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临床执业医师考试大纲病理学解析含真题第八章共16页word资料
- 格式:docx
- 大小:24.36 KB
- 文档页数:16
2019年临床执业医师考试大纲-生物化学单元细目要点一、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1.氨基酸与多肽(1)氨基酸的结构与分类(2)肽键与肽链2.蛋白质的结构(1)一级结构(2)二级结构(3)三级和四级结构3.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1)蛋白质一级结构与功能的关系(2)蛋白质高级结构与功能的关系4.蛋白质的理化性质蛋白质的等电点、沉淀和变性二、核酸的结构与功能1.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核苷酸(1)核苷酸分子组成(2)核酸(DNA和RNA)2.DNA的结构与功能(1)DNA碱基组成规律(2)DNA一级结构(3)DNA双螺旋结构(4)DNA高级结构(5)DNA功能3.DNA理化性质及其应用(1)DNA变性与复性(2)核酸杂交(3)核酸的紫外线吸收4.RNA结构与功能(1)mRNA(2)tRNA(3)rRNA(4)其他RNA三、酶1.酶的催化作用(1)酶的分子结构与催化作用(2)酶促反应的特点(3)酶–底物复合物2.辅酶与酶辅助因子(1)维生素与辅酶的关系(2)辅酶作用(3)金属离子作用3.酶促反应动力学(1)Km和Vmax的概念(2)最适pH值、最适温度和酶浓度4.抑制剂与激活剂(1)不可逆抑制(2)可逆性抑制(3)激活剂5.酶活性的调节(1)别构调节(2)共价修饰(3)酶原激活(4)同工酶6.核酶核酶的概念四、糖代谢1.糖的分解代谢(1)糖酵解的基本途径、关键酶和生理意义(2)糖有氧氧化的基本途径、关键酶和生理意义(3)三羧酸循环的生理意义2.糖原的合成与分解(1)肝糖原的合成(2)肝糖原的分解3.糖异生(1)糖异生的基本途径和关键酶(2)糖异生的生理意义(3)乳酸循环4.磷酸戊糖途径(1)磷酸戊糖途径的关键酶和重要的产物(2)磷酸戊糖途径的生理意义5.血糖及其调节(1)血糖浓度(2)胰岛素的调节(3)胰高血糖素的调节(4)糖皮质激素的调节五、生物氧化1.ATP与其他高能化合物(1)ATP循环与高能磷酸键(2)ATP的利用(3)其他高能磷酸化合物2.氧化磷酸化(1)氧化磷酸化的概念(2)两条呼吸链的组成和排列顺序(3)ATP合酶人卫医学网考试(4)氧化磷酸化的调节六、脂类代谢1.脂类的生理功能(1)储能和供能(2)生物膜的组成成分(3)脂类衍生物的调节作用(4)营养必需脂酸2.脂类的消化与吸收(1)脂肪乳化及消化所需酶(2)甘油一酯合成途径及乳糜微粒3.脂肪的合成代谢(1)合成的部位(2)合成的原料(3)合成的基本途径4.脂酸的合成代谢(1)合成的部位(2)合成的原料5.脂肪的分解代谢(1)脂肪动员(2)脂酸β-氧化的基本过程(3)酮体的生成、利用和生理意义6.甘油磷脂代谢(1)甘油磷脂的基本结构与分类(2)合成部位和合成原料7.胆固醇代谢(1)胆固醇的合成部位、原料和关键酶(2)胆固醇合成的调节(3)胆固醇的转化及去路8.血浆脂蛋白代谢(1)血脂及其组成(2)血浆脂蛋白的分类及功能(3)高脂蛋白血症七、氨基酸代谢1.蛋白质的生理功能及营养作用(1)氨基酸和蛋白质的生理功能(2)营养必需氨基酸的概念和种类(3)氮平衡2.蛋白质在肠道的消化、吸收及腐败作用(1)蛋白酶在消化中的作用(2)氨基酸的吸收(3)蛋白质的腐败作用3.氨基酸的一般代谢(1)转氨基作用(2)脱氨基作用(3)α-酮酸的代谢4.氨的代谢(1)氨的来源(2)氨的转运(3)氨的去路人卫医学网5.个别氨基酸的代谢(1)氨基酸的脱羧基作用(2)一碳单位的概念、来源、载体和意义(3)甲硫氨酸循环、SAM、PAPS(4)苯丙氨酸和酪氨酸代谢八、核苷酸代谢1.核苷酸代谢(1)两条嘌呤核苷酸合成途径的原料(2)嘌呤核苷酸的分解代谢产物(3)两条嘧啶核苷酸合成途径的原料(4)嘧啶核苷酸的分解代谢产物2.核苷酸代谢的调节(1)核苷酸合成途径的主要调节酶(2)抗核苷酸代谢药物的生化机制九、遗传信息的传递1.遗传信息传递概述中心法则2.DNA的生物合成(1)DNA生物合成的概念(2)DNA的复制过程(3)逆转录(4)DNA的损伤与修复3.RNA的生物合成(1)RNA生物合成的概念(2)转录体系的组成及转录过程(3)转录后加工过程十、蛋白质生物合成蛋白质生物合成的概述(1)蛋白质生物合成的概念(2)蛋白质生物合成体系和遗传密码(3)蛋白质生物合成的基本过程(4)蛋白质生物合成与医学的关系十一、基因表达调控1.基因表达调控的概述(1)基因表达及调控的概念和意义(2)基因表达的时空性(3)基因的组成性表达、诱导与阻遏(4)基因表达的多级调控(5)基因表达调控的基本要素2.基因表达调控的基本原理(1)原核基因表达调控(乳糖操纵子)(2)真核基因表达调控(顺式作用元件、反式作用因子)十二、信号转导1.信号分子(1)概念(2)分类2.受体和信号转导分子(1)受体分类和作用特点(2)G蛋白(3)蛋白激酶和蛋白磷酸酶3.膜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机制(1)蛋白激酶A通路(2)蛋白激酶C通路(3)蛋白酪氨酸激酶通路4.胞内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机制类固醇激素和甲状腺素的作用机制十三、重组DNA技术1.重组DNA技术的概述(1)重组DNA技术相关的概念(2)基因工程的基本原理2.基因工程与医学(1)疾病相关基因的发现(2)生物制药(3)基因诊断(4)基因治疗十四、癌基因与抑癌基因1.癌基因与抑癌基因(1)癌基因的概念(2)抑癌基因的概念2.生长因子(1)生长因子的概念(2)生长因子的作用机制十五、血液生化1.血液的化学成分(1)水和无机盐(2)血浆蛋白质(3)非蛋白质含氮物质(4)不含氮的有机化合物2.血浆蛋白质(1)血浆蛋白质的分类(2)血浆蛋白质的来源(3)血浆蛋白质的功能3.红细胞的代谢(1)血红素合成的原料、部位和关键酶(2)成熟红细胞的代谢特点十六、肝生化1.肝的生物转化作用(1)肝生物转化的概念和特点(2)生物转化的反应类型及酶系(3)影响肝生物转化作用的因素2.胆汁酸代谢(1)胆汁酸的化学(2)胆汁酸的代谢(3)胆汁酸代谢的调节3.胆色素代谢(1)游离胆红素和结合胆红素的性质(2)胆色素代谢与黄疸十七、维生素1.脂溶性维生素脂溶性维生素的生理功能及缺乏症2.水溶性维生素水溶性维生素的生理功能及缺乏症2019年临床执业医师考试大纲-生理学单元细目要点一、细胞的基本功能1.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1)单纯扩散(2)易化扩散(3)主动转运(4)出胞和入胞2.细胞的兴奋性和生物电现象(1)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及其产生机制(2)兴奋性与兴奋的引起,阈值、阈电位和动作电位的关系(3)兴奋在同一细胞上传导的机制和特点3.骨骼肌的收缩功能(1)骨骼肌神经–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2)骨骼肌的兴奋–收缩耦联二、血液1.血液的组成与特性(1)内环境与稳态(2)血量、血液的组成、血细胞比容(3)血液的理化特性2.血细胞及其功能(1)红细胞生理:红细胞的数量、生理特性和功能、造血原料及其辅助因子(2)白细胞生理:白细胞总数和分类计数,白细胞的生理特性及功能(3)血小板生理:血小板的数量,血小板的生理特性及其功能3.血液凝固、抗凝和纤溶(1)血液凝固的基本步骤(2)主要抗凝物质的作用,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及其功能4.血型(1)血型与红细胞凝集反应(2)ABO血型系统和Rh血型系统(3)输血原则三、血液循环1.心脏的泵血功能(1)心动周期的概念;心脏泵血的过程和机制(2)心脏泵血功能的评价:每搏输出量、每分输出量、射血分数、心指数、心脏做功(3)心脏泵血功能的调节:每搏输出量和心率对心脏泵功能的影响2.心肌的生物电现象和生理特性(1)工作细胞和自律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2)心肌的兴奋性、自动节律性、传导性和收缩性(3)正常心电图的波形及生理意义3.血管生理(1)动脉血压的形成、正常值和影响因素(2)中心静脉压及影响静脉回流的因素(3)微循环的组成及作用(4)组织液的生成及其影响因素4.心血管活动的调节(1)神经调节:心交感神经、心迷走神经、交感缩血管神经的功能(2)心血管反射: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3)体液调节: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血管内皮产生的血管活性物质的功能5.器官循环冠脉循环的血流特点和血流量的调节四、呼吸1.肺通气(1)肺通气原理:肺通气的动力和阻力(2)基本肺容积和肺容量(3)肺通气量与肺泡通气量2.肺换气和组织换气肺换气和组织换气的过程及其影响因素3.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1)氧和二氧化碳在血液中的运输形式(2)血氧饱和度、氧解离曲线及影响因素4.呼吸运动的调节化学因素对呼吸的调节五、消化和吸收1.胃肠神经体液调节的一般规律(1)胃肠的神经支配及其作用(2)胃肠激素及其作用2.口腔内消化(1)唾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2)唾液分泌的调节3.胃内消化(1)胃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2)胃液分泌的调节(3)胃的运动:胃的容受性舒张和蠕动,胃排空及其控制4.小肠内消化(1)胰液和胆汁的性质、成分及作用(2)小肠的运动形式,回盲括约肌的功能5.大肠的功能排便反射6.吸收小肠的吸收功能:吸收的条件和方式,食物中主要成分的吸收六、能量代谢和体温1.能量代谢(1)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2)基础代谢率2.体温(1)体温的概念及其正常变动(2)体热平衡:产热和散热(3)体温调节:温度感受器,体温调节中枢,调节机制,调定点学说七、尿的生成和排出1.肾小球的滤过功能(1)肾小球滤过率和滤过分数(2)肾小球滤过作用及其影响因素2.肾小管与集合管的转运功能(1)对Na+、Cl-、水、HCO3-、葡萄糖和氨基酸的重吸收(2)对H+、NH3和NH4+的分泌3.尿生成的调节(1)小管液中溶质的浓度(2)神经和体液调节:肾交感神经,抗利尿激素,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4.血浆清除率血浆清除率的概念、计算方法及其应用5.尿的排放(1)排尿反射(2)正常和异常尿量,低渗尿和高渗尿的概念八、神经系统的功能1.突触传递(1)经典突触的传递过程,兴奋性突触后电位与抑制性突触后电位及其产生的原理(2)中枢兴奋传播的特征(3)外周神经递质和受体:乙酰胆碱及其受体;去甲肾上腺素及其受体2.神经反射(1)反射与反射弧(2)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3)反射活动的反馈调节:负反馈和正反馈3.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1)感觉的特异投射系统和非特异投射系统(2)内脏痛与牵涉痛4.脑电活动正常脑电图的波形及其意义5.神经系统对姿势和躯体运动的调节(1)骨骼肌牵张反射(2)低位脑干对肌紧张的调节(3)小脑的主要功能(4)基底神经节的运动调节功能6.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1)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的功能(2)脊髓、低位脑干和下丘脑对内脏活动的调节7.脑的高级功能(1)大脑皮层的语言中枢(2)大脑皮层功能的一侧优势九、内分泌1.下丘脑的内分泌功能(1)下丘脑与垂体之间的功能联系(2)下丘脑调节肽2.垂体的内分泌功能(1)腺垂体和神经垂体激素(2)生长激素的生物学作用及其分泌调节3.甲状腺激素(1)生物学作用(2)分泌调节4.与钙、磷代谢调节有关的激素(1)甲状旁腺激素的生物学作用及其分泌调节(2)降钙素的生物学作用及其分泌调节(3)维生素D3的生物学作用及其生成调节5.肾上腺糖皮质激素(1)生物学作用(2)分泌调节6.胰岛素(1)生物学作用(2)分泌调节十、生殖1.男性生殖睾酮的生理作用及其分泌调节2.女性生殖(1)雌激素、孕激素的生理作用(2)卵巢和子宫内膜周期性变化的激素调节2019年临床执业医师考试大纲-医学微生物学单元细目要点一、微生物的基本概念定义与分类(1)微生物和医学微生物学的定义(2)三大类微生物及其特点二、细菌的形态与结构1.细菌的形态细菌的三种形态及测量单位2.细菌的基本结构(1)细菌基本结构的构成(2)肽聚糖的结构(3)革兰氏阳性菌和阴性菌细胞壁的结构和医学意义(4)细菌胞质内与医学有关的重要结构与意义3.细菌的特殊结构(1)荚膜及其与细菌致病性的关系(2)鞭毛的定义、分类及其与医学的关系(3)菌毛的定义、分类及其与医学的关系(4)芽孢(胞)及其与医学的关系4.细菌形态与结构的检查法革兰氏染色的步骤、结果判定和医学意义三、细菌的生理1.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1)细菌生长繁殖的基本条件与方式(2)根据对氧需求进行细菌分类2.细菌的分解和合成代谢由细菌产生并与医学有关的主要合成及分解代谢产物3.细菌的人工培养(1)培养基的概念(2)细菌在液体和固体培养基中的生长现象(3)细菌人工培养在医学中的应用四、消毒与灭菌1.基本概念消毒、灭菌、无菌、抑菌和防腐的概念2.物理灭菌法(1)热力灭菌法的种类及其应用(2)射线灭菌法的原理和应用3.化学消毒灭菌法常用化学消毒剂的种类、浓度和应用五、噬菌体1.噬菌体的生物学性状噬菌体的概念、形态、化学组成及主要应用2.烈(毒)性噬菌体和温和噬菌体(1)烈(毒)性噬菌体的概念(2)温和噬菌体的概念及其与细菌遗传物质转移的关系六、细菌的遗传与变异1.细菌遗传与变异的物质基础细菌遗传物质的种类2.细菌遗传与变异的机制(1)转化、接合、转导、溶原性转换的概念(2)耐药质粒及其与耐药性的关系七、细菌的感染与免疫1.正常菌群与机会致病菌(1)正常菌群、机会致病菌、菌群失调、菌群失调症的概念(2)机会致病菌的致病条件2.医院感染(1)医院感染的来源(2)医院感染的控制3.细菌的致病性(1)细菌的毒力(2)细菌内、外毒素的主要区别4.宿主的固有免疫(1)固有免疫的组成(2)吞噬细胞吞噬作用的后果(3)胞外菌感染、胞内菌感染及外毒素致病的免疫特点5.感染的发生与发展(1)细菌感染的来源(2)菌血症、败血症和脓毒症的概念八、细菌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1.细菌学诊断(1)标本的采集原则(2)检验程序2.血清学诊断常用的血清学诊断方法1.细菌类疫苗2.人工被动免疫制剂3.细菌感染的治疗原则九、病原性球菌1.葡萄球菌属(1)生物学性状和分类(2)致病物质的种类和所致疾病(3)致病性葡萄球菌的鉴别要点2.链球菌属(1)生物学性状和分类(2)致病物质的种类和所致疾病(3)链球菌溶血素和临床检测的关系3.肺炎链球菌(1)形态和染色(2)主要致病物质与所致疾病4.脑膜炎奈瑟氏球菌(1)生物学性状(2)主要致病物质和所致疾病(3)标本采集和分离鉴定5.淋病奈瑟氏球菌(1)形态、染色、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2)防治原则十、肠道杆菌1.肠道杆菌的共同特征(1)形态、染色和结构(2)生化反应的特点2.埃希氏菌属(1)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的种类(2)肠出血型大肠埃希氏菌的血清型及所致疾病(3)大肠埃希氏菌在卫生细菌学检查中的应用3.志贺氏菌属(1)种类、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2)标本采集、分离培养与鉴定4.沙门氏菌属(1)主要致病菌种类、致病物质、所致疾病(2)肠热症的标本采集及分离鉴定(3)肥达试验和结果判断十一、弧菌属1.霍乱弧菌(1)生物学性状(2)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2.副溶血性弧菌所致疾病十二、厌氧性杆菌1.厌氧芽孢(胞)梭菌(1)破伤风梭菌生物学性状、致病物质、所致疾病和防治原则(2)产气荚膜梭菌的生物学性状、致病物质、所致疾病、微生物学检查和防治原则(3)肉毒梭菌的形态、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4)艰难梭菌的致病性2.无芽孢(胞)厌氧菌致病条件、感染特征及所致疾病种类十三、棒状(杆)菌属白喉棒状杆菌(1)形态、染色、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2)微生物学检查和防治原则十四、分枝杆菌属1.结核分枝杆菌(1)形态、染色、培养特性和抵抗力人卫医学网考试(2)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免疫特点(3)结核菌素试验的原理、结果判断和应用(4)微生物学检查和防治原则2.麻风分枝杆菌形态、染色和致病性十五、放线菌属和诺卡氏菌属1.放线菌属(1)主要致病性放线菌及其致病性(2)硫磺样颗粒及其临床意义2.诺卡氏菌属主要致病性诺卡氏菌及其致病性十六、动物源性细菌1.布鲁氏菌属形态、染色、种类和所致疾病2.耶尔森氏菌属鼠疫耶尔森氏菌的形态、染色、致病物质和所致疾病3.炭疽芽孢(胞)杆菌形态、染色、抵抗力、所致疾病和防治原则十七、其他细菌1.流感嗜血杆菌形态、染色、培养特性、所致疾病及预防2.百日咳鲍特氏菌形态、染色、所致疾病和防治原则3.幽门螺杆菌形态、染色、培养特点及所致疾病4.军团菌传播途径及其所致疾病5.铜绿假单胞菌形态、染色、色素及所致疾病6.弯曲菌属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及其防治原则十八、支原体1.生物学性状支原体的概念、培养特性及其与细菌L型的区别2.主要病原性支原体(1)肺炎支原体所致疾病(2)解脲脲支原体所致疾病十九、立克次氏体1.生物学性状概念、形态、染色及其培养特性2.主要病原性立克次氏体普氏立克次氏体、斑疹伤寒立克次氏体、恙虫病立克次氏体和伯氏考克斯氏体(Q热立克次氏体)的传染源、传播媒介和所致疾病二十、衣原体1.生物学性状概念、形态、染色及培养特性2.主要病原性衣原体(1)沙眼衣原体的亚种和所致疾病(2)肺炎嗜衣原体所致疾病(3)鹦鹉热嗜衣原体所致疾病二十一、螺旋体1.钩端螺旋体形态、染色、培养特性、所致疾病和防治原则2.密螺旋体梅毒螺旋体的形态、染色、所致疾病及其防治原则3.疏螺旋体伯氏疏螺旋体的形态、染色及所致疾病二十二、真菌1.概述真菌及其分类、形态与结构、培养特性及致病性2.主要病原性真菌(1)皮肤癣真菌常见的种类和致病性(2)白假丝酵母菌(白念珠菌)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和微生物学检查(3)新生(型)隐球菌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和微生物学检查(4)卡氏肺孢子菌致病性二十三、病毒的基本性状1.病毒的形态病毒体的概念和测量单位2.病毒的结构和化学组成(1)病毒的结构和对称性(2)病毒的化学组成与功能3.病毒的增殖病毒增殖的过程4.理化因素对病毒的影响(1)物理因素(2)化学因素二十四、病毒的感染和免疫1.病毒的传播方式水平传播和垂直传播2.病毒的感染类型隐性感染、显性感染,急性感染、持续性感染(慢性感染、潜伏感染、慢发病毒感染和急性病毒感染的迟发并发症)3.致病机制(1)病毒对宿主细胞的直接作用(2)病毒感染的免疫病理作用4.病毒的感染与免疫(1)抗病毒感染的免疫(2)干扰素的概念、抗病毒机制及应用(3)中和抗体的概念及作用机制二十五、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和防治原则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1)标本的采集和送检(2)病毒分离培养方法1.病毒感染的血清学诊断方法2.病毒感染的防治方法二十六、呼吸道病毒1.正黏病毒(1)人流感病毒及禽流感病毒生物学性状和变异(2)致病性和免疫性2.副黏病毒(1)麻疹病毒的致病性、免疫性和防治原则(2)腮腺炎病毒的致病性3.冠状病毒(1)冠状病毒生物学性状(2)SARS冠状病毒致病性及防治原则4.其他病毒(1)腺病毒的生物学性状和致病性(2)风疹病毒的致病性及防治原则人卫医学网二十七、肠道病毒1.概述人类肠道病毒的种类和共性2.脊髓灰质炎病毒型别、致病性、免疫性和防治原则3.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及肠道病毒70型及71型致病性4.急性胃肠炎病毒轮状病毒的形态、致病性二十八、肝炎病毒1.甲型肝炎病毒(1)生物学性状(2)致病性与免疫性(3)微生物学检查和预防措施2.乙型肝炎病毒(1)生物学性状(2)致病性与免疫性(3)微生物学检查和预防措施3.丙型肝炎病毒(1)生物学性状(2)致病性与免疫性(3)微生物学检查和预防原则4.丁型肝炎病毒生物学特点和致病性5.戊型肝炎病毒(1)生物学性状(2)致病性(3)微生物学检查二十九、黄病毒1.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传播途径、致病性、免疫性和防治原则2.登革病毒致病性三十、出血热病毒汉坦病毒形态、结构、培养特性、主要型别、流行环节、致病性及免疫性三十一、疱疹病毒1.单纯疱疹病毒致病性2.水痘–带状疱疹病毒致病性3.巨细胞病毒致病性4.EB病毒致病性三十二、逆转录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生物学特点(2)感染过程和致病机制(3)微生物学检查(4)防治原则三十三、其他病毒1.狂犬病病毒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和防治原则2.人乳头瘤病毒分型及致病性三十四、亚病毒朊病毒朊粒(1)生物学性状(2)致病性2019年临床执业医师考试大纲-医学免疫学单元细目要点一、绪论绪论(1)基本概念(2)免疫系统的组成(3)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4)免疫系统的主要功能二、抗原1.基本概念(1)抗原及其特性(2)抗原表位(3)T细胞抗原表位和B细胞抗原表位(4)共同抗原(5)交叉抗原(6)耐受原与变应原2.抗原的分类(1)完全抗原和半抗原(2)胸腺依赖性抗原(TD-Ag)和胸腺非依赖性抗原(TI-Ag)(3)异嗜性抗原、异种抗原、同种异型抗原、自身抗原和独特型抗原3.超抗原(1)概念(2)种类(3)与普通抗原的区别(4)与临床疾病的关系4.佐剂(1)概念(2)种类(3)作用机制三、免疫器官1.中枢免疫器官(1)概念(2)组成(3)主要功能2.外周免疫器官(1)概念(2)组成(3)主要功能四、免疫细胞1.T淋巴细胞(1)T淋巴细胞的表面标志(2)TCR复合物的组成(3)T淋巴细胞亚群及其功能(4)调节性T细胞2.B淋巴细胞(1)B淋巴细胞的表面标志(2)BCR复合物的组成(3)B淋巴细胞亚群及其功能3.自然杀伤(NK)细胞(1)NK细胞的表面标志(2)NK细胞受体(3)NK细胞的功能4.抗原提呈细胞(1)抗原提呈细胞的概念(2)抗原提呈细胞的种类(3)外源性抗原提呈过程(4)内源性抗原提呈过程(5)抗原的交叉提呈5.其他免疫细胞(1)单核巨噬细胞(2)中性粒细胞(3)嗜酸性粒细胞(4)嗜碱性粒细胞(5)肥大细胞五、免疫球蛋白1.基本概念(1)免疫球蛋白(Ig)(2)抗体(Ab)2.免疫球蛋白的结构(1)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2)免疫球蛋白的功能区(3)免疫球蛋白的其他成分3.免疫球蛋白的类型(1)免疫球蛋白的类及亚类(2)免疫球蛋白的型及亚型4.免疫球蛋白的功能(1)免疫球蛋白V区的功能(2)免疫球蛋白C区的功能5.各类免疫球蛋白的特性和功能(1)IgG的特性和功能(2)IgM的特性和功能(3)IgA的特性和功能(4)IgE的特性和功能(5)IgD的特性和功能6.抗体的制备(1)多克隆抗体(2)单克隆抗体(3)人源化抗体六、补体系统1.基本概念(1)补体的概念(2)补体系统的组成2.补体系统的激活(1)经典激活途径(2)旁路激活途径(3)凝集素激活途径3.补体激活的调节(1)补体的自身调控(2)补体调节因子的调控4.补体的生物学功能(1)膜攻击复合物介导的生物学作用(2)补体活性片段介导的生物学作用5.补体与临床疾病(1)补体与疾病的发生。
“病理”大纲要求——消化系统疾病1. 慢性胃炎的类型及其病理特点。
2. 溃疡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特点及其并发症。
3. 阑尾炎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及其并发症。
4. 病毒性肝炎的病因、发病机制及基本病理变化,肝炎的临床病理类型及其病理学特点。
5. 肝硬化的类型及其病因、发病机制、病理特点和临床病理联系。
6. 早期食管癌的概念及各型的形态特点,中晚期食管癌各型的形态特点、临床表现及扩散途径。
7. 早期胃癌的概念及各型的形态特点,中晚期胃癌的肉眼类型和组织学类型、临床表现及扩散途径。
8. 大肠癌的病因、发病机制、癌前病变、肉眼类型及组织学类型,分期与预后的关系,临床表现及扩散途径。
9. 原发性肝癌的肉眼类型、组织学类型、临床表现及扩散途径。
阑尾炎病理变化1.急性阑尾炎有三种主要类型:(1)急性单纯性阑尾炎:为早期的阑尾炎,病变以阑尾黏膜或黏膜下层有中性粒细胞浸润和纤维素渗出。
黏膜下各层有炎性水肿。
(2)急性蜂窝织炎性阑尾炎或称急性化脓性阑尾炎。
常由单纯阑尾炎发展而来。
镜下,阑尾壁各层皆为大量中性粒细胞弥漫浸润。
(3)急性坏疽性阑尾炎:是一种重型的阑尾炎。
阑尾因内腔阻塞、积脓、腔内压力增高及阑尾系膜静脉受炎症波及而发生血栓性静脉炎等,均可引起阑尾壁血液循环障碍,以至阑尾壁发生坏死。
此时常导致穿孔.引起弥漫性腹膜炎或阑尾周同脓肿。
2.慢性阑尾炎多为急性阑尾炎转变而来,也可开始即呈慢性经过。
主要病变为阑尾壁的不同程度纤维化及慢性炎细胞浸润等。
病毒性肝炎病毒性肝炎(viral hepatitis)是指由一组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实质细胞变性、坏死为主要病变的一种常见传染病。
病因1.甲型肝炎病毒(HAV)特点:经消化道感染,通常急性起病,大多数可痊愈,RNA。
2.乙型肝炎病毒(HBV)特点:经血流、血液污染的物品、吸毒或密切接触传播, DNA。
3.丙型肝炎病毒(HCV)特点:经血流、血液污染的物品、吸毒或密切接触传播, RNA。
1.实践技能考试病史采集增加颈肩痛;病例分析重点对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的临床思维能力进行考核,根据疾病谱的变化,增加肺栓塞、胸腔积液(恶性、结核性)、脓胸、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克罗恩病、前置胎盘、胎盘早剥、妊娠期高血压病、自然流产、子宫内膜癌、产后出血、子宫内膜异位症、甲状腺功能减退症、颅骨骨折、颈肩痛、腰腿痛、小儿惊厥、新生儿黄疸、肾综合征出血热、镇静催眠药中毒,删除临床少见的单纯性甲状腺肿。
2.医学综合考试(1)基础医学综合增加了解剖学和病理生理学学科设置,删除了与临床医学综合重复的此部分内容。
其他学科内容依据临床医生岗位胜任力要求,体现了基础为临床服务的宗旨,根据各学科的发展特点和知识更新,对考核内容进行了增删、修改。
(2)医学人文综合增加了医学伦理的指导原则、临床诊疗的伦理决策、医学伦理委员会及医学伦理审查、基因诊疗的伦理原则、医学道德教育,卫生法概念、分类和作用,形式、效力和解释,守法、执法和司法,以及医学心理学的常用内容。
删除了部分卫生法规中过时的内容,修改了个别要点的划分和表述。
(3)预防医学综合注重推进健康促进,关注特殊人群的健康,在合理营养指导中增加儿童营养和素食人群营养;扎实落实“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内容,补充全球卫生与健康中国的相关内容。
(4)临床医学综合更加强调对临床专业知识与专业理论在临床应用的考核,将各系统、疾病中涉及的解剖、病理生理学的内容,统一放在基础医学综合中解剖和病理生理学科中考查,避免大纲的重复。
根据疾病谱的变化,主要考查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增加疾病 12 种,删减疾病7 种。
加大对疾病发病原因、发病机制到预防的考核,进一步体现基础与临床的结合。
根据人们对疾病认识和研究的深入,将部分疾病重新归类,及时更新疾病名称,规范医学用语。
乡村全科助理医师1.医学人文部分:细化乡村医疗服务中的心理问题。
增加转诊和特殊人群公共卫生服务的伦理要求,整合原有条目,更趋合理,更符合逻辑性。
2019年临床执业医师《实践技能》考试大纲一、职业素质(一)医德医风(二)沟通能力(三)人文关怀二、病史采集(一)发热(二)皮肤黏膜出血(三)疼痛头痛、胸痛、腹痛、关节痛、腰背痛。
(四)咳嗽与咳痰(五)咯血(六)呼吸困难(七)心悸(八)水肿(九)恶心与呕吐(十)呕血与便血(十一)腹泻与便秘(十二)黄疸(十三)消瘦(十四)无尿、少尿与多尿(十五)尿频、尿急与尿痛(十六)血尿(十七)抽搐与惊厥(十八)眩晕(十九)意识障碍三、体格检查(一)一般检查1.全身状况生命征(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发育(包括身高、体重、头围)、体型、营养状态、意识状态、面容、体位、姿势、步态。
2.皮肤3.淋巴结(二)头颈部1.眼外眼检查(包括眼睑、巩膜、结膜、眼球运动)、瞳孔的大小与形状、对光反射(直、间接)、集合反射。
2.口咽部、扁桃体。
3.颈部甲状腺、气管、血管。
(三)胸部1.胸部视诊(1)胸部的体表标志包括骨骼标志、垂直线标志、自然陷窝、肺和胸膜的界限。
(2)胸壁、胸廓、胸围(3)呼吸运动、呼吸频率、呼吸节律2.胸部触诊胸廓扩张度、语音震颤、胸膜摩擦感。
3.胸部叩诊叩诊方法、肺界叩诊、肺下界移动度。
4.胸部听诊听诊方法、正常呼吸音、异常呼吸音、啰音、胸膜摩擦音。
5.乳房检查(视诊、触诊)6.心脏视诊心前区隆起与凹陷、心尖搏动、心前区异常搏动。
7.心脏触诊心尖搏动及心前区异常搏动、震颤、心包摩擦感。
8.心脏叩诊心界叩诊及左锁骨中线距前正中线距离的测量。
9.心脏听诊心脏瓣膜听诊区、听诊顺序、听诊内容(心率、心律、心音、心音改变、额外心音、心脏杂音、心包摩擦音)10.外周血管检查(1)脉搏脉率、脉律。
(2)血管杂音静脉杂音、动脉杂音。
(3)周围血管征(四)腹部1.腹部视诊(1)腹部的体表标志及分区(2)腹部外形、腹围(3)呼吸运动(4)腹壁静脉(5)胃肠型和蠕动波2.腹部触诊(1)腹壁紧张度(2)压痛及反跳痛(3)肝脾触诊及测量方法(4)腹部包块(5)液波震颤(6)振水音3.腹部叩诊(1)腹部叩诊音(2)肝浊音界(3)移动性浊音(4)肋脊角叩击痛(5)膀胱叩诊4.腹部听诊(1)肠鸣音(2)血管杂音(五)脊柱、四肢、肛门1.脊柱检查(1)脊柱弯曲度(2)脊柱活动度(3)脊柱压痛与叩击痛2.四肢、关节检查3.肛门指诊(六)神经1.神经反射(1)深反射跟腱、肱二头肌、膝反射。
病理学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一、A1型题(本大题47小题.每题1.0分,共47.0分。
每一道考试题下面有A、B、C、D、E五个备选答案。
请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并在答题卡上将相应题号的相应字母所属的方框涂黑。
)第1题原发性高血压最常损害的血管是A 全身大、中动脉B 全身细、小动脉C 全身细、小静脉D 全身中、小动脉E 全身中、小静脉【正确答案】:B【本题分数】:1.0分【答案解析】[解题思路] 原发性高血压是一种原因未明的以体循环动脉血压升高,为主要表现的独立性全身性疾病,由于全身细小动脉持续痉挛导致细动脉硬化,小动脉管壁增厚变硬。
第2题早期胃癌的概念是A 癌组织未侵入肌层,且无胃以外的转移B 癌块直径在4cm以内C 癌块直径在2cm以内D 癌组织只局限于黏膜内E 癌块直径在10cm以内【正确答案】:D【本题分数】:1.0分【答案解析】[解题思路] 早期胃癌是指癌组织浸润仅限于黏膜层,未浸及肌层的胃癌。
第3题关于原发型肺结核病的描述,哪一项是错误的A 多见于儿童B 多数患者须经积极适当的治疗才能痊愈C 结核菌易侵入淋巴管播散D 肺内原发灶多位子上叶下部或下叶上部近肺膜处E 原发综合征是其病变特点【正确答案】:B【本题分数】:1.0分【答案解析】[解题思路] 发型肺结核多见儿童,病理特征是形成原发综合征,原发病灶好发于上叶下部或下叶上部,近胸膜处,形成直径1~1.5cm的灰白色炎性实变灶,95%左右的病例由手细胞免疫的建立而不再发展。
第4题肺部疾病痊愈时,容易完全恢复组织正常的结构和功能的疾病是A 慢性肺气肿B 病毒性肺炎C 慢性支气管炎D 大叶性肺炎E 小叶性肺炎【正确答案】:D【本题分数】:1.0分【答案解析】[解题思路] 因大叶性肺炎是肺泡腔内以纤维蛋白渗出为主的急性炎症,肺泡壁结构不受破坏,当肺泡腔内渗出物溶解消散时,肺组织可完全恢复正常结构和功能。
第5题一婴儿出现发热,咳嗽,咳痰气喘,胸透见双肺下叶散在分布着边界不清的阴影,最可能患的是:A 大叶性肺炎B 肺脓肿C 小叶性肺炎D 间质性肺炎E 干酪性肺炎【正确答案】:C【本题分数】:1.0分【答案解析】[解题思路] 小叶性肺炎主要发生于婴幼儿,老年人及体质衰竭的人群,病变常累及两肺下叶和背侧。
病理学一、细胞、组织的适应和损伤①掌握萎缩的概念、原因和类型;②熟悉肥大、增生的概念和类型;③掌握化生的概念、类型及意义;④掌握细胞水肿、脂肪变性、玻璃样变的概念及形态特点;⑤掌握坏死的概念、类型、病变特点及结局:⑥掌握凋亡的概念。
二、损伤的修复①掌握再生的概念和不同类型细胞的再生潜能;②掌握肉芽组织的概念、结构、功能与结局:③熟悉创伤愈合的基本过程,掌握一期、二期愈合的条件和特点;④熟悉骨折愈合的过程。
三、局部血液循环障碍①熟悉动脉性充血的概念、形态特点、类型和意义:②掌握淤血包括肺、肝淤血的原因、病变特点和后果;③掌握血栓形成的概念和条件,了解血栓形成的机制;④掌握血栓的形态、结局及对机体的影响:⑤掌握栓塞的概念、类型及对机体影响;⑥熟悉脂肪栓塞、气体栓塞、羊水栓塞的概念、形成机制及后果;⑦掌握梗死的概念、原因、病变类型、影响和结局。
四、炎症①熟悉炎症的概念、原因和意义;②掌握炎性渗出的概念、熟悉渗出过程和发生机制;③掌握渗出液的的特点和意义;④掌握炎性浸润的概念、炎细胞种类及其作用;⑤了解炎症介质的概念、常见炎症介质及意义;⑥熟悉炎症的经过和结局;⑦掌握各类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特别是纤维素性炎、化脓性炎和肉芽肿性炎。
五、肿瘤①掌握肿瘤的概念,肿瘤性增生与非肿瘤性增生的区别;②掌握异型性的概念、特点及意义;③掌握肿瘤的生长方式和扩散:熟悉肿瘤对机体的影响;④掌握良、恶性肿瘤的区别要点,区别的相对性和交界性肿瘤的概念;⑤掌握肿瘤的大致分类和命名原则,癌与肉瘤的区别:⑥掌握癌前病变、非典型性增生、原位癌的概念,熟悉常见的癌前病变。
六、心血管系统疾病①了解动脉粥样硬化症的概念、病因及发病机制;②掌握动脉继样硬化症的基本病变;③掌握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部位、心肌梗死的原因、类型、病变及合并症;④掌握缓进型高血压的分期、内脏病理变化及后果;⑤熟悉急进型高血压和动脉瘤的概念及病变特点;⑥掌握风湿病的基本病变、风湿性心脏病的病变及对机体影响:⑦熟悉感染性心内膜炎的病因、病变特点和临床病理联系;⑧掌握心瓣膜病的病因、病变特点、血流动力学改变和临床病理联系;⑨了解心肌病和心肌炎的概念。
临床执业医师资格证考试大纲一、考试科目及比重1.基础医学科目:包括生物化学、生理学、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病理学、药理学、微生物学、免疫学、寄生虫学等。
占考试总分的30%。
2.临床医学科目:包括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眼科学、耳鼻喉科学、口腔科学、皮肤病学、精神病学、神经科学、放射学、康复医学等。
占考试总分的60%。
3.医学伦理与法律科目:包括医学伦理、医学法律、医学职业道德等。
占考试总分的10%。
二、考试内容1.基础医学科目的考试内容主要包括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实验操作技能和临床应用能力。
2.临床医学科目的考试内容主要包括临床常见疾病的诊断、治疗和护理知识,临床技能操作和临床判断能力。
3.医学伦理与法律科目的考试内容主要包括医学伦理原则、医患关系、法律法规、医疗纠纷处理等。
三、考试形式1.基础医学科目的考试形式主要为选择题和简答题。
2.临床医学科目的考试形式主要为病例分析题、临床操作题和临床技能考核。
3.医学伦理与法律科目的考试形式主要为案例分析题。
四、考试时间和地点1.考试时间一般为每年的6月和12月。
2.考试地点为指定的考试中心。
五、考试要求1.考生必须具备大学本科医学专业以上学历。
2.考生必须具备一定的医学基础和临床实践经验。
3.考生必须具备临床执业医师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
六、考试通过和证书颁发1.成绩达到及格线的考生视为通过考试,取得临床执业医师资格证书。
2.证书由卫生行政部门颁发,有效期为5年,过期后需重新参加考试。
2014年临床执业医师考试大纲(含对比2013年大纲增减内容标注版)2014年临床执业医师考试大纲《专业综合》部分内容为下,其中“红色”部分为2014年临床执业医师考试大纲变化内容,“黑色”部分为不变内容。
疾病(按照人体系统排列)2013年临床执业医师考试大纲《实践综合》2013年临床执业医师考试大纲《实践综合》部分内容为下,其中“红色”部分为2013年临床执业医师考试大纲变化内容,“黑色”部分为不变内容。
2013年临床执业医师考试大纲-生物化学2013年临床执业医师考试大纲《生物化学》部分内容为下,其中“红色”部分为2013年临床执业医师考试大纲变化内容,“黑色”部分为不变内容。
2013年临床执业医师考试大纲《生理学》2013年临床执业医师考试大纲《生理学》部分内容为下,其中“红色”部分为2013年临床执业医师考试大纲变化内容,“黑色”部分为不变内容。
2013年临床执业医师考试大纲《病理学》2013年临床执业医师考试大纲《病理学》部分内容为下,其中“红色”部分为2013年临床执业医师考试大纲变化内容,“黑色”部分为不变内容。
2013年临床执业医师考试大纲《医学免疫学》2013年临床执业医师考试大纲《医学免疫学》部分内容为下,其中“红色”部分为2013年临床执业医师考试大纲变化内容,“黑色”部分为不变内容。
2013年临床执业医师考试大纲《医学药理学》2013年临床执业医师考试大纲《医学心理学》部分内容为下,其中“红色”部分为2013年临床执业医师考试大纲变化内容,“黑色”部分为不变内容。
(苯二氮类(1.苯妥英钠(2013年临床执业医师考试大纲《医学微生物学》2013年临床执业医师考试大纲《医学微生物学》部分内容为下,其中“红色”部分为2013年临床执业医师考试大纲变化内容,“黑色”部分为不变内容。
2013年临床执业医师考试大纲《预防医学综合》2013年临床执业医师考试大纲《预防医学综合》部分内容为下,其中“红色”部分为2013年临床执业医师考试大纲变化内容,“黑色”部分为不变内容。
2019年临床执业医师《实践技能》考试大纲一、职业素质(一)医德医风(二)沟通能力(三)人文关怀二、病史采集(一)发热(二)皮肤黏膜出血(三)疼痛头痛、胸痛、腹痛、关节痛、腰背痛。
(四)咳嗽与咳痰(五)咯血(六)呼吸困难(七)心悸(八)水肿(九)恶心与呕吐(十)呕血与便血(十一)腹泻与便秘(十二)黄疸(十三)消瘦(十四)无尿、少尿与多尿(十五)尿频、尿急与尿痛(十六)血尿(十七)抽搐与惊厥(十八)眩晕(十九)意识障碍三、体格检查(一)一般检查1.全身状况生命征(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发育(包括身高、体重、头围)、体型、营养状态、意识状态、面容、体位、姿势、步态。
2.皮肤3.淋巴结(二)头颈部1.眼外眼检查(包括眼睑、巩膜、结膜、眼球运动)、瞳孔的大小与形状、对光反射(直、间接)、集合反射。
2.口咽部、扁桃体。
3.颈部甲状腺、气管、血管。
(三)胸部1.胸部视诊(1)胸部的体表标志包括骨骼标志、垂直线标志、自然陷窝、肺和胸膜的界限。
(2)胸壁、胸廓、胸围(3)呼吸运动、呼吸频率、呼吸节律2.胸部触诊胸廓扩张度、语音震颤、胸膜摩擦感。
3.胸部叩诊叩诊方法、肺界叩诊、肺下界移动度。
4.胸部听诊听诊方法、正常呼吸音、异常呼吸音、啰音、胸膜摩擦音。
5.乳房检查(视诊、触诊)6.心脏视诊心前区隆起与凹陷、心尖搏动、心前区异常搏动。
7.心脏触诊心尖搏动及心前区异常搏动、震颤、心包摩擦感。
8.心脏叩诊心界叩诊及左锁骨中线距前正中线距离的测量。
9.心脏听诊心脏瓣膜听诊区、听诊顺序、听诊内容(心率、心律、心音、心音改变、额外心音、心脏杂音、心包摩擦音)10.外周血管检查(1)脉搏脉率、脉律。
(2)血管杂音静脉杂音、动脉杂音。
(3)周围血管征(四)腹部1.腹部视诊(1)腹部的体表标志及分区(2)腹部外形、腹围(3)呼吸运动(4)腹壁静脉(5)胃肠型和蠕动波2.腹部触诊(1)腹壁紧张度(2)压痛及反跳痛(3)肝脾触诊及测量方法(4)腹部包块(5)液波震颤(6)振水音3.腹部叩诊(1)腹部叩诊音。
2013年临床执业医师《病理学》考试大纲2013年临床执业医师《病理学》考试大纲True 2013年临床执业医师考试大纲《病理学》部分内容为下,其中“红色”部分为2013年临床执业医师考试大纲变化内容,“黑色”部分为不变内容。
(1)可逆性损伤的类型、概念及病理变化(2)不可逆性损伤——细胞死亡的类型、概念及病理变化(1)再生的概念(2)各种细胞的再生潜能(3)肉芽组织的结构和功能(4)创伤愈合(5)骨折愈合二、局部血液循环障碍1.充血和淤血(1)充血的概念和类型(2)淤血的概念、原因、病理变化和对机体的影响2.血栓形成(1)概念(2)血栓形成的条件(3)血栓的类型(4)血栓的结局(5)血栓对机体的影响(1)栓子的概念(2)栓子的运行途径(3)栓塞的类型及概念(4)栓塞对机体的影响(1)概念(2)梗死的形成原因和条件(3)梗死的类型和病理变化三、炎症(1)概念(2)原因(3)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4)炎症的局部表现和全身反应(5)炎症的结局2.急性炎症(1)渗出(2)炎症细胞的种类和主要功能(3)炎症介质的概念和主要作用(4)急性炎症的类型和病理变化3.慢性炎症(1)一般慢性炎症的病理变化和特点(2)慢性肉芽肿性炎的概念、病因和病变特点四、肿瘤(1)概念(2)肿瘤的组织结构2.肿瘤的生物学行为(1)肿瘤的异型性(2)肿瘤的生长(3)肿瘤的扩散和转移(4)良、恶性肿瘤的区别(5)交界性肿瘤的概念(6)肿瘤对机体的影响3.肿瘤的命名和分类(1)肿瘤的命名原则(2)癌前病变、非典型增生、上皮内瘤变、原位癌及早期滋润癌的概念(3)癌与肉瘤的区别4.常见的上皮性肿瘤(1)上皮组织良性肿瘤(2)上皮组织恶性肿瘤5.常见的非上皮性肿瘤(1)间叶组织良性肿瘤(2)间叶组织恶性肿瘤(3)其他类型肿瘤6.肿瘤的病因学和发病学(1)肿瘤发生的分子生物学基础(2)常见的化学、物理和生物性致癌因素(3)影响肿瘤发生、发展的内在因素五、心血管系统疾病1.动脉粥样硬化(1)血管的病理变化(2)心脏、肾脏和脑的病理变化2.原发性高血压(1)血管的病理变化(2)心脏、肾脏和脑的病理变化3.风湿性心脏病(1)基本病理变化(2)心脏的病理变化4.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1)病因(2)心脏及血管的病理变化5.心瓣膜病(1)病因(2)心瓣膜病的类型和病理变化(3)心瓣膜病对机体的影响七、消化系统疾病1.消化性溃疡(1)病理变化(2)并发症2.病毒性肝炎(1)基本病理变化(2)临床病理类型和病变特点3.门脉性肝硬化(1)病因(2)病理变化(3)病理临床联系4.胃癌、食管癌和大肠癌病理类型和病理变化5.原发性肝癌病理类型和病理变化八、泌尿系统疾病1.肾小球肾炎(1)各型病理变化(2)临床病理联系2.慢性肾盂肾炎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九、内分泌系统疾病1.甲状腺疾病(1)单纯性甲状腺肿病因及病理变化(2)甲状腺肿瘤的类型及病理变化2.胰腺疾病(1)糖尿病的类型、病因及病理变化(2)胰腺肿瘤的类型及病理变化十、乳腺及女性生殖系统疾病1.乳腺癌常见组织学类型及转移途径2.子宫颈癌(1)组织学类型(2)扩散与转移3.葡萄胎、侵袭性葡萄胎及绒毛膜癌十一、常见传染病及寄生虫病1.结核病(1)基本病理变化(2)原发性肺结核病的病理变化和结局(3)继发性肺结核病的病理变化和结局(4)肺外结核的病理变化2.细菌性痢疾(1)病理变化(2)病理临床联系(1)肠道病理变化(2)病理临床联系4.流行性脑脊髓膜炎(1)病理变化(2)病理临床联系5.流行性乙型脑炎(1)病理变化(2)病理临床联系6.血吸虫病(1)基本病理变化(2)肝、肠的病理变化及后果十二、性传播疾病1.艾滋病艾滋病的病理变化梅毒的病理变化淋痛的病理变化4.尖锐湿疣尖锐湿疣的病理变化True2013年临床执业医师《生理学》考试大纲2013年临床执业医师考试大纲《生理学》部分内容为下,其中“红色”部分为2013年临床执业医师考试大纲变化内容,“黑色”部分为不变内容。
临床执业医师考试大纲病理学解析含真题Standardization of sany group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病理”大纲要求——局部血液循环障碍1. 充血的概念、分类、病理变化和后果;2. 出血的概念、分类、病理变化和后果;3. 血栓形成的概念、条件以及血栓的形态特点、结局及其对机体的影响;4.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概念、病因和结局;5. 栓塞的概念、栓子的类型和运行途径及其对机体的影响;6. 梗死的概念、病因、类型、病理特点、结局及其对机体的影响;本章复习线索:第一节瘀血第二节血栓形成第四节栓塞第五节梗死瘀血是指局部组织血管内血液含量的增多。
一、瘀血器官或局部组织静脉血流同流受阻,血液淤积于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内,称瘀血,又称静脉性充血。
瘀血是一被动过程,可发生于局部或全身。
(一) 原因长时间的瘀血又称慢性瘀血。
间质纤维组织增生,加上组织内网状纤维胶原化,器官逐渐变硬,出现瘀血性硬化。
(三)重要器官的瘀血1.肺瘀血由左心衰竭引起。
慢性肺瘀血,肺泡腔除有水肿液及出血外,还可见大量含有含铁血黄素颗粒的巨噬细胞。
称为心衰细胞。
肺质地变硬,肉眼呈棕褐色,称为肺褐色硬化。
2.肝瘀血常由右心衰竭引起。
在慢性肝瘀血时,致使在肝的切面上出现红(瘀血区)黄(肝脂肪变区)相间的状似槟榔切面的条纹,称为槟榔肝。
严重的长期的肝瘀血,小叶中央肝细胞萎缩消失,网状纤维塌陷后胶原化,肝窦旁的贮脂细胞增生,合成胶原纤维增多,加上汇管区纤维结缔组织的增生.致使整个肝脏的间质纤维组织增多,形成瘀血性肝硬化。
一、充血(考题10-163X)慢性肺淤血的病理变化有A.肺泡壁毛细血管扩张、充盈B.肺泡腔内心衰细胞聚集C.肺泡腔内蛋白性水肿液聚集D.肺间质纤维增生(考题9-44A)肺内出现弥漫分布的、胞浆内有大量含铁血黄素颗粒的巨噬细胞,最常见于A.大叶性肺炎 B.小叶性肺炎C.间质性肺炎D.左心衰竭(考题8-164X)慢性肺淤血可以引起A.肺漏出性出血B.肺褐色硬化C.肺癌D.肺结节病(考题7-39A)肺褐色硬化是下列哪种疾病的形态改变A.特发性肺纤维化 B.机化性肺炎C.慢性肺淤血D.大叶性肺炎(考题6-38A)急性肺淤血时,肺泡腔内的主要成分是A.心力衰竭细胞B.纤维蛋白C.伊红色水肿液D.中性粒细胞E.黏液在活体的心脏和血管内,血液发生凝固或血液中某些有形成分凝集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称为血栓形成。
“病理”大纲要求——消化系统疾病1. 慢性胃炎的类型及其病理特点。
2. 溃疡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特点及其并发症。
3. 阑尾炎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及其并发症。
4. 病毒性肝炎的病因、发病机制及基本病理变化,肝炎的临床病理类型及其病理学特点。
5. 肝硬化的类型及其病因、发病机制、病理特点和临床病理联系。
6. 早期食管癌的概念及各型的形态特点,中晚期食管癌各型的形态特点、临床表现及扩散途径。
7. 早期胃癌的概念及各型的形态特点,中晚期胃癌的肉眼类型和组织学类型、临床表现及扩散途径。
8. 大肠癌的病因、发病机制、癌前病变、肉眼类型及组织学类型,分期与预后的关系,临床表现及扩散途径。
9. 原发性肝癌的肉眼类型、组织学类型、临床表现及扩散途径。
阑尾炎病理变化1.急性阑尾炎有三种主要类型:(1)急性单纯性阑尾炎:为早期的阑尾炎,病变以阑尾黏膜或黏膜下层有中性粒细胞浸润和纤维素渗出。
黏膜下各层有炎性水肿。
(2)急性蜂窝织炎性阑尾炎或称急性化脓性阑尾炎。
常由单纯阑尾炎发展而来。
镜下,阑尾壁各层皆为大量中性粒细胞弥漫浸润。
(3)急性坏疽性阑尾炎:是一种重型的阑尾炎。
阑尾因内腔阻塞、积脓、腔内压力增高及阑尾系膜静脉受炎症波及而发生血栓性静脉炎等,均可引起阑尾壁血液循环障碍,以至阑尾壁发生坏死。
此时常导致穿孔.引起弥漫性腹膜炎或阑尾周同脓肿。
2.慢性阑尾炎多为急性阑尾炎转变而来,也可开始即呈慢性经过。
主要病变为阑尾壁的不同程度纤维化及慢性炎细胞浸润等。
病毒性肝炎病毒性肝炎(viral hepatitis)是指由一组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实质细胞变性、坏死为主要病变的一种常见传染病。
病因1.甲型肝炎病毒(HAV)特点:经消化道感染,通常急性起病,大多数可痊愈,RNA。
2.乙型肝炎病毒(HBV)特点:经血流、血液污染的物品、吸毒或密切接触传播, DNA。
3.丙型肝炎病毒(HCV)特点:经血流、血液污染的物品、吸毒或密切接触传播, RNA。
4.丁型肝炎病毒(HDV)特点:经血流、血液污染的物品、吸毒或密切接触传播, RNA。
5.戊型肝炎病毒(HEV)特点:经消化道感染,RNA。
病毒性肝炎基本病理变化:各型病毒性肝炎病变基本相同,都是以肝细胞的变性、坏死为主.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炎细胞浸润、肝细胞再生和间质纤维组织增生。
属于变质为主的炎症病变包括:(一)肝细胞变性坏死1.肝细胞变性常见有两种类型的变性。
(1)细胞水肿:为最常见的病变。
光镜下见肝细胞明显肿大,胞质疏松呈网状、半透明.称为胞质疏松化。
进一步发展,肝细胞体积更加肿大,由多角形变为圆球形。
胞质几乎完全透明,称气球样变。
电镜下见内质网不同程度扩张,线粒体明显肿胀,溶酶体增多。
(2)嗜酸性变:此种变性一般仅累及单个或数个肝细胞,散在于肝小叶内。
光镜下见病变肝细胞由于胞质水分脱失浓缩使肝细胞体积变小,胞质嗜酸性增强,故红染。
细胞核染色亦较深。
2.肝细胞坏死一般也有两种类型。
(1)嗜酸性坏死:即由上述的嗜酸性变发展而来,胞质进一步浓缩,核也浓缩消失,最终形成深红色浓染的圆形小体,称为嗜酸性小体。
为单个肝细胞的死亡,属细胞凋亡。
(2)溶解性坏死:由严重的细胞水肿发展而来。
不同类型的病毒性肝炎此种坏死的范围和分布不同,可分为:点(灶)状坏死:单个或数个肝细胞的坏死碎片状坏死:界板肝细胞的灶状坏死崩解桥接坏死:连接两个坏死区的带状坏死大片状坏死:几乎累及整个肝小叶普通型病毒肝炎分急性及慢性两种类型:急性(普通型)肝炎最常见,镜下点状坏死。
结局本型肝炎患者多数在6个月内治愈.点状坏死肝细胞能完全再生修复。
但乙型、丙型肝炎其中乙型肝炎约5%~10%、丙型肝炎约70%可转变为慢性肝炎。
2.慢性(普通型)肝炎类型:(1)轻度慢性肝炎:碎片状坏死。
(2)中度慢性肝炎:碎片状坏死+桥接坏死。
(3)重度慢性肝炎:碎片状坏死+桥接坏死。
毛玻璃样肝细胞:HE染色光镜下,在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携带者和慢性肝炎患者的肝组织常可见部分肝细胞质内充满嗜酸性细颗粒物质,胞质不透明似毛玻璃样,故称此种细胞为毛玻璃样肝细胞。
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荧光检查HBsAg反应阳性。
电镜下见细胞质滑面内质网增生,内质网池内可见较多的HBsAg颗粒。
59.慢性病毒性肝炎的主要病理表现是A.纤维组织增生B.肝细胞增生C.淋巴细胞浸润D.小胆管增生E.肝细胞碎片状坏死(二}重型病毒性肝炎1.急性重型肝炎镜下: 弥漫性大片坏死,残留的肝细胞无明显再生现象。
2.亚急性重型肝炎镜下: 大片坏死,又有结节状肝细胞再生。
(考题11-55A)下列肝细胞坏死的病变中,可以经过完全再生修复的是A.大块坏死B.桥接坏死C.灶状坏死D.碎片坏死(考题9-50A) 急性普通型肝炎的典型病变是A.肝细胞广泛水样变性伴点状坏死B.肝细胞广泛脂肪变性伴点状坏死C.肝细胞广泛水样变性伴桥接坏死D.肝细胞广泛脂肪变性伴碎片坏死A.点状坏死B.桥接坏死C.碎片状坏死伴桥接坏死D.亚大片坏死E.大片坏死115.急性重型肝炎的特征性病变是116.中度慢性肝炎的特征性病变是(考题1-B)A.肝细胞点灶状坏死B.肝细胞碎片状坏死C.肝细胞桥接坏死D.肝细脑亚大片坏死E.肝细胞大片坏死101.急性重型肝炎的病理学特点是102.急性普通型肝炎的病理学特点是酒精性肝病酒精性肝病为慢性酒精中毒的主要表现之一。
据国外资料统计.住院患者因酗酒发生酒精性肝病者占25%~30%。
我国的酒精性肝病发病率尚没有确切的统计资料。
但近年亦有明显增加的倾向。
病理变化慢性酒精中毒主要引起肝的三种损伤,即脂肪肝、酒精性肝炎和酒精性肝硬化。
三者可单独出现,也可同时并存或先后移行。
1.脂肪肝酒精中毒最常见的肝病变是脂肪变性。
(考题9-167X)酒精性肝炎常见的肝细胞病变有:A.肝细胞气球样变B.肝细胞浆内出现透明小体C.肝细胞内出现大脂肪滴D.肝细胞嗜酸性小体形成肝硬化肝硬化(liver cirrhosis)是由肝细胞弥漫性变性、坏死、纤维组织增生和肝细胞结节状再生.我国分类法中常见的三种肝硬化类型。
一、门脉性肝硬化门脉性肝硬化是最常见的一型肝硬化,遍布世界各地。
相当于同际形态学分类中的小结节型肝硬化。
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
多数研究表明,很多不同的因素均可引起肝细胞的损害进而发展为肝硬化,常见的因素有:1.病毒性肝炎这是我国肝硬化的主要原因,尤其是乙型和丙型病毒性肝炎与肝硬化的发生有密切关系。
这无论在流行病学、临床还是病理形态等方面都有很多令人信服的资料,值得重视。
2.慢性酒精中毒长期酗酒是引起肝硬化的另一个重要冈素,这在欧美一些国家更为突出。
由于酒精在体内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乙醛对肝细胞有直接毒害作用.使肝细胞发生脂肪变性而逐渐进展为肝硬化。
肝小叶内原有的网状支架塌陷、聚积、胶原化(又称无细胞硬化)或由肝星状细胞转变为肌成纤维细胞样细胞(myofibroblast—like cell)产生胶原纤维病理变化肉眼观弥漫全肝的小结节。
结节大小相仿,直径多在0.15~0.5cm之间,一般不超过1cm。
镜下:①正常肝小叶结构破坏,被假小叶所取代。
假小叶是指由广泛增生的纤维组织分割原来的肝小叶并包绕成大小不等的圆形或类圆形的肝细胞团。
假小叶内的肝细胞排列紊乱,可有变性,坏死及再生的肝细胞。
中央静脉常缺如,偏位或两个以上。
(考题6-45A)肝硬化的特征性病变是A.肝细胞增生B.小胆管增生C.肝细胞坏死D.慢性炎细胞浸润E.假小叶形成(考题99-147X)急性重型肝炎的病理特点是A.肝细胞点状坏死B.肝体积明显缩小C.肝质地柔软,呈黄色或红褐色D.肝细胞再生不明显(考题5-46A)肝细胞点状坏死的特点是A.肝细胞核碎裂为小点状的坏死B.破坏界板的坏死C.形成嗜酸性小体D.坏死灶仅累及几个肝细胞消化系统疾病(考题9-56A)下列肝硬化的病变中,符合假小叶的是A.肉眼下见肝内大小不等的结节B.再生的肝细胞所形成的结节C.广泛增生的纤维组织包绕的肝细胞结节D.异型增生肝细胞所形成的结节(考题98-43A)下述有关假小叶的描述中,哪项不正确?A.体积大小不等B.肝细胞索排列紊乱C.中央静脉偏位或缺如D.可见汇管区E.肝细胞异型性显著(考题98-44A)导致肝硬化的DNA病毒是A.HAVB.HBVC.HCVD.HDVA.肝细胞广泛水样变性、点状坏死B.肝细胞广泛脂肪变性、点状坏死C.肝细胞碎片状坏死D.肝细胞亚大块坏死E.肝细胞大块坏死(考题2-101B)急性普通型肝炎的病变特征是(A)(考题2-102B)慢性活动性肝炎的病变特征是(C)A.肝细胞点灶状坏死B.肝细胞碎片状坏死C.肝细胞桥接坏死D.肝细胞亚大片坏死E.肝细胞大片坏死(考题1-101B)急性重型肝炎的病理学特点是(E)(考题1-102B)急性普通型肝炎的病理学特点是(A)临床病理联系1.门脉高压症主要表现如下:(1)慢性瘀血性脾大(2)腹水(3)侧支循环形成(4)胃肠瘀血、水肿2.肝功能障碍主要系肝实质(肝细胞)长期反复受到损伤所致。
当肝细胞不能完全再生补充和代偿损伤肝细胞的功能时。
则可出现以下肝功能不全的症状及体征。
(1)蛋白质合成障碍(2)出血倾向(3)胆色素代谢障碍(4)对激素的灭活作用减弱(5)肝性脑病(肝昏迷)二、坏死后性肝硬化坏死后性肝硬化相当于国际形态学分类中的大结节型和大小结节混合型肝硬化,是在肝细胞发生大片坏死的基础上形成的。
病因及发病机理1.病毒性肝炎多由亚急性重型肝炎迁延而来。
2.药物及化学物质中毒某些药物或化学物质可引起肝细胞广泛中毒性坏死。
病理变化肉眼观肝脏结节大小悬殊,最大结节直径可达5~6cm,切面纤维结缔组织间隔宽.且厚薄不均。
镜下肝细胞假小叶形态大小不一三、胆汁性肝硬化胆汁性肝硬化是由于胆道阻塞,胆汁淤积引起的肝硬化。
病理改变肉眼观肝脏缩小不如前两型肝硬化明显(早期肝脏常肿大),质中等硬度,羽毛状。
颜色呈深绿色或绿褐色。
原发性肝癌是肝细胞或肝内胆管上皮细胞发生的恶性肿瘤。
病因病毒性肝炎与肝癌病理变化肉眼观(1)早期肝癌(小肝癌):最大直径Ф<3cm; 两个癌结节(2)晚期肝癌:大体形态多结节型:最常见,通常合并有肝硬化。
镜下有以下三种组织类型:(1)肝细胞癌:发生于肝细胞,最多见。
(2)胆管细胞癌:发生于肝内胆管上皮的恶性肿瘤。
(3)混合细胞型肝癌:癌组织中具有肝细胞癌及胆管细胞癌两种成分, 最少见。
扩散癌组织首先在肝内直接蔓延(考题4-139X)原发性肝癌的组织学类型有A.鳞癌B.胆管细胞癌C.混合性肝癌D.肝细胞癌考题-37.下列病毒中,与肝细胞癌的发生密切相关的DNA 病毒是A.HAVB.HBVC.HCVD.HDVE.HEV考题-37.下列病毒中,与肝细胞癌的发生密切相关的DNA 病毒是A.HAVB.HBVC.HCVD.HDVE.HEV病理变化:1.慢性浅表性胃炎又称慢性单纯性胃炎,是胃黏膜最常见的病变之一,国内胃镜检出率高达考题%~40%,以胃窦部为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