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仲永 木兰诗 孙权劝学
- 格式:doc
- 大小:36.50 KB
- 文档页数:3
木兰诗本文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
唧(jī)唧复唧唧,木兰当(dāng)户织。
不闻机杼(zhù)声,唯闻女叹息。
唧唧:纺织机的声音。
一说为叹息声,意思是木兰无心织布,停机叹息。
当户:对着门。
机杼声:织布机发出的声音。
机:指织布机。
杼:织布梭(suō)子。
唯:只。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tiě),可(kè)汗(hán)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ān)马,从此替爷征。
何:什么。
忆:思念,惦记军帖:征兵的文书。
可汗:古代西北地区民族对君主的称呼军书十二卷:征兵的名册很多卷。
十二,表示很多,不是确指。
下文的“十二转”、“十二年”,用法与此相同。
爷:和下文的“阿爷”一样,都指父亲。
愿为市鞍马:为,为此。
市,买。
鞍马,泛指马和马具。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ān)鞯(jiān),南市买辔(pèi)头,北市买长鞭。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jiān)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jì)鸣啾(jiū)啾。
鞯:马鞍下的垫子。
辔头:驾驭牲口用的嚼子、笼头和缰绳。
辞:离开,辞行。
溅溅:水流激射的声音。
旦:早晨。
但闻:只听见。
胡骑:胡人的战马。
胡,古代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称呼。
啾啾:马叫的声音。
天子:即前面所说的“可汗”。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shuò)气传金柝(tuò),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万里赴戎机:不远万里,奔赴战场。
戎机:指战争。
关山度若飞:像飞一样地跨过一道道的关,越过一座座的山。
度,越过。
朔气传金柝: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
朔,北方。
金柝,即刁斗。
古代军中用的一种铁锅,白天用来做饭,晚上用来报更。
寒光照铁衣:冰冷的月光照在将士们的铠甲上。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策勋十二转(zhuǎn),赏赐百千强(qiáng)。
《孙权劝学》复习资料词语解释1、初:当初,这里是追述往事的习惯用词。
2、权:指孙权,字仲谋,黄龙元年(公元222年)称帝于建业(今江苏南京),国号吴,不久迁都武昌(今湖北鄂城)。
3、谓:告诉,对……说,常与“曰”连用。
4、卿:古代君对臣或长辈对晚辈的爱称。
5、今:现在。
6、涂:同“途”。
当涂掌事:当涂,当道,即当权的意思。
7、掌事,掌管政事(异议:当涂:地名)。
8、辞:推托。
9、多务:事务多,杂事多。
务,事务。
10、孤:古时候王侯的自称。
11、治经:研究经书。
12、博士: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邪(yé):通“耶”,语气词。
13、但:只,仅。
14、涉猎:粗略的阅读15、见往事:了解历史。
16、耳:表示限制,语气词,相当于“而已”、“罢了”。
17、孰:谁。
18、若:像。
19、乃:于是,就。
20、始:开始。
21、就:从事。
22、及:到了…的时候。
23、过:到。
24、与:和。
25、论议:谈论,商议。
26、大:非常,十分。
27、惊:惊奇。
28、今:现在。
29、者:用在时间词后面,无翻译。
30、才略:军事方面或政治方面的才干和谋略。
31、非复:不再是。
复:再。
32、吴下阿蒙:原特指吴地的阿蒙,后比喻人学识尚浅。
33、士别三日:有抱负的人分别几天。
三:几天,这里指“少”(与常见的“多”的解释不同)。
34、即:就。
更:重新。
35、刮目相待:用新的眼光看待,即另眼相看。
刮目:擦擦眼睛。
待:看待。
36、大兄:长兄,这里是对同辈年长者的尊称。
、37、何:为什么。
38、见事:认清事物。
39、乎:啊。
表感叹语气。
40、遂:于是,就。
41、拜:拜见。
通假字邪(yé)通“耶”,语气词,表反问;涂通“途”一词多义当:但当涉猎(助动词,应当)见:见往事耳(了解)当涂掌事(动词:正,当权)大兄何见事之晚乎(知晓)古今异义词博士:古义(当时古代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今义(一种学位)往事:古义(历史)今义(过去的事)更:古义(重新)今义(更加,越发)但:古义(只)今义(表转折关系的连词)耳:古义(语气词,译为“罢了”)今义(耳朵)治:古义(研究)今义(治理)见:古义(知道、了解)今义(看见)常用虚词而:结友而别(连词,表顺接,不译)乃:蒙乃始就学(于是,就)乎: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语气词,呢)遂:肃遂拜蒙母(连词,于是,就)以:①蒙辞以军中多务(介词,用)②自以为大有所益(与“为”组成“认为”)4.有关成语①吴下阿蒙:本文指原来那个住在吴县的吕蒙。
《孙权劝学》《木兰诗》《卖油翁》等古诗文知识及背诵方法《孙权劝学》一重点字词1、当涂:当道,当权。
2、辞:推托3、治经:研究儒家经典。
"经”指,《易》《诗》《书》《礼》《春秋》等书。
4、博士: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5、邪:通“耶”,语气词。
6、但:只,只是7、见往事:了解历史。
见,见解,见识;往事,指历史。
8、及:到,等到。
9、今者:如今,现在10、才略:才干和谋略。
11、更:重新。
12、刮目相待:拭目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
刮:擦拭。
13、见事:知晓事情。
二问题探究1、本文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影响,请你谈谈学习的体会。
例:①吕蒙原本是一介武夫,通过孙权的劝学,他勤奋学习,最后成了一名儒将。
所表现出的才能令人刮目相待。
我们如果能像吕蒙一样,抓紧时间,发奋学习,将来也一定会成为建设祖国的栋梁之才,到时候老师可要对同学们刮目相看,我们的同学也不会是吴下阿蒙。
②吕蒙知不足而后弥补,最终大有长进。
这说明:“学习,无论从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
”③孙权是个善用人才的明君。
④读书能使人增长知识,开拓视野。
2、课文怎样表现吕蒙的学习效果的?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通过吕蒙与鲁肃的论议来表现的。
吕蒙原本是一介武夫,通过孙权的劝学,他勤奋学习,最后成了一名儒将。
所表现出的才能令人刮目相待。
我们如果能像吕蒙一样,抓紧时间,发奋学习,将来也一定会成为建设祖国的栋梁之才,到时候老师可要对同学们刮目相看,我们的同学也不会是吴下阿蒙。
3、孙权如何劝吕蒙学习的?⑴交代吕蒙的身份“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说明学习的必要性。
⑵用限止语气“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来克服吕蒙畏难的心理。
⑶现身说法“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指出其可行性。
《木兰诗》一重点字词1.当户织:对着门织布。
2.唯:只。
军帖:军中的文告。
3.军书十二卷:征兵的名册很多卷。
军书,征兵的名册。
十二,表示多数,不是确指。
下文的“十年”“十二年”,用法与此相同。
七下语文第一至三单元文言文期末复习班级_ 姓名座号_《孙权劝学》内容理解1、本文分为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三个部分。
2、出自本文的两个成语:吴下阿蒙、刮目相待。
吴下阿蒙:指在吴下时没有才学又不爱读书的吕蒙。
现指才识尚浅的人。
刮目相待:另眼相看,新的眼光看待。
3、《孙权劝学》的原因是:“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孙权劝学》的学习方法是:“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孙权劝学》劝的语言是:“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孙权劝学》的成果是:“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 (以上均填原句)。
4、鲁肃的话表现了他惊讶、敬佩的感情,也从侧面写出了吕蒙的学问大有长进;文末的“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课文原句)更进一步阐明了这一点。
《孙权动学》问答题归纳(常与《伤仲永》对比阅读)1、孙权为什么要劝吕蒙学习,又是怎样说服吕蒙的?答:孙权认为学习对执掌军权的吕蒙来说尤为重要。
孙权劝说吕蒙,首先向吕蒙指出学习的必要性,“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当吕蒙“以军中事务”相推辞时,孙权指出学习的目的和方法,而且现身说法,以“卿言多务,孰若孤?”回应了吕蒙的推托,并用自己的体会强调学习的作用,最终,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
2、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答:文章以“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结尾。
鲁肃之所以主动与吕蒙“结友”是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同鲁肃敬才、爱才,二人志趣相投。
这最后的一笔,是鲁肃“与蒙论议”的余韵;进一步侧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和孙权劝学的结果。
3、孙权、吕蒙、鲁肃的人物形象。
孙权:关心部下,对部下要求严格,善劝;吕蒙:乐于接受劝告,勤奋好学;鲁肃:直爽,敬才,爱才。
3、学习本文后,你获得了哪些启示?请从不同的角度谈一谈。
角度一:孙权善劝启示:劝人要讲究策略;角度二:吕蒙就学启示:只要发奋学习,就能积学修业,学有所成,或坚持读书是有益的。
角度三:鲁肃结友启示:不要以一成不变的态度看他人,以开放的眼光看待事物。
六年级必备文言文1、爱莲说宋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子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译文: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
晋朝的陶渊明唯独喜欢菊花。
自唐朝以来,世人很喜欢牡丹。
我则惟独喜爱莲——莲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泥的沾染;它经过清水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内空外直,没有(缠绕的)蔓,(也)没有(旁逸的)枝;香气远播,更显得清芬;它笔直地洁净地立在水中,(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啊。
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是花中的君子。
唉!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
对于莲的爱好,像我一样的还有谁呢?对于牡丹的爱,那当然是有很多的人了!2、陋室铭唐刘禹锡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译文: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
(这句话是说,诸葛庐和子云亭都很简陋,但因为主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们的景仰。
)孔子说:“有什么简陋呢?”(见《论语•子罕》篇)南阳,郡名。
诸葛亮的躬耕隐居之地在邓县隆中,属于南阳郡。
诸葛,指诸葛亮,三国时蜀国的丞相,著名的政治家。
西蜀,现在的四川。
子云,指杨雄,西汉文学家。
3、木兰诗《乐府诗集》唧(jī)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zhù)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tiě),可汗(kèhán)大点兵。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文言文阅读集训解析版一、《孙权劝学》对比阅读【一】【甲】初,权谓吕蒙曰:……结友而别。
《孙权劝学》【乙】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
师曰:“童子何泣?”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
凡得学者,有亲也。
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
”师恻然曰:“欲书可耳!”原曰:“无钱资。
”师曰:“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
”于是遂就书。
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
三国时有个叫邴原的,他从小失去父亲,家境贫寒。
七八岁时,他路过私塾,听到里面传出朗朗的读书声,禁不住号啕大哭起来。
私塾的老师跑出来问:“小孩子你为什么要哭?” 邴原说:“失去了父亲的人容易悲伤,贫穷的人容易伤感。
凡是能进学堂的人,他们都有父母,可我从小死了父亲,没条件上学。
我一方面羡慕他们有父母照顾,另一方面羡慕他们有学习的机会。
看看他们,想想自己,心中就十分悲伤,所以忍不住哭了。
”塾师听了邴原的话,既同情又你)想要读书,就去读吧!”邴原说:“(我)没有钱交学可怜他,想不到这孩子竟有这样的思想,“(费。
”,塾师于是对他说:“如果你真想读书,我就不收你学费。
”邴原从此就入了学读书。
一个冬天过去了,邴原就会背《孝经》、《论语》。
1.解释加点词。
(1)但当涉.猎.粗略阅读(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难道(3)邴原少.孤.幼时丧父(4)欲书.可耳读书2.翻译句子。
(1)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你说军务繁多,谁像我?我经常读书,自己觉得获益很多。
(2)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
你如立志学习,我愿意白教你,不要学费。
3.甲乙两文的内容都与学习有关。
甲文侧重:学习可以改变一个人乙文侧重:赞美邴原少而好学【二】【甲】初,权谓吕蒙曰……友而别。
《孙权劝学》【乙】濮州刺史庞相寿坐贪污解任,自陈尝在秦王幕府。
上怜之,欲听还旧任。
魏征谏:“秦王左右,中外甚多,恐人人皆恃恩私,是使为善者惧。
”上欣然纳之,谓相寿曰:“我昔为秦王,乃一府之主;今居大位,乃四海之主,不得独私故人。
七年级下期中之前文言文三篇习题带答案【部编版】题型:【重点课下注释默写】【重点句子翻译】【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目录:一、第4课《孙权劝学》二、第8课《木兰诗》三、第12课《卖油翁》第4课《孙权劝学》检测题班级:姓名:一、重点注释默写:1、【卿】。
2、【当涂】。
3、【辞】。
4、【务】。
5、【孤】。
6、【治经】。
经,。
7、【博士】。
8、【邪】。
9、【但】。
10、【涉猎】。
11、【见往事】。
见,。
往事,。
12、【及】。
13、【过】。
14、【今者】。
15、【才略】。
16、【非复】。
17、【更】。
18、【刮目相待】。
刮,。
19、【大兄】。
20、【见事】。
二、重点句子翻译: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翻译:2.蒙辞以军中多务。
翻译:3.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翻译:4.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翻译:5.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翻译:6.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翻译:三、课外文言文阅读:《伤仲永》王安石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其.真不知马也B.自是指物作诗立就.蒙乃始就.学C.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D.得为.众人而已耶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2.下面加点词词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忽啼求之.何陋之.有B.稍稍宾客其.父窥镜,谓其.妻曰C.蒙辞.以军中多务未尝稍降辞.色D.结友而.别鸣之而.不能通其意3.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以”与“或以钱币乞之”中的“以”意思相同的一项()A.扶苏以数谏故B.属予作文以记之C.皆以美于徐公D.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4.选出对课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A.方仲永幼时天资过人,后来却因其父“不使学”反落为平庸无奇之辈。
部编版七年级下全册文言文选择、翻译、简答、阅读题带答案七下全册文言文习题带答案【部编版】题型:【选择题】【重点句子翻译】【课内简答题】【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目录:一、第4课《孙权劝学》二、第8课《木兰诗》三、第12课《卖油翁》四、第16课《陋室铭》五、第16课《爱莲说》六、第24课《河中石兽》第4课《孙权劝学》检测题班级:姓名:一、选择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但当.涉猎(应当)B.见.往事耳(了解)C.自以为大有所益.(好处)D.非复.吴下阿蒙(收复)【解析】D再,又。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治经为.博士耶(成,当)B.但.当涉猎(然而,却)C.蒙乃.始就学(于是,就)D.鲁肃过.寻阳(经过)【解析】B只,只是。
3.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 卿今当涂掌事当涂:处在道路中间B .但当涉猎涉猎:粗略的阅读C. 卿今者才略才略:才干和谋略D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见事:认清事物【解析】A当权。
4.下面加点词词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B )A.策之.不以其道何陋之.有B.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窥镜,谓其.妻曰C.蒙辞.以军中多务未尝稍降辞.色D.结友而.别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解析】A代词,马;宾语前置标志。
B代词,他们的;代词,他的。
C动词,推辞;名词,言辞。
D表顺承;表转折。
5.下列选项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B )A.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为.宫室、器皿、人物。
B.蒙乃.始就学乃.丹书帛曰“陈胜王”C.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予尝求古仁人之.心D.结友而.别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解析】A当;动词,做,雕刻。
B于是,就;于是,就。
C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助词,的。
D表顺承;表转折。
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温故而知新.(新的理解和体会)B.学而不思则罔.(迷惑)C.及鲁肃过.寻阳(经过)D.但当涉猎..(全面广泛地阅读)【解析】D粗略地阅读。
初中语文文言文全集初中语文文言文目录七年级上册:《童趣》《论语》十则《山市》《咏雪》《陈太丘与友期》《智子疑邻》《塞翁失马》七年级下册:《伤仲永》《木兰诗》《孙权劝学》《口技》《夸父逐日》《山海经》《共工怒触不周山》《狼》八年级上册:《桃花源记》《陋室铭》《爱莲说》《核舟记》《大道之行也》《三峡》《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观潮》《湖心亭看雪》八年级下册:《与朱元思书》《五柳先生传》《马说》《送东阳马生序》《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满井游记》九年级上册:《陈涉世家》《唐雎不辱使命》《隆中对》《出师表》九年级下册:《公输》《得到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鱼我所欲也》《惠子相梁》《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曹刿论战》《邹忌讽齐王纳谏》《愚公移山》七年级上册童趣(XXX)我小时候,能够直视太阳,看清秋毫之末,看到微小的物体就会仔细观察它们的纹理,因此我时常能从日常生活中发现趣味。
夏天,蚊子成群,我会想象它们变成千百只鹤在空中翩翩起舞,然后仰望它们,感受到它们的气势和力量。
我还会把蚊子关在素帐里,轻轻地喷烟,让它们在烟雾中飞舞,仿佛看到了XXX白鹤在云端飞翔,这让我感到非常愉快。
我经常在土墙凹凸不平的地方,花台和小草丛杂的地方蹲下身来,让自己与XXX;然后专注地观察,把丛草看作森林,虫子和蚊子看作野兽,XXX凸起的地方看作山丘,凹陷的地方看作山谷,沉浸其中,感到非常愉悦。
有一天,我看到两只虫子在草丛中打架,正兴致勃勃地观察时,忽然出现了一只巨大的动物,它拔起了树木,倒塌了山丘,原来是一只癞蛤蟆。
它一吐舌头,两只虫子就被吞噬了。
我当时年纪小,被吓了一跳。
等我冷静下来后,我抓住了那只蛤蟆,用鞭子抽了它几十下,然后把它赶到了另一个院子里。
论语》十则XXX说:“研究并及时练,不是很好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高兴吗?即使别人不知道自己的好处,也不要生气,这不是一个君子的表现吗?”XXX说:“我每天都反省自己三次:我为人处事是否忠诚?我与朋友交往是否诚信?我是否研究得当?”XXX说:“通过温故知新,就可以成为别人的老师。
《伤仲永》
本文作者王安石,字介甫,晚年号半山,北宋(朝代)思想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金溪民.(平民)方仲永,世隶.(属于)耕。
仲永生.(出生)五年,未尝.
(曾经)识书具,忽啼求之.(代书具)。
父异.(对……感到诧异)焉.(代这种行为),借旁.近.(邻居)与.(给)之.(代仲永),即.(立即)书.(书写)诗四句,并自为.(题上)其名。
其.(这)诗以.(把)养父母、收族..(团结)为.(作为)意,传一.
(全)乡秀才观.(看)之。
自.(从)是.(这)指物作诗立.(立刻)就.(完成),其文.(文采)理.(道理)皆.(都)有可.(值得)观.(看)者.(……的地方)。
邑人..
(同县的人)奇.(对……感到好奇)之,稍稍..(渐渐)宾客..
(对……以宾客之礼相待)其父,或.(有的人)以.(用)钱币乞.(求取)之.(代仲永的诗)。
父利.
(认为……有利)其然.(这样)也,日.(每天)扳.(通“攀”,拉)仲永环谒.(拜访)于.(到)邑人,不使.(让)学。
余闻.(听说)之.(代这事)也久。
明道中,从.(跟从)先人还.(回)家,于.(在)舅家见之,十二三矣.(语气词,了)。
令作诗,不能称.
(相当)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回来)自.(从)扬州,复.(又)到舅家问焉.
(代仲永的事)。
曰:“泯然..(消失)众人..
(普通人)矣。
” 王子曰:仲永之.(的)通悟..(通达聪慧),受.(承受)之.(代通达聪慧)天.(先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胜过)于.(比)材人..(有才能的人)远矣。
卒.(最终)之为.(成为)众人..(普通人),则其.(他)受于.(被)人者不至.(达到)也。
彼其..(他)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尚且)为.(成为)众人;今 夫.(那些)不受之天,固.(本来)众人,又不受之人,得.
(能够)为众人而已耶? 一、文章前两节叙事,最后一节议论。
请概括文章叙述了一件什么事,表达了一
个什么观点?
1.仲永天资聪明,因父亲不使学而沦为众人。
2.天资与成才有关系,但是后天教育更重要。
二、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①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具有作诗才能; ②十二三岁时,方仲永才能衰退,大不如前; ③方仲永又过七年,完全变成一个平庸之人。
三、文中“忽啼求之”、“即书诗四句”、“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三句中的几个副词
对表达文意有何作用?
具有表现了方仲永的天资非凡。
四、“受于天”“受于人”各指什么?
“受于天”:先天有天资,具有天赋。
“受于人”:后天所受的教育。
五、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矣”的原因是什么?
主要原因:“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小利,目光短浅,而“不
使学”。
从而导致仲永“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受到后天正常教育。
《木兰诗》南朝时北方的乐府民歌,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
它与《孔雀东南飞》合称“乐府双臂”。
唧唧复.(又)唧唧,木兰当.(对着)户.(门)织,不闻.(听到)机杼声,惟.(只)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想),问女何所忆.
(思念),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
(为了,此)市.
(买)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貉,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旦.(早晨)辞爷娘去.
(离开),暮宿黄河边。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但辞黄河去,暮至(到)黑山头。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
(战马)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战争),关山度.((跨、越)过)若飞。
朔.
(北方)气传金析,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策勋..(记功)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有余)。
可汗问所欲.(想要),木兰不用尚书郎。
愿.
(想)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外城)相扶将..(扶持)。
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
(指女子的艳丽装束)。
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脱我战时袍,著.(通“着”穿)我旧时裳。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
(通“贴”,粘贴)花黄。
出门看伙伴,伙伴皆.
(都)惊忙。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动弹),雌兔眼迷离..(眯着眼)。
双兔傍.(紧贴)地走.(跑),安.(怎么)能辨我是雄雌。
一、写出本文主要情节。
①木兰决定代父从军;②木兰准备出征和奔赴战场;③木兰多年征战生活;④木兰还朝辞官;⑤木兰还乡,亲人团聚。
二、说说木兰的形象。
木兰是一个智慧,孝顺,勇敢的女子,还是不贪图名利,有胆有谋的女英雄。
三、简要说说本文的详略处理,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木兰当户织时心事重重,木兰准备行装时的活动,木兰奔赴战场时的心态,木兰回家后家人的欢乐,木兰重着女儿装时的欣喜等内容,都写得不厌其烦。
细致入微,对战斗过程的描写力求其简,多年战斗生活,反用几句话就交代了,作者不惜笔墨,描绘的往往都是他所要着力突出的。
这首诗所要突出的正是木兰的深明大义,不图富贵,孝敬父母的颂扬,所以对残酷的战争,一笔带过,而对能够反映心灵的内容不惜笔量。
另外,这种详略安排似乎还隐含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战争的冷淡和远离。
初.(当初),权谓.(告诉)吕蒙曰:“卿.
(古代君对臣或朋友之间的爱称,你)今当涂..(当权)掌事..(掌管事物),不可不学!”蒙辞.(推脱)以.(用)军中多务.
(事物)。
权曰:“孤岂.(难道)欲.(想要)卿治.(研究)经为.(成为)博士邪.
(通“耶”,吗)!但.(只)当.(应当)涉猎..(粗略的阅读),见.(了解)往事..(历史)耳.(罢了)。
卿言.(说)多务,孰.(谁)若.(比得上)孤?孤常读书,自以为..(认为)大有所益。
”蒙乃.(于是)始.(开始)就.(从事)学。
及.(到了……的时候)鲁肃过.(到)寻阳,与蒙论.议.(议论),大惊.(惊奇)曰:“卿今者才略..(才干,谋略),非.(不)复.
(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就)更.(重新)刮目相待....
(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大兄..(长兄)何.(为什么)见.(认清)事.(事物)之.(无义)晚乎.(啊)!”肃遂.(于是)拜.
(拜见)蒙母,结友而别。
一、 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资治通鉴》,这是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 史事。
主编者司马光,字君实,北宋(朝代)政治家、史学家,陜州夏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
因赐“温国公”故又称司马温公。
二、 写出本文两个成语,并解释。
① 吴下阿蒙,解释泛指学术尚浅的人。
② 刮目相待,解释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
三、 如果让你用一个成语概括主旨,你觉得是什么?并解释。
开卷有益,打开书本读书有好处。
四、 请用一句话概括本文主要内容。
吕蒙接受孙权劝导而开卷读书,学有所成。
五、 说说吕蒙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善于读书,有上进心的人。
六、 请写出两句有关读书的诗句或格言。
1.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2.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