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处理电路设计基础
- 格式:ppt
- 大小:2.66 MB
- 文档页数:64
1.图像传感器的历史——从真空摄像管到CCD/CMOS图像传感器1.1 图像传感器的诞生在图像传感器出现前,胶片是唯一记录保存图像的工具,而胶片所保存的图像在远距离传输以及后期处理方面存在着难以逾越的障碍。
而图像传感器的目的是将拍摄的图像转化为电信号进行远距离传输、保存以及数字化保存和后期处理。
那么图像传感器又是何时出现在人们生活中的呢?最早登场的是1923年由V.K.兹沃雷金发明的光电摄像管,它是利用在真空中可自由操作电子运动的性质制作的。
如图1.1所示,在真空管中放置的云母板上面涂抹具有光电效应的铯(Cs),光线通过镜头在云母板上成像,此处产生的电荷,经等死放出的电子书进行扫描,取出信号电流。
此后,一个又一个的改良感光度的摄像管被发明,如超正析摄像管(1946年),光导摄像管,硒砷碲摄像管,雪崩倍增靶(HARP)摄像管等,逐渐担任产生电视图像的角色。
从原理可知,摄像管无法做到接通电源后立即工作,且工作电压高,功耗大,因燃烧寿命短等缺点。
在以后的日子里,摄像管会被固态图像传感器取代。
1.2 固态图像传感器(Solid-State Image Sensor)用于晶体管或者IC得Si(硅)等半导体材料,具有将接受的光转换成电的光电变换性质。
如果把单片IC基台的硅基板作为摄影面,并有规则的排列光电二极管(photodiode),然后依次将光电二极管的光电流以某种方式取出,则此基板具有了图像传感器的功能。
最早可以产生图像,以像素平面排列的固态图像传感器,其构造与目前的CCD不同。
例如发表于1966年的光敏晶体管平面排列的图像传感器;1967年发表了将光电二极管以平面矩阵排列,利用扫描脉冲与MOS晶体管,以XY地址方式取出信号的方法。
这种方法虽然实现了实用化,但在与CCD的竞争中失败,成为后来的CMOS传感器的原型。
1.3 CCD图像传感器1969年,CCD(Charge Coupled Device,电荷耦合器件)由美国贝尔实验室的维拉·博伊尔(Willard. S. Boyle)与乔治·史密斯(George. E. Smith)所发明,两位发明者也因此获得了2009年诺贝尔新物理学奖。
自动化专业课程介绍引言概述:自动化专业是现代工程技术领域中的重要学科之一,它涵盖了自动控制、电子技术、计算机科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
本文将详细介绍自动化专业的课程内容,以及每个课程的重要性和学习目标。
一、基础课程1.1 数学分析数学分析是自动化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它主要介绍数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如极限、导数、积分等。
学习数学分析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数学基础。
1.2 电路原理电路原理是自动化专业的另一个基础课程,它主要介绍电路的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
学习电路原理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电子元器件的工作原理,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提供必要的基础知识。
1.3 C语言程序设计C语言程序设计是自动化专业的编程基础课程,它主要介绍C语言的基本语法和程序设计方法。
学习C语言可以培养学生的编程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和实践打下基础。
二、核心课程2.1 控制理论控制理论是自动化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它主要介绍控制系统的基本原理和设计方法。
学习控制理论可以使学生掌握系统建模、系统分析和控制器设计等技术,为实现自动化控制提供理论基础。
2.2 传感器与测量技术传感器与测量技术是自动化专业的另一个核心课程,它主要介绍传感器的原理、分类和应用,以及测量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学习传感器与测量技术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各种传感器,并掌握测量系统的设计和调试方法。
2.3 工业自动化技术工业自动化技术是自动化专业的实践性课程,它主要介绍工业自动化系统的组成和工作原理,以及自动化控制系统的设计和调试方法。
学习工业自动化技术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为工程实践和就业奠定基础。
三、拓展课程3.1 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是自动化专业的拓展课程,它主要介绍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的基本概念和算法。
学习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可以使学生了解人工智能的发展趋势和应用领域,并掌握机器学习算法的设计和应用方法。
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课程设置引言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是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是培养掌握微电子器件设计、工艺和集成电路设计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专业。
为了使学生在本科阶段全面、系统地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本文档将介绍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本科课程设置。
课程结构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课程设置主要由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选修课程组成。
1. 基础课程基础课程是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学科基础,包括数学、物理、化学、电路理论等内容。
基础课程的学习为学生后续的专业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高等数学•线性代数与微积分•大学物理•物理实验•电路理论与实验•工程化学•离散数学2. 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主要是微电子器件设计、制造工艺、集成电路设计等方面的核心知识和技能。
这些课程是培养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的核心内容。
•微电子器件与电路基础•微电子工艺学•VLSI设计基础•集成电路CAD•光电子器件与技术•半导体物理与器件3. 选修课程选修课程是为了进一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和专业能力而设置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选择相应的选修课程。
•嵌入式系统设计•MEMS器件与技术•高频电子电路•集成电路测试与可靠性•数字信号处理•摄像与图像处理课程安排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的学时安排如下:•基础课程:共计400学时,约占总学时的1/4•专业核心课程:共计800学时,约占总学时的2/3•选修课程:共计200学时,约占总学时的1/6课程目标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的目标是培养具备以下能力和素养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具备扎实的微电子科学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掌握微电子器件设计、工艺制造和集成电路设计的核心技术;•具备科学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能够从事微电子科学与工程相关领域的研究与开发工作;•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跨学科交叉应用能力;•具备一定的工程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结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课程设置旨在培养掌握微电子器件设计、工艺和集成电路设计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光电系统设计基础一、定义和概述1.1 光电系统的定义1.2 光电系统的应用领域二、光电系统的基本原理2.1 光的特性和传播原理2.2 光的电磁波特性2.3 光的能量转换原理三、光电系统的组成和工作原理3.1 光源的选择和设计3.2 光学元件的选择和设计3.3 光电转换器的原理和分类3.4 信号处理和控制电路设计四、光电系统的设计步骤和注意事项4.1 系统需求和功能规划4.2 光学设计和参数计算4.3 光电转换器的选型和性能评估4.4 电路设计和信号处理4.5 系统集成和调试4.6 光电系统设计中的常见问题和解决方法五、光电系统设计案例分析5.1 光电传感器系统设计案例5.2 光电测距系统设计案例5.3 光电图像处理系统设计案例六、光电系统的发展趋势和未来展望6.1 功能性能的提升6.2 尺寸和成本的优化6.3 新材料和新工艺的应用6.4 光电系统在智能制造中的应用前景结论以上是对光电系统设计基础的全面、详细、完整且深入的探讨。
通过对光电系统的基本原理、组成和工作原理的讲解,以及设计步骤和注意事项的介绍,读者可以对光电系统设计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同时,通过设计案例的分析和未来展望的探讨,让读者对光电系统的应用领域和发展趋势有更为深入的了解。
光电系统设计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懂得如何选择合适的光源和光学元件,了解光电转换器的原理与分类,掌握信号处理和控制电路的设计方法,是设计师的基本要求。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和讲解,读者可以对光电系统设计有更深入的认识,为实际应用提供有效的指导和帮助。
光电系统的发展前景非常广阔,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光电系统将在各个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电子技术总结知识点一、电子技术基础知识1. 电子元器件1.1 电阻1.2 电容1.3 电感1.4 二极管1.5 晶体管1.6 集成电路2. 电路理论2.1 电压、电流、电阻的关系2.2 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2.3 交流电路和直流电路2.4 负反馈与正反馈3. 信号处理3.1 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3.2 信号滤波3.3 驱动电路4. 电源技术4.1 直流电源4.2 交流电源4.3 电源管理与控制5. 通信原理5.1 调制解调技术5.2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5.3 无线通信技术6. 微处理器与嵌入式系统 6.1 微处理器架构6.2 嵌入式系统设计6.3 控制算法与硬件实现7. 电子设计自动化7.1 电路仿真7.2 PCB设计7.3 FPGA设计7.4 嵌入式软件设计二、模拟电路设计1. 放大电路设计1.1 理想放大器1.2 非理想放大器1.3 差分放大器1.4 运放放大器2. 滤波器设计2.1 低通滤波器2.2 高通滤波器2.3 带通滤波器2.4 带阻滤波器3. 混频器设计3.1 理想混频器3.2 非理想混频器3.3 频率合成器3.4 频率分割器4. 电源管理设计4.1 稳压电路4.2 电源滤波4.3 开关电源设计4.4 电池管理三、数字电路设计1. 逻辑门与组合逻辑电路1.1 基本逻辑门1.2 组合逻辑电路设计1.3 状态机设计1.4 逻辑门延迟测试2. 时序逻辑电路设计2.1 时钟信号与时序逻辑2.2 寄存器与触发器设计2.3 定时电路设计2.4 时序分析与优化3. 存储器设计3.1 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设计 3.2 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设计 3.3 只读存储器设计3.4 快闪存储器设计4. 控制器设计4.1 单片机系统设计4.2 嵌入式处理器设计4.3 控制单元设计4.4 状态机控制设计四、数字信号处理1. 信号采集与重构1.1 采样定理与采样率1.2 信号重构技术1.3 A/D转换与D/A转换1.4 信号编码与解码2. 数字滤波2.1 FIR滤波器设计2.2 IIR滤波器设计2.3 数字滤波器实现2.4 时域与频域分析3. 数字变换3.1 傅里叶变换3.2 快速傅里叶变换3.3 离散余弦变换3.4 小波变换3.5 多重分辨率分析4. 数字信号处理算法4.1 信号滤波算法4.2 信号编解码算法4.3 信号增强与去噪算法 4.4 语音处理算法4.5 图像处理算法五、电磁场与微波技术1. 电磁场理论1.1 麦克斯韦方程1.2 电磁波理论1.3 传输线理论1.4 天线理论2. 微波器件与电路2.1 微波传输线2.2 微波器件设计2.3 微波功率放大器设计2.4 微波混频器设计3. 微波通信系统3.1 微波链路设计3.2 微波调制解调技术 3.3 微波天线设计3.4 微波系统性能优化六、射频电路设计1. 无线电系统与原理1.1 无线电频谱分配1.2 无线电信道模型1.3 无线电系统性能参数1.4 无线电网络规划2. 射频接收机设计2.1 低噪声放大器设计 2.2 混频器设计2.3 中频放大器设计2.4 频率合成器设计3. 射频发射机设计3.1 驱动放大器设计3.2 功率放大器设计3.3 调制器设计3.4 微波频率合成器设计4. 射频天线与传输线4.1 射频天线设计4.2 传输线理论4.3 高频传输线设计4.4 射频系统匹配与改进七、电子系统设计与仿真1. 电子系统设计流程1.1 系统建模与分析1.2 硬件电路设计1.3 软件系统设计1.4 系统集成与测试2. 电子系统仿真技术2.1 电路仿真软件介绍 2.2 数字信号处理仿真 2.3 电磁场仿真2.4 射频仿真技术八、嵌入式系统设计1. 嵌入式系统架构1.1 单片机系统架构1.2 嵌入式处理器系统架构 1.3 客制化嵌入式系统架构1.4 可编程逻辑器件2. 嵌入式软件开发2.1 实时操作系统2.2 嵌入式系统驱动2.3 嵌入式系统应用开发2.4 嵌入式系统优化3. 嵌入式系统硬件设计3.1 嵌入式系统电路设计 3.2 嵌入式系统接口设计 3.3 嵌入式传感器与执行器3.4 嵌入式系统可靠性设计4. 嵌入式系统测试与验证4.1 嵌入式系统测试方法 4.2 嵌入式系统调试技术 4.3 嵌入式系统验证技术4.4 嵌入式系统性能分析九、EDA工具与软件开发1. 电路设计自动化工具1.1 电路设计仿真软件1.2 PCB设计软件1.3 FPGA设计软件1.4 系统建模与仿真工具2. 嵌入式软件开发工具2.1 C/C++编译器2.2 编译优化工具2.3 调试工具2.4 静态与动态分析工具3. 电磁场仿真软件3.1 有限元分析软件3.2 时域仿真软件3.3 频域仿真软件3.4 电磁场分析工具4. 微波射频设计软件4.1 微波电路设计软件4.2 射频天线仿真软件4.3 无线电链路仿真软件4.4 射频系统集成软件总结本文对电子技术的基础知识、模拟电路设计、数字电路设计、数字信号处理、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射频电路设计、电子系统设计与仿真、嵌入式系统设计以及EDA工具与软件开发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和概述。
模电基础知识目录一、模电概述 (2)二、模电基础知识 (2)1. 电路基本理论 (4)1.1 电路的基本概念 (5)1.2 欧姆定律与功率公式 (6)1.3 直流电路与交流电路 (7)2. 电子元器件 (8)2.1 电阻、电容、电感等被动元件 (9)2.2 二极管、晶体管等主动元件 (10)2.3 集成芯片与模块 (12)3. 信号与系统 (13)3.1 信号的概念及分类 (14)3.2 系统的基本概念 (16)3.3 信号传输与处理 (17)三、模电技术及应用领域 (19)1. 模电技术基础 (20)1.1 模数转换与数模转换 (21)1.2 放大、滤波、振荡等基础技术 (23)1.3 电路设计与调试 (24)2. 模电应用领域 (26)2.1 通信领域应用 (27)2.2 音频/视频领域应用 (28)2.3 自动化控制领域应用 (29)四、模电实验与项目实践 (31)1. 模电实验基础 (32)1.1 实验仪器介绍及使用方法 (33)1.2 实验设计与操作步骤 (34)1.3 实验数据分析与总结 (35)2. 模电项目实践 (36)2.1 项目选题及需求分析 (37)2.2 项目方案设计与实践过程介绍 (39)2.3 项目成果展示与评估 (39)五、模电技术发展趋势与挑战 (40)一、模电概述模拟电子技术(Analog Electronics)是电子工程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模拟信号的生成、处理、传输和测量。
与数字电子技术相比,模拟电子技术主要处理连续变化的信号,如电压、电流等,而不是离散的数字信号。
在模拟电子技术中,基本的元件包括电阻、电容、电感、二极管和晶体管等。
这些元件通过电路设计组合在一起,形成各种复杂的模拟电路。
模拟电路可以对输入信号进行放大、滤波、调制、解调等多种操作,从而实现信号的处理、变换和传输等功能。
模拟电子技术在许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如通信、音频处理、图像处理、自动控制等。
三.图像处理的基础算法3.1引言机器视觉就是模拟动物的眼睛,完成对周围环境事物的感知、识别或理解。
机器视觉的感知是靠成像装置完成的,其主要任务是把视觉信息转换为计算机可以接收和处理的数字图像信息,常用的成像装置有CCD摄像机、扫描仪、红外摄像机和微波成像装置等。
图像信息的处理和识别从逻辑上可分为三个层次:基础处理、特征提取、模式识别与理解。
在成像过程中,因受各种条件的限制和许多随机因素的干扰,由成像装置获得的数字图像必须要经过基础处理。
图像的基础处理主要完成原始图像的噪声过滤、灰度校正、儿何校正、图像增强和伪彩色处理等。
图像的特征提取就是从大量图像数据中,提取有利于图像识别和理解的土要特征量,用有限的特征来描述原始图像中的目标。
图像的特征主要包括形状特征、纹理特征、结构特征和颜色特征等。
特征的提取方法主要有区域分割、边缘检测和纹理分析等。
模式识别和理解就是根据己有的特征参数,采用相应的识别匹配方法,完成对目标物的识别、分类或理解。
模式识别的方法大致可分为统计决策法、句法结构法、模糊判决法和人工智能法四种。
由于图像的基础处理算法面对的是大量的原始图像数据,所以基于机器视觉技术的废石检测系统,识别和分级的实时性和准确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基础处理算法的好坏。
所以本课题对废石检测中常用的图像基础处理算法进行了研究、比较和分析,确定了适合废石检测的图像预处理算法,为实现废石检测和分级奠定基础。
3.2 图像灰度化彩色CCD系统一般是以RGB颜色模型为标准模型,通过每个像素的红((R)、绿(G)、蓝(B)感光器件的感光量产生24位色彩空间。
经过彩色图像采集卜的采样、量化,得到24位真彩图像。
在对图像进行处理和分析时,为减少数据处理量、加快处理速度,一般先要把彩色图像作灰度变换,转换为灰度图像。
灰度化方法:灰度图像是指只含亮度信息,不含色彩信息的图像。
灰度值Y一般位于某个范围之内:Ymin ≤≤ Ymax (3-1)Y理论上要求Y仅为正的,且为有限值,区间[Ymin ,Ymax]称为灰度级。
弱电基础知识
弱电基础知识是指电气、电子、智能化等多学科交叉的一门新兴学科。
它既包含电器、电力、通讯、智能家居等相关的电工知识,又包含计算机网络、数据通信、编程、数控仪表等相关的电子技术知识,还包括声音、视频、图像处理等智能化技术知识。
弱电基础知识包括电工知识、电子技术知识和智能化技术知识三大部分:
1、电工知识:主要涉及电气原理、电路分析、电器原理等方面的知识。
包括交流电路、直流电路、安全技术、电器操作、电源供应、维护保养、电机控制、自动化技术、电力系统调度等知识。
2、电子技术知识:主要涉及半导体物理、电路设计、数字电路、模拟电路、微机原理、通信原理等方面的知识。
包括电路组成、电路分析、信号处理、单片机应用、模拟电路、接口技术、编程、网络技术、数字信号处理、通信系统等知识。
3、智能化技术知识:主要涉及语音、视频、图像处理等智能化技术知识。
包括传感器技术、信号处理、模式识别、机器学习等知识。
总之,弱电基础知识是将电工、电子、智能化等多学科知识结合起来,应用于智能家居等领域的一门新兴学科,它不仅涉及理论知识,而且要求学习者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所以学习弱电基础知识是一项极具挑战的任务。
电子行业电子工程师培训课程1. 课程导言电子工程师是电子行业中的重要岗位之一,他们负责设计、开发和维护电子设备和系统。
为了满足电子行业对电子工程师的需求,培训课程成为培养和提升电子工程师技能的重要途径之一。
本课程将介绍电子行业电子工程师培训课程的内容和重要性。
2. 课程内容本课程将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2.1 基础电路知识•电子器件和元器件的基本知识•电路分析和设计技能的培养•电路模拟和仿真工具的使用2.2 微电子技术•VLSI(Very-Large-Scale Integration)技术的原理和应用•射频(Radio Frequency)电路设计和射频系统的相关知识•功率电子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实践2.3 信号处理与通信•信号处理的基础理论和算法•语音、图像和视频处理的相关技术•通信系统的设计和实现2.4 控制系统•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原理•PID(Proportional-Integral-Derivative)控制器和其它常用控制算法的应用•自动化设备和系统的设计与调试2.5 电子测试与测量•测试和测量基本原理•常用测试仪器的使用方法和技巧•电子系统的可靠性评估与维护3. 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员将能够:•掌握电子工程师所需的基础电路知识和技能•熟悉微电子技术和信号处理与通信的基本概念和应用•理解控制系统的原理和设计方法•掌握电子测试与测量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巧4. 课程安排本课程设置为40学时,具体安排如下:4.1 第一讲 - 基础电路知识•电子器件和元器件的分类和特性•电路分析和设计的基本方法•电路模拟和仿真工具的使用介绍4.2 第二讲 - 微电子技术•VLSI技术的原理和发展趋势•射频电路设计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功率电子技术在电子设备中的应用4.3 第三讲 - 信号处理与通信•信号处理的基础知识和常用算法•语音、图像和视频处理的相关技术介绍•通信系统的设计和实现方法4.4 第四讲 - 控制系统•控制系统的基本理论和应用案例•PID控制器和其他常用控制算法的介绍•自动化设备和系统的设计与调试要点4.5 第五讲 - 电子测试与测量•测试和测量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常用测试仪器的使用技巧•电子系统的可靠性评估与维护要点5. 课程评估与认证为了确保学员对本课程的掌握程度,将进行以下评估:•课程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60%•课程作业:占总成绩的30%•课堂互动和参与度:占总成绩的10% 学员通过课程认证后,将获得电子工程师培训证书,证明其已完成电子工程师培训课程并具备相关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