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衡火罐ppt课件
- 格式:pptx
- 大小:898.13 KB
- 文档页数:26
平衡火罐简介:平衡火罐是以中医基本理论为基础,联合运用闪罐、揉罐、走罐、抖罐、留罐等手法,激活背部皮下隐藏的大量“沉睡”免疫细胞,来调节脏腑气机,并通过经络传至大脑,以达到自我修复,自我调节,自我完善的绿色疗法。
具有操作简便,易于普及,无损伤,患者易接受,疗效显著,无副作用,既能治病又能防病的特点。
起源背景:拔罐疗法,古称角法,是我国传统医学的明珠,这个传承千年的中医符号,可谓家喻户晓。
其历史悠久,湖南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中已有用它治疗痔疾的记载。
晋代《肘后方》介绍其用于外科吸脓。
唐朝太医署已专门设立了角法(拔罐疗法)科。
新中国成立后,拔罐疗法临床应用从比较单一的范围已经扩展到内、外、妇、儿、骨、皮肤、五官等诸多分科。
不仅如此,拔罐疗法还走出国门,受到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
比如,拔罐疗法在法国被称为“杯术”,在俄罗斯被称为“瘀血疗法”。
平衡火罐自1984年起用于临床,是在传统火罐单一留罐的基础上,融入平衡理论的治疗方法。
施术部位:背部督脉、足太阳膀胱经。
督脉是沟通大脑和脊髓的主要经络,是统领身体所有阳气、阳经的领袖,为阳脉之海。
足太阳膀胱经在十四经中穴位最多,是主导人体气血的重要经脉之一。
功效:中医认为:平衡火罐具有温经散寒,舒筋活血,祛风除湿,清热泻火,行气通络等不同功效;西医认为:它具有活血化瘀,扩张血管,调整末梢神经,改善微循环,增强免疫机能,消炎抑菌,退热止痛等作用。
用物准备:治疗盘、玻璃罐数个、润滑油、止血钳、盛有95%酒精棉球的治疗缸、打火机、酒精灯、盛水的治疗碗、清洁纱布数块、弯盘、浴巾等。
操作流程:1、协助患者取俯卧,暴露拔罐部位,盖浴巾,注意保暖。
2、用纱布清洁背部皮肤。
3、闪罐:在背部两侧膀胱经分别闪罐3个来回,一个从上而下,一个从下而上,反复操作至皮肤潮红或火罐发热。
4、揉罐:用刚刚闪过的温热火罐沿膀胱经走向揉背部3次。
5、走罐:润滑皮肤,沿督脉及膀胱经走向推3个来回,吸力适中。
平衡火罐法
一.定义:
是拔罐疗法的一种,是平衡针灸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阴阳学说为基础,以神经传导学说为途径,以自身平衡为核心,运用不同的拔罐手法作用于人体的一种非药物治疗的自然平衡疗法。
二.适应症:
1.颈项、腰背酸痛患者;
2.慢性疲劳综合性患者;
3.痰湿体质的患者;
4.肩周炎患者。
三.功效:
疏通经络,活血通脉,平衡阴阳
四.治疗特点:
1、操作简便,易于普及;
2、无损伤,患者易接受;
3、疗效显着;
4、无副作用;
5、既治病又防病。
五.意外情况及处理:
1、晕罐:应取下罐,使患者平卧,轻者饮温开水,静卧片刻即可恢复,重者应立即做相应的处理。
2、疼痛:应及时起罐或适当放气。
3、烫伤:如水泡较大,用无菌注射器吸出液体,覆盖无菌敷料。
六.禁忌症:
1、肿瘤病人、血液病人、孕妇;
2、皮肤破损有瘢痕处及皮肤病患者;
3、高血压病发展期。
七.注意事项:
1.应采取合理体位,选择肌肉较丰满的部位。
骨骼凹凸不平和毛发较多处不宜拔罐。
避开有水疱、疤痕和伤口的位置拔罐,防止烫伤。
2.点火用的酒精棉球要夹紧,酒精要拧干,以防脱落烫伤病人皮肤。
3.拔罐时动作要稳、准、快,起罐时切勿强拉。
4.吸附及推罐的力度要视病人皮肤情况而定,避免造成病人皮肤过度的摩擦。
5.起罐后,如局部出现小水泡,不必处理,如水疱较大,消毒局疗皮肤后,用注射器吸出液体,覆盖消毒敷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