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调和油质量现状及质量管理措施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251.44 KB
- 文档页数:3
食用油的质量安全检测与质量控制探究作者:杨晓来源:《中国食品》2022年第14期食用油是居民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其质量安全关系着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越来越重视食品质量安全问题,但食用油领域仍然存在着质量安全隐患,如食用油非法添加、掺假等,长期摄入问题油会对人体造成严重的损害并诱发多种疾病。
因此,完善食用油质量的检测方法、探究食用油的质量控制对策成为解决食用油质量安全问题的关键。
一、食用油行业概述食用油是人类膳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体的营养源和重要能源物质。
目前,市场上的食用油主要有植物油和动物油两种,常见的食用植物油有花生油、大豆油、玉米胚芽油、菜籽油等;常见的食用动物油有牛油、猪油等。
1.食用油的加工工艺。
食用油一般有两种加工工艺——压榨法和浸出法。
压榨法,顾名思义就是利用物理压力把油脂从油料作物中分离出来,优点是食用油的各种成分保留得较为完整,但缺点是出油率低。
浸出法是利用相似相溶的原理,用溶剂将油脂从处理过的固体油料中萃取出来。
与压榨法相比,浸出法具有出油率高、加工成本低等优势。
不同的油料因其化学成分、含量、物理性状的差异会采取不同的加工工艺。
一般来说,高含油油料,如芝麻、花生多采取压榨法,而低含油油料,如大豆一般采用浸出法。
经过制取得到的原油含有较多的游离脂肪酸、有色物质等杂质,必须经过精炼处理。
一般来说,油脂精炼包括化学精炼和物理精炼两种方法。
化学精炼包括过滤、脱胶、脱皂、脱酸、脱色、脱嗅;物理精炼包括过滤、脱胶、脱皂、脱嗅。
目前,大多数食用油加工工厂一般采用化学精炼工艺。
2.食用油的标准体系。
目前,我国已建立了完善的食用油标准体系,包括总体标准、原辅料标准、生产卫生规范、产品标准、基础标准及检测方法等6方面的标准体系。
在总体标准方面,我国先后发布了GB 10146-201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用动物油脂》、GB 2716-2018《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植物油》,对植物原油、食用植物油、食用植物调和油、食品煎炸过程中的各种食用植物油及食用动物油脂作出明确定义和技术要求,对规范食用油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市食用油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工作措施5篇第一篇:市食用油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工作措施××市食用油经营企业、餐饮服务单位质量安全专项整治理工作措施为保证我市食用油经营企业的食用油质量安全,加强食用油质量安全监管,严防“地沟油”等不合格食用油流入餐桌事件发生,切实保障餐饮食品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粮食流通管理条例》,《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操作规范》和××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印发全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开展食用油脂专项整治行动工作方案的通知》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工作措施。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州委第十次党代会提出的“民生优先”发展战略,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以“集民智、解民忧、惠民生”为主题,集中力量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深入开展餐饮服务、食用油经营企业的食用油安全专项整治行动,解决广大群众普遍关注的“地沟油”等食用油质量安全问题,保障人民群众餐饮食品安全。
二、工作目标在食用油经营企业监管方面,由粮食局负责。
全面规范我市食用油销售行为。
以查处经销“三无”散装食用油等违法行为为重点,集中整顿粮油批发市场、粮油批发企业、集贸市场等重点场所,实施“五个严格”:严格规范食用油经营主体资格,坚决查处和取缔无证照经营食用油的违法行为;严格检查食用油经营者落实进货查验情况,切实把好食品经营者的进货查验关;严格检查现场制售食用油加工记录情况,监督其认真履行进货查验和加工记录等义务;严格禁止流通环节散装食用油分装销售行为,未取得生产许可证。
不得从事分装销售食用油;严格查处经营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食用油等的违法行为,集中清查无标签标识、来源不明、进货价格明显偏低的食用油。
在餐饮服务单位监管方面,有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负责。
严防“地沟油”等不合格食用油流入餐饮服务环节,组织开展对餐饮服务单位采购和使用食用油脂情况的监督检查。
粮油食品安全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粮油食品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人们的生命健康。
近年来,粮油食品安全问题频频引起社会关注,引发了广泛的讨论。
本文将就当前粮油食品安全存在的问题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现阶段粮油食品存在的安全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产品质量不合格。
部分企业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采用劣质的原材料和不正规的生产工艺,导致产品存在质量把关问题。
粮油食品中可能掺杂有有害物质,如农药残留、重金属等,严重危害人体健康。
二是生产环节监管不到位。
粮油生产环节存在监管不力的情况。
一方面,在原材料采购和生产过程中,存在着造假行为,质量把关不严格;监管机构和工作人员的监管执法力度不足,导致一些企业存在违法违规行为。
这些问题加大了粮油食品安全风险。
三是信息透明度不高。
一些企业不开放生产过程的信息,包括原材料来源、生产工艺等,导致消费者对产品的安全性缺乏充分的了解,也给消费者的健康带来隐患。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对策:一是加强监管力度。
政府部门应加大对粮油企业的监管力度,提高监管机构的执法力度,加大对企业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
加强对原材料采购和生产过程的监管,确保产品质量安全。
二是建立健全质量把关制度。
政府可以通过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粮油食品生产企业的许可证管理,规范企业的生产行为。
建立健全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加强对粮油食品生产环节的监督管理,强化质量把关。
三是提高企业自律意识。
企业应加强自身的质量管理体系建设,提高质量把关意识,加强对原料采购和生产过程的管理,确保产品质量合格。
加强企业对员工的培训教育,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
四是加强信息公开和消费者教育。
政府和企业应加大对产品信息的公开力度,让消费者可以全面了解产品的生产过程和质量。
加强对消费者的健康教育,提高消费者对粮油食品安全问题的认知,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在实施上述对策的还需加强产学研合作,推动科技创新,引入高新技术,提高粮油食品生产的技术水平,提高产品质量。
粮油食品安全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粮油食品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食物原料,而粮油食品安全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粮油食品安全问题的存在不仅影响人们的健康,也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产生不良影响。
本文将就粮油食品安全存在的问题和对策进行探讨。
一、问题分析1. 粮油食品质量不合格现象严重。
市场上存在着一些造假伪劣、添加剂超标、农药残留、霉菌超标等问题严重的粮油食品,对人们的健康构成威胁。
2. 粮油食品企业存在违法生产行为。
一些企业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忽视产品质量,不按照标准流程加工生产,造成产品质量不稳定,存在着一定安全隐患。
3. 粮油食品监管不严格。
监管部门在对粮油食品的监管过程中存在着监管不力、执法不严等现象,让一些不法企业有机可乘,从而导致粮油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
二、对策建议1. 加强监管执法。
监管部门应当对粮油食品生产企业进行严格的监管,对违法生产行为进行严肃处理,确保粮油食品质量安全。
2. 完善监管制度。
为了避免监管盲区,应当完善监管制度,将监管范围延伸到生产、加工、流通环节,对整个产业链进行监管,提高监管效率。
3. 提高企业自律意识。
企业应当切实履行社会责任,对生产加工过程进行严格把关,保障产品质量,杜绝违法生产行为。
4. 加强消费者教育。
通过举办粮油食品安全科普宣传活动,提高消费者对粮油食品安全问题的认识,增强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
5. 加大对违法企业的打击力度。
对发现的违法企业要严肃处理,依法给予处罚,形成震慑效果,让不法企业无处遁形。
三、总结粮油食品安全问题的解决需要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
粮油食品生产企业要加强自律,监管部门要严格执法,消费者要提高安全意识,只有共同努力,才能够有效解决粮油食品安全问题,保障人们的饮食安全。
希望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能够让每个人都能吃到放心的粮油食品,让全社会都能够享受到健康美味的粮油食品。
我国食用油脂质量安全现状和对策我国食用油脂质量安全现状和对策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食品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而食用油脂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食品,其质量安全问题备受关注。
那么,我国食用油脂质量安全现状如何?又有哪些对策可以采取呢?一、我国食用油脂质量安全现状1.质量参差不齐目前,我国食用油脂市场上的产品种类繁多,质量参差不齐。
一些小作坊或小厂家生产的食用油脂,由于缺乏规范的生产流程和检测手段,往往存在着质量安全隐患。
2.假冒伪劣现象严重由于食用油脂的利润较高,一些不法商家为了追求利润,采用掺假、冒充等手段,生产出假冒伪劣的食用油脂,严重危害了人们的健康。
3.残留农药、重金属等有害物质在生产过程中,一些不法商家为了提高产量和利润,使用了大量的农药和化肥,导致食用油脂中残留有害物质,如农药、重金属等,对人体健康造成了威胁。
二、对策1.加强监管政府应加强对食用油脂生产企业的监管,加强对食用油脂的质量检测和监督,严厉打击假冒伪劣食用油脂的生产和销售行为,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安全。
2.提高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意识消费者应提高食品安全意识,选择正规渠道购买食用油脂,避免购买假冒伪劣产品。
同时,消费者也应注意食用油脂的使用方法和保存方式,避免食用油脂变质或受到污染。
3.推广绿色食品政府应加大对绿色食品的扶持力度,鼓励企业生产绿色食品,推广绿色食品的消费观念,提高人们对绿色食品的认识和接受度,从根本上保障人们的健康安全。
4.加强科技研发政府和企业应加强科技研发,研发出更加安全、健康的食用油脂产品,提高食用油脂的品质和安全性,满足人们对食品质量的要求。
总之,我国食用油脂质量安全问题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政府、企业和消费者共同努力,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监管,提高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意识,推广绿色食品,加强科技研发,共同保障人们的健康安全。
大豆油的常见质量问题及安全性质量措施大豆油是我国常见的食用调和油之一,但是其质量问题也比较常见。
以下是大豆油常见的质量问题以及相应的安全性质量措施。
一、氧化变质当大豆油在温度高、空气中暴露、易受阳光照射等条件下时,容易发生氧化变质。
这种变质会导致油的食用价值受到影响,也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在高温下加工、贮存和运输中,要避免大豆油的氧化变质。
安全性质量措施:大豆油在生产和加工过程中一定要做好氧化防护工作,通过添加抗氧化剂来延长大豆油的保质期。
此外,应该尽量避免将大豆油储存在阳光下或受到显著变化的温度和湿度环境中。
二、加工残留物大豆油的生产加工中,可能存在着一些杂质、残留物等问题,如硫酸盐、乳化剂、脂肪酸酯等。
这些杂质会对人体造成伤害,威胁人体健康。
安全性质量措施:对于大豆油生产工艺中的残留物,应该加强检测、监管和控制。
在选择加工原料、制造和运输过程中,要严格遵循食品安全标准要求。
三、重金属污染重金属是人体健康的一大威胁因素,其存在于大豆油中可能来自于生产加工过程中的污染或原材料自身的污染。
安全性质量措施:在生产过程中,应该严格控制大豆油与可能含有污染的物质的接触,如机器部件、设备等。
选用符合国家标准的大豆油原材料,平摊大豆油生产和加工过程中污染的可能性,确保大豆油的安全性。
四、添加剂使用不当大豆油在调和过程中,可能会被加入一些添加剂,如抗氧化剂、色素和香料等。
过多使用这些添加剂可能会影响大豆油的口感和质量,也可能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安全性质量措施:加工调和大豆油时应该使用符合国家食品安全标准的添加剂。
同时,加工企业应按照国家食品安全法的要求,对添加剂的使用量、种类和处理方法等进行监管。
总之,大豆油在生产加工过程中需要做好以下工作:1. 建立质量安全管理制度,对大豆油的生产、加工、贮存和运输等环节进行全方位的管理与监控。
2. 加强对原材料的检验和筛选,并确保其符合国家标准的要求。
3. 合理控制加工过程中的温度和湿度,避免大豆油在加工过程中氧化变质。
食用调和油为什么不好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对于饮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之前的时候人们炒菜最经常用到的食用油都是动物油,如今人们也是从身体健康方面出发,都觉得动物油的油脂成分过高,所以都选择调和油来食用,但是某些人认为调和油对身体无益,那么到底调和油为什么不好?为什么不能买调和油呢?
调和油不好的原因有很多,首先调和油是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食用油进行调和,虽然调和以后的食用油炒起菜来与正常食用油没有区别,并且价格实惠,但是这样勾兑出来的食用油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混合以后的食用油会存在食物相克的危险,即使有质量保证也不能保证完全的安全,同时产生的有害物质在体内积聚,长期以往对身体也是非常不利呢;另外,有些商家为了牟取暴利,也会在其中添加某些成分来增加食用油的口感,所以应该避免购买调和油。
食用油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人们在选择食用油的时候,尽量要选择有机类型的食用油;还要观察食用油的配方,尽量选择真正的大豆,油菜籽油等。
食用油的质量监管与标准化食用油是我们日常饮食中必不可少的重要配料,然而,随着食品安全问题的不断凸显,食用油的质量监管与标准化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食用油的质量监管现状、标准化的必要性以及相关标准制定的重要性等方面展开论述。
1. 食用油的质量监管现状在食品安全问题频频曝光的背景下,食用油的质量安全成为了消费者关注的焦点。
然而,当前的食用油质量监管存在着一些问题。
首先,食用油市场缺乏一套完善的监管制度,监管部门缺乏足够的人力物力投入。
其次,食用油的质量检测手段落后,只依靠感官判断无法准确评估食用油的品质。
再次,一些不法商家为了牟取暴利,采用不正当的手段将劣质的食用油冒充成高品质的产品,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
2. 食用油标准化的必要性食用油标准化是保障食用油质量安全的重要手段。
首先,标准化可以统一行业内各类食用油的质量标准,消除产品的不确定性,方便消费者购买。
其次,标准化可以规范食用油生产过程,明确各个环节的要求,确保产品符合安全卫生标准。
此外,标准化还可以提高食用油产业的整体水平,推动行业的健康发展。
3. 食用油质量标准制定的重要性食用油质量标准的制定是食用油产业规范发展的基础。
首先,标准的制定需要充分考虑科学研究和专家意见,综合各方面因素,确保标准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其次,标准的制定应当密切关注消费者需求,确保产品符合消费者的期望。
此外,还需要加强与国际标准接轨,提高我国食用油产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4. 加强食用油质量监管的对策为了加强对食用油质量的监管,保障消费者权益,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个对策。
首先,建立健全食用油质量监管机制,加大人力物力的投入,提高监管部门的监管能力。
其次,完善食用油质量检测体系,加强对食用油生产企业的监督检查,确保产品符合质量标准。
此外,还可以加强对食用油市场的监测和执法力度,打击违法行为。
5. 推进食用油标准化工作的重要性推进食用油标准化工作是提升食用油质量安全的关键。
油品质量措施保证产品安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油品质量对健康的影响。
油是我们日常烹饪的主要原料之一,因此确保油品质量的安全至关重要。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是必要的。
本文将详细阐述油品质量的保证措施,包括原料选择、生产工艺、质量检测以及信息公示等方面。
一、原料选择油品的质量安全首先源自于原料的选择。
对于油品生产企业来说,合理选择原料非常重要。
主要原料包括植物油和动物油两大类。
对于植物油而言,应尽量选择无农药残留的优质植物种子加工而成的油品。
对于动物油,则需要确保来自健康动物的脂肪并进行充分的净化处理。
二、生产工艺在生产过程中,采用良好的生产工艺同样至关重要。
一方面,生产设备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并定期进行维护和检修,以确保其正常运行和卫生状态。
另一方面,生产操作人员需要经过专业的培训,并遵循严格的操作规范。
特别是在油品加工过程中,需要控制好温度、压力和加工时间等参数,以确保油品的质量安全。
三、质量检测为了保证油品的质量安全,制定必要的质量检测标准是必不可少的。
油品质量检测应包括化学指标和微生物指标两方面。
化学指标可以通过仪器设备进行检测,包括酸值、过氧化值、铁、铜等重金属含量的检测。
微生物指标则需要进行微生物培养和菌落计数等检测手段。
只有通过严格的质量检测才能确保油品的质量安全。
四、信息公示为了增加消费者的知情权,企业应该在产品包装上明确标注产品的一些重要信息,例如生产日期、保质期、产地以及质量检测合格证等。
此外,企业还应该通过网络、媒体和应用软件等渠道向消费者提供更详细的产品信息,并保证信息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信息公示有利于消费者正确选择产品,从而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五、监督管理油品质量的保证还需要相关部门进行监督管理。
各级质监部门应该加强对油品生产企业的日常监督检查,确保其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和规定。
对于违法违规行为,应严格依法进行处罚,以维护市场秩序和消费者权益。
食用油质量保障措施食用油作为人们日常饮食中重要的食品原料之一,质量安全问题直接关系到人们的健康。
为了保障食用油的质量安全,各国都采取了一系列的质量保障措施,包括从生产环节到销售环节的全过程管理,以及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
本文将从食用油的生产、加工、储存和销售等环节,详细介绍食用油质量保障的措施,并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食用油的生产环节是保障食用油质量安全的基础。
生产环节主要包括原料选择、榨取、炼制和包装等过程。
原料选择是确保食用油质量安全的关键,常见的原料有植物油和动物油两类。
在原料选择上,应选择优质、新鲜的食用油原料,并进行严格的检验和筛选,防止使用劣质或变质的原料。
榨取和炼制过程中,应采用科学、合理的工艺,确保食用油的质量稳定。
包装过程中,应选用符合标准要求的食品包装材料,避免污染食用油。
其次,食用油的加工环节也是保障食用油质量安全的重要环节。
加工环节主要包括精炼、脱蜡、脱色、脱臭和脱酸等过程。
精炼过程中,应采用适当的加工工艺和设备,确保食用油的纯度和净度。
脱蜡、脱色、脱臭和脱酸等过程都是为了去除食用油中的杂质和不良物质,提高食用油的质量和口感。
同时,在加工过程中还应加强卫生管理,确保加工环境的清洁和工人的健康。
再次,食用油的储存环节也是保障食用油质量安全的重要环节。
食用油的储存应遵循以下原则:避免阳光直射、远离高温环境、防潮防尘。
同时,储存场所应保持干燥、通风、清洁,避免异味的污染。
特别是对于大型食用油企业和商超等,还应做好食用油的分区储存,避免不同品种、不同产地的食用油混存,防止交叉污染。
最后,食用油的销售环节也是保障食用油质量安全的重点环节。
销售环节主要包括批发、零售和餐饮服务等环节。
对于食用油的批发和零售企业,应加强供应链管理,确保从生产到消费的全过程可追溯,防止假冒伪劣产品的流入市场。
同时,在销售过程中应加强对食用油质量的监管和检测,对疑似问题产品进行抽检和检验。
对于餐饮服务环节,应建立食用油使用管理制度,确保食用油的质量安全,禁止使用过期、变质或劣质的食用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