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学生送上一份“心灵鸡汤”新

  • 格式:doc
  • 大小:36.50 KB
  • 文档页数:3

下载文档原格式

  / 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给学生送上一份“心灵鸡汤”

——浅论语文教学中的尊重教育

南京工大附中五十中陈彩娟也许有人认为,语文教学中进行尊重德育教育纯属画蛇添足之论,因为语文教学目标明确规定有思想目标和内容目标两大内容,这是无可争议的。但我要强调的是,不仅要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思想目标来,而且要把它提高到一个相应的高度,要真正地做到寓德于教。因此,我认为现在重申尊重教育非但不是画蛇添足,而是至关重要的,在现代社会尤其有其现实性。

当今社会随着中国经济的稳步发展,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大,随着西方文化的侵入,某些人的思想也发生了质的飞跃,由五六十年代凡事从社会、他人之利出发发展到凡事为自己之利出发。而这些人有可能都已为人父、为人母了,不难想象,这样的家长培养出来的孩子的思想是怎样的。即使退一步讲,他们还没有自己的孩子,还没有机会对孩子进行言传身教,但他作为社会的一员,他的思想也会间接地影响到孩子思想的正常发展。

以前看到一则报道,辽宁有一位十四岁的小姑娘傍晚散步时,发现路旁有位摔断了腿的中年人,小姑娘明白依靠自己一人的力量是不能把这位中年人扶起来的,于是悲惨地一幕就发生了:小姑娘跪了下来请求围看的大人们帮忙送受伤的人去医院,可是围观的人却漠然地离散了,剩下的只有那跪在地上的小娘……这样的报道还有很多很多,由此可见,现在有些人已经把社会公德践踏得不成样子了。处于这样的环境里,学生的思想无疑会受到不良的影响。

另外,现在大多数家庭都只有一个小孩在,孩子周围有父母、爷爷奶奶和外婆外公护着,孩子则成了名符其实的“小皇帝”,除了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毛病之外,还无形中养成了“凡事以自我为中心”的毛病,只做对自己有利的事。而在思想上也出现了普遍的“早熟”现象,久而久之,学生就失去了往昔的童真,成为一个确确实实的个人主义者了,同学之间也没有了以往相互帮助、相互团结的好风气,取而代之的是随意贬低别人,见别人于困境时漠然处之的坏风气。

举个小例子来讲:有一天,某班组织校外活动,其间有一学生口渴难忍,附近又无任何饮料可买,班主任遂转向携矿泉水的一学生,要他给那位口渴的同学喝一点,谁知该生回答绝妙:“老师,我感冒!”老师愕然。

此种现象在学生中已屡有发生了,因此针对学生的“精神漠然”给予一点“明净之水”是大有裨益的,也是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件实事。作为一位语文教师,其身上担负的职责不应仅仅局限于如何提高学生的成绩,还在于如何培养具有健康头脑的学生。鲁迅弃医从文的原因是众所周知的。鲁迅说得很好:“只有头脑健康的民众,才是觉醒的民众。”十九世纪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明确指出:“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在他的教育理论体系中,进行尊重教育可以说是最重要的内容。他要求青年在具有健康体魄的基础上,必须有精神的健全发展,而这集中表现为必须有完美的德行。他说:“我认为一个人或一个绅士的各种品性之中,德行是第一位,是最不可缺少的。”我在此借用先哲的话旨在说明德育教育的重要性。换言之,只有学生有了良好的明辨是非的能力,有了较高的道德情操之后,才会在掌握了知识之后,自学地把自己的知识化作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才会为自己的祖国贡献出自己的力量。而那些没有明辨是非能力的人,即使成功后也不会产生高尚的动机,有时甚至会走向反面。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品德的培养作用巨大,大而言之是为了祖国未来的昌盛,因为祖国未来的建设重任是要落在下一代身上的;小而言之是为了使每个学生都成为“健康”的人。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到底有无实施德育教育的可能性呢?我认

为其可能性是存在的。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这是语文学科不同于其它学科的独特之处。首先,语文包含的内容是极为广泛的,古今中外皆是语文的范畴。从心理学的角度上讲,人的求知过程往往是以好奇心开始的,并在好奇心的推动下自觉地去进一步研究。而语文学科内容的丰富性符合青少年儿童好奇心强的特点,容易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这就为教师对学生进行循循善诱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前提。

其次,语文学科教学的方式可博采众长,灵活使用。德育教育是较为空洞的,但如果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语文教学中采用轻松师生对话式的教学方法的话,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的教学目的是很明确的,但这个目的教师应作适当的遮掩,不要轻易把你的目的亮出来,而是在上课过程中,师生共同配合,营造一种和谐而又活泼的气氛,学生积极参与,教师作适当点拨,由学生最后去挖掘教师的教学目的,并加以解答,这样学生就会获得一种成就感。

第三,也是最为重要的一条,即语文这一门学科各篇风格迥异的文章所寓含的道理是通过丰富的文学形象表现出来的,如安徒生的童话《皇帝的新装》,要学生明白应该诚实,不应“自欺欺人”,但是这一点是通过一系列人物形象的塑造才得出来的。这就较一般的政治学科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自然地接受文章中德育的教育。

以上三条就为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提供了实现的可能性,但是仅仅有了实施的可能性还不够,还要有具体可行的教学方法才可。

为了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教育,我首先采用了逐步渗透法,通俗地讲就是以小见大法。何谓逐步渗透法,也就是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时不可随意拔高,而是从学生最易触摸得到的地方入手,因小见大,使学生思想意识随着教师的引导逐步提高。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定了一条如何提高学生品德的发展趋向简易模式,学生主要生活在家庭和学校两个环境,与社会的接触面相应地小一些,因此我就从每个学生都要爱自己的家,爱自己的亲人作为德育教育的第一步,在这个基础上激发学生思考如何才算爱家,在此过程中巧妙地转化成学生应有明确的学习目的。最后站在更高的角度提出学生一定要热爱自己的祖国。这样通过以小见大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就不至于空泛地讲大道理,学生听时也不会产生反感。从学生方面来讲,从“爱家—爱国”可以说是思想上的一次飞跃,这与传统的“有国才有家”的思维方式是截然不同的,但相同的是都要强调爱国。我认为从家入手,就无形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使师生对话有了实现的可

能性。

下面,我就联系课文《这不是一颗流星》、《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和《枣核》三篇文章讲一下“逐步渗透法”的大体思路。我之所以挑这三篇文章,是因为它们完整地体现也“爱家—爱国”的思想教育的趋势。在讲《这不是一颗流星》时,我强调作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应富有人情味,对于自己的亲人要有一种体贴之情,关心之情,并对学生灌输“我为他人出一份力”的思想。为了达到较好的教育目的,我引导学生分析社会上的“小皇帝”现象,由学生得出此种现象所产生的不良后果,最后以日本人的观点“你们是跨掉的一代”来震动学生的心灵,使学生自发地思考为什么“我们被称作垮掉了的一代”和“面对这种蔑视之论我们应该怎么办”等一系列问题。为了巩固本课的教育意义,课后我还布置学生观察父母的一天,写篇观察日记,旨在使学生真正地理解自己的父母,从而自发地产生一种热爱父母的亲情;随后请学生思考“我何以回报父母为自己付出的心血”这一问题。

在学生具备了爱家、爱亲人这一思想的基础之上,我接着上《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这一课,本课是讲周恩来从小立下大志的一段故事。我先紧接上堂课在浅层次上请学生讨论:面对父母的付出,我该如何回报?引导学生先对其中的“我应好好读书”这一条作肯定的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