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开封市语文八年级上册文言文试卷
- 格式:doc
- 大小:77.50 KB
- 文档页数:21
2023开封市语文八年级上册文言文试卷
一、文言文
1.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周亚夫军细柳
司马迁
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边。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军棘门;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以备胡。
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
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呼,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
(1)解释下面句子中划线的词
①军士吏被甲________ ②天子且至 ________
(2)下面句子划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已而之细柳军/何陋之有
B.吾欲入劳军/劳其筋骨
C.亚夫乃传言开壁门/蒙乃始就学
D.称善者久之/陈康肃公善射
(3)请把选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
②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
(4)谈谈汉文帝为什么称周亚夫为“真将军”。
2.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下划线的字词。
①惩山北之塞 惩 ②杂然相许 许
③汝之不惠 惠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②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3)下面对文章理解分析不正确一项是( )
A. 愚公饱受交通阻塞之苦,提出了移山的主张,但愚公之妻“献疑”,智叟“笑而止之”,以此来表现出愚公的“愚”。
B. 愚公在对智叟进行反驳时,信心百倍,理由充足,以“人无穷”而“山有尽”的道理,说得智叟哑口无言,无力回击。
C. 作者除用智叟这个人物与愚公进行对比外,还用遗男“相助”、山神“求告”、天帝“感动”等情节来衬托愚公,从而使愚公形象更加丰满、高大。
D. 文章有意在命名上加以颠倒,将大智大勇者命名为“愚公”,将鼠目寸光者命名为“智叟”,这样加重了对比的色彩,增强了讽刺的效果。
3.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东坡居士极不惜书,然不可乞,有乞书者,正色责之,或终不与一字。元祐中锁试①礼部,每来见过案上纸,不择精粗,书遍乃已。性喜酒,然不能四五龠②已烂醉,不辞谢而就卧鼻鼾如雷少焉苏醒落笔如风雨 , 虽谑弄③皆有义味,真神仙中人,此岂与今世翰墨④之士争衡哉?
(节选自黄庭坚《题东坡诗后》)
【注释】①锁试:文中指东坡任主考官近两月间,不能与外界联络。②龠(yuè):古代容量单位。③谑弄:开玩笑,嘲弄。④翰墨:借指文章书画等。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正色责之/征于色 , 发于声
B.每来见过案上纸/拍案而起
C.虽谑弄皆有义味/虽我之死
D.此岂与今世翰墨之士争衡哉/困于心,衡于虑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不 辞 谢 而 就 卧 鼻 鼾 如 雷 少 焉 苏 醒 落 笔 如 风 雨。
(3)为什么黄庭坚称苏东坡是“神仙中人”?(用自己的话概括)
4.阅读下面的诗文,完成小题。
三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请给下列句中的画线字标注读音。
①征蓬出汉塞 ________ ②沿溯阻绝________
(2)下列句中画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自三峡七百里中 自告奋勇
B.良多趣味 思忖良久
C.沿溯阻绝 相沿成俗
D.属引凄异 纯属虚构
(3)完成下列语句的翻译。
①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②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4)两文同是借景抒情,作者不同,背景不同,表达的心情也有所不同。根据诗文内容,将下面这副对联补充完整。
王右丞话________表边关浑壮 郦道元绘三峡美景抒________
5.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
上谓侍臣曰:“治国如治病,病虽愈,犹宜将护。傥(tǎng)遽自放纵,病复作,则不可救矣。今中国幸安,四夷俱服,诚自古所希,然朕日慎一日,唯惧不终,故欲数闻卿辈谏争也。魏征曰:“内外治安,臣不以为喜,唯喜陛下居安思危耳。”
(司马光《居安思危》)
(1)解释划线字意思
①苦其心志________ ②入则无法家拂士________
③四夷俱服________ ④诚自古所希________ (2)翻译句子
①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②治国如治病,病虽愈,犹宜将护。
(3)甲文中能表现全文观点的句子是________,乙文中能表现唐太宗治国之道的成语是________。
6.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右溪记
元结
道州①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②。两岸悉皆怪石,攲③嵌④盘曲,不可名状。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⑤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
(注释)①道州:今湖南省道县。唐时偏僻荒凉,元结曾在此为官。②合营溪:汇入营溪。③攲(qī):倾斜。④嵌:张开。⑤逸民退士:避世隐居的人。
(1)为文中空缺处依次选择恰当的内容,正确的一项是( )
①洄悬激注 ②清流触石 ③佳木异竹 ④垂阴相荫
A.③①②④
B.②③①④
C.③①④②
D.②①③④
(2)右溪的奇特之处是________(可用选用原文语句);作者对右溪的喜爱及其感受也可以用陶弘景在《答谢中书书》中的一句话________来总结表达。
7.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余家有茅屋二间,南面种竹。夏日新篁①初放,绿阴照人② , 置一小榻其中,甚凉适也。秋冬之际,取围屏骨子,断去两头,横安以为窗棂③ , 用匀薄洁白之纸糊之。风和日暖,冻蝇④触纸上,冬冬作小鼓声。于时一片竹影零乱,岂非天然图画乎!凡吾画竹,无所师承⑤ , 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
(选自郑板桥《题画三则》)
(注释)①新篁:新竹。②绿荫照人:绿色的竹影照在人身上。③窗棂:窗子上雕花的窗格。④冻蝇:秋冬受冻的苍蝇。⑤师承:受过老师指教,有相承的师法。
(1)“置一小榻其中”中“置”字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
(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于时一片竹影凌乱,岂非天然图画乎!
(3)作者认为自己画竹的灵感“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此句意在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8.阅读下面文章,完成答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孟子名轲,________时期思想家,________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
(2)下列表述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百里奚举于市和愿为市鞍马中的“市”都是集市的意思。
B.饿其体肤中的“饿”和空乏其身的“空”,两个字的用法相同,都是意动用法。
C.“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的翻译是表现在脸上,体现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
D.“法家拂士”“敌国外患”是从主客观两方面论述一个国家兴盛必备的两个因素。
(3)第1段中的“举”和“发”有何异同?
(4)“生于忧患”激励了很多人战胜磨难,但历经忧患就一定能让人走向成功吗?请谈谈你的理解。
(5)请自拟一副对联,表达你对本文的理解或感悟。(每联不少于5字)
9.文言文阅读。
(甲)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乙)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太上贵德,其次务施报。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故曰:“礼者,不可不学也。”夫礼者,自卑而尊人。虽负贩者,必有尊也,而况富贵乎?富贵而知好礼,则不骄不淫;贫贱而知好礼,则志不慑。
(1)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公孙衍、张仪岂不诚 ________大丈夫哉?
②丈夫之冠 ________也,父命之
③以顺为正 ________者,妾妇之道也
④是 ________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
⑤太上贵 ________德,其次务施报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②贫贱而知好礼,则志不慑。
(3)用原文中的关键词填空。
(甲)文孟子讥讽公孙衍和张仪能成为“大丈夫”的原因是________;
(乙)文作者认为对于“富贵者”来说,“好礼”带来的影响是________。
(4)结合(甲)(乙)两文,分别概括两文的观点。
10.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