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哲学
- 格式:doc
- 大小:51.00 KB
- 文档页数:5
文化的内涵与功能教案一、教学内容分析1.教学内容分析。
“文化的内涵与功能”是统编高中《思想政治》必修四第七课“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第一框题。
本框内容主要分两目,从什么是文化和文化的功能两个方面引导学生把握文化的内涵,明确文化的功能有哪些,从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
2.设计思路。
本框体“文化的内涵与功能”从内容上看是比较宏观的,在教学中如何使学生深刻又生动地掌握、理解教材内容,是本节课教学设计的一个难点。
本课教学设计了两条线索,一条是卫视出圈线——河南卫视出圈的背后;一条是书本知识线——文化的内涵与功能。
通过揭示河南卫视出圈的原因以及讨论如何持续保证火热,使得学生了解文化的内涵包括哪些内容、文化的功能包括哪几项。
二、教学目标1.通过观看视频和情境体验,在思政课堂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引导学生认识文化的重要性,拥护党的领导,领会在今天青少年树立文化自信的必要性。
2.通过典型案例分析,理解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听上去似乎很抽象,但是我们生活中可以看到大量具体的文化产品,明确文化与经济政治之间的相互关系,懂得文化传播需要特定的载体。
3.通过合作探究河南卫视为什么火起来的原因,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好的文化产品,提升学生的文化品味,思考如何弘扬好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牢固树立文化自信。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文化的内涵是什么。
2.教学难点:文化的功能是什么。
四、教学过程教师导入:播放河南卫视端午奇妙夜的节目剪辑。
2021年河南卫视从春晚开始,到清明奇妙夜、中秋奇妙夜,一直到端午奇妙夜,通过这一个又一个节目的展现,河南卫视收获了大量的观众,从一个二线卫视逐渐走上了一线卫视的舞台。
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本节课我们共同来透过文化之美来分析这一问题。
出示总议题——河南卫视出圈的背后分议题1:河南卫视凭什么出圈?教师活动:刚刚的视频展现了文化之美,那么什么是文化呢?学生活动:通过视频观赏和课前预习,了解文化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是一种精神现象。
第1课时文化的内涵与功能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文化的内涵。
2. 理解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3. 明确文化与文明的关系,能够对现实生活中的文化与文明作出区分。
4.知道文化载体的含义。
5. 结合文化发展进步对个人、社会、民族、国家等的影响,正确把握文化的功能。
学科核心素养1. 政治认同:体会和感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充满信心。
2. 科学精神:深入理解文化对人的影响,正确认识文化现象,辩证分析文化与文明的关系。
3.法治意识:在民主与法治建设中,促进文化与政治、经济的相互交融。
4.公共参与:增强参与文化生活的能力,积极主动地参与各种积极向上的社会文化活动。
重点难点重点文化的内涵;文化的功能。
难点1. 理解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2. 区分文化与文明。
教师准备指导学生查阅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文化”的解释、文化类型、文化独立性、文化载体等相关材料,搜集文化功能的典型案例和活动。
精选素材,科学设置情境,精心制作课件。
学生准备查阅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文化”的解释、文化类型、文化独立性、文化载体等相关材料,搜集文化功能的典型案例和活动。
情景导入导入一“三星堆再醒惊天下!”2022年央视春晚节目中,距今有三千多年历史的,目前已知全世界最大的青铜面具“三星堆青铜大面具”隆重发布!以三星堆文化为背景的创意舞蹈《金面》惊艳四方,以沉浸式的手法,穿越千年,带领全国观众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神奇魅力!导入二“咬文嚼字”导人。
“文”字的本义,指各色交错的纹理。
《周易》中说:“物相杂,故曰文。
”《礼记》中说:“五色成文而不乱。
”《说文解字》中说:“文,错画也,象交文。
”“化”,甲骨文写作,左边为头朝下倒立的人,右边为头朝上站立的人,其义为变化。
《说文解字》释为:“化,教行也。
”最早的“文”,像一个站立着的人形。
本义指“文身”,引申为花纹、纹理,后又引申为文字、文饰、文武、天文等。
第七课第一框: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导学案【课标要求】1.识记:联系的含义。
2.理解: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及其方法论要求,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3.运用:能结合生活的实例,运用相关原理,分析生存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关系,说明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
【重点、难点】重点:理解联系的特征,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人为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
难点: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联系。
【课前预习】1.联系的含义所谓联系,就是事物之间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 _______ ________ _______。
2.联系的普遍性(1)世界上任何事物都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2)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________ ________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3)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_______________,其中没有一个事物是_______存在的。
3.联系的客观性(1)联系客观性的含义联系的客观性,是指联系是____________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表现:事物的联系就其与实践的关系来说,可以分为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前者在人类产生之前就存在了,他们当然不以___________为转移;后者是人类实践的产物,尽管它们呈现着“人化”的特点,但仍然是客观的。
因为人为事物的联系只有通过______这一客观物质性的活动才能形成,形成之后便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
(2)联系客观性对我们的要求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要从事物______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__________。
(离开事物的_____________,抓住事物的表面相似之处,主观臆造并不存在的联系,是_________的一个重要特征。
)注意:人们可以根据事物_____的联系,改变事物的______,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4.联系的多样性(1)事物联系的形式世界上的事物有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
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第一框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导学案【基础知识梳理】一.联系的普遍性1.联系的普遍性(1)联系的含义:(2)联系的普遍性表现在:①从事物之间来看:②从事物内部来看:③从整个世界来看:(3)方法论:要求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既要看到事物之间的联系,又要看到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联系,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二.联系的客观性1.联系的客观性:2.联系的客观性,就其与实践的关系来说,可以分为两类:(1)(2)3.联系的客观性方法论要求:三.联系的多样性1.事物的联系是的。
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
2.联系的多样性方法论要求:【知识拓展】1.联系的普遍性侧重强调一事物总与周围其他事物存在联系;联系的客观性侧重强调事物之间的联系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联系的多样性侧重强调联系的形式多种多样。
2.正确把握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在联系的观点上,最容易出现的错误是:一是把联系的普遍性理解为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必然的、直接的联系,从而否认了联系的多样性和条件性;二是把联系的客观性等同于联系不可改变,如果人们试图建立新的联系,就是对联系的客观性的否定。
这两种认识之所以错误,是因为:(1)联系的普遍性是指一切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有条件地联系着,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世界上根本没有不依赖于周围其他事物而孤立存在的事物。
但并非任意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必然的、直接的联系。
普遍联系只是说明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是与周围的事物(不是所有事物)相联系的。
(2)联系的客观性是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联系,它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因此,坚持联系的客观性,就是要把普遍联系原理建立在唯物主义的基础上。
联系的客观性告诉人们,不能用主观臆造的联系代替客观事物本身的联系,但并不是说联系永恒不变,并不意味着人们在联系面前无能为力,实际上人们可以创造条件,改变或创造出新的联系,这并不违背联系的客观性。
7.1 世界是普遍联系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识记联系的含义、联系普遍性、客观性
2、理解自在事物和人为事物的联系,以及联系的多样性。
3、重难点把握: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知识梳理】
一、联系的普遍性
1.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2.联系的普遍性
(1)联系的含义:
(2)联系的普遍性表现在:
①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事物之间)
②每一事物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事物内部)
③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是一幅由种种联系交织起来的丰富多彩的画面,其中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整个世界)
(3)方法论:要求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既要看到事物之间的联系,又要看到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联系,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二、联系的客观性
1、联系的客观性:
2、联系的客观性分类:就其与实践的关系来说,可以分为
(1)
(2)
3、联系的客观性方法论要求:
(1)我们要从事物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2)联系是客观的,人们可以根据事物联系,改变,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三、联系的多样性
1、事物的联系是的。
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
2、联系的多样性方法论要求:
(1)要求我们。
(2)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既要注重,又要恰当运用自身的;既要把握事物的,又要关注事物的;既要认识事物的,又要重视事物的。
总之,一切以、、为转移。
【课内探究学案】
【合作探究1】材料:地球孕育了生命,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21世纪地球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峻。
人类为了眼前的经济利益破坏性地利用自然:乱砍乱伐导致森林破坏,水土流失;过度耕种放牧导致土地沙化,沙尘肆虐;过度消费加剧空气污染,物种退化。
结合材料运用普遍联系的观点分析生态问题。
【合作探究2】随着工业化的进程,我国面临着资源缺乏和环境恶化的双重压力。
在探索解决该问题的过程中,某企业利用当地丰富的小麦资源生产味精,形成了四次增值和生态循环,构建起粮食加工和养殖产业链,实现了生态农业产业化。
这四次增值和生态循环是:①生产味精带动小麦种植,小麦加工成味精、氨基酸、面粉等;②对生产废水、副产品进行生物技术加工,变成优质饲料和肥料;③用加工处理后的饲料养牛;④将牛肉、牛奶和皮革制品稍往国内外。
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材料中实现资源循环与价值增值的哲学依据。
课堂有效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美国次贷危机演变成一场波及世界的金融危机,全球都卷入金融危机的漩涡中。
没有哪个经济体能够独善其身,中国也不例外。
这一事件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作用
B、联系具有普遍性
C、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D、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
2.只要你对着飞驰的流星许个愿,你的愿望就能够实现。
”这种说法
A.肯定了联系的普遍性和多样性
B.揭示了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
C.否定了意识的能动作用
D.忽视了联系的客观性和条件性
3.一个男人在社会上可能扮演父亲、儿子、学生、教师、管理者、被管理者等不同角色。
这种现象从哲学上说反映了
A.联系的多样性 B.联系的客观 C.联系的主观 D.联系的普遍性
4、计算机网络的出现,将会使世界进一步联结成为一个整体,以至于有人说,我们居住的地球变小了,成了地球村,这说明了()
A.人们可以根据固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B.事物固有的联系是人们创造出来的
C.人们只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建立任何联系
D.这种说法违背了客观性
5、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把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循环社会看作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和实现方式。
传统经济是“资源——产品——废弃物”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
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复循环流程,做到生产和消费“污染排放最不.废物资源化和无害化”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分析说明循环经济所倡导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如何体现联系观点的。
【课后拓展学案】
一、单项选择题:
1、事物联系的普遍性,主要表现在()
①任何事物的内部各个部分,要素,环节是相互联系的
②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
③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④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联系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唯物辩证法所说的普遍联系是指
A、世界上任何一个事物都和周围的其他事物无条件地联系着
B、世界上任何一个事物都和周围的其他事物有条件地联系着
C、任何事物之间都是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的
D、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想怎么联系就怎么联系
3. 1吨废报纸=850公斤再生纸=少砍17棵树。
废报纸的循环再利用与树木、环境、经济、社会的关系表明,事物之间的联系是
A.复杂多样的 B.不可捉摸的 C.因人而异的 D.固定不变的
4.我国目前兴建的四大工程——南水北调、青藏铁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将会继续加强地区经济之间的联系,推动全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这段材料说明
A.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B.联系是客观的,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C.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人们对事物的联系无法改变
D.人们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改变事物的联系,事物之间的联系都是人创造出来的
5.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得到耕地,毁灭了森林,但是他们做梦也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而成为不毛之地,因为他们使这些地方失去了森林,也就失去了水分的积聚中心和贮藏库。
这段话告诉我们
①自然界是客观的,人不能违背自然的客观性②要正确对待联系的客观性③在把握事物时不能仅看到那些直接的、表面的和眼前的联系,而忽视那些间接的、本质的和长远的联系④事物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
6.西藏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较丰富的地区之一。
藏戏、藏纸、唐卡绘画、藏医藏药、卡垫藏毯制造等,都承载着藏民族延续千年的文化和智慧。
随着青藏铁路开通带来的投资潮和旅游热,西藏一些濒临失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已在商业开发中焕发新生,藏民族独特的传统文化得以有效地传承和发展,也极大地满足了人们的精神需求和促进了文化生产力的发展。
比如,经过十几年的探索,目前在藏纸方面已研制出适合市场需求的兽皮纸、彩绸纸、印花纸等十几种藏纸新品种,并根据各种纸的性能制作出壁画、雨伞、灯笼、贺卡、日历等工艺品,深受中外游客欢迎,也给当地老百姓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
西藏地区在发展和保护藏文化进程中如何体现了联系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