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银行学》全套教学课件完整版
- 格式:pdf
- 大小:6.33 MB
- 文档页数:50
《货币银行学教案》PPT课件第一章:货币与货币制度1.1 货币的起源与演变1.2 货币的职能1.3 货币的计量单位与通货膨胀1.4 我国的货币制度1.5 货币政策的调整与影响第二章:信用与金融2.1 信用的概念与形式2.2 金融的内涵与功能2.3 金融市场及其分类2.4 金融中介机构的作用2.5 金融体系的构建与发展第三章:银行体系与银行制度3.1 商业银行的运营与管理3.2 政策性银行的特殊职能3.3 中央银行的角色与任务3.4 我国银行体系的构成3.5 银行制度的演变与创新第四章:存款与贷款业务4.1 存款业务的种类与运作4.2 贷款业务的风险与管理4.3 利率的决定与调整4.4 个人贷款与消费信贷4.5 信贷政策的调整与影响第五章: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5.1 货币政策的定义与目标5.2 货币政策的工具与操作5.3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理论模型5.4 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影响5.5 我国货币政策的实践与创新第六章:金融市场与金融工具6.1 金融市场的功能与类型6.2 金融工具的特性与种类6.3 债券市场与股票市场6.4 衍生金融工具的作用与风险6.5 我国金融市场的现状与发展第七章:国际金融与外汇市场7.1 国际金融体系的基本构成7.2 外汇与汇率的概念7.3 外汇市场交易与操作7.4 国际资本流动的影响因素7.5 我国外汇管理政策与实践第八章:中央银行货币政策8.1 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目标8.2 货币政策工具与操作8.3 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与效应8.4 货币政策与宏观经济的关系8.5 我国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实践第九章: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9.1 商业银行的组织结构与管理层9.2 商业银行的存款业务管理9.3 贷款业务的风险控制与审批9.4 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9.5 商业银行的绩效评价与风险监管第十章:金融创新与金融发展10.1 金融创新的动因与类型10.2 金融创新对金融体系的影响10.3 金融科技的发展与应用10.4 金融监管与金融发展10.5 我国金融创新的现状与展望第十一章:金融监管与金融稳定11.1 金融监管的基本原则与目标11.2 金融监管机构与监管框架11.3 金融风险的识别与防范11.4 金融危机的预防与应对11.5 我国金融监管的实践与挑战第十二章:支付系统与数字货币12.1 支付系统的功能与运作12.2 支付系统的风险与管理12.3 数字货币的特性与分类12.4 数字货币的发行与管理12.5 数字货币对金融体系的影响第十三章:金融科技与银行转型13.1 金融科技的发展趋势13.2 金融科技对银行业务的影响13.3 银行转型的动力与策略13.4 数字银行与虚拟银行13.5 金融科技时代的监管挑战第十四章:普惠金融与金融包容性14.1 普惠金融的概念与目标14.2 普惠金融的发展障碍与解决方案14.3 金融包容性的重要性14.4 政策制定与普惠金融的发展14.5 我国普惠金融的实践与进展第十五章:金融市场国际化与发展15.1 金融市场国际化的动因与影响15.2 跨境金融交易与监管15.3 全球金融体系的治理结构15.4 发展中国家金融市场的发展15.5 我国金融市场国际化的战略与挑战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档为《货币银行学教案》PPT课件,共包含十五个章节,涵盖了货币与货币制度、信用与金融、银行体系与银行制度、存款与贷款业务、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金融市场与金融工具、国际金融与外汇市场、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金融创新与金融发展、金融监管与金融稳定、支付系统与数字货币、金融科技与银行转型、普惠金融与金融包容性、金融市场国际化与发展等方面的知识。
金融学内容概览宏观金融学研究领域微观金融学研究领域货币及金融活动与经济发展金融市场学说:借贷市场;票据市场;股票市场;债券市场;货币政策与宏观调控外汇市场;保险市场;衍生金融市场货币均衡与市场均衡金融中介机构学说: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的运行与经营管理.利率理论与利率机制金融投资与理财学说:投资项目分析;资产价值评估;投资组合;金融风险与金融危机资本资产定价;风险管理;公司理财.汇率制度与汇率机制资本的国际流动国际金融与国际经济第一章货币与货币制度1、货币概念与货币发展史货币产生于人们之间的商品交易活动。
能够在经济交易中充当交易媒介和支付工具的东西就是货币。
有很多东西充当过货币,凡在一个地方能被人们普遍接受且易于保存的商品都可能成为原始货币。
最典型的货币是古代的金属货币和现代的纸币。
铜币、银币、金币曾长期使用,因为它们具有货币所需的四个条件:价值较高、易于分割、易于保存、便于携带。
它们的供给量取决于矿山发现和冶炼技术。
常常因供给不足而抑制交易规模和经济发展。
就是“银根过紧”。
金属货币常常以铸币形式出现,铜币、银币、金币。
纸币的前身——可兑现银行券金属货币不足,也不利于大宗商品的交易。
于是近代工业化国家一些有信用的银行就发行代替金属货币的“银行券”,它可以像金属货币那样充当交易工具,因为接受者随时可以无条件到发行银行去兑换成金属货币。
这种银行券能否流通,关键看发行银行有没有信用。
所以这种银行券又称“信用货币”。
问题:一家银行对外发行的信用货币的量可否多于它拥有的金属货币?其效果是什么?银行券发行行的信用可能遭到破坏,原因是:政治、经济震荡(出现挤兑);发行过多,货币贬值,出现挤兑。
在通常情况下,发行银行能够保障信用,从而也可以保障银行券不贬值。
但一遇动荡,就难保障了。
为了防止很多商业银行都发行银行券而隐伏信用危机,一些国家纷纷把发行银行券的权利赋予一家银行(独家发行),并用国家权威强制其流通。
这就产生了中央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