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人版七年级地理下册《七章 亚洲 第二节 东南亚》公开课教案_0
- 格式:doc
- 大小:399.50 KB
- 文档页数:7
粤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7.2《东南亚》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粤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7.2《东南亚》是学生在学习了亚洲相关地理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的单元。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东南亚的地理位置、气候、人文地理、经济发展等情况。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清晰,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了解东南亚的基本情况,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和认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亚洲的基本地理知识,对地理概念和地理现象有一定的认识。
但七年级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还在发展阶段,需要通过图片、地图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同时,学生对陌生地区的认知兴趣较高,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东南亚的地理位置、气候、人文地理、经济发展等情况。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片等直观教具,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提高学生对不同地区的认知和了解,培养学生的开放意识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东南亚的地理位置、气候、人文地理、经济发展等情况。
2.难点:东南亚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直观教学法:通过地图、图片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2.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使学生深入了解东南亚的地理特点和经济发展。
3.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课件、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料。
2.东南亚的相关案例资料。
3.教学黑板、粉笔等教学用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东南亚的图片,引导学生对东南亚地区产生兴趣,进而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利用课件和地图,呈现东南亚的地理位置、气候、人文地理、经济发展等情况,让学生对东南亚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通过观察地图和课件,回答有关东南亚地理位置、气候等方面的问题,以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第二节东南亚【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使学生了解东南亚的范围和国家,掌握其地处亚洲与大洋州、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十字路口”的重要地理位置。
(2)使学生了解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的热带雨林和热带季风气候的特征和分布,以及对当地农业生产的影响。
(3)使学生掌握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的自然环境特点。
过程与方法:(1)通过读图,使学生掌握东南亚的地理位置。
(2)通过读图,掌握东南亚的自然环境:中南半岛的地势地形,河流的分布;马来群岛地形崎岖,多火山,以及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通过读图,了解热带雨林和热带季风气候的特征和分布。
(4)培养学生联系实际的能力。
(5)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自然环境的学习使学生形成地理要素的联系观念。
【教学重点】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山河分布特点及气候特点。
【教学难点】通过读图分析东南亚的山河分布及气候特点和分布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知道东南亚地区的位置和范围教学目标:了解东南亚地区的概况和自然地理特征一、【填图练习】在东南亚图上填注:中南半岛、马来群岛、马来半岛、苏门答腊岛、爪哇岛、加里曼丹岛、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缅甸、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文莱、马六甲海峡。
在图中画出湄公河。
1、位置:经纬度位置:90ºE-140ºE,10ºS-25ºN海陆位置:亚洲与大洋洲,太平洋与印度洋的十字路口2、范围:中南半岛与马来群岛上的11个国家:缅甸(内比都)、泰国(曼谷)、老挝(万象)、越南(河内)、柬埔寨(金边)、马来西亚(吉隆坡)、新加坡(新加坡)、印度尼西亚(雅加达)、菲律宾(马尼拉)、文莱(斯里巴加湾市)、东帝汶(帝力)唯一的内陆国:老挝(其他都是临海国或者岛国)面积最大的:印度尼西亚(“火山国”)国家大家族中新成员:东帝汶(2002.5)世界上最大的群岛国:印度尼西亚(由13000多个岛屿组成)3、居民人种:黄宗教:多信佛教;印尼、马来西亚:伊斯兰教;菲律宾:天主教二、自然地理特征1、地形中南半岛:北部地势高峻(是我国西南南北走向的横断山系向南的自然延伸,与我国西南地区的山水相连),高山大河自北向南延伸,形成山河相间、纵列分布的形势。
东南亚【教学目标】1.了解东南亚地处亚洲与太平洋,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十字路口”的重要地理位置;2.了解东南亚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特点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3.了解东南亚主要农作物和热带经济作物的分布;了解东南亚人口稠密及人口和城市分布特点;4.了解华人,华侨在开发东南亚和支持我国经济建设中做出的贡献;了解东南亚的旅游资源和社会风貌。
【教学重点】1.东南亚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和地形。
2.热带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3.华人分布集中。
【教学难点】1.马六甲海峡和中南半岛的地形特征。
2.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的主要分布及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近些年来,中国人出国旅游有一大热点——新马泰,这些国家都有哪些自然景观、名胜古迹呢?今天咱们就一起来到东南亚旅游一趟,去了解一下该地区的风土人情。
多媒体展示东南亚的名胜古迹,如缅甸仰光的大金塔、柬埔寨的吴哥窟等。
二、复杂的地形重要的位置1.课件展示:“世界地形图”,“东南亚地形图”和“东南亚国家和地区图”,明确东南亚的范围及主要国家。
2.学生活动,教师引导。
范围:包括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两大部分。
中南半岛因位于中国之南而得名,北部与中国相连。
主要国家:共11个国家。
与中国相邻的国家有越南、老挝、缅甸;世界上最大的群岛国家印度尼西亚,被称为“千岛之国”。
3.课件展示:“东南亚地形图”思考下列问题:(1)找一找东南亚主要有哪些河流?(2)大部分河流的流向与山脉的走向有什么关系?(3)填写课本表格,思考:中南半岛的大城市主要分布在何处,为什么?4.学生讨论,代表发言,教师讲评,得出结论。
(1)这些河流大部分发源于我国青藏高原地区,如湄公河在我国境内称为澜沧江,萨尔温江在我国境内称为怒江。
(2)这些河流大部分受山脉走向的影响自北向南流向海洋,河流和山脉呈现“南北纵列,山河相间”的分布特点。
(3)中南半岛的大城市主要分布在河流的沿岸平原和河口的三角洲平原地区。
第七章《第二节东南亚》教案教学目标1、运用地图,说明东南亚的地理位置,范围。
掌握东南亚的自然地理环境,地形特征,河流特征等要素。
2、了解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的特征和分布,以及对当地农业生产的影响。
3、通过对东南亚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的对比分析,进一步训练读图能力和对比分析能力。
4、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对我国邻国的情况有大体的了解。
教学重点掌握东南亚的自然地理环境,地形特征,河流特征等要素。
教学难点通过对东南亚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的对比分析,进一步训练读图能力和对比分析能力。
课时安排1课时课前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在有关湄公河游记的描述中,有这样几句话“渡船静静地依着喧闹的码头”“来到这里的是河水、是街道,是街道连接着河水,还有等待摆渡的人”,试想东南亚的大河主要分布在哪里它们给城市带来了哪些便利为什么这里的城市大多沿河分布二、讲授新课(一)“十字路口”的位置1.观察“中国─东盟自贸区图”“东南亚的地形”“经过马六甲海峡的航线”,感悟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请学生再次观察“中国─东盟自贸区图”“东南亚的地形”“经过马六甲海峡的航线”,出示以下小组合作交流的问题,生讨论并派代表发言,其他小组成员补充、纠正。
(1)东南亚包括哪11个国家,哪个国家还不属于东盟成员国(2)哪些国家是内陆国、临海国、岛国哪些国家和我国在陆地上接壤(3)东南亚主要包括哪两大地区,在地理位置上有何特点2.范围3.位置(1)纬度位置(10°S──23°26′N) :决定了东南亚大部分位于热带。
(2)海陆位置:西临印度洋,东临太平洋,大部分国家都是临海国和岛国,受海洋影响比较大。
(3)交通位置:位于南北两个大洲(亚洲与大洋洲)、东西两个大洋之间,处于“十字路口”的位置,这种地理位置使得此地自古以来成为重要的战略要地。
(4)马六甲海峡对我国石油进口的重要性:位于马来半岛和苏门答腊岛之间的马六甲海峡,是从欧洲、非洲向东航行到东南亚、东亚各港口最短航线的必经之地,是连接太平洋与印度洋的重要海上通道,是我国从西亚进口石油最便捷的海上通道。
东南亚教学设计教案教学准备教学目标1.东南亚的位置、范围、组成、国家。
2.马六甲海峡的认识。
3、认识东南亚的气候和农业。
教学重难点重点:东南亚的位置、范围、组成、国家难点:马六甲海峡位置重要性的认识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问:两年前的3月,发生了一件震惊世界的事件,到现在,两年过后,这件事情,仍然谜雾重重,事情真相,仍然无法得知,大家知道,是什么事件吗?马航失联事件马航失联事件就发生在亚洲的什么地方,(出示相关地图图片,东南亚南海)。
在“马航失联”事件中,发生事件的飞机马航,是什么国家?事件的“参与者”,除了马来西亚外,还有其他什么国家?今天我们就学习了解东南亚。
第二节东南亚二、新课讲解:(一)、“十字路口”的位置:(板书)1、位置:出示PPT:在世界地图中,找出东南亚的位置。
世界地图中,指出东南亚的国家。
指出东南亚四周的海洋或大洲。
总结:位于亚洲东南部,大部分位于23.5°N~10°S之间的热带,东面是太平洋、西面是印度洋,北面是亚洲,南面大洋洲,位于一个“十字路口”的位置,十分重要。
2、组成和国家:出示地图,问:东南亚基本可以看做两大部分组成,大家说,是由哪两部分组成的?东南亚的国家有哪些?学生说出并指出:总结:中南半岛:越南、老挝、泰国、缅甸、新加坡马来群岛: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文莱东帝文马来半岛和中南半岛上都有的:马来西亚3、马六甲海峡出示马六甲海峡地图的PPT:学生从书上找出描述马六甲海峡的文字(位于马来半岛和苏门答腊岛的马六甲海峡,是欧洲、非洲与东南亚、东亚最短航线的必经之地。
是连接太平洋与印度洋的重要通道。
)要求学生在地图上标出“马来半岛”、“苏门答腊岛”、“马六甲海峡”如果不经过马六甲海峡,航行路线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不提非洲到欧洲、欧洲和美洲?活动:P23页活动1、(3)中指出半岛属于中南半岛出示PPT,学生连线,指出国家的领土有不同类型。
2、通过活动2学生体验马六甲海峡对海上运输的影响。
东南亚-粤人版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东南亚地理位置及其特点,介绍各国自然环境、文化、宗教等情况。
2.掌握东南亚各国的名称、首都、位置等基本情况。
3.认识和了解东南亚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发展。
4.了解东南亚各国与中华文化之间的联系和互动。
教学内容一、地理位置东南亚地理位置优越,位于亚洲的东南,北与中国接壤,东临太平洋,南隔马六甲海峡与印度洋相连,西与南亚、中东接界。
东南亚包括新加坡、印尼、菲律宾、马来西亚、泰国、越南、老挝、柬埔寨、缅甸。
二、东南亚自然环境1.地形特点:东南亚地形多种多样,主要分为平原和山地两种类型。
其中,马来半岛和印度尼西亚等地主要为平原地形。
而菲律宾和印度支那半岛则以山地为主。
2.气候特点:东南亚气候多为热带和季风气候。
夏季气温高,雨水充沛。
冬季常年温暖,气候宜人。
同时,台风和暴雨在东南亚也较为普遍。
3.自然资源:东南亚自然资源丰富,主要包括石油天然气、煤炭、森林资源、水资源、渔业资源等。
三、东南亚文化、宗教和风俗习惯东南亚地域广阔,历史悠久,文化多元,宗教多样。
人们的风俗习惯也千差万别。
1.文化:东南亚各国文化源远流长。
它们各自拥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如印度尼西亚的巴厘岛文化、马来西亚的多元种族文化、泰国的古文化等。
2.宗教:东南亚地区宗教多种多样,包括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印度教等。
其中,佛教和伊斯兰教的影响最大。
3.风俗习惯:东南亚各国的风俗习惯各不相同,如泰国的湄公河船屋、菲律宾的圣诞节庆典等。
四、东南亚各国情况1.新加坡:新加坡位于马来半岛南端,是全球著名的世界城市之一。
新加坡是一个多元种族、多种宗教、人口分布不平等的国家。
2.印度尼西亚:印度尼西亚是世界上最大的群岛国家,包括17,508个岛屿。
印度尼西亚各地的风俗文化、宗教、语言和民族风情非常多样。
3.菲律宾:菲律宾共和国是以多个地理和文化区域为基础的联邦制国家。
其文化多样性、人口分布,以及语言的多样性都是其特点。
粤人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二节东南亚》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粤人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二节《东南亚》内容主要包括东南亚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主要国家、物产资源和人口分布等。
本节内容是学生对东南亚地区的基础认识,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东南亚的基本情况,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经学习了世界地理的基本知识,对世界各大洲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东南亚地区的认识相对较浅,希望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能加深对东南亚地区的了解。
学生对本节内容的学习兴趣较高,因为东南亚是一个具有丰富旅游资源和独特风土人情的地区。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东南亚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主要国家、物产资源和人口分布等基本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片等资料,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东南亚地区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他们关爱地球、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东南亚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主要国家、物产资源和人口分布。
2.难点:东南亚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对当地经济和生活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地图法:通过地图引导学生观察东南亚的地理位置和主要国家。
2.图片法:通过图片展示东南亚的风景、物产资源和民俗文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的东南亚国家,分析其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对经济和生活的影响。
4.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和观点。
六. 教学准备1.教学地图:准备东南亚地图,标注主要国家和重要城市。
2.图片资料:收集东南亚的自然风光、物产资源、民俗文化等图片。
3.案例分析资料:准备东南亚国家的相关案例分析资料。
4.教学视频:寻找关于东南亚的旅游宣传片或纪录片,用于导入和呈现环节。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播放东南亚的旅游宣传片或纪录片,引导学生关注东南亚的美丽风光和独特文化。
然后简要介绍东南亚的地理位置和本节内容的学习目标。
第七章第二节《东南亚》教学设计【核心素养】人地协调观、区域认知、综合思维【教材分析】《东南亚》是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第七章(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第二节的内容。
教材的内容有:十字路口的位置;热带气候和农业生产;山河相间与城市分布;华人、华侨集中的地区。
它是新课程下初中中考要求掌握的五个地区之一,尤其是热带气候和农业生产和山河相向与城市分布方面的分析题较多。
【学情分析】学生经过半年的初中学习,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读图方法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并且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掌握了一些关于世界地理的知识,具备了这些知识和能力、方法之后再来学习《东南亚》一节就简单多了。
但由于本节课内容有的问题很抽象,因此,在教学中需要充分利用课件来增加学生的间接体验,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指导学生分析地图,主要采取看地图、提问题的形式,引起学生兴趣,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阅读地图、分析地图,有利于抓住事物特征。
【课程标准】1.在地图上找出某地区的位置、范围、主要国家及其首都,读图说出该地区地理位置的特点。
2.运用图表说出某地区气候的特点以及气候对当地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3.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归纳某地区地势及地形特点,解释地形与当地人类活动的关系。
4.运用地形图说明某地区河流对城市分布的影响。
5.举例说出某地区发展旅游业的优势。
【教学目标】1.对照地图,找出东南亚的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交通位置)、区域范围以及主要的国家,读图说出该地区地理位置的特点。
2.运用图表说出东南亚“高温多雨”的气候与农业生产的关系,并通过读图了解农作物的分布特点。
3.根据地形图说出中南半岛城市的分布特点,并分析河流对城市分布的影响,并能说明人口和农业沿河分布的原因。
4.通过东南亚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进行综合分析,了解旅游业给东南亚经济带来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1.东南亚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气候特点。
2.中南半岛的地形特征。
【教学方法】读图析图、合作探究【教学过程】播放视频,喜欢旅游的同学有没有听说过新马泰旅游路线?新指新加坡,马指马来西亚,泰指泰国。
粤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7.2《东南亚》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粤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7.2《东南亚》是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东南亚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主要国家、物产资源以及与中国的关系等。
教材通过丰富的地图、图片和文字资料,生动地展示了东南亚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特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东南亚的基本情况,提高对这一地区的认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地理空间概念和地理现象有一定的认识。
但他们对东南亚地区的了解相对较少,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丰富他们的知识。
此外,学生对于地图的阅读和分析能力还有待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加强对地图的运用和解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东南亚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主要国家、物产资源以及与中国的关系等。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和资料的阅读、分析,提高学生对地理信息的获取和解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东南亚地区的兴趣和好奇心,增强学生的地理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东南亚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主要国家、物产资源以及与中国的关系。
2.难点:对东南亚地图的阅读和分析,以及对东南亚地区人文特点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地图教学法:通过地图的展示、分析和解读,使学生掌握东南亚的地理位置和地理特点。
2.案例教学法:通过具体的案例,使学生了解东南亚的主要国家和物产资源。
3.讨论教学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粤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
2.地图:东南亚地图、中国地图。
3.资料:关于东南亚的图片、文字资料。
4.多媒体设备:电脑、投影仪。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东南亚的风景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这一地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简要介绍东南亚的地理位置,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地图和资料,向学生介绍东南亚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主要国家、物产资源以及与中国的关系等。
《东南亚》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授课老师:
课标要求
1.运用地形图说出某地区河流对城市分布的影响。
2.举例说出某地区发展旅游业的优势。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运用地形图,分析中南半岛的地形与地势特点,并能说明其人口和农业沿河分布的原因。
2.从水运的便利、水资源的分布、沿河地形平坦等方面分析东南亚的河流对城市分布的影响。
3.对东南亚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进行综合分析,进一步通过资料分析旅游业给东南亚带来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强化河流对城市分布的影响(即地形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2.强化旅游资源与旅游业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观察地图、强化重点和难点的教学,增加科学探究的意识。
2.通过生活性地理情景的引入,感受到地理就在身边,体会地理知识的实用价值,树立人类活动要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的人地观。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东南亚的河流对城市分布的影响。
2.东南亚代表性的旅游资源。
【教学难点】
理解河流对城市分布的影响。
教学策略
紧扣新课标要求,在整体把握新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制定适合具体学情的教学目标,同时在课标引领下以教学内容为依据、以学生的认知水平为基础,不仅关注“知识与技能”的达成标准,而且更加关注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的指导,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能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人地观、发展观。
同时,
教学环节的设计需要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组织形式上侧重小组合作,这些教学策略将会非常有利于教学重难点的突破。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根据教材的导学问题自学课文,课前搜集有关东南亚地形、河流、城市以及旅游的图文资料。
教学过程
复习引入
复习东南亚第一课时的知识(东南亚的位置、范围、气候等)
讲授新课
一、山河相间与城市分布
观察“中南半岛的地形与河流流向图”,观察东南亚地形与河流流向的关系,并进一步探究东南亚城市分布与河流的关系
要求学生思考问题:中南半岛的主要河流有哪些?这些河流大部分发源于哪里?这些河流之间的颜色代表什么地形?这些河流的流向和山脉方向有什么特点?
从图中我们能够发现中南半岛的河流众多,主要的大河自东向西依次是:红河、湄公河、湄南河、萨尔温江、伊洛瓦底江。
这些河流大部分发源于我国青藏高原地区,这些河流之间的颜色表示地势较高的山脉;这些河流的流向和山脉走向的特点是:山河相间、纵列分布。
师:请大家继续阅读下面的“中南半岛河流与城市的分布图”,思考图中
所示问题。
这些河流的上游流经山区,两岸高山耸立,水流湍急,蕴藏有丰富的水能资源;下游河谷展宽,水流缓慢,泥沙沉积,河岸两侧形成冲积平原;入海口形成河道纵横、地势低平的河口三角洲。
中南半岛的大城市主要分布在河流沿岸及河口三角洲,如下表所示:
师总结归纳东南亚的地形与河流特点:
1.地形特点:中南半岛上山脉、大河多由北向南延伸,具有山河相间、纵列分布的特点。
2.河流特点:沿岸地区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易于灌溉,交通便利,经过长期开发,已成为东南亚人口稠密、农业发达的重要地区。
3.城市分布:中南半岛的大城市主要分布在河流沿岸及河口三角洲,主要城市有越南河内、老挝万象、泰国曼谷、柬埔寨金边、缅甸仰光等。
完成活动内容,分析城市分布在河流沿岸的利弊。
二、东南亚的华人、华侨
师强调注意以下知识:
1.华人和华侨的祖籍多为我国东南沿海一带,特别是广东、福建。
2.华人和华侨对东南亚的经济建设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同时也把中国的传统文化带到了所在国,使东南亚文化更加多姿多彩。
三、热带旅游胜地
多媒体展示东南亚的热带旅游和旅游资源图片,让学生感受东南亚的旅游知识。
1.旅游资源
(1)自然风光:充满热带气息,多数国家海岸线漫长,海岛众多,形成了许多著名的海滨旅游与度假胜地。
(2)人文旅游资源:东南亚各国历史悠久,多元民族文化并存,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文化景观多姿多彩,名胜古迹众多,风土人情多样。
2.旅游业发达的国家
近年来,泰国、印度尼西亚等国大力发展旅游业,旅游收入已成为国民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
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我们的近邻──东南亚的相关知识。
通过学习,我们了解了东南亚山河相间、纵列分布的地形特点,明确了中南半岛的城市
和人口主要分布在河流沿岸及河口三角洲;东南亚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旅游资源,大力发展了旅游业,到东南亚去旅游已成为中国人出境旅游的首选目的地。
教学反思:教学是教和学的动态交流过程,师生双方要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教学相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