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练习册第二分册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4.06 MB
- 文档页数:10
高一历史练习册第二分册答案(精选五篇)第一篇:高一历史练习册第二分册答案第08课大一统帝国的重建练习册【参考答案及思路】一、基础练习1、布衣将相、世袭贵族主宰政治2、无为而治、豪族、土地兼并3、D4、A5、D6、D二、拓展练习7、(1)经济萧条,国家贫弱。
(2)汉高祖。
倡导以农为本,多次下诏减轻百姓赋税,注重发展农业生产。
(3)受到秦朝横征暴敛导致失国的历史教训的影响,同时汉初统治者作风朴实谨厚也对国家政策的实施有影响。
(4)汉初一系列“轻徭薄赋、省刑约法”的措施为社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形成了“吏安其官,民乐其业”的社会景象。
史家称其为“文景之治”。
8、(1)主张无为而治,实行仁义。
反对严刑峻法;反对滥用民力,主张减轻徭役;反对奢侈骄淫,崇尚俭朴。
(2)以道家的清净无为思想为主体,体现儒家的仁政思想。
西汉的无为不是消极、倒退思想,而是把无为作为实行仁政的具体体现,这种思想顺应了当时的客观形势和人心所向,也与汉初统治者朴实谨厚的作风相一致。
第09课汉武帝时代练习册【参考答案及思路】一、基础练习1、亲信近臣、内朝、外朝2、C3、D4、C5、D6、C二、拓展练习7、(1)西域、河西四郡(2)A:西域都护府;B:酒泉郡;C:长安8、(1)可以参考汉代出土的农书记载;(2)还可以通过大量出土的各类农业生产工具、农作物或种子遗存、汉代水利工程遗址、汉代画像砖以及墓室画上关于农业生产画面的描绘等丰富的一手资料,发现、了解这一时期我们农业的发展情况。
第10课东汉的兴衰练习册【参考答案及思路】一、基础练习1、王莽、托古改制2、文教治国、皇家图书馆、郡国学3、C4、D5、C6、C二、拓展练习7、(1)近亲、近臣是东汉最大的豪强地主。
反映出豪强地主虽田宅逾制,但地方官员慑于压力或出于自身利害考虑,无法解决尖锐的矛盾。
(2)东汉后期豪强地主在经济上拥有“连栋数百,膏田满野”的大庄园,驱使成千上万的依附农民从事生产,生活富有奢靡。
高一历史练习册答案第二册:第三单元第8课大一统帝国的重建一、基础练习1。
布衣将相世袭贵族主宰政治 2.无为而治豪族土地兼并 3。
D 4.A 5.D 6.D二、拓展练习7.(1)经济萧条,国家贫弱。
(2)汉高祖。
倡导以农为本-,多次下诏减轻百姓赋税,注重发展农业生产。
(3)受到秦朝横征暴敛导致失国的历史教训的影响,同时汉初统治者作风朴实谨厚也对国家政策的实施有影响。
(4)汉初一系列“轻徭薄赋、省刑约法”的措施为社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形成了“吏安其官,民乐其业”的社会景象。
史家称其为“文景之治”。
8。
(1)主张无为而治,实行仁义。
反对严刑峻法,主张轻刑法;反对滥用民力,主张减轻徭役;反对奢侈骄淫,崇尚俭朴。
(2)以道家的清静无为思想为主体,体现儒家的仁政思想。
西汉的无为不是消极、倒退思想,而是把无为作为实行仁政的具体体现,这种思想顺应了当时的客观形势和人心所向,也与汉初统治者朴实谨厚的作风相一致。
第9课汉武帝时代一、基础练习1。
亲信近臣内朝外朝 2.C 3.D 4.C 5.D 6.C二、拓展练习‘7,(1)西域河西四郡 (2)A.西域都护府;且酒泉郡;C长安。
8.可以参考汉代出土的农书记载;还可以通过大量出土的各类农业生产工具、农作物或种子遗存、汉代水利工程遗址、汉代画像砖以及墓室壁画上关于农业生产画面的描绘等丰富的一手资料,发现、了解这一时期我国农业的发展情况。
第10课东汉的兴衰一、基础练习1.王莽托古改制三.文教治国皇家图书馆郡国学 3.C 4.D l C 6.C二、拓展练习7.(1)近亲、近臣是东汉最大的豪强地主;反映出豪强地主虽田宅逾制,但地方官员慑于压力或出于自身利害考虑.无法解决尖锐的矛盾。
(2)东汉后期豪强地主在经济上拥有“连栋数百,膏田满野”的大庄园,驱使成千上万的依附农民从事生产,生活富有奢靡。
他们还组建“家兵”、“部曲”等私人武装,看家护院.称雄一方:政治上.一些开国功臣连续数代在朝中位居高官,形成世家大族。
高一历史必修二作业本答案小编寄语:马上要进入高一历史必修二的学习了,在学习高一历史必修二的时候,同学们需要有一本历史作业本答案,这样对大家历史的学习非常有裨益。
下面小编为大家提供高一历史必修二作业本答案,供大家参考。
人民版•必修二•教材练习参考答案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一节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想一想]1.为什么“神农”在中国早期神话传说中有特殊的地位?答案提示:因为(1)中国自远古时代起,农业就开始在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
(2)中国古代的一切文明成就,都建立在农业经济正常发展的基础之上。
(3)农耕作为最基本的经济形式,支撑着中国古代社会的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
(4)据说,神农氏创制了原始农具耒、耜,教导民众耕作,还进行了农作物品种的改良实践,这一切对农业经济的贡献是巨大的。
所以,“神农”在中国早期神话传说中有特殊的地位。
2.战国时期,有西门豹开发水利的故事。
你知道这一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吗? 答案提示:发生在邺县(今河北临漳县)。
[议一议]有人认为,地主阶级残酷的剥削和压迫造成农民的极端贫苦和落后,是中国社会几千年在经济上和社会生活上停滞不前的基本原因。
也有人认为,阶级分析的方法,不是史学研究的惟一方法,中国社会长期停滞不前的原因,可以从多方面探寻。
请发表你的看法。
答案提示:首先,历史研究的方法应该是多样的,阶级分析的方法只是其中比较重要的一种,除此以外历史调查的方法、历史比较的方法等都是非常重要的。
其次,中国社会长期停滞不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1)中国自然经济延续的时间达两千多年;(2)中国古代战乱频繁;(3)每个王朝的中后期都会出现大规模的土地兼并;(4)统治者实行了一套“重农抑商”的政策;(5)统治者对思想和政治的控制极其严厉等。
[自我测评] 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主要特征是什么?答案提示:(1)在原始阶段经历了“刀耕火种”的落后耕作方式。
(2)中国古代传统的农业耕作方式是小农户的个体经营。
高一历史练习册答案一、背景知识简介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练习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练习能够帮助我们巩固知识,培养思维能力,提高解题的技巧。
为了帮助高一学生更好地学习历史,提供一些参考答案作为辅助,本文将为大家提供高一历史练习册的答案。
二、高一历史练习册答案1. 选择题1.正确答案:A2.正确答案:C3.正确答案:B4.正确答案:D5.正确答案:A6.正确答案:B7.正确答案:C8.正确答案:B9.正确答案:D10.正确答案:C11.正确答案:A12.正确答案:B13.正确答案:C14.正确答案:A15.正确答案:D2. 判断题1.正确答案:错误2.正确答案:正确3.正确答案:正确4.正确答案:错误5.正确答案:正确6.正确答案:错误7.正确答案:正确8.正确答案:错误9.正确答案:正确10.正确答案:错误3. 完成句子题1.正确答案:经济2.正确答案:农民起义3.正确答案:五四运动4.正确答案:抗日战争5.正确答案:中共6.正确答案:中国国民党7.正确答案:南京8.正确答案:中国共产党9.正确答案:蒋介石10.正确答案:长征4. 简答题a. 简述中共成立的背景和意义答案:中共成立于1921年,当时中国面临着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三座大山,在国内外的艰难条件下,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它标志着中国革命进入由资产阶级领导的新时期,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为中国工人和农民提供了一个团结的政治力量,并且在中国革命的进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b. 中国国民党的主要思想和活动答案:中国国民党成立于1912年,是一个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政党。
国民党早期主要倡导的是国家主义和共和主义的思想,力求实现国家的独立和民主。
在中国革命的过程中,国民党领导了一系列重要的革命斗争,包括北伐战争、抗日战争等。
然而,由于内外环境的复杂和国共两党的矛盾,国民党在革命过程中逐渐失去了领导地位。
高一历史练习册答案第二册:第一单元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高一历史练习册答案第二册:第一单元》,希望能为大家的学习带来帮助,不断进步,取得优异的成绩。
第l课中华文明的摇篮一、基础练习1.1万畜牧业2.炎黄(或黄帝) 中原3.C4.C5.C ·6.显性信息:随葬品多少差异显著。
隐性信息:贫富差距显著,或私有制发展、原始平等被打破等。
二、拓展练习7.(1)建房、熟食、渔猎、农耕。
(2)文字发明以前,口耳相传的神话传说是先民对上古时代历史的夸张记述。
其中有夸张的成分。
但在一定程度上也蕴涵着一些有效信息。
8.擅长栽培水稻,农业工具先进.居住的房屋为干栏式建筑。
舟船是出行的主要工具,崇尚鸟和太阳等自然界的事物。
第2课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一、基础练习1.禅让世袭2.国家二里头文化3.B4. C5. B6.D7.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天下为家”的社会代替“天下为公”的社会:夏朝已设官分职;夏朝有一定数量的军队;夏朝设置了监狱,并制定刑法镇压反抗者;二、拓展练习8.(1)宫殿建筑群的出现,说明可能社会分化明显;青铜器、玉器大多用做礼器、祭器,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社会等级森严及当时人们对神灵的敬畏。
(2)材料一中的考古发掘印证了材料二中的有关“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的记载:(3)考古发掘出的遗址、遗物对文献记载具有印证或补充的功能。
第3课商朝与青铜文化一、基础练习1.汤内服外服2.甲骨文商3.B4.A5. C6.D7.政治:实行内外服制。
经济:重视农业;青铜铸造业发达。
文化:甲骨文是比较成熟的汉字。
思想:崇尚鬼神和祖先,实行礼治。
二、拓展练习8.(1)有助于了解商朝的经济状况、生产生活状况和统治状况等。
(2)材料一中商人凡事都要占卜的风俗印证了材料二中的表述。
(3)甲骨文是反映商代社会生活的直接记录,是研究商代历史的第一手资料,也印证了一些历史文献中关于商王朝的记载,使商代历史成为信史。
第一单元单元练习一、农业的起源1.具有满天星斗、八方雄起的特点,其中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是最为集中的区域。
高一历史练习册答案第二册:第四单元第13课隋唐政治新格局一、基础练习1.分科考试隋羹章蓑两经芝士2.D l C 4.C 5.D 6.C 厂C二、拓展练习(2)三省六部制是我国政治文明的重大成果:三省六部制分立了相权,三省之间互相合作又互相牵制。
唐朝又设政事堂,这些措施确保了皇权的至上地位,也完善了管理体制,扩大了议政人员的名额,明确了各部职责的分工,有利于皇帝的集权与政令的贯彻执行,提高了行政效率,充分发挥了国家机构的效能:三省六部制标志着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第14课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一、基础练习1.松赞干布文成公主2.唐高宗武则天贞双年间3.B4.A5.A6.C二、拓展练习7.中央:完善三省六部制与科举制;创设政事堂作为宰相议事处。
地方:实行州县制等。
8.重农主义、民本思想、道家无为思想。
第15课中外文化交流一、基础练习、1.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西域波斯粟特人2.A3.B4.略二、拓展练习5.(1)朝鲜半岛。
(2)政治、经济、法律、宗教、文学、艺术、天文、历法、衣食住行、风俗习惯以及各类生产技术。
(3)东亚诸国形成以中国本土为地理中心,以中国文化为轴心的东亚文化圈。
6.(1)名称:觐见太子。
·理由:此图为章怀太子李贤墓中的壁画。
图中左侧三人为唐朝鸿胪寺官员,身后为少数民族上层人物和外国宾客。
此图表现了鸿胪寺官员引领外国宾客见太子的情景,故名。
(2)摩尼教通过西北的丝绸之路传人,因胡商的日益增多而趋于流行。
(3)如佛教传人中国后,融人到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中。
佛教是中国的主要宗教之一。
伊斯兰教传人中国后,在中国得到很大发展,也促成了回族的形成。
西域的音乐传人中国后,对中国的传统音乐产生重大影响,至今二胡、琵琶仍为中国民乐的主要乐器。
(4)中国与中亚、西亚与南亚国家人民的交往,不仅带来了亚洲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文化,而且经由中亚、西亚与南亚人民的传递,基督教文化、亚述文化、埃及文化、拜占庭文化、希腊文化、罗马文化等与唐文化均有不同层次的接触。
高一历史练习册必修二答案一、选择题1.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了哪项重要的政治制度?A. 世袭制B. 郡县制C. 宗法制度D. 分封制答案:B2. 汉武帝时期,推行了哪项重要的文化政策?A.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 推行科举制度C. 实行郡县制D. 推行均田制答案:A3. 唐朝时期,科举制度的完善主要表现在哪个方面?A. 考试内容的丰富B. 考试制度的规范化C. 考试范围的扩大D. 考试形式的多样化答案:B4. 明朝时期,海禁政策的实施对哪些方面产生了影响?A. 经济发展B. 文化交流C. 军事实力D. 所有上述方面答案:D5. 清朝康熙皇帝在位期间,实行了哪些重要的政策?A. 推行科举制度B. 实行海禁政策C. 推行“摊丁入亩”政策D. 推行“闭关锁国”政策答案:C二、填空题1. 隋朝统一中国后,隋文帝杨坚推行了________政策,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答案:均田制2. 唐朝的开元盛世,是唐朝历史上的一段________时期,国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
答案:鼎盛3. 明朝洪武年间,朱元璋实行了________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答案:中央集权4. 清朝乾隆年间,实行了“________”政策,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控制。
答案:改土归流5. 清朝末期,戊戌变法失败后,慈禧太后发动了________政变,结束了短暂的变法尝试。
答案:戊戌政变三、简答题1. 请简述唐朝贞观之治的主要特点。
答案:贞观之治是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的政治局面,其主要特点包括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社会稳定、文化发展,以及对外关系的发展,是唐朝乃至中国历史上的一段黄金时期。
2. 请简述清朝康乾盛世的主要成就。
答案:康乾盛世是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在位期间的繁荣局面,主要成就包括国家政治稳定、经济快速发展、文化繁荣、科技和教育的进步,以及对外关系的拓展,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高峰。
结束语:通过本练习册的学习和练习,希望同学们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高一历史必修二的知识点,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提高历史素养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历史高一同步练习册下册答案一、选择题1. 公元前221年,统一六国的是中国历史上的哪位皇帝?A. 秦始皇B. 汉武帝C. 唐太宗D. 宋太祖答案:A2. 唐朝时期,被称为“诗仙”的诗人是谁?A. 李白B. 杜甫C. 白居易D. 王维答案:A3. 下列哪项不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A. 造纸术B. 火药C. 指南针D. 望远镜答案:D4. 清朝末期,哪次战争导致了中国领土的大量丧失?A. 鸦片战争B. 第二次鸦片战争C. 甲午战争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答案:C5. 明朝时期,哪一位皇帝在位期间实行“海禁”政策?A. 明太祖B. 明成祖C. 明英宗D. 明熹宗答案:B二、填空题6. 我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之一是________,它位于今天的四川省境内。
答案:都江堰7. 唐朝时期,由玄奘翻译的佛教经典《大乘起信论》是佛教________宗的重要经典。
答案:唯识8. 明朝时期,著名的航海家郑和七次下西洋,其中最远到达了________。
答案:非洲东海岸9. 清朝时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但唯一对外开放的港口是________。
答案:广州10. 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农民起义领袖之一是________,他领导的起义被称为太平天国运动。
答案:洪秀全三、简答题11. 请简述清朝末期的“百日维新”运动。
答案:百日维新,又称戊戌变法,是清朝末期光绪皇帝在1898年发起的一场政治改革运动。
其目的是通过改革政治体制、教育制度、经济政策等,以振兴国家。
然而,由于保守派的强烈反对,改革仅持续了103天便宣告失败。
12. 请简述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答案: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一种考试制度,始于隋唐,终于清朝。
主要内容是通过定期举行的考试选拔人才,考试内容包括经义、诗赋、策论等。
科举制度的意义在于打破了世袭制,为社会各阶层提供了平等的竞争机会,促进了社会流动和人才的选拔。
结束语:通过本练习册的学习和练习,希望同学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培养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
高一历史练习册答案高一历史练习册答案导语:练习册是课后对知识加以巩固后让老师检查学生对知识掌握情况所做的题目,通称家庭作业。
以下是高一历史练习册答案,仅供参考!高一历史练习册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题2分,共60分)1---5 C B B C D 6—10 C D A D A11—15 A C B A B 16—20 C C C B B21—25 A A D A C 26—30 C B C C B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题,31题11分,32题13分,33题16分,共40分)31.(11分)⑴变化:由秦朝三公九卿制变为隋唐三省六部制(2分。
不答朝代扣1分)。
影响:分割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三省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
(2分)⑵图A:分封制;图B:郡县制;图C:行省制。
(3分)权限的不同:在分封制下,地方享有较大的独立性;而郡县制下的官员由国家任免,绝对服从中央(2分)⑶趋势: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被取消;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2分)32.(13分)(1)依据: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局部抗战开始;1945年日本投降结束。
(2分)(2) 战役:台儿庄战役 (或平型关大捷);(1分)百团大战。
(1分)原因:①全民族团结抗战;(2分)②国际反法西斯力量援助。
(2分)(3)内涵:捍卫和平与正义。
( 1分)地位: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的.第一次完全胜利;意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巨大贡献。
(2分)(4)意义:尊重历史(铭记历史);复兴中国;维护和平。
(2分,言之有理即可得分)33.(16分)(1)明朝废除丞相,设立内阁;清朝设军机处(3分)(2)中华民国或南京临时政府。
(1分)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3分)失败的主要原因:资产阶级的局限性或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
(2分)(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第一课一、1.1万畜牧业2.炎黄中原3.C C C6.显性信息:随葬品差异显著隐性信息:贫富分化或私有制发展、原始平等被打破。
二、7.(1)巢居、熟食、渔猎、农耕(2)口耳相传的神话传说是先民对上古历史的记述,虽不完全真实,但也蕴含着一些有效信息。
8.生产-栽培水稻、农业工具先进;房屋-干栏式建筑;出行-舟船为主要工具;原始信仰-自然崇拜第2课一、1.禅让世袭2.国家二里头文化3.B C B D7.世袭制代替禅让制;设官分职;有一定数量军队;设置监狱,制定刑法以镇压反抗者。
8.(1)宫殿建筑群的出现,说明社会分化明显;青铜器、玉器作礼器、祭器,体现社会等级森严及人们对神灵的敬畏(原始宗教信仰)。
(2)考古发掘印证了“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的记载。
(3)考古发掘出的遗址、遗物对文献记载具有印证或补充的功能。
第3课一、1.汤外服内服2.甲骨文商3.BACD二、7.政治:内外服制;经济:重视农业;文化:甲骨文是比较成熟的文字;思想:崇尚鬼神和祖先,实行礼制。
8.(1)经济状况、生产生活状况、政治统治。
(2)材料一商人凡事都要占卜的风俗印证了材料二的表述。
(3)甲骨文是反映商代生活的直接记录,是研究商史的第一手资料,印证了文献中有关商的记载,使商代历史成为信史。
第一单元练习一、1.满天星斗、八方雄起,其中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是最集中的区域。
2.南稻北粟,稻作农业与旱地农业同时出现,南北并立。
原因:自然环境不同,北方干旱少雨,南方潮湿多雨。
3.C4.使人类不再单纯依靠采集和渔猎谋生,成为食物的生产者,为人们提供了可持续供给的食物来源,使比较稳定的居住有了保障,随着生产能力的提高和人口的增加,人们聚族定居,形成最初的农耕聚落。
5.古代两河流域、古埃及、古印度。
二、1.特征:部族间冲突激化,产生凌驾于一般聚落或部落之上的政治实体。
区别:共同耕作、平均分配-随着生产力发展,私有制产生,原始平等关系被破坏。
2.有一定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