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的展开
- 格式:pptx
- 大小:4.01 MB
- 文档页数:25
改革开放的发展过程改革开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要内容,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本文将从改革开放的发展过程、取得的成就和宝贵经验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改革开放的发展过程1.农村改革改革开放首先从农村开始。
1978年,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实行家庭联产土地承包责任制,拉开了我国对内改革的大幕。
这一改革措施使农民获得了土地使用权和经营权,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村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
2.城市改革随着农村改革的成功,城市改革也逐渐展开。
1980年代,我国开始进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主要包括国有企业改革、城市集体企业改革和外资企业改革。
这些改革措施使城市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企业的活力得到了增强。
3.对外开放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全面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决策。
从此,改革开放的春风使中华大地再次焕发了活力,中华民族踏上了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
对外开放主要包括引进外资、发展对外贸易、加强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等。
4.政治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是改革开放的重要内容。
1980年代,我国开始进行政治体制改革,主要包括党的体制改革、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改革、政府机构改革等。
这些改革措施使我国的政治体制更加完善,民主制度更加健全。
5.社会事业改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事业取得了全面进步。
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领域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教育体制改革、科技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等使我国的社会事业得到了迅速发展,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二、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1.经济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力得到了迅速增强。
2. 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
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断上升,消费结构不断优化,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3.社会事业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事业取得了全面进步。
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领域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改革开放全面展开的看法
以下是一些关于改革开放全面展开的看法:
1. 经济发展:改革开放全面展开带来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发展。
通过引进外资、建立经济特区等措施,中国逐渐融入全球经济体系,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出口国和第二大经济体。
2. 社会进步:改革开放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人们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得到了改善,社会的开放和自由也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
3. 技术创新:改革开放促进了技术创新和科技进步。
中国加大了对科技研发的投入,培育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技企业,推动了中国在科技领域的发展。
4. 国际地位提升: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增强,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影响力不断提升。
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影响力的倡议和理念。
5. 文化交流:改革开放也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增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
《改革开放的展开》导学提纲一、简要提示本课主要讲述了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伟大的历史转折后,我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关键在于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繁荣昌盛的强国之路。
二、认知与探究(一).知识性问题:1.改革先从哪里开始?2.这里改革主要实行什么制度?3.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任务、重点?4.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这种制度的特点?5.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结果?6.说出我国对外开放的过程及特点。
7.列举对外开放中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代表。
(二).探究性问题:1.根据材料分析,为什么凤阳县前后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呢?2.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对农业政策的几次调整?就“政府应如何制定农业政策”谈谈你的认识?3.1992年后,怎样加快国有企业的改革步伐?4.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5.我国改革开放中的经济特区与清末的开放通商口岸有什么不同?6..看到了深圳和上海前后的变化后,你是如何评价改革开放的?三、梳理与反馈1.知识梳理:⑴根据多媒体展示,师生共同回顾本节知识点。
⑵学生畅谈收获与感受。
⑶教师总结,突破本课主题:我国目前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体制,汲取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多样性的成果,符合国内实际情况和世界发展趋势。
我们要自觉形成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意识,未来才能肩负起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
2.反馈训练:⑴、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在内外政策上最鲜明的特点是()A、大幅度提高人民生活水平B、坚持改革开放C、经济体制改革D、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与八大最明显的不同点是()A、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B、确定了党的工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C、坚持综合平衡、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D、继续发扬党的民主,加强党的建设⑶、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质是()A、社会生产力的飞速发展B、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C、综合国力的迅速提高D、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改善⑷、下列哪一项是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工业的重要成果?()A、宝山钢铁公司B、大亚湾核电站C、第二汽车制造厂D、安太堡露天煤矿⑸.看到了深圳和上海两个城市改革前后的变化后,你是如何评价改革开放的?。
第8课改革开放的展开一、知识能力目标1、了解和掌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及国有企业改革等相关史实。
2、了解和掌握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等相关史实。
3、了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相关情况。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有企业改革,经济特区的建立。
教学难点:国有企业改革的推进。
三、教材要点解析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广大农民就已经对人民公社的管理模式日益不满,一些农村酝酿着改革。
2、中共安徽、四川省委首先实行“放宽政策”,在两省农村试行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
3、在党中央的肯定和支持下,“包产到户”、“包干到户”进一步在全国推行,经过完善,发展成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4、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使生产者在劳动和经营方面获得了相对的独立性和自主权,又把他们的责任、权利和利益紧密结合起来,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大发展。
5、与农村一样,城镇也在进行着改革试点。
1978年,扩大企业自主权的改革试点首先在四川进行。
20世纪80年代初,国家又搞了一些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试点。
6、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标志着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
《决定》指出: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任务就是要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其中心环节是要增强企业活力。
7、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现代化企业。
8、1993年企业以后,国有大中型企业纷纷转换经营机制,推行公司制、股份制,增强了企业的活力和竞争力。
9、1980年,我国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试办经济特区,采取吸收外资为主,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模式,特区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10、在取得成功经验后,1984年,国家进一步开放了大连、秦皇岛、天津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
1985年,国家又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厦漳泉)三角地区、以及环渤海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第8课《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掌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有企业的改革;经济特区的建立,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
2、通过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学习,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基本原理。
3、了解经济特区、沿海对外开放城市、经济开发区的位置。
4、通过对改革开放前后中国农村、城市变化的了解,认识到改革开放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繁荣昌盛的强国之路。
学习重点:农村和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深圳等经济区的建立学习难点: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基本原理学习过程:知识重点:一、对内改革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放宽政策:率先试行包产到户、包干到户(两省份:中共安徽、四川)意义:使生产者在劳动和经营方面获得相对的独立性和自主权,把责任、权利和利益紧密结合起来,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促进了中国农村经济的大发展。
2、国有企业的改革推进(城市)时间:1978年,扩大企业自主权的改革试点,首先在四川进行。
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的标志:1984年,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基本任务: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内容:1把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2政企分开,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3实行按劳分配为主的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二、对外开放对外开放的格局:经济特区——— 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发区———内地经济特区的建立1980年:深圳、珠海、汕头、厦门1988年:海南岛地位:经济特区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作用:加强对外贸易,利用国外资金和先进技术,推进经济改革,加速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有效的示范作用。
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对于重要年代、事件、概念等做读书标记,思考完成下列问题.1、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政府做出了什么决定?2、改革首先从什么地方开始?目的是什么?3、农村是如何改革的?效果如何?4、我国城市改革的重点是什么?5、我国从哪三个方面进行国有企业改革?三、合作探讨;你认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国策是否正确?请说明自己的理由。
改革开放的展开改革开放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大划时代事件,标志着中国由封闭的计划经济向开放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的历史转折点。
本文将从改革开放的背景、主要内容以及取得的成就等方面展开论述。
改革开放背景:改革开放是建国以来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的产物。
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国实行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初期推动了工业化进程,但也导致了长期的粮食短缺和物质匮乏。
文化大革命的冲击更加剧了社会不稳定,经济停滞。
上世纪七十年代,世界市场上的油价危机给中国经济带来了沉重的打击。
面对这些逐渐加剧的问题,中国领导层决定寻求新的发展模式,实施经济改革。
改革开放的主要内容:改革开放的主要内容包括农村经济改革、城市经济改革、对外开放和科技创新等。
在农村经济改革方面,中国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民开始恢复生产,农村经济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城市经济改革方面,中国开始引进外商投资,开放经济特区,实行市场导向的经济政策,吸引了大量外资和技术,促进了城市经济的腾飞。
对外开放方面,中国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贸易,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扩大了对外贸易,增加了外汇收入。
在科技创新方面,中国大力发展科技教育,鼓励自主创新,提高了科技水平和产业竞争力。
改革开放的成就:改革开放的成就是显著的。
首先,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农业国家,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其次,改革开放带来了广泛的社会变革。
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开放的思维方式使得中国社会更加包容和多元化。
教育、卫生、就业等社会事业也得到了长足发展。
再者,改革开放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与交流。
中国积极参与全球化进程,推动了国际贸易和文化交流,提升了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影响力。
最后,科技创新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得到了推动。
中国在航天、信息技术、高铁等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之一。
改革开放是指中国共产党以邓小平为核心,在1978年开始,通过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多方面的改革,以及对外开放政策,推动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历史进程。
这一政策的展开,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打开了大门,对中国乃至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改革开放的展开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改革开放之前的中国一直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经济发展缓慢,资源配置效率低下。
改革开放的实施,从农村起步,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激发了农民的积极性和生产力,农村经济得到快速发展。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中国逐步建立起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体制,吸引了大量的外商投资,推动了制造业的发展,促进了就业增长和收入增加。
改革开放也带来了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经济蓬勃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其次,改革开放的展开促进了中国政治体制的改革。
改革开放之前,中国长期实行计划经济和一党专政制度,政治体制僵化,权力垄断严重。
改革开放的实施,推动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整体推进。
政府加强了现代化法治建设,推进了政治体制改革,提高了政府的透明度和效能。
表现在选举制度改革、国家机构改革、公务员制度改革等多个方面,进一步提升了政府服务能力和公正性。
改革开放也为民主政治的探索提供了条件,开启了公民社会的发展。
再次,改革开放的展开促进了中国社会文化的发展。
改革开放使中国人民接触到了世界的先进文化与科技成果,促进了文化多元化和民族文化传承。
大量的外资引入使得中国人民获得更多的消费选择,提高了生活质量。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和推广,进一步提升了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
改革开放的展开也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契机,促进了高等教育的普及和素质教育的推进。
综上所述,改革开放的展开使中国走上了一条不同寻常的发展道路,中国的快速崛起给世界带来了很多启示和借鉴。
毫无疑问,改革开放为中国乃至全球带来了巨大的改变,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注入了新的动力,为中国人民带来了更加美好的生活。
第20讲党的十二大和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为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制定了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纲领。
以此为标志,我国的改革开放进入全面展开阶段。
一、党的十二大的召开和现代化建设奋斗目标的确定1982年9月1日至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
出席大会的代表1545人,候补代表145人,代表全国3900多万名党员。
大会总结了粉碎“四人帮”以来党和国家实现的历史性伟大转变,为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确定了继续前进的道路、战略步骤和方针政策。
大会作出了三项重大决策:第一,确定了邓小平在大会开幕词中提出的“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
这一指导思想的提出,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确立了根本主题。
第二,提出了党在新时期的总任务。
这就是: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第三,根据新时期总任务的要求,提出了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行动纲领,确定了到20世纪末的奋斗目标和重大方针政策。
大会通过了胡耀邦代表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作的《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的报告。
报告提出,为完成党在新时期的总任务,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的战略目标是:从1981年到20世纪末的20年,力争使全国工农业的年总产值翻两番,即由1980年的7100亿元增加到2000年的28000亿元左右,使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为保证开创新局面各项战略部署的实现,报告还明确提出,在今后一个时期内,必须有系统地完成机构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必须大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坚决打击破坏社会主义经济和其他破坏社会主义制度的严重犯罪活动,必须整顿党的作风和党的组织。
这四件大事,是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保证。