,实现着它们各自的功能。
山地车能够“翻山越岭”,适合多种路面。
这是由于它采用了结实的车架和避震结构,所以能经受住颠簸。
此外,调整合适的挡位也使人骑起来很省力。
苏教版(2019)高中通用技术必修《技术与设计1》
课程目录与教学计划表
教材课本目录是一本书的纲领,是教与学的路线图。
不管是做教学计划、实施教学活动,还是做学习计划、复习安排、工作总结,都离不开目录。
目录是一本书的知识框架,要做到心中有书、胸有成竹,就从目录开始吧!
课程目录教学计划、进度、课时安排必修《技术与设计1》
第一章走进技术世界
一技术的发展
任务一追溯技术的历史
任务二展望技术的未来
本课综合与测试
二技术的价值
任务一体验技术与人的关系
任务二感悟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任务三探究技术与自然的关系
本课综合与测试
三技术的性质
任务一分析技术的目的性、实践性与综合性
任务二辨别技术的创新性、复杂性与专利性
本课综合与测试
本章综合与测试
第二章技术世界中的设计
一技术与设计的关系
任务一厘清技术与设计的相互关系
任务二理解设计的丰富内涵
本课综合与测试
二设计的一般原则
任务一分析设计的一般原则
一设计的评价与优化设计方案
任务一评价台灯的设计过程
任务二评价设计的作品——台灯
任务三优化台灯设计方案
本课综合与测试
二技术作品(产品)说明书及其编写
任务一归纳技术作品(产品)说明书的一般结构
任务二编写简单的技术作品(产品)说明书任务三探究技术产品的使用、维护和保养本课综合与测试
本章综合与测试
本册综合。
第一单元 结构及其设计 一、选择题
1. 图1-1所示为一款机械手。
在力F 作用下,拉杆通过连杆带动夹持手绕着销轴转动,
将工件夹紧。
连杆和夹持手的主要受力形式是( )。
A. 连杆受拉、夹持手受弯曲
B. 连杆受压、夹持手受压
C. 连杆受压、夹持手受弯曲
D. 连杆受弯曲、夹持手受弯曲
参考答案:C
考点:技术素养(物化能力),学科内容(认识结构的受力)。
解析:一个设计合理的结构,应该能承受正常范围内,外界的各种作用力,能抵抗各种
变形。
要清楚在这些力的作用下,构件能否安全、可靠地工作,就需要分析构件的承载能力。
根据构件的受力和变形形式,可以将构件的受力分为受拉、受压、受剪切、受弯曲、受扭转
五种基本形式。
在分析构件受力时,要明确结构的状态,每个构件的受力效果及形变情况,
并且要关注力与力之间的相互关系,表现在结构上,其形态变化也应该是相互的。
当拉杆受
力F 作用后,连杆会随力的方向运动,连杆外的作用支点受力向内,导致其构件变短而受压,
夹持手受三个点的力,受弯曲。
2. 图1-2所示为一款木制衣帽架。
为了提髙其稳定性,下列措施合理的是( )。
A. 增大底座的支撑面积
B. 缩小立柱的截面积
C. 降低衣帽架的高度
D. 缩短衣帽钩伸出的长度
参考答案:ACD 考点:技术素养(创新设计、物化能力),学科内容(结构的稳定性)。
图1-1
图1-2
解析:结构的稳定性是指结构在荷载作用下维持其原有平衡状态的能力。
如果一个物体的结构不能有效地抵御荷载的作用,那么该物体就很难保持原有的平衡状态。
降低重心位置、增大支撑面、设计三角形,以及保持重心位置在支撑面内都是有效提高结构稳定性的办法。
缩小立柱的截面积并没有提高结构的稳定性,所以不合理。
同时,在考虑结构稳定性时还要同步考虑结构的功能。
3.图1-3所示为用硬纸板制作而成的座椅,具有一定的强度,能承受一个成年人的重量。
以下不属于影响纸板座椅强度的主要因素是()。
A.硬纸板的强度
B.硬纸板连接处的结构
C.硬纸板与硬纸板之间的连接方式
D.纸板座椅座面的高度
图1-3 参考答案:D
考点:技术素养(创新设计、物化能力),学科内容(结构的强度)。
解析:结构抵抗荷载的能力用强度来表示。
结构强度是指结构具有的抵抗被外力破坏的能力。
当结构构件受到外力作用时,内部各质点间的相互作用发生改变,产生一种抵抗外力与形变的力,称为内力。
影响结构强度的因素有结构的形状(包括截面形状)、连接方式及材料的选择等。
D选项改变座椅座面的高度,就改变了结构的重心,会影响结构的稳定。
4.小明要制作一个木桥模型,用截面为20毫米×10毫米的木条制作两侧的梁。
下列是梁的四种支撑方案,从结构强度方面考虑,其中合理的是()。
参考答案:A
考点:技术素养(创新设计、物化能力),学科内容(结构方案的构思与权衡)。
解析:此题综合考察多个知识点。
木桥模型为榫接,从强度考虑,桥面受力后,B、D 的榫头容易松动。
所以,支撑方案应从A、C两个选
项中选择。
榫眼开孔方向要沿着木条方向,否则容易
断,如图1-4所示,木条侧放的强度更大,故选A。
图1-4
5.小明尝试设计一款小木凳,从结构强度和稳定性的角度分析,下列设计方案中不合理的是
()。
A B C D
参考答案:B
考点:技术素养(创新设计、物化能力),学科内容(结构方案的构思与权衡)。
解析:此题将结构稳定性、结构强度和功能等几个相关的知识点结合起来进行考核。
从结构稳定性的角度可排除A和C,从结构强度角度可筛选出B为正确答案。
二、非选择题
1. 图1-5所示为小明家的小书桌,桌上堆满了书。
为了节省空间,小明准备制作一个简易台灯。
他找来了一个旧台灯的灯头,并用固定书的书
立来代替台灯底座。
经测量得知书立的高度为175毫米,
书的高度为185~295毫米,灯头的螺纹管直径为10毫
米,长度为30毫米。
请你帮助小明设计灯头与书立之间的支撑件。
设计要求如下:(1)支撑件的上端与灯头的螺纹管相连接,并用螺纹管上的螺母固定,下端固定在书立的外侧。
(2)灯头通过支撑件安装到书立上后,灯头垂直向上,并且不能与书本接触。
(3)支撑件的高度可连续调节,紧固后,支撑可靠。
(4)支撑件主要材料采用3毫米厚的钢板,辅助材料自选。
(5)只允许在书立上钻孔。
请根据描述和设计要求画出支撑件的设计草图。
考点:技术素养(创新设计)。
提示:支撑件的设计应符合题干的具体设计要求,设计时要考虑支撑件与灯头之间的连接方式,此处只能用螺纹连接的方式。
此外,支撑件设计完成后,还要考虑与书立、灯头间的关系,要考虑整体的结构形态。
该支撑件既要满足能可靠使用,还要实现一定的高度调节功能。
另外,材料选择也有一定的限制。
2.图1-6所示为小明在通用技术实践课上,用木质材料制作的一款手机架。
该手机架由底板、翻板、限位条和限位块等组成,底板与翻板的外形尺寸(长×宽×高)分别为:150毫米×60毫米×15毫米、120毫米×60毫米×15毫米。
制作完成后,小明对手机架进行测试,发现手机在架上摆放的角度不可调,请你帮助小明进行改进,解决该问题。
图1-6
具体要求如下:
(1)在底板与翻板的外形尺寸不变的基础上进行改进。
(2)改进后能实现手机在架上,摆放的角度可调,且调节方便。
(3)手机摆放后稳定、可靠。
(4)辅助材料自选。
请画出改进后手机架的设计草图,必要时可用文字说明。
考点:技术素养(创新设计)。
提示:此题要求设计一个完整的结构——手机架,是对原有手机架结构的改进,另外提出了角度可调功能。
解题时要抓住设计的要求。
①原有结构的尺寸不变;②摆放角度可调的功能要实现,同时不能忽视手机架的原有功能;③尺寸有一定限制,材料基本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