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新标准主要分类
- 格式:docx
- 大小:11.87 KB
- 文档页数:3
汽车技术分类标准汽车技术是指应用科学知识和技术手段,通过设计、制造、维修和使用等方面对汽车进行改进和提升的过程。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人们对汽车性能、安全性、环保性等要求的增加,汽车技术的发展也日益迅猛。
为了更好地对汽车技术进行分类和归纳,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汽车技术分类标准。
一、动力系统分类1.传统燃油动力系统:包括汽油、柴油、液化气等燃油动力系统,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动力系统。
这种动力系统以内燃机为核心,通过燃料燃烧产生高温高压气体,驱动车辆行驶。
2.电力动力系统:包括电动车和混合动力车。
电动车完全依靠电能驱动,不排放尾气,环保性能较好;混合动力车则同时配备了内燃机和电动机,可以在不同驾驶工况下选择最优动力方式。
二、驱动方式分类1.前驱:将发动机功率传给前轮,主要优点是成本较低、车辆重量较轻,适用于城市道路和一般驾驶环境。
2.后驱:将发动机功率传给后轮,主要优点是具有更好的动力传递效率和操控性能,适用于高速公路和运输车辆。
3.四驱:将发动机功率同时传给前后轮,增加了车辆的牵引力和操控稳定性,适用于复杂路况和越野车辆。
三、车身结构分类1.轿车:通常具有两排座椅和封闭式车身结构,适用于家用和商务代步。
2.SUV:代表着运动型多功能车,具有更大的车内空间和更强的通过能力,适用于户外活动和越野行驶。
3.轻卡和重卡:轻卡主要用于城市物流运输,重卡主要用于长途运输。
4.客车:用于承载乘客的大型车辆,分为城市公交车、旅游客车等。
5.皮卡:具有后车厢的轻型货车,适用于载货和家庭使用。
四、安全技术分类1.车身稳定性控制系统:包括ABS、ESP等,通过传感器实时监测车辆的运动状态,调整制动力分配和车轮转速,提高车辆操控性和安全性。
2.被动安全系统:包括安全气囊、安全带等,用于在车辆发生碰撞时保护乘客安全。
3.主动安全系统:包括倒车雷达、自动紧急制动系统等,通过传感器和算法辅助驾驶员预防碰撞和减少事故发生。
五、智能技术分类1.自动驾驶技术:通过使用传感器、图像识别和人工智能等技术,使车辆能够实现自动驾驶,减少驾驶员的操作和疲劳。
中国汽车分类新标准
一、轿车类
轿车类车辆是指座位数不超过9个的载客车辆,包括轿车、吉普车、微型车等。
根据轿车排量和车长,轿车类车辆可分为A00级、A0级、A级、B级、C级和D级。
二、客车类
客车类车辆是指座位数大于9个的载客车辆,包括小型客车、中型客车和大型客车。
根据车辆长度和用途,客车类车辆可分为轻型客车、中型客车和大型客车。
三、载货车类
载货车类车辆是指主要用于运输货物的车辆,包括轻型载货车、中型载货车和重型载货车。
根据车辆总质量和货箱结构,载货车类车辆可分为栏板式载货车、厢式载货车、罐式载货车等。
四、专用车类
专用车类车辆是指经过特殊设计和改装,用于特定用途的车辆,包括救护车、消防车、警车、工程车等。
根据用途和特殊要求,专用车类车辆可分为多种类型,如救护车、消防车、警车、工程车等。
五、牵引车类
牵引车类车辆是指用于牵引挂车的车辆,包括全挂牵引车和半挂牵引车。
根据牵引方式和用途,牵引车类车辆可分为多种类型,如普通牵引车、平板牵引车和集装箱牵引车等。
六、挂车类
挂车类车辆是指由牵引车牵引的载货车辆,包括全挂车和半挂车。
根据用途和结构,挂车类车辆可分为多种类型,如平板挂车、集装箱挂车和栏板挂车等。
七、其他类
其他类车辆是指不属于以上六类的其他车辆,如越野车、跑车等。
根据车型特点和用途,其他类车辆可分为多种类型,如越野车、跑车等。
机动车分类
一、按照GB7258—2017《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确定的机动车分类:
二、按照公安部GA802—2014《机动车类型术语和定义》对机动车进行分类,车辆类型是根据机动车规格术语和机动车结构术语确定的机动车分类。
1.机动车规格术语
机动车规格术语见表2-1
2.机动车结构术语
机动车结构术语见表2-2
表2-2机动车结构术语分类表
3.机动车使用性质术语
机动车使用性质细类见表2-3
表2-3机动车使用性质细类表
4.1车辆类型根据机动车规格术语和机动车结构术语相加确定,规格术语在前,结构术语在后,如“大型普通客车”、“中型罐式货车”、“重型专项作业车”、“重型集装箱半挂车”、“普通二轮摩托车”等。
但低速货车的结构术语在前,规格术语在后,如“普通低速货车”、“厢式低速货车”、“罐式低速货车”等。
轿车按照其规格术语确定为“大型轿车”、“小型轿车”和“微型轿车”。
4.2无对应的规格术语时,车辆类型按照结构术语确定,如“轮式装载机械”。
4.3三轮汽车无对应的结构术语,其车辆类型统一为“三轮汽车”。
除三轮汽车外的其他汽车,其结构特征无对应的结构术语时,车辆类型按照机动车规格术语及最相近的结构术语相加确定。
4.4有轨电车无对应的结构术语,其车辆类型根据规格术语确定,如“大型有轨电车”。
4.1.1.1.1.1 - -
三、按照GB/T15089—2001《机动车辆及挂车分类》依据座位数及最大设计总质量对汽车及挂车进行分类;依据速度及和发动机气缸的工作容积对两轮及三轮机动车(摩托车及轻便摩托车)进行分类。
1.汽车及挂车分类
汽车及挂车分类表见3-1
两轮或三轮机动车分类见3-2。
车辆类型分类标准车辆类型分类标准是指根据车辆的功能、结构、用途等特点进行分类的标准。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车辆可以被划分为不同的类型,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认识车辆。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车辆类型分类标准。
一、按用途分类。
1.客车,主要用于载客的车辆,包括公交车、旅游车、校车等。
2.货车,主要用于运输货物的车辆,包括货车、厢式货车、罐式货车等。
3.特种车辆,主要用于特殊用途的车辆,包括消防车、救护车、工程车等。
二、按结构分类。
1.轿车,一般指小型载人汽车,通常分为两厢车和三厢车。
2.货车,主要指用于运输货物的车辆,根据不同的结构可以分为平板货车、厢式货车、自卸车等。
3.客车,主要指用于载客的车辆,包括大巴、中巴、面包车等。
三、按动力分类。
1.燃油车,使用燃油作为动力源的车辆,包括汽油车、柴油车等。
2.新能源车,使用新能源作为动力源的车辆,包括电动车、混合动力车等。
四、按车身结构分类。
1.轿车,一般指小型载人汽车,包括两厢轿车、三厢轿车、跑车等。
2.SUV,运动型多用途车,具有较高的通过性和较好的操控性。
3.MPV,多功能车,一般具有较大的内部空间和较好的乘坐舒适性。
五、按牵引方式分类。
1.前驱车,发动机的动力通过前轮传递,主要用于小型车辆。
2.后驱车,发动机的动力通过后轮传递,主要用于中大型车辆。
3.四驱车,所有车轮都能获得动力,具有良好的通过性,主要用于越野车辆。
六、按车辆尺寸分类。
1.微型车,整车尺寸小巧,适合城市通勤和短途出行。
2.小型车,整车尺寸适中,适合家庭用车和日常代步。
3.中型车,整车尺寸较大,适合商务用车和家庭出行。
4.大型车,整车尺寸较大,一般用于商务接待和高端出行。
七、按车辆功能分类。
1.运输车辆,主要用于物品或人员的运输,包括货车、客车等。
2.工程车辆,主要用于工程作业,包括挖掘机、推土机等。
3.特种车辆,主要用于特殊用途,包括消防车、救护车等。
以上是常见的车辆类型分类标准,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认识车辆,为选择适合自己需求的车辆提供参考。
中国汽车分类标准(GB9417-89) 将汽车分类为8 类:1、载货汽车 : 微型货车Ga<=1.8t轻型货车 1.8T<Ga<=6t中型货车6t<Ga<=14t重型货车Ga>14t2、越野汽车 : 轻型越野汽车Ga<=5t中型越野汽车5t<=Ga<=13t重型越野汽车13t<Ga<=24t超重型越野汽车Ga>24t3、自卸汽车 : 轻型自卸汽车Ga<=6t中型自卸汽车6t<Ga<=14t重型自卸汽车Ga>14t矿用自卸汽车4、牵引车 :半挂牵引汽车全挂牵引汽车5、专用汽车 : 箱式汽车罐式汽车起重举升汽车仓栅式汽车特种结构汽车专用自卸汽车6、客车 :微型客车L<=3.5m轻型客车 3.5m<L<=7m中型客车7m<L<=10m大型客车L>10m特大型客车7、轿车:微型轿车普通级轿车中级轿车中高级轿车高级轿车V<=1L1L<V<=1.6L1.6L<V<=2.5L2.5L<V<=4L V>4L8、备用分类号9、半挂车:轻型半挂车中型半挂车重型半挂车超重型半挂车Ga<=7.1t7.1t<Ga<=19.5 19.5t<Ga<=34t Ga>34t注 : 1、Ga——厂定最大总质量( 单位 :t -吨 );L——车厂 ( 单位 : m —米 ); V ——发动机排量 ( 单位 : l —升 ).2、载货汽车、自卸汽车、半挂车Ga为公路运行时厂定最大总质量;越野汽车Ga为越野车运行时厂定最大总质量。
3、中型、大型客车包括城市客车、长途客车、旅游客车及团体客车;特大型客车指铰接客车和双层客车。
机动车分类标准机动车分类一、按照GB7258—2017《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确定的机动车分类:乘用公路客车或汽车 汽车列车 摩托车挂车载客载货汽车 旅居校车 未设置乘客设置乘客站未设置乘客站幼儿低速三轮低速半挂专项气体燃两用燃双燃纯电插电式混合燃料电教残疾人牵引杆挂中置半旅居乘用货车铰链列车 牵引杆挂车列中置轴危险货物运输车 普通轻便两轮普边三轮正三轮客车 小学中学专用旅游专用两轮轻正三轮拖拉机运输机组 轮式专用机械车轮式自行机械车特型机动车机动车二、按照公安部GA802—2014《机动车类型术语和定义》对机动车进行分类,车辆类型是根据机动车规格术语和机动车结构术语确定的机动车分类。
1.机动车规格术语机动车规格术语见表2-1分类说明c汽车载客汽车a大型车长大于等于6000mm或者乘坐人数大于等于20人的载客汽车。
中型车长小于6000mm且乘坐人数为(10~19)人的载客汽。
小型车长小于6000mm且乘坐人数小于等于9人的载客汽车,但不包括微型载客汽。
微型车长小于等于3500mm且发动机气缸总排量小于等于1000mL的载客汽。
载货汽车重型大允许总质量(以下简称“总质量”)大于等于12000kg的载货汽车。
中型车长大于等于6000mm或者总质量大于等于4500kg且小于12000kg的载货汽车,但不包括低速货车。
轻型车长小于6000mm且总质量小于4500kg的载货汽车,但不包括微型载货汽车和低速汽车(三轮汽车和低速货车的总称,下同)。
微型车长小于等于3500mm且总质量小于等于1800kg的载货汽车,但不包括低速汽车。
三轮(三轮汽车)以柴油机为动力,最大设计车速小于等于50km/h,总质量小于等于2000kg,长小于等于4600mm,宽小于等于1600mm,高小于等于2000mm,具有三个车轮的货车。
其中,采用方向盘转向、由传递轴传递动力、有驾驶室且驾驶人座椅后有物品放置空间的,总质量小于等于3000kg,车长小于等于5200mm,宽小于等于1800mm,高小于等于2200mm。
1 汽车概念“汽车”(auto,automobile)英文原译为“自动车”,在日本也称“自动车”(日本汉字中的汽车则是指我们所说的火车)其他文种也多是“自动车”,唯有我国例外。
有些进行特种作业的轮式机械以及农田作业用的轮式拖拉机等,在少数国家被列入专用汽车,而在我国则分别被列入工程机械和农用机械之中。
按照国家最新标准GB/T 3730.1—2001对汽车的定义:由动力驱动,具有四个或四个以上车轮的非轨道承载的车辆,主要用于:载运人员和(或)货物;牵引载运人员和(或)货物的车辆;特殊用途。
本术语还包括:a)与电力线相联的车辆,如无轨电车;b)整车整备质量超过400kg的三轮车辆。
美国汽车工程师学会标准SAEJ 687C中对汽车的定义是:由本身动力驱动,装有驾驶装置,能在固定轨道以外的道路或地域上运送客货或牵引车辆的车辆。
日本工业标准JISK 0101 中对汽车的定义是:自身装有发动机和操纵装置,不依靠固定轨道和架线能在陆上行驶的车辆。
2 汽车种类划分(1)按用途分类汽车有运输汽车和特殊用途汽车两类。
其中运输汽车有轿车、客车、货车、牵引汽车;特种用途汽车主要是执行运输以外的任务,但是具有装甲或武器的作战车辆不属于此列,而被列为军事特种车辆。
特种汽车主要为娱乐汽车、竞赛汽车和特种作业汽车。
(2)按动力装置型式分类主要分为活赛式内燃机汽车、电动汽车和燃气轮机汽车。
其中活赛式内燃机根据其使用燃料的不同,通常分为汽油车和柴油车。
(3)按行使道路条件分类主要分为公路用车和非公路用车。
(4)按行使机构的特征分类主要分为轮式汽车和其他型式的车辆。
3 行业定义及其市场细分汽车产业是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它具有丰富的产业链条,与其他行业紧密相连,同时也能带动更宽广的就业范围,由此促进消费,使其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我国加入WTO之后,汽车行业结合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状况,划分也执行了新的标准,与国际发展相接轨。
汽车产品类型分类标准
汽车是现代社会的重要交通工具,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汽车产品也不断更新换代。
汽车产品类型繁多,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 按照车身结构分类
根据车身结构的不同,可以将汽车分为轿车、SUV、MPV、
跑车、敞篷车等。
轿车是一种常见的乘用车,通常有两个或四个车门,适合城市道路行驶。
SUV是运动型多功能车,更适
合野外探险和越野行驶。
MPV是多功能车,适合家庭出行和
商务用途。
跑车和敞篷车则是追求速度和驾驶乐趣的高性能车型。
2. 按照动力系统分类
根据动力系统的不同,可以将汽车分为燃油车和新能源车。
燃油车是传统的汽车类型,主要包括汽油车、柴油车、天然气车等。
新能源车则是近年来兴起的环保型汽车,主要包括电动车、混合动力车等。
3. 按照使用性质分类
根据使用性质的不同,可以将汽车分为私家车和商用车。
私家车主要用于个人出行和家庭用途,商用车则主要用于货物运输和客运服务。
4. 按照品牌分类
根据品牌的不同,可以将汽车分为国产车和进口车。
国产车是指在国内生产销售的汽车,进口车则是指从国外进口销售的汽车。
5. 按照价位分类
根据价位的不同,可以将汽车分为经济型、中档型和豪华型。
经济型汽车价格较低,适合普通家庭使用;中档型汽车价格适中,配置较高;豪华型汽车则价格较高,配置更加豪华。
以上是常见的汽车产品类型分类标准,消费者在购买汽车时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预算选择适合自己的汽车类型。
机动车分类二、按照公安部GA802—2014《机动车类型术语和定义》对机动车进行分类,车辆类型是根据机动车规格术语和机动车结构术语确定的机动车分类。
1.机动车规格术语机动车规格术语见表2-1表2-1 机动车规格术语分类表2.机动车结构术语机动车结构术语见表2-2表2-2 机动车结构术语分类表表2-2 机动车结构术语分类表(续)3.机动车使用性质术语机动车使用性质细类见表2-3表2-3 机动车使用性质细类表4.车辆类型车辆类型根据机动车规格术语和机动车结构术语相加确定,规格术语在前,结构术语在后,如“大型普通客车”、“中型罐式货车”、“重型专项作业车”、“重型集装箱半挂车”、“普通二轮摩托车”等。
但低速货车的结构术语在前,规格术语在后,如“普通低速货车”、“厢式低速货车”、“罐式低速货车”等。
轿车按照其规格术语确定为“大型轿车”、“小型轿车”和“微型轿车”。
无对应的规格术语时,车辆类型按照结构术语确定,如“轮式装载机械”。
三轮汽车无对应的结构术语,其车辆类型统一为“三轮汽车”。
除三轮汽车外的其他汽车,其结构特征无对应的结构术语时,车辆类型按照机动车规格术语及最相近的结构术语相加确定。
有轨电车无对应的结构术语,其车辆类型根据规格术语确定,如“大型有轨电车”。
三、按照GB/T15089—2001《机动车辆及挂车分类》依据座位数及最大设计总质量对汽车及挂车进行分类;依据速度及和发动机气缸的工作容积对两轮及三轮机动车(摩托车及轻便摩托车)进行分类。
1.汽车及挂车分类汽车及挂车分类表见3-1表3-1 汽车及挂车分类2.两轮或三轮机动车分类两轮或三轮机动车分类见3-2表3-2 两轮或三轮机动车分类。
汽车类型划分标准汽车是一种广泛使用的交通工具,其类型繁多,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进行不同的划分。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汽车类型划分标准:按用途分类根据汽车的用途,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1 家用汽车:主要用于家庭出行、购物等日常用途的汽车。
1.2 商用车:主要用于商业用途的汽车,如货物运输、公共交通等。
1.3 越野车:主要用于野外行驶的汽车,具有较强的越野性能。
1.4 跑车:主要用于高速行驶和竞技比赛的汽车,具有高性能和优秀的操控性能。
按动力装置类型分类根据汽车的动力装置类型,可以分为以下几类:2.1 燃油汽车:使用燃油作为动力源的汽车。
2.2 电动汽车:使用电池作为动力源的汽车。
2.3 混合动力汽车:同时使用燃油和电力的汽车。
按行驶道路条件分类根据汽车的行驶道路条件,可以分为以下几类:3.1 公路汽车:主要用于公路行驶的汽车。
3.2 越野车:具有较强的越野性能,适用于野外行驶。
3.3 雪地车:适用于雪地和冰面行驶的汽车。
按行驶机构特征分类根据汽车的行驶机构特征,可以分为以下几类:4.1 前驱汽车:发动机前置、驱动轮前置的汽车。
4.2 后驱汽车:发动机后置、驱动轮后置的汽车。
4.3 四驱汽车:四个车轮均具有驱动能力的汽车。
按发动机位置及驱动型式分类根据发动机位置及驱动型式,可以分为以下几类:5.1 前置前驱汽车:发动机前置、前轮驱动的汽车。
5.2 前置后驱汽车:发动机前置、后轮驱动的汽车。
5.3 中置后驱汽车:发动机中置、后轮驱动的汽车,常见于跑车。
5.4 四驱汽车:四个车轮均具有驱动能力的汽车,通常采用分时或全时四驱技术。
我国汽车的分类及表示方法我国汽车分类标准中国汽车分类标准(GB9417-89)将汽车分类为8类:1、载货汽车:微型货车Ga<=1.8t轻型货车 1.8T<GA<=6T中型货车6t<GA<=14T重型货车Ga>14t2、越野汽车:轻型越野汽车Ga<=5t中型越野汽车5t<=Ga<=13t重型越野汽车13t<GA<=24T超重型越野汽车Ga>24t3、自卸汽车:轻型自卸汽车Ga<=6t中型自卸汽车6t<GA<=14T重型自卸汽车Ga>14t矿用自卸汽车4、牵引车:半挂牵引汽车全挂牵引汽车5、专用汽车:箱式汽车罐式汽车起重举升汽车仓栅式汽车特种结构汽车专用自卸汽车6、客车:微型客车L<=3.5m轻型客车 3.5m<L<=7M中型客车7m<L<=10M大型客车L>10m特大型客车7、轿车:微型轿车V<=1L普通级轿车1L<V<=1.6L中级轿车 1.6L<V<=2.5L中高级轿车 2.5L<V<=4L高级轿车V>4L8、备用分类号9、半挂车:轻型半挂车Ga<=7.1t中型半挂车7.1t<GA<=19.5重型半挂车19.5t<GA<=34T超重型半挂车Ga>34t注:1、Ga——厂定最大总质量(单位:t-吨);L——车厂(单位: m—米);V——发动机排量(单位: l—升).2、载货汽车、自卸汽车、半挂车Ga为公路运行时厂定最大总质量;越野汽车Ga为越野车运行时厂定最大总质量。
3、中型、大型客车包括城市客车、长途客车、旅游客车及团体客车;特大型客车指铰接客车和双层客车。
汽车产品型号的构成汽车的产品型号由企业名称代号、车辆类别代号、主参数代号、产品序号组成。
必要时附加企业自定代号。
对于专用汽车及专用半挂车还应增加专用汽车分类代号。
机动车分类一、按照GB7258—2017《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确定的机动车分类:二、按照公安部GA802—2014《机动车类型术语和定义》对机动车进行分类,车辆类型是根据机动车规格术语和机动车结构术语确定的机动车分类。
1.机动车规格术语机动车规格术语见表2-12.机动车结构术语机动车结构术语见表2-2表2-2 机动车结构术语分类表(续)3.机动车使用性质术语机动车使用性质细类见表2-34.1车辆类型根据机动车规格术语和机动车结构术语相加确定,规格术语在前,结构术语在后,如“大型普通客车”、“中型罐式货车”、“重型专项作业车”、“重型集装箱半挂车”、“普通二轮摩托车”等。
但低速货车的结构术语在前,规格术语在后,如“普通低速货车”、“厢式低速货车”、“罐式低速货车”等。
轿车按照其规格术语确定为“大型轿车”、“小型轿车”和“微型轿车”。
4.2无对应的规格术语时,车辆类型按照结构术语确定,如“轮式装载机械”。
4.3三轮汽车无对应的结构术语,其车辆类型统一为“三轮汽车”。
除三轮汽车外的其他汽车,其结构特征无对应的结构术语时,车辆类型按照机动车规格术语及最相近的结构术语相加确定。
4.4有轨电车无对应的结构术语,其车辆类型根据规格术语确定,如“大型有轨电车”。
三、按照GB/T15089—2001《机动车辆及挂车分类》依据座位数及最大设计总质量对汽车及挂车进行分类;依据速度及和发动机气缸的工作容积对两轮及三轮机动车(摩托车及轻便摩托车)进行分类。
1.汽车及挂车分类汽车及挂车分类表见3-1两轮或三轮机动车分类见3-2表3-2 两轮或三轮机动车分类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致力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合同协议,策划案计划书,学习资料等等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
车型分类标准车型分类标准是指根据车辆的用途、结构、性能等特点,将车辆进行分类和归纳的标准。
在汽车行业中,车型分类标准对于消费者购车、政府管理、企业研发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从不同的角度对车型分类标准进行详细介绍。
一、按用途分类。
1.客车,主要用于运输乘客,包括大巴、中巴、面包车等。
2.货车,主要用于运输货物,包括轻型货车、中型货车、重型货车等。
3.专用车,包括救护车、消防车、工程车等,根据具体用途进行分类。
4.越野车,主要用于越野行驶,具有较强的通过能力和越野性能。
5.运动车,主要用于赛车、运动等,具有较高的性能和操控性。
二、按结构分类。
1.轿车,包括三厢轿车、两厢轿车、硬顶轿车、敞篷轿车等。
2.SUV,即运动型多用途车,具有越野能力和轿车般的操控性。
3.面包车,多用于商务和家庭用途,具有较大的载货空间。
4.皮卡,主要用于运输货物,具有较大的载货空间和较强的越野能力。
5.客车,包括大巴、中巴、小巴等,主要用于运输乘客。
三、按动力分类。
1.燃油车,包括汽油车、柴油车等,根据燃料种类进行分类。
2.新能源车,包括电动车、混合动力车等,具有环保、节能的特点。
3.混合动力车,即同时具备燃油和电动两种动力的车辆。
4.纯电动车,完全依靠电能驱动的车辆,无需燃油。
四、按尺寸分类。
1.微型车,整车尺寸小,适合城市狭窄道路和停车场使用。
2.小型车,适合家庭用车,具有较好的燃油经济性和舒适性。
3.中型车,具有较大的内部空间,适合家庭和商务用途。
4.大型车,具有较大的车身尺寸和内部空间,适合商务和商用需求。
五、按性能分类。
1.经济型车,具有较好的燃油经济性,适合日常通勤和家庭用车。
2.豪华车,具有较高的配置和舒适性,适合商务用车和高端消费人群。
3.运动型车,具有较高的动力性能和操控性,适合运动爱好者和赛车需求。
4.越野车,具有较强的通过能力和越野性能,适合户外探险和越野驾驶。
总结,车型分类标准是根据车辆的用途、结构、动力、尺寸和性能等特点进行分类的标准,对于消费者购车、政府管理、企业研发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汽车车型分类标准目前,我国汽车分类标准比较混乱,汽车生产销售市场上没有统一的车型分类标准,就连国家各管理部门中,对于汽车的分类也不能做到整齐划一。
根据新锐车网的报道我国汽车分类旧标准(GB/T3730.1-88)是1988年制订的,分为三大类,即载货汽车、客车和轿车,各类按照不同的划分标准进行了细分类,具体为:轿车按照发动机排量划分有微型轿车(1升以下)、轻级轿车(1- 1.6升)、中级轿车(1.6 - 2.5升)、中高级轿车(2.5— 4升)、高级轿车(4 升以上);客车按照长度划分一一有微型客车(不超过 3.5米)、小型客车(3.5 — 7米)、中型客车(7— 10米)和大型客车(10米以上);货车按照载重量划分——有微型货车(1.8吨以下)、轻型货车(1.8 — 6吨)、中型货车(6— 14吨)、重型货车(14吨以上)。
新的车型分类是在参考 GB/T3730.1-2001和GB/T15089-2001两个国家标准,它大的分类基本与国际较为通行的称谓一致,分为乘用车和商用车两大类,由于各国在车型细分上没有统一的标准,因此对于乘用车和商用车之下的细分类是按照我国自身的特点进行划分的。
新分类具体情况描述如下:乘用车(passenger car)在其设计和技术特征上主要用于载运乘客及其随身行李和/或临时物品的汽车,包括驾驶员座位在内最多不超过9个座位,它也可以牵引一辆挂车。
与旧分类相比,乘用车涵盖了轿车、微型客车以及不超过9座的轻型客车,而载货汽车和9座以上的客车全部不属于乘用车。
有一类特殊情况,即我们考虑部分车型如金杯海狮同一长度的车既有 9座以上的,又有9座以下的,在实际统计中,该车均列为商用车,在以下商用车的解读中不再重复叙述。
乘用车下细分为基本型乘用车、多功能车(MPV)、运动型多用途车(SUV)、和交叉型乘用车四类。
商用车(commercial vehicle)在设计和技术特征上用于运送人员和货物的汽车,并且可以牵引挂车。
汽车新标准主要分类及相关标准和规范
1. 引言
近年来,随着汽车科技的不断发展,汽车行业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为了确保汽车的安全性、环保性和质量标准的统一,各国纷纷制定了汽车新标准。
汽车新标准主要分为以下几个分类:安全标准、排放标准、车辆质量标准、能效标准、通信标准等。
本文将详细描述每个分类的相关标准和规范,包括标准的制定、执行和效果等。
2. 安全标准
安全标准是保障乘客和行人安全的重要标准,包括碰撞测试、安全系统要求等。
以欧洲汽车标准为例,其制定过程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政府机构、汽车制造商和研究机构共同参与制定标准,形成标准草案;•将标准草案公开征求意见,并进行技术评估;
•根据公众的反馈和评估结果进行修改,最后确定标准。
这些标准将以法律的形式施行,整个过程中政府机构起到了制定、执行和监督的作用。
通过执行安全标准,可以有效提高汽车的安全性,降低交通事故发生率,并对汽车制造商提出严格的要求,促进行业的发展。
3. 排放标准
排放标准是为了保护环境和公众健康而制定的标准,用于限制汽车尾气排放中的有害物质含量。
不同国家和地区对排放标准的要求不同,例如欧洲的欧洲排放标准(Euro),美国的美国国家排放标准(NAAQS)等。
排放标准的制定主要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
•对有害物质的种类和含量进行限制;
•检测和监测方法的规范;
•相应的处罚制度。
执行排放标准需要建立相应的检测机构和监测系统,以确保汽车排放符合标准。
这些标准的实施对于改善空气质量、减少污染物排放、保护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4. 车辆质量标准
车辆质量标准主要针对汽车的结构和性能进行规范,以确保汽车的质量和可靠性。
这些标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车身刚度和稳定性;
•制动系统和悬挂系统的设计要求;
•灯光和安全带等安全设备的要求。
车辆质量标准的制定需要考虑多个因素,如零部件的标准化、生产工艺的要求等。
执行车辆质量标准可以提高汽车的品质和可靠性,降低故障率和维修成本。
5. 能效标准
能效标准是为了提高汽车燃油利用率和减少能源消耗而制定的标准,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燃油经济性的要求;
•车辆轻量化设计的要求;
•可再生能源的应用等。
能效标准的制定旨在促进绿色低碳的汽车发展,鼓励技术创新和节能减排。
执行能效标准有利于降低汽车使用成本、减少对石油的依赖,并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6. 通信标准
通信标准是为了提高汽车智能化水平和行车安全性而制定的标准,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车联网的技术要求;
•车辆间通信的规范;
•自动驾驶技术的标准等。
通信标准的制定需要考虑车辆间的互联互通、信息安全等问题,以确保通信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执行通信标准可以促进汽车与智能交通系统的融合,提升行车安全和交通效率。
7. 标准的制定、执行和效果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汽车新标准制定过程可能稍有不同,但总体上都需要政府、汽车制造商、研究机构等多方共同参与,通过征求意见、评估和修改等步骤最终确定标准。
标准的执行需要建立相应的监测机构和检测体系,对符合标准的汽车给予认证,对不符合标准的汽车进行处罚或召回。
政府在执行过程中起到了监督和管理的作用。
汽车新标准的实施对于提高汽车的安全性、环保性和质量标准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通过执行标准,可以降低交通事故发生率,改善空气质量,提高汽车的品质和可靠性,促进汽车产业的发展。
结论
汽车新标准的制定、执行和效果对汽车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各国制定并执行汽车新标准的目的是保障乘客和行人的安全、保护环境、提高汽车质量和可靠性、促进能源节约和减排,以及推动汽车智能化和绿色发展。
通过对安全标准、排放标准、车辆质量标准、能效标准和通信标准等主要分类的详细描述,我们可以了解到汽车新标准的相关内容和影响。
在未来,随着汽车科技的进一步发展,汽车新标准将不断完善和更新,以适应日益变化的技术和市场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