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共价键第一课时
- 格式:docx
- 大小:74.50 KB
- 文档页数:3
第1节 共价键第一课时 共价键学习目标:1. 知道化学键的概念,能用电子式表示常见物质的离子键或共价键的形成过程。
2.知道共价键的主要类型σ键和π键。
3.说出σ键和π键的明显差别和一般规律。
[知识回顾]1.分子中相邻原子之间是靠什么作用而结合在一起?什么是化学键?什么是离子键?什么是共价键?答:分子中相邻原子之间是靠共价键而结合在一起。
化学键:分子中相邻原子之间强烈的相互作用。
离子键:阴、阳离子之间通过静电作用形成的化学键。
共价键: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形成的化学键。
2.用电子式表示NaCl 、HCl 的形成过程。
答:H ·+·Cl ····∶―→H ∶Cl ····∶[要点梳理]1.共价键的基本知识 (1)概念: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所形成的相互作用,叫做共价键。
(2)成键的粒子:原子,一般为非金属原子(相同或不相同)或金属原子与非金属原子。
(3)键的本质: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即电子云重叠)产生的强烈作用。
(4)键的形成条件:非金属元素的原子之间形成共价键,大多数电负性之差小于1.7的金属与非金属元素的原子之间形成共价键。
如Al原子与F原子变为Al3+和F-后形成离子键,Al原子和Cl 原子之间则形成共价键。
(5)存在:共价键存在于非金属单质、共价化合物和某些离子化合物中。
如H2、Cl2、O2、S8、N2、P4、金刚石、晶体硅等非金属单质,CO2、H2O、CH3COOH、XeF6、等共价化合物及Na2O2、NaOH、NH4Cl等离子化合物中均存在共价键。
2.共价键的类型(1)σ键形成成键原子的s轨道或p轨道“头碰头”重叠而形成类s-s型型s-p型p-p型特征以形成化学键的两原子核的连线为轴作旋转操作,共价键电子云的图形不变,这种特征称为轴对称;σ键的强度较大(2)π键形成由两个原子的p轨道“肩并肩”重叠形成p-pπ键特征π键的电子云具有镜像对称性,即每个π键的电子云由两块组成,分别位于由两原子核构成平面的两侧,如果以它们之间包含原子核的平面为镜面,它们互为镜像;π键不能旋转;不如σ键牢固,较易断裂知识点一共价键的形成与特征1.共价键的特性——饱和性、方向性(1)共价键的饱和性:在共价键的形成过程中,一个原子中的一个未成对电子与另一个原子中的一个未成对电子配成键后,一般来说就不能再与其他原子的未成对电子配成键,即每个原子所能形成共价键的数目或以单键连接的原子数目是一定的,饱和性决定了原子形成分子时相互结合的数量关系。
3.3共价键第一课时共价键的形成(A)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共价键的概念;通过对具体物质的拟人描述,理解共价键形成的原理。
(2)理解共价化合物中原子间按一定数目比互相结合,学会一些常见共价化合物的电子式、结构式书写。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氯化氢的生成实验,培养学生观察、记录实验现象的能力。
(2)通过对氯化氢形成过程的讨论,让学生用抽象思维去感受微观世界中物质的变化,在科学研究中敢于质疑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验观察、讨论交流,体验合作交流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团队精神。
(2)在共价键形成过程的学习中让学生体验从宏观现象到微观本质的认识事物的科学方法。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共价键的形成及概念。
2.难点常见共价化合物中原子配比及电子式书写。
三.教学用品漂粉精、锌粒、浓盐酸、集气瓶、薄塑料片、闪光灯氯原子与氢原子成键的微观动画四.教学流程1.设计思想这节课的内容并不难,但要让抽象问题具体化,这个过程不能操之过急,而要一点一点引出,而且要让学生充分参与,慢慢体会,所以采用了先直观后拟人化再动画引出知识点,这样后面知识就容易理解了。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提倡学生的合作学习,在交流讨论中学生在知识点上得以互补,构建出较完整的知识框架。
2.流程图3.流程图说明(1)回忆氯气在氢气中安静燃烧的现象,再看氢、氯气混合气体光照爆炸的实验,用强烈的反差来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
(2)学生描述现象,揭示反应方程式。
(3)教师简单讲述反应不同现象的原因后提出问题:通过分析氢原子与氯原子的结构特点,讨论氢原子与氯原子是怎样形成氯化氢分子的?[突破重点方法]:以氢原子与氯原子为例,分析这两个原子如何达到稳定结构,通过一段氢原子与氯原子之间拟人的对话,请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得出“共用电子对”,接着想象它如何作用于氢原子与氯原子使这两原子同时达到稳定结构。
给出一段氢与氯的对话。
氢:我的第一电子层上有1个电子,氯老哥,你如果给我1个电子,就成为稳定结构了。
《共价键》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节教学内容是在苏教版高中化学《选修3》专题3“微粒间作用力与物质性质”中的第三单元“共价键原子晶体”的第一课时,在本课中教材对共价键的成因在电子云和能量的角度做了进一步的细致描述,让学生认识到共价键的饱和性与方向性,内容十分抽象,是本专题的重点和难点,教材遵循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原则,以分析最简单的氢原子电子云重叠形成氢分子这一过程中氢分子的能量与核间距的关系入手,让学生了解共价键的形成过程和实质,并以成键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特点及电子云伸展方向为依托引出共价键的饱和性与方向性,接着再对共价键的类型进行介绍,要求学生能判断常见分子共价键中的σ键和π键或极性键和非极性键,学好这部分内容将为学生将来学习“杂化”及分子空间构型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本节知识重在培养辨证唯物主义思想与思维方法,重在逐步建立起与现代化学以至现代科学相适应的微观物质研究的科学思想。
通过本节的学习,促使学生进一步形成有关物质结构的基本观念,初步认识物质的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能从物质结构的视角解释一些化学现象,预测物质的有关性质,逐步形成科学的价值观,为分子的立体结构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高二学生已经具备书写一些简单物质电子式的能力,在《必修2》中也初步了解到了什么是共价键,在本学期的前一个专题中也已掌握了原子的电子排布式和轨道表示式,清楚“泡利不相容原理”和S电子云、P电子云在空间的形状,清楚从电负性来判断离子键和共价键,但是对共价键的饱和性和方向性还不甚清楚,而将来对分子空间的构型的学习要求学生必须清楚共价键的形成的本质和特点。
本节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力,难度较大。
三、设计思想根据本节课的内容特点,本节教学的关键,是设法以尽可能形象化的手段解决相对抽象的问题。
只要在教学中紧抓一切都应服从于体系能量最低原理,就能有效地突破电子云按不同方式进行重叠而形成共价键这一基本要点,才可以使学生较好地理解共价键的形成过程和特点以及随后的σ键和π键。
第二章分子结构与性质教材分析:本章比较系统的介绍了分子的结构和性质,内容比较丰富。
首先,在第一章有关电子云和原子轨道的基础上,介绍了共价键的主要类型σ键和π键,以及键参数——键能、键长、键角;接着,在共价键概念的基础上,介绍了分子的立体结构,并根据价层电子对互斥模型和杂化轨道理论对简单共价分子结构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进行了解释。
最后介绍了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分子间作用力、氢键等概念,以及它们对物质性质的影响,并从分子结构的角度说明了“相似相溶”规则、无机含氧酸分子的酸性等。
化学2已介绍了共价键的概念,并用电子式的方式描述了原子间形成共价键的过程。
本章第一节“共价键”是在化学2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运用的第一章学过的电子云和原子轨道的概念进一步认识和理解共价键,通过电子云图象的方式很形象、生动的引出了共价键的主要类型σ键和π键,以及它们的差别,并用一个“科学探究”让学生自主的进一步认识σ键和π键。
在第二节“分子的立体结构”中,首先按分子中所含的原子数直间给出了三原子、四原子和五原子分子的立体结构,并配有立体结构模型图。
为什么这些分子具有如此的立体结构呢?教科书在本节安排了“价层电子对互斥模型”和“杂化轨道理论”来判断简单分子和离子的立体结构。
在介绍这两个理论时要求比较低,文字叙述比较简洁并配有图示。
还设计了“思考与交流”、“科学探究”等内容让学生自主去理解和运用这两个理论。
在第三节分子的性质中,介绍了六个问题,即分子的极性、分子间作用力及其对物质性质的影响、氢键及其对物质性质的影响、溶解性、手性和无机含氧酸分子的酸性。
除分子的手性外,对其它五个问题进行的阐述都运用了前面的已有知识,如根据共价键的概念介绍了键的极性和分子的极性;根据化学键、分子的极性等概念介绍了范德华力的特点及其对物质性质的影响;根据电负性的概念介绍了氢键的特点及其对物质性质的影响;根据极性分子与非非极性分子的概念介绍了“相似相溶”规则;根据分子中电子的偏移解释了无机含氧酸分子的酸性强弱等;对于手性教科书通过图示简单介绍了手性分子的概念以及手性分子在生命科学和生产手性药物方面的应用第一节共价键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复习化学键的概念,能用电子式表示常见物质的离子键或共价键的形成过程。
第二章化学键与分子间作用力第一节共价键模型第一课时主备人:曲桂菊张希忠【学习目标】1. 认识共价键的形成和实质及特征。
2. 了解共价键的主要类型σ键和π键。
能利用电负性判断共价键的极性。
【重点、难点】对σ键与π键的认识,即可以说出σ键和π键的明显差别和一般规律。
B案【使用说明】回顾必修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化学键的定义:。
化学键的分类:、2、离子键的定义:。
共价键的定义:。
3、离子化合物的定义:。
共价化合物的定义:。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由分子组成的物质中一定含有化学键B、由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不一定是共价化合物C、非金属元素间不可能形成离子键D、HCl溶于水电离出H+ 和Cl- ,所以HCl是离子化合物5、下列物质中含有相同的化学键类型的是A、NaCl HCl H2O NaOHB、Cl2 Na2S HCl SO2C、HBr CO2 H2O CS2D、Na2O2 H2O2 H2O O3C案一、共价键的形成及本质【阅读探究一】仔细阅读课本P31——P32共价键的形成及本质部分回答以下问题:1、氢原子间距离与能量的关系。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2、共价键的形成需要满足哪些条件呢?是不是所有的非金属元素原子之间都能形成共价键?He与Cl之间能形成共价键吗,为什么?【小结】1.共价键的本质:说明:电性作用包括吸引和排斥,当吸引和排斥达到平衡时即形成了稳定的共价键2.共价键的形成条件:①通常电负性的非金属元素原子形成的化学键;②成键原子一般有未成对电子,用来相互配对成键(自旋反向);③成键原子的原子轨道在空间重叠使体系能量降低。
2.共价键的表示方法:【阅读探究二】见课本P32页交流研讨。
并认真阅读课本32页-33页回答下列问题(提示:氮分子的共价键是三键(N三N),氮原子各自用三个p轨道分别跟另一个氮原子形成1个σ键和两个π键)1、σ键和π键的区别是什么?2、类比N2分子中的成键特点,试分析H2O分子中的共价键类型【小结】二、共价键的分类σ键可由两个原子的s轨道、一个原子的s轨道和另一个原子的p轨道以及一个原子的p轨道和另一个原子的p轨道以“头碰头”的方式重叠构建而成。
《共价键》教学设计一、课标解读“共价键”是《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模块2物质结构与性质的主题2微粒间的相互作用与物质的性质中的内容。
1.内容要求认识原子间通过原子轨道重叠形成共价键,了解共价键具有饱和性。
知道根据原子轨道的重叠方式,共价键可分为σ键和π键等类型。
2.学业要求能说出共价键的主要类型、特征和区别。
能比较σ键和π键的联系和区别。
能说明H2、Cl2、HCl、乙烷、乙烯和乙炔等典型物质的成键类型。
二、教材分析本节内容的功能价值是提高学生的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能力,能从原子、分子水平分析常见物质及其反应的微观特征,能从宏观与微观结合的视角对物质及其变化进行分类和表征。
新旧人教版教材在本节内容上没有较大的改动。
新教材将旧教材中“我们学过电子云,如何将电子云的概念来进一步理解共价键呢?”改为“我们学过原子轨道,如何将原子轨道的概念来进一步理解共价键呢?”将“电子云”变更为“原子轨道”,使得化学用语更加规范。
新人教版教材注重前后知识衔接的逻辑关系,前面学习的内容,在后续内容中不断得到应用。
在第一章第一节《原子结构》中运用电子云轮廓图形象地描述了原子轨道,到本节中再介绍共价键时,可以直接采用原子轨道相互重叠而形成共价键的过程,简明扼要地阐明了共价键的本质和特征,体现了原子轨道与共价键知识的前后衔接。
三、学情分析构成物质的微粒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
通过必修一化学键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什么是共价键,通过第一章第一节《原子结构》的学习,学生已经学会运用电子云轮廓图形象地描述了原子轨道,并掌握常见元素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式和轨道表示式。
在本节中再介绍共价键时,可以直接采用原子轨道相互重叠而形成共价键的过程,简明扼要地阐明了共价键的本质和特征体现了原子轨道与共价键知识的前后衔接。
本节课的学习也会对之后《分子的空间结构》的学习打下基础。
高二学生处于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中期,学生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及空间想象能力,但仍需要借助一定的直观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三维空间想象能力。
第二章分子结构与性质第一节共价键第一课时共价键必备知识基础练1.下列关于共价键的说法正确的是()A.共价键只存在于共价化合物中B.只含有共价键的物质一定是共价化合物C.非金属元素的原子只能通过共价键形成共价分子D.离子化合物中既可能含有极性键也可能含有非极性键2.H2O分子中每个O原子结合2个H原子的根本原因是()A.共价键的方向性B.共价键的键长C.共价键的键角D.共价键的饱和性3.下列分子中,只有σ键没有π键的是()A.CH4B.N2C.CH2CH2D.CH≡CH4.关于乙醇分子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一个分子中共含有8个极性键B.分子中不含非极性键C.分子中只含σ键D.一个分子中含有1个π键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Cl2是双原子分子,H2S是三原子分子,这是由共价键的方向性决定的B.H2O与H2S的空间结构相似,这是由共价键的饱和性决定的C.并非所有的共价键都有方向性D.两原子轨道发生重叠后,电子在两核间出现的概率减小6.(2021·山东济宁高二检测)下列分子的结构式与共价键的饱和性不相符的是()A.H2O2(过氧化氢):H—O O—HB.N2H4(肼):C.C2H5SH(乙硫醇):D.SiHCl3(三氯氢硅):7.(2021·河南郑州高二检测)下列反应能说明σ键比π键牢固的是()A.CH4+Cl2CH3Cl+HClB.CH2CH2+Br2CH2BrCH2BrC.2H2+O22H2OD.H2+Cl22HCl8.(1)指出下图所表示的共价键类型的名称,并列举含有该共价键的一种物质,写出其分子式。
①键,;②键,;③键,;④键,;⑤键,。
(2)某有机化合物分子的结构简式为CH2CHCOOH,该分子中有个σ键、个π键,有种极性键, (填“有”或“没有”)非极性键。
关键能力提升练以下选择题中有1~2个选项符合题意。
9.在氯化氢分子中,形成共价键的原子轨道是()A.氯原子的2p轨道和氢原子的1s轨道B.氯原子的2p轨道和氢原子的2p轨道C.氯原子的3p轨道和氢原子的1s轨道D.氯原子的3p轨道和氢原子的3p轨道1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1 mol C n H2n+2分子中含有(3n+1) mol共价键B.Na2O2和Na2O晶体中阳离子与阴离子的数目比相同,化学键类型也相同C.只含有非金属元素的化合物不一定只有共价键D.电负性之差小于1.7的两种元素的原子间一定形成共价键11.下列有关σ键和π键的说法错误的是()A.含有π键的分子在反应时,π键是化学反应的积极参与者B.当原子形成分子时,首先形成σ键,可能形成π键C.有些原子在与其他原子形成分子时只能形成σ键,不能形成π键D.在分子中,化学键可能只有π键而没有σ键12.(2021·天津高二检测)在N2F2分子中,所有原子均符合8电子稳定结构,则该分子中两个氮原子之间的键型构成是()A.只有一个σ键B.只有一个π键C.一个σ键,一个π键D.一个σ键,两个π键13.分析下列化学式中画有横线的元素,选出符合要求的物质填空(填字母)。
《共价键》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共价键的概念,了解共价键的形成条件。
2. 能够正确描述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区别。
3. 了解共价键在物质性质中的作用。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共价键的形成及形成条件,掌握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区别。
2. 教学难点:共价键在物质性质中的作用,需要通过实验和实例分析进行理解。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PPT和相关视频素材。
2. 准备实验器材,如电子显微镜、电极等,以便进行电子显微实验。
3. 准备实例材料,如常见化合物、高分子材料等,以便进行实例分析。
4. 安排学生进行实验或观察,确保学生能够充分理解共价键的形成和作用。
四、教学过程: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注重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探究、讨论等活动方式,使学生掌握共价键的概念和形成条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教学过程如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金刚石、氯化钠、干冰等物质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物质的微观结构,并思考这些物质为什么具有如此特殊性质。
引出共价键的概念和概念形成的基本条件。
2. 展示实验视频:通过播放氯化钠晶体形成过程的实验视频,让学生观察到阴阳离子通过共价键相互吸引而形成的晶体结构。
引导学生分析共价键的形成过程和特点。
3. 深入探究: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探究共价键的形成条件。
引导学生从原子结构、原子电性、电子云重叠方式等方面进行分析,归纳出共价键的形成条件。
4. 师生互动:教师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针对学生的讨论和回答进行点评和补充。
同时,通过提问和引导,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共价键的概念和形成条件。
5.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一些典型化学反应中的共价键形成过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共价键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6. 课堂小结:组织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共价键的概念和形成条件,帮助学生形成清晰的知识体系。
7.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共价键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科学探究的能力。
第二章分子结构与性质
教材分析
本章比较系统的介绍了分子的结构和性质,内容比较丰富。
首先,在第一章有关电子云和原子轨道的基础上,介绍了共价键的主要类型b键和n键,以及键参数一一键能、键长、键角;接着,在共价键概念的基础上,介绍了分子的立体结构,并根据价层电子对互斥模型和杂化轨道理论对简单共价分子结构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进行了解释。
最后介绍了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分子间作用力、氢键等概念,以及它们对物质性质的影响,并从分子结构的角度说明了“相似相溶”规则、无机含氧酸分子的酸性等。
化学2 已介绍了共价键的概念,并用电子式的方式描述了原子间形成共价键的过程。
本章第一节“共价键” 是在化学2 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运用的第一章学过的电子云和原子轨道的概念进一步认识和理解共价键,通过电子云图象的方式很形象、生动的引出了共价键的主要类型b键和n 键,以及它们的差别,并用一个“科学探究”让学生自主的进一步认识b 键和n键。
在第二节“分子的立体结构”中,首先按分子中所含的原子数直间给出了三原子、四原子和五原子分子的立体结构,并配有立体结构模型图。
为什么这些分子具有如此的立体结构呢?教科书在本节安排了“价层电子对互斥模型”和“杂化轨道理论”来判断简单分子和
离子的立体结构。
在介绍这两个理论时要求比较低,文字叙述比较简洁并配有图示。
还设计了“思考与交流” 、“科学探究”等内容让学生自主去理解和运用这两个理论。
在第三节分子的性质中,介绍了六个问题,即分子的极性、分子间作用力及其对物质性质的影响、氢键及其对物质性质的影响、溶解性、手性和无机含氧酸分子的酸性。
除分子的手性外,
对其它五个问题进行的阐述都运用了前面的已有知识,如根据共价键的概念介绍了键的极性和分子的极性;根据化学键、分子的极性等概念介绍了范德华力的特点及其对物质性质的影响;根据电负性的概念介绍了氢键的特点及其对物质性质的影响;根据极性分子与非非极性分子的概念介绍了“相似相溶” 规则;根据分子中电子的偏移解释了无机含氧酸分子的酸性强弱等;对于手性教科书通过图示简单介绍了手性分子的概念以及手性分子在生命科学和生产手性药物方面的应用
第一节共价键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复习化学键的概念,能用电子式表示常见物质的离子键或共价键的形成过程。
2 •知道共价键的主要类型S键和n键。
3•说出S键和n键的明显差别和一般规律。
教学重点、难点:价层电子对互斥模型
教学过程:
[复习引入]
NaCl、HCl 的形成过程
[设问
]
前面学习了电子云和轨道理论,对于 HCI 中H 、Cl 原子形成共价键时,电子 如何重叠?
例:H 2的形成
[讲解、小结]
[板书]
1. S 键:(以“头碰头”重叠形式)
a. 特征:以形成化学键的两原子核的连线为轴作旋转操作,共价键的图形 不
变,轴对称图形。
b. 种类:S-S S 键 S-P S 键 P-P S 键
[
过渡] P 电子和P 电子除能形成S 键外,还能形成n 键
[板书]
2. n 键
[讲解]
Ci
Z/z
7S : Cf
棉旦赛岳
1』 电于云相直童整 球雄缶分子苑
:袅叔肿也千旳赶千萤廂旦塩皱 虹扌虽麗童童養 帰慑的長帯第镀的愛斗釜田樣
■
旳半祿于la工樓谜* 算对电手蛊
a.特征:每个n键的电子云有两块组成,分别位于有两原子核构成平面的两侧,
如果以它们之间包含原子核的平面镜面,它们互为镜像,这种特征称为镜像对称。
3.S键和n键比较
①重叠方式
S键:头碰头
n键:肩并肩
②S键比n键的强度较大
② 成键电子:S键S-S S-P P-P
n 键P-P
S键成单键
n键成双键、叁键
4 .共价键的特征饱和性、方向性
[科学探究]讲解
[小结]
生归纳本节重点,老师小结
[补充练习]
1 .下列关于化学键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化学键是一种作用力
B.化学键可以是原子间作用力,也可以是离子间作用力
C.化学键存在于分子内部
D.化学键存在于分子之间
2.对S键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S键不属于共价键,是另一种化学键
B.S-S S键与S-P S键的对称性相同
C.分子中含有共价键,则至少含有一个S键
D.含有n键的化合物与只含S键的化合物的化学性质不同
3.下列物质中,属于共价化合物的是()
A. I2
B. BaCl2
C. H2SO4
D. NaOH
4.下列化合物中,属于离子化合物的是(
A. KNO3
B. BeCl
C. KO2
D. H2O2
5.写出下列物质的电子式。
H2、N2、HCl、H2O
6 .用电子式表示下列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HCl、NaBr、MgF2、Na2S、CO2
[答案]
1. D
2.A
3.C
4.AC 5 .略 6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