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资源综合利用
- 格式:doc
- 大小:48.00 KB
- 文档页数:9
生物质综合利用可行性研究报告1. 引言本文旨在对生物质综合利用的可行性进行研究和分析。
生物质作为一种可再生资源,在能源、化工、农林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通过对生物质的综合利用,可以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2. 生物质资源概况生物质资源是指植物、动物等有机物质的总称。
我国拥有丰富的生物质资源,包括农作物秸秆、木材废料、畜禽粪便等。
这些资源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3. 生物质综合利用的意义生物质综合利用能够实现多方面的效益。
首先,生物质能源的开发利用可以减少对传统化石燃料的依赖,降低能源的消耗与污染。
其次,生物质化工可以生产出多种有机化合物和生物基材料,替代部分传统化工产品。
此外,生物质农林利用可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动农业和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4. 生物质综合利用的技术路线生物质综合利用涉及多个领域的技术,包括生物质能源的开发利用技术、生物质化工技术和生物质农林利用技术。
通过不同的技术路线,可以实现生物质的能源化、化工化和农林化利用。
5. 生物质综合利用的市场前景随着全球对能源和环境的关注度不断提高,生物质综合利用的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我国政府也积极推动生物质综合利用产业的发展,提供各种扶持政策和经济奖励,为生物质综合利用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6. 生物质综合利用的可行性分析综合考虑资源供给、技术支持、市场需求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因素,生物质综合利用具有较高的可行性。
然而,在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如技术难题、成本控制和市场竞争等。
7. 结论生物质综合利用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具有广阔的前景和重要的意义。
在政府的支持和技术进步的推动下,生物质综合利用产业有望取得长足的发展,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8. 参考文献- 张三,(2010)。
《生物质综合利用研究》。
华东科技出版社。
- 李四,(2015)。
《生物质能源开发与利用》。
人民邮电出版社。
以上为《生物质综合利用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内容概要。
生物质耦合技术和工程方案引言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持续增长和对化石燃料的依赖日益减少,生物质能作为可再生能源资源备受关注。
生物质能作为一种清洁能源,可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能源短缺问题。
为了更好地利用生物质资源,开发生物质能更加高效的利用技术成为关键。
生物质耦合技术是一种将生物质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和利用的方法,其综合利用了热、电、生物、化学等多种能源形式,促进了生物质资源的高效转化利用。
本文将对生物质耦合技术和工程方案进行深入探讨,以期为生物质能的高效利用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和方法。
一、生物质资源及其特点1. 生物质资源生物质资源是指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生物体及其代谢物等有机物质,如秸秆、木屑、生活垃圾等。
生物质资源广泛分布于全球各地,是一种可再生、可持续的能源资源。
生物质资源的利用对于改善环境、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具有重要价值。
2. 生物质资源的特点生物质资源具有多种化合物和结构多样性的特点,包括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等多种组分。
这些组分具有不同的物化性质和反应特性,因此在生物质资源转化利用中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和难题。
为了更好地利用这些资源,需要综合考虑其特点,开发出更加有效的利用技术。
二、生物质耦合技术的概念生物质耦合技术是一种将生物质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和利用的技术方法。
生物质耦合技术将多种生物质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并充分利用其多种能源形式,以促进生物质资源的高效转化利用。
生物质耦合技术包括生物质能、热能、电能等多种形式的能源转化利用技术,其目的是提高生物质资源的能源利用效率,并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
三、生物质耦合技术的原理1. 生物质能的利用生物质资源中含有丰富的有机物质,其中包括碳、氢、氧等元素。
通过生物质发酵、生物质液化等技术可以将生物质资源转化为生物质能。
生物质能包括生物质气、生物质沼气、生物质液体燃料等多种形式,在农村生活、工业生产和能源生产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2. 热能的利用生物质资源中含有大量的纤维素、半纤维素等有机物质,这些有机物质在高温环境下会发生热解反应,产生大量的热能。
海洋生物资源综合利用篇一:海洋生物资源开发与利用海洋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摘要:我国海洋生物资源极为丰富,种类繁多,是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
20年来,沿海经济发展引起了环境污染和环境变化,影响海洋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发展。
本文在简要介绍我国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和利用现状的基础上,详尽分析了我国海洋生物资源在开发和利用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可行性建议。
希望可以促进中国海洋生物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从而更好地服务于中国海洋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海洋生物资源;生物多样性;开发利用0引言进入21世纪后,人类对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土地资源短缺、人口膨胀、环境恶化等问题日益严重。
海洋面积几乎是陆地的2.5倍,是名副其实的“聚宝盆”,蕴藏着丰富的生物、化学、矿产和其他资源。
有鉴于此,世界各国都已踏入海洋。
世界各地掀起了海洋开发利用的高潮,中国也不例外。
一.海洋生物资源概括1.1海洋生物资源的概念海洋生物资源又称海洋水产资源。
指生活在海洋的所有生命有机体,其中包括微生物、低等和高等植物、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2]。
1.2中国海洋生物资源概况我国海洋生物资源种类繁多,现已记录的物种20278种,隶属44门[3]。
海域渔场面积广阔,最大持续渔获量和最佳渔业资源可捕量分别约为4.7×109kg/年和3.0×109kg/年[5]。
海洋生物资源能提供多种用途,在食品、医疗、化工等方面服务人类。
我国人口众多,自然资源、工业原料短缺,耕地不足,使得我国面临着严峻的粮食问题。
我国丰富的海洋资源可以弥补陆上资源的不足。
因此加大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对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有重要意义。
[2] 王斌中国海洋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管理[J]生物多样性。
1997,5(2):347-350 3)罗瑞新,林伟中国海洋生物资源及其可持续利用[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22,25(5):88-932.我国海洋生物资源利用现状海洋生物资源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
林业生物质资源利用情况汇报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大家好!我是XX省林业局的XX,今天很荣幸能向大家汇报我们省林业生物质资源的利用情况。
首先,我想简要介绍一下我省的林业资源状况。
我省地域广阔,森林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高达XX%。
我们拥有大量的森林资源,其中包括天然林、人工林和其他林地。
这些林地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生物质资源,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和环境保护作用。
在生物质资源利用方面,我省积极探索创新,大力推进林业资源的综合利用。
我们采取了多种方式来充分利用林业生物质资源。
首先,我们加强了林木采伐的管理,合理进行伐材,将伐下的树木用于木材加工和建筑材料制造。
其次,对于来自伐木的剩余物和废旧木材,我们采用了生物质热能利用技术,将其转化为能源,用于供热和发电,实现了资源的高效利用。
除了木材,我们还将林业废弃物和剩余物用于生物质燃料和生物质化学品的生产。
我们积极引导企业进行生物质能源开发和利用,推动生物质发电、生物质燃料乙醇制备、生物质液化等项目的建设。
这样不仅实现了能源的循环利用,还可以减少对非可再生能源的依赖,降低环境污染。
另外,我们也着力推进林业废弃物的再生利用,将其用于制造纸浆和纸张、木质板材等产品。
我们鼓励企业进行科技创新,引进先进的生产设备和技术,提高林业生物质资源的加工利用效率和质量。
同时,我们还注重开展科学研究,积极探索林业生物质资源的新利用途径。
我们鼓励科研机构和企业开展合作,推动新技术和新产品的研发与应用。
我们也加强了对林业生物质资源的监管和保护,制定了相关法规和政策,加强了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以上就是我省林业生物质资源利用情况的简要汇报。
我们将继续加大对林业生物质资源利用的研究和开发力度,推动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做出更大的贡献。
谢谢大家!。
三一文库()〔海洋生物资源综合利用〕*篇一:海洋生物资源综合利用海洋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海洋:海洋生物|水产品|营养|活性物质鱼类水产品味道鲜美,肉质细嫩,易于消化吸收(消化率87%~98%),有着优质的蛋白质、丰富的维生素、微量元素及多种活性物质,这些都是其他食品所不能比拟的。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公认,吃鱼有利于长寿,是有充分根据的。
日本人的食物中水产品占得比例较多;居住在冰天雪地里的爱斯摩人是世界上最健康的民族,他们极少患有高血压、脑血栓、心肌梗塞、动脉硬化和糖尿病;茵纽特人以鱼、海豹为主食、患脑梗塞、心肌梗塞比白种人少得多;祖祖辈辈以捕鱼为生的渔民,其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很低,这些都与鱼类水产品中的营养成分与活性物质分不开的。
海洋|动植|物|油脂|ω-3|多不饱和脂肪酸|富集|高度不饱和脂肪酸——二十碳五烯酸(EPA)和二十碳六烯酸(DHA)的医疗保健性能的发现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引起轰动。
EPA和DHA具有降血脂、防血栓、保护血管和增强血液流动的功能,被视为新一代心脑血管疾病药物。
多不饱和脂肪酸又叫多烯酸,双键愈多,不饱和程度愈高,营养价值也愈高。
随着科学的发展,某些多不饱和脂肪酸对人体的作用进一步被认识,特别是以廿二碳六烯酸、廿碳五烯酸和一般植物油中的亚油酸(常与亚麻酸共存)等为代表的多不饱和脂肪酸,目前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富集|鱼油|ω3PUFA|大量医学研究表明,富含有二十碳五烯酸和二十二碳六烯酸的鱼油是治疗肿瘤、血栓、动脉硬化及心脏病等[2-4]多种疾病的特别理想的药物。
它的医学价值还在深入研究之中。
日本、美国的鱼脂酸产品有很多,而我国尚未有ω3PUFA 的鱼油产品生产。
海洋|活性肽|种类近年来,由于肿瘤分子生物学及肽组合化学的迅速发展,肽及肽的衍生物在肿瘤化疗,免疫治疗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海洋生物是新型的肽类次级代谢的丰富来源,现已从多种生物中发现一系列高活性的抗肿瘤,抗病毒,抗微生物及抗心血管病的活性多肽,海洋抗癌肽的结构与陆生动植物肽(糖肽)有很大不同,多为小分子环肽,含有丰富的D-型氨基酸,羟基酸,新的α-氨基酸与噻酚,有的还含有烯键与炔键,这大大提高了肽的生物稳定性及生物利用度。
海洋生物资源利用实验指导书海洋生物资源利用实验指导书12020年4月19日海洋生物资源综合利用是利用海洋中食用价值较低的水产资文档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源以及食品加工中的废弃物生产工业、医业农业、国防用品及特种食品的综合性课程。
它的任务是研究海洋中能利用资源(鱼类、藻类、贝壳类及其各个部分)的组织特性、组成成分、综合利用中产品的加工工艺过程和相关的设备,分离提取的方法和相关的理论知识,从而使学生了解海洋资源综合利用的基本方法。
实验一全鱼粉的制作一、目的和要求1、掌握全鱼粉制作的原理。
2、基本掌握全鱼粉制作的工艺过程和技术要求。
3、了解制作过程的操作方法。
二、原理原料粉碎、蒸煮后,利用离心机分离液体和固体,液体送到粗离心机中以分离油、汁水、和渣,鱼油到精离心机中进一步精制,汁水由浓缩器浓缩,由卧式离心机分离出来的固形物,与浓缩汁水混合后送到干燥机进行干燥。
三、主要仪器设备蒸煮机、压榨机、高速中药粉碎机、电子秤、恒温加热器、电热干燥箱、红外线干燥器、冰箱、煤气灶、四、工艺流程原料T粉碎T蒸煮T卧式离心T液体T粗离心T汁水、鱼油、渣T除去固体T精离心T浓缩T干燥T全鱼粉文档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五、实验步骤:1、原料粉碎:除去原料中的外来杂质,用高速分散机粉碎成浆状。
2、蒸煮:加适量水蒸煮,保持沸腾至原料熟透。
3、离心:乘热离心成固体和液体,分离的液体温度应达到并静置于储95°c,罐中,使其自然分成油层和汁水层。
4、粗离心:油层的油经过粗离心机基本离去汁水,并经过精离心机精制成纯鱼油。
5、浓缩:汁水部分经过真空浓缩机浓缩成含干物35%左右。
6、干燥:将卧式离心机分离的固体和浓缩汁水混合均匀,干燥。
六、计算:根据投入的原料量和成品量计算出成品率。
七、全鱼粉主要质量指标:特级一级别二级别粗蛋白质%°> 605550粗脂肪%<81012水分%<121212盐分%<344砂分%<344八、思考题生产过程中的汁液为什么要利用?文档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实验二淡碱水解法提取鱼肝油一、目的与要求(1)学习和掌握鱼肝油提取的基本原理和精制方法。
生物质资源综合利用进展——以稻壳为例【摘要】生物质是指有机物中除化石原料外的所有来源于动、植物能再生的物质,是一种理想的可再生的绿色资源,由于它的广泛性、可再生性、清洁性而受到人们的关注,稻壳是生物质中的一种,并且产量巨大。
作为一种丰富的、廉价、绿色有竞争力的原料,稻壳综合利用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本文对稻壳在工业、农业、建筑、能源等几个方面的利用情况进行了阐述,论述了稻壳的资源化利用的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生物质;综合利用;稻壳生物质是指有机物中除化石原料外的所有来源于动、植物能再生的物质,是一种理想的可再生的绿色资源,由于它的广泛性、可再生性、清洁性而受到人们的关注。
燃烧后产生的CO2能被植物循环利用,CO2的净排放量为零,是典型的绿色可再生资源。
生物质种类繁多,主要包括农业废弃物、林业废弃物、动物油脂、制糖业和造纸业蔗渣等工业废弃物。
稻壳是一种农业秸秆,大量的稻壳在农村或在粮米加工厂堆积如山,成了难以处理的废弃物。
因此,下面对生物质的研究也是针对农作物废弃物稻壳为对象的。
稻壳是稻谷加工的主要副产品之一。
我国每年拥有稻壳量在3.6亿吨以上,是一种量大价廉的再生资源。
稻壳所含木质素和硅质较高,所以它不易吸水,直接施放到田间作肥料不易腐烂。
正是因为稻壳本身具有这一特性,所以限制了对它的开发利用。
本文主要从稻壳的各个组成部分分析其用途,使其变废为宝,造福于社会。
1 稻壳的物理和化学性质稻壳表面粗糙、有细小毛刺、呈空心梭形状,长度一般在5 mm左右,宽约2.5mm~5mm,,厚不到0.5mm。
稻壳富含半纤维素、纤维素、木质素、二氧化硅,其中脂肪、蛋白质等含量极低。
2 稻壳的应用稻壳的气化与应用(1)发酵成沼气:稻壳在农村的产量非常大,人们将稻壳堆放成山,大量的稻壳聚集在一起,经过日晒、雨淋后,堆砌的稻壳内部温度上升,微生物迅速生长,在无氧的环境下进行发酵,而发酵的主要气体就是甲烷,即沼气。
而沼气的用途很多,如发电、供热等。
微生物技术在资源综合利用中的应用前景随着人类对资源需求的急剧增长和环境问题的日渐严重,如何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保护环境成为重要问题。
微生物技术作为一种高效、环保、可持续的技术手段,正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
本文将探讨微生物技术在资源综合利用中的应用前景。
一、废水处理废水处理是微生物技术的一大应用领域。
通过利用微生物降解有机物和氮、磷等营养物质,可以有效地治理工业废水、农村污水等污染源。
微生物技术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可以将有机物降解率提高到90%以上,大大减轻了工业生产对环境的污染。
二、固体废弃物处理固体废弃物处理是另一个微生物技术的应用领域。
通过利用微生物的降解作用,可以将生活垃圾、农业废弃物等转化为有机肥料或能源。
例如,利用厌氧发酵技术可以将厨余垃圾转化为沼气,提供清洁能源;利用微生物菌剂可以将农业废弃物转化为有机肥料,提高土壤质量。
三、生物能源开发微生物技术在生物能源开发中也有巨大的潜力。
通过利用微生物的发酵能力,可以生产生物乙醇、生物甲烷等可再生的能源。
与传统能源相比,生物能源具有绿色、可再生、可持续的特点,对环境的影响更小。
微生物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地提高生物能源的产量和质量,为替代传统能源提供有力支持。
四、农业生产微生物技术在农业生产中也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通过利用作为植物生长促进剂的微生物菌剂,可以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同时,微生物技术还可以应用于土壤修复和有机农业的发展,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五、环境修复微生物技术在环境修复中的应用也非常广泛。
通过利用微生物降解有毒有害物质的能力,可以对环境中的污染物进行有效的修复,如石油污染、重金属污染等。
微生物技术相较于传统的物理、化学方法具有更高效、更经济、更环保的优势,在环境修复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结语微生物技术在资源综合利用中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通过利用微生物的降解、发酵、促进等特性,可以实现废水处理、固体废弃物处理、生物能源开发、农业生产和环境修复等多个领域的资源综合利用。
(生物科技行业)关于综合利用低品位生物质资源的建议江苏省科学技术●为应对环境问题和解决能源危机,世界经合组织(OECD)提出了重视和利用工业生物技术的倡议。
目前许多国家制定了相关开发研究计划,生物质能有望成为具有竞争力的能源之壹。
●低品位生物质是水体污染的主要来源,太湖40%的总磷和总氮来自于此,是蓝藻频发的重要原因。
如能采用适合的资源化利用技术发展生物质能源和生物质产业则可变废为宝,缓解能源和环境压力,且拉动农村经济发展。
●我省在发展新能源方面已取得了明显成果,下壹步应在全省范围内推广和运用低品位生物质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努力实现节能效益、环保效益和经济效益的三赢。
壹、推广低品位生物质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是节能减排的重要途径1、未经处理的低品质生物是水体污染的主要来源生物质是指通过光合作用而形成的各种有机体,包括所有的动植物和微生物。
依据来源的不同,生物质分为林业资源、农业资源、生活污水和工业有机废水、城市固体废物和畜禽粪便五大类。
低品位生物质重点指农作物秸秆、禽畜粪便、生活污水和工业有机废水、城市固体废物等,这些物质正是水体污染的主要来源。
例如我国养猪数量占世界51%,养殖家禽数量占世界20%之上(1头猪的粪便排放量相当于7个人,1只鸡的生化需氧量排放量相当于0.7个人),每年产生禽畜粪便约8.5亿吨,其中大部分直接排放到了水系中,导致了水体的富营养化。
2、现行处理技术仍达不到节能减排的要求当下使用的低品位生物质处理技术,大多仍达不到低排放、资源化和再利用的效果。
如粪便自然堆沤、填埋或焚烧等方法,不仅会导致蚊蝇满天、病菌滋生,甚至会产生致癌物二噁英和高温氯腐蚀等问题。
由于传统技术手段不能实现对所有低品位生物质的合理处理和转化,导致至少50%之上的低品位生物质资源被浪费。
据测算,到2020年苏南和苏中农业﹑工业和生活用水的总量大约在800~1000亿立方米,相应将产生污水560~700亿立方米;此外,全省每年农作物秸秆产量约3700多万吨、畜禽粪便产量达6825万吨、城市污泥产量约200万吨、城市生活垃圾产量为898.4万吨。
生物质资源的综合利用与价值提升在当今全球资源日益紧张和环境问题愈发严峻的背景下,生物质资源的综合利用与价值提升成为了备受关注的焦点。
生物质资源,简单来说,就是来源于生物的有机物质,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
这些资源具有丰富的种类和巨大的潜力,如果能够得到合理有效的利用,不仅可以缓解能源危机、减少环境污染,还能为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生物质资源的种类繁多,常见的有农作物秸秆、林业废弃物、畜禽粪便、生活垃圾中的有机部分等。
以农作物秸秆为例,过去,大量的秸秆在田间被焚烧,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浪费,还严重污染了环境。
而如今,通过科学的处理和利用方式,秸秆可以成为宝贵的资源。
比如,将其用于生物质发电,转化为电能;或者经过加工处理,制成生物质燃料,用于替代传统的煤炭等化石能源。
林业废弃物也是生物质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木材加工过程中产生的木屑、边角料等,如果直接丢弃,不仅占用土地,还可能引发火灾等安全隐患。
但如果将这些废弃物收集起来,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可以制成人造板材、木塑复合材料等,既实现了资源的再利用,又降低了对原始森林木材的需求,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
畜禽粪便同样具有很大的利用价值。
通过沼气池发酵,可以产生沼气,用于照明、取暖和炊事;发酵后的沼渣和沼液还是优质的有机肥料,能够提高土壤肥力,减少化学肥料的使用,降低农业面源污染。
在生物质资源的综合利用中,技术创新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例如,生物质气化技术可以将生物质转化为可燃气体,用于供热、发电等领域;生物质液化技术则能够将生物质转化为液体燃料,如生物柴油、生物乙醇等,这些液体燃料具有清洁、可再生的特点,有望在交通运输领域逐步替代传统的石油燃料。
此外,生物技术的发展也为生物质资源的利用提供了新的途径。
通过微生物发酵,可以将生物质转化为高附加值的化学品,如有机酸、生物聚合物等。
然而,生物质资源的综合利用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收集和运输成本较高。
由于生物质资源分布较为分散,收集和运输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生物质资源的综合利用与开发在当今世界,能源和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成为了至关重要的课题。
生物质资源作为一种丰富、可再生且环境友好的资源,其综合利用与开发具有巨大的潜力和重要意义。
生物质资源,简单来说,就是来源于生物的有机物质,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
这些资源广泛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如农作物秸秆、林业废弃物、畜禽粪便、生活垃圾中的有机部分等。
首先,生物质资源在能源领域的应用引人注目。
生物质发电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通过燃烧生物质产生蒸汽,驱动涡轮机发电,为我们的生活提供清洁的电力。
与传统的化石能源发电相比,生物质发电具有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显著优势。
此外,生物质气化技术将生物质转化为可燃气体,可用于供热、发电和作为燃料供应给车辆等。
生物燃料也是生物质能源应用的重要方向。
例如,生物乙醇通常由玉米、甘蔗等农作物发酵制成,可以与汽油混合使用,降低对石油的依赖。
生物柴油则可以由植物油或动物脂肪加工而成,用于替代传统的柴油。
在材料领域,生物质资源同样大显身手。
生物质可以用于生产生物基塑料,这种塑料具有可降解性,能够有效减少塑料污染。
以植物纤维为原料制造的生物质纤维板、生物质复合材料等在建筑和家具制造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与传统的材料相比,它们不仅环保,而且在性能上也具有独特的优势。
农业领域中,生物质资源的综合利用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例如,将畜禽粪便进行厌氧发酵处理,产生的沼气可以用于照明、取暖和炊事,同时发酵后的沼渣和沼液是优质的有机肥料,能够提高土壤肥力,减少化肥的使用。
农作物秸秆还田不仅可以增加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还能提高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
然而,生物质资源的综合利用与开发并非一帆风顺,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是收集和运输成本较高。
由于生物质资源通常比较分散,收集和运输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其次,转化技术仍有待进一步提高。
虽然目前已经有了多种生物质转化技术,但在效率、成本和大规模应用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生物质资源的高效转化利用随着人口的持续增长和工业化的迅速发展,对能源和原材料的需求也不断增加。
传统的化石能源资源逐渐枯竭,环境问题变得日益严峻。
在这个背景下,生物质资源作为一种可再生能源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本文将探讨生物质资源的高效转化利用的相关问题。
一、生物质资源的定义和特点生物质是指来自生物领域的有机物质,包括植物、动物以及微生物的残渣和废物等。
与化石能源相比,生物质资源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可再生性、可持续性和环境友好性。
生物质资源的高效转化利用能够实现真正的循环利用,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二、生物质资源的高效转化利用方法1. 生物质能源的利用生物质能源包括生物质燃料、生物质发电和生物质液体燃料等。
生物质能源的高效转化利用可以通过改善生物质燃烧技术、提高发电效率和研发新型生物质液体燃料等方法实现。
2. 生物质化工品的生产生物质化工品是指由生物质资源制备而成的化学品,包括乙醇、纤维素醚、有机酸等。
通过优化生物质的预处理、糖化和发酵工艺,可以实现生物质化工品的高效生产。
3. 生物质资源的综合利用生物质资源的综合利用是指将生物质转化成不同价值的产品,包括燃料、化工品和材料等。
通过整合不同领域的技术和资源,可以实现生物质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三、生物质资源高效转化利用的挑战和机遇1. 挑战生物质资源的高效转化利用面临着技术、经济和政策等方面的挑战。
生物质转化技术的成熟度和经济可行性是影响其广泛应用的关键因素。
此外,政策和法规的制定也对生物质资源的开发利用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
2. 机遇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生物质资源的高效转化利用面临着广阔的市场机遇。
政府对于可再生能源的支持政策和市场需求的增长将推动生物质资源转化利用技术的发展。
四、生物质资源高效转化利用的前景与建议生物质资源的高效转化利用不仅能够实现能源和原材料的可持续供应,还能够减少环境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
未来,需要加大对生物质资源高效转化利用技术的研发和示范推广力度,并与政策、市场以及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合作,共同推动生物质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生物质资源的高效转化与利用在当今社会,随着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以及对环境保护的日益重视,生物质资源作为一种可再生的能源和原材料,其高效转化与利用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
生物质资源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有机物。
这些资源具有丰富的种类和巨大的潜力,如果能够得到有效的转化和利用,不仅可以缓解能源危机,还能减少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降低环境污染。
生物质资源的种类繁多,常见的有农作物秸秆、木材废料、城市垃圾中的有机物、畜禽粪便等。
以农作物秸秆为例,过去很多地区在收获季节往往采取焚烧的方式处理,这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浪费,还严重污染了环境。
而如果将这些秸秆进行合理的转化利用,如制成生物质燃料、生物基材料或者通过发酵产生沼气等,就能实现其价值的最大化。
在生物质资源的转化过程中,技术手段起着关键作用。
目前,已经发展出了多种生物质转化技术,如热化学转化、生物化学转化和物理转化等。
热化学转化包括燃烧、热解和气化等方法。
燃烧是最直接的利用方式,可用于发电和供热,但燃烧过程中需要控制污染物的排放。
热解则是在无氧或缺氧的条件下,将生物质加热分解为生物油、炭和可燃性气体。
生物油可以进一步提炼加工成燃料或化工产品,炭可以用于土壤改良或作为吸附剂,可燃性气体可作为能源使用。
气化是将生物质在高温下与气化剂反应,生成合成气(主要成分是一氧化碳和氢气),合成气可以用于发电、生产化学品或合成液体燃料。
生物化学转化主要是通过微生物的作用将生物质转化为有用的物质。
例如,发酵技术可以将生物质中的糖类物质转化为乙醇、丁醇等生物燃料,或者生产乳酸、乙酸等有机酸。
另外,厌氧消化技术可以将有机废弃物在厌氧条件下转化为沼气,沼气是一种优质的清洁能源,可用于发电、供热和做饭等。
物理转化方法主要包括压缩成型和粉碎等。
通过压缩成型可以将松散的生物质原料制成固体燃料,提高其能量密度和运输储存的便利性。
粉碎则有助于增加生物质与其他物质的接触面积,提高反应效率。
2000年关于加强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的意见【我的个人观点和理解】在2000年,中国政府发布了关于加强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的意见,这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举措。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增长,资源紧缺问题变得日益严重,加强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成为了当务之急。
在此背景下,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旨在推动资源的有效利用、保护生态环境,以及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加强对资源的节约利用资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而资源的有限性及其关系到人类未来生存发展。
加强对资源的节约利用,既是为了满足现有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为了保护环境和保障未来世代的可持续发展。
针对不同类型的资源,政府提出了具体的政策:1. 国土资源的合理利用:通过土地利用规划、节约用地政策等措施,促进土地资源的精细管理和极限开发,达到最大限度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2. 能源资源的节约利用:通过推广能源节约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能源消耗,同时鼓励发展可再生能源,如风能、太阳能等。
3. 水资源的节约利用:通过加强水资源管理、提高农业灌溉水利效率,以及推广水资源的综合利用,如提倡水资源循环利用等。
4. 矿产资源的合理开采:通过加强矿产开采管理,推动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确保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二、推动资源的综合利用加强综合利用的核心思想是将资源的副产品、次级产品等未被充分利用的部分,再加工利用,最大程度地提升资源的利用效率。
具体措施包括:1. 资源循环利用:通过垃圾分类、废物处理技术的改进等手段,实现垃圾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如能源回收、有机肥料的再生等。
2. 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通过发展生物技术,推动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如开展绿色农业、生物医药等领域的研究,提高生物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
3. 循环经济模式的推广:通过构建循环经济模式,实现资源的有效回收和再利用,如制定循环经济产业政策,促进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
三、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的最终目标是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生物质资源高效利用模式探索生物质资源是指从植物、动物、微生物等生物体内或生命体的代谢物中获取的可利用物质。
生物质资源高效利用是指在生物质资源的开发利用中,采用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实现能源的高效利用。
一、生物质资源的利用方式生物质资源的利用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 生物质燃料利用方式生物质燃料是指植物、动物、微生物等生物体的有机物质,可转化为热能和化学能。
生物质燃料可用于发电和供热等场合。
2. 生物质化学品利用方式将生物质转化为高附加值的化学品,如生物柴油、生物酯、生物乙醇等。
3. 生物质产品利用方式将生物质转化为可食用的产品,如食用菌、果蔬等。
4. 生物质材料利用方式将生物质转化为用于制造木质家具、纸浆、木屋和建筑材料等。
二、生物质资源高效利用模式1. 综合利用模式综合利用模式是指将不同种类的生物质资源进行综合利用,尽可能地实现物尽其用。
例如,将农作物的秸秆和畜禽粪便一起利用来生产沼气和有机肥料;将食用菌的废料利用来制作饲料等。
2. 低碳化利用模式低碳化利用模式是指在生物质资源利用过程中,尽可能地减少二氧化碳和其他温室气体的排放,并通过相应的技术手段将这些气体捕获和利用。
例如,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物,通过生物制品生产过程中CO2的捕获和利用等。
3. 循环利用模式循环利用模式是指将生物质资源的利用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再重新利用,实现生物质资源的循环利用。
例如,将生产食用菌时产生的子渣和菌棒用来种植蘑菇,或者将木材生产过程中的剩余料用于热能生产和造纸等。
4. 可持续发展利用模式可持续发展利用模式是指在生物质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高度重视资源保护,以保护和增加资源为目标,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相结合。
例如,将水稻秸秆作为木质材料生产和生物质燃料生产的原材料,在不损害生态环境的情况下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
以上是生物质资源高效利用模式的几种常见方法,不同的利用方式可以针对不同的生物质资源进行选择和组合。
生物资源工程生物资源工程一、定义生物资源工程是一门以生物资源为基础,以技术和管理为工具,综合运用社会和自然科学原理、方法及手段,保护、开发、利用生物资源,最终实现社会生态系统及生物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工程。
生物资源工程涵盖了生物资源技术、保护技术、开发技术、利用技术以及管理技术等多学科的交叉运用,是一门极具潜力和发展前景的新兴学科。
二、学科内容1、生物资源保护理论及技术:指在生物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采用各种理论、技术手段,实现生物资源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和稳定运行的理论和技术综合体。
2、森林资源开发利用:指以森林资源为对象,运用森林经营、林业部门管理、土地利用、生态系统服务等技术手段进行的生物资源开发和利用活动。
3、湿地生态系统工程:指以湿地生态系统为基础运用技术手段,评估、保护、开发和利用湿地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实现其可持续发展的工程。
4、荒漠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指以荒漠生态系统为基础,运用技术手段实施荒漠地区的资源保护、荒漠植物的实际利用以及荒漠生态系统的科学研究和保护等活动。
三、应用领域生物资源工程的应用领域十分广泛,包括:1、森林资源的改良:通过科学的调控,保护森林资源,改善森林环境,提高森林的生产能力,使森林更加健康生机勃勃。
2、湿地资源的综合利用:利用生态学和工程学原理,综合考虑湿地生态系统的发展需要,开展湿地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实现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3、滩涂资源的有效利用:利用生物资源工程原理,根据滩涂资源的特点,实现滩涂资源的合理利用,使滩涂资源得到有效的开发和利用。
4、野生动植物的保护与利用:研究野生动植物的资源分布、生态特征、生长状况等,制定野生动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规划,使野生动植物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得以实现。
摘要生物质是地球上资源非常丰富的天然资源,稻壳是生物质中的一种,并且产量巨大。
为了充分利用秸秆资源,世界各国已经进行了几十年的努力,并取得一定的进展。
其中利用稻壳发电,不仅解决了污染问题,而且开发了新能源。
本文较详细的研究了稻壳灰中硅碳组分的分离,用碱蒸煮的方法将稻壳灰中的硅碳组分分离。
对于碳组分,利用磷酸和氢氧化钠活化法制备高比表面积活性炭;对于硅组分也即水玻璃溶液,利用改良的化学沉淀法即二氧化碳微晶法,制备了纯度高,白度及分散性好的纳米白炭黑。
通常,无定型二氧化硅转化为磷石英晶体都需要在870 -1470°C的温度下进行,而本文针对稻壳生产的无定型白炭黑,采用溶剂热法在低温液相情况下对白炭黑进行晶化处理,合成了磷石英晶体。
关键词:稻壳;生物质;活性炭;白炭黑;综合利用AbstractBiomass is very abundant natural resources on earth, rice husk is one of the biomass, and the great amount of production. In order to make full use of straw resources, countries in the world has been going on for decades of efforts, and achieved certain progress. With electricity generation by using rice husk, which not only solve the pollution problems, and develop the new energy. In this paper, a detailed study of the separation of the silicon carbide components in rice husk ash, rice with alkali cooking method to separate the silicon carbide components of rice husk ash. For carbon components, the use of phosphoric acid and sodium hydroxide live activation of of high specific surface area of carbon; For silicon components that sodium silicate solution, using the method of chemical precipitation that microcrystalline carbon dioxide modified, the preparation of high purity, whiteness and good dispersion of nano silica. Usually, type amorphous silica into p quartz crystal needs to be at 870-1470 ° C temperature, husk and aiming at the production of the amorphous silica, using solvent hot method under the condition of low temperature liquid phase crystallization, white carbon black, phosphorus quartz crystal was synthesized.Key words:Rice husk;biomass;Activated carbon;White carbon black;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目录中文摘要 (1)ABSRTACT (2)第1章前言 (5)1.1稻壳及稻壳灰的综合利用 (5)1.1.1稻壳及稻壳灰的产生及对环境的影响 (5)1.1.2稻壳及稻壳灰的特点 (5)1.1.3稻壳及稻壳灰的应用 (6)1.1.4稻壳及稻壳灰综合利用的意义 (11)1.2活性炭的制备及应用 (11)1.2.1活性炭的结构 (11)1.2.2原料及其选择 (11)1.2.3制备方法 (12)1.2.4活性炭的应用 (13)1.3白炭黑的性质、制备方法及用途 (14)1.3.1白炭黑的性质 (14)1.3.2白炭黑的用途 (15)1.3.3白炭黑的制备方法 (16)1.3.4白炭黑的表面处理 (18)第2章稻壳灰制备活性炭的研究 (20)2.1引言 (20)2.2实验部分 (20)2.2.1实验试剂及仪器 (20)2.2.2实验过程 (20)2.2.3样品表征 (21)2.3实验结果与讨论 (21)2.3.1稻壳灰中硅炭分离效果的反应条件考察 (21)2.3.2磷酸活化法制备活性炭 (23)2.3.3氢氧化钠活化法制备活性炭 (26)第3章稻壳灰制备纳米白炭黑的研究及其废水处理 (30)3.1稻壳灰制备纳米白炭黑 (30)3.1.1引言 (30)3.1.2实验部分 (31)3.1.3结果与讨论 (32)3.2制备白炭黑后的废水处理 (40)3.2.1引言 (40)3.2.2实验部分 (41)3.2.3结果与讨论 (42)第4章结论 (47)参考文献 (48)附录 (51)致谢 (52)第1章前言生物质是一种通过大气、水、地球和太阳有资源的可持续性。
选修课《生物资源综合利用》考核论文抗氧化活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姓名:学号:年级:专业:二零一零年十二月二十七日摘要氧自由基是人体的代谢产物,可以造成生物膜系统损伤以及细胞内氧化磷酸化障碍,是人体疾病、衰老和死亡的直接参与者,而且还和许多衰老有关的疾病有关系,比如动脉硬化症、高血压、骨关节炎、白内障以及帕金森氏病等等。
是我们研究疾病的重要指标之一;有效活性物质有多种,在生物体内起着重要的作用, 尤其是在医药领域和保健食品领域的应用更为明显, 对肿瘤、病毒、心血管等方面有独特的生物活性, 且细胞毒性很低;抗氧化剂是指能防止食品成分氧化变质,从而提高食品稳定性和延长贮存期的物质。
主要用于防止油脂或油基食品的氧化变质。
目前国内使用较多的是化学合成抗氧化剂。
一直以来,人们对化学合成抗氧化剂的毒性、致病性等安全问题存有质疑,越来越多的研究也证实了这些质疑。
因此,来源于植物的天然抗氧化剂的开发研究及应用具有十分广阔的前景。
关键词氧自由基;有效活性物质;抗氧化剂;应用前景正文:1.氧自由基与疾病氧自由基--健康长寿的杀手,我们生活在富含氧气的空气中,离开氧气我们的生命就不能存在,但是氧气也有对人体有害的一面,有时候它能杀死健康细胞甚至致人于死地。
当然,直接杀死细胞的并不是氧气本身,而是由它产生的一种叫氧自由基的有害物质,它是人体的代谢产物,可以造成生物膜系统损伤以及细胞内氧化磷酸化障碍,是人体疾病、衰老和死亡的直接参与者,对人体的健康和长寿危害非常之大。
当人体遭受外伤、中毒或者是大手术流血过多等重创的时候,组织处于缺氧状态,能量代谢发生障碍,细胞色素氧化酶无力将氧还原成水,氧原子便会被夺去一个电子,由无害的氧变成具有杀伤力的活性氧自由基。
氧自由基的过氧化杀伤,主要是破坏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破坏线粒体,断绝细胞的能源,毁坏溶酶体,使细胞自溶。
同时它对人体的非细胞结构也有危害作用,可以使血管壁上的粘合剂遭受破坏,使完整密封的血管变得千疮百孔,发生漏血、渗液,进而导致水肿和紫癜等等。
同样,当供应心脏血液的冠状动脉突然发生痉挛的时候,心肌细胞由于缺氧而发生一系列的代谢改变,心肌细胞内抗氧化剂含量减少,使生成氧自由基的化学反应由于缺氧而相对加快,在冠状动脉痉挛切除的一刹那,心肌细胞突然重新得到血液的灌注,随之而来有大量的氧转化成氧自由基,而同时由于抗氧化剂的相对不足,不能够清除氧自由基,结果使具有高度杀伤性的氧自由基严重损伤心肌细胞膜,大量离子由心肌细胞内溢出,而后者可以扰乱控制心脏搏动的电流信号,引起心室颤动,从而导致死亡。
氧自由基的化学性质是很活跃的,能够攻击细胞膜上的脂肪酸产生过氧化物,这些物质是毒性很强的一种物质,它会侵害体内的核酸、蛋白质等等而引起一系列的细胞破坏作用,人体内氧自由基积累越多,衰老的进程就越快,我们常见老年人脸上的寿斑就是由于脂类受氧自由基的氧化分解作用形成丙二醛所致。
氧自由基不但与衰老有关,而且还和许多衰老有关的疾病有关系,比如动脉硬化症、高血压、骨关节炎、白内障以及帕金森氏病等等。
2.有效活性物质的运用有效活性物质有多种, 如多糖、氨基酸、维生素、矿物质元素、白藜芦醇、黄酮类等, 在生物体内起着重要的作用, 尤其是在医药领域和保健食品领域的应用更为明显, 对肿瘤、病毒、心血管等方面有独特的生物活性, 且细胞毒性很低。
2.1多糖抗病毒及抗癌作用大多数多糖的抗病毒机制是抑制病毒对细胞的吸附,这可能是由于多糖大分子机械性或化学性地结合到HW—I的Gp120分子上,遮盖了病毒与细胞的结合位点,从而竞争性地封锁了病毒感染细胞。
Hara Masahiko等从第一季和第二季采收的茶叶中得到一种植物病毒抑制剂,它是一种含有鞣酸的单糖或多糖类成分,不仅可抑制病毒的致病作用,而且可抑制病毒的传播。
据报道,从蘑菇属(Agr/cus)植物的培养物中也能分离得到大量的具有抗癌活性成分的水溶性物质,包括从蘑菇属植物的子实体中分离出的酸性多糖、水溶性中性多糖和水溶性蛋白多糖。
NodaKiyoshiC和Kato Toshimitsu等分别从小球藻和螺旋藻中分离出具有抗癌活性的多糖和硫酸酯化多糖,可抑制肿瘤转移,安全性优于传统的手术治疗和化疗。
Nakano Masa hi从美洲山核桃树的坚果、杜仲以及豆科植物Aspa/athus linearis 中提取出一种抗氧化酸性多糖,它不仅能抑制艾滋病病毒等逆转录酶病毒的复制,而且能起到免疫调节作用,在某种程度上可替代传统的价格昂贵且副作用较大的抗病毒药物。
多糖还有很多其他方面的作用,如多糖的降血糖作用,多糖的治疗肝肾疾病及消炎镇痛作用,多糖的美容作用,多糖的乳化作用等。
2.2 氨基酸氨基酸是构成生物体蛋白质并同生命活动有关的最基本的物质,是在生物体内构成蛋白质分子的基本单位,与生物的生命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
它在抗体内具有特殊的生理功能,是生物体内不可缺少的营养成分之一。
2.3起氮平衡作用当每日膳食中蛋白质的质和量适宜时,摄入的氮量由粪、尿和皮肤排出的氮量相等,称之为氮的总平衡。
实际上是蛋白质和氨基酸之间不断合成与分解之间的平衡。
正常人每日食进的蛋白质应保持在一定范围内,突然增减食入量时,机体尚能调节蛋白质的代谢量维持氮平衡。
食入过量蛋白质,超出机体调节能力,平衡机制就会被破坏。
完全不吃蛋白质,体内组织蛋白依然分解,持续出现负氮平衡,如不及时采取措施纠正,终将导致抗体死亡。
转变为糖或脂肪,产生一碳单位,参与构成酶、激素、部分维生素人体必需氨基酸的需要量等。
2.4维生素生物的生长和代谢所必需的微量有机物。
分为脂溶性维生素和水溶性维生素两类。
前者包括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维生素K等,后者有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C。
人和动物缺乏维生素时不能正常生长,并发生特异性病变,即所谓维生素缺乏症。
3. 抗氧化剂的应用前景抗氧化剂是指能防止食品成分氧化变质,从而提高食品稳定性和延长贮存期的物质。
主要用于防止油脂或油基食品的氧化变质。
油脂和含油食品在空气中长久放置容易出现变质,这主要是油脂成分被氧化之故。
油脂成分的氧化不仅会使食品褪色、变色,维生素成分遭到破坏和产生异臭等,严重时会产生有害物质,引起食物中毒,这种现象称为油脂的酸败。
防止和减缓食品的氧化,添加抗氧化剂是一种简单、经济而又理想的方法。
抗氧化剂防止油脂氧化的原理主要是:①通过抗氧化剂的还原反应,降低食品内部和周围的氧含量。
②抗氧化剂能提供氢原子,能与脂肪自由基结合,使自由基转化为惰性化合物,中止自由基连锁反应,即中止油脂的自动氧化。
其作用机理可用下述通式表示: AH(抗氧化剂)+R.油脂过氧化自由基→ROOH+A. AH(抗氧化剂)+R.油脂自由基→RH+A. 抗氧化剂产生的自由基(A.)无活性,不参与链传递,却可参与链中止反应: ROO.+A.→ROOAA.+A.→AA抗氧化剂不能改变已经氧化的结果,因此,抗氧化剂必须尽早地加入食品才能发挥作用[1]。
按来源,抗氧化剂可分为天然抗氧化剂和化学合成抗氧化剂。
目前国内使用较多的是化学合成抗氧化剂。
一直以来,人们对化学合成抗氧化剂的毒性、致病性等安全问题存有质疑,越来越多的研究也证实了这些质疑。
因此,来源于植物的天然抗氧化剂的开发研究及应用具有十分广阔的前景。
3.1国内目前对化学合成抗氧化剂的使用情况食用油脂,特别是植物性油脂中含有大量的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这些脂肪酸在有氧、高温下极易自动氧化或发生过氧化反应,脂质过氧化产物被认为是癌症促进剂,使人衰老的因素之一,大量过氧化脂质的产生,会对DNA产生直接或间接损伤,最终影响基因表达,从而导致肿瘤的发生。
在实验室常压下长时间加热油脂,用它喂养动物引起许多毒性反应,具有较高羰基值的氧化脂肪具有的毒性可损伤肝中的巯激酶和琥珀酸脱氢酶的活力。
尤其是含PUFA丰富的鱼制品中PUFA在煎、炸时会进入油中,长链的n-3型PUFA对热极为敏感,更易产生过氧化反应。
脂质的氧化取决因素之一就是抗氧化剂。
食用油脂多用于炒、煎、炸,因此在加工过程中必须添加抗氧化剂。
3.1.1番茄红素(Lycopene)番茄红素是一种具有抗癌抑癌作用的类胡萝卜素,它可以防止前列腺癌、乳腺癌及消化道(包括结肠、直肠、胃)癌等癌症的发生,并可降低皮肤癌和膀胱癌的发病率。
番茄红素已被证实是非常有效的单线态氧猝灭剂,同时对氧氮自由基(NO)、磺酰基(RSO2)、超氧阴离子、羟基自由基和脂类过氧化反应等具有清除作用。
因此番茄红素也有望开发研制成为一种新生的天然食用抗氧化剂而应用于食品工业中。
核桃仁乙醇提取物核桃仁乙醇提取物也是一种很有发展前景的天然抗氧化剂。
它可清除二苯代苦味酰自由基(DDPH),碱性连苯三酚体系产生的O-2自由基,对亚油酸的氧化体系、过氧化体系都有较好的抑制作用[7]。
因此可用于富含PUFA的食用油脂的抗氧化和防腐。
3.1.2茄子提取物茄子提取物中含大量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8],能够提高SOD灭活氧自由基的能力,抑制脂质过氧化,降低丙二醇含量,改善机体的氧化代谢过程,从而减少自由基损伤,具有一定的抗衰老及防癌、抗癌作用[6]。
若能将茄子提取物中的有效抗氧化成分纯化精制,并批量生产,则可用于食用油脂和含油食品的抗氧化和防腐,具有良好的保健功能。
3.1.3银杏叶提取物银杏叶提取物以其所具有的扩张冠状动脉血管、改善脑循环及明显的抗血小板活化因子等独特的药理作用成为近代植物药物开发的热点。
它的药效主要表现在:(1)改善心脑血管循环;(2)改善记忆能力;(3)抗脂质过氧化作用;(4)抗菌消炎作用;(5)降低血清胆固醇;(6)抗病毒、抗癌作用;(7)解痉、抗过敏等[9]。
以银杏叶提取物的有效抗氧化成分作为食用抗氧化剂,也是食品添加剂行业的发展趋势之一。
3.1.4枸杞多糖(LBP)LBP既是药用成分,又是保健食品的功能因子,具有多种药理作用和保健功能。
羟基自由基被认为是毒性很强的自由基,能诱导膜系统的氧化损伤,膜的过氧化损伤对膜的流动性影响极大,会使膜的通透性增加,从而引起膜内外物质的外泄和内流,造成红细胞溶血和线粒体膨胀等现象的发生。
LBP具有防止膜脂质过氧化的作用从而维持膜的流动性,减轻线粒体膨胀和减少红细胞溶血的发生,维护正常的生物功能。
LBP还可以有效地清除羟基自由基,从而抑制由羟基自由基所导致的过氧化现象的发生,保护膜系统免受损伤。
LBP以其可以抗衰老、抑制肿瘤、抗疲劳和减少放疗化疗等与自由基有关的疾病等功能而具有深远的开发意义和广阔的发展前景3.1.5天然功能性抗氧化剂很多疾病都与脂质过氧化有关。
不饱和脂肪酰基上双键邻位碳原子上的氢原子非常活泼,失去氢原子后生成脂质自由基,再与氧反应生成过氧化自由基,后者在生物体内相对稳定,能扩散到细胞的各个部分与细胞的易氧化组分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