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汕特别合作区发展规划概况
- 格式:ppt
- 大小:8.04 MB
- 文档页数:29
深汕特别合作区建设的经验和启示作者:丁宏汤晋来源:《群众》2019年第06期面对城乡发展不平衡、区域发展不平衡,广东开创性地设立了深汕特别合作区,作为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试验田,或为全国提供协调发展示范。
今年2月,《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发布,地处粤港澳大湾区最东端的深汕特别合作区迎来了新的历史性发展机遇。
深汕特别合作区处在珠三角核心区和沿海经济带的连接点,是广东省汕尾市西部一块468平方公里的区域,其不与深圳市相邻,而是与广东省惠州市东部相邻,区位独特、交通便利、空间广阔、生态优美,是珠三角通往粤东的桥头堡、深港向东拓展辐射的战略支点。
经济发达地区与后发达地区合作开发飞地,容易出现承载大量中低端落后产能的情况。
十多年间,深汕特别合作区坚持大胆探索、大胆实践,不断创新体制机制,走过了一段极不平凡的发展历程。
2008年,深圳、汕尾两地政府经多次协商,决定合作共建“深圳—汕尾区域发展特别合作区”,并成立深圳(汕尾)产业转移工业园。
园区位于汕尾市海丰县鹅埠镇,规划面积1036公顷,后又并入新湖工业园272公顷,是经广东省政府批准认定的省产业转移工业园,由汕尾市政府和深圳市政府共建。
2011年2月18日,广东省委省政府批复《深汕(尾)特别合作区基本框架方案》,决定在深圳(汕尾)产业转移工业园的基础上设立“深汕特别合作区”,规划范围包括海丰县的鹅埠、小漠、鲘门、赤石四镇和圆墩林场,总面积468.3平方公里,委托深圳、汕尾两市共同管理。
同年5月,成立“中共深汕特别合作区工作委员会”“深汕特别合作区管理委员会”,合作区正式运作。
2014年11月,《深汕(尾)特别合作区发展总体规划(2015—2030年)》出台,合作区发展进入快车道,签约项目和社会资源加速入驻,市政道路、供水、供电等基本服务功能逐步完善。
2015年7月,广东省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广东深汕特别合作区管理服务规定》,这是全国首个省级合作区的立法。
深汕特别合作区设立和发展的创新思路探讨深汕特别合作区是广东省与深圳市、汕头市共同发起设立的国家级经济合作区,是中国大陆首个由省级政府和地级市政府共同建设、共同管理的综合性开发开放区。
深汕合作区成立于2010年,目的是加快粤东地区开发开放步伐,为粤东地区经济腾飞提供新的动力。
深汕特别合作区的设立和发展对于促进粤东地区的经济发展,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具有重要的意义。
如何推动深汕特别合作区的设立和发展,需要提出创新的思路和探讨,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对深汕特别合作区的发展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创新思路。
一、探讨特色产业发展路径深汕特别合作区在发展过程中,需要积极探讨特色产业的发展路径,实现产业升级和转型。
深汕合作区地处粤东沿海,区位优势明显,可以发挥海洋产业的优势。
深汕合作区可以依托其丰富的海洋资源,发展海洋经济,包括海洋渔业、海洋旅游、海洋生物医药等领域。
深汕合作区也可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培育和引进高新技术企业,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
深汕合作区还可以发展先进制造业、现代物流业、文化创意产业等,打造具有自身特色和竞争优势的产业体系。
在探讨特色产业发展路径的过程中,需要积极引导企业加大技术研发力度,鼓励企业进行产业技术创新,提高产品和服务的附加值。
还需要积极引导企业加强产品质量和品牌建设,提高竞争力和影响力。
针对不同的产业发展路径,需要制定相应的产业政策和支持措施,为特色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二、探讨园区规划布局深汕特别合作区需要积极探讨园区的规划布局,实现集约高效的发展。
在园区规划布局方面,需要统筹规划各类产业园区,合理规划园区用地和功能布局,实现规划的协调一致,促进园区的互补和协同发展。
深汕合作区可以依托特色产业的发展,打造海港经济园区、科技创新园区、文化创意园区、现代服务园区等,实现产业集聚和集约发展。
还可以积极探讨园区的公共设施建设和配套服务,推动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功能完善,提升园区的核心竞争力。
关于深汕特别合作区汕美生态文化谷开发、建设和运营PPP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的批复深汕特别合作区汕美生态建设有限公司:
你司报送的《深汕特别合作区汕美生态文化谷开发、建设和运营PPP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以下简称《报告表》)等材料收悉。
经研究,批复如下:
一、深汕特别合作区汕美生态文化谷开发、建设和运营PPP 项目选址位于深汕特别合作区,横跨鹅埠、赤石、小漠、鲘门四个镇区,总投资83000万元,总占地面积481170.3平方米。
主要建设内容包括线景观和节点景观。
二、根据区环境与资源事务中心出具的《关于深汕特别合作区汕美生态文化谷开发、建设和运营PPP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技术评估意见》(深汕环境资源〔2018〕28号),我局原则上同意你司《报告表》所列建设项目的性质、规模、地点和拟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请严格按照《报告表》内容组织实施。
三、项目需要配套建设的环境保护设施要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
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有关规定,自批复之日起超过五年方决定该项目开工建设的,其批复文件应当报原环保审批部门重新审核。
-1-。
深汕特别合作区设立和发展的创新思路探讨作者:朴飞,魏晓明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9年第36期摘要:深汕特别合作区是中国飞地经济建设的典范。
深汕特别合作区设立和发展的创新思路表现在:深汕特别合作区的创立立意高远,广东省委省政府对深汕特别合作区几十年的发展都进行了通盘考虑,力图通过新型城镇化改变落后地区的面貌;在深汕特别合作区发展中大胆改革,注重法治,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体制机制,以产城融合的发展思路为城镇化注入了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为全国区域协调发展、飞地经济建设、新型城镇化和大城市扩展发展空间提供了全新的广东经验。
关键词:深汕特别合作区;飞地经济;区域协调发展;城镇化中图分类号:F127 ; ; ; ;文献标志码:A ; ; ;文章编号:1673-291X(2019)36-0037-022018年12月16日,作为深圳市委市政府派出机构的深汕特别合作区党工委、管委会挂牌成立,意味着深汕特别合作区由深圳和汕尾两市共同建立和管理的模式,转变成为深圳市的一个经济功能区,拉开了由深圳全面主导深汕特别合作区发展的序幕[1]。
深汕特别合作区的成功经验,对解决我国大城市发展空间严重不足、飞地经济建设、城镇化建设遇到的一些问题等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
探索深汕特别合作区设立和发展的创新思路,有助于我们学习深汕特别合作区的经验,在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开拓前进。
一、高瞻远瞩、立意高远,立足于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的广东试验深汕特别合作区的前身是深圳(汕尾)产业转移工业园。
2011年,广东省委省政府为了探索广东省区域协调发展的新路子,决定成立深汕特别合作区。
在最初设立深汕特别合作区时,广东省就跳出了单纯通过创立产业园带动、发展地方经济的思路,着眼于汕尾的最贫困地区的彻底改变面貌。
通过深圳的帮扶,带动这个贫困地区的城镇化,从而实现这个地区的跨越式发展。
深汕特别合作区属于深圳的飞地。
在我国飞地经济建设方面搞得比较好的是苏州产业园,其是新加坡政府和中国政府共同建设的飞地经济园区,面积有278平方公里。
深汕特别合作区已供地产业项目59个近日,深汕特别合作区召开产业项目建设工作推进会,围绕“强化产业导向,促进发展质量新提升”的重点工作任务部署下一阶段工作。
合作区今年将全力实施政务服务和营商环境“双优工程”,探索建立服务企业“绿灯机制”,大幅度提升合作区营商“友好指数”。
一、深汕特别合作区成为深圳第11区近日,深圳市发布实施《关于深圳市组织实施深汕特别合作区机制体制调整的工作方案》,这意味着特别区正式成为深圳第11个区。
另据深莞惠经济圈党政主要领导第十一次联席会议消息:在深莞惠经济圈合作机制上,将参照深汕特别合作区有关做法,推动在东莞、惠州邻近深圳地区划出一定区域,规划建设跨行政边界的功能协调、产业互补、成果共享的区域协同发展试验区。
《方案》显示,成立由深圳市委书记王伟中、市长陈如桂挂帅的领导小组,副组长则由多位市领导组成,成员单位包括数十个政府职能部门,规格很高。
另设组织人事、规划发展等四个专责工作组。
《方案》从四大方面理顺体制、机制,包括工作关系、中央和省事权的落实、规划建设、招商引资,从而实现交通、产业、政策一体化。
作为曾经的飞地,深汕特别合作区自2017年9月经省委省政府同意,由深圳全面主导合作区建设和管理,深圳由此紧锣密鼓地开展建设和管理工作。
值得注意的是,去年前三季深圳经济数据统计显示,深汕特别合作区的GDP已首次纳入到深圳GDP中。
从产业园区,到深汕合作区,再到深汕特别区,这片囊括4个镇的汕尾地区,面积468 .3平方公里的土地,自成立以来就肩负着攻克全省区域协调发展难题、不断创新区域合作的历史使命,其实践创新经验有望为全国发展“飞地经济”提供示范。
二、合作区已供地产业项目达59个去年以来,合作区按照省委省政府“聚焦鹅埠、聚焦产业”要求,开展“产业项目建设百日攻坚战”和“奋战三十天全面提速重点产业项目建设”活动,实行公务员包干制等一系列提高服务企业质量、优化营商环境的举措,为企业提供有针对性、保姆式的服务,全力以赴推进项目早落地、早动工、早竣工、早投产。
五年后再创奇迹|深汕特别合作区全解析40年前,国家选择了深圳,让这落后的小渔村成为如今现代化大都市。
40年后,深圳选择了距离它120公里的这个小渔村,深汕特别合作区站在深圳的肩膀上,迎来无穷的发展机遇。
2011年2月,经广东省委、省政府批准,深圳特别合作区成立,范围涵盖了海丰县鹅埠、小漠、鲘门和赤石四镇,土地面积468.3平方公里,可建设用地145平方公里,海岸线长达42.5公里,户籍人口76565人。
深汕特别合作区是由省委、省政府委托深圳、汕尾两市共同管理,深圳市主导经济管理和建设,汕尾市负责征地拆迁和社会事务,享有着地级市一级管理权限,合作期限从2011 年开始计算,有30年的期限。
2017年,深汕合作区的经济数据纳入深圳市统计公报,从公报中的数据可以看到,深汕特别合作区上一年度的地区生产总值达到了47.32亿元,较上年增长了17.9%。
值得注意的是,这个增长率在深圳的所有区域中是最高的,其较全市平均8.8%的增长值也高了一倍左右。
在第二第三产业产值增长率中,深汕特别合作区的数额同样排在前列。
从各项经济指标来看,深汕的经济实现了实质性地增长,显示出强劲的发展实力。
飞地经济,深汕特别合作区建立缘由让深圳选择在深汕搞飞地的原因,不得不追溯回深汕合作区的前身深圳(汕尾)转移工业园。
在建设深汕合作区之前,深圳面临着粤港澳一体化所带来的焦虑,深圳想要在辖区范围内搞产业,经过计算,深圳的工业用地仅剩余54.62平方公里,本身已经所剩无几的深圳,开始考虑把一部分产业给转移出去。
但这里又面临到一个问题,这些产业要转移到哪里去?东莞、惠州的土地面积要支撑城市本身的经济体量就已经有点吃力,让他们再划分一块地给深圳,就更不愿意了,只能找那些土地充足但资金、技术、管理和项目都匮缺的地区,而深汕恰好满足了这一条件。
从深汕的区位来看,深汕以100k㎡的范围辐射汕尾、惠州,以200k㎡的范围辐射梅州、揭阳和汕头等潮汕地区,深圳、广州和东莞等珠三角地区,深汕恰好位于珠三角和潮汕之间的交界处,是连接珠三角和潮汕的交通枢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